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六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06

  對於《華嚴經》的介紹,妙因法師《華嚴史略》寫得很好,我們可以做參考。這個已經影印給你們,你們都拿到了,他這份東西寫得很好,也是真正下了功夫的人。現在你們做的是一天一冊的速度,已經做了幾冊?做三冊了。第一冊不要做,第一冊我們將來在這裡頭節要它這個東西就行了。我們在外面跟人家介紹《華嚴》,特別對於初學的,只是把《華嚴經》的歷史、弘傳裡頭的大意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就可以。翻譯的人題就用《地藏經科註》上那一段就可以,介紹實叉難陀。

  道霈禪師的確是節錄得相當好。第一冊,大家要多看、要多讀,因為它是全經的總綱領、全經的概論,一定要很熟。我們記得很熟,對初學的人不說沒有關係,自己一定要知道,然後才能掌握到全部經文的脈絡。所以這一卷非常重要。你們在這段期間當中,在編講義這段期間當中,等編好之後,我就照你們這些編的,我來把這部經講一遍。講一遍,他們錄影,海外他需要,他們想拿到電視台裡面去廣播。講經的時候,我們也就淺說,不能深入的講,深入的部分,我們自己另外再討論,這個帶子是拿到國外去播放的,電視台上去播放的。所以等你們搞好之後,我們將來播放的教材就用這個東西。他將來打字幕的時候方便,就把這個打到字幕上就好了。這樣很醒目,等於我們重新給《華嚴經》編一個課本,以前的課本不好看、很繁雜,編一套很醒目的課本。我們利用短短的時間,這一個多禮拜的時間,我們將第一冊裡頭的重點給大家提出來報告一下。

  佛說法,我們一定要曉得他真正的意思都是在表法,一定要懂得文字以外的意思、言語之外的言語,一定要懂得這個,古人所謂是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得到佛所說的宗旨。這種說法實在講是達到最高度的善巧方便,真正是智慧的方法,絕不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得到的,不但世間人做不到,世間人連想像都沒有辦法想像得到,實在講它太巧妙了。為什麼要用表,而不實際上來說?實際上說不行,實際上說的什麼?我們常講坐實了,因為一切法非有非無,你坐實,你就錯了。所以用表法這個方式,雖然說出來,但是它不坐實,依舊是空有二邊不著,之高明到極處!我們看古人《金剛經》的註解,你看《心印疏》是寫得不錯,這是清朝時候《金剛經》的著作。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就批評它,當然也讚歎它,註得是不錯,但是還是坐實,換句話說,與空有二邊不著這個總原則相違背。你住空錯了,你住有也錯了,必須要做到二邊不著,這個是菩薩修行的總持法門。

  我們如何學習?我們的思惟、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行都要做到二邊不著,那就是行菩薩道,中道!中道不是口裡說說而已,是要我們生活在中道裡面,那你就得受用,要緊在這個地方。你就是真會用功,你的功夫怎麼會不得力!所以我們曉得經上所講的,事,不著空;理,不著有,理事不二。這種情形就很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你唱戲在舞台上表演,你的言詞,你的舉止,你的動作,一定要合乎標準,要做得很精確,那是不著空;心裡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唱戲表演給人看,沒有一樣是真的,不著有。所以舞台上真的是空有二邊不著。人生就是個舞台,我們要在這個舞台上表演得很逼真,做給一切眾生看。表演得很逼真,但是知道是假的,假戲我們來真演,在演的當中也知道是假的,你的心永遠是空寂的。事相上,不著空;心裡頭不著有,你這就對了。凡夫事相上很認真,心裡也很認真,這就錯誤,這就坐實了,坐到有這邊去了。

  四果羅漢他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相是假的,假相,不幹了,不演了,他事跟理都落空,都住在空上,這就落在二邊,二邊都叫坐實,這個是錯誤的。你著有,你就搞生死輪迴,你的苦果就無邊。著空,是什麼作為都沒有,佛說焦芽敗種,對眾生沒有一點好處,不幹服務眾生的事情,換句話說,對社會、對眾生沒有絲毫的貢獻,沒有絲毫的利益。對自己美其名清淨寂滅,而實際上住在無明裡頭,沒有能力破無明,住在無明裡頭,阿羅漢,無明一品都沒有斷,都是錯誤,都是對佛的教導產生嚴重的錯誤。所以佛在這部經上講的「大心凡夫」,這四個字真的是了不起,真是把我們喚醒了,使我們對於大乘佛法、一乘佛法,一生圓滿成佛生起無比的信心,我們這個信心超過聲聞、超過緣覺、超過權教菩薩,他們真的沒有,我們在這部經上被佛喚醒。

  從經文裡面,你們所看到的,特別是在前面序品,「世主妙嚴品」裡面所看到的,看到這些世主,眾生世間的世主,有情世間的世主,器世間的世主,看到許許多多的這些鬼神,全是菩薩大權示現。如果不是大權示現,哪有能力參加釋迦牟尼佛定中的法會?佛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我們看他是打坐。這部經是在定中講的,所以現在小乘人不承認。小乘人著重在事相,小乘人只承認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個他們相信。你說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打坐,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他不相信,小乘人不相信,世間人更不相信,世間凡是學過科學的人是絕對不會相信。所以這些人認為《華嚴經》不是佛說的,龍樹菩薩偽造的,假託佛的名義,他們是這個說法的。你說龍樹菩薩到龍宮去,那是他的遁詞,是他的一種說法,欺騙世人的這種說法,絕對不是真的。他們是用凡夫的心、凡夫的見解來看佛菩薩,那哪裡不錯呢?誰相信?大心凡夫,他不是聲聞、不是緣覺,也不是菩薩,他能相信,這個是可貴之處。大心凡夫就是一般講的圓頓根性,佛法裡面講五種性,講一切眾生有五種根性,這是圓頓根性。雖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可以接受圓教,可以接受頓教的大法,這是非常稀有、非常可貴的。

  《華嚴經》裡頭依正莊嚴,都是諸佛菩薩慈悲的示現,裡面全是表法的意思。你要能夠看穿這一點,突破這一關,大方廣佛華嚴你才能親自見到。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就是我們眼前的境界,這是個說明書,你看到這個說明書懂得了,原來眼前就是,就是大方廣,就是佛華嚴。大方廣是事實真相,佛華嚴是自己的受用。如果我們用《無量壽經》上的話來說,大方廣就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佛就是住真實慧,華嚴就是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壽經》上講的三個真實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個經典擺在面前,你看不出就沒有法子了。你要能看得出,你要能有所體會,你現前就得受用,這個受用第一殊勝,現代人所講「高度智慧的生活」都沒有辦法形容,但是這世間的形容詞也就到此為止,再沒有法子了。實際上這種功德利益殊勝的受用,只有佛經上講的不可思議!這真的不可思議。

  在品目一開頭,在品目裡面介紹的,諸位看第一本五十三面,首先介紹出全經分為「七處九會三十九品」,這是清涼大師分的。而李長者則分為「十處十會四十品」,四十品當中缺一品。兩個人分的都有道理,都有說法,也就是都有理由,都有依據。道霈禪師在總結裡面告訴他的看法,《論》固然很好,《疏》實在講便於初學,他把《疏》跟《論》都節錄出來。《論》裡頭確實有它獨到之處,所以《疏》跟《論》我們都要很用心的去讀。

  這個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每一會它有個會主,會主實在講就是這一會主要的當機者。第一會,「初會菩提場,普賢菩薩為會主」,這《疏》跟《論》的見解都相同。在這一會裡面所說的內容,「毘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毘盧遮那是誰?法身如來,法身佛,盧舍那是報身佛,釋迦牟尼是應身佛,一體三身。報、化,我們跟佛不同,法身,我們跟佛相同。法身是理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他們是過去、現在佛,我們大家是未來佛,共同一法身。換句話說,毘盧遮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現象,能變所變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

  法身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為什麼我們世間染污這麼嚴重?心染污了。心淨則國土淨,一點都沒錯。雖然眾生的環境這樣污濁,如果你自己自心清淨,你還是住淨土。這個事情有證明,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證明,自己確實住淨土,所以足指按地,佛受用的境界立刻現前。佛所住的真的是琉璃世界,所有一切形形色色跟經上講的一樣,都是七寶成就的,一點污穢也沒有。佛要不以這個神力變現給眾生看,眾生見不到。同樣一個道理,誰心清淨,誰居住的環境清淨。你心裡面污穢,把你自己的清淨環境就轉變,正是本經裡頭所說「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這識。境界不是別人造出來給你受的,不是,自己變自己受用,與誰都不相干。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實在講只有佛說得出,除佛之外沒聽人講過,世出世間、中國外國,這些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從來沒有這個說法的。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聽佛這個說法,自己細細去揣摩,細細去觀察,不錯,佛說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能夠信受奉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

  你能信自心變現出來的因果,你能夠相信,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接受,這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我們當然不能跟經上的等覺普賢菩薩比,我們是初學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也分五十二個等級,我們是初信位的普賢菩薩。雖然我們煩惱沒斷,比不上須陀洹,但是我們的正知正見超越三乘太多太多了。只要你知見正了,煩惱習氣慢慢一定能夠除得掉,這個不要擔心。發勇猛心克制自己,克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慢習氣太深了,一定要克服,用什麼具體的方法來做?我們一定要過簡單的生活,衣食住行樣樣簡單,才能夠遠離貪心。在目前這個社會裡面,我們的生活能夠過到一個相當的水平就行了,三餐飯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夠了,還要什麼?生活裡面,守住一個原則,不麻煩自己,也不麻煩別人,你就會很快樂。要不麻煩自己,住小房子不麻煩;住大房子,天天整理打掃,那不是叫麻煩嗎?自找麻煩!

  所以我在外國,有很多居士同修家裡,有的時候去旅行就到他們家裡去住,房子很大,庭院也很美,幾乎工作之餘全部時間去照料。所以我常常講,做房子的奴隸,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顛倒了,你說多辛苦。聰明人,自己一個小房間就夠了。我在台北,人家送我一個房子,我就要一個房間。我那個房間面積大概就這麼大,我把裡面隔成一個佛堂、一個臥室、一個洗手間,總面積恐怕還沒這麼大,這個比我那個總面積還要大,收拾簡單,省事,你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有些人自己要有花園庭院,公園美得很,為什麼不到那裡去玩玩?那裡有人管理、有人打掃、有人整理,什麼也不要操心。我們盡量享受大自然,盡量去享受公共設施,你說這個多好,自己多省事!

  飲食愈簡單愈健康,我從小就沒有吃零食的習慣,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很貧窮,三餐飯實在講有的時候都成問題,哪有錢去吃零食?沒有。我們從前過的農村生活,你們都想不到,而且道地的農村生活。現在小朋友的玩具,稀奇古怪的東西多,我們小時候玩什麼?玩泥巴,哪有什麼東西好玩。每天打赤腳在田野裡面跑,真的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我覺得那個生活雖然很苦,比現在人有福。現在人完全跟大自然隔絕了,天天關在房子裡,擺在電腦面前,搞這個玩意,過這麼一種生活;遠遠不如大自然陶冶性情,那過的是人的生活。現在都市裡的小朋友過機械的生活,從小培養這個觀念,完全不相同,他不知道自然是什麼,不知道自然的可貴。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色相,就是我們性德的流露。你能有這個認知、有這個肯定,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你雖不入,也沾到氣分,換句話說,是初信位的普賢菩薩,非常非常可貴!

  到第二會,「十信法門」,入門。文殊菩薩為會主,文殊是表智慧的;沒有真智慧,信心不能建立。佛在這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道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源是正信。我們今天看學佛有幾個人有正信的?信的標準是什麼?信的標準一定是力行,你不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是不信。所以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一體的。你說信了,願力不強,不肯去做,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相信,還要人去勸嗎?還要人去督促你嗎?自動自發,自自然然,他認真如理如法的他去做,那才叫正信,沒做到就是不信,這是我們自己要警惕的。如果我們信心沒有建立,我們想建立信心,從哪裡建起?解門。你信心為什麼生不起來?你了解認識不夠。如果真的明白了,真的了解,那哪有不信的道理!

  現代的人,別說老年,我看現在這個社會,三、四十歲的人,身體就一身毛病,就離不開醫生,離不開醫藥,對自己的身體就看得很重,要追求健康,要追求幸福。為什麼身體會多病?這裡頭有道理在,你要不明瞭,你就沒有法子擺脫病魔。一切唯心造!這是基本的一個原理,幸福也是唯心造,疾病也是唯心造,死亡還是唯心造,果報還是唯心造。你曉得那個根,根是心,把心照顧好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可是幾個人懂這個道理?幾個人曉得把心照顧好?這個東西,宗教裡頭懂得,中國儒家、道家懂得,雖懂得,不夠透徹;雖講求,不夠明白。學儒,學道,乃至於學佛,佛經雖然講得透徹、講得明白,但是我們遇的緣不殊勝,遇到的老師給我們講解佛經沒講清楚、沒講明白,雖讀佛經也是囫圇吞棗念下去,沒有嘗到法味,沒有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佛在經上講,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入門最重要的,明師。明師就是能把經典講清楚、講明白。

  但是明師很難求,為什麼?他自己不入這個境界,他就說不出來,依照經講不行,依照古人註子講也不行,你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照人家所講的,都免不了發生過失。好像我們去旅遊,我們給一個沒有到過美國的人介紹美國,我們自己也沒去過,找一些美國的資料,人家寫的東西我們多看看,我們給人家介紹,自己沒去過,怎麼介紹都是隔一層,沒有法子避免的。如果你親自去旅遊過,你再拿人家這個資料來介紹,那就特別親切了,不一樣,到過。由此可知,我們要不肯認真的去幹,要不能契入境界,你這部經怎麼能講得出來?全憑功夫,全憑契入。這是勸導同學們,經要講得好,要真正能夠攝受人心,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我們自己要真幹,決定不能夠含糊。真幹,這就是智慧。

  第三會,「法慧菩薩為會主」。這是十住,住是安住,心安住在佛所住處,所以菩薩名號叫法慧。凡是十住菩薩,都叫法慧;凡是十行菩薩,都叫功德林;凡是十迴向菩薩,都叫金剛幢。這個表法意思非常非常之濃,正如同《無量壽經》最後,佛給我們授記,凡是以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自行化他的,都叫妙音如來,諸位能細細體會這個味道。所以,十住,住佛之所住;十行,行佛之所行。在整個修學上,這三條是骨幹、中心,就是信、住、行。住是你的存心,因為你存的是佛心,我們今天把它歸納起來,變一種說法,「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住在這上面,這就是住佛之住,你這個心是佛心;再能「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是行佛之行,過佛的生活,自然就契入境界。後面十迴向,再把心量擴大,真正能夠起心動念關懷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全心全力輔導一切眾生,這就是十迴向,用金剛幢來做比喻、來表法,以這樣的修行功力,這才能登地。

  第六會就登地,十地法門,會主金剛藏菩薩。本經稱金剛藏,楞嚴會上稱藏識,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都相同。如來藏,金剛藏就是如來藏,這是真正契入諸佛的境界,修行證果作佛了。作佛之後是教化眾生,要把你在因地所發的弘願圓圓滿滿的兌現,不能說了不算數。這個兌現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往後都是這些事情。怎麼樣表演給這些還沒有悟入的眾生看?啟發他們,教導他們。所以說法不僅僅是口說,三業同說,身也說法,意也說法,念念是度眾生,這是意在說法;從我們日常生活表演,做出來給眾生看,身說法,讓人家看到你生仰慕之心、歡喜心,想學你,向你學習,這是身說法。所以是三業說法。說法的方式,塵說剎說,《金剛經》上講的。塵說剎說範圍太大,我們初學的人很難體會,把這個範圍縮小便利初學,就是六波羅蜜,四攝六度。高級修學的綱領,普賢十願。我們初學要從四攝六度下手,這就是我們有個門路可入。

  修行的總綱領,第八會上,這也是普賢菩薩是會主,「離世間法門」。世間是指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就包含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智正覺世間,絲毫不沾染,這叫離。離不是事上離,心上不染,這才是中道。心要靜,心要虛,心要空,這個心就靈了。靈就是智慧,智慧不是物質,沒有跡象可得。所以心裡頭不能有一絲毫的東西在,煩惱習氣統統要斷除,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你看離不就是放下嗎?前面教你看破,離是放下,徹底放下。看破之後,放下之後,然後怎麼辦?再提起來。

  從前布袋和尚在世,有人向他請教,修行怎麼個修法?他老人家把布袋往地下一丟,雙手下垂,一句話也不說。你問我修行方法?放下。這看的人懂了,這是放下。再請教老法師,放下之後,怎麼辦?把布袋提起,揹到身上,走了。再提起!後面五十三參就是提起,「離世間品」就是放下,放下之後再提起,你看多有味道!哪一個法門不如是?哪一個佛菩薩不如是?彌勒菩薩表現的正是《華嚴經》。《華嚴經》要從頭講一遍,清涼大師一天講八個小時要講一年,彌勒菩薩一個動作表示,全圓滿了。明白人一看就清楚,全都明白了,他就懂得怎麼做。提起是什麼?幫助眾生。放下不著有,提起不著空,這正是中道第一義。我們學這部大經,修學大乘,首先要把這個理念要建立,對於佛法我們要有正知正見。

  李長者的《論》,《論》裡面分「十處十會四十品」,這個文在五十八面倒數第四行,跟清涼大師所說的大同小異。唯有他的第七會,「在第三禪天,說等覺法門,謂之普賢佛華三昧會」。這一會的經沒來,《華嚴經》上缺這一品經文。可是有一部經就是《瓔珞本業經》,這個裡面記載有這麼一樁事情,他把這個經文節錄在此地。李長者說確確實實有這品經,但是這品經失傳,沒傳到中國來,加上這一品就是十會十處,他是這個看法。他在第八會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好,這個文在六十面,「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其定名入剎那際,剎那是極短促,思慮不及之地」,我們的思惟達不到,「不同三乘別論生滅」,三乘人講這一切法的生滅,這個相講得很粗很粗,我們可以能體會得到。但是剎那生滅,我們沒有法子體會,可是這是事實真相。長者這個地方的幾句話,確實可以補充清涼之不足,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但是這一段話也很不容易懂得。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生滅,假的,決定不是真的。

  金剛般若顯示這樁事實,可是幾個人能懂?佛在《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你們大家知道。百法裡面,哪些是有為法?心法是有為法,心所法、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是有為法,除了後面講的六個無為法之外,前面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是夢幻泡影,全是假的,不是事實。我們看看有為法的現象,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現象全是有為法,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還包括自然現象裡面的一部分,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生有滅,變幻無常。它存在不存在?不存在。把不存在的東西當作存在,以為它存在,大錯特錯。所以你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生的?就是這個錯誤產生出來的。你不曉得所有一切現象都不存在,根本不存在,我們這個人身哪存在?「剎那際」。剎那際,你要不好懂,《仁王經》上講得比較好懂,《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你們去算算這個數字。經上舉的比喻,力士,力士是什麼?身體非常健康、非常好的人,他彈指彈得有力又彈得快。我們彈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就以我們這個能力,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哪裡是實在的?

  所以我常常舉比喻,我們看電影,我們現在電影一秒鐘鏡頭開關幾次?二十四次。開就是生,關就是滅,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就把我們騙了,我們就覺得那是真的。你們現在看的是平面電影,立體電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立體的,現在美國有立體的電影,不是平面的,你看到的深度就跟我們一樣,但人縮小,房子都縮小,就好像是模型一樣,電影,人在裡面都有活動,立體的電影,我們在美國看過,剎那生滅。我們看到的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不是佛所說的?絕對不止,佛只是說一個大概,我們能夠接受的,佛再要深說我們簡直不能接受。你說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個生滅,我覺得不止,決定不止,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不可思議!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這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二十四次的生滅就已經把我們騙得團團轉,如果一秒鐘能夠達到二百四十、二千四百,你決定不會以為那是假的。

  所以要曉得,我們現在這個現象是什麼?就以《仁王經》說的這個,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我們感官裡面這個現象,是因果的相續相、因果的轉變相。所以我們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的相續不空,只是這兩樁事情。因為它轉變,因為它相續,我們就應當要修行。修行是希望愈轉愈好、愈變愈好,不要把人道變成地獄道,那就錯了。為什麼不把我們人道變成天道、變成菩薩道、變成佛道?這就是在轉變。轉變由心,心善就轉變善境界,心惡就轉變惡境界。同樣一個道理,心理健康就轉變健康的境界,心染污就變成染污的境界,萬法唯心。所以心跟身體跟外面大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說息息相關那還有距離,它簡直就是一樁事情、就是一體,這是給你講真話。

  所以此地,這裡有兩行文字就重要了,「如來出世」,在六十面第三行,「始終不離剎那際」。如來出世就是應化在這個世間,始終不離剎那際。我們想想,哪一法離開剎那際?我們今天是業報身,佛是乘願再來的,我們是業力來人生酬業,乘願再來是剎那際,我們業報身還是剎那際,沒有兩樣。「為此定體,稱法界性」,什麼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性,在我們眾生分上,佛叫佛性。什麼叫佛性?什麼叫法界性?我們在這裡得到一點訊息,就是這個定體。這個定是什麼?這個定是性定,佛在楞嚴會上講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不是修成的,是性定,自性本定。真如自性,法爾如是,這是定體。剎那際的生滅是現相,正是佛在本經裡面所說的「唯心所現」。心就是體,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定體,就是真性。在有情,佛叫它做佛性;在無情,佛叫它做法性,就是這個東西。它能夠現相,現相是不離剎那際,相能轉變,轉變也不離剎那際。

  佛經裡頭這個學說,在現在科學裡面就是量子力學,他們也在研究,他們這個研究也有相當的發展,雖然還沒有達到這個真相,但是相當接近了。所以科學家知道萬物不是真的,他們是借重現在高科技的儀器在觀察,發現現象,知道所有一切萬物,動物、植物、礦物,一個根源,一種物質。所以他把物體分析分成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分到最後,所有動物、植物、礦物都是一樣的,基本粒子都是一樣的,只是這個基本的粒子組合排列不相同,這個稱之為方程式。由基本粒子組成電子,由電子組成原子,由原子組成分子,由分子組織成萬物,只是排列不相同而已。你明白這個道理,世間人認為金剛鑽寶貴得不得了,跟地上挖一把泥土來分析,一樣的,沒有兩樣,就排列不一樣而已。世間人不懂,就迷惑了,那個就是寶貝,這個一文不值,其實完全相同。這科學家明白,明白他轉不過來,那是煩惱習氣斷不掉,貪瞋痴慢沒捨掉。這一點它就不如佛法。

  此地講,你只要清楚、明白事實真相,「更無長短始終,三世總為一際」。長短就是所有一切相對的現象,你不會執著了。始終是時間上的概念,包括我們一般講生死,生死沒有了,哪有生死?三世十方就是一念。長者說出這段話,實在講對於古人講《華嚴》有「重會普光明殿」,他不同這個說法,因為重會普光明殿就有前後,前後就又坐實了,他這個說法也有道理。但是清涼作《疏鈔》在李長者之後,李長者在清涼之前。李長者所看到的《華嚴經》註解是杜順和尚的,雲華、賢首的,《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搜玄記》出得早,《華嚴經疏鈔》是在李長者之後。所以李長者對於西方淨土,他還認為是權不是實,是因為什麼?他沒有看到《四十華嚴》。他走得早,《四十經》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他就走了。如果他見到《四十經》的全文,他的看法就會改變,沒有能看到後面的經文,所以他認為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權不是實。李長者在中國佛教史上,在華嚴學上是權威,有人執著他這一句話,對淨土產生疑惑,這也是很不幸。所以我們學東西決定不能有偏差。所以這個解,你看古大德一再提示我們大開圓解,解要圓不能偏,偏都會出問題、都會產生障礙,一定要大開圓解,對我們才能有真實的利益。

  在這一面倒數第二行,有幾句話也說得很好,我念念給大家聽聽,在六十面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念起:「佛於一切眾生心海任物自見」。這個物就是一切眾生,他不說任人,如果任人,在十法界就只有人道,其他界就沒分;說物,物就是十法界全部都包括了,十法界的眾生,或者我們講九法界的眾生,意思都一樣,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菩提是覺悟。這是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也就是說轉變相續,總是幫助你向善的,引導你向善的這一方面去變,絕對不會往逆的這一方面去變。在這個十法界裡頭,佛總是希望我們向上提升,而不至於向下墮落。提升到頂點,你往下面去度化眾生,那叫乘願再來。往上提升就是放下,像我們十層大樓一樣,放下第一層,你就到第二層;放下第二層,你就到第三層;九層放下了,到十層;十層也要放下,徹底放下就超越,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之後再提起,回到十法界裡頭普度眾生,這是大乘可貴之處,這是大乘值得讚歎之處。佛沒有捨棄苦難的眾生,沒有捨棄迷惑顛倒的眾生,我們要效法佛菩薩的精神,要學習佛菩薩的事業。

  這個地方,長者給我們指出普光明殿的表法,在六十一面第一行:「普光明殿,是如來自性一切智種智之都體也」。所以普光明殿不是一個處所,不是一個建築物,它是表法的意思,它代表什麼?代表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叫做普光明殿,它取這個意思。「為依報所居」,依報是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依報的總根源。「此剎那際定,是佛一切智種智之法性故」。換句話說,一個是依報的根源,一個是正報的根源,這個剎那際定就是正報的根源,十法界的正報從這變現出來的,十法界的依報就是從自性一切智種智變現出來的,正報是從一切智種智變現出來的。後面它有個總結,「意在總括一切法界眾海會等總體」。所以普光明殿有表這個意思。一切法界就是指十法界,海在此地是形容,形容廣大,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海會。總體在《華嚴經》上就用普光明殿來表法,這個意思說得很好。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千萬不要把這些處所、這些人跟物,你都把它看成是一個事實,那你就沒有辦法懂得《華嚴》的義趣。《華嚴經》是字字句句都是意在言外,你從這些地方去體會,你才能悟入華嚴境界,才能夠得華嚴三昧。

  末後它這一段,在六十二面第五行,就是第十會。第十會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也就是《四十華嚴》,「在逝多林」,逝多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在這裡說的,「說法界品」。「明此一會,普含諸會」,這一會是總結,就是前面九會的總結。總結到哪裡?用現代的話來說,叫落實,前面九會統統落實在現實的生活裡,結歸到生活,沒有離開生活。「及十方剎海法界虛空界總之一會」,這就顯示出我們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跟諸佛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今天自己以為生活圈子這麼小,實在講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本來是這麼大,像一個大海一樣,本來大海就這麼大,大海裡起個水泡泡,自己以為就這麼一個水泡泡。水泡泡就這麼個界限,不知道自己是大海,以為自己是個小水泡,你說這個多可憐!這是佛在《楞嚴經》上形容的。怎麼造成的?心量造成的,你心量那麼小,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就變成小水泡。不知道你這個水泡一破裂,自己本來是大海,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一個自己,今天在這裡分自分他,錯了,大錯特錯。這裡幾句話,給我們點示出來,「十方剎海法界虛空界總之一會」。

  「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以六相十玄該之,以無思之心照之觀之可見。」這幾句話好,六相十玄把這個現相的性質說盡了。六相是說明事實的真相非有非無,不僅僅是講的相有性無,這是一般大乘說的,說得有一點相似,不圓滿。圓滿是空有是一不是二,有無是一不是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是一,決定不是二。這個意思要細心去體會,實在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十玄是講這些體、相、作用。《華嚴》說十玄,《無量壽經》上也說十玄,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將《無量壽經》裡面的十玄他都提出來,確實具足《華嚴》的十玄。我們要怎麼用心?要以無思之心照之,你就見到了,你就能契入。由此可知,無思之心是什麼?離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妄心,離妄想分別執著,你真心顯露。你用真心來看《華嚴經》,你一看就懂,這個境界就現前。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可見。看看佛所說的,在那裡猜,只有猜的分,見不到。離妄想分別執著,佛所講的你就見到,見到就證道了。所以有妄想分別執著,只有猜測而已,只有自己在那裡憑空想像,可能是什麼樣子,怎麼想也想不到,怎麼想也不是事實真相。長者這幾句話好!

  後面,在六十三面有個評,這個評是道霈禪師的,道霈禪師在評裡頭有個總結,這個評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看總結。總結在六十四面第五行,我們從最後三個字看起,這是他的看法,「即用之體同時頓遍」,頓是講速度,就是前面講的剎那際,遍是遍虛空法界,即用之體。「即體之用不壞前後」,前後就是講三際、講先後,講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相是有的,這個相是抽象的,不是真實的。所以底下,「猶如印文」,我們蓋印,印章上有好幾個字,要寫的話一定有先後,可是你印,同時印上,沒有先後,即先後而無先後,先後同時。現在我們印書,這個情形就更清楚了。你們寫東西寫了一大篇,有先後,慢慢寫出來,拿到影印機上一印,你看,哪有先後?同時出來了。這是說明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的生滅沒有先後。你要以為有先後是你的錯覺,你看錯了,事實真相沒有先後。

  「觀此,則疏意尤圓,善得六相之意,不滯一邊也。」這就是講《疏》跟《論》,他在後頭總評。《疏》的意思尤圓,清涼大師講《華嚴》確確實實自始至終與六相十玄相應,這是清涼《疏》的好處。《論》還達不到圓滿,《論》有些地方講得非常精彩、非常好,我們可以做參考。所以參襌的人喜歡《論》,有很多啟發,幫助你悟處;學教的人喜歡《疏》,《疏》的意思講得很圓滿。道霈禪師在此地,勸我們不滯一邊,我們把兩個合起來看,不要有成見,兩個合起來看,那就更圓滿了。這個意思好,非常非常之好。

  今天這堂課我就跟大家介紹到此地。所以《纂要》好處,這些東西在《疏》跟《論》裡面,篇幅太長太長了,我們要去看、把重點精要之處抓出來也很費工夫。道霈禪師也是用一生的功力,在《華嚴》上下了大功夫,你看把那麼大的篇幅,濃縮成這麼小的篇幅,非常之可貴,重點精要他都掌握到。我們今天學習從這裡入門,真是得很多的方便。經文的講解,等你們這些東西做出來,做個幾卷出來之後,我們就用這個課本,再參考《疏》、《論》註解,還要觀察現前眾生的機宜,一定要能夠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現代人的意識形態,這部經對於這個時代才有真正的貢獻,才有真實的利益,這是我們修學都必須要顧慮到的。

  你們還有沒有問題?將來的版,你們斟酌情形一下,將來你們講解的時候,一次是講幾段。我們在講的時候,像「如是我聞」,當然這是一定要做一段講,因為它裡頭意思很多。「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這裡頭都有註、都有解,「始成正覺」。下面,「地嚴」,是不是把地嚴裡頭的四段做一次念,一次來講,或者你們分做兩次講也行,一、二段做為一次,三、四段做為一次。因為這樣講解的時候,將來你這裡排版,這地方要空兩行,你們將來註解可以貼在這地方。註解,我們可以寫成之後,也叫他打字、縮小,我們黏貼在這個地方,就是解,易解,簡單的解;註呢?註我們貼在下面,或者是貼在背面都可以。一張講義,它就是一個完整的,所有的註跟易解都在這一張裡頭,我們用黏貼,然後再整理、再做版。這樣也好,這樣我覺得你貼的空間比較大一點,下面留一段可以將來貼註子。因為你做好之後,底下緊接著的工作就是要做註。註做完之後,那個易解就很好解了。我們怎樣用最簡單的語句把意思說出來,這才能夠為初學的人(初學《華嚴》)編一套很好的教科書,我們做這個工作。好,沒有問題我們就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