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三)  (第四集)  2000/2/27  香港九龍  檔名:12-031-0004

  請看講義。昨天我們講到善財童子請教的十一個問題,這十一個問題問得非常圓滿,把我們學佛重要的次第、程序都說出來了。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這十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做修學的參考。昨天給同學們介紹到第十一句:

  【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普賢行』要細說,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圓滿』的意思,是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方法、境界,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要不能落實,那就不叫圓滿。如何落實?換句話說,菩薩的意思是要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那就是轉凡成聖,這才是真正的究竟圓滿。如何『速』?速是很快的得到圓滿,這就一定要依教奉行。世尊在一切經裡面常常叮嚀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如果我們把世尊這一句的教訓真的做到了,你就能夠速得圓滿。這句話的意義很深很廣。受持,受是接受,佛跟我們所說的,我們是不是真的懂得、真的明白、真的相信,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叫受,我們真的接受過來了。持,要有恆心、要有耐心,不是做一天、兩天,永遠這樣做下去,持之不失,不能夠失掉。天天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一切眾生看,這就是自行化他,這才能到圓滿。

  昨天跟諸位提過「禮敬諸佛」,這個東西絕對不是天天念念而已,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那個恭敬心怎麼能生得起來?現在是真難,為什麼?對父母不恭敬,對老師就更不必說了。從前講恭敬心好講,為什麼?人都尊敬父母、都尊敬師長,提到你要尊敬父母師長,大家有概念。今天人說尊敬父母師長,父母理都不理他,你說怎麼辦?一生當中,心目當中有沒有恭敬?沒有恭敬。實在講連佛菩薩也沒有看在眼裡,都是自己以為了不起,自己以為比佛陀大,你說這有什麼法子!這是今天學佛難,太難太難了。

  今天這個世間人業障重,所以招來天災人禍。基督教說世界末日,他們來告訴我,我點頭。問我相不相信?我相信。我憑什麼相信?觀察世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敬父母、不敬師長,災難就來了。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教學,教什麼?就是「孝敬」這兩個字而已。諸佛菩薩教人也是孝敬兩個字。為什麼要孝?眾生跟我是一體,一個人能夠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愛護自己,就應當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事實真相誰知道?佛菩薩知道,法身大士知道。但是我們距離證得法身那是相當的遙遠,既不能證得清淨法身,又不相信佛菩薩的教誨,那只有造業受報,輾轉輪迴,就幹這一套。佛在經上常常感嘆的「可憐憫者」,真正可憐憫!可是我們這些愚痴惡劣的眾生,佛菩薩依舊是慈悲,並沒有捨棄我們,還是為我們做種種示現、種種教誨,總是希望我們有一天省悟過來,回頭是岸。

  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從恭敬下手。你能做得到嗎?你們在佛經,佛門裡面常常有懺,展開懺本第一句話「一心恭敬」,口裡頭念,你有沒有做到一切恭敬?常常看到這些字樣,天天念,滑口而過,無動於衷,這怎麼辦?我今年難得在澳洲跟同修們一起過農曆年,我們請當地的老人跟我們一起過年,我們請了八十五個人,這也留著有錄相帶在此地,諸位將來都可以看到。八十多位外國人,全部都是基督教徒,他們也懷疑我們為什麼要請他。我在致詞當中,我們請他們是敬老尊賢,我們沒有別的用意,我們尊敬老人、愛護老人、供養老人,大家歡歡喜喜聚會一堂。

  他們走了以後,我告訴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我說台灣人、日本人不會做人。布里斯本這個城市台灣移民很多,黃金海岸日本人移民很多,當地的人對我們側目而視,因為移民過去的都有身分、有地位、有財富,在那邊住的房子比當地人好,開著高級的轎車,當地人看了心裡難過,不平!這個事情古今中外都一樣,中國諺語常說,「一家飽暖千家怨」,這一個地區人家生活都很平凡,你一個人像暴發戶一樣,人家心裡頭怎麼會平?一有種族動亂,你們頭一個倒楣。你們看看印尼的動亂,華僑倒楣。所以我說不會做人。

  會做的人,做人應該怎樣?應當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得當地人的歡喜心。如何令當地人生歡喜心?你再有錢、再有身分、再有地位,你的生活要跟他差不多、接近、平等,大家看起來心就平了。住的房子,我們大家一樣,當地人住的房子,一棟房子差不多十幾萬,我們台灣人、日本人住的房子,大概總是一、兩百萬,最高級的房子我去看過,五百萬,你說人怎麼能平,心怎麼能平?我們居住一樣,開的車子也一樣,他就歡喜了。再有力量應當多做社會福利事業,幫助對方、幫助貧困的人,這一個地方的人感恩。遇到有什麼困難,他不會害你,他來幫助你。我們住在這個地區,跟鄰近地區的這些人處不好,你就錯了,做人第一!佛菩薩教我們這些大道理、教我們這些方法,豈不是都是教我們做人?捨己為人,你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社會大眾的敬仰,社會大眾愛護你。這個道理古今中外都相同,沒有例外。從內心裡面尊敬一切大眾,稱讚、供養,我們在這個社會才有立足之處。

  「懺除業障」,這是弘法利生,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一切眾生都有業障,我沒有業障,佛菩薩哪有業障?也要裝作有業障,也用種種方法去懺除,表演給大眾看,給那些業障眾生看,讓這些眾生看到之後,他覺悟了。他要改過,我也應當改過,他行善,我也應當行善;做給別人看,做個好樣子給別人看。後面「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普賢十願實際上這七條是願,每一條裡面意義深廣無盡,沒有邊際。後面三願,給諸位說是迴向。「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迴向是什麼意思?是把自己修學的成果,奉獻給我們這個目標、方向。恆順眾生,我修學一切成果,今天講的歸於眾生,這個成果不是我自己享受,成果給一切眾生;宗教裡面講「榮耀歸於上帝」,在佛家講「榮耀歸於眾生」。「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普皆迴向」是迴向法性,就是實際。常常講迴向三處:眾生、菩提、實際,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自性。所以後面三願是迴向,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修行,為什麼要這樣做,後面三個把目標、目的顯示出來了;一切為眾生,一切為菩提,一切歸自性。這個樣子我們在佛法修學,才真正獲得大圓滿、究竟圓滿。

  我們不能不懂這個意思,善財問的這十一句我們要能夠體會到,善財童子的智慧、善財童子的學問、善財童子的德行,這一問就曉得了。實際上我們明瞭,善財是不是凡夫?如果是凡夫問不出。我們見文殊菩薩能問得出這十一個問題嗎?於是我們明白善財是佛菩薩示現的,文殊菩薩也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兩個唱雙簧,一問一答是讓我們聽,表演給我們看,不是凡夫,凡夫哪裡問得出這麼深的意思。所以《華嚴經》自始至終全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示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我們在《華嚴》裡面統統都看出來了。我把這十一句問的意思跟諸位說出來,完全落實在我們現前的知見,以我們修學的這種程度,我們今天修學的環境,我跟諸位的解釋,大家能聽得懂、能明瞭,知道我們從哪個地方下手。

  儒家教學也是從禮敬下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聖人,從跡象上來說,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沒有通過信,沒有往來,兩個人的見解、思想、教育學生的理念方法完全相同,正是諺語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不是大略相同,完全相同,都是從恭敬下手。禮稱為「曲禮」,這個意思好,「曲」是什麼?委屈。自己要肯受委屈,才能談得上禮;自己不肯受委屈,禮就沒有了。「禮」是什麼?禮是委曲求全。你看看孔老夫子一生、釋迦牟尼佛一生,是不是委屈自己?世間人所爭取的名聞利養,他們都捨去了,不是沒有能力爭,他們有能力、有學問可以爭,不爭,忍讓,這就是委屈自己,給世間人做一個好榜樣。所以禮稱為曲禮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看看諸佛如來、菩薩,乃至聲聞大眾,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委屈自己求全,全是什麼意思?求社會安定,求世界和平,求一切眾生幸福,這是全的意思,不為自己。自己如果不能夠放棄自己的利益、名聞利養,要想求得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做不到,必須自己放棄,你才能夠成就別人。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不肯放棄自己的名聞利養,於是就不能放下貪瞋痴慢。雖然學佛,雖然出家,依舊造業,別人不說,我們自己心裡要明瞭,要認真反省。佛常常警惕我們地獄恐怖、三途可畏,慈悲到了極處,提醒我們。我們的毛病習氣如果還不能夠改,辜負了佛陀的教誨,轉眼一失人身,三途果報現前,到那個時候後悔晚了。

  我把這段的大意說明了,清涼大師他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講的這幾句,我也要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免得將來諸位看到清涼大師的註解:法師,你講的跟他不一樣!我講的是現實,就現實來說的;他講的是法身大士,那個境界高。清涼對這十一句的解釋,第一句「云何起菩薩行」,是十住菩薩,法身大士。初住菩薩,在大乘經裡面講是初發心的菩薩。我們不能算是初發心,初發心是初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初住菩薩。我們的菩提心沒有發出來,菩提心是真心,我們今天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用真心,菩薩用真心。菩提心,《大乘起信論》,你們想想「大乘起信」,這是入門,跟你講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圓發。三心是什麼意思?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也講菩提心,《觀經》上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把這兩個講法合起來看,意思就比較明顯,就能夠體會到。

  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深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作用,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就是說你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經論兩種講法都不好懂,我把它變成這上聯寫的也是菩提心。什麼是直心、什麼是至誠心?真誠。真誠是體,我們要用這個心,用這個心跟諸佛菩薩用的心是一個心。諸佛菩薩用真誠心,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是用虛妄心,不用真誠心,這是體。下面四句,清淨心、平等心就是深心,自受用。用什麼心對待自己?清淨、平等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待別人?正覺、慈悲。正覺、慈悲就是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我們要常存此心,這十個字諸位做到了,你就不是凡夫,你是初住菩薩。你真正做到,完全做到,恭喜你,你是發心住的菩薩,你不但超越六道,你已經超越十法界。所以三心圓發,圓滿的發了。

  第二句「云何行菩薩行」。這是十行,正行。你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表現的決定是圓滿的六波羅蜜。我們將六波羅蜜寫成下聯。看破,看破是般若波羅蜜,放下是布施波羅蜜,自在隨緣是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所以我們要講六波羅蜜也不好懂,這樣用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波羅蜜,你這一生決定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法身大士的正行。

  第三句清涼大師講的是十迴向的菩薩,廣大圓滿,「應云何滿菩薩行」,清涼講得高,完全隨順華嚴境界來講,我們要懂得。我跟諸位講的是隨順我們現前實際生活環境來講,我們都能得受用。但是,清涼講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知道。十迴向的大義就是十住的菩提心,十行的菩薩行,全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今天講為社會、為國家、為眾生、為世界,所以才發菩提心,才修菩薩行。我們在這邊講演的總題目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都是講初地菩薩,這登地了。前面三句是三賢位,第四句以後這登地了。第四句是初地,初地開始「淨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到這個時候才真正得清淨。我們今天雖然是破二障,不乾不淨。菩薩要到初地,圓教初地二障清淨;換句話說,微細的煩惱都不生,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微細的煩惱都不生;我們換句話說,分別執著完全斷盡,到初地的境界。

  第五句「云何轉菩薩行」,轉劣向勝,轉塵出世,這句話什麼意思?妄想分別執著盡了。所謂世間、出世間界限在哪裡?沒有界限。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叫世間,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叫出世間,換個名詞而已。到這個時候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才真正超出世間。

  第六句「深入菩薩行」,這是證入真如才叫深。我們曉得明心見性,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初住菩薩見的真性,像初二、初三的月牙。無明分分破,像月亮一天一天光明增大,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品,差不多應該是什麼時候的月亮?大概是初十、十一的月亮,應該是這個,月光相當的盛。祖師判這時候才真正證得真如。四、五、六都是講初地。

  第七句是講二地、三地、四地。第七句「出生菩薩行」,世出世行圓融自在。這話怎麼講?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生活、工作,跟我們一般凡人沒有兩樣。我們吃飯,佛菩薩也吃飯;我們穿衣,佛菩薩也穿衣;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交際應酬,佛菩薩亦復如是,沒有兩樣,這叫世間。即世間出世間,並不是世間法之外還有一個出世間法,那你就錯了。世間出世間要是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什麼叫「即世間出世間」?佛菩薩不著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叫做出世間。佛菩薩吃飯不著吃飯的相,什麼叫不著吃飯的相?我們吃飯講求色香味,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著相,你在世間。佛菩薩是好壞平等,他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超越世間。我們穿衣服、幹什麼都要選擇,佛菩薩沒有選擇,一切隨緣什麼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是一樁事,用心不一樣。我們穿衣吃飯、衣食住行,我們裡面有貪瞋痴慢,有分別執著。他們跟我們一樣,他們在生活當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貪瞋痴慢;換句話說,他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這叫出世間。二地、三地、四地,這才到究竟,連痕跡都不落。

  第八句觀察性相。五地、六地對於世出世法清淨,真正清淨了,《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圓滿稱性的般若智慧現前。所以六地菩薩叫現前地,什麼現前?真實般若智慧現前。第九句「增廣菩薩行」,這是講七地,古大德說「功用行滿,得增廣故」,這是七地菩薩。七地叫遠行地,增廣令多,功用圓滿。

  第十句是圓滿成就獲得了,這是講八地、九地、十地,「無功用行,任運成故」,這話不好懂。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跟我講這一句,他用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七地以前還用功,他比喻我們坐船,在內地可以常常看見划船,我們划船要用力划,船才往前進,這就是七地以前的菩薩,修行還要用功;到八地、九地,不用功,不需要用這個,好比船快要到岸,你們想想船快要到岸,那時候划船的槳放下了,用什麼?用竹竿撐船,船自己往前進。這還不是無功用行,無功用行是什麼?船快要接近岸,竹竿也放下了,船慢慢的自自然然往前面,往岸邊上靠,這一段時間就彷彿是菩薩無功用行。所以到最高級的修行,連修行的念頭都沒有。這是講八地、九地、十地,他們用功的方法是這樣的,沒有一個念頭我要用功、我要精進。有這個念頭,不行!你還是在七地以前,七地以後這個念頭沒有了,但是他真精進。

  十一句是講等覺,從十地法雲地,再往前進一步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普賢行願得大圓滿,這就是圓滿成佛。無論橫說豎說,善財童子的問義如是。從他的發問,我們體會他的學問、他的德行,如果行持、學問達不到這個水平,問不出來。所以從他的發問我們明瞭善財不是凡夫,是諸佛如來化現,這哪裡是凡夫能問得出來。這一段經文,我跟諸位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底下第三段,善財問,提出問題,當然文殊菩薩要答覆。答覆的文很長,我們也把它歸納為四條,這是最重要的開示,我們聽了之後要用心的學習。請看經文第三小段:

  【文殊答中,先教其求行,再教其近友。二處皆讚發菩提心。】

  這一句非常重要。大乘的修學是以菩提心為中心,菩提心不發就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一定要發菩提心。淨宗念佛法門是大乘法,佛在《觀經》裡面跟我們講三種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如果不發這三種心,念佛就不能往生淨土。可是這個事情麻煩,這三心怎麼發法?如果不會發,我們念佛都不能往生。可是我們看看許許多多不認識字的、沒有念過書的老太婆、老阿公,念了幾年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告訴我們他看到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來接引他往生。他也沒有學過經,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為什麼能往生?我們看了大惑不解、疑慮重重。念佛往生到底要不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法?這個問題,到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提出了答案。印光大師對於蕅益大師這個說法讚歎備至,蕅益大師怎麼說法?

  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叫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說這個講法是古來祖師大德都沒說過的,蕅益大師說出來了。他稱讚《彌陀經要解》,即使諸佛如來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讚歎到頂頭了。我往年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來問過我,就問這個問題。他說: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他問我。我的答覆,我說:印祖讚歎得不過分,讚歎得恰到好處,我們要深信不疑。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親口這樣讚歎,那麼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篤定是觀音菩薩再來,否則的話,當不起大勢至菩薩這麼讚歎。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這才明白為什麼沒有念過書、沒有學過教的這些人,人家教他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死心塌地念念求生西方,原來這三心他發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這算找到答案了。仔細想一想蕅益大師講的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一心嚮往淨土、一心希求見佛,這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心?一心希求就是至誠心;嚮往,深心、大悲心具足了。於是我們不要去解釋什麼叫至誠心,什麼叫直心、深心,講半天也講不清楚,蕅益大師這個講法太好了,我們一聽就懂了。但是這個裡頭,有人念佛往生,有人念佛還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還是發心的問題。凡是念佛真的往生,他一心沒有雜念。凡是念佛不能往生,他還有牽掛,兒女私情沒有放下,家裡財產沒有放下,拉里拉雜事情沒放下。這就是什麼?夾雜。

  《西方確指》那個小冊子,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修學淨土最怕的是夾雜,一夾雜我們就不能成就;不但世俗的事情不能夾雜,佛法也不能夾雜。有人修淨土,對淨土懷疑,怕修這一門不能成就,多修幾個法門,以為自己功德就大了。其實錯了,多修幾個法門,夾雜,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祖師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才有成功的指望,這是真實教誨。有的人又修淨又修禪,禪淨雙修,這好比是兩條腿踏兩條船,很危險,這兩條船永遠保持併攏,你不會掉到水裡面去;如果船稍稍分離,你就掉到水裡淹死了。還有一些人,這兩門還不夠,還加個密,禪淨密三修,這麻煩可大了,到最後,哪一門都不能成就。

  「禪淨雙修」是永明延壽大師提倡的。你要曉得,永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淨宗的六祖,他為什麼要提這個法門?他那個時代修禪的人多,修禪的風氣很盛,大家輕視淨土。所以他老人家,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示現禪宗大德,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表演示現給人看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你想這是什麼意思?無非是做樣子,把那些學禪的人帶到淨土來。知道那些學禪的人不能成就,但是你要叫他放棄禪修淨土,他不甘心、不情願,所以提倡禪淨雙修。意思就是說,實際上很清楚的知道你那一個法門不能成就,你再兼修淨土,你在淨土有成就。人家用心良苦,我們要懂得。永明大師遇到我們,決定教給我們專修淨土,那是勸學禪的,要懂這個意思。所以要曉得他那些話對什麼人講的,我們專修專弘,決定正確,才能成就。這是先把發心這樁事情,大致上我們搞清楚了。

  菩薩教人,『先教其求行』,這是先決條件。你學了不肯行,你怎麼辦?你親近善知識得不到利益;你要肯幹,你親近善知識才得利益。我們自己不能發心真正幹,真正想學好,真正想改過、改習氣、改毛病,遇到善知識也等於零。我學佛,我跟諸位同修講過多次,我很幸運遇到真善知識,沒有走冤枉路。我的這些老師都是當代第一流的善知識。他的學生很多,為什麼親近學生那麼多,成就的人不多?我們同樣追隨一個老師,為什麼有成就、有不成就的?在乎你肯不肯幹,你能不能依教奉行,你能依教奉行,你就有成就。相信老師的話,老師不欺騙我們,老師教我的一定有好處。我親近老師那個時候我的生活非常貧困,我連一分錢的供養能力都沒有,只有以恭敬心供養老師,依教奉行供養老師,除這個之外我沒有能力。老師對我照顧備至。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我聽話、我真幹,我跟他老人家三年,在這個地方扎根。又要拿這個地方幾句話來說「先教其求行」,這是我遇到章嘉大師;「再教親近善友」,是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要沒有章嘉大師三年的基礎,到台中親近李老師也不會有成就。所以要聽話、要真幹,老師才真肯教你。求行、親近善知識都要用真心,菩提心是真心,我們才能得力,這是文殊對善財童子開示先決的條件。然後我們將他十一個問題,在答覆裡面歸納為四條,第一條:

  【了性無取,即寂起悲,則眾魔為侍,不溺實際,故魔不能壞。】

  『了性』用禪宗的話來說是明心見性,「了」是明瞭,「性」是法性。法性空寂,空寂不是空無,這個空是有。為什麼?能現諸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相分;能變是性、是自性,所變是萬象。這樁事情難懂,佛常常用比喻來說,我們同學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作夢醒了以後,「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有沒有現相?有,夢裡頭好熱鬧,有許多人物,有山河大地。夢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曉得夢是從意識心裡頭變現出來的。能現夢境的是心,所現的是境界相。能變的那個心不變,為什麼?它沒有相,但是它能現相。所以你每天晚上作夢,夢不一樣,不是天天作夢都是一個夢,可見得相常常變。佛家講常常變的那就是假相,就不是真相。性,它能現,它沒有相,沒有相是真的,叫真空;現相,這個相叫妙有,也叫假有。什麼叫妙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叫妙。夢中是這個境界,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跟夢中境界無二無別。夢中境界是第六意識變現的,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佛講是阿賴耶識變現的。這個諸位要學佛家唯識經論,講得就很透徹。

  十法界依正莊嚴,阿賴耶變現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你真正懂得了,佛在《般若經》,《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是真懂得、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你對於一切境界相不執著;不但對於一切境界相不執著,對於自己的身相也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因為你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六百卷《大般若》裡頭所說的,我們把它總結兩句話「無所有,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最後的結論是「無所有,不可得」。

  所以《金剛經》做了一個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給我們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是什麼?能得,外面境界相是所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取捨的念頭沒有了,所以「了性無取」,你就徹底放下了。放下之後,日子怎麼過?自在隨緣,隨緣自在。我們今天不知道事實真相,在境界相裡面虛妄生起,以為妄相是真的,在這裡面生貪瞋痴慢、生起得失的念頭,錯了!這個招來許許多多的苦報、許多痛苦。了解真相,一切放下了,得大自在。所以你真了解明白了,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是得大自在。

  諸位《般若心經》念得很熟,有很多人每天早晚課都念《心經》,《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觀,我們此地講的觀察,智慧!他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白了,所以得大自在。我們今天沒有觀,我們今天用什麼?用想,一想就錯了,愈想愈離譜。菩薩不用想,菩薩沒有想,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菩薩用觀,觀是智慧。我們用錯了心,真心是觀照,樣樣明瞭、樣樣通達,我們凡夫不會用觀,用妄想,什麼都去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愈離譜。這是凡夫用心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用真心,我們用妄心。真心是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就是五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經》裡面講「五蘊皆空」,你就得大自在,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過的是佛菩薩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幫助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什麼榜樣?覺悟的榜樣;也就是說,斷惡修善的榜樣,破迷開悟的榜樣,轉凡為聖的榜樣,做給眾生看。生活如是,工作如是,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如是,過佛華嚴的生活。

  「了性無取」,無取,我們在世間隨緣,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世間人妄想分別執著,有財不敢捨,捨的時候明天生活怎麼辦,這很現實,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財你命裡頭有的,你統統把它捨掉了,明天自然就來了;不但來了,還來有多的,好像有利息一樣,愈施愈多,他不懂,他不敢。真正通達明瞭他就敢做,做得很快樂。我們個人做,個人財用不缺乏。你們看看我們現在三個樣子:許哲居士你們看到了,李木源居士你們看到了,我,你們也看到了。有多少捨多少,這裡捨去,那裡又來了。我沒有求,我不化緣,一生不化緣,一生不伸手問人家要一分錢,自自然然來的,來得太多了,我都沒有辦法用,愈施愈多。

  團體,你們看到新加坡居士林,居士林的供齋,諸位去過新加坡都知道,居士林供齋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白天三餐,有兩道點心,上午有一道點心,下午有一道點心,晚上麵包、點心、飲料、咖啡、牛奶、茶,熱的,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每天吃飯的人最少也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如果我們舉辦一些活動,三、四千人吃飯,一分錢不收。而且這個菜色,我們每個星期都檢討、都要改進,希望人到這裡來吃了之後,他還想來吃;如果吃了之後不想來吃,我們就失敗了。所以我們的菜色比新加坡素菜館做得還好。十幾道菜自助餐,大的節日二十多道菜。其他宗教到我們這裡來訪問,我們一起吃飯,他們都嚇到了:你們的錢從哪裡來的?不敢想像。李木源居士告訴他們:我們有老闆。老闆是誰?老闆是阿彌陀佛。佛力加持,這麼大的布施,居士林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所有一切吃的東西,因為大家曉得這個地方是無條件布施供養一切大眾,信徒們想修福的都來了,送米、送油、送菜,樣樣東西都往這裡送,送到我們吃不完。諸位曉得吃不完,這個東西不能收藏,收藏它要壞。我們吃不完的,我們就用小卡車,幾乎天天送,送給新加坡的老人院、送給新加坡的孤兒院。我們吃不完往外送,愈布施愈多,你明白這個道理,這一般人不敢做,要曉得愈做愈多,證明佛在經上講的話一點都不錯,我們都把佛的教誨兌現了。

  『即寂起悲』,「寂」是清淨心,心地真誠、清淨、平等,寂是這個意思。「悲」是什麼?慈悲,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來,自自然然生起來。「了性無取」是智慧,智慧現前,慈悲心生起來了。慈悲心是從禪定、智慧裡面生的,這是真實的慈悲,你就真正肯發心為世間人做榜樣,做樣子給世間人看。這個時候,此地舉一個比喻『眾魔為侍』。「侍」是什麼?你周邊的人,跟你往來的人是些什麼人?凡夫。此地的魔是講凡夫。魔是什麼意思?煩惱折磨你,叫做魔。這個魔本來下面是個石頭,「石」字,折磨的磨,把石頭去掉換成一個「鬼」,是梁武帝改的。梁武帝說:折磨很痛苦,就像遇到鬼一樣。所以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中國以前古老的經,翻的魔不是用這個字,梁武帝以後改成這個字。魔是煩惱,我們習氣很重、煩惱很重、自尊心很強、脾氣很大、輕慢別人,都是魔。

  這就是說菩薩示現行菩薩道,周邊環境、協助你的這些人,他們不是菩薩,他們是凡夫,他們還有嚴重的煩惱習氣,這些人做侍者,圍繞在你周邊,你怎麼樣?『不溺實際』,你不會墮落,你不會因他們生煩惱,所以『魔不能壞』,魔可以幫助你,魔不能破壞你。可見得,魔怕不怕?不怕。自己要有定、要有慧,自己有定慧不怕魔障。魔也可以幫我的忙,也可以幫我們弘法利生,當然在幫我們弘法利生,他也會有一些障礙,甚至於也會造一些破壞的事情,妨礙不大;只要自己堅持不會墮落,魔就不會造成重大的傷害。文殊菩薩教誨善財童子,實際上是教我們。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周邊環境都是折磨、都是障礙,特別是這個時代,法弱魔強,你要找一個沒有魔障這樣的環境去修行,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你找到一個深山岩洞裡面去修行,跟社會完全脫離,深山岩洞裡還有鬼神找麻煩,還有野獸找麻煩;換句話說,魔障是不容易脫離。你要有能力降伏魔障,降伏魔障是定慧,你有定慧,你不會受到他的障礙。這是第一條。第二條:

  【為物發心,德不可量,故偏讚福。有智之福,映蔽餘福,為福威光。】

  這條很重要我們要記住,好好的學習。我們發心,決定不為自己,為自己就錯了。為自己魔可以害你,魔就得其便,他真的能夠障礙你。我不為自己,我為眾生,我為菩提,魔就沒辦法了。魔能夠傷害你的是什麼?破壞你的名聞利養。你把名聞利養統統都放下了,他還有什麼方法破壞你?他來害你的命,我命也不要了,他就沒有法子了。我愛惜這個命,魔能夠害你,你還有把柄在他手上,我命都不要了,魔就沒有把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試問問,魔還對你有什麼辦法?沒有辦法了。魔到沒有辦法的時候,他也不錯,轉過頭來護持你,來幫助你;換句話說,害不了的時候,幫助你,就不害你了。你要有絲毫的貪著,魔就得其便。

  你們看《西遊記》,孫悟空本事很大。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上了觀世音菩薩的當,觀世音菩薩給他個緊箍咒,搞得他一身都不自在。他為什麼會上當?孫悟空好名,也就是喜歡戴高帽子,這是個毛病,觀世音菩薩抓住這個小辮子,他就吃虧了。如果孫悟空徹底放下,名聞利養統統都放下了,觀音菩薩對他也無可奈何,沒有他辦法。所以只要有一絲毫的嗜好,就被人家抓住,人家就可以利用你,就可以控制你,你就不得自在,你就受別人要脅。徹底放下。

  我們弘法利生別人要障礙,我們沒有弘法利生這個念頭,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做也歡喜,不做也歡喜,他就不能障礙了。你障礙,於我沒有關係,障礙眾生聞法得度的機緣,對我沒有關係。說實在話,你真正障礙破壞,對我來講只有好處,我不必那麼辛苦,不必那麼勞累了,我很感激你。你不障礙,我很辛苦,我天天有這麼多工作,你障礙我的時候,我得自在,我不需要這麼勞累。那些障礙的人要是了解這個事情,他就不障礙了。為什麼?障礙,你得利益、你得自在,我沒有害你,害了許多群眾,害了大家。他想想這個事情就不值得做。如果我們求名求利這個小辮子被他抓住,他來破壞道場,破壞你得到名利。所以發心一定要為一切眾生,為佛法久住世間,正法久住,為這個。為一切眾生得佛法真實利益,為這個發心,發心廣大圓滿。我們住在這個世間,生活在這個世間,穿衣吃飯是為眾生,不為自己。飲食起居、穿衣吃飯,不是為這個身體嗎?沒錯,這個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所以飲食起居都為眾生,決不是為自己享受,要這樣發心。

  『德不可量』。「德」是功德,功德無量無邊。所以人不可以為自己,為自己是凡夫,你沒有功德。為眾生、為佛法,四眾同修都要學習。菩薩有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在中國諸位習慣上見到的四大菩薩,你看四大菩薩的形相,地藏菩薩示現出家相,觀音、文殊、普賢都示現在家相,沒有剃頭,都是有長頭髮。這是為我們示現出家、在家的菩薩要密切合作,都是為眾生,都不是為自己,功德不可稱量。所以文殊菩薩開示善財童子,「偏讚福德」,讚歎如教修行福德無量無邊,不可稱量。你要真正懂得、真正明瞭了,何必為自己。為自己,只不過是得世間很小的福報,這個福報一生享完就沒有了,享盡了。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不為自己,為眾生,這個福報無量無邊。道理在哪裡?道理在心量。一切法從心想生,為自己心量很小,修再大的福,得的果很小。為什麼?果報不會超過你的心量。你的心量,為自己求福,為你一家人求福;你修橋鋪路,你造寺廟,幫助三寶,你所得的福報,還是不能超過你的心量,小!如果你為一切眾生,你的心量大,布施一文錢的功德都不可思議。量大福大,量小怎麼修福都小,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心量要大。佛菩薩福報為什麼那麼大?人家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一點點的修積,福報就不可思議。《華嚴》給我們講這個道理,給我們講這些事實真相。

  如果修福裡面又有智慧,『有智之福,映蔽餘福』,那是其他一切福報都不能夠相比的。世出世間的修學,如果福德裡頭沒有智,這個福報不能稱究竟、不能稱圓滿、不能稱大。所以在菩薩行裡面,一定不能離開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布施裡面有智,持戒裡面有智,忍辱、精進、禪定裡面都有智,這個福德就大了。沒有智慧的福德,我們看看世間人所修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世間人修福德,它裡頭沒有般若波羅蜜。所以他的果報,佛家講是有漏的福報,還是隨業受報。如果他一生修的是善業,福報在人天;如果他造作惡業,福報在三途。三途裡面除了地獄,那是極苦的環境,裡面沒有福,畜生裡頭有福,鬼道裡頭有福。鬼道裡面作鬼王,甚至於小的山神、土地,這是福報小的,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都有人祭祀,那是鬼道裡享福。畜生道裡面享福,你們諸位同修常常看見養的這些寵物,一家人都愛護牠、都照顧牠,畜生道有福報。那一家人的愛心照顧,比照顧一個人還周到,照顧人沒有照顧畜生那麼周到,那個畜生有福報,前世修的。畜生裡頭有享福的,這什麼原因?修福裡頭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他所修的超過任何的福報,「映蔽餘福」。

  『為福威光』。這是我們中國諺語裡面所講的「福至心靈」,那是修福裡面有慧,福報現前,智慧也開了。「光」是開智慧,智慧開了。智慧開了的時候,超越六道,這個果報不是在人天,小的果報在四聖法界,大的果報在一真法界。這個地方講的是大的果報,前面這十一問清涼都把它配在圓教三賢十聖。由此可知,他們所修的五戒、十善、六度,都是用真實菩提心,圓滿的智慧,所以他的福報不可思議。這是「為福威光」,威是威德,光是智慧光明。福裡面到威德光明,這個福報就深了,所以不是世間。這個世間福報最大的,佛在經典跟我們講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是世間得大福報的,我們人間帝王比不上。在中國歷代帝王福報最大的,大家曉得乾隆皇帝福報最大,可以說歷代帝王沒有人能夠比,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所以他自稱「古稀天子」,自古以來稀有的天子;「十全老人」。人間圓滿的福報,可是比不上天王。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是摩醯首羅天王,但是比不上菩薩,菩薩修的福報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所修的福報到哪裡享受?一真法界。《華嚴經》講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為福威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經文,下一次再跟諸位同學在一起學習。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