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生童子章 (第三集) 199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03
請掀開經本在第五頁經文的第三行,註解是第一個字,頂上來的經文,經文第三行起。
【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說自解脫已。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速疾增長。柔軟光澤。】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次總算是因緣還很殊勝,我們星期六就增加了這一次,一個月增加四次,雖然是十二次,我們這個註子還是沒法子講,只看經文。經文裡面有重要的,我們就多說幾句,次要的,一看就懂得的,我們只能夠說是消消文就過去,要不然這章在這十二次當中怕是講不完。好在這章大致上不算是難懂,只要略加解釋,都能夠體會得到菩薩所說的義趣。剛才念的這段就是我們平常講佛菩薩保佑,佛菩薩加持的意思,這是講的加持。諸位要知道加持,說實在的哪尊佛菩薩對我們學佛的同修,乃至於不學佛的一切眾生,可以說時時刻刻都是冥冥之中,以不思議的神力加持著,這也是佛法裡面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眾生的心量小,對人、對事都有隔閡,有分別、有執著。佛菩薩的心量廣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加持的力量是平等的,絕不會有厚此薄彼。如果有厚此薄彼的意思,那就是凡夫,絕不是佛菩薩,這點我們要明瞭。
加持有顯加、有冥加,顯是很明顯的,你自己能夠感覺得到;冥加是冥冥暗中加持,我們自己感覺不到。為什麼有顯加、有冥加?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瞭,凡是顯加在一般講因緣成熟了,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業障要消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善根也得有相當的基礎,這個時候佛菩薩神力的加持,就逐漸的明顯了,我們自己能夠感覺得出來。因此,消除業障對我們修學的人來講,非常的重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看,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這三願是培福的,第四願就是懺除業障,就是消業障。換句話說,業障要怎麼樣消除?這個話講得很多,必須要斷惡。因為業障是屬於果報,有果必然有因,業障之因是什麼?因就是造作的惡業。惡業剛才說了,十大願王裡面好像沒有叫我們斷惡,諸位要知道,前面的三願反面就是惡,你看看禮敬諸佛,你要是輕慢諸佛,那不就叫造業了嗎?就是惡業。所以諸位從反面一看,就能恍然大悟了。
諸佛,諸佛指誰?給諸位說,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這是講空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佛在《千佛名經》、《萬佛名經》裡面給我們說過過去諸佛,我們曉得。現在的諸佛,像經上給我們講的,阿彌陀佛這是現在佛,藥師如來也是現在佛,現在的佛我們也曉得。未來佛在哪裡?未來佛就是現在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再把這個話說明白一點,過去佛、現在佛,你對他輕慢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佛絕不怪你,佛對你還是慈悲平等。說老實話,最重要的還是未來佛。《華嚴經》說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朝暮課誦》常常教我們念「一切恭敬」,所以我們要把一切眾生看像過去佛、現在佛那樣恭敬,業障才能消除得了,這是講的身業。
第二句稱讚如來講口業,有情的眾生迷惑顛倒,這一張口不知道修福,一天到晚在造業,凡是說人我是非都叫造業。所以教你稱讚如來,這就是消除口業而修的口業之福德。第三句講的是廣修供養,是講的意業,心裡面常常要存供養一切諸佛,供養一切眾生之心。諸位想想,前面三句,正面看是教我們三業造福,反過來就是消除三業的業障。後面那一句叫總結懺除業障,唯有業障懺除,三業清淨,諸佛菩薩的加持你自己就感覺到了,這就變冥加為顯著的加持。因此《華嚴》可以說,講演的機緣太少,這也是我們福太薄了,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話,這一生當中總可以聽個幾遍《華嚴經》。諸位要曉得,能聽《華嚴》這是大福報,絕不是偶然,根本法輪,希望同修們特別要注意這個事情。現在講全經,我們是沒有這個因緣,因此,我們在短短時間當中,將這個大經重要的幾品、重要的幾章,特別選出來供養諸位同修,像這樣的機緣千萬不要錯過。再看下面經文:
【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近海門處。有一國土名為沃田。彼國有園。名大莊嚴。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毘盧遮那莊嚴藏。】
我們一小段一小段的看。這是這章裡面,這章也就是一會,這是德生童子會,這一會裡面的第五段「指示後友」。在我們過去所看到,就是前面的每一會指示後友的經文都不長,二、三行而已。而在這一章裡面,可以說精華的所在,就是在這一科裡面,這一科的經文特別的長。有這樣長的經文,當然裡面有很多重要的話要說,也就是有許多重要的開示,是我們學佛的同修們必須要學習的。在前面沒有看到過善知識用神力加持,這個先說明,是用神力加持然後再給他開導。
告訴他,從『於此』,「此」就是『德生童子』他所居住的妙意華城,說從我這個地方去,你再往向南去,靠近海門之處,這就是海口,靠近入海的地方,那個地方有個國土,國土叫做『沃田』,「沃」是肥沃。那個國有個園叫做『大莊嚴』,園裡面有個『大樓閣』,這個樓閣的名字叫做『毘盧遮那莊嚴藏』。這個裡面全說的都是表法的話,在這個註子裡面講得很清楚。「沃田」是表什麼?因為底下這尊菩薩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現在的補處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與我們關係非常的密切。一生補處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福田,我們要種福,那遇到這尊菩薩在他這種福,那是太殊勝了,所以說是眾生之良福田,稱之為沃田,表這個的意思。我們不要呆板去找這個地方,那就錯了。所說的人、所說的地、所說的種種設施統是表法的。
海是什麼?海是智慧大海,智慧大海為佛所證,他現在快要成佛了,就是好像快要在大海的海岸旁邊了,所以稱之為『近海門處』。園稱為「大莊嚴」,大莊嚴也是指佛果,因緣果滿,萬德莊嚴。「樓閣」到底下那一會諸位就看到,這個樓閣就像那個大的博物館一樣,一共有十層,每一層裡面你都有看不盡的這些境界,就好像帶你去逛博物館,逛大的百貨公司是應有盡有。這是什麼?這是如來親證的境界。入了彌勒樓閣,你自己也就是等覺菩薩的境界,你要不是等覺菩薩,帶你去,你也看不到。這是五十三參是講一生成佛,這不必多說了,諸位要想多知道,你就看小註,回去看小註,現在不要看。下面一段是說出因緣,前面這是舉的果,有果必有因,彌勒菩薩這樣殊勝的果報,它是怎麼來的?我們萬不要以為這是彌勒菩薩的事情,我哪裡能辦得到?那就錯了。彌勒菩薩這樣的果報,我們也要得到,因此,我們就進一步的要問,他是用什麼方法修得的?底下就告訴我們:
【從菩薩種種善根果報生。從菩薩種種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種種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種種福德智慧生。】
要說菩薩的修因當然是說不盡,在此地,只好把他所修的歸納起來,提出四大綱領。這四大綱領很容易記,我們要想證得無上菩提,你就把這幾句話要記住,要老實照這個話去做,像這樣的存心、像這樣的修行,彌勒菩薩的境界,我們也能夠證得。底下一會說得更清楚,下面一段是說他的所為。
【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普遍顯現如是境界。廣大集起如是莊嚴。】
這句就說明菩薩修因證果為的是什麼?為了是利益眾生。所以同修們千萬要記住,菩薩法裡面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換句話說,學佛的人要甘心情願的吃虧忍讓,才能有成就。經裡面講的境界高,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從最基礎的這一步來著手。因此,我也常跟同修們大家在一起互相的勉勵,我們要學謙、要學敬、要學忍、要學讓,「謙敬忍讓」這是佛法的根本法,從這裡做起,覺察時機,一步一步向上。等覺菩薩所修所學,你看看也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絕不是為自己著想。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願,我們生為一切眾生,死也是為一切眾生,絕沒有為自己的,這才叫佛法,這才叫覺悟了。凡是為自己都是迷惑顛倒,為什麼說為自己是迷惑顛倒?諸位想想,佛法裡常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我在哪裡?沒有我,你以為你這身體是我,以為這個神識是我,那就壞了。你處處為我來著想,為我來打算,那要到什麼時候你才能開悟?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見性?你這迷執要是打不破;換句話說,永遠沒有開悟的機緣。《金剛經》裡說得好,必須要把四相破除,四見離開,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四相就不是菩薩了,佛在經文裡面說得清清楚楚,應當把它記在心裡。
這個地方,彌勒菩薩所居住的樓閣,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通常我們稱法身如來為毘盧遮那,報身如來盧舍那佛,應化身釋迦牟尼佛,這是講佛的三身。諸位一看這個名字,他的樓閣是什麼?他的樓閣是法界,法身土,身就是土,土就是身。如果在淨土法門裡面來講,這就是常寂光淨土,身土一如,是這樣的境界,翻譯中國的意思遍一切處,毘盧遮那這句話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盧舍那的意思翻譯成淨滿,淨是清淨的淨,滿是圓滿的滿。諸位想想,清淨到了極圓滿的這個程度,這個時候是報身現前。清淨,諸位也許要問,哪一方面的清淨?歸納起來講,還是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的清淨。清淨法就是佛法,清淨法就是無漏法。學佛學什麼?就是學個身心清淨。二六時中不要注意別的,就是注意清淨,這就叫學佛,這是真正的學佛。注意我們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身口意三者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意要是清淨,身與口沒有不清淨的;身口能清淨,要意不清淨,身與口的清淨還不是真正的清淨,不過是相似清淨而已,不是真正的。
真實法要從心地法門裡面修起,怎麼個修法?大經大論裡面講得太多了,我們剛剛講完《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修法,教我們一種觀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用這六個比喻來看世間一切萬法,看自己、看世界,然後你才能夠做到一塵不染。為什麼?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求的?所謂不清淨就是心裡有求,放不下,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去做,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為什麼於人無爭?人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不過是眾緣和合,因緣聚會現了些假象而已,沒有一樁是真實的。你要把它看穿了,有什麼爭執的,世界也是假的,看穿了還有什麼好求的。古人所謂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在在處處我們身心一切所做,像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
諸位同修也知道,我學人多年以來,我很少到外面去旅行、去玩,沒有。到外面去都是人家請我去講經弘法。前一個禮拜,我到南部去玩了三天,什麼心情去玩?到南部去弘法去,我到南部去走一趟。那個地方大概有不少人要請我講經,我一到那裡一進門人家就請我,你看看這感應道交,我還沒有說你要請我講經,人家見我面第一句話就說講經的法師來了,法師要給我們講經了。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絕不是去觀光、去玩,也不是去應酬,這是說處處我們應當如是存心。
應身如來稱之為釋迦牟尼,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換句話說,釋迦兩個字是悲,慈悲,牟尼這兩個字是講的定,清淨寂默,心是清淨,表現在外面是大慈大悲,翻過來是這麼個意思。懂得這個意思,能這樣去做,做到究竟圓滿,那就像經上所講的「光明遍照」。這個地方的註子,「二智光明遍照事理故,智包萬德,即莊嚴藏,華嚴萬行,不離此故」。這個二智就是實智、權智,也就是講所謂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這就是介紹人了。
【彌勒菩薩摩訶薩安止其中。】
『止』就是住,他老人家住在這個樓閣裡面,這樓閣就是法界。向下一段經文,這是顯示他為什麼住在這裡。
【為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親屬及諸人眾。令成熟故。】
彌勒菩薩在此地,他這個小註裡頭有個介紹,我們不講了,諸位一看就明瞭,就不必細說,我們講他這個所為。過去有不少人對於佛教誤會,那個時候的誤會跟我們現在人的誤會不一樣,從前人誤會是出家不孝。為什麼?孔子講孝,膚髮受之於父母,絕不敢輕易的損傷。一出家,父母不要了,頭髮剃掉了,所以這是儒家的這些學者,看到出家人大不孝、大不敬。他不曉得,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為什麼?你在家孝順父母,只是一生一世,何況這個一世是有限度的。儒家講到了極處,那就講的是榮宗耀祖,光耀門楣,這在世間法裡頭講這個孝到了極處。但是榮宗耀祖,光耀門楣,諸位想想看,你的祖先還是六道輪迴,還是不能了生死。如果你有天眼通、宿命通,看看你的過去多生多劫的父母在六道裡面輪迴,你也得流眼淚。你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出家怎麼是大孝?俗話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一個兒子修行有成就了,九代的祖先都生天,靠這個福報生天。世間孝順兒女能做得到嗎?做不到,這個話跟諸位說,絕對不假。
你們大家可以看看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裡面有記載的。他老人家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是專攻《楞嚴》,讀了八年心有一點感應,他就看到他的父母來求他超度。怎麼超度法?不是說請幾位法師給你拜幾堂懺,放個焰口的超度,不是的。那時候他還沒有出家,做居士的時候,他也問他怎麼樣的超度法,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他說好,我答應你。就看到這個鬼魂的腳步踏著他的膝蓋、踏著他的肩膀,升天去了,只是答應點點頭就行了。他還沒成佛,他的父母就超度了。他的功德再大,他的祖父母也超度了,曾祖父母也超度了、高祖父母也超度了,你想想看,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也是菩薩本願,也是我們自己的本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當然我們要度父母,要度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祖先。所以第一句,你看看說這麼一樁事情,這是講的大孝。學佛為什麼?學佛就是為了盡孝,要想盡孝就要叫父母生天,就要叫父母成佛。他不在了,或者是他淪在哪一道裡頭都不要緊,只要你自己成就。你們大家曉得有「目連救母」的故事,縱然墮到地獄,你要有成就了,你也能把他從地獄裡頭超度出來。大家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那都是實際的範例。這是列在第一句,有它的道理在。
【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同類眾生。於大乘中得堅固故。】
這是第二類的因緣,就是為自己的同參道友。諸位讀經句句都要會在自己心上才有受用,古人教給我們聞法要懂得消歸自性,不是看看聽聽就完了的。讀了這一句,同參道友可以互相嫉妒嗎?可以互相毀謗嗎?可以互相排斥嗎?如果你有這個心,你有這樣的行為,自己就要覺悟:我是魔,不是佛,我學的是魔。為什麼?我專門破壞同參道友,專門跟人過不去,瞋恨心、嫉妒心、障礙心這哪裡是佛法?那不是佛法。別人障礙我們,我們可以忍受,為什麼?他不是學佛的,我是學佛的,我不可以障礙別人,他破壞我,我還要成就他這才是佛。他破壞我,我為什麼成就他?我非要報復他,那就錯了,冤冤相報到什麼時候才完了。所以初初讀經我們要學佛、要學菩薩,佛菩薩講的這些話,句句都是為我講的,句句話都要提出來深深的檢點、深深的反省,我是不是照這樣做?我有沒有違背它?這才能得到受用,這才叫修菩薩道,才能夠增長菩提心。
這個裡面一同就同得很多了,譬如我們現在所講的,同胞兄弟姐妹,同族、同宗、同學、同鄉,我們同屆、同道,乃至於在一個講堂聽經,聽一個鐘點經我們也是同學,我們也在這個講堂同學過,這個裡面著重在『同』,與我有同這個關係我都要愛護。都要叫他在大乘法當中得到『堅固』,「堅固」就是不退轉,我們要幫助他,盡心盡力的願他成就。你看看第一句關係最密切,父母、祖先;第二句就疏一點了,與我們有這個關係在,有同這個關係;第三就是更遠一點,一層一層向外面推廣。這個意思就是說,把我們孝敬父母這個心,將這個心推廣到一切眾生,所以孝順一切眾生。諸位在菩薩戒裡面,你常常可以看到這個句子,這就是把孝順父母之心推廣,推廣到一切眾生身上。
【又欲令彼一切眾生。隨所住地。隨本善根。皆成熟故。】
這個第三句是推廣到一切眾生,『隨所住地』,簡單的說,每個人他所修行的地位,不論他修哪一個法門,我們都要有囑咐,希望他快快的成佛,希望他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是把這個孝心推廣到『一切眾生』。
【又欲為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顯示菩薩遍一切處隨本願力受生自在故。】
底下它就有十句,這個十句是說菩薩利益眾生的綱領,句句都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你看第一句,『又欲為汝』,「汝」字在此地是貫下去的,下面十句用這一個字貫下去。這個字用得太親切了,雖然是德生、有德跟善財講為你,為善財,實在講每個同修翻開這個經本為什麼?就是為我自己。誰是善財?我們現在打開經本念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是善財。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所說的這些開示跟誰講的,就是跟我自己講的,不是跟外面人。學佛必須要懂得直下承當,承當什麼?善財是誰?善財就是我,才會有成就。善財是觀音菩薩身邊那個小孩,那就完了,那這部經你就沒分了。這在講經之前就跟諸位說明的,善財是表法的,善是善根,財是表福德;換句話說,我們要去發心求福求慧就是善財。因為善財所表現的、所代表的,就是求福求慧之人,他就叫善財。所謂善是慧,財是福,我們講求福求慧大家好懂,求慧叫做善,求福叫做財,財,是福報裡面用財來做代表。你看現在哪個人有錢,這個人有福,都是以這個財富來代表福報的。在古印度用這個來表法。
「汝」字在此地我們要把它看得非常親切,就是對你說的。彌勒菩薩說,為我顯示菩薩解脫法門,「顯」是把它非常明顯的展示出來。展示什麼?展示解脫。解脫要翻成現在的話,自由自在,事事如意,事事無礙,這就叫解脫。你要是不如意、不自在,你就沒有解脫。我們看看,佛菩薩為什麼他們事事如意、事事自在?說穿了很簡單,他們對於一切相不執著,他就自在。我們為什麼不自在?我們對於一切境界相分別執著,這是張三、那是李四有分別。張三對我不錯,李四那個人對我有成見,你不就有煩惱了嗎?你就不自在。佛菩薩的境界一律平等,對我好,他心裡也沒有印象;對他壞,他心裡也沒有印象。他的心永遠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以他自在,所以他無礙。話說得很簡單,諸位你肯不肯去做?想做,我實在是想這樣做,可是境界一現前又不行,又被境界轉,這就叫無始無明,無始業障。做得到就要做,做不到更要做,要在境界裡頭磨鍊,順境界裡面磨鍊,不生歡喜心,心地清淨。逆境界裡面磨鍊,不生瞋恨心,樣樣成心地清淨,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真正的慈悲平等,普利一切眾生,這就叫展示解脫的法門。
『顯示菩薩遍一切處,隨本願力受生自在故』,你看示現,前面那幾個字就省掉了,就是「又欲為汝顯示菩薩普遍一切處,隨本願力受生自在故」。所以前面那個「為汝」是貫穿的,向下的統統省掉了。從這句你就看到,菩薩度眾生的願力,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想像得到的。由此能夠看得出,佛菩薩對於眾生恩德之大,沒有法子來形容。佛菩薩對於眾生是生生世世追著你,你到哪一道他就到哪一道。我們到人道,菩薩追著人道來度;如果我們造罪業墮到惡道裡,菩薩也在惡道裡現身,還是要度我們;我們生天,菩薩現天身來度我們,永遠不分離。這就是他有能力遍一切處,隨本願力,這個本願力是通常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特別著重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捨。所以講到佛的應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是說他化身的能力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佛菩薩心中就有應。
【顯示菩薩以種種身。普現一切眾生之前。】
這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換句話說,隨著眾生的歡喜心,你歡喜要一個什麼樣的身來度你,你想親近什麼樣的身相,菩薩就現那樣的身相,滿你的願來成就你。
【開示覺悟。常教化故。】
佛法與非佛法差別就在這個地方,佛法無論是從正面說、從反面說,或者是長說、短說,不管怎麼樣說法,方法可以說無量無邊,原則只有一個是不變。什麼原則?就是覺悟眾生,教你覺,教你悟。絕不是教你迷,教你惑,不是這樣。你要覺了、要悟了,這叫佛法,這才是佛菩薩的教化,所以佛法的宗旨破迷開悟。假如說把你的悟門給你障礙了,叫你迷惑一天比一天加深,諸位想想,那哪裡是佛法,那與佛法完全相反、相背了,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晚近虛雲老和尚勸勉我們讀《楞嚴經》,道理也就是在此地。一切經當中講破迷開悟,說得最多的、說得最徹底的、說得最圓滿的,可以說是首推《楞嚴》。《楞嚴》裡頭還有一句話講現在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就是妖魔鬼怪他也出家,他也穿了出家人的衣服,也把經典打開在那邊講經說法,是什麼人?妖魔鬼怪。你怎麼會認識?他頭上寫著「鬼」字,你一看這是鬼,那就好辨別了。你不認識,心裡想學佛,結果跟鬼在一道混起來,學了鬼。他拿著釋迦牟尼佛的經典把你往鬼道裡頭度,魔就往魔道裡度,妖就把你往妖怪裡頭度,不是教你成佛。諸位要想辨別你讀《楞嚴經》,《楞嚴經》裡說得很詳細,什麼樣的人是妖,什麼樣的人是怪,什麼樣的人是魔,什麼樣的人是鬼,說得清清楚楚。所以《楞嚴》那章我念了以後,我那時候講《楞嚴經》告訴大家,這一章是照妖鏡。你們要能夠把它背得熟熟的,背在心中,不管什麼樣的人一升台,你眼睛一看就曉得他是佛、他是魔,你就能辨出來。
釋迦牟尼佛講將來這個佛法要滅,第一部就是滅《楞嚴經》,我想想很有道理,為什麼?誰來滅佛法?妖魔鬼怪來滅佛法。為什麼先要滅《楞嚴經》?《楞嚴經》滅掉了,人就沒有慧眼,魔王就逞能,你辨別不出來,你把他當作佛。所以諸位只要講真正的覺悟,覺悟是什麼?心地清淨。心地不淨這就是迷,心地清淨就是覺,如何做到清淨?一定要做到一念不生。佛法大意裡面講「自淨其意」,這就叫覺,也就是我們做功夫的樞紐所在。法門雖然是無量無邊,總樞紐就是一個,就是自淨其意。我們自己要這樣學,我們勸勉一些同修也要這樣勸法,勸他心地清淨,勸他一塵不染,這樣才能得到身心解脫,才能夠做到自由自在,才不會為境界所轉;換句話說,你才能夠轉境界。下面一句說:
【顯示菩薩以大悲力。普攝一切世間資財。】
這是以大悲願力,普遍攝受世間一切資財裡面,諸位要記住,特別著重是法財。世間之財寶不足以為貴,最尊最貴的是佛所跟我們講的三寶,三寶之中特別要知道的是一體三寶,也就是自性三寶,這才叫真正的『資財』。『一切世間』是指的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換句話說,把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裡面。他具足這些法財做什麼?底下一首:
【惠施眾生而不厭故。】
財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叫大家享受,自己享受就錯了,自己享受度不了眾生。為什麼?你說得再好,誰相信你?你還不是在外面騙錢,騙別人的恭敬。如果自己要享受,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些國王大臣護法,他為什麼還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不享享福?現在的佛法所以不行了,就是大家都不學釋迦牟尼佛,首先要自己享受,壞就壞在這個地方。真正要成就道業,必須要把物質上的享受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換句話說,只要穿得暖、吃得飽就夠了,其他的不需要了,你的心才能清淨,你才能夠破迷開悟。迷是什麼?那個物質享受就把你享迷惑了,那是世間裡頭最厲害的迷藥。魔王懂得這一套,把這個迷藥給你一誘惑,你就被他騙去了,幾個人能逃出他的關頭?財色名食睡,諸位想想看,這就是魔王用的五種迷藥,你能不上當嗎?所以佛教我們要隨緣,不可以攀緣,隨緣還得要有智慧。攀緣那更不必說了,那是迷,沒有智慧。隨緣還得要有智慧,才能夠擺脫得了世間裡面五欲六塵,這才能夠說超越世間。因此,菩薩所有的全都布施與一切眾生結法緣。『而不厭故』,永遠是不疲不厭,這也是古德常跟我們講「未成佛時,先結法緣」,就是這麼個道理。
【顯示菩薩具修諸行。知一切行離諸相故。】
前面是講與眾生結緣,於眾生有恩德,好,法緣殊勝,法緣好。法緣好你要是沒有佛法教給他,那他還是得不到利益,前面這是福,這句叫慧,福慧雙修。行門無量無邊,菩薩是哪個法門都通達,樣樣都內行,因此無論什麼樣的根性,只要找到菩薩,向他求教,他都能夠正確圓滿徹底的給你解答,指出一條修學的正道。後面這個半句話說得好,為什麼?『知一切行離諸相故』,這句太重要了,沒有這句不是真修行,沒有這句不是圓頓大法的修行,沒有這句也不是普賢行。這就是講要知道離相,普賢行就是離相,離相而不廢相。
譬如說拜佛,我一天拜三百拜,這是有相。一切法一切行離諸相,算了,我不要拜,不拜就是拜,拜就是不拜,你這就錯解了意思。好,拜就是不拜,不拜就是拜;你吃飯,吃了就是沒吃,沒吃就是吃。你天天不要吃,沒吃就是吃,你餓上個三天看看行不行?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不但不離,不壞世間法。所以等覺菩薩修行,你拿大勢至菩薩來說,他老人家修念佛法門,依然是二六時中淨念相繼,不是不念,他念。我們念佛跟他念佛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我們念佛著相的念,人家念佛是離相的念,從念上來說沒有差別,他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念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仔細聽聽,六個字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大大不相同,人家心地清淨不著相,我們念的心地不清淨,著相,我們有分別、有執著。
這個話我怕同修們聽了誤會,我再說得詳細一點,一不著是一切不著,一不分別是一切不分別。我對於這個不分別,對那個分別,不行,這個你也不能成就。這樁我不執著,那個我還要執著,這個你還是執著。這個道理諸位細細要去想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不懂這個道理,往往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自己誤會以為證入。自己沒有修行功夫,還以為自己修得不錯,這都是我們不能夠成就,不能夠開悟的障礙所在。首先一定要自己明瞭,明瞭這是慧,換句話說,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就叫開悟,這叫智慧現前。再進一步,那就得改過修善,這就功夫現前了。《華嚴經》入法界之前「離世間品」,九會經文,前面七會是講一切行,到第八會是講離世間,第九會行成證入,這才入法界,入佛知見。末後一句:
【顯示菩薩處處受生。了一切生皆無相故。】
『處處受生』,時時受生,覓受生之相了不可得。這個一段是簡單的介紹,彌勒菩薩他老人家一段的因緣,我們讀了這段經文,對於彌勒菩薩的認識就更清楚了。彌勒是梵語,翻譯成我們中國的意思叫慈氏,慈悲的慈,因為彌勒是姓。底下小註有說明他為什麼稱作彌勒,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由於他的本願在多生多劫之前,他遇到大慈如來跟他學佛,發願也發像大慈佛一樣的願,有這麼個原因。第二他修這個大慈行相當有成就,得慈心三昧,三昧就是定;換句話說,他的心就是一片慈悲,入了慈悲三昧。第三是講他晚近這一代,他母親懷他的時候,懷在胎裡面就具足慈悲心,有這麼三種緣故,所以立的姓就叫做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彌陀經》裡面四大菩薩,有阿逸多菩薩,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稱姓,阿逸多是稱名,是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人。我們再把底下一段念下去,這個人是介紹出來了。下面一個善知識是彌勒菩薩。底下是教他去請教去。
【汝詣彼問。】
這個『汝』是指善財,你到他那裡去,你去請教他,請教他底下有十一個問題,十一個這是舉例說的。
【菩薩云何行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
『菩薩』兩個字是貫下去的,就是十一句每一句前面都有「菩薩」,用這一句就行,開頭一句就行。『云何修菩薩道』。
【云何學菩薩戒。云何淨菩薩心。云何發菩薩願。云何集菩薩助道具。】
這句要說一說,其餘的一看就容易懂就不講了,為了節省時間。『助道具』,助是幫助,「助道具」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泛,就是一切凡是能夠幫助我們修道的,我們都要想方法來利用它,來運用它。菩薩道可以說,這個十一句裡面都是菩薩道,不要只看到第二句『云何修菩薩道』,這句是「菩薩道」,其餘的?其餘的也是的,統是菩薩道。換句話說,這個十一句裡,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們的都叫做助道具。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佛法它的終極的目的是智慧,是成就般若智慧,這是最高的目標。怎樣才能夠讓智慧現前?必須要修定;換句話說,定就是慧的助道具。但是如何能夠得到定?必須要修戒,戒又是定的助道具。諸位可以以這個例子類推,助道具無量無邊。
我要問了,我們如何能夠成就戒?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學《感應篇》,學《了凡四訓》,學《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三樣東西豈不又是戒定慧的助道具嗎?我們要不照這個方法去學,三學三慧都是口頭禪而已,不會有成就的。但是現在這些東西說老實話,雖然流通得多,不被人重視。我們講經聽眾很多,幾乎講堂坐滿,我們講《了凡四訓》我看看講堂聽眾只有一半,頂多三分之二,沒有這麼多人,大家對這個不重視,這個不得了。哪個都願意蓋高樓大廈,誰都不願意打地基,你想想看,你那是空中樓閣,你怎麼會有成就?我也常做比喻,佛經是高大的莊嚴樓閣,《了凡四訓》、《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地皮,你要蓋大樓你現在連個地皮都沒有,你蓋什麼大樓?你連蓋茅蓬的資格都沒有。
假如有人不懂佛法,只念《感應篇》,他自己有塊地皮可以蓋個小茅蓬,比你還強得多,你手上那一大堆的繪紙畫的高樓大廈,你還找不到地,地還沒有。你們諸位想想這個味道,你看看哪一個要緊?《了凡四訓》我們送了不少了,印了一萬本,幾乎現在送完了,我們法施會現在所存的,大概只有三百多本,我們最近再發起印一萬本,大概下個月就可以印出來了。這次南部請我講經我就講《了凡四訓》,外面人請我,一概都是《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除這個不講。別的法師講大經,高樓大廈,我怎麼樣?我就勸你買地皮。再把底下幾句念到:
【云何入菩薩自在地。云何滿菩薩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云何獲菩薩無生忍。】
『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證得這個境界。怎麼樣能夠證入這個境界?
【云何具菩薩功德法。】
『具』是說具足、具備,我們怎樣像諸菩薩摩訶薩一樣的,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的方法。
【云何事菩薩善知識。】
『事』是講事奉,就是講親近,我們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來對待老師、來對待同學。前面幾句我們在過去四十多會裡面常常看到,這句在此地才看到,怎樣事奉善知識。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