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七)  (第四集)  2000/10/12  香港九龍  檔名:12-035-0004

  請看講義第四面,最後這一行:

  【念佛一門,諸教欣讚,理致深遠,世多共行,故復略敘,無厭繁說。】

  這一段是總結吉祥雲比丘對於善財童子的教誨。世尊常常教導我們,在無量行門當中,念佛一門是一切諸佛稱讚、一切諸佛所弘揚。我們從《華嚴》這一章經裡面所體會得到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可以說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念佛的方式很多,我們淨宗祖師大德所提倡的持名念佛,而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概略的為我們說明十六種念佛的方法,《十六觀經》。總的來說,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分為這四大類。四類裡面每一類都含攝無盡,所以哪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

  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真的無有一法不是念佛法。這麼多法門當中,實在是以「持名」對於我們現前眾生,特別是末法眾生最適合。佛法裡面講契機,最契末法之機,也就是最適合我們現代人修行,用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佛在大乘經,特別是《華嚴》,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本來是佛。為什麼我們今天落到這個地步?佛講的話是真的,決不是虛妄,「出現品」所說:「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在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知道佛法自始至終是追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佛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我們自己的智慧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無二無別;德相也相同。

  「德」是什麼?能力,處事待人接物辦事的能力也跟諸佛相同。諸佛的能力我們一般人講神通廣大,他能夠隨緣示現,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能力。《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真正是不可思議!「相」是相好,我們今天講的美好、自在、快樂,佛統統具足。有人問:我們現在生活得這麼苦,怎樣才能夠得大自在?真實的快樂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極樂是不是真的?真的,極樂也是我們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為什麼苦成這個樣子?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毛病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的根源,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都為我,苦就來了,樂就不見了,我們自心本具的智慧沒有了;迷惑顛倒現前,我們的德沒有了。德能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造業;把德能變成造業,把智慧變成世智辯聰。這一樁事情,佛也說得清楚,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今天是妄想,所以把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失掉。

  佛教導我們,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真正覺悟、真正回頭,這一生就證無上佛果,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想我們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的榜樣,善財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為什麼能證得,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他之所以能證得,是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肯放下;他不能放下,他的境界就不能向上提升。他在文殊菩薩會下接受教誨,在那個地方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聞利養、放下了貪瞋痴慢,他境界往上提升,所以文殊菩薩准許他畢業。畢業出去參學,第一位遇到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代表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他接受教誨之後,把一切法門也捨棄掉,專修專弘念佛法門,境界又提升了一級。

  我們下面這兩段省略掉了,「戀德禮辭」,「禮辭」是放下,「戀德」是感恩,感恩、放下。放下他的境界往上又升一級,升到第二住,放下二住他才能生到三住。由此可知,不肯放下永遠不會有進步,身心世界全部都放下了,徹底放下了,他就圓成佛道。所以說等覺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他把那個生相無明放下,那就是圓滿成佛。真正功夫總不外「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輾轉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一些法身大士他們用功的祕訣就在此地,沒一樣放不下。再跟諸位透露一個消息,你放下多少,你就得到多少。「捨得」這個名詞是佛教的,你捨得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你要不肯捨,你就不能得;捨就是放下。如來果地上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都捨了,他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大圓滿,智慧德相圓滿。他要不是圓滿的放下,他怎麼可能有圓滿的得到?

  我們要想離苦得樂沒有別的,我們果然也能夠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我們就真正得到快樂,樂在其中。這個樂給你說,你也沒有辦法體會。為什麼?你沒放下,你怎麼能體會得到。你放下了一些,你就體會到一些。這個世間人、這個世間聖賢也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個快樂我們沒有得到。為什麼?我們沒有幫助過別人。我常常幫助人,喜歡幫助人,這個快樂才能夠體會到,不是真幹的人體會不到,所以這裡面有大樂在其中。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他們為我們示現的是教學,所以諸位一定要認識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學;用現代人的說法,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從事於這一個工作者,他樂不樂?樂。他樂的是什麼?儒家所講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人生第一大樂事。儒家這個說法對於佛陀教育來講,可以說體會到一些,不能達到究竟圓滿。為什麼?佛陀的教育是令一切眾生各個圓成佛道,這個意義多麼圓滿!自己一無所求,正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三輪體空」;沒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三輪體空。佛菩薩如是示現,我們要能夠體會到,要能夠嚮往,要能夠學習。於是我們一定能夠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我們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開了;轉惡為善,我們自性本具的德相現前。大家一定要認清楚,佛在經論上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什麼是惡?為自己是惡,為眾生是善。這個是善惡最基本的一個標準,我們要認清楚。念念只想自己是惡,念念想眾生是善,我們能這樣的學,這也是念佛,佛這樣教我,我們常常想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這怎麼不是念佛?所以你想想看,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一定口裡掛著阿彌陀佛,只要懂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全都是念佛。所以他的「理致深遠,世多共行」。

  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實在講,都本著世尊的教誨,世尊在《觀經》雖然把念佛的方法歸納為十六類,這十六種念佛方法把持名念佛擺在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我們要曉得,最後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最好的、最殊勝的。《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擺在最後,實在講佛法跟世法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我們世間歌舞表演,最好的擺在最後面,壓軸戲,佛給我們說法亦復如是,最好的放在最後。所以持名擺在第十六、擺在最後,你就曉得佛是什麼樣的用意,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才深信不疑。

  善財童子參訪頭一個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這頭一個,而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華嚴會上的教學,一個最初、一個最後都是念佛,這意思不就很明顯嗎?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當中雖然說了許許多多法門,沒有一個不歸到念佛法門。念佛是始,念佛是終,我們要深深體會到佛菩薩教誨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在此地。

  今天我們有許許多多警覺性比較高一點的朋友們,除了我們佛門同修之外,有研究哲學的,有信仰各種不同宗教的,還有一些研究科學的,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這個世界不太平,這個世界充滿了危機,災難並沒有過去。這個災難許多宗教裡面講的末日,在全世界、中國也有,外國好像比中國更多,都講到這一個世紀末,地球上有大災難要發生,我們聽到了,我們也看到不少這些資訊,災難到底有沒有?中國古時候的聖人,佛教裡面佛菩薩教我們要理智,絕不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佛法不迷信。我們用理智來觀察這個世間,看看它有沒有災難?冷靜的去觀察,很可能。為什麼?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這個世間人他想什麼?我們從這裡觀察。他想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如果他的想法、說法、作法都不善,這個災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災難從哪裡來的?是他想出來的,他說出來的,他做出來的。他想、他說、他做那是因,造不善的因一定有不善的果報,造善因一定有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從這個地方觀察就知道,就不迷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麼在現前的環境怎麼辦?十幾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下午,他走的時候也是下午,整整是同一天告訴學生:世界亂了,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老人家最後的遺言,最後的教誨。我們現在這十年來,很冷靜的觀察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的變化,對於他老人家這種垂訓深信不疑。所以我們要救自己,要救自己必須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災難來了不怕,我有好地方去,絲毫恐懼都沒有。我們可以提前往生,提前離開這個苦難的世間,所以是好事不是壞事,值得慶幸的,決定不是悲哀的,這是樂不是苦。我們真正要在短時間成就自己的功夫、往生淨土的功夫,要想真正成就這個功夫,首先要放下身心世界,特別著重修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別人的事情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惠能大師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可以把別人的事情放在自己心上,這樣作法就把自己的善念、善心、善行破壞掉,這個損失決定不是別人是自己,壞了自己這一生修行的大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覺的。

  念佛大家都會念,怎樣把這一句佛號念好,怎樣念得有真實的成就,那就不能不用功夫去探討教理。佛在經教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現象是什麼?宇宙人生的關係又是什麼?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才肯定、毫無疑惑的接受佛陀的教誨。正如古大德所講的真實教誨,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能夠理解,能夠相信,能夠依教奉行,一定得好處,所得的好處超過我們想像之外,意想不到的好處。我們在這個時代來到這個世間,得人身、聞佛法,這個緣分比什麼都殊勝,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夠相比。得來不容易,現在遇到了,遇到要把這個機緣空過,你說多可惜!這一種殊勝的機緣決不是生生世世可以遇到的,多生多劫偶然才遇到一次,開經偈講:「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遇到一次。彭際清居士也是這個說法,「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些話無非是教導我們,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把握,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這樣才不辜負佛祖的恩德。我們要以成就報恩酬德,沒有成就報恩酬德是一句空話,決定要有成就。別人的事情、別人的因果,我們只要把這個事情道理講清楚、講明白,我們就不辜負對方,他自己怎麼作法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

  新加坡有一位談禪法師,他是福州人。這一位法師在新加坡也是個傳奇人物,出家多年自己住一個很小的地方,住個小房子,每天在城隍廟賣香燭紙錢,人家到城隍廟燒香,一份香燭紙錢一塊、兩塊,幾十年如一日,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不攀緣,就靠這一點點收入,累積起來數字很可觀,都拿去做好事。往年美國舊金山有一個大覺蓮社,大概到美國去的,也許都去過這個地方,葉明居士在那裡負責主持。當時買這個地方,我聽說是七十多萬美金,談禪法師送了他四十萬,捐獻四十萬;現在聽說福州那個地方有一個寺廟,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聽說建得很好很大,他捐了一百多萬美金。他的錢不是大富長者布施供養的,不是的,他是賣香燭累積的。我看到他生活的艱苦,他平常喝水喝自來水,買一杯礦泉水要花錢。我們去看他算是貴賓,買一杯礦泉水來招待,這是招待貴賓的,這樣艱苦的生活。他的錢捐出去之後,他說得很清楚,我這個錢捐給你做什麼事情,往後是你的因果與我不相干。捐出去之後問都不問,真實功德,心地永遠清淨,永遠是慈悲。不像有人捐出去之後,還問問我這錢是不是做了好事?拿去幹什麼用?心不清淨。他懂得,他懂道理,各人有各人因果,我捐獻給你是建寺廟、建道場弘法利生,這是我的因果;你拿去怎麼做是你的因果,我們並不相干。

  在今天這個社會作斯示現,又何嘗不是菩薩之類,表演給我們看。我想我們同修當中喜歡做善事情的人很多,做了之後一定都牽掛,是不是真的給我做了?談禪法師就表演這一套給你看,各有各的因果,決定不能說:我做這個好事,結果人家把這個錢拿去做別的用處,沒有做到,算了,以後我不再做好事了!把我們自己做好事的善念都斷掉,不要說善行,念頭都斷掉,這是絕對錯誤的。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種善因得善果,善的意義是什麼,善的行為是什麼,我們才能體會到一些。也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行善不容易。再回頭想一想,我行善行了不少年,為什麼還沒有得到好的果報,一天到晚生活得這麼痛苦?你要冷靜觀察談禪法師,你就覺悟,我們行善裡面摻雜了很多不善在裡面,人家行善不摻雜毫分不善,所以他得的果報殊勝。經典裡面講的是理論,也講方法,難得有菩薩示現做給我們看。

  新加坡還有一個一百零一歲的許哲,她也做給我們看,都不是凡人,做出榜樣來。在佛法裡面屬於三轉法輪之中作證轉;我給你做一個證明,你看看我怎麼個修法?我們現在這個根性確實是很鈍、不利,怎麼講都省悟不過來,仔細去觀察,然後慢慢的會覺悟到、會體會到,我這一生當中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工作?應該怎樣修行。修行修什麼?就是修正生活上錯誤的行為、工作上錯誤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錯誤的行為。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不是每天念經、拜佛、敲木魚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樣子,未必是真的。真的修行是從內心裡面改過自新,真正是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那叫真修行。樣子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做給那一些還沒有回頭的人,做給他看,讓他們看到,那些人在修行,讓他心裡頭起一個修行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光明,他永遠在黑暗裡面,起這一個念頭就像閃電一樣放一次光,雖然很短暫但是也很可貴。所以我們做出個樣子是度他、是利他的。自己真幹不在形式,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著重實質不著重形式,這是講自修;但是接引廣大眾生就著重在形式,形式就很重要,是接引眾生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接引眾生的方法,跟自己真修的方法不一樣。這一段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我們看底下一章:「海雲比丘二住章」。第一個大段:「依教修學」。

  【海雲比丘治地住,謂常隨空心,淨治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鍊治心地,故名治地。】

  第二住的名稱叫『治地住』,治是對治、是治理,地是心地,所以稱為「治地住」。這是緊接著前面教導我們念佛,念佛的用意就在鍊心,這是治心地。下面簡單的解釋:『常隨空心』,「空心」是真心,心裡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在《壇經》裡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如果有一物就錯了,真心裡面有一物,這個心就變成妄心,就不是真心,不可以有一物。佛家用表法最常用的是輪,佛家稱為「法輪」。現在很麻煩,法輪功仿冒我們的mark,使社會對我們產生許許多多的誤會,這個必需要澄清。「輪」就是圓,這個我們都很清楚、都很明瞭。圓有個圓心,在幾何裡面講圓心,你們想想圓心有沒有?有,決定是有。圓心是什麼樣子的?沒有形狀,圓心是空的。佛告訴我們:真心就是圓心,空的;空不是無,空是有,你要是說無,那你就錯了。空是有,它能變現圓,圓是依心變現出來的。「圓」是什麼?圓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有是無中生有,能生萬法的是空,空所生出來的這個一切萬象這叫有,這個有是從無生的。然後你就知道這有是真有嗎?那不是真有,佛法叫妙有。什麼叫「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個叫妙。這個是真理、根本的大道理。因此佛教導我們,我們的心要空、心要寂,寂就是靜。空是什麼?不能有一物。寂不能動搖,心不能動,心一動心就壞了。

  我們想一想我們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心裡面都「有」,不只有一物,拉拉雜雜的不曉得有多少?牽腸掛肚不知道有多少,你心壞了,心一天到晚都在動,連睡覺還作夢不老實,都靜不下來,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是動的。心裡面「有」就錯了,真心就失掉了,這叫妄心。妄心才變現六道輪迴,才變現這個許許多多災難痛苦,是從這兒來的。

  這一些法身菩薩他們很了不起,他們能夠隨順空心,那就是隨順真心。此地講的空心,我們講的真誠,真誠就是此地講的空心。心裡面有一物、有個念頭就不誠,古人解釋「誠」這個定義,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起一念,誠就沒有了。所以這一些法身大士們,他們的本事永遠安住在一念不生,他有這個本事,所以能夠『淨治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不是數字,如果是數字,這個數目字不大,它是表法的,代表無量無邊,代表六道、十法界一切諸法。「法門」就是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我們煩惱習氣無量無邊,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也就無量無邊。譬如說我們舉大的例子來講,我們有貪心,貪是嚴重煩惱,佛教給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淨治貪心;我們常常會造惡業,佛就用戒律教我們持戒,持戒是淨治惡業;我們常常發脾氣,佛教給我們忍辱,忍辱是淨治發脾氣、淨治瞋恚的,他都有方法來對治。眾生有多少煩惱,佛就有多少方法來對治。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眾生沒有煩惱、沒有毛病,給諸位說,佛的法門也沒有了。法門從哪裡來的?是從煩惱這一邊相對建立的。法門本來也沒有,因此我們要知道,我們用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對治煩惱,煩惱沒有了,法門就不要了。如果煩惱沒有了,你還執著法門,就又變成煩惱。所以佛教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身菩薩毛病沒有了,所以這個法門也捨了,淨治八萬四千法門。所以藥是幫我們治病的,病好了,藥也就不要了。如果病好了繼續還吃藥,這又吃出毛病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兩邊都捨掉,病跟藥統統都捨掉。

  『清淨潔白』,「潔白」在古印度是代表善,潔白就是純善,清淨純善。『鍊治心地』,「鍊」是鍛鍊,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在鍛鍊,所以這一個位次就稱之為「治地住」。菩薩在這一個階段修行,心完全安住在對治心地。這一段是簡單介紹第二住名稱的含義。

  我們看第二小節:

  【善財聞善知識教。】

  這個善知識就是前面吉祥雲比丘。善財聽了他的教誨:

  【一心正念,隨順智慧光明,通達甚深解脫,憶持自在三昧,敬奉清淨教海,觀察諸佛威德,欣樂諸佛住處,解了諸佛軌則,思念諸佛出現,趣入諸佛法界,安住諸佛境界。】

  善財在這個地方,這一段所說的現身說法,他表演給我們看,這叫真學,這叫真幹,我們比不上他。這一對比就清楚了,我們在老師那裡聽說教誨,下課出了門都忘得乾乾淨淨,還是我行我素。老師所教導的,跟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毫不相關,這個學法怎麼能成就?善財一生成佛,成就圓滿的佛果,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你看看他接受吉祥雲菩薩的教誨,人家真幹!『一心正念』,這一句是總說,一心是真心,一心是誠心,誠心誠意,無有二念,無有雜念。『隨順智慧光明』,怎麼個隨順法?我們講到最淺的,我們能做到的,佛在《十善業道經》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能不能隨順?這是佛門修行的根本法,善法的指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能不能晝夜都把這個放在心上?起心動念都與十善相應,這個叫「一心正念」。我們的境界,初學人一心正念是指這一樁事情。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字字都與十善相應,句句都與十善相應,這個念佛叫正念,這個念佛才能往生;口念彌陀,心地不善,怎麼能往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善修到圓滿,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這個才圓成佛道。

  這個地方講「隨順智慧光明」,我們今天能夠隨順十善業道就行了,我們這一生生凡聖同居土就決定有分。他們隨順智慧光明是生實報莊嚴土,我們要達到這個境界,當然最好的課程是修學《大方廣佛華嚴》,你能夠通達大方廣,學習佛華嚴,那是智慧光明,跟海雲比丘就沒有兩樣,跟善財童子也沒有兩樣。這是我們目前學不到的,我們學不到,學最低的、最根本的童蒙教學,我們學最根本的十善業道,決定不能夠疏忽。大家常常都能夠憶念種善因得善果,什麼是善因?十善就是善因,你一定得善果。你就是不學佛、不求往生,你要是修十善業,晝夜常念十善業,常行十善業,果報生天,你來生一定享天福。生天的人往生的瑞相,我們一般凡夫觀察,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幾乎沒有兩樣,他們往生也是沒有恐怖,身體柔軟,顏色很好看,相貌端嚴,你去看他不會有一絲毫恐怖的感覺。他是善人,他生的是善處,他生天道。

  下面是舉出幾個例子,前面是總講講說。『通達甚深解脫門』,「解脫」兩個字怎麼講法?我們從最後說起,「脫」是脫離三惡道、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是果報,你成就了。「解」是解除,解除是從因上說的。佛給我們說,你為什麼會在六道裡面輪迴?因為你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解除了,你就脫離六道。為什麼你會墮三惡道?因為你有貪瞋痴,你把貪瞋痴解除掉,你永遠不會墮三惡道。見思煩惱解除,永遠不會再搞輪迴;塵沙煩惱解除,現在中國不講解除,解放,一樣的意思,你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統統解放,你就出十法界。解是從因上講,我們念解。解是做動詞,念解是名詞。把它解開,解開動作上講是念解,解脫。「通達甚深解脫門」,解脫道理很深,方法精細,你必需要通達、要明瞭,你自然就曉得怎麼去做,一定要認真去幹,你才真正能夠契入境界。這個要學,要讀經,當然最好的是有一些同參道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討論,理愈辯愈明。我們有許多人在一起,這個理愈辯愈不明白,這也是常有的事情。為什麼愈辯愈搞不清楚?沒有放下。你沒有放下,你心裡有許許多多煩惱在那裡糾纏,你怎麼會搞得清楚、搞得明白?心要是空了,就明白了;心裡面有,就不會明白。

  底下一句是:『憶持自在三昧』,這都是在修學過程上說的,「憶持」決不是分別執著。譬如我們學佛的同修,每天你去讀誦《阿彌陀經》,讀誦《無量壽經》,這個課程每天都不缺,念得很熟,記得很清楚,這叫憶持。我們的憶持跟菩薩的憶持不同,我們憶持沒有忘了自己,「我每天都做功課,我功課一堂不缺」,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具足,我們是這個憶持,凡夫的憶持,也算不錯了,這個憶持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些大菩薩們跟我們也一樣,每天早晚功課也不缺,也是誦經念佛,但是人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這個高,他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誦經「誦而無誦,無誦而誦」,人家入這個境界,他們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果報不一樣。在這個地方,必需要跟大家說明提醒同學們,只有著相憶持淨宗的這個法門行,可以往生,著相憶持其他的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別的法門難!唯獨這個法門行,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不需要斷煩惱,只要你憶持的功夫得力。得力是什麼?就是伏煩惱。煩惱伏住了,也就是我們要把念頭真正轉過來,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苦難,怎麼樣幫助一切眾生化解他的苦難。不管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到,常存此心,慢慢的就會有智慧。果然常存此心,你就得到佛法加持,為什麼?佛是這個心。佛是念念幫助苦難眾生,我也念念幫助苦難眾生,心心相印,就得到佛法威神加持。佛念念為苦難眾生,我們念念為自己利益,怎麼搞都不相應,所以學佛得不到佛法加持,道理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懂得。

  這裡說憶持「自在三昧」,這四個字是名詞。念佛的人念佛功夫得力叫「念佛三昧」,他憶持的是自在三昧;念佛三昧,佛說的是三昧中王,無量無邊三昧,念佛三昧是總的。念佛三昧成就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得大自在。我們今天不自在,不自在的原因要曉得,是沒有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譬如你行路挑一個重擔,你當然不自在,很辛苦,你背的包袱很重。現在世間人不是背一個包袱,背了許許多多的包袱;不是挑一付擔子,挑了好多擔子,他怎麼不可憐!他怎麼不苦!佛菩薩為什麼快樂?他把所有擔子都放下,所有包袱都丟掉,所以他得自在。這個重擔在哪裡?重擔就是你心裡面的憂慮,你心裡面的牽掛,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無量無邊,你不知道你所牽掛那個東西全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操心叫白操心。你操心能有效果嗎?說實在話是毫無效果,我們要覺悟。

  如果你真的要想關心你的家親眷屬,真正想幫助他離苦得樂;香港往年何東爵士的老太太,何世禮將軍的母親,這個老太太有智慧,老太太真的幫助了她一家人。她怎麼幫助?她真的萬緣放下,你們兒女幹你們的事情,各個不相關,根本就不管你。她們家裡是多元文化,老太太是念佛的,兒子、媳婦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不錯,一家很和睦,兒子媳婦對老太太很孝順,有倫理的觀念。她們家裡宗教自由,互相不妨礙,各人搞各人的。老太太往生預知時至,她功夫成就。兒子媳婦家裡的這些人召集起來,跟他商量一下,我們家裡一生都是宗教自由,彼此互相尊重。我今天往生,我對你們有一個要求,你們念佛送我往生,這就算是我們母子一場。最後的要求何先生接受了,家裡人都相信。我聽說好像是開了一個往生大會,把親戚朋友統統都找來,看到她坐在那裡走的,這一表演之後,我聽說何世禮將軍就不再上教堂,都念佛了。這個方法妙絕了,最後一招表演給你看,你看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在好像正覺蓮社那個房子,就是何東爵士以前的住宅,他捐獻出來給佛教。這個新聞,過去往生的時候,我們在台灣報紙上都看到,自己真正幹,最後表演給大家看,這是不用言教用身教,讓你看看清楚,叫憶持自在三昧,她走得那麼輕鬆、那麼瀟灑、那麼自在。

  實際上自古至今不只何東老太太一個人,很多很多,你有緣常常聽到、常常見到,你沒有緣你見不到。這在佛法裡面,見不到是我們業障重,業障輕的常常聽到、常常見到。希有的因緣,這些人都是真正憶持念佛三昧。特別是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經典裡面講的道理,經典裡面講的方法,經典裡面講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不忘,念念落實,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無比的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認真努力來學習。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佛法決定是平等法,決定沒有特殊例外的,所以說各個都能成就。你說我業障重,他業障也不輕,他念佛能消除,為什麼能消除?真幹!念頭一轉業障就消除,一念私心起業障就現前,念念為別人、為社會、為眾生、為佛法,業障就沒有了。我們明白道理,懂得消業障的方法。今天晚上還有一些同修要受三皈五戒,所以經就講到這一句。往下的我們下一次再接著講,今天就講到此地。

  三皈五戒我在此地略略的說明,然後我們舉行一個簡單隆重的儀式。皈依是正式發心做佛的弟子,我們從今以後以佛為師,佛是我們老師,我們要跟佛學習,所以我們受這個三皈的儀式,做這個儀式。這個儀式是拜老師的儀式,佛家不稱拜老師,稱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很慈悲,也非常有智慧,沒有私心,佛絕對不是說,你們今天起拜我做老師,你是我的學生,我是你的老師,佛不是這個說法。佛教給我們以什麼做老師?以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為老師,《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佛」是智慧,「法」是德能,「僧」是相好,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是相好。所以佛法僧三寶,佛是教我們要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外面三寶,皈依外面三寶不能得度,你不會成就,你搞錯了。但是外面這個三寶要不要?要,而且很重要。它重要在哪裡?諸位要曉得,外面這個三寶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我們會忘掉。眾生非常健忘,出了大門就忘掉,還是隨順你的煩惱習氣,你回不了頭來,你找不到依靠。所以皈依形式的三寶很重要。像這佛像,我們看到佛像就想到我們要「覺而不迷」。佛是智慧,佛是覺悟,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我們看到佛像,就要想到我一定要覺而不迷,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迷惑。

  法寶,只要看到文字、看到書本,不一定是佛經,這是形像,看到這個東西就想到我要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回過頭來,要依靠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叫皈依法。所以我們是不是真的回頭,是不是真的有依靠,這個非常重要!

  第三個皈依僧,僧是出家的僧團做為代表,看到出家人,你不要去管他,一見到這個形像就要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心是不是很清淨?有沒有被污染?現在人常講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我們身心離開一切污染回歸到清淨,心清淨、身清淨這叫皈依僧。所以三皈的真正意義,「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所以形像住持三寶有很大的功德,我們見到這個形像能夠提醒自己,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過去我們對三皈有幾次的詳細講解,都留有錄像帶,贈送給同學們。五戒我們就不再多講,五戒在《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的講解就是詳細說明五戒。發心受五戒,《無量壽經》這一段的經文要多聽幾遍,知道自己在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去做才如法,皈依之後我們真幹。

  這樣皈依有些同學說這個太玄了,凡夫總要找個依靠,找不到依靠的話,好像是白來了一場,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們給你找三寶形像的依靠。「皈依佛」,我們是皈依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我們皈依釋迦牟尼佛不皈依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搖頭,這不聽話,所以我們皈依阿彌陀佛就非常聽話。「皈依法」,我們的法就取淨宗的五經一論,現在我們特別取的是《無量壽經》、《彌陀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五經一論裡這三種最重要,三種依靠一種都可以,我們都能成就,專修專弘。「皈依僧」,僧我們介紹兩位: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菩薩僧。見到觀世音菩薩,就要想到我要像他一樣的大慈大悲;見到大勢至菩薩,我要像他一樣有智慧、有理智,不感情用事。大勢至代表智慧、代表理智。

  千萬要記住,不是皈依淨空法師;皈依淨空法師,你們就完全錯了。這是三皈,一定要講清楚。我在此地把三皈傳授給大家,是為大家做個證明。你們在此地佛菩薩形像面前隆重的宣示,皈依我給你們作證。皈依證我上面冠的是三皈證明阿闍黎,阿闍黎是傳授我們三皈的人。好,這個大意說明之後,我們就做個簡單的儀式,這個儀式從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