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二九卷) 2003/4/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29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師子世界,佛十個名號看第七個,第七個名號:
【或名清淨。】
世尊在此地給我們略舉十個名號,每一個名號對我們現前的修學都是有很深的意思,也就是時刻的在提醒我們『清淨』重要!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經論上有說,祖師大德也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跟如來果地上寂滅、寂靜相應。由此可知,無上道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修得的。清淨的反面就是染污,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來總不能避免外面六塵境界的薰習(就是染污),這薰習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換句話說,很不容易覺悟,很難回頭。聽了佛法,讀到經論,有時候醒過來覺得佛所講的對,我們自己認真反省,承認是做錯了,不應該被外面欲境所染,失掉了自己的清淨光明。但是這種覺悟力量很薄弱,一轉眼又迷了,迷的時間長,迷的力量大。
這一迷什麼時候還能夠覺悟?很難說。天天聽經,天天學教,境界現前依然保不住。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染污的薰習力量是多麼大。可是佛祖告訴我們,你要敵不過染污,這一生就不能成就,這一生也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你要問什麼時候你才能有成就?什麼時候你覺悟,真正醒過來,不再隨順五欲六塵的污染,你就成就了。古時候修行人可以說緣比我們殊勝,有好老師教導,諺語所謂 「嚴師出高徒」,老師教學非常嚴格。但是今天沒有了,今天老師要嚴格的教導,學生就跑了,學生不能接受。說實在話,你找不到學生,這是真的。
佛菩薩示現在今天,要示現老師的身分,不能不隨順學生,你說多難!要怎麼樣能誘導學生回頭,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你說用真誠心去感化,他已經冥頑不靈了;換句話說,你所示現的他看不懂,你所說的他聽了覺得奇怪,跟現實不一樣,跟一般人所想所做的不相同。世間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名聞利養,都在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你說你要放棄不要,你可以!你的示現,他在旁邊看:這人是傻瓜,這人已經不合乎時代,他要被時代淘汰了,他是古人,他不是現代人。你說這事情有多難。
怎麼能恢復到清淨?示現,示現自在往生。就在這半個世紀之內,我們親眼見到的,親耳所聞的,也有二十幾位,幾個人感動?不能說沒有,太少了,萬分之一都沒有。我看總得用百萬計,一百萬人可能有一個人受了感動,也發憤來修行,不成比例!諸佛菩薩不灰心,依舊在示現,示現其他的樣子。仁義道德已經沒有辦法感動人,要不要示現?要。要給社會做一個正面的樣子,有沒有效果不需要問,我們知道眾生有緣見到、聽到了,這有緣至少阿賴耶裡面種一個善根,種一個正法的種子。要這種子起現行,開花結果,那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們應當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向佛菩薩學習,為社會大眾做出智慧、善意、清淨的榜樣。第八句:
【或名瑿羅跋那。】
這一句是梵語,清涼大師有註解,《疏》裡頭說「北方瑿羅跋那者」,這還是省稱、省略。「具云,瑿濕弗羅跋那。瑿濕弗,自在也」,翻成中國意思是自在,「羅跋那,聲也」,中國意思是聲音,所以這名稱就是「圓音自在」。如來果地上得圓滿音自在,正是經論上常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梵語就稱為瑿羅跋那,這是教化眾生不能少的。名號顯示的是果德,圓滿的音聲,音是什麼?這果德怎麼修法?總不外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歡喜為人說法,時時刻刻不忘把如來的大法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音。
我們知道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累劫修行,就算《華嚴經》上所說的,從初信位到等覺,修行的時間不止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是從初住說起的,十信位沒有包括在其中,十信位的時間很長。為什麼?他有退轉。十信位道心不堅固,進進退退,但是他絕對不會退到凡夫位,這就是說十信菩薩證得位不退,位是地位,不會退到凡夫。因為他在斷煩惱只斷見惑,思惑沒有斷,斷思惑這過程當中,進進退退太多太多了,天上人間。為什麼?煩惱習氣太重,佛法薰習得不夠。以我們現前而論,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用了多少時間在接受佛法的薰陶?沒有接受佛法薰陶,你不就是接受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在薰習嗎?所以還是煩惱習氣薰習的時間長,佛法薰習的時間短,這是修行不容易成就真正的原因。只要把經本放下,離開課堂就是煩惱薰習。
世尊當年在世,每天二時講經,上課;二時是現在的八個小時。其他的時間,佛沒給大家上課,同學們互相討論研究、參禪思惟,這佛法薰修的時間長。佛陀在世,僧團裡面晚上休息時間不長,四個小時,中夜睡眠,中夜是晚上十點到兩點,四個小時,這是睡眠休息的時間。除了這四個小時休息之外,幾乎都是在受佛法薰陶,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個小時沒有離開佛法。他所想的,他所思的都是佛陀的教誨,所以那些人有成就;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
我們現在在這時代,業障比那個時候人重,從哪裡看到?你看從前他們那些人心地清淨,一天吃一餐就可以,睡四個小時就足夠。現在人睡眠一般八個小時,睡眠不是個好事情,睡眠,你對於聖教薰習中斷。這中斷不要緊,依舊受煩惱習氣的薰習,這話怎麼說?他睡覺不老實,他作夢。作夢是不是煩惱在薰習?你說這事情麻煩不麻煩?所以今天講成就談何容易,我們不能不知道。就是看近代,我們眼前念佛有成就的人,仔細觀察他們,他們這一句佛號晝夜不離。無論在什麼時候,他跟你談話的時候,佛號停了,話講完了,他佛號又提起了。我們仔細觀察,他雖然沒有出聲音,他嘴唇在動,我們就知道他佛號沒有中斷,這樣的人他能成就。
所以,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的修行,一天二十個小時,每天出去托缽,托缽是一堂功課,沒中斷!他不是念佛,他就是在參究,走路沒有中斷,托缽沒有中斷。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集體給我們做示範,我們明瞭這裡面有許許多多是過去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的,應化而來的,給我們這些凡夫做影響眾。釋迦牟尼佛教我們,那個學習的人怎麼學法?這一千多人就做出學習的樣子來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圓音說法沒有白講,這些學生真幹。
【或名最上施。】
施是布施,最上的布施是什麼?法布施。這在大乘經論裡面我們看得太多。在中國,《金剛經》大家最熟悉,經上佛常說就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個福德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法布施。《普賢行願品》讀的人多,普賢菩薩也是講「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第一句話就說「如教修行供養」,這一句很重要。一般大乘菩薩講布施,普賢菩薩講供養,以最極真誠恭敬心來修布施就是供養,我們能夠如教修行,佛怎麼教我,我就怎樣做。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講的,「佛教我們做,務必認真努力去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要違犯」,這就是依教修行供養。供養誰?第一個是供養法身,第二個是供養佛陀,第三個是供養自己,第四個是供養一切眾生。全都供養到了,功德不可思議,利益等虛空法界,『最上施』。
因為眾生聞法開悟,悟了之後,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相好現前,絕對不是世間大千世界七寶能夠相比的。為什麼?大千世界七寶這是比喻,不可能的事情,只能供給你物質的享受,不能幫助你開悟,開悟能了生死。你擁有大千世界七寶,你還是搞生死輪迴,你不能了生死,你不能出三界,那又有什麼用處?換句話說,財物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給自己帶來麻煩。什麼麻煩?造業。就是造善業,你有財富到處去布施,做好事,叫善業,這善業裡頭有夾雜,不是純善。做善事,純善的心不夾雜自己絲毫名利在裡頭,太少太少了。我們要學,學佛最上施,勤修法布施,法布施裡面也有財。
今天我們用經書布施給別人,這經書要錢去印,自己不能印,你去買也要花錢,所以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裡面還有無畏布施,圓滿的布施,圓滿就是最上的。我沒有能力,沒有錢。沒有錢,你為人說法,你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講給別人聽,這裡頭也有財。什麼財?內財。我用我的身體,用我的體力,用我的精神,用我的時間,用我的言語,用我的表態,內財布施。佛在經上說,內財布施的果報超過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你這是內財布施。在道場,在所有一切公共的場所,我們發心做義工,義工就是內財布施,不一定在佛門。許許多多集會團體,私人的公司行號,甚至於政府機構,我不要待遇、不要酬勞,我來為你們服務,這是修布施。你雖然不要酬勞,果報比要酬勞還要殊勝。
世間事,你要是真正看透了三世因果,你才曉得果報不可思議,種善因必定有善果,造惡因肯定有惡報。我們學佛總得要學會最上施,學會了之後,還特別要記住,不受果報。你要想接受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果報在哪裡?來生一定在人天享福。享福很可怕,福報一現前,享福就享糊塗了,迷惑顛倒了,又要造罪業了。這佛門常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不知道修福,造作罪業,第三世墮落。這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常常記住佛的話,常常想著佛的行誼。佛有福報不享受,有再大的智慧,再大的福報,生生世世永遠過著清貧的生活,你就不會墮落,智慧福報會不斷的向上提升。所以連諸佛菩薩都不敢享受,那是一切墮落的真因緣。末後一個名號:
【或名苦行得。】
前面第二個名號「苦行」,這地方『苦行得』,著重在「得」這字,好!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無上正等正覺,他怎麼得到的?苦行得到的。我們相信不懷疑,為什麼?我們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一生當中堅持苦行。他不是不能享受。他的護法,護法都是他的學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當時那個時代十六大國的國王都是他的學生,供養太豐厚了,他不要,他每天還是出門去托缽。提供道場,佛接受。像諸位熟知的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都是當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供養的,佛接受,接受他們邀請,到園林裡面講經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佛只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園林的產權依舊是這些主人的,佛不要,佛的弟子也不要,真正把佛這一套學到了。你供養很好,很感謝,借你這地方成就道業。佛出家,如果接受別人房地產的供養,那佛不又回家去了嗎?哪有這種道理!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這社會跟印度不一樣,印度那個社會出家人出去托缽,社會大眾讚歎,每個人都歡喜供養一點飯菜,在中國不行。中國出去托缽,這是乞丐,社會大眾憐憫給你一點,一點尊重心都沒有。尤其佛法最早到中國來,是中國帝王禮請過來的,皇帝的客人。以後皇帝皈依了,做了學生,這皇帝的老師怎麼能叫他出去討飯?哪有這道理?這在中國禮數上是決定講不通的。所以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入境隨俗,佛法真是活潑潑的,他並不堅持,接受帝王的供養,不出去托缽,居住也接受帝王提供的房舍,他居住的地方也稱作「寺」。
諸位要知道,中國從漢朝以後一直到清朝,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諸位如果有這機會到中國去旅遊,你到北京去看看故宮,故宮裡面還有很多招牌都是用寺。這寺不是寺廟,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在古時候直接屬於皇帝的,這辦事機構稱寺。寺是什麼意思?永久設立的,不會廢除的,永久設立。在中國確實是永久設立,改朝換代,每個朝代內府,皇宮裡面這辦事機構還是稱寺,一直到清朝這名字沒有改過。皇帝把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這地位提得很高。寺的長官是卿。說三公九卿諸位都有印象,三公是皇帝的顧問,用現在的話是顧問,國策顧問,遇到大事皇帝拿不定注意,請這些人來商量商量,這都是元老。九卿是皇帝下面辦事機構長官,寺的長官叫卿,所以皇帝下面九個寺,九卿。以後把出家人居住地方也稱為寺,這出家人都是皇帝的老師,所以不稱卿,稱主席,稱方丈,稱和尚,這些稱呼都是寺的領導人。
稱和尚,一個寺只有一個和尚,只有一個人能稱和尚,別的人不可以稱和尚,和尚是這寺的領導人。現在大家對這歷史都沒有注意到,這是佛教的常識。所以如來的成就,菩薩的成就,一切真正修行人的成就,沒有一個不是苦行得,釋迦牟尼佛示現這樣子。後面這結語: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五段妙觀察: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是娑婆『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從世界的名稱,我們曉得這世界的居民都很有智慧,所以這世界稱「妙觀察」。不像我們這世界稱之為「堪忍」,堪忍意思是你真能忍受得了。這是一個好名稱,觀察上面加了個妙,這意思很深。我們一般講一一法中,這一切法一一法裡頭,你都能夠看出它的性相、事理、因果,才能稱之為妙。一切諸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諸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因果有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因果轉變不空,因果循環不空,因果相續不空,這才稱之為妙觀察。這世間肯定是多數都有這能力,當然不可能全部,但是佔多數,稱為妙觀察世界。如來在這世界應化現身。
『或名調伏魔』。魔,《八大人覺經》跟我們講了四種魔,這是四大類,每一類裡頭數字沒法子說,太多太多。第一種「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佛在《楞嚴經》裡面專講五陰魔,每一大類講十種,那十種還是類,五大類總共就五十種。很多同修都曉得,楞嚴會上佛講五十種陰魔,諸位記住陰,五十種陰魔,就是從五陰變現出來的魔障。第二類「煩惱魔」,那個頭數也說不盡,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就曉得煩惱魔有多少。
第三種「死魔」。死魔不是一種。我們知道人在六道裡頭,其實哪裡有死?這身捨掉了,過幾天他又去找個身去了,身有生滅,靈性不生不滅。中國人俗稱靈魂,不生滅!佛法裡面稱為神識,阿賴耶識,「來先去後作主公」,到這世間他先來投胎,死的時候他最後離開,離開之後,他又找別的地方去投胎去。到哪一道?他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在牽引著他,自己做不了主。只有真正修行人有定、有慧,有定有慧自己才能做主,沒有相當的定慧,總是業力做主。定慧做主當然好,絕對不會到惡道。這就讓我們想到,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就是在六道裡面生死自己能做主,財布施做不了主,業力牽著你走,這死魔。死為什麼稱魔?你修行功夫沒成就,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你修行的功夫中斷了。縱然說你修得很好,你來生得人身,又能遇佛法接著再修,在我們一般想至少你要中斷二十年,二十年的中斷,前面修的大概也忘得差不多了。縱然善根深厚接著再幹,是比一般人進步快一點,為什麼?你有根底,你阿賴耶裡面有修行的種子習氣,學得比別人快,這是肯定的。這中斷就是大退步,進進退退。尤其是修行人也不例外,死了之後來生還能得人身嗎?得到人身,你有把握能遇到佛法嗎?能遇到善知識嗎?靠不住!往往這一死,中斷了好幾世,這真叫魔障,這稱為死魔。
四大類,五陰、煩惱、死魔都是屬於本身的,第四大類叫「天魔」,天魔是屬於外面的,不是自身的。凡是身外所有一切的障礙、災難,都叫做天魔。通常我們講天魔總不外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屬於天魔。你自己茫然不覺,甘心情願跟它走,以為是樂事,以為是好事,你怎麼知道你會墮落?增長你的貪瞋痴慢,這就是魔。它不增長戒定慧,它增長貪瞋痴,教你造業。即使教你造善業,你也是遇到魔了。為什麼?善業生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你這修行人,無論你修的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你的目的不是要超越三界六道嗎?造善業生三善道出不了三界六道,造惡業肯定墮三惡道,魔就是幫助你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輪迴打滾,不讓你出去。
佛在此地示現,名號叫「調伏魔」,這個魔四種魔都包括在其中,如來果地。讓修行人安安穩穩在菩提道上免除魔障,這事情確實佛能做到。我們想想看,我們今天也在修行,這也是菩提道,魔障太多了,好像佛沒來幫助;其實佛對你的加持,對你的幫助從來沒有中斷。為什麼你還脫離不了魔障?這問題是你自己不能夠跟佛合作,佛幫助你,你不肯接受,那你就沒法子了。佛用什麼幫助?示相言說,這經上講的這兩種方式。言說,佛現在不在世間,經教就是佛的言說。尤其在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發達,現在一個人家裡要想請一部《大藏經》不是難事,我們這講堂裡面就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十種!這是現代人的福報,古人不敢想像。古人的福報是那個時代人心淳厚、善良、老成,名利、五欲誘惑的力量小,這是他們的福報。我們今天經典得來很容易,但是名利、五欲誘惑的力量太大,可是經典得來容易,你合不合作?
許許多多人家,佛教徒家裡我看到都供養著有《大藏經》,供養,放一個書櫥擺在那個地方供養,有沒有看?沒有看。一本也沒有翻過,這就是什麼?跟如來不合作,那就沒有法子。你要合作,天天去讀,古人講的閱藏,閱藏會開智慧,為什麼會開智慧?他因為得定。譬如這個人真有福報,他不要工作,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每天用八個小時來看《大藏經》。這一套《大藏經》大概要五年的時間可以看完,五年他心是定的,定生慧,就是這麼個道理。不是他看經看開悟的,是他定中開悟的。你想想看,一天八個小時,他沒有妄想,所以閱藏有閱藏的方法,這個不能不知。
閱藏是恭恭敬敬聽佛的教誨、聽佛講經說法。一定要用馬鳴菩薩教你的方法,「離言說相」,你看經不執著文字相;「離名字相」,不執著裡面的名相;「離心緣相」,一直看下去,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想這是什麼意思,那是什麼意思,你要這樣一想,把你的定慧破掉了,你得不到利益。恭恭敬敬用這方法戒定慧一次完成,每天用八個小時修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所以,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句也沒有看漏,也沒有看錯行,這是修慧。可不能研究,懂就懂,不懂也沒關係,你在這地方修根本智。
果然能夠守住馬鳴菩薩的教誨,用這種心態來閱藏,這一部《大藏經》看完了,開智慧,所以這開智慧的道理我們要懂。不開智慧?他看《大藏經》一面看一面在胡思亂想。我常常講,佛經沒有意思,你想什麼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想錯了,佛哪有意思?你要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如來真實義就在面前,你才真正能懂,所以不可以落在意識裡頭。現在也有看經的人,很少,但是他不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古人閱藏開悟那種成就,他沒有,他做不到。由此可知,凡事都是要用清淨心,真誠清淨平等。你不用這心,在佛法、在聖教裡面都不可能有成就。
降魔沒有別的,總的原則來說就是戒定慧,戒定慧能降伏四大類的魔。我們看世尊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裡面有降魔這一段,佛用什麼方法?你細細看是不是戒定慧三學。堅持絕不破戒,決定在定中,魔再強大,就是誘惑力量,威脅利誘如如不動。
第二個名字,『或名成就』。佛用這一個名號,我們也能想到,那個世界修行人都希望有成就。佛示現成就給他看,覺悟他、幫助他、提醒他,看看佛是怎樣成就的。前面我們看到佛名號裡頭有「苦行得」,苦行成就的,持戒成就的,修定成就的,六波羅蜜成就的,普賢十願成就的。方法、法門無量無邊,成就是相同的,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關鍵只在你會學。會學,怎麼樣才算是會學?印光大師說得好,「誠敬」,就這兩個字。你有誠敬的心,有誠敬的態度,你就會學;不會學的是你沒有誠意,你不尊重。我們世間人常講敬業,你對於你自己的業不尊敬,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關鍵就這兩個字。
印祖在《文鈔》裡面常說「一分誠敬一分成就,二分誠敬二分成就,十分誠敬十分成就」,這是他老人家教人,你要想成就不能不懂這祕訣。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師教我「至誠感通」,我跟他老人家十年,得力就這一句話。跟章嘉大師三年,最受用的「看破放下」,李老師十年「至誠感通」,往往成就,真的就在一句話。你真的明瞭了,真的覺悟了,依教奉行,假以歲月,積功累德,成就就現前了。不但是佛法,就是世法你要沒有誠敬,你都不會有成就,所以成就祕訣在誠敬。
第三個名號叫『息滅』,這兩個字在佛法裡面我們常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息滅」對什麼說的?對煩惱講的。煩惱是菩提道上最嚴重的障礙。我教同學,同學都是初學,我看你們也很用功、也很努力,但是這一年一年過去,你們沒有成績,年年繳白卷,細心觀察毫無進步。什麼原因?基本的關口你沒有能突破。菩提道上一寸一尺你都沒有辦法進步,很遺憾!這事情佛菩薩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只能教你,除這之外,幫不上忙,你自己要去做。教你,你要能信、能解、能行,這就通了。頭一關是什麼?自私自利。這念頭要不放下,你就是修上一百年,你也不可能有一寸一尺的進步,其他都不要說了。
佛門,佛門是什麼?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要證得初信,小乘證得須陀洹,你入門!就像學生上學一樣,小學一年級他上學了,從今天起他是學生。在小乘證得須陀洹,羅漢;在大乘證得初信位菩薩,小菩薩。往後節節上升,好像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逐漸上升。可是咱們過去生生世世不談了,失敗了,這一生當中搞了這麼久,還是沒有入門,在門外。有沒有想到這問題?真正想到這問題,你說可怕不可怕?障礙,我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就是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障礙住了,使你永遠沒有辦法入門,你沒有辦法上一年級。我們這裡辦個淨宗學院,甚至於辦個佛教大學,辦個佛教研究所有什麼用?研究所裡博士學位拿到了,實際上沒入門,一年級的資格都沒有,那個博士依舊搞六道輪迴,李老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真正可悲!
「息滅」這名號好,給我們當頭一棒。息滅貪瞋痴,從哪裡息滅起?我也常講,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從這裡下手。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我們有控制的念頭,把這放棄掉。控制念頭是惑,迷惑,佔有的念頭是業,造業;起惑造業,你怎麼能入門?所以息滅從這裡下手。果然息滅了,你得清涼自在。佛經裡頭常說的「煩惱輕,智慧長」,這兩句話你就懂了,為什麼?親身感受到。真的,煩惱初學的人一年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到你功夫得力,你會很明顯的覺察到,月月不一樣,煩惱一月比一月輕,智慧一月比一月長,功在息滅。
下面第四個名號『賢天』。天是世間人所羨慕的,天高高在上,果報!因是什麼?佛在經論裡頭常講,上品十善,修上品十善,果報在天道。天,天人,賢善。如來這名號,是讓我們聞名思齊,聽到這名號就要想到,我要跟賢天一樣,這賢天是如來。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顯示出賢德、賢善,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個人果報一定在天道。佛在經上常講,天人除修上品十善,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裡頭最難得的是捨,「捨」要是真正放下,果然放下了,三昧就現前。三昧現前地位就高,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以此功德迴向淨土,往生不但有把握,自在往生。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喜歡讀傳記,《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往生傳》,我喜歡看這些。看這東西有好處,看到這麼多人成就,見賢思齊,我也應當像他們一樣成就,這一生才沒有空過。他們怎麼成就的?總不外乎依教修行,普賢菩薩所說的「如教修行供養」。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自己想怎樣怎樣;你所想的,你的心是輪迴心,你所想的,你所做的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往生?怎麼能跟人家比?
人家之所以能夠成就,我常常提起,沒有別的,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妄想執著,完全隨順經論教誨;要肯定經論教誨是我們自己性德的流露,所以隨順經論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是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的示現、他們的言說都是自性流露,肯定這一點,我們的信心就建立了。這不是迷信,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我們真正明白這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肯定一切聖賢的經論是我們自性本具般若德相的流露,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凡是一生修行沒有成就的人,你細心去觀察,一定是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隨順自己的意見;我想怎樣怎樣,想的全是輪迴業。你仔細去觀察、去體會他所想的,他所說的,他所做的,是不是自私自利?即使為別人、為社會、為國家,沒有忘掉自己,自己縱然不要利了,還要個名。利害人,名害人比利還要重,還要來得深!幾個人曉得?都沒有離開貪瞋痴。好利是貪,好名也是貪,這些是我們不能成就的障礙,總得要知道。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要提醒,為什麼?一念不覺又迷了,又去搞輪迴業了。
我們就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說,這二十四小時當中,佛法講白業、黑業,白業是善業,黑業是惡業。我們來問問,這二十四小時當中,你有幾個小時,心隨順性德、隨順經教?有多少時間隨順妄想?這樣一觀察,你就明白了,我為什麼不能成就?毛病找出來。好!毛病找出來就叫做覺悟,悟後起修,把你毛病改正過來,你就走上菩提大道,成佛之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