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二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2
請掀開經本,八百九十四頁第三行第二個字看起:
【云何名菩薩觀諸法門方便修行受生藏。】
這是十種受生藏裡面第三種。這個意思是說既然已經發心了,因為前面第二段是講發菩提心藏,就是十住菩薩,這段這是十行菩薩,已經發菩提心應該要怎麼樣修行?修行裡面修觀是非常的重要,不僅僅是禪宗的法門,實在上說宗門教下,就是包括淨土也離不開修觀。在淨土修行裡面,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像《十六觀經》就是修淨土的方法。在這部經裡面,提出修淨土三大類的行法,第一種是觀想念佛,第二種是觀像念佛,第三種是持名念佛。由此可知,念佛法門也離不開修觀。宗門不必說了,教下多半修止觀。所以此地我們看到『菩薩觀諸法門方便修行』,經文有十句有十句。請看經文:
【善男子。此菩薩於一切法門海。起現前觀察心。】
這是第一句,它每句開頭都有個於字,『於一切法』。『法門海』,「海」是比喻廣大。實在說在中國佛教,可以說是《金剛經》非常的盛行,由於五祖跟六祖這兩位大德的提倡,所以《金剛經》在中國家戶喻曉。這個經裡面,就提出了觀一切法的綱領,大家都會記得住的,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怎麼個虛妄法?實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又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都是修觀的最高指導原則,不管哪一法要常常提醒自己,做真實深入的觀察,我們才能夠得到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金剛經》裡面有提出一個法,假有、真空、中道,實在上講天台大師教給我們一心三觀。經文自始至終都強調這個觀法,無論哪一法,都要用這個方式去觀察。譬如說毛巾,經上講的毛巾者即非毛巾,這個毛巾假有,這是假有;即非毛巾,這就是真空,當體即空;是名毛巾,這就是中道。所以我們曉得一切萬法,我們知道它是假有,怎麼是假有?你如果仔細一分析,實在講它當體即空。
這個物質我們現在科學比從前進步得太多,所以在從前那個社會裡面,佛提出這個觀法大家能接受,實在那個智慧比我們現在人高明。這個物體今天我們一分析,它不過就是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再深入的觀察,現在所講的叫波動能量而已。觀察到波動能量,豈不就是空的嗎?所以即非毛巾。一切萬法統統是這個原理,沒有一法是實在的,所以一切相假相,不是真相,是假有,不是實在的有。你明瞭一切法的真相,我們在這一切法裡面就不會起妄念了。所以它末後是名,這是名就是中道,不壞假相。要緊的是要你覺悟認識它的真相,有就是空,《心經》上講的是總原則,「色即是空」,色就是色法。像《百法》裡面講的,把這所有一切色法歸納十一大類,五根、六塵這個十一大類統統這是色法。包括了我們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現象界,這一切現象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假有而不是真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為什麼?它是假的。
所以佛把這個事實真相說穿了,佛示現在九法界裡面天天講經說法。他說什麼?大作夢中佛事,夢中佛事,可見得佛不執著。作不作?作,作不執著,所謂作而無作。作是什麼?事相上有。無作什麼?體上是空的,並不是真正作。所以他的心清淨,永遠沒有染著,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確實就像在夢中一樣,夢中覺悟了,好,他是在作夢,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度眾生的事業也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要不要做?要。如果你不做,你就落空了;你做,而執著是我已經做了,那你著有了,你總落在二邊。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菩薩住中道,不落二邊。這個在觀法裡頭叫總觀,最重要的一個綱領。我們念佛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常常提起這個覺觀,我們很容易得一心不亂。
你看念佛堂裡面主七師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不知道一切萬法的實相。知道一切萬法實相,你勸他不要放下他也放下,為什麼?了不可得,法爾如是,他怎麼不放下?他當然放下。所以,有受用而沒有執著,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苦是什麼?分別執著都離掉沒有了。樂是什麼?樂是一切受用,一切受用有這是樂。如果一切受用都沒有了,那我們學佛追求的是什麼?有一切受用,而沒有一切煩惱,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曉得一切萬法的真實相。所以《般若經》提出這個總綱領,就是修念佛法門的人也不能例外。因為你沒有這種甚深的修觀,我們念佛,你看,這個理一心不亂達不到。沒有這個深觀,像《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不到這個境界,我們得不到理一心。我們充其量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可以得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必定有很深修觀的功夫在其中。這就是『起現前觀察心』,觀察一切法的真實相,這是第一句的意思,這是總說。第二句說:
【於一切智圓滿道。起成就迴向心。】
這句就是我們修學所期望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地方無上正等正覺,在此地用『一切智』,實際上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種智。『圓滿道』是佛道,等覺菩薩還不能稱圓滿,必須在如來果地上才能稱圓滿。現在菩薩是在九地,距離圓滿不太遠,很接近,所以這個時候要起『成就迴向心』,無論修的什麼樣的功德,統統迴向無上菩提;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要報酬。比如像這善有善報,你修的許多功德、修的許多善法,當然有這個果報。菩薩要不要?放在心裡面不落痕跡。真正做到修而無修,證而無證。就是到達這個境界,他也不會起一個念頭:我現在成佛了,我現在是九地菩薩了,他不能有這個念頭。為什麼?有這個念頭他就墮落了,他的心就不清淨。
所以從初住以上,那個修行不得已要說個叫無功用道。他修不修?修。雖然修,他不執著,他心裡頭決定不落痕跡,他是位位往上增上。但是這個增上,他並沒有執著我已經提升我自己境界了,絕對沒有這個念頭。有這種念頭,這都是權教菩薩,沒見性的。見了性的菩薩,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決定不會起心動念,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當然我們沒到這境界,在這樣境界的菩薩,都是念念迴向無上菩提。我們今天也是如此,也要效法他,縱然極微不足道的善心、善行,我們也要求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一切法,我們統統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成就迴向心」。
【於諸威儀清淨業海。起正念觀察心。】
從這個以下,可以說都是每個地位菩薩都統修的,在我們現前應用起來很有效果。『威儀』是戒律,要拿我們現在來講就是禮節。禮節,古時候有古人的禮節,中國有中國的禮節,外國有外國的禮節。我們展開經典,像出家人所說的戒律,二百五十條戒。哪有那麼多?沒有。實際上那個真正講戒律,這二百五十條裡頭前面四條是戒律,四重戒殺盜淫妄,四重戒是戒律。這四重戒之後,這十三僧殘是戒律,十三加上前面四,總共不過是十七條而已,這是戒律。這個以後的全都屬於威儀,那些威儀當中幾乎三分之二,我們現在用不著。為什麼?我們生活方式不一樣。比如講穿衣的威儀就有很多條,那個衣就是一塊布往身上一裹,跟我們現在穿的衣服完全不相同,因此,那個戒律裡面講穿衣,我們一條都用不著。不過我們懂得它的精神,這個衣服要穿得整整齊齊,這就是威儀,因為衣代表禮,禮服。
所以我們懂得戒律的精神,我們行住坐臥都要有禮節。這個禮節可以說符合我們現代生活習慣就好,佛法才能普遍的弘揚。我們不穿印度那個衣服,實在講許多地方我們用不著。譬如吃飯的威儀、吃飯的禮節,他們那個時候出去托缽,我們現在也不托缽了。因此,許多托缽的禮節,我們今天都用不上了。由此可知,這個禮節威儀確實它是有時代性的,有空間性的,這些我們一定要懂得。因此,佛家的戒律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不能不尊重,因為這是戒律的基本精神,要尊重它,要保持它。為了適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不得不有所修訂,就是修改。這修改,精神不能修改,只是在事相上修改,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清規。換句話說,清規就是印度戒律的中國化,按照中國人生活方式把它修改,這就是清規。
可是大家也曉得,那個時候修改的,這就是百丈禪師(馬祖道一和尚),百丈禪師建立叢林,把這個戒律整個重新修訂,適合於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所以清規就是戒律;換句話說,就是戒律的現代化。但是那個時候的清規,在唐朝時候,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是一千二百多年,不到一千三百年。那個時候是農業社會,是君主帝王的時代,跟我們現在又不相同。所以現在我們期望真正有大德出來,這個清規又要重新修正。為什麼?那個清規不適合於現在這個生活方式,所以現在大家也都不守這個清規了。為什麼?這個方式不能合適於現代人,這是有道理的。譬如今天人:學佛很好,大家都願意。如果叫你學古人,叫你退回去,這誰都不願意。今天就是這遇到外國人,你稱他將來是二十一世紀的人,他很高興;你說他是十八世紀的人,他就生氣了,他不肯開倒車,他不肯退回去。
所以戒律必須現代化,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像我都做不到,必須真正深入經藏,世出世間法都能通達,才可以做這個工作。所以做這個工作那是菩薩再來,給現代人再修正一套戒律、威儀,就這清規又要重新做現代化的工作,很重要。現在雖然是沒有沒有大德來做,也是我們眾生沒有這個福報,我們必須要謹記住這個戒律的精神。印光大師他教給我們要學習《了凡四訓》,要學習《感應篇》跟《陰騭文》。這三本書是我們中國人寫的,雖然不是戒律,不是威儀,但是中國人懂得因果報應,如何斷惡修善,這三本書裡頭相當的詳細。我們能夠多讀、深思、力行,可以說把佛家的戒律、威儀也就做到差不多了。這是祖師苦口婆心給我們提倡的,所以我們今天讀到菩薩這句的開示,我們就想像到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去做。再看底下一句:
【於一切菩薩種種三昧海。起普遍清淨心。】
經上的開示都是修行的原理、原則,也可以說是最高的指導綱領。『三昧』很重要,「三昧」是梵語,翻成我們中國就是禪定的意思,就是禪定。也翻作正受,受就是受用、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受用。宗門稱為禪定,教下稱為止觀,淨土法門裡面叫它做一心不亂,或者叫它做念佛三昧,都是這個意思。三昧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清淨心,這是大家一定要記住的。我們修止觀,我們修一心不亂,或者修禪定,心不清淨那就錯了。由此可知,清淨心的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就是三昧。種種三昧,因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廣大無有邊際,樣樣都要清淨。像《楞嚴》上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稱之為「種種三昧海,起普遍清淨心」。
【於一切菩薩種種功德海。起修習成滿心。】
『一切菩薩』在《華嚴經》上說,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到等覺這一共是四十一個位次,「一切」就是指這個。這四十一位菩薩,他們所修的種種功德,這功德太多了說不盡,所以稱之為『海』。我們要生起『修習成滿心』,「成」是成就,「滿」是圓滿,我們要效法這些菩薩,要認真的修學。在本經特別是最後的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我們現在這一大本,這一大本裡面所講的五十三參,這個五十三參實際上,就是「菩薩種種功德海,修習成滿」的一個示範、一個例子。你看看善財雖然他修的是念佛法門,他是專修念佛法門,可是於一切法門,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並沒有捨離,他接觸,他也看、也聽、也接觸,這個才真正叫圓修。不是說我修這個法門,把其他的法門統統擱在一邊。這個把一切法門擱在一邊專修,是對我們現在人來說的,這點要注意到。等到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就可以任何一個法門去接觸。
就像善財五十三參一樣,圓修圓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現在不行,沒有這個本事,為什麼?譬如我今天接觸到禪,聽到那個禪師講了幾樁公案,心裡動了又想去參禪去。再密宗上師來了,來灌個頂,又說密宗好,又想去念咒去,這就糟糕了。你看看,善財童子沒有這個情形,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最後是「戀德禮辭」。戀德禮辭是什麼意思?戀德是感謝他,承蒙他幫助我,使我修的一心增上,又幫助我開智慧。他是定慧等學,為什麼?接觸這個法門,我樣樣都清楚,智慧就增上;我雖然樣樣都接觸,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接觸得也清楚,心裡如如不動,還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動搖。我跟這個菩薩修禪,跟那個菩薩學教,跟那個菩薩學密,沒有,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是什麼?這是他的一心不亂。他沒有被外境所轉,他轉境界。正像《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他不被外境轉,他轉境界。所以這個真正是見了性以後的事情。
所以你看他參訪,從什麼時候開始出來參學?自己證得圓教初住位才出來參學。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第一個吉祥雲比丘代表圓教初住菩薩。可見得自己證得初住了,才有資格像《華嚴經》講的這麼自在,真的是事事無礙,入了大自在、大解脫,入了這個境界。自己如果沒有到初住地位;換句話說,你還會被境界所轉,那就不得了。你自己在境界裡頭不得自在,會被境界影響,會被境界轉。那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只要守一個法門,跟著老師不敢離開,不敢出大門,出大門怕被外境轉。所以這個時候就善導大師教給我們,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這是萬修萬人去。我再告訴諸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證得圓初住的地位,就跟善財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去參學了。
善知識不止五十三個,五十三是表法的。他每天都要去參訪,就算經上講的十萬億佛,每天去拜訪十萬億佛,一尊佛給他講一句法,他聽十萬句法,這不得了。所以你真正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那你就要努力認真的來修學。《華嚴經》上我們讀了,看到這個境界、看到這個現象,這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的事情,現在不行,現在除非你自己功夫得到念佛三昧,不被外境所轉了,可以。如果沒有得到念佛三昧,還被外境所轉,那就不可以。這是我們自己要記住的,自己要曉得,不可以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去修行。但是這個事實我們要知道,這個成滿的心我們要曉得,一切諸菩薩的功德,我們的確是要修學,但是不是在我們現前,不在這個時候。
【於一切菩薩道。起莊嚴出生心。】
『菩薩道』,在本經裡面講,你看善財童子每訪問一位善知識,他就先說出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我已經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知道怎樣去修菩薩道,怎麼樣去學菩薩行。此地這個道包括了道與行在裡頭。道是存心;換句話說,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著這一切眾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這個心態是菩薩的心態。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行為?這個行為是菩薩的行為,這句話含這個意思在。唯有菩薩的心態,菩薩的行為,才是真正莊嚴「菩薩道」。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這四十卷經,把這個問題說得非常的詳細、非常的圓滿,每一位善知識的開示都是說這個問題。從社會每個角度、每個方面去說,從自己的私生活,從早到晚,從處事待人接物這個面非常的廣大,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
但是,這個事相無量無邊,因此我們應付的手腕、手法也是無量無邊。但是菩薩一個原則決定是不變的,所以這些原則我們一定要把它抓住。原則第一個就是覺而不迷,這很重要,三皈依,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大原則。四弘誓願是大原則,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是大原則,決定不能變的。就本經來說就是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這都是我們修行總綱領,一定要牢牢的記住。一切的細行都離不開這總綱領,細行就太多了,八萬細行,比儒家講的還多。儒家講三千威儀,三千威儀都是講的細行,佛法裡面講得比它更多,可是都不離這個綱領。所以修行一定要把綱領抓到,禪宗裡面特別重視這點,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要掌握到這個根本。
【於一切智精進功德。起如劫火熾然不休息心。】
這是比喻的勇猛精進,『劫火熾然』是比喻不休息。菩薩的善根就一條就是『精進』,世間的善根有三種,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菩薩當然不再講這三善根,因為他這三條都具足了,貪瞋痴永遠斷掉了。不要說是見性的菩薩,還沒見性的,我們講圓教,《華嚴》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貪瞋痴都斷掉。所以他的地位等於阿羅漢,這是講斷煩惱跟阿羅漢相等。如果講到智慧、神通、道力,那阿羅漢沒有辦法跟七信位菩薩相比的,不能比的。由此可知,七信位貪瞋痴都斷盡,真正做到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圓滿了。所以從此以後,這個善根就是「精進」。
我們學佛,必須要打起精神努力精進,要曉得我們在這個世間精進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我們為什麼不幹?所以在這環境裡頭不算壞,努力幹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幹一百年。這就是說明了,我們這個世間的環境容易叫你退墮。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墮的,沒有退轉的,他進,進得很慢;我們這個地方是大起大落,進得快,墮落得也快。不過實在講能進的人太少了,墮落的人太多了,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精進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退步、退轉、墮落了。甚至修行得非常好的人都會退轉,而且退轉的幅度有的時候退得非常之可怕,這是我們應該要警惕的。所以天天要讀經,讀經什麼?提醒自己,三天不讀經你決定退轉,不可能不退轉的。你就曉得,讀經重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退轉,要精進、要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求上品,為什麼?快。上品上生,一到那個地方就花開見佛,到那裡就花開見佛。
普賢之德,這不是很清楚,普賢之德是什麼?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換句話說,修上品上生的統統要修十大願王。所以我們修行要抓綱領,把五經的精髓變成我們自己的見解,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行,這樣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二天花開,隔一天;上品下生隔七天花才開。我們只談上品,中下品不談了,下品下生的十二劫才花開,你看看差好遠,所以我們要努力。這個修行成佛講速度之快,可以說是沒有法子能跟這個法門相比。普賢菩薩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菩薩,第一個提倡淨土法門,在華嚴會上,《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最初講的經,佛成道在菩提樹下入定,定中所講的。那個時候佛是一切大小乘經典都還沒講,你看看,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就提倡淨土法門,勸導華嚴會上所有的這些菩薩們,統統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沒有生氣,你把我這些徒弟統統帶走了,沒生氣。毘盧遮那佛也不生氣,為什麼?實在講就是遮那與釋迦佛的本願,本願如是。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穩穩當當決定不退轉,圓證三不退,就是下品下生也不得了,十二劫就成就了。你看看通常佛在經上講,凡夫修成佛,從什麼時候算起?從小乘須陀洹算起,沒有證到須陀洹果那不算。從你什麼時候證得小乘須陀洹;換句話說,你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你證得位不退,從這時候算起,要多久?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三個阿僧祇,人家十二劫就成就這不能比,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生的,十二劫就成就,你看十二劫比三個阿僧祇劫不能比。所以才曉得西方世界殊勝莊嚴,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都要留在《無量壽經》裡頭詳細討論,因為《無量壽經》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這是教我們要精進,我們在這個世間精進,直捷取上品上生,這個才叫真精進。要取上品上生,必須要依教奉行,把經上佛對我們那些教訓,我們統統要做到,認真的去做,要知道這是無比的利益。我們在物質生活或者精神享受上面,我們犧牲一點,我們得的利益太大了,沒有辦法相比。這是要有智慧,要真正覺悟,取捨之間那是大智慧,不是小事情。
【於一切眾生界。起令成就普賢行心。】
你看這句還特別強調,要修『普賢行』,以普賢菩薩的心態、行為面對一切眾生。第一個禮敬,決定不敢輕慢一個眾生,即使他是外道,我們也不敢輕慢;他是妖魔鬼怪,我們也不敢輕慢。為什麼?妖魔鬼怪也是眾生,既是眾生他就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本來是佛。我們如何敢輕慢他?不敢輕慢。所以「禮敬諸佛」,諸佛兩個字所包括的就是一切眾生,這才叫「普賢行」。《華嚴》上講得很清楚,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換句話說,我們輕慢一個眾生就是輕慢一尊佛。這個眾生現在根本就不相信佛教,甚至於破壞佛教,甚至消滅佛法,我們對他還尊敬嗎?還要尊敬。我們的態度像六祖所說的,他能接受的,我們給他論道;他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歡喜,不要有爭論。為什麼?爭論皆是戲論。不管他怎麼說,我們心裡明白,我們一切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合掌令歡喜,這個才是禮敬諸佛。
別人沒有這樣修,他們不修普賢行,他不修上品上生。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知道我修普賢行,我修上品上生。我們現在短短的用這數十年寒暑來修習,這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要比那個下品下生超了十二大劫。到西方極樂世界下品,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十二大劫,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這一生幾年的時間就可以辦到,為什麼不幹?所以你想想看,經上說這個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算算那個話不為過。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十二大劫,所以一天算一百年,你算算看。所以我們應當要努力,不要求一個下品下生我就滿足了,是不錯,不能講錯,的確是不錯。你為什麼不求上品?你可以辦得到的。所以這個真正要覺悟,真正要努力、要精進,不要忽略了普賢行。
「稱讚如來」,就是儒家所講的「隱惡揚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如來也是指一切眾生,普賢十願的對象都是一切眾生,都是把一切眾生看作佛,不是看作當來佛,看作現在佛。所以普賢境界圓滿,我們這個心裡面真正的恭敬心就生起來。禮敬,敬是性德,我們的性德流露,決定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不敢輕慢一樁事。因為,經上說得很明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固然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正如同在《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如是我聞」,講那個如字,那個如字意思你真正明白了,你自然跟普賢行相應,跟普賢心、普賢行會相應的,所以「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不可思議。希望大家不能夠疏忽這一條,我們這一生決定取上品上生。
【於一切威儀中。起修菩薩種種功德心。】
『威儀』就是行住坐臥,拿現代的話就是隨時隨地,我們的心都要修菩薩功德。世間人也有功德,世間人功德跟菩薩功德有什麼不一樣?世間人不覺,菩薩覺。覺與不覺從哪裡分?前面實在都有說過,不覺的人著相,分別執著落印象;覺悟的人,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他這個心乾淨,不落印象。這一點不得了,確實很不容易做到,我們只可以說是很不容易做到,不是說做不到。你努力去做,你在這一生當中還是可以做到。確實做到不落印象,這個心裡面永遠保持著乾淨,正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這裡頭就不落印象,這當然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我們平常一般人見色聞聲,印象都很深刻,這個印象深刻,就是那個種子很堅固,很麻煩。善的種子遇緣,將來得善報;惡的種子遇緣,得惡報。如果你能夠見色聞聲,這個印象非常淡薄的話,將來這個果報力量很微弱。
這個應該如何訓練?訓練是有方法,不是沒有方法的。最簡單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對於求生淨土的願望要特別的強,這個念頭太強了,其他的念頭都忘掉,這就行。這個忘掉不是真忘掉的,為什麼?我們遇到這個事情會處理得很順利。那是什麼緣故?那是性德裡頭起照明的作用。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智慧光明,不但知道現在、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性德光明,所以用不著落印象。當然這個境界非常之高,絕不是初學的學人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只在此地特別強調,希望初學的同學無論對什麼事情,那個印象盡量給它淡薄一點,不要太強烈,要把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意念加強,愈強愈好。為什麼?到將來我們報身捨報的時候,臨命終時到哪裡去投胎?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的種子,哪一個力量最強的,唯識學裡頭講得很清楚,「強者先牽」,牽引你去投生。如果我們念佛這個種子力量特別強,那這個種子起現行,必然牽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對於往生這個意念特別強,對於十大願王這個意念特別強,十大願王導生極樂,願王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好。所以這隨時隨地都要修菩薩的功德,就是一切善行、善心、善事,我們努力去做而不著相,這就是菩薩功德。末後一句說:
【於真實中道。起捨離有無。入真實正觀心。】
這句非常重要,這才講到究竟圓滿。真實道就是菩薩道,真實道就是稱性之法,與法性完全相應,相應裡面確實不生一個妄念。『捨離有無』,「有無」在此地是個代表,代表什麼?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相對的,凡是一切相對的統統捨離。捨離了相對,有沒有絕對的?沒有。如果說有個絕對的,好了,又變成相對的,絕對跟相對二邊又對立了。二邊一對立,你的心裡總是有一物,沒有真正做到無一物。換句話說,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我們心裡還執著無一物,實際上你又有了,你有了個無一物,無一物跟有一物二個又相對了。連那個本來無一物也不能有,這樣才乾淨,這才是『入真實正觀心』。「入真實正觀心」,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也就是淨土講的理一心不亂,入這個境界。在果位上講這就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換句話說,心裡根本不能起一念,起一念就錯了。
這句話諸位聽明白了,我再告訴諸位,心裡不能無一念,無一念也錯了,起一念是有念,無一念是無念,你總落在二邊。這怎麼辦?大家好好的去參,我不說這個答案。有念錯了,無念也錯了,有念,你落在凡夫,六道;無念,如果六道出不了,那你就落在無想天,外道,到外道去了;你能出得了三界,你落在聲聞、緣覺,落在偏真涅槃裡面去了。由此可知,此地講捨離有無,有有念、有無念、無無念、無有念統統要捨開,這個心才真正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實正觀。
這個境界就是《楞嚴》上所講的,「捨識用根」,交光大師在《正脈》上提倡的。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用什麼?我們用六根當中的根性,這高明。我們見色,用見性見,不是用眼識見,這高明。用見性見的色,就不叫色塵,見什麼?見的是色性。見性是明心,見到那個色性就是見性,禪家講的明心見性,這四個字是這樣的講法。我用耳根的聞性去聞,聞那個音聲,聞到音聲不是聲塵,是聲性。所以你只要用六根的根性,見到外面的六塵,就不叫六塵,叫六種性,明心見性。這是真實,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一句話道破了。這是入叫真實正觀,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我們淨土所講的理一心不亂。
我們雖然做不到,要心嚮往之,要在境界裡面去磨鍊。怎麼個磨鍊法?實在講方法再巧妙,無過於念佛法門。它這個方法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裡面稱為第一法門,很有道理的。就是這個念才起,凡夫總有念,沒有法子,不能講無念,第一個念起不怕,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覺,你覺得快,第一念是迷,第二念就不迷,就覺。因此我們心裡面起的這些念頭,你不要管這個念是正念、是邪念、是善念、是惡念,不要管這些,只要有念起來,第二念馬上就換成就是阿彌陀佛,老老實實這一句阿彌陀佛保住,永遠的保住。功夫到了的時候自自然然就見性,自自然然三昧現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不得了,佛菩薩、古大德常常讚歎「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一切三昧比不上念佛三昧。所以,你看《淨土十要》裡面,古德稱念佛三昧寶王,《念佛三昧寶王論》,是三昧中王。
我們要懂得這些原理,知道理事的真相,我們不迷惑,我們就不會誤解了,這個修道的心就定了,這就踏實了,不會再猶豫不決,不會再起個妄念了。不但佛門裡面一切法我們真正知道尊重,真正知道禮敬,就是連世間一切法,我們也同樣起了尊重心、禮敬心。為什麼?入。佛入、菩薩入,世間哪一法不入!一入一切入。佛入、菩薩入,佛是真如本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菩薩入,菩薩也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妖魔鬼怪入,妖魔鬼怪也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這個時候你的心真正清淨,真正平等,真正恭敬。真實清淨、平等、恭敬裡面,自己取一法來修行,不但自己成就了,也是大慈大悲示現給一切眾生看,我選擇這個法門。給一切眾生無所決策的人,做個榜樣、做個樣子,這個法門決定不落空,這個法門決定成就。所以這不僅是自受用,同時就是以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
【是為菩薩第三受生藏。】
這是十種受生藏裡面第三,第三是講的以智慧觀一切法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段。這次這十種受生藏非常重要,不僅僅幫助我們念佛,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也會得到許多的啟示,幫助我們如何在生活裡面得到真正的幸福,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使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能夠應付得圓圓滿滿。所以這經裡面的教訓,我們應當要好好的學習。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