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七)  (第二集)  2000/10/10  香港九龍  檔名:12-035-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四頁第一行看起,這是第七個小段:

  【相外無性,性外無相,性相交徹,真佛真土。是念性相無礙。】

  《經疏》後面這幾段義理很深,境界可以說全是法身菩薩,但是我們雖然是初學,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有許多事情讓我們生起疑惑。大經常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因此,雖然不是我們自己境界,多聽聽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往後修行境界漸漸向上提升,不知不覺也能夠契入。前面兩句說得非常好。「相」是現相、是所現,「性」是體性、是能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相外無性,性外無相』。過去禪宗裡面常說到的明心見性,「性」在哪裡?如果真正見到了,相原來就是性。為什麼我們在相上見不到性?這就是古德常講的,我們著了相;著了相,性就見不到。

  譬如我們桌子前面供的這一尊佛像,這一尊佛像是黃金的;黃金能做成佛像,黃金是體,佛像是相、是個樣子。那麼我現在要問你:「我現在有很多黃金,你幫我拿來。」他找了半天沒有黃金,看到佛像;這是佛像,他不知道這就是黃金。我們一般凡夫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不知道森羅萬象就是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諸佛菩薩他們非常高明,他懂得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交徹』,性相圓融。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在經教裡關於這些的教導,例子非常之多,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這些人如何契入佛菩薩的境界?經典上有許多的教誨,大家都能夠熟記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性」。離,是不是跟「相」離開?不是的。「離」是教我們離分別、離妄想、離執著,並不是教我們跟相離開,離不開的。譬如說金跟金做出來的像,它兩個怎麼能離開?離不開。所以佛教我們離相,是離分別的相、離執著的相,決不是離境界上的相,這個我們要搞清楚。往往有一些人學佛,在言語、名相上產生許多的誤會,曲解意思,這樣修學不但功德利益得不到,反而產生障礙。

  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世尊早年就教導我們,最要緊的是親近明師。這個「明」不是名氣大,不是知名度高,是一個對於理事明白的這樣的老師;也就是我們以後所說的「有修有證」。有修有證的,這些是佛法的過來人,他們跟我們來介紹、來講解,就不至於有很大的差錯。諸位聽我說這些話也要聽明白,「不會有很大的差錯」,那小的?小的恐怕還是很難免。什麼原因?他沒有成佛。成佛,那是決定沒有錯誤;沒有成佛,等覺菩薩還難免有小錯誤;但是大前提、大方向絕對不會差錯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而世尊實在講也非常慈悲,唯恐末法眾生,我們現在處在末法,去佛年代久遠,無論在修行、在解說,距離佛所傳的,錯誤可以說愈來愈多。在今天的社會正是像《楞嚴經》上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所說的「邪師」是指誰?我們要清楚,佛所講的邪師,是我們佛門裡面的,不是佛教以外的;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曲解佛的意思、誤解佛的經教,曲解、誤解把佛的正法講歪了、講邪了,這叫邪師。為什麼?現在我們知道,從前人想不到,從前人一代一代這麼傳下來。為什麼?從前人沒有見到現代的社會,沒有看到現在這個狀況。

  古時候教學,師資一代一代的承傳都有師承,這就是說大致上不會有差錯,小過失是不免,大方向、大前提不會差錯。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師承,這個問題嚴重了。現在何以沒有師承?現在這個社會孝道沒有了。我們知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現代社會不講孝道,年輕人也不懂得什麼叫孝道,你要給他講孝道,他聽了奇怪,「你這個人落伍,你是十八世紀以前的人,你不是現代人」。這個意思我們聽了之後,我們很感慨,十八世紀以前的人是講孝道的,現在二十世紀的人不講孝道。孝道既然沒有了,師道也就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就是說師承沒有了,這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的真正原因。變成什麼?學無常師;縱然好學,總不免學得太雜,學得太亂。佛教給我們「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這樣的求進步才有用處,才能得定,才能開慧。如果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學得太亂,這個心決定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就決定沒有智慧,智慧是從定中生的。他學得很多,人挺聰明,也挺能說,能言善道,這是佛法講的「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佛家講的真實智慧。世智辯聰決定不能夠斷煩惱,決定不能夠轉變自己的習氣;可是真實智慧能轉煩惱成菩提,作用完全不一樣,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更要緊的我們要有警覺心,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還得用老辦法。老辦法現在見不到了,這是我們修學環境不如古人,但是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去求,佛門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至誠就能感通,你會有殊勝的機會遇到真善知識。諸佛菩薩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一個人想學,佛菩薩也會應化來教導我,也不能夠捨棄我。我心裡想學而得不到感應,那還是自己心地不真誠,真誠就有感應。所以一定要回過頭來自己認真反省、檢討,改正自己的過失,感應就會現前。

  古德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在眼前沒有真善知識,我們可以私淑古大德。像我們今天在此地學習《華嚴經》,現在這個時代能夠教《華嚴經》、能夠講《華嚴經》,幾乎沒有了。發心念《華嚴經》的還有,依照《華嚴》真正修行的、弘揚的沒有。我們要想學習這一部大經怎麼辦?沒有老師引導是沒有法子入門,好在清涼大師的註解在,我們得到他的註解,他來幫助我們,他來引導我們,他幫助我們解決經典疑難之處,我們展開《疏鈔》就是以清涼為老師。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是這個辦法可靠,這個辦法決定不會誤導我們。所以以古為師比較可靠,以現代人為師不可靠。

  也許有人問:你為什麼這個說法?古人為老師,古人註解能夠傳幾百年,像清涼大師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五百年;他的東西能傳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當中多少人看過都讚歎,這個靠得住。現在人的東西再好,我們肉眼凡夫,他還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他的東西能不能傳得下去,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我們要找個可靠的,那還是找古人好,已經經歷考驗過的,我們相信他,我們跟他走。現代人講的,「你的東西還沒有經過歷史考驗」,暫時放在一邊,可以做參考。這是從前老師教導我們的方法,學東西要以古人註疏為主。古人註疏有的時候註得太深、太難,這個地方我們還是搞不懂,現代也有人講,我們聽聽,參考參考他,只參考他這一段,看這一段我們聽聽,能不能幫助我們覺悟;不能幫助我們覺悟,我們可以存疑,暫時不要去求答案,老實依照我們已經理解的理論方法去修行。修行再過幾年,境界不一樣了,再過幾年再來看,可能這裡就通達了。所以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要著急,著急是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浪費很多時間。真正能解決問題是清淨心生智慧,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在此地講到念佛,念佛理論的基礎、念佛法門何以這樣殊勝,清涼給我們說出這麼多的道理來,尤其這幾句非常重要!「性相交徹,真佛真土」,「真土」在哪裡?我們現前這個土地就是真土。「真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真佛。為什麼?前面這兩句話講得很清楚,「相外無性,性外無相」。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所變一切有情眾生就是真佛,一點都不假;所現的山河大地是真土,也一點都不假。如果你要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我們現在這個土是「法性土」。你境界沒有轉過來,這個土是「法相土」,你著了相。法性是真正的淨土,所以心淨則佛土淨,真佛真土不在凡夫穢土之外。如果諸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當然真正明白不容易,我講得再清楚,要想契入很難。為什麼?真正明白了,念頭轉過來了,你現前就得大自在。《楞嚴經》上佛說過,「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八個字你要真正通達、契入,你就轉境界了。轉娑婆穢土為真佛淨土,轉我們業報之身為真佛法報之身。你還要去算命嗎?你還要去看相、看風水嗎?不需要。凡是想看相、算命、看風水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的心被外面環境轉,跟著別人怎麼走法,這個人很可憐,受外面環境擺布。

  這八個字真正明白,行了!自己在境界裡做得了主宰,就是經上講的能轉境界,能轉境界你跟如來有什麼兩樣?你不會被境界轉,境界隨我的念頭來轉,你說我多自在!佛這樣的話,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了,譬如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很重要;心淨土就淨,心不淨土就不淨,心淨身就清淨。人家看你這個相貌很清秀,這是心清淨;如果這個人煩惱很多、脾氣很大,你看這個相貌是不是個清淨的相?不像。這是非常粗淺,我們的情緒就操縱我們的容貌。你歡喜的時候那個相就不一樣,心裡不高興那個相貌又不一樣,這不是很明顯的「相隨心轉」嗎?不但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很多人身體多病,到處去求醫,有時候他很幸運,遇到高明醫生把他的病治好,來跟我說,我笑笑,難得!其實是不是醫生把他的病治好的?不是。他病怎麼好的?信心治好的;他相信這個醫生,他對這個醫生有信心,這個醫生給他診斷下藥,下錯了他也會好,信心!《華嚴經》上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再好的大夫,你對他沒有信心,他開的處方開得對你的症候完全相應,你吃了病不會好。什麼原因?沒有信心。由此可知,你的病怎麼好的?是你信心把你治好的;大夫是個緣,他是個增上緣,他不是最重要的,信心最重要。

  我說這個話也說了不少年。往年我住在美國,美國有個大夫,我把我這個看法說給他聽,他點頭,他相信,他說:「你講的話有道理。」這位大夫現在也過世,過世好幾年了。所以,信心決定一切。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諸佛菩薩對自己有信心,六道凡夫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就是凡夫,有信心就是佛菩薩。因此我們最重要要建立一個信心,就是「我有佛性」,這比什麼都重要。「我可以作佛,我能作佛」,雖然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長劫以來染了一些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很重,我相信我能把它完全斷掉。如果你沒有這個信心,你的煩惱斷不掉。我說這些話有沒有根據?有!佛在經上說得很多。經典裡面比喻,煩惱再重、再多,就好像黑暗一樣,佛在經上舉比喻「千年暗室」,「千年」是講時間長,「黑暗」是比喻煩惱習氣很嚴重;佛說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點一盞燈就是你智慧一開,你信心一生起來智慧就開了,黑暗就沒有了。人為什麼不能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改過來?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是最嚴重的大病。

  大、小乘佛法,顯教、密教,無量法門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特別是淨宗法門。《彌陀經》上給我們講三個條件:信、願、行,祖師大德為我們說明這叫「淨土三資糧」。資糧就是往生的條件,三個條件。我們有真信,絲毫不懷疑,我決定能生淨土。為什麼?淨土是我自心所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識?我自己的心識。我自己心識變現的境界,我哪有不能去的道理?從這個地方建立了真實的信心。「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從理上講的,彌陀跟我是一不是二,我自性裡面圓滿的智覺變現出阿彌陀佛,不是外面的。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淨土,都沒有離開自己,自己怎麼會不往生?念佛不能往生是沒有信心,因為沒有信心,那個願也就靠不住,這樣才耽誤這大好的機會,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我們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明白這些道理,信心才真正能建立,才懂得佛祖給我們說的什麼是真佛,什麼是真土。於是我們念佛,『是念性相無礙』。無礙是不執著相,也就是我們常講,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可是我們面對著社會大眾,試問問我們還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諸佛菩薩也有。集結經典的時候,第一句「如是我聞」,怎麼沒有我?「如是我聞」都是分別、都是執著、都是妄想。由此可知,妄想可以用,不能執著,我們要不用妄想分別執著,跟別人就不能往來了。我遞出這個東西,別人問:「這是什麼?」我一句話不說,那人不說我是呆子、白痴?這是什麼?「毛巾」,你們大家叫它做毛巾,我也叫它做毛巾。這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分別就是不分別,執著就是不執著。為什麼?心裡頭沒有,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相,不是真的。

  如果你要執著這東西是真的,那你就吃虧了,你就會生煩惱,你就有患得患失。你要曉得這個世間相全是假的,假到什麼程度?剎那生滅。《華嚴》大經前面講得詳細,我們介紹初品時,曾經做過很詳細的說明,剎那生滅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所以相是虛幻的,《金剛經》講的偈子,粗略的意思我們大家都能懂,真實微細的義理那就很難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電是閃電,是講它生滅時間的快,所以它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因此我們可以用,我們不能執著。也就是我常常比喻說:我們可以有使用權,不可以有所有權。使用權是真的,所有權是假的,決定沒有所有權。你認為這是我所有的、那是我所有的,到最後連身體都保不住,身體要死,何況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所有的?我們從這裡去仔細觀察才知道,世間人講的所有權是假的,使用權是真的。我們今天在講堂這兩個小時,我們在這兒使用,這兩個小時是屬於我們的,我們在此地作主人。我們要能看穿整個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是有使用而沒有所有,我們就得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就消失了。患得患失是個妄想,是個很苦的妄想、很累的妄想,為什麼?它決定得不到,決定無所有。

  人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有能力要多修福,修福是真的。為什麼?能帶得走的。帶不走的一概不幹,帶得走的幹。幫助世間苦難的人,世間哪個人不苦?哪個人沒有災難?不要說在人間做到皇帝、做到總統,他也免不了有災難,他也免不了有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上的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還有苦、還有難,我們要幫助他,我們要救苦救難。也許有人說:「你這個口氣未免太大,摩醯首羅天王那麼大的福報,統治娑婆世界(不是統治一個地球、一個國家,統治娑婆世界,一個娑婆世界只有一個摩醯首羅天王),我們有什麼能力幫助他?」沒錯,我們是沒有能力,可是現在我們學會了能力,真學會了。學會什麼能力?學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摩醯首羅天王要不念佛求生淨土,他死了以後福報享完了,還是搞六道輪迴。我也不會講經,我也不會傳法,我只懂得一句阿彌陀佛,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救他。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你真學會了,娑婆世界所有一切苦難眾生你都有能力幫助他;有能力度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如果你學得更多,你懂得更透徹,那就更好。你的理論能夠講得透徹,使他信心堅定,不再起疑惑。這是第九種念佛,「念性相無礙」。第八小段:

  【以性融相,相隨性融,令前諸門,合為一揆。故德德無盡,相相無窮,塵塵剎滿,猶如帝網,是念重重融攝。得此二門,前皆真實。經隨別說,義必該融。】

  這個意思才講到真正究竟圓滿。「以性融相」,我們用古大德的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金比喻作「性」,把器皿比喻作「相」;我們到一個金店、金舖裡面去參觀,你看到的金器、首飾許許多多種,琳瑯滿目,幾百種幾千種,相都不一樣,性都一樣,全是黃金,除黃金之外沒有第二樣東西,全是金。我們如果看金,這所有金器都融在裡頭,這叫『以性融相,相隨性融』。這個比喻前面說了許多話,有的在性上說,有的在相上說,相上說得多,性上說得少。如果真正把性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就交融、互融,互相融攝。這樣子,不但前面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能夠合而為一,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對於這個道理不懂,對這個境界不認識,所以在一切諸法之中我們認識不清楚。一切諸法「體」是什麼?「作用」是什麼?都教我們生起疑惑。

  現在的科學相當進步,科學家在認真的探討,我們常常在電視看到演的「世界奇觀」,像「動物奇觀」、「世界奇觀」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他們在研究、在考察,但是都是落在分別、執著裡面,他融不起來。佛法能融,佛法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的「是」,不是「不是」,真的是。於是隨拈一法,無論是哪一法,隨拈一法都具足圓滿的性德。什麼叫「圓滿性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德能,都在這一法之中。這個說起來也很不好懂,很難體會。

  也許有一些同修看過中國舊小說裡的《濟公傳》。還有民國初年江蘇鎮江江天寺,有一位法師叫「妙善」,跟最近普陀山圓寂的老方丈妙善名字相同,不是一個人,人家叫他做「金山活佛」。他的形象很像濟公長老,也是個不修邊幅的人。我聽說他一生都沒有洗過澡,有一次在居士家裡住,這個居士給他準備了水,逼著他老人家一定讓他洗個澡,「好,那就洗吧!隨緣,你們叫我洗,我就洗。」洗完之後那個洗澡水,他是用盆洗的,他們家裡有個佣人生了病,這個病很多年了,也沒有辦法治好。妙善法師就拿了他的洗澡水叫他喝,他就真喝了,說:「這洗澡水很好喝。」喝了之後,他的宿疾,多少年治不好的病就好了,所以不少神蹟。

  我們曉得濟公給人治病,看疑難雜症,身上搓個丸給人家吃了病就好了;妙善和尚也有這些事情,常常拿身上髒的這些東西,挖下來給人吃了病就好了。什麼道理?《華嚴經》裡面有答案,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的性德,他知道。被他治病的人、吃他藥的人對他有信心,它就產生效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合為一揆。故德德無盡,相相無窮』,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必須徹底契入境界,他才做到事事無礙;不但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濟公長老給一些眾生治這些疑難雜症,事事無礙。你要問他什麼道理,就是「以性融相,相隨性融」,虛空法界完全合而為一,隨拈一法具足圓滿性德,就是這麼個道理。現在很多人聽到就說:「這個不行,這是迷信,這個沒有科學根據。」哪裡知道科學根據都在大經大論之中,我們平常讀誦這些經論粗心大意,疏忽了、忽略了,沒有看出來。你要看出來,你就相信,你就不覺得奇怪。

  再看下面經文:『相相無窮,塵塵剎滿,猶如帝網,是念重重融攝』。相相無有窮盡,「相相」是講虛空法界一切現象,現象永無窮盡。我們常講相是剎那生滅的,怎麼能夠講無有窮盡?無有窮盡是講它的轉變,生滅是屬於轉變,前念滅,後念就生了。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間離不開因果。因果何以不空?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也是空的,但是它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它永遠在轉變。我們說因果不空是講它的「轉變不空」;它的「循環不空」,永遠在循環;「相續不空」。我們說它這三種現象:轉變、循環、相續,這是定律,這是真理,所以就無有窮盡。

  「塵塵剎滿」,剎是虛空法界,這些事、這些理盡虛空遍法界。隨緣它就現相,雖然現相,相決不是有,相也決定不是無,所以佛家講「現相」是什麼?非空非有。你要說這個相有,相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講這個相空,明明在你眼前,你眼能夠見到,耳能夠聽到,身體能夠接觸到。它到底是什麼?不能說它是空,也不能說它是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你這樣才能夠認識它的真相,原來是這麼回事情。

  相是虛幻的,是夢幻泡影,不但十法界裡面的相不可以執著,一真法界裡面的相也不可以執著;不執著對了,執著就錯了。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聰明人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常常用比喻說,我們只要使用權,我們決定不要所有權,那就非常自在。所有權是什麼?執著。使用權頂多有分別還沒有執著,沒有執著煩惱就去掉十之八、九。煩惱從哪兒來的?患得患失。得失是屬於執著,所以你一切不執著,你就沒有什麼煩惱。沒有煩惱,你的智慧就增長,你就得輕安,你就得自在,你生活就非常快樂,就非常歡喜,佛家講的「常生歡喜心」。所以,不可以自己去找煩惱。「塵塵剎滿」,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世間一切的現象怎麼來的?佛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他要不是充滿了虛空法界,怎麼能夠這麼自在?應念現前,所以他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

  「猶如帝網」,帝網是比喻,「帝」就是帝釋天,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帝釋天王宮殿裡面的裝飾品「羅網」,佛在經上講,這個羅網非常美觀,我們人間沒有,網與網當中繫有寶珠,珠放光能夠照耀,光光互照,光光互融,取這個意思,取「重重無盡」這個意思。這就是「念重重融攝」,這是第十種念佛,「念重重融攝」。

  清涼大師說:『得此二門』,二門就是第九跟第十種念佛,前面是「念性相無礙」,你能夠念性相無礙,能夠「念重重融攝」,你能得這兩門,『前皆真實』,前面所說的八種念佛都是真實的。如果沒有後面這兩種,前面八種都不是真實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由此我們能體會到,佛常講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虛妄。真、妄從哪裡生的?從心生的。心真實,沒有一法不真實;心要是虛妄,沒有一法不虛妄,這就叫「境隨心轉」。懂得這個道理,契入這個境界,你就能轉境界。

  學佛我們可以看得出,你學佛有沒有功夫,你學道有沒有成績,現在人講成績,從什麼地方看?從你相貌上看。你學佛,學得相貌愈學愈好,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你得佛法利益了;如果你學佛,愈學愈苦惱,一天到晚愁眉苦臉,身體衰弱,你學錯了。不是佛法不好,是你學錯了。你真正懂得、真正如法的修學,哪一個佛菩薩是病哈哈的樣子?哪一個佛菩薩是愁眉苦臉的樣子?沒有。不但佛菩薩沒有,連阿羅漢都沒有。阿羅漢相貌雖然不一樣,你看五百羅漢那個造型、相貌是不一樣,你仔細去觀察,都是健康的相,都是快樂的相,都是慈祥的相。不管他們怎麼表演,你都能看得出來。你學佛懂得道理、懂得方法,真得受用,沒有一樣不自在。

  我們要問:如何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今天有幾個台灣同修來看我,告訴我台灣有一些道場裡面發生的事情,他說了幾句,我就止住,別再說了。我雖然這兩三年沒有回台灣,也沒有人跟我說,你給我說一句,後頭我全都知道,不必多說了。要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不可以,不但心上不能放,口裡頭也不能放,你就得大自在。看到人家如法,很好;不如法,也很好;都好。為什麼都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如法,虛妄;不如法,虛妄;虛妄跟虛妄平等,沒有差別,我們要在這些地方鍛鍊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不是容易得來的,要在順逆善惡不同境界裡把自己的念頭磨平。順境、善緣,決定不生絲毫貪愛;逆境、惡緣,決定不生一點點煩惱;心永遠是平靜的,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才能幫助別人,有意、無意多為社會造福,都在這裡幫助別人覺悟。你為什麼會說?你心裡頭有,你心裡頭沒有,你就不會說了。心裡有什麼?心裡有是非人我,所以你才有那麼多言語說。

  佛在經上講,講得很有趣味,諸佛跟諸佛見了面,一句話都沒有;菩薩跟菩薩見面還有話說,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為什麼?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他有什麼好說的!須知諸佛的心,永遠是清淨的。佛跟眾生在一起,眾生有問,佛就給你說法。「佛說法」,跟諸位說,是不是佛真的說了?佛沒有說。你要說佛有說,佛是凡夫,不是佛。佛怎麼說的?自自然然的感應。經上有比喻,佛像鐘一樣、像鼓一樣,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不叩,鐘裡面是空的,鼓裡面也是空的;叩它,裡面還是空的。眾生有任何問題向佛請教,佛是隨問隨答;我們真的有疑惑,他沒有疑惑。所以這一種答問,整個經典都是答問;菩薩問的、羅漢問的、人天大眾問的,佛一樣一樣給你解答。我們現在才懂得一點消息,怎麼答的?自性答的。完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佛在經上講「法爾如是」,一絲毫的造作都沒有。這個「造作」就是起心動念,極其微弱的念頭都沒有動,這叫真。所以沒有一樣不真,法法皆真。如果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沒有一樣是真的,樣樣都是假的。佛為什麼境界是真的,我們是假的?還是「唯心所變」,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是真心,真心沒有念,所以一切境界都是真的;凡夫心裡有念頭,有念就叫妄,所現的虛空法界都是虛妄的,道理在此地。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然後才知道佛法之可貴,佛法不能不學,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能跟佛法相比,學佛得真實受用。

  末後兩句:『經隨別說,義必該融。』這兩句話狹義的是指,菩薩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給我們說的二十一門,廣義是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更廣的能夠貫通十方三世所有諸佛講的一切佛法。佛說法是「隨別說」,「別」是差別,隨順一切眾生差別境界而說的,所以才說了無量無邊的差別法門。可是理是一個,「義必該融」,從義理上講必定是圓融、是貫通的。千經萬論一個理,我們常講是一個方向、一個原則。因此一部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就這麼回事情。昨天我舉這個比喻,好像一個圓,圓任何一點都通到圓心;圓心是「理」,圓球上任何一點是「別」。如果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不但諸佛菩薩所講的種種法門,必定是融攝貫通的,世間所有一切眾生,無論他講的是顛倒錯亂,也會融攝貫通。那是什麼道理?一個性,沒有兩個性;一個性,一個心現的,一個識變的。

  最近這兩年我們跟許多宗教往來,我也讀了許多宗教的一些經典,我看他們的經典跟《華嚴經》沒有兩樣,融攝貫通。他看不懂我們的東西,我看得懂他的東西。甚至於他看他的經典,他的意思看得很窄小,我看他的經典意思廣大無邊,這也是境隨心轉。你的心量大,你看他的東西就大,意思就看得深;你的心量很小,你看《華嚴經》看得也很窄小,看得也很淺顯,這就叫境隨心轉。所以佛法真的賅虛空法界一切法,賅是包含。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九段:

  【經云,住等虛空法界念佛門。謂總該十身,十佛十身皆等虛空,並合法性,莊嚴法界虛空界,是則隨門說異。舉一圓收,如是方為華嚴念佛。】

  這一段意思也是深廣無盡。第一句非常重要,我們應當要學諸佛如來、要學法身菩薩,『住等虛空法界』。這個「住」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講,「心量」。我們的心量不大,一般凡夫起心動念想我自己的利益;頭一個念頭想我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堅固。其中也有不少人,起心念動想到一家人的利益,在古時候起心動念想一家人的利益很多,現在不多了,現在只知道自己的利益,都不想一家人的利益了。怎麼知道?你看看離婚的人有多少?如果想一家人的利益,他怎麼會離婚?離婚就是想個人、想我的利益,沒有想到對方的利益。現在能想一家人的利益的不多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是社會的病態,嚴重的病態。

  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今天大家都知道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沒有依靠,所以生活沒有保障。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出在家庭破碎;倫理的觀念沒有了,道德仁義的教育沒有了,這個危險大了。古時候,特別在中國,無論有沒有讀過書,都接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念過書也接受過教育。從小父母就做榜樣給兒女看,大人都有義務做好榜樣給兒童們看,他從小就看到、聽到,受這個薰習。所以他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孝養父母、尊敬長輩,他懂這個。現在不講求了,父母生了兒女,忙著自己的工作,不去照顧兒女,雇一個傭人,讓傭人去照顧。這個小孩長大對父母有沒有親情?沒有。父母沒有愛過他,沒有照顧過他,他怎麼會孝養父母?這個嚴重問題很少人去想到。父母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儒家講「父不父則子不子」,這在倫理上頭一個關口就破壞了,一壞到底,這是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家庭教育毀掉了。學校教育,從前學校老師以德行為第一,課程最重要的是德行,現在沒有了。現在老師教學生都教技術,讓你學會怎樣去開發你的前途,怎樣去賺錢,怎樣去升官發財,教你這些。人人都把利擺在第一位,注定就要鬥爭,鬥爭到最後就戰爭,戰爭到最後就世界毀滅,很多外國宗教講的「世界末日」。

  再看看社會教育、宗教教育。今天宗教多半流於儀規、形式,經典裡面的教訓,沒有人去探討、沒有人去研究,也沒有人依教奉行。四種教育都沒有了,社會怎麼能不亂?世界怎麼能沒有危機?我們要認識清楚,救自己、救社會、救世界,還是要把古老聖賢教育恢復起來,除此一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從哪裡做起?儒家講得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佛教我們第一條也是教修身,儒家講修身,佛法講修行,「行」比「身」的意思好。「行」包括思想、言語、行為,把我們這些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是根本,這是基礎。佛家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淨業三福」。實在講「淨業三福」所說的,實際上就是八個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就這兩句話,千經萬論是這兩句話的解釋、這兩句話的說明。這兩句話怎麼樣落實?佛就講得很清楚,「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就落實了。

  我們今天問問:我們有沒有慈悲心?我們有沒有認真去修十善?假如我們把這個疏忽,我們沒有認真去做,我們學佛違背了佛法最高指導原則;最高的指導方針我們失掉了,我們就變成盲修瞎練,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佛法修行以十善業為基礎。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有一段最精彩的開示:「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世間苦。」這一句話了不起,這個世間包括了十法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這些眾生一切苦它能斷,可見得這一法非常重要。這一法是什麼?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常念,心善,心要念善,心就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這樣才能夠令一切善法念念圓滿。末後又說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一句重要,不容許一毫一分的不善夾雜在裡面,這個人是菩薩。善法是什麼?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心是十善心,想是十善思想,行是十善行為,這個人就是佛菩薩,這個人真正在學佛。這是學佛的基礎,學佛的根本,「大方廣佛華嚴」就是奠定在這個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什麼都談不上,別說談《華嚴》了。

  「住」這個範圍就大了,這是從十善向上提升,提升到很高層次的境界,「住等虛空法界念佛門」。基礎呢?基礎是住十善。我們如果心住十善,就是剛才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品位不高,生凡聖同居土;心住等虛空界念佛,這個人往生一定生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凡聖同居土的條件,是住十善業念佛往生的,如果我們心裡沒有十善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十萬個大頭都不能往生。什麼原因?《彌陀經》上講得很好,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雖然念佛,心不善,到那裡去跟他們格格不入,沒有法子同住,住在一起天天要吵架、天天要打架,所以極樂世界你就去不了,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所以我們的心、念頭、行為不善,念佛就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

  此地經上說「住等虛空界念佛門」,怎麼個念法?下面有說明。『謂總該十身,十佛十身皆等虛空。』十佛十身,我記得前面介紹過,在這個地方我們省略一點。通常一般講「三身」,實際上三身、十身是一個意思。三身是合起來說,是歸納起來講,十身是把三身再詳細的分開來說。三身是講法身、報身、應身,這是大乘經論常講的。什麼是「法身」?法是講「諸法」,虛空法界一切諸法,這是我們真身。可是我們現在絕不承認,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說「迷了」,我們迷了自己的真身,迷了自己的真心,所以才變成六道輪迴的凡夫,不知道自己有個法身。可是法身沒有迷悟,並不是說悟了法身,你就得到,迷了法身就沒有,不是的。你覺悟也好、你迷惑也好,法身常住,法身沒有迷悟,迷悟是我們自己,法身永遠是常住的,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由此可知,法身就是「真如本性」;現在哲學稱作「宇宙萬有的本體」,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能生萬法」。所以我們要問:宇宙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太空當中許許多多星球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這一切萬物從哪裡來的?法身所現。它的根源就叫法身,在《華嚴經》裡面佛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心,法身就是識,這是真正的自己。

  禪宗參話頭,祖師常常提到:「你去參!」參什麼?你去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法身,就是心識。如果從這一句豁然大悟,就明心見性,就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諸位要知道,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他自己絕對沒有這個念頭,絕對不會說「我已經是法身菩薩」;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為什麼?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佛為我們說法,是就我們的分別執著來說的,他決定沒有這個念頭。不但法身菩薩證得果位,不會有證得的念頭,我們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看到,小乘須陀洹,須陀洹證得須陀洹的果位,都沒有這個念頭,不作證須陀洹想。他如果還有「我現在證得須陀洹果」,他是凡夫,他沒有證得。為什麼?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執著。他沒有。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將來到那個境界也是清淨平等,決定沒有任何分別執著。所以往上的果位,小乘四向四果、大乘五十一個位次,佛在經上講得多好,「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它不是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麼?就是可以想像的、可以說明的;無為法是不可思、不可議。但是它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都斷了,裡面還有等級不同。確實有等級不同,但是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上面的聖人能看到下面境界,下面決定看不到上面境界,我們凡夫當然更是看不出來,這個我們要懂。

  什麼叫法身?我們學、我們練習,怎麼個練習法?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都是自己,從這個地方下手。這種下手的方法,就是《華嚴》裡面講的「法界觀」。時間久了,功夫用得很純熟了,不知不覺就契入這個境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真的是自己,這叫法身;你要是肯定,確確實實是自己,你就證得法身。法身證得之後,智慧就現前,慈悲心也現前,幫助一切眾生有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為什麼?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眾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眾生快樂就是自己快樂;法身菩薩的境界。從法身再生起報身,「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身。你怎麼知道有法身?你有智慧就證得,能證法身的智慧,這是報身。所以報身有生無滅,智慧開了之後不會再失掉,報身是智身。

  第三叫「應身」。應是什麼?感應。我們現在六道眾生也是應身,什麼應身?不是感應,是報應,我們身是報應。佛菩薩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這個身是應身,那一個地區根性成熟的眾生多了,佛就應身來了。什麼情形?成佛的機緣成熟。有很多人機緣成熟,佛就現這個身來幫助他,讓他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如果是少數人根性成熟,佛用化身,不用應身,化身是變化的,你見到,他給你說法,你一開悟,這人就沒有了,那是化身,那是為少數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真心去求,化身來度你;很多人在一塊修學機緣成熟,佛就應身來度,所以是感應,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有應。我們是業報身,你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你造惡業,你來受苦。享福、受苦是報應,我們現在這個身是業報身,所以我說是報應身。佛菩薩是應化身,這是不一樣的。這三身都是周遍虛空法界,這是講「十佛十身皆等虛空,並合法性,莊嚴法界虛空界」。今天時間到了,但是這一段的意思沒有講完,明天我接著再跟大家說,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