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童子章 (第七集) 199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07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頁,經文開始: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平等荷負無疲倦故。】
從這個地方開始。向下有很長一段經文,一直到第十九頁前面四行。這段經文是德生童子教給我們事友的方法;換句話說,教我們如何承事師長、承事善友。這段對我們初學的同修來說,特別的重要,古人常說道,學問的成就是在師友。在這章裡面我們前面讀到過,修道成敗的關鍵也是在善知識;換句話說,善知識就是我們的老師,一時一刻都不能夠離開。要怎樣親近、怎樣承事這是必須要知道,德生童子在這章裡面教給我們,經文分作四段,在這本子上每段它有個圓圈,把這個段落隔開,使我們看起來很醒目。第一段裡面一共有三十一句,是教我們發心,你承事師長善友,你應該要存什麼樣的心地。這三十一句並不難懂,可是我們要認真的把它記住,面對善友就要這樣的存心。
究竟善友在哪裡?上次給諸位說過,除了自己本身之外,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我們的善友。別人對我們好,善友以慈愛的面孔對我們;縱然遇到冤家對頭也是善友,他是以逆行來教我們。換句話說,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都是在教導我們、在考驗我們。我們應當在境界之中,像《金剛經》裡面教給我們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大家在境界裡頭學這兩句話,這兩句話不是口頭上談的,也不是在心裡面念念想想這個道理就算了,不是如此。要在一切境界裡面鍛鍊,一切境界裡面,既然給我們鍛鍊這個境界,可見得一切境界情與無情都是善友。我們首先要有這點的認識,然後我們接受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的開示,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要像這樣的存心,這才夠資格修普賢行。普賢這是菩薩行裡面最殊勝的大行,依這個方法來修沒有不成就的。
請看經文,『復次善男子』,「復次」就是再者的意思,前面一段,就是這個段落說完了,第二個段落的開頭用這兩個字來揀別。「善男子」教善財童子,換句話說,雖然經文裡面是教善財童子,每位同修如果要懂得這個意思,接受這個教訓依教奉行,你就是華嚴會上的善男子。不一定要看他是善財,德生對善財說的話,與我無關。錯了,那你就得不到經的受用。句句話都要回歸在自性上,句句話都是佛菩薩對我個人說的。『汝承事一切善知識』,諸位要特別注意「一切」兩個字的味道,這一切兩個字剛才講了,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都包括在裡面。大經末後講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無情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一切包括非常的廣泛,可以說除了自身之外,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識,我們要以同樣一種心來看待。
第一句說『應發如大地心,平等荷負無疲倦故』,第一句總示一段的根本,也就是一個總綱,所以第一句非常的重要。此地這句是教給我們,要發如同大地之心,諸位想一切萬物地無不載,大地對一切萬物非常之公平,絕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那個好人,我是大地,我載他,感覺得很榮耀;惡人,我不願意載他。諸位想想,地有沒有這個念頭?大地沒有這個念頭。淨法它載它,染法它也載它,所以首先要我們學大地。地就是代表的平等,代表的無分別、不執著,代表這個。地之德不但在佛法裡面讚歎無盡,就是在世法裡面,我們看孔老夫子註解《周易.乾坤文言》,你讀讀「文言坤卦」那一章,孔老夫子也是讚不絕口,乾坤之德是大道,我們應當要效法,應當要修學的。
佛經裡面讚地之德,最具足代表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之號,也就是從「發如大地心,平等荷負無疲倦故」而來的。諸位能具這個心,在菩薩區分裡面,你也可以說就是地藏菩薩。在人倫裡面地之德是根本的德,就是指的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就是佛門的孝經。換句話說,佛門的根本經典,一切經論無不從孝心而建立的。首先要我們發這樣的心,常常想著地之德。第一句這是說的體,後一句是說的用,「平等荷負無疲倦」,這是說的用,有體有用,句句句法都是如此。再看第二句: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金剛心。平等志願不可壞故。】
這個兩句我們要很粗淺的把意思說出來,才不至於把經義會錯了。前面告訴我們,一切善知識,下面這個「一切」兩個字都省了,句句都是一切善知識。剛才說了,一切善知識就是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我們現在沒有見性,沒有斷煩惱,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隨著境界在起伏,這就不平等,這就有可壞。順著心了,心裡面就起歡喜;不順心,它就起厭倦。剛才說了情與無情都是善友,都是善知識,你想想看,如果不用大地心,不能夠平等的看待,普賢行就有了障礙。在一切善知識裡面,只要對一個善知識起了分別心、起了差別的意思,就不能見性,就不算是真正的清淨。諸位想想,這個問題嚴重不嚴重?我們再回歸淨土法門上來說,修淨土的同修們,哪個人不希望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我早一天證得念佛三昧?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證得念佛三昧?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在境界裡頭,有一樁事情、有一個人,你對他有差別心、你對他有分別心,你就辦不到。
這底下是三十一句,這前面兩句諸位要真能做到,這一心不亂不難,成就念佛三昧可以說如探囊取物。你看看這個兩句,無論哪個法門都要從這個地方建立,這是我們要特別用心把它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要想到這句,境界一現前,心一動了立刻就想到這個,這就是常說的,「以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不要以為這是《華嚴經》,這又不是《般若經》,諸位要曉得,佛的一切經典皆是般若。不要以為那個經上題個名字叫《般若經》,這才是屬於般若,除此以外都不是,那就錯了。因為佛每句話每個字,都是從真心、從般若智慧裡面流出來的,這兩句多說一點了。
【汝應於善知識起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
這是講在逆境裡面,無論是身之苦、心之苦,都要如如不動,要曉得善知識給我們磨鍊,他在那裡教我。開頭這是講忍,修忍,忍不行,忍是初方便,必須要觀理,理論上觀察通達,這個戒就化掉,心裡面清淨一塵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逆順境界都能夠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諸苦』,他都不動於心。
【汝應於善知識起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
『侍』是侍奉,說對於善友、老師我們要替他服務,他所教導我們的,他所命令我們的,我們都應當隨順,照他的意思去做。前面有說過,不可以違背。
【汝應於善知識起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
『弟子』就是學生,一心一意要把善知識看作我們老師,我是他的學生,他的教訓、他的訓誨我應當要遵守。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
看這個善友是我們的主人,我自己就是他的『僮僕』。主人交代我做什麼,我就得要替他做什麼,尊敬承事。
【汝應於善知識起如大火心。焚燒一切諸煩惱故。】
這是把善知識看作大火炬,大火炬在佛法裡面常常比喻般若智慧,我們親近他,自己的煩惱就可以斷得盡。怎麼樣斷得盡?就是你要懂道理,你要不懂道理,不但你不能斷煩惱,恐怕反而增長煩惱。這個善友要是把你教訓了一頓,你還不服氣,你在那生悶氣,那豈不是煩惱增長了嗎?如果你說:他教訓我,縱然是無緣無故的來侮辱我、考驗我,看看我在這個境界裡面動不動心。你就很歡喜,你就如如不動了,心地就清淨。所以一切要作如是觀,他是來斷我煩惱的,他以順境對待我,不生歡喜心;他以逆境對待我,不起煩惱念。換句話說,一切境界都是考驗我、磨鍊我,教給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這點意思。諸位要想成就,必須要作如是觀,作如是觀就是正觀,決定正確。為什麼?你自己能斷煩惱,煩惱斷了,業障就除了。煩惱業障要是除掉,般若智慧就現前了,心地自然清淨。清淨就是福德,清淨就是解脫。
【汝應於善知識生如傭作人心。隨所教命無違逆故。】
這在前面讀過了,很接近的。
【汝應於善知識生除糞人心。捨離一切憍慢心故。】
『除糞』,這是現在我們都看得到,在從前挑糞清潔的,在寺院裡面稱之為淨頭。這是在一切工作裡面,可以說是一般人最不願意做的,你要生這種心,捨離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驕與慢。
【汝應於善知識起如大水心。洗除一切煩惱垢故。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大風心。摧壞眾生我慢山故。】
這也都好懂。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虛空心。於五欲境無障礙故。】
這句我要稍稍的講一講。『空』在佛法裡面講,確實是非常高的學問,真正想成就的人,一定要朝這個方向走的,就是盡量叫你的心要空、要虛,心裡面不要有東西。凡夫所以不能證聖,牽腸掛肚的東西太多了,心地不清淨。如果心要像虛空一樣,諸位想想,世間的五欲六塵你一樣也不沾染,雖然不沾染,礙不礙事?不礙事,虛空不礙諸相發揮。諸相縱然發揮,也並沒有染污虛空清淨,心一定要虛。我們初學這個要講功夫的,你要真正在經義裡面懂得一切道理,發這個心在哪裡學?就在五欲境界裡面學。財色名食睡,你一接近心裡立刻就要起觀照,回光返照,我對於五欲六塵有沒有動貪心?有沒有動痴心?有沒有動瞋恨心?
一接觸,心裡面一動完了,我又是凡夫了,又墮落在五欲六塵裡,被它牽著走了。你只要能這麼一覺就回頭了,心就清淨,外面境界都染不上了。這種覺的功夫要念念覺,要時時覺。一念不覺就是迷,迷就墮落在五欲六塵,迷是苦,覺是樂,迷是染,覺是淨。給諸位說真正的樂是淨,那個染之樂不是樂,染之樂在佛法裡面講叫做壞苦,咱們過去在「十四表」裡面講了很多次。真正的落實淨,不染,永遠保持這個樣子,這是真樂。所以心要空、要虛,空與虛都要在境界裡頭磨鍊。可見得大修行人在哪裡修?就是在五欲六塵裡頭修行,人家念念是回光返照,念念照顧自己的清淨心,這是真修行。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巨海心。諸功德寶皆圓滿故。】
要從這個心看善知識,善知識確實他的功德圓滿。你可不要常常看到別人,別人有善、有惡,有功德、有對立,你要這樣的時候,善知識雖然具足圓滿功德,你見不到。你能夠具足這三十一心,你才能看到一切善知識個個功德圓滿。這是我們講堂裡面過去常常講,佛的眼睛裡面看一切情與無情都是佛,各個都是功德圓滿;凡夫眼睛看十方諸佛還是凡夫。釋迦牟尼佛這個像供在這裡,一天到晚閉著嘴巴不說話,他要說話,大概早就被人趕跑、趕出去了。這個地方住不動,就是因為他不說話,還有人拜拜他,還有人恭敬供養他。他要開口說話,諸位就趕跑了,為什麼?凡夫眼睛裡面看佛也是凡夫,佛眼睛裡面看凡夫都是佛。諸位細細想想這個境界,你入了這個境界你才曉得,情與無情功德圓滿,同圓種智。不是說將來,是眼前,真正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幾時你見到這個境界,你是入了門,你就見了性;你還有一個眾生在你眼睛當中有差別念,準定沒見性,沒入門。換句話,自己要覺悟我還是凡夫,我沒成就。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滿月心。令滿清涼白淨法故。】
『滿』就是沒有欠缺,十五的月亮最圓了。『清涼白淨』,白法在佛法裡面一般稱善法,歸白法,這是古印度的稱法,我們中國稱善惡。印度人的習慣稱黑白,惡法是黑法,善法就是白法,佛經裡面常常見到的。加上一個「淨」這就殊勝了,淨是什麼?就是染淨兩邊都離開,才叫做真正的善法,黑法、白法統統離開,才是真正的「白淨法」。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師子心。遊行住處。摶噬諸魔惡禽獸故。】
這也是佛經裡面常常做的比喻,我們稱如來,如來說法比喻作獅子吼,因為獸中獅子最為威猛,獅子一吼百獸腦裂,我們要以這個心看善知識,善知識能夠摧伏『諸魔』。「諸魔」是誰?魔是自己,不是外頭的,外面都是善知識,我自己是魔。為什麼?我有煩惱,煩惱魔;我生死沒有了,我有生死魔;我造作一切諸善惡業就是業魔,業的魔,懂得這個道理。《楞嚴經》裡面講五十種陰魔,我常說五十大類,無量無邊歸納為五十大類。五十大類從哪來的?色受想行識而來,五陰色受想行識都是從自己本身來。善知識的降魔,就是降伏我們自己本身的五陰魔,縱然外面講的天魔,天魔也是你自心裡頭招得來的。你自心裡頭沒有魔,天魔在你面前也是佛菩薩,不是魔,自己心裡有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站在你面前,大魔頭一個。這就常說的佛法是心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良馬心。隨人到處遠離惡性故。汝應於善知識發如牛王心。利益眾生無厭倦故。】
這個在古時候牛是耕田的,利益一切眾生,『牛王』是講牛當中的王,稱讚牠氣力大,耕種勤快,是說的這個意思。同時在印度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對牛就非常的尊重,所以牠能夠利益眾生不厭倦故。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沙門心。正命自居離邪諂故。】
『沙門』也是常講的,在印度凡是出家修道都稱作「沙門」。沙門是梵語,翻作中國的意思是斷惡,所謂是「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稱之為沙門。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蓮華心。戒慧清淨不染欲泥故。】
『蓮華』在佛法裡面是最常用來表法的,所謂是染淨都得離開,這是表清淨之法。「蓮華」的表法是以污泥比作染法,泥上面是清水,清水是代表的善法,而花開在水的上面,染淨都離開了,染法、淨法統統離開了,這才叫真正的『戒慧清淨』。可見得持戒執著在戒裡面,那就是這個蓮花沒有出水。持戒很清淨,染法它不染了,污泥在清水裡它是善法,但是出不去。為什麼?執著在善法裡面,幾時把善法給超越了,染淨心裡頭都不沾染,這才是蓮的意思,這個戒律才叫清淨。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商主心。引導令至佛智城故。】
『商主』,從前做生意大的商人他都有團體,現在這個世界也是如此,規模比從前更大,大貿易商。這是做一個領袖,「商主」是領袖,他率領著這些商人到海外去尋寶、去貿易,此地用這個做個比喻,我們對善知識要發這樣的心看待他。為什麼?他可以引導我們到『佛智城』。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大車心。運載重擔忘恩報故。】
這就所謂是大乘佛法,『車』就是車乘,他能夠將我們從凡夫地運載到聖人地,完全是盡義務。絕沒有想著:我教導你、帶領你成了佛,將來你要怎麼酬謝我、怎麼樣報答我,佛沒有這個念頭。我們懂佛的意思,在現在開始自行化他,利益眾生要像佛一樣,不要懷著要人家酬報、要人家感謝,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錯了,有這個念頭就變成有漏的功德,這功德就不圓滿了。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調順象心。恆事伏從無卒暴故。】
調象,印度從前有大象,也是一般富貴家庭裡面所不可以缺少的牲口,牠不但能夠承載,牠也可以作為運輸的一種工具。所以調順大象,馴象師那就很重要了,把這個野象抓到之後能夠將牠馴服。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山王心。任持一切無傾動故。】
『山王』就是山中最大的,形容很穩重,如如不動。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良犬心。常於本主無瞋害故。】
狗是最忠心的,我們中國人知道狗忠心,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講的經在印度,印度人也知道狗是最忠心的,忠於『本主』。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栴荼羅心。常自輕賤無人我故。】
『栴荼羅』在印度四種階級裡面,是最賤的一種階級。這是與我們中國的禮裡面精神是相似的,我們中國講禮,所謂「禮者,自卑而尊人也」。禮的定義如此,可是我們沒有佛陀講的這樣的徹底、這樣的究竟。自卑到什麼程度?自卑到「栴荼羅」一樣,要常常存這個心,這自卑是講的謙。所以我們這個話要講清楚,絕不是說自卑感,要有自卑心,而不是自卑感。你確實是有學有德,絕不可以貢高我慢,為什麼?別人都是佛,我是樣樣不如人,智慧、才能、德行統不如別人。哪個人都有長處、哪個眾生都有長處,都值得我們尊敬,都值得我們稱讚,都值得我們供養,絕不可以生傲慢之心。所以常常自己自輕、自賤,『無人我故』,這樣才能夠把我慢斷除。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犗牛心。恆思順行無威怒故。汝應於善知識發近住心。隨順師長常尊重故。】
這些好懂,就少講些,爭取時間,我們這個講座除了今天,還有三次就要圓滿了。
【汝應於善知識發如舟船心。運度往來無疲倦故。汝應於善知識發如橋梁心。濟度眾生到彼岸故。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孝子心。承事供養順顏色故。汝應於善知識發如王子心。遵王教令無違犯故。】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三十一句。三十一句可以說每句都不難懂,諸位要曉得其中義理非常之深,句句都是我們要學的。每一句前半句是講發心,後半句是講的作用,作用之中都是對治自己的毛病。除了自己之外,可以說不是叫你看著這個對別人的,處處都是對自己的。縱然將來你自己是老師,甚至於你在娑婆世界,別人稱你是一代祖師,你自己怎麼樣?你自己還要以善財自居,學生自居,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友,以學生自居。他的眼睛裡面一切眾生都是佛,沒有一個眾生不是佛,沒有一個眾生他不尊敬,沒有一個眾生他不稱讚,這樣才被別人尊之為天中天,聖中聖。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第二段是教給我們要興起殊勝的念頭,前面說發心,這是講起殊勝的念頭。在這段裡面一共是有十句,句比較上長一點,也很容易懂,並不難懂。我們照經文念下去:
【復次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這是教我們起這種的想法,也就是教我們應當要興起這個念頭,常常想著自身病苦。這種想法,給諸位說,這叫大智慧,這叫真正的覺悟,現在有幾個人曉得這事實,經上常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真實之相。我們現在的真實之相就是病苦,你如果不相信的話,你一頓飯沒有吃你就餓了,餓是什麼?病。飯是什麼?飯是藥,治你的餓病。一天要吃三次藥,不吃你就受不了。吃飯是治病,喝水也是治病,不喝水有渴病;換句話說,這個身體一天到晚都是病,不睡眠疲倦、疲勞之病。這個身體,你要說你身體健康,哪有這個道理?你要健康你不必吃飯、不必喝水、不必睡覺,你身體很正常,那才叫健康。一天吃三次藥,那個水不知道喝多少口,你的身體算什麼健康?這是應當要覺悟的。
有病就有苦,餓是很苦,吃飯也苦,耽誤時間,不吃飯,多舒服。你看看一天免不了三頓,還有的貪吃的、好吃的,還吃個五頓、六頓,他怎麼不苦?要不是佛把我們提醒,我們這種事情也忘掉了,真是身在苦中不知苦,不知苦是可憐。知道苦怎麼樣?想辦法解決苦(不知苦他就沒有這個念頭,不想去解決),這就叫做覺。下面這就是解苦的方法,解苦的機緣。『於善知識生醫王想』,對待一切善友要有這麼個念頭,我這一身病這麼苦,真正不容易遇到一個好的大夫。他給我們所說的法,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那就是良藥,針對我們毛病而說的,針對解決我們痛苦而說的。我們懂得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這就是『除病想』,我們要接受它,要依教奉行。下面每一句都有這個四層意思。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遠行想。】
這也是確實,諸位想想,我們無始劫以來,生死輪迴,頭出頭沒,沒有一刻在休息。佛的眼睛裡面看我們,給我們下了四個字的評語「生死疲勞」。你不肯休息,生死疲勞,這就是『遠行』。如果「遠行」要有一個目的地還好,還有到達的一個期望。我們現在遠行,沒有目的地,像航海一個船在大海裡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不曉得往哪裡走,這多麼苦。
【於善知識生導師想。】
現在我們有一個領導的老師,他指導我們方向,教給我們目的地。
【於所說法生正道想。】
指出我們一條『正道』。
【於所修行生遠達想。】
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一定能夠達到我們想到的目的地。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求度想。於善知識生船師想。】
這個『度』在佛法裡面用得很多,我們現在這是在生死苦海當中,煩惱苦海之中,幾時才能夠到達彼岸斷煩惱了生死?如果要是遇不到佛,斷煩惱了生死都沒有希望。世間學術的哲學、科學,一切宗教都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佛才所以出世出現於世間。如果這個問題,世間人要是能夠解決得了,佛就不會出來多事。正是因為沒有法子,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想解決這個問題,感應道交,佛到我們這個世界現身來施教,因此我們對善知識要生『船師想』,他是船主。
【於所說法生舟檝想。於所修行生到岸想。】
有好的船主、船長,現在用船長,領導我們,我們有很好的動力,當然是有目的地,這個航行就很有意義了,必然有圓滿到達目的地的一天。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農夫想。於善知識生龍王想。於所說法生時雨想。於所修行生成熟想。】
這個四段不必多說了。『農夫』在過去種這些莊稼,真是要靠老天爺保佑,如果缺乏雨水他就沒有收成。所以必須要有『龍王』護持,需要雨水的時候就能夠降諸甘霖,稱之為『時雨』,這樣他就有好的收成。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貧窮想。於善知識生毘沙門想。於所說法生財寶想。於所修行生富饒想。】
『毘沙門』是四天王裡面北方天王,在四天王當中他是首領,他是個領袖。「毘沙門」以十善業道教化眾生,所以對眾生有大恩惠。他喜歡布施,所以貧窮人沒有不念毘沙門的。像我們中國人的財神爺一樣,印度人稱毘沙門,我們中國是拜財神,是一個意思。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弟子想。於善知識生良師想。於所說法生技藝想。於所修行生解了想。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恐怖想。於善知識生勇健想。於所說法生兵仗想。於所修行生除怨想。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商人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珍寶想。於所修行生得寶想。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兒子想。於善知識生父母想。於所說法生家業想。於所修行生紹繼想。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識生大臣想。於所說法生王教想。於所修行生智慧想。住王城想。冠王冠想。繫王繒想。】
這一共是十句,十句都是教我們在一切善知識之中,時時刻刻要起這個念頭。每一句四種想,十句四十想,四十種念頭。實在講這個境界是無量無邊,說多了,恐怕我們閻浮提眾生煩惱深重,不能夠受持。菩薩是提綱挈領告訴我們一個要領,如果我們能存前面的三十一種心,又能夠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有這四十種念頭生起,諸位想想道業何患不成!這才真正稱得上是法器,才能成就。萬萬不可以,譬如說我們不說別的,拿我們道場來說,道場是弘法利生的,道場裡面我們所說所思,根據經典的義理,以佛法薰習我們現前心,這種因緣多麼殊勝,多麼難得。還有少數同修,同修跟同修當中也有冤家對頭,看到不順眼,看到某人在這個道場聽經,我不去。誰吃了虧?諸位想想,誰吃了虧?自己吃了虧,自己的煩惱業習太重。
還有同樣在佛學院念書的,我都見過,某個人冤家對頭跟他兩個同學,他為了氣不過:算了,我不念,回去了。別人成就,他當中退學退出去了。他不能成就怪誰?他就沒有這三十種心,沒有這四十種想;他要有三十種心,有四十種想,那他早就成佛了。冤家對頭是什麼?是我的善知識,他故意來磨鍊我的,看我生不生氣?看我能不能忍?菩薩六度裡頭有忍辱度,他是我的忍辱度的老師。忍辱度的老師怎麼教你?天天給你氣受,無緣無故來找你麻煩,看看你能不能忍?教學法。大恩人好老師,你不願意接受那有什麼辦法?諸位想想,德生童子章裡面所講的,確實是我們修行人成敗關鍵之所在。不但修行成敗關鍵,世間法裡面你做學問、你做事業,你要想成就,你要存這種心、有這種想,真正是無往而不利。為什麼不認真學習?再往底下看,下面一句就是一段,第三段,第三段是勸勉我們要照這樣修學。
【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作如是意。】
『發如是心』指前面三十一種心,『作如是意』剛才念過的十句裡頭四十種想。
【親近承事於善知識。】
可見得,『親近承事』這四個字,是要以三十一種心、四十種想做基礎,沒有這個心意談不上「承事」。為什麼?沒有這個心意,你的承事是以煩惱來承事。煩惱承事就是世俗所說的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不會長久的。俗話常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那個古人講的,古人的煩惱比我們輕,相處還能處個三年不出毛病。現在人不行,煩惱重,三個月都不能相處,三個月都說太長,現在能夠處三個禮拜沒有意見,就很少很少了。三個禮拜就要打架了,這叫感情用事。諸位想想,怎麼能承事?末後這段說明所以然的道理。
【何以故。一切菩薩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故。】
這句諸位要記住,『一切菩薩』是指十方三世;換句話說,沒有一尊菩薩不是這樣修學的,沒有一個例外。你要認為我不必用這個方法,就可以承事善知識,就可以求道。給諸位說,沒有這個道理。一切菩薩統統是這個方法親近善知識的,都是用這個心意,所以他的志願才能夠永得清淨。你要是不用這個方法承事善知識,你的心就不得清淨,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想你的心得清淨,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夠教你『志願永得清淨』,給諸位說這才叫真正的學問,這叫做真實的功夫。
【復次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常能增長一切善根。譬如雪山生長藥草。】
這個有比喻,『菩薩』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切菩薩,都是這樣,他是因為善知識教導,他才能夠『增長一切善根』,善根加上一切,一切善法的根本。好比『雪山』,「雪山」裡面出藥材,所以取這個做比喻。
【因善知識成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眾流。】
前面就把句子省了,前面就是「菩薩因善知識」,這個地方從因起,一切菩薩省掉了。一切菩薩都是因善知識才成就『佛法器』,成佛的法器,至高無上的。什麼人有資格成佛?某人有資格成佛,成佛的法器,比喻很容易懂。
【因善知識成功德處。譬如大海出生眾寶。】
海裡面的寶藏無量無邊,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菩薩也是因善知識的教導,才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因善知識淨菩提心。譬如猛火能鍊真金。】
『淨』是講清淨,清淨的菩提心,菩提翻作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是覺。清淨的覺心,一切境界裡面他不迷、不昏,這是剛才講的,一切境界裡面他曉得都是我的善友,都是我的導師,他能常作如是觀。順境、逆境都是考驗,教我在這裡頭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學這個。一切大眾當中學習「於人無爭」,一切環境裡面學習「於世無求」,學這個。離開了大眾,離開了環境,諸位想想看,你到哪裡去學去?沒有地方學。這才能夠成就清淨的菩提覺心,好比那個猛火能鍛鍊真金,你要不往火裡面去,你就鍊不出來。火就是五欲六塵,要在這個地方鍛鍊。
【因善知識出諸世間。如須彌山出於大海。】
『諸世間』是指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都要超越,不但是有情的六凡我們要超越,四聖也要超越。你要出不了四聖法界,在大乘佛法裡面講你不過是權教菩薩而已,你沒有法子入一真法界,一真,超越十法界才能證得一真。十法界成佛,我已經成佛了,成十法界的佛,不行,還沒有見到一真,這個也不必多講。
【因善知識不染世法。譬如蓮華不著塵水。】
剛才說過,『塵』表染,表世法,『水』表淨法、表聖法,染淨都要出離。
【因善知識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這也是因善知識教誨之力,一切惡法如如不動,心裡頭不落印象,這叫做『不受』。「不受」才叫正受,受了就有煩惱。
【因善知識增長白法。譬如白月漸次圓滿。】
『白法』就是善法。
【因善知識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善知識教導我們觀照的功夫,般若裡面最重要的是觀照般若,文字是方便、是方法,功夫在觀照,觀照成熟了實相就現前,所以實相是目的。
【因善知識增長大願。譬如父母養育嬰兒。】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到這個地方,這是把承事善知識的方法、要領告訴我們了,我們怎樣去事師、怎樣去處同參道友,諸位要記住。你這一生想成佛,你這一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照這個方法做,你離開這個方法,可以說毫無把握。你要照這個方法,你這一生決定成就。如果諸位同修從今天起發心,就照這個方法去做,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出三年你就成就,你就得一心不亂,你就成就念佛三昧。你不用這個方法,三十年、三百年你也不能成就,為什麼?煩惱重重。這一章經文哪一句不是清涼劑,哪一句不是斷煩惱,你能夠存這個心,能夠如是作意,可以說無始劫以來的煩惱業障你掃乾淨了。德生教善財,就是教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本人就是善財。再看底下經文,下面這是一個大段,我們時間雖然不多,這個念掉。
【善男子。我今略說。菩薩若能勤求。隨順善知識教。】
這句是個總綱,底下有十句是說善知識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只要你能夠隨順,只要你能夠『勤求』。善知識,諸位特別要記住,除了本人之外,統統是我的善知識,他的言語、他的行為、他的念頭都是對我的教訓。人家起善念是對我教訓,起個惡念對我是不是?惡念也是教訓。不管他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教你什麼?教你如如不動,就教你這個。他是示個境界給你看,心要一動了,你就錯了;換句話說,一切境界裡頭你要保持你清淨心。不是教你是非倒過來不分,不是,樣樣清楚哪是善、哪是惡,哪是淨、哪是染,都知道,都不動心,這就是善知識的教。這個裡面沒有揀別,一有揀別你自己先動了心。此地是教我們普賢行,這一品是「普賢行願品」,普是沒有界限,沒有邊際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才叫普,這才叫行。這個意思一再給大家說明白,希望我們共同修普賢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下面這是十種功德利益。
【即得成就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
『不可說不可說』我們前面念過,這是一百三十個印度數字單位,最高的一個單位,「不可說不可說」,何況底下還是『百千億那由他』,說不盡。我們讀了心裡很羨慕,問題你肯不肯做?善財能夠得到,他能夠勤修隨順,我們只要肯勤修、肯隨順,一切善知識教,你就能成就。佛沒有妄語,句句話都是真實的。
【清淨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深心。】
『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
【增長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根。】
菩薩心行之根本。
【具足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威德力。斷除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菩薩障礙。超越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魔境。】
魔境界,凡是魔都是障道的,折磨這個境界就能夠超越。
【深入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法門。圓滿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助道。修習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妙行。發起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大願。】
這是總結說出數量無窮,『十』在《華嚴經》裡面是表法,表十十無盡的意思,句句都是實在話,都不是欺騙我們,只要我們照這個去做,發起三十種心,起四十種想,這樣的事奉善知識沒有不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善男子。我復略說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波羅蜜。一切菩薩所住地。一切菩薩安忍門。一切菩薩三昧門。一切菩薩神通智。一切菩薩總持門。一切菩薩迴向智。一切菩薩四無量。一切菩薩廣大願。一切菩薩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
前面那些不要一句一句解釋,諸位記住這些,記住這些什麼?『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你要離開善知識怎麼行?記住善知識,情與無情都是善知識,離開了不能成就,離開了不能圓滿。
【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
諸位同修,我們確實講這一章經,如果有時間的話,就像江味農居士所說的,應當要詳細的講,要句句給諸位解釋。我們這一次只有十二次的時間,這是很不得已,開經的時候給諸位說,提起大家的注意,希望同修們在圓滿之後常常要讀誦,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就是成佛法器。下面到這個地方已經就圓滿,底下是另外一大段,說十二頭陀行。雖然頭陀兩個字跟小乘所講的相同,意義不相同。此地是大乘頭陀行,名目是一樣,內容不一樣,到下一次再講。今天這段非常重要,希望我們同修各個都能夠發起如是心依教奉行,各個皆是成佛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