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二集)  1997/10/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2

  請掀開講義:

  【華嚴之圓。是頓中之圓。法華之圓。是漸中之圓。華嚴名為頓頓。法華名為漸頓。】

  這是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所判別的,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賢首家分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為五教:小、始、終、頓、圓,與天台家所判大同小異。圓教也就是一乘,在一乘裡面有講同教一乘、別教一乘,《法華》是同教一乘,《華嚴》則是別教一乘,所以《華嚴》是頓中之圓。世尊初成道時,一時頓說,二七日中說出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所以它是頓中之圓。『法華之圓』性質就不相同,《法華》經過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到最後開權顯實,所以它是『漸中之圓』,是屬於同教一乘。所以《華嚴》稱之為『頓頓』,頓中之頓,一生圓滿成佛,這是中國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幾乎都是公認的。而《法華》則是為『漸頓』,兩個都屬於頓教,頓教當中要做一個比較,依舊有頓漸的差別。

  而《華嚴》一生圓滿成就,諸位一定要明瞭,就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覺悟了,就可以少走許許多多的冤枉路,我們可以走近路,比《華嚴》還要近,比《華嚴》還要容易、還要穩當,直接走《無量壽經》的路子,為什麼?《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處、總歸結。所以淨宗法門古德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修行不是修因證果,它是以如來果地做為我們的因地心,我們修的是什麼因?修的是諸佛如來果地,以果地的境界做為我們因地修行的原理原則,所以它才快,它這個成就才穩當,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古德稱《無量壽經》是圓中之圓,那個圓就是講的《華嚴》、《法華》,跟《華嚴》、《法華》比較,這兩個是圓教,《無量壽經》圓滿到極處,比這兩部經還要超勝。這兩部經是頓教,淨宗法門稱為頓中之頓,就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我們要不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這一生當中真的要當面錯過,那才是無與倫比的損失。再看下面一段。

  【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空有無二。總忘心境。即事而真。】

  這一段佛在經上的開示用意很深。許許多多修學的人,不但是初學,甚至於老修,不僅是現代,世尊在世的時候,也出這些毛病。前面兩句是講執著,一切眾生哪個不執著?有執著「有」,一切法都有,他認為真有;有些人執著一切法空。實在說,執著有的人多,執著空的人還不多,幸虧如此,如果執著空的人多,佛就沒辦法講經說法了,佛沒法子教他;因為眾生執著有,佛才好教。所以世尊有這麼兩句感嘆的話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須彌山是形容大,執著有不怕,執著有有救,為什麼?他相信因緣果報;換句話說,他還肯斷惡修善。有這樣的基礎,佛就有能力、有方便慢慢的來誘導他,幫助他契入境界。

  假如有個人執著空『如芥子許』,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點大。執空執著這麼一點點,問題就嚴重,為什麼?撥無因果,什麼都是空的,人死了就完了,死了什麼都了了,這個因緣果報他不相信,他不會改過修善,他不懂得。佛所講的這些經教,他不能接受;這是大邪見,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救他。這兩種都是見病,就是見解的錯誤,但是這個利害懸殊很大。

  而事實真相是什麼?下面佛為我們說出來,事實真相是『空有無二』,空與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心經》每個人都念過,裡面講得多清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代表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但是這種說法我們很不容易理解,意思實實在在太深。佛跟我們講空有不二,空是講性、體性,有是講事相。事相從哪裡來的?體性變現出來,沒有體怎麼會現相。體是空寂的,現出來的相怎麼可能是真有?所以相在佛法裡面叫幻相,有叫妙有。為什麼稱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就叫妙,不是真有。

  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說法,恐怕愈聽愈迷惑,怎麼不是真有?這不是擺在面前,我們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六根都能接觸得到,怎麼不是真有?佛法裡面跟我們講真、假,它的定義也就是現在所講的標準,如果說有永遠存在就是真的,如果不能永遠存在,佛就給我們說那是假的。從這個標準來觀察,諸位細細去想一想,這世間哪一法是永恆存在,永遠不變?沒有!我們這個身體,你有沒有覺察到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走進佛堂這個我,我們再出去佛堂,絕對不是走進佛堂這個我,你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實在講,我們的心太粗,沒有意識到,以為這是不變,你完全錯了。

  你想想人會不會老?會老。怎麼老的?是不是十年比十年老?佛在《楞嚴》會上,對波斯匿王就是這個說法,波斯匿王那個時候六十二歲。佛就問他:「你老了。」老了,是老了。他說:「你比五十歲的時候怎麼樣?」老多了。「五十歲比四十歲?」又老了。「四十歲比三十歲?」那四十歲當然老了。他說:「是不是十年比十年老?」波斯匿王很聰明,不是的,一年比一年老。再微細觀察,一月比一月老;再細觀察,一天比一天老;再微細的觀察,一秒鐘比一秒鐘老,你才真的覺悟了。這就說明我們這個身無常,要懂得身無常。

  我們身體無常,再觀察一切萬物,萬物也無常。植物,大家看到花開花謝,生住異滅;礦物乃至於大地滄海桑田。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將一百萬年把它濃縮成一小時,科學家這個想法很像《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剎那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為一剎那,他們有這種想法。假如把一百萬年濃縮成一個小時,我們地球上有人類、有歷史才只十幾分鐘,那我們這個人生百年,在這個裡頭找不到,沒有了,太短了,所謂「石火電光」,像閃電,閃電時間還滿長的,我們能夠覺察得到,還有幾秒鐘的時間。所以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萬法無常,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假的。有沒有?不能說它沒有,所以佛講幻有、假有、妙有,告訴你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你就應當要記住,對於一切法不要執著,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這些事實究竟是什麼?佛告訴我們一個字,緣,因緣生法,所以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因果就是講,所有一切現象「轉變不空」,你看我們人一天比一天老,這個老是轉變,實在講不是一天一天,真的是一秒鐘一秒鐘,剎那剎那在那裡老,這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這個現象轉變、相續,這兩樁事情不空,所以叫做因果不空。佛菩薩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人家在緣生法裡面,積功累德,成就無上菩提,普度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你說這個多有意義、多有價值。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佛在《地藏經》上講的。為什麼會造罪?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幹這種事情;這種事幹多了,果報在三途。

  這兩天李木源居士稍微有一點空閒,前幾天忙著林醫生往生,從他生病一直到往生後事,都是他替他料理,相當不容易。林醫生你們許許多多人都認識他,他常年在居士林做義診。十年前我到新加坡講經,他來聽講,對淨宗法門明白了,很有興趣發心專修、專弘。這些年來修得很不錯,他是因為替人家看病非常熱心,感染肝炎,由肝炎變成了肝癌,肝癌是很痛苦的病,他實在是得三寶加持,病中沒有痛苦。他也不願意接受治療,一心求生淨土,非常難得。我這次到此地來,李居士告訴我,林醫生很想來見見我,但是他已經沒有辦法走路。我聽到之後,我去看他,他非常歡喜,我們見最後一面,勉勵他念佛。走得好,坐著走的,本來他的力氣很衰弱,走的時候念三聲「阿彌陀佛」,聲音很大。三聲阿彌陀佛念完之後,他告訴李木源一些同修,助念的同修,他說:「我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說完這個話就走了。佛來接引,佛光注照,他看到了,這一生沒有白來,這是我們好榜樣、好典型。

  木源又告訴我,他在這個地方幾乎是專門替人辦喪事,所以他說他跟棺材、死人為伍,他說那就是他的道場。他曾經見到兩位法師,都是最近的事情,有一位法師臨終的時候,見到一片黑暗,其實燈光很亮,他叫:「為什麼這麼黑,你們不開燈?」又告訴大家:「為什麼這些牆、房子都裂開了?」然後就走了。這個現象不好。燈開得那麼亮,他說是黑暗的;房子那麼好,他說是破的,這個就不是好事情。另外一個法師是迷惑顛倒走的,不醒人事。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要值得警惕,要了解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知道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因緣果報變現的這個現象,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

  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這一生一定要爭取,所以一定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世間一切人事與我們不相干,沒關係!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就糟了,糟透了,為什麼不老實念佛,去打這些妄想。所以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空有無二,『總忘心境,即事而真』,這個真就是真如,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沒有差別,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在人法界裡面,示現弘法利生,他在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我們是人法界。地藏菩薩在地獄裡面度眾生,地藏菩薩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地獄眾生看到他那個境界是地獄法界,境界不一樣!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修學。「即事而真」,是說這個意思。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這句話是說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以種種善巧方便接引一切眾生,眾生愚痴、迷惑、顛倒、執著,佛菩薩以種種善巧方便,以這些假名、假相,相是假的,依他起性;名字更假,遍計所執性。用這些方法誘導眾生,把他引進門,漸漸讓他破迷開悟,讓他生智慧,智慧現起來之後,最後一定是以大乘方法來度脫他。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非常明顯,你看佛一成佛,二七日中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利根、上上根性的人統統度了。但是還有中下根性不能得度,中下根性的人不見不聞,所以佛很慈悲再回過頭來講阿含,講人天的善福。這是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歡喜,哪一個眾生都想自己有福報,學佛的人想,不學佛的人也想,中國人想,外國人也想。

  我在達拉斯旁邊的那些鄰居,那些外國人都是信基督教,星期天都是上教堂,遇到我他來問我,他們對佛教也有一點常識,知道佛教有禪宗、有密宗,這兩個宗派在美國很流行,歷史也很久,他們知道,淨土宗他們不知道。他問我學哪一宗?我們說淨土宗就很麻煩,他不懂解釋半天多費事。我就跟他講,我學的是阿彌陀佛宗。他就很奇怪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快樂。這個好!我也要!基督教徒他也要快樂。阿彌陀佛長壽,這個要!他不想短命,他要長壽。阿彌陀佛清淨,他說這三個我都要。我說那很好,我星期六開放,你們到這個地方來學快樂、學長壽、學清淨,星期天你就上教堂去,沒有衝突!一說他就需要了,他很高興,他就接受。這就是先用這些善巧方便誘導他入門,所以我們都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們外國人念「NAMOAMITABHA」,我都教個個都會念,為什麼?念了你就會長壽,你就會快樂,愈念愈快樂!先教他念阿彌陀佛。

  到最後,阿含、方等、般若,最後《法華》,依舊是用大乘法幫助他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佛菩薩有這些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我們也要學著會用,將來能夠把一乘了義甚深經教,把它變作很容易懂、很容易了解,你就能普度一切眾生,這是諸佛如來把這樁事情交給我們來做。那你要問:佛當年在世為什麼都不做?當年在世,那時候根性不相同,這個做法是不能度那個時候根性的人。我們度現前根性的人,一定要用這個善巧方便,我們知道佛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的這些原理原則,明瞭之後,這才真正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懂得佛的意思,曉得怎樣幫助眾生,幫助這個社會,能夠令社會安定,人人都知道斷惡修善,這個社會會安定、會興旺,真正能夠做到安和樂利,那麼佛法對於這個世間就有大功德。再看底下一段。

  【偈云。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這是《華嚴經》的偈子,這首偈意思很深,但是總而言之,顯示出佛度化眾生徹底的悲心。經裡面所講的『未來世諸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不僅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世諸佛都不例外,雖然講無量的法門;這個『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四弘誓願裡頭,所謂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論怎麼說法,目的只有一個,都是為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法?幫助眾生直接成佛的這個法門叫一乘法。幫助眾生修行成菩薩的叫大乘法,幫助眾生修行證阿羅漢果的叫小乘法,所以一乘法就是成佛的法門,幫助眾生在一生成佛。

  諸位你就了解,淨土宗法門真的是一乘當中的一乘,一生成佛。林醫生修淨土到前幾天往生,他那是真往生一點都不假,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臨走的時候,看一片金光,佛來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他作佛去了。所以,這是一乘當中的一乘,都是為這個。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講得好,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那個如來就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目的是什麼?就是講《阿彌陀經》,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因為這是真正的一乘法,就是為這個。因為這個法門你不能接受,因為接受這個法門,經上講得很清楚,必須三個條件成熟: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有一條不成熟,你就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人才委曲婉轉講其他的法門,講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引導你歸到這個法門,連《法華》、《華嚴》都歸到淨土,都歸到《無量壽經》,這個太明顯了。所以這首偈叫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認識這個事實真相。

  下面這首『諸佛兩足尊』,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兩是福與慧這兩種;他的福德圓滿、智慧圓滿,這叫兩足尊,這才值得一切大眾尊敬。像現在我們一般常常尊敬別人,都稱尊敬的某某人,這個尊就是尊敬的。他知道『知法常無性』,性就是自性,一切法都沒有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現象怎麼產生的?是種種條件因緣際會的時候,而現起的這個現象,沒有自性。佛法也不例外。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種」,這個種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種不是講種性,這個種是緣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是性的種子,可是它要沒有緣,學佛這個念頭不能生起。此地講的佛種就是你學佛的念頭,最初的那個念頭,你怎麼生起來的?也是緣生起的。

  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他修道那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是因為出去玩,去遊覽的時候,現在出去郊遊,看到生老病死,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看到這個世間無常,於是才想到要修道,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種從緣生」。目的一定要成佛,要成佛當然要說一乘法,要說成佛的方法,不能教人成菩薩、成羅漢,那佛就對不起人,一定要告訴你成佛的方法。下面這兩句。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這兩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就是「世間相常住」,但是這個意思我們見不到。如果你要見到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經成佛了,你不是凡夫。見到了,在佛門裡面有個術語,叫無生法忍,你證得無生法忍,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今天看一切法無常,有生有滅,沒有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沒看到!這個意思,我們雖然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如果對於事實真相能夠體會到幾分,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就明白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在一起,就像燈光一樣。我們再舉個比喻,我們把太陽的光比作一真法界,把我們的燈光比作十法界,在白天太陽底下,我們燈光統統開了,當然燈光是顯示不出來,陽光太大,把它的燈光掩蓋,但是燈有沒有光?有光,不能說它沒有光。燈光跟陽光融合成一片,在這個裡面,你能分得出哪個光是太陽光,哪個光是燈光?分不出!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就是這樣的情形,它是交融的。

  所以在一真法界裡面的人,他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我們在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看到這個現象有生有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說穿了並不難懂,凡夫用什麼心來觀察宇宙人生?用生滅心,用生滅心看外面境界,那就是有生有滅,這個現象就是生滅的現象。佛菩薩的心是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看外面的境界不生不滅,用心不一樣。十法界裡頭眾生用妄心,妄心是生滅心,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這個心。諸佛菩薩用真心,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用真心,用心性;心性是不生不滅,外面境界相也不生不滅。

  這個還不好懂,再打個比方來說。現在科技發達,大家玩的是錄相機,錄相機不太明顯,所錄的相當然也是生滅,但是不太明顯,如果你玩電影的攝影機就明顯了。現在電影攝影機恐怕已經被淘汰掉,因為它的價錢高,成本也很高,也費事情。這個攝影機它是鏡頭的開關,通常一般是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從十八次到二十四次,快的鏡頭二十四次。它一個鏡頭打開,照一張底片進去,關起來,再開照第二張,所以你看電影的底片,你就看出來一張一張。攝影機看外面的境界相,錄下來的影像是一張一張的,一張一張比較不同,那個動作不一樣,那個就好像生滅、生滅法,是因為它那個鏡頭開關不同照下來的,這就好像我們凡夫用的妄心。

  佛菩薩用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沒有開關,它照的相是真相。諸位從這個淺顯的比喻當中,用心不一樣,如果你用真心,真心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見色聞聲,你就見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你就見到這個事實真相。這個真相就是不生不滅,一切現象不生不滅,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世尊在《法華經》上說,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對這個道理明白了幾分,所以我們也能體會到一些,雖然不能契入,如果是契入那你就證得,最低限度,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這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

  也許我們初聽,我們看明明是生滅,為什麼他看不生不滅?我們看到生滅,把假的當作真的;人家看到不生不滅,知道完全是幻相,沒有一個是真實。所以他在一切法裡面,沒有取、沒有捨,無取、無捨,應用自在,可以隨緣現身,隨緣現相,現一切相。可以現有情眾生的相,也可以現無情眾生相,那真叫自在,我們所謂是千變萬化,不可思議。可以現有形相的現象,也可以現無形相的現象,無一不是利益眾生,這是佛法最極微妙之處。

  下面這兩句我們就不必說了,我們只是節錄,這兩句可以把它刪掉,因為它裡頭沒有重要的意思。學佛最要緊的是要開智慧,所以古大德常講,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由此可知,世間人對於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不明白,不明白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才造業受報,哪一個明白人肯造業?沒有這個道理。哪一個明白人不想幫助別人?所以明白就是佛菩薩,不明白就是凡夫。請看講義:

  【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

  《大涅槃經》是世尊在說完《法華經》之後,一日一夜所說,這也是佛的遺教,是世尊最後所說的。這裡面句句都是真實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地所說的,一般人都把他看作是有情眾生,有情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但是動物這個名稱並不能完全包含,為什麼?動物是有形狀的,我們能看得見,還有我們看不到的,鬼神他也有身,他也有情;天神我們也看不見,他也有身,他也有情識。所以有情這個範圍就大了,如果用現在科學名詞講動物、植物、礦物,實在講範圍很窄小,跟佛學裡面用的這些名相比較,那實在是遠遠比不上佛教的這些名相含義深廣。不但有情是眾生,諸位要曉得,無情也是眾生,但是佛經上常講,在有情這邊講佛性,在無情那邊則講法性。

  可是我們要知道,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因為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不是一個性,那怎麼能圓的過來?因為它是一個性,所以同圓種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普賢菩薩教人禮敬諸佛,對於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誠的恭敬,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你的自尊,你自己尊重你自己。怎麼說我敬一切人事物是尊重自己?一切人事物是你自性變化出來的現象,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你要不懂得敬人、敬事、敬物,就是你不知道尊重自己,我們一般人常講,這個人不自愛。真正知道尊重自己,自珍自愛的是諸佛菩薩,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下面兩句是說得更明白。

  『凡是有心,定當作佛』。這個心就是情,就是我們講有情眾生,為什麼?他有佛性,有佛性當然會作佛,決定會作佛,就是作佛時間早晚不一樣。有人緣成熟,他早作佛去了;有人緣沒成熟,他作佛的時間延後,不過是早晚而已,決定會作佛,這一點我們要明瞭。所以你懂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你就應當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做作佛的增上緣。做作佛的增上緣,怎麼個做法?勸人念佛,勸人修淨土,勸人讀誦淨土經論,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他作佛的增上緣,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經文裡面又說『一切眾生,同有佛性』,這個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無情,同一個性,同一個體,同一個根源,盡虛空遍法界,包括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它的來源是一個,就是真心本性,來源是一個。所以『皆同一乘』,既然都有佛性,當然是同一乘。『同一解脫』,這個解脫是究竟圓滿的解脫,圓教如來果地上的解脫。不但是六道他解脫了,十法界也解脫,在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這才叫同一解脫。

  『一因一果』,這一因一果是什麼?一因,念佛之因;一果,成佛之果。所以德雲比丘,《八十華嚴》裡面翻作德雲,《四十華嚴》裡面翻作吉祥雲,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善友。諸位要曉得,第一位參訪的很重要,我們一般人常講先入為主,所以第一個太重要,第一個往往決定你一生。這位善友教善財童子什麼法門?念佛法門,他將念佛法門歸納為二十一門,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法門要是展開來,把所有的佛法全部包括進去了;換句話說,廣義的講,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說得妙,妙極了,所有一切宗派、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是念佛法門。

  那麼我們要問,他自己修的是哪一個法門?他所修的是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修這個法門,你看看給善財的影響多大。善財的老師,啟蒙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善財看到了,看到老師修這個法門;文殊跟普賢兩個人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善財看到了。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就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你看這是什麼味道?所以在經論裡面,我們要能體會到,《四十華嚴》裡面,文殊、普賢發願是在第三十九卷,末後接著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段經文是給善財童子作證。在本會裡面,這是講「入法界品」有本、末二會,本會裡面是示相,三轉法輪示轉;末會德雲比丘勸轉,到末後文殊、普賢作證轉,三轉法輪。我們這才知道,經上講的一因一果是什麼意思,「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因一果。『同一甘露』,甘露是比喻,甘露味最美,比喻無上的法味。

  『一切當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四種享受,真實不虛,四種真實的享受。「常」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常!壽命無量,佛壽命無量,往生的人壽命無量,所有一切依報莊嚴也是無量壽。「樂」是離一切苦,六道裡面苦沒有了,十法界裡面苦沒有了,一真法界無明沒斷那個苦,他也沒有了,這是真正得樂。「我」是自己做得了主,自己得大自在,這是「我」的意思。我們凡夫那有我?凡夫念念執著這個我,有名無實,你能做得了主嗎?我想我不老,年年十八,就做不到,可見你做不了主!「我」的定義是主宰、自在,經上講八個意思,這兩個意思最重要。咱們說兩個就可以了,你要想多知道,你看《佛學辭典》、《教乘法數》裡面都說得很詳細。所以我們沒有自在,做不了主。可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他做得了主宰,他能夠隨心所欲,他得大自在。「淨」,身心潔淨,一塵不染。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四種真正的享受,你全都得到,這叫『一味』。一味是你這個享受的滋味,跟諸佛如來平等,完全相同,這叫一味。

  由此可知,佛在經上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統統都有,一切眾生當得,這個「當」字用得好,你現在還沒得,不是已得,當得。這個「當」是兩個意思,一個是你應當會得到,一個是你將來、當來會得到,所以兩個意思。這是世尊三千年前所說的,所說的這個「當」,豈不正是對我們說的嗎?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果然死心塌地依教奉行,那我們這一生決定可以得到。得到的受用,得到的果報,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無二無別。再看下面這一段。

  【天台立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

  天台大師立的,也就是說,他說這四種土。佛經裡面雖然沒說,經典裡沒有這個意思,淨土宗常講「四土三輩九品」,三輩有,九品有,四土經裡頭沒說到。經文雖然沒有,意思有,那就行!祖師大德根據佛的教義,不是文字,是教義,為我們把佛境界說出來,好事情!這正是佛教導的「依義不依語」,四依法裡頭有這一條。為什麼我們特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說?因為在過去曾經有一個時期,有一些人提出帶業不能往生,說帶業往生這一句話、這四個字,佛經裡頭沒有,不是佛說的。所以還有人組成了小組,查經小組,去查《大藏經》有沒有這一句。查到最後結論,沒有這一句,所以就肯定帶業不能往生。帶業不能往生,那這四土也就靠不住。這也是一個很有聲望、很有名氣的,我們佛門的大德他提出來的,提出來之後,對於修淨土的人產生了很大的疑惑,有了疑惑就把這一生往生的緣斷掉了,這還得了。

  我到美國恰好碰到這一樁事情,我記得那一年,我飛到洛杉磯,在洛杉磯機場周宣德老居士,有幾個年歲很大的,那時候老居士八十多歲,在機場迎接。我們坐車到市區,洛杉磯的城很大,市區裡面高速公路就有十幾條,行車的時間差不多有一個多小時。車上他就很悲哀的跟我說,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查《大藏經》上確實沒有這句話,那我們這一生不就完了。說的話說得好可憐、好悲傷,我看到也很難過,我就跟他說,我說:老居士,不能往生就算了。他聽我說話跟澆涼水一樣,他也莫名其妙,瞪著眼睛望著我,懷疑著,究竟怎麼回事情?我看他疑情提起來,我就告訴他,我說:為什麼叫你不要去?去沒有意思!我的話愈說他愈不懂,疑問愈來愈多。為什麼去了沒意思?我說: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一聽,又聽得莫名其妙,為什麼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他雖然沒有問,沒問,他這個疑情是愈來愈重,我看到這個樣子,可以幫助他解釋了。

  我就問他,我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你知不知道?知道。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你知不知道?知道。經上有沒有說?有說。那一品無明是不是業?他笑起來了。帶業!觀音、勢至也帶業,如果不帶業,就阿彌陀佛一個人,西方極樂世界不帶業的,就一個人不帶業,阿彌陀佛,其他統統帶業,你怎麼可以說帶業不能往生?都帶業!所以說三輩九品,這經上有的,為什麼有三輩九品?帶業多少不一樣。帶得少的品位就高,帶得多的品位就低,這樣他就明白。我說:「老實念佛,決定往生,別聽人家這些說法。」

  但是我們初到美國,這個人身分、地位很高,信徒眾多,我們惹不起,得罪不起,所以我後頭又留了一句話,我說:他說得也沒錯。為什麼沒錯?他勸你少帶一點業,往生品位高一點。圓融一下,緩和一下,否則的話,得罪那一批人也是麻煩,我們弘法,他來障礙。我們這樣也捧一捧他,也不要說他太大的過失,也捧一捧他,說他也是好心,希望你少帶一點業,往生品位高一點,不是很好嗎?所以面面都要顧到,不能得罪人,得罪了都變成障礙,都變成麻煩,那你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那是我初到美國去沒有多久,各種他們的勢力範圍,我們都要尊重,都要應付到,以後我們在美國弘揚淨宗,障礙阻力才能減少到最低的限度。現在說這些話的人都往生了,都走了,淨宗在美國宣揚相當順利,所以這個都是好現象,也提供這一點參考資料給諸位同修。世出世間法都要圓融,都要面面顧到,不可以得罪任何一方,自己的姿勢總要擺低,中國古人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自己謙虛總有好處,姿勢不能太高,高了的時候,樹大招風,惹麻煩。

  天台的四土,道理跟前一段所講的相同,雖然經上沒有,意思有。天台四土從什麼樣的教義建立的?天台宗講得很清楚,見思煩惱沒斷,這是一個階段;見思煩惱沒斷,你沒有出六道,你是凡夫。就如同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有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也有菩薩、阿羅漢在我們這個世間建立道場,但是他這個道場雖建立在我們世間,我們見不到,肉眼凡夫見不到。如果你們要是看虛雲老和尚的傳記,這是近代的。虛老和尚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非常辛苦!拜了三年才拜到五台山。在這一路當中,行路非常艱難,尤其是遇到冬天;下雪,他老人家也是三步一拜,膝蓋都磕破了。

  又飢又餓病倒的時候,沒有人照顧,這個時候就偏偏遇到有一個要飯的,一個叫化子,碰到他來照顧他,來侍候他。他覺得這個人不錯,好像遇到兩、三次,都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碰到他,真跟他有緣。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凶的吉,叫文吉。他問:你家鄉在哪裡?他說:我也是五台的人,到那個地方你去問問,大家都曉得我。結果他到了五台山之後問,沒有人曉得,有一個老和尚告訴他,文吉,文殊菩薩化身,文殊菩薩常常照顧他。

  文殊菩薩住在五台,唐朝時候,法照禪師曾經遇到。法照早年在衡山參學的時候,有一天早晨,早齋吃早粥,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用缽,缽裡面盛著粥。他一看這個缽,缽裡面現的相,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電視的畫面。這個畫面是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他看了之後,看得很清楚,吃過飯之後,他就把這個事情、境界,跟一些同參道友們說,這同參道友有人知道,他說這是文殊菩薩道場,你既然有這個緣分,應當去朝五台。結果他去朝五台山果然見到了,還在文殊菩薩道場聽文殊菩薩講經聽了一座,他說參加法會有一萬多人。

  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修行,哪一個法門最殊勝?文殊教他念佛法門。這佛號怎麼念法?文殊菩薩自己念了幾聲給他聽,他就記住,以後就學文殊菩薩這個腔調,這個腔調傳下來叫五會念佛,所以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給法照的。法照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善導是第二代,他是第四代、四祖,所以五會念佛是他傳的。但是諸位要記住,現在也有五會念佛,那個可靠不住,他傳的音調已經失傳了。現在傳的五會念佛我知道,民國初年有幾位法師懂得音樂譜成這個樂譜,把彌陀名號配進去,這五會念佛。

  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看到這個譜子,這個譜子是民國十幾年的版,我們看到這個本子很舊,紙張已經快要碎了,所以我就帶了兩本回到台灣,就重新翻印,希望能夠把它留下去。以後台灣中壢圓光佛學院的學生拿到這個本子,請一位法師,這位法師也懂得音樂,就教大家唱,錄成錄音帶現在流通在外面,這個五會念佛是這麼來的。

  我為什麼懷疑它不是法照所傳的?祖師所傳的佛號,一定叫你念到心地清淨,得清淨心,能夠入念佛三昧,那就是真的。他這個五會念佛像唱歌一樣,很好聽,不能入定,不能得定。所以這種五會念佛用來表演很好,接引初機很好,像唱歌一樣,唱得很好聽,所以可以拿來接引社會廣大群眾,把它當歌來唱,好事情!所以法照見到文殊菩薩傳授的念佛,以後他就不參禪,專修專弘,成為淨宗一代祖師,所以當時稱他作五會法師。那麼他離開文殊菩薩那個道場,他一路走一路做記號,希望下次來不要迷路,沿路做記號。走了沒有多遠,再一回頭不見了,道場沒有了,看到是一片荒山,所以才知道菩薩境界,不是凡人境界,他跟菩薩特別有緣,他才見到,沒有緣的人見不到。所以文殊菩薩確確實實住在五台山,但是不是五台山那一個寺廟裡,不是的,他的寺廟非常莊嚴。這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世間有凡人、有聖人。你們看《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所講的悟達國師,去看迦諾迦尊者,那在四川,羅漢的道場。他在那裡治好了人面瘡,治好之後離開山,再回頭看看沒有了,道場沒有了。所以凡聖同居土它有教義,不是隨便說的。

  『方便有餘土』是已經斷了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破,這是什麼人住的?阿羅漢、辟支佛所住的,他們的境界,他們修行的道場,所以叫方便有餘土。餘是什麼?塵沙、無明沒斷,還有餘,你斷的只是見思,還餘塵沙、無明沒斷,所以你那個果報是方便的果報,不是真實、不是究竟的,名字很有道理。

  第三個是見性的,明心見性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分破無明,『實報無障礙土』,他入了佛的境界。佛境界是無障礙的法界,《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真實的,實報土。所以說唯有大乘有因有果,這個大乘是實教的大乘,也叫一乘,一乘就是真實的大乘,不是權教大乘;權教大乘以下的,有因沒有果。唯有這個地方才真正有因有果,果是一真法界,所以它是真實的報土,是無障礙的生活環境,這是法身大士所住。

  末後立一個『常寂光土』,常寂光是理,是什麼?就是自性般若光明,這個裡面是身土不二,所以把它立一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證得一分實報土,也證得一分常寂光土,一直到如來果地,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那就是究竟寂光,圓滿的寂光土,所以寂光跟實報實在講是一土,是一而二、二而一。

  可見得天台大師講四土有道理,也是根據教義講的,就如同淨宗的祖師大德們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佛雖然沒說這句話,意思有!根據教義而說,正是四依法裡面,「依義不依語」。佛說法的時候是言語,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佛所說的,把它記錄下來稱之為經,由此可知,經典的文字就是言語的符號。佛既然教我們依義不依語,我們也可以說依義不依文,不要死在文字裡面。文字裡面雖然沒說這句話,可是意思很周到,那就行了。所以祖師大德根據教義建立一些名相術語,為當時、為後代所承認、所肯定的,那就沒有過失。已經傳了這麼久了,這麼多年代才被你發現毛病,你很了不起!這百千年當中都沒有高人,都沒有發現,才被你發現,你實在是很了不起。

  所以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一聽別人心就動搖,聽別人怎麼說法,我們就懷疑、就動心,或者是改變自己修學的法門,那才叫大錯特錯。楞嚴會上世尊教誡我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邪師就是專門來破壞佛法的,專門來指示邪途給你的,你走的是條正道,他教你走邪路。所以他也很會說,說的一百句裡面,九十九句是佛法,你想一點都不錯,只有一句是毒藥,那一句就把你害慘,就叫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我們要提防,要小心謹慎,要有能力辨別。再看下面這一段。

  【不輕品中。】

  這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示現禮拜讚歎。作如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者。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

  這個底下,對於佛性我們要多說一點。我們如果明白了,增長我們這一生當中,念佛求生淨土的堅定信心,這也正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信、願、行三個條件當中,第一個說「信」,「信」給我們講有六種。第一種就是信自己,信自己這一生決定可以成佛,你才能成得了。如果對於自己沒有信心,只信佛,還是沒有辦法。第一個要相信自己。所以佛在經上講了這麼多,一切眾生有佛性,包括我們在內;既有佛性,當然就有資格作佛。能不能作佛?都在一個緣字上,也就是你有沒有遇到機會,假如遇到作佛的機緣,那你就去作佛去了;你遇到菩薩的緣,那你就作菩薩去了。

  由此可知,六道輪迴原因是什麼?緣分,看你臨終遇的是什麼緣,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了。常不輕菩薩給諸位說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沒有兩樣,他對於一切眾生、下等凡夫,他見到都作禮,都『禮拜讚歎』,很了不起。他老人家這種表演,就是教我們要把貢高我慢的心捨得乾乾淨淨。等覺菩薩為什麼還去禮拜下等凡夫?他不是在相上看,他在性上看,性上看你是佛,我是等覺菩薩,你比我還高一級,所以他那個恭敬讚歎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不是裝模作樣,出自於內心,真誠。見到眾生有佛性,見到眾生皆是佛。這是聖者,不是凡人,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

  所以要緊的就是末後一句,『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這個示是暗示,他並沒有明說,暗示,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從他的言語、從他的行為當中,要能體會到這個深甚的義趣,教導我們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眾生。再看底下一段。

  【涅槃云。】

  《涅槃經》上所說的。

  【彼一闡提雖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不能得出。如蠶處繭。以是業緣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佛的這段話正是講到我們現在的狀況,我們有沒有佛性?有!不過還好,我們還不是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叫斷了善根的人,也就是說決定不能接受佛法,決定不能相信佛法,這個人就叫一闡提。甚至於他研究佛法,他是我們世間的佛學家、佛學博士,講得天花亂墜,他信不信?不信,他不相信,只把它當作學術理論來研究,這種人也叫一闡提,沒有善根。他雖有佛性,那就真的是『無量罪垢所纏』,這個罪垢不外乎煩惱障、所知障,兩種東西把他纏縛住,他沒有辦法透出,沒有辦法超越,就像蠶在繭裡面一樣,作繭自縛。

  因為這一個業緣,業是他的造業、他的造作,所以『菩提妙因』不能生起。這就是前面講的「佛種從緣生」,他沒有這個緣,他生不起來。於是雖有佛性,還要『流轉生死』,還要搞六道輪迴,沒完沒了。這個事情我們不能夠輕視,諸位要曉得,人在一生當中能夠省悟過來、覺悟過來很困難,而且時間很短,就好像是什麼?睡覺,睡得很熟,翻個身好像醒過來,眼睛瞇一瞇又睡過去,就這個樣子。他不能一下醒過來就起床,瞇一下眼睛又昏過去了,於是愈迷愈深,那個覺性愈來愈困難。我們這一生難得,這醒來瞇瞇眼,趕快要起來,決定不能再糊塗下去,一糊塗下去,以後六道輪迴沒完沒了。

  諸位要曉得,一輪迴沒有不墮三惡道,這是跟大家講實話。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你這一生當中,你做多少善業,做多少惡業,如果自己仔細想一想,造的惡業比善業多。即使你念佛弘法利生,這個善業造得不少,覺得很大,可是你有沒有起過貪瞋痴慢?有沒有起過嫉妒障礙?如果你嫉妒一個學佛的人,嫉妒一個弘法的人,你這一念的嫉妒心,把你一生所做的全部都蓋過了。這個我們在《彌勒菩薩所問經》上讀到,都是平常被自己所忽略掉,以為自己積功累德做了多少好事情,障礙一個道場,障礙一個弘法的因緣,不曉得這個過失之大,不知道。讀了這一部經之後,這部經還有一個名字,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我們在這邊講過。障礙一個法師講經,障礙一個道場,那個罪業不得了,幾尊佛過去之後,你在地獄裡頭還出不來,你說多可怕。所以佛經不能不讀,佛法不能不學,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