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第七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07
第九面倒數第六行,頭一句開始: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到這裡是一段。前面講到六祖大師勸導人,修行要持誦《金剛經》,說持誦《金剛經》就能夠見性,因為他老人家是從這部經悟入的。這兩個字,就是「持誦」這兩個字說的沒錯,要緊的就是這個「持」字。所謂持就是一定要把它做到,而不是每一天把它念,念得很熟,天天掛在口頭上,那個不會見性的。所以持這一字,就是要完完全全的做到,所謂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夠見性。其實所有的法門,哪一個法門不能見性?如果不能見性,佛絕對不會講這個法門。問題就是你是不是肯認真的把它做到,這點很要緊。《金剛經》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來說,像前面所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要是受持《金剛經》的人,我們這個四相有沒有能離開?如果四相沒有離開,天天念也是枉然。所以這就是要把它做到。六祖大師在這個經裡面,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為什麼能開悟?他做到了,他心確確實實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沒有執著,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分別執著,就像他前面偈子裡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是無住。生心是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智慧,他跟五祖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做到了。所以前面的教誡裡曾經說過,他總是以無住為本,心要有所住就是有所牽掛。我們講心有住、無住,一般人聽不懂,我們講心裡頭有沒有牽掛,大家就好懂了。有牽掛就是有住,不管你牽掛的什麼事情都不行,那都把真心變成了妄心。《金剛經》是對這一類根機來說的。
《金剛經》後頭這些句子太多太多了,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譬如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過去諦閑法師講《金剛經》,他是採取天台家的講法,就是五重玄義,五重玄義裡頭「辨體、明宗、論用」,他老人家就用《金剛經》上這句話講這個宗旨。《金剛經》的宗旨,他就是採取「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實相為本經之理體。我們今天信心就是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心有住,四相沒破,所以我們這個心裡頭實相生不出來。也可以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這句話,以《金剛經》註解《金剛經》,這個好懂。什麼叫信心清淨?應無所住,信心就清淨。什麼叫而生其心?就是能生實相,生心就是生實相。所以無住就是清淨,就是心清淨。所以諸位把經文前後仔細看看,你就明瞭,要做到,就見性了;做不到,天天念,也不會見性的。念佛人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要做到才行。但是這個做到,跟其他宗比要容易一點。這個實在講是簡單,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像《金剛經》那個境界,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說是很容易,叫你把一切牽腸掛肚的事情統統放下,能不能放得下?事實上辦不到。念佛這個法門,教你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這容易得多!所以心裡頭一有念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能夠這樣念上個三、四年,決定往生。所以比起《金剛經》這個法門還要快,還要穩當,人人能辦得到,真是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禪宗,尤其六祖傳的這一派,他專門對上乘人講的。所以此地這一段一開頭就講,『此法門是最上乘』,「最上乘」還在大乘之上,最上乘就叫做一佛乘。你看佛在《法華經》上所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就是一佛乘,就是此地所講的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換句話說,中等以下的可以聽聽,結一個法緣而已,這一生當中做不到。「大智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大智慧的人一聽了之後,他境界馬上就轉過去,換句話說,他就做到了。中等以下的人雖然聽,聽了做不到。『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不但他做不到,他根本就不相信。下面大師用一個比喻來說,『何以故』?從這個比喻裡來說明,「小根小智」的人為什麼不信?『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古人都是講,「下雨」是龍王牠的事情,天下雨是龍王牠的意思下的,這跟現代人講法不一樣。在佛經裡面講龍有四種,裡面有一種專門管下雨的,下雨、下雪這一類都是牠管的。「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城邑聚落悉皆漂流』,這是講雨下得大,變成水災,城市、村落都被淹沒。『如漂棗葉』,這是比喻雨下得大,大的水災。這是講什麼?把這些比喻那個小根小器,他受不了,他不能接受。如果這個雨下到大海裡面,雨下得再大,大海還是如如不動,它能容得下,把大海比喻大智大根之人。所以,『若雨大海,不增不減』;小根器的人受不了這麼大的雨量,它就變成災害了。
底下再合到法上說,『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此地說,從這一段文來看,這個法門最低限度也得要大乘人,大乘人是幫助他薰習。要最上乘人他才有成就,他真正能夠開悟,能夠明心見性。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例子,像神秀就是大乘人,六祖則是最上乘人,六祖在曹溪開東山法門,他就是接引最上乘人。所以,大乘人在他那個會裡頭就是旁聽而已,也能得相當的利益;最上乘人一接觸,他必定明心見性。他在曹溪三十七年,會下明心見性的有四十三個人,真是盛極一時。下面這一句我們要記住,「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聽《金剛經》不過是個增上緣而已,智慧從哪裡生的?從自性裡頭生的,就是本性。本性不迷,般若之智就現前;本性若迷,佛菩薩開示也沒有法子。所以開悟,如果從四緣來說,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本身需要具足的,佛菩薩、善知識只給我們做了增上緣。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文字」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文字特別是對初機人來用的,最上乘人不用文字。在佛法裡面,諸位也許知道佛法講因明,因明與現代的邏輯、辯證法大致是相同的,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這個今天在哲學裡面講是純粹的哲學。可是我在過去,在中佛會所辦的大專佛學講座,我有一次去找方老師,因為他對於這一門學問相當的精通,我就想請他老人家給我們同學上一點因明的課程。他就告訴我,他說這一門東西在高級的佛法裡頭用不上。我一聽到這個話,想很有道理,像《六祖壇經》裡頭,這用不上,什麼邏輯、辯證法到這統統沒用。接引初機有用處,真正入了境界用不上,為什麼?離一切分別、執著。我們曉得因明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這個地方六祖教給我們,完全要用智慧觀照,直覺的,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捨分別,捨執著,所謂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了了分明。這是禪宗。
所以中國禪宗,它是修學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怎麼個修學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用觀照的功夫。所謂觀照就是離分別、離執著,離分別就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古人常講,修行貴在轉識成智,這叫真正修行。問題就在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怎麼個轉法你一定要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你也得要懂得。所以理論、方法都曉得。這個方法我們念佛人學會了,幫助就很大,它能夠幫助你斷妄想,幫助你斷煩惱,換句話說,它可以幫助你得一心不亂。不會,老實念佛念上幾年,也能得一心不亂;會的,這個功夫更快,境界更高。諸位曉得,一心裡面有所謂理一心、事一心,不會這些理論與方法的,就是老實念佛,能念到事一心不亂。如果會用這一套智慧觀照,他念佛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高。
所以我們聽了這部經,阿賴耶識裡頭有這麼一個印象,會與不會沒關係,希望大家二六時中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你像諦閑法師那個徒弟,他不會,他什麼經也沒聽過,什麼道理也不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上三、四年,他是站著走的。我們能有這個功夫就不錯了。諦閑老法師就非常讚歎,你看他走的時候,諦閑老法師替他辦後事,讚歎說,你算沒白出家,沒有白修行,你這種成就比講經弘法的大法師,比四大名山的住持要高得多。真的,一點都不假,哪一個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就是名山住持的大德,站著走的有幾個?所以這是真正給我們做了個榜樣,教不通沒關係。他那個學生跟諦閑老法師,諦閑老法師給他上課,我想也不過就一、二個小時而已,一生聽老法師開示就聽了一次,一次就成功。他一次,他就做到,他就成功了,他就能夠老老實實念佛,一天到晚念佛,什麼事也不管,什麼事也不問,三、四年那個小廟大門都沒出去過。
所以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一次就夠了,我們這一生就受用不盡,就成功了。如果是天天盼望著,我們這裡沒有善知識,我們這裡沒有好老師。你這個人不行,這不會成功的,你在佛門裡頭只是阿賴耶識種一點種子而已,你這一生不會成就,為什麼?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人家那個智慧觀照,跟那個沒有智慧觀照、死心塌地念佛的,差不多!智慧觀照,上智;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下愚,「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成功最容易。最麻煩的就是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的,這個人很難成就。
下面再用比喻說,『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這是比喻,也比喻像雨水的潤澤,樹木大的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根很淺的,它吸收的水分少,雨降下來是平等的,每一個所吸收的不一樣。這就好比一切有情眾生,佛說法就好比龍降雨,大根性的人一聽明心見性;中等根性的人一聽觸動他學佛的因緣;下等根性的人聽了不相信。不相信就像草一樣不能接受,雖然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它接受的太少太少了。但是不管是種善根也好,是成熟也好,是證果也好,總而言之,法是一味無二味,就好比百川眾流,流到大海合為一體。因為佛所說的法,都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都是智慧觀照裡面所生的,所以是一法不是二法,縱然方便說,也是真實法。我們細細的去思惟、去觀察,就能夠體會得到。再看下面一段: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性的人聞大法,不但不能接受,還要生毀謗,就像大雨下來之後,不但是對它沒有好處,反而連根也倒掉了,這是取這個比喻。這個裡面說『若被大雨』,這個「被」在古時候跟挑手邊這個「披」相通,這是個破音字。所以我們常講「諸佛加被」,不是加被(音背),字是這個字(被),念要念「披」,台灣人念是對的,念這個音很正確,加被(音披)。
【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
這是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沒有差別的。沒有差別,為什麼現在有了差別?大師就告訴我們: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
不能開悟的原因就在此地。大根性的人前面說過,所謂大根性,其實根性哪有什麼大小?佛法裡面講根性大小,實在講是眾生的業障淺深。業障淺的這人有善根,業障重的這人就沒善根;業障淺的這是大根性,業障重的就是小根性,就這麼來的。可是要曉得,業障不是真的。所以從真實法上來講,一切眾生沒有不平等的,確確實實是平等的。現在要去什麼?就是去見解。佛法最令我們佩服的也就在此地,它不是「你要接受我的見解,你要同意我的看法」,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教我們什麼?把我們所有一切看法、見解統統捨掉,我們大家不都一樣了嗎?誰也不要勉強誰,誰也不要同意誰,所以佛無有法可說,佛沒有說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誰要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佛教我們把所有的見解,所有的疑慮、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恢復你本來面目。有這些東西在,你本來面目就迷失了。
所以說有知有見就叫邪見,無知無見是無明,兩個都要不得。這個怎麼辦法?有知見的是邪見,沒有知見就變成無明。木頭、石頭它沒有知見,你要完全沒有知見不就變成木頭、石頭了嗎?那哪裡叫活人;你有知見呢?有知見叫凡夫。諸位要曉得,這個地方就是執著。所以諸佛菩薩二邊都離掉,有知有見他沒有,無知無見他也離掉,這個心才乾淨,所謂二邊不立,中道也沒有,這個心才真正清淨,真正的智慧常觀照。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沒有知見,沒有煩惱。這樣的教誨,我們聽了不能不接受,很有道理。所以釋迦牟尼佛並不是說,「你們的知見都錯了,我的見解才是對的,你們應該把你們的放棄,要接受我的見解」,如果這樣說法,我們就不會學佛了。你說你的見解對,我的見解錯在哪裡?我也沒錯。誰服誰?所以他那個妙就是我們大家把見解統統捨掉,我們不就一樣了嗎?一想不錯,真的平等了,真正平等了,要不打架了。高就高在這個地方,這是佛法裡頭最高的原理、原則。
所以,一切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法是什麼?完全是破執著而已,誘導你見性而已。所以一切法、一切言說,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言說就變成邪見、就變成煩惱,我們要懂得這個方法。在一切法裡面,就連佛法也包括在內,不分別,不執著。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天天可以看,天天也可以講,看也好、講也好決定不要執著。這樣念佛哪有不開悟的?念佛人開悟,在禪宗之上!因為禪宗裡面有慧、福,沒有念佛人的福報大,念佛人開了智慧,福報要比參禪人大。他雖然也有福,念佛的福報特別大,為什麼?因為把阿彌陀佛的福報聯合在一起了,這個不得了,沾了阿彌陀佛的光,所以那個福報特別大。
【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這舉個比喻說,邪見、煩惱就好比是雲彩,『日光』就比喻作般若智慧,我們現在有邪見的雲彩、有煩惱的雲彩,把我們智慧的日光蓋覆住,不現了。所以現在求的什麼?得求一點風,把我們這個雲彩吹散,果然把這個吹散,我們的慧日又現前了。『風』是誰?「風」就是佛菩薩,就是善知識。他們這些教誨開示,我們一聽,聽了之後覺悟,雲彩就散掉,智慧就能現前。再看底下: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得深的智就小,迷得淺的智就大,這是不一樣在此地。其實智慧哪有大小,生佛平等,無二無別。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這些開示字字句句,我們都應當要把它回歸到自性,就是回歸到自己,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六祖所講的『小根』。小根人的樣子是什麼?心迷,心外去求法,不知道到自性裡面去找,他要跑到心外去找。『修行覓佛』,念佛人如果一念疑情生了,去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行!這雖然是迷,「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但是修禪就不行,不能開悟。修淨可以帶業往生,淨土好處就在此地。大根性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不一樣。所以淨土裡面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與《華嚴經》上所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一樣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的清淨法身,西方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化所作,是自佛,不是他佛,自他不二。所以佛把這個真實相告訴我們叫「不一不異」,要就個體來講,我們這個身跟阿彌陀佛的身不是一個,相上講,不是一個;自性上講,不是兩個,不異。從自性上講相同,從相上講不一樣,這個是說的真實相,諸法實相。我們知道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關係,跟西方淨土是什麼樣的關係,哪有不能去的道理?凡是不能去的,實在是我們自己的邪見、煩惱太重,障礙了自己。再看底下:
【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它這裡面講的,這一段講的修行方法,與《般若經》完全相應。『聞』是我們聽到,聽到就悟入,就恍然大悟。這個法門是以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宗旨,以清淨心為體,以智慧為用,這是這個法門。所以它『不執外修』,「不執外修」,實際上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但於自心常起正見』,「正見」就是不動心,也就是說離一切邪知邪見,這就叫做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煩惱塵勞是免不了的,雖然有,不染。你要說煩惱塵勞沒有,不可能,再大的福報也不行。不但是在家人要想沒有煩惱塵勞是做不到的,出家人也做不到。要緊的在哪裡?不染,雖有,有,不染。像古大德常說的「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不染污,所謂不染污就是心裡面沒有,理上沒有,心上沒有,事上有。事上為什麼有?依報。無始劫以來造的業,你有業因當然就有果報,成佛還是有果報。所以這個因果報應要知道。你過去造的業因,現在想不受果報,沒有這個道理。果報現前受了,心地清淨,身受了,心不受。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你現在修行,算是功夫上軌道,到這個境界了。你每天要不要應付一些人事?應付那些人事裡面,有沒有叫你生煩惱的,當然有。你每一天要不要工作?工作就是塵勞,你要接觸五欲六塵,你天天在這裡勞碌奔波。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到處講經說法,到處奔波,那是塵勞。他那些弟子當中有很多不聽話的,調皮搗蛋的,天天給他找麻煩;出事情,人家來告狀,他要處分,煩惱!這些他都得要受。佛如此,六祖大師在曹溪也是如此,他那個廟裡住了幾千人,多少麻煩事情。事有,心清淨,心地清淨。「常不能染」,心地決定不染著,曉得一切事情的發生因緣果報,這個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樣就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這是與《般若經》相應。你要能夠這樣修,雖然沒有念過《般若經》,沒有學過般若,跟般若就沒有兩樣。『內外不住』,「住」也就是執著。外不執著六塵,這是外不住,內不許六塵落謝影像,內外都清淨,去來就自由,這樣才能除執心,就是執著的心。凡夫執有,二乘執空,權教菩薩執著有生可度,有眾生可度,執著自己能度眾生,有眾生為他所度,都是有執著,這些統統都要把它除掉,一定要學一個無住生心。『通達』是於一切事理的實相都能夠明瞭,沒有障礙。為什麼會明瞭?清淨心的觀照,叫照見。般若裡頭講空就是講的這個空,而不是空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可是你心裡面要有一物,你的心就沒空,心沒有空,般若不能現前。你心境上有染污、有灰塵,沒能把它去乾淨,幾時把心境那個塵埃洗得乾乾淨淨就行了。這就是神秀大師那個偈子,「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說為什麼他沒見性?這兩句的確是不錯,中下根人來說太好了,應該這個修法。「時時勤拂拭」,念念你還有這個念頭,我要怎麼樣把它清潔掉,怎麼樣把它除掉,能不能除得掉?除不掉。為什麼除不掉?因為你這個念頭就是個污染,麻煩就在這裡。有些人念佛天天求一心不亂,我就是想一心不亂,天天怎麼還沒到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決定不會到一心不亂。為什麼不能到一心不亂?他心裡常常有個一心不亂,那個一心不亂就是他的障礙,必須把那一心不亂去掉,他就真的到一心不亂。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就是告訴你,這個念頭不能起。要不要時時勤拂拭?要,時時勤拂拭這個念頭不能有,有擦不乾淨,沒有就擦乾淨了。
我們念佛人要記住,我們要修一心不亂,可是天天不能想著:我怎麼還沒有得到一心?你有這一念就糟了。所以念佛人只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什麼都不要管,也不要去管有瑞相、沒有瑞相,見光、沒有見光,見佛、沒有見佛,統統不要打這些妄想,打這些妄想就出岔子,重的著魔,輕的你自己在功夫上打閒岔,功夫不得力。所以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將來什麼樣結果不要去想它,有結果也好,沒結果也好,統統不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必定像諦閑老和尚講,一定有很大的好處,到時候你就曉得了。你要老是想著這些,念佛就不行了。所以我在台灣,許許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他說也念十幾二十年了,剛剛學佛念佛的時候有很多瑞相,現在都沒有,是不是功夫退轉了?真的功夫退轉了,因為他一天到晚打妄想,功夫怎麼不退轉?他是退轉了。再沒有這些瑞相,聽說密宗裡頭瑞相很多,奇奇怪怪很多,馬上掉過頭來去學密去了。為什麼去學密?就是好這些瑞相,喜歡這些東西。好像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佛也沒有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沒看到,似乎一點感應都沒有。其實統統都是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一方面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胡思亂想,這個不能成就的,這就是不老實。所以老實兩個字太難太難,誰要能夠學到老實,他這一生保證成就了。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說佛經、教法是由人建立的,建立的目的都是希望眾生頓悟自性。請看經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
『置』就是建立的意思,就是設施的意思。『修多羅』就是經典,佛所說的這一切經總名叫「修多羅」。底下講『及諸文字』,就是後來菩薩們、祖師大德們的註疏、語錄,就包括在「文字」這兩個字裡面。『大小二乘,十二部經』,這個「十二部」就是佛經它有十二種不同的方式說出來的。這個十二種第一就叫修多羅,修多羅是長行,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散文,像這部經寫法就是這樣寫的,散文寫的,容易發揮。第二種就是偈頌,偈頌裡頭又分重頌、孤起頌。重頌是前面所講的長行文,由散文所講的,講得很多,把前面這個意思再用偈頌,就是像唱歌歌詞一樣的方式,再敘說一遍,意思與前面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個叫重頌。剛才說過,佛所說的一切經,是要我們全部做到。那要做到,你必須要記住,你要記不住,你怎麼能做?所以你一定要記住。長行文便於說理,但是不便於記誦,太多、太長了,背誦困難。所以這個偈頌就是容易背誦,把前面的大意,用很簡單的幾句話歸納起來,你一念就會了,常常能記得。記得就常常提起觀照,常常想著,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做事情,想想跟佛的教誨對照一下,如果違背了佛的教誨,我們馬上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時時勤拂拭,就用這個方法。孤起頌,是長行沒有的,前面沒說的,這個經上常常也有。前頭沒有說,漏掉的,用偈頌把它補充出來,所以這一類叫孤起。
第四因緣,第五叫本事,第六叫本生,本事、本生都是講佛在過去因地當中修菩薩道的那些典故。本事都說他過去修行的事情,歷劫修行之事,像釋迦牟尼佛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捨身飼虎,割肉餵鷹,這都是本事。本生是講他生生世世出生的,有出生在帝王家,有出生在富貴家,也有出生在貧賤家,講這些事情。第七叫阿毘達磨,我們翻作叫對法論,就是好像討論會的記錄一樣,是一問一答,多半是這種題材來說的,這是第七個。第八個是譬喻,第九是論議,論議就等於我們現在講論文。第十個就是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這一類就是無問自說。第十一是方廣,方廣這個範圍非常之大,方就是方方正正,廣就是無所不包,是這個意思,所以方廣也是一切大乘經的通名。最後一個叫授記,授記,我們今天的話就是預言,事情還沒到,佛預先說出來。佛一切經,大概總不出這十二種方式,所以我們叫它做十二部經。諸位要記住,絕對不是說佛經只有十二部,或十二個部頭,這樣看就錯了。所以後人就怕人家誤會,因為這是古時候翻的名詞,後人又把它翻作十二分教,比較不大容易引起誤會。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十二部經、十二分教,就是說的這個事情。
這是講一切佛法是因人而施設的,就好像一切藥是因病而設的,沒有病哪來的藥?藥是治病的。佛法也是如此,因為一切眾生迷惑不相同,煩惱不一樣,所謂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煩惱。煩惱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煩惱沒有了還有佛法,佛法又變成煩惱了。好像我們有病才吃藥,沒有病也吃藥,這個人也吃出病出來了,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健康的人藥、病都不要,這個人是健康的人。學佛也是如此,煩惱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所以佛門常講「借假修真」,假是什麼?佛法,佛法是假的。真是什麼?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性是真的。見了性之後,二邊都不能執著。可是我們現在自性沒見到,煩惱還很多,所以現在需要吃藥,需要佛法。如果現在說佛法是假的,可以不要,我就不要了,不要好了,你那個病也去不掉,病天天加深,這個是錯誤的。在目前這個狀況之下,要佛法,對治自己的煩惱。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這些話我們聽了之後,實實在在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大師講的智人、愚人、小人、大人,實在是平等的。這些名詞都是講迷悟差別不相同,因為我們迷了,所以本來平等的,眼前顯示的似乎是不平等,為什麼?你帶的有迷情,迷情去掉,本來平等。因此這個觀念,是我們學佛的人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們講宇宙人生觀,一定要建立這個觀念,就是萬法平等。為什麼?你真正能建立起這樣正確的觀念,你的障礙就少了,你邪見容易破掉,煩惱也容易斷除。因為許許多多的知見煩惱,從哪裡生?從不平等生的。我們不曉得萬法是平等的,不曉得自他是平等的,所以在一切有情起貢高我慢,起種種分別執著。如果要曉得一切法是平等的,還有什麼好分別的,自然不分別,自然沒有執著,一切法平等的還執著什麼?只有在不平等裡面才有高下,才會有取捨。
所以這個觀念首先要建立,這個平等的觀念是菩提心的基礎,叫發菩提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如果平等觀不能夠建立,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嘴皮上發發而已,實際上發不出來菩提心。菩提心要照儒家講就是「至誠心」。你那個至誠心決定不會現前,為什麼?你心裡有東西,有東西就不誠。你看曾國藩解釋這個誠字,「一念不生是謂誠」,你心裡還起心動念就不誠,不管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都不行。平等心幫助你修至誠心,幫助你修菩提心,就好像六度裡面,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預備。你說忍都不能忍,你還能得定嗎?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想得定,你先要修忍辱波羅蜜;你要想發菩提心,先要修平等心。所以六度裡頭忍辱,就是準備得禪定的,忍辱再一精進就得禪定。六度是按照順序來的,後後勝於前前,愈往後面境界愈深。所以,禪定之後才能開智慧,定能生慧。所以不修忍辱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忍辱能夠保持你的功德,能夠幫助你得定開慧。
由此可知,平等心重要,清淨心重要。你常常能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不怕菩提心不能現前。慈悲一定是要以清淨、平等為基礎,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為什麼?這個裡頭它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慈悲就是大慈大悲。一有分別,這個人與我有什麼關係,我要對他慈悲?那個與我沒關係,我對他要差一點,這個就是不平等。不平等,邪見、煩惱就從這生的。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做到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這是一個學佛人必須要明瞭,必須要做到的。凡夫之人就是迷悟有淺深不同。所以佛講一切法,有對迷得深的人說的,有對迷得淺的人說的,就有種種分別法相,這些種種分別法相都是由迷人那一邊建立的。所以這說,『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哪來的法?法是因人而建立,教也是因人而立的。教之體就是智慧,智慧性,這是佛教的本體。『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也是『因人說有』。佛絕對沒有說法,因人而說的。佛說種種法就是底下講的,『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有小人,有大人。『愚者問於智人』,這是我們講善知識。『智者與愚人說法』,他一說法,他就悟入了。『悟解心開』,「開」就是開悟,一聽就開悟,就是悟入自性,他跟那個智人就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他跟佛也沒有兩樣。底下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從這個兩句你就曉得佛與我們什麼關係,悟了就叫佛,迷了就叫眾生,只變名詞,沒有變實體。迷是我們這個身,悟也是我們這個身,迷身就叫他做凡夫,如果我今天一下覺悟了,就叫成佛。佛就是徹底覺悟的眾生,眾生就是迷了自性的佛,所以說生佛不二,是平等的。我們輕視一個眾生就是輕視佛,毀謗一個眾生就是謗佛,有幾個人知道這些事情?我們敬重眾生就是敬佛,十大願王告訴我們「禮敬諸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要禮敬。一個人失了敬,你禮敬諸佛就不圓滿,你所修的就有欠缺。所以十大願王很不容易做到,十大願王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那是真正平等心裡面顯露出來的,所以說華嚴境界。生佛就是迷悟。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真』就是不假,不是虛妄的;『如』就是跟真性沒有兩樣。「如」是說什麼?說事,說的事相。一切萬象就是前面講的『萬法』,一切萬法盡在心中,這個『自心』,「自心」就是真,「萬法」就是如,萬法就是自心,自心就是萬法。你說我今天這個心像什麼樣子?你看看萬法就是你心的樣子,一切萬法就是你的心的相分,你心所變現出來的。這個實在是很不容易體會,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拿夢境來做比喻。你晚上睡覺會作夢,你常常想在夢境當中,我這一覺醒過來了,想想剛才做的夢清清楚楚;可是你再深入一想,這個夢中境界從哪來的,什麼地方來的?自心變現的。你要問,我的心像什麼樣子?作夢的時候,那個夢中境界就是你心的樣子。心,裡面沒有東西,它會變東西,什麼都會變,就像六祖前面所說的「本自具足」,沒有一樣它不會變,「能生萬法」。本自具足,就是什麼它都能變,雖然還沒有變;能生萬法,就是它變一下給你看看。
夢中有自己,夢中還有別人,那個人是不是自己變的?還是自己。夢中山河大地,哪一樣不是自己?你要恍然一下覺悟了,沒錯,夢中所有境界統統是自己。你夢到善人是自己,自己心變的;夢中的惡人,冤家對頭,還是自己心變的。除了自心並無二法,所有的境界就是心,全夢即心,全心就變成夢,是一不是二。夢中境界就是此地講萬法,能作夢的心就是自心,「萬法盡在自心」。所以佛教我們求什麼?不要在萬法裡頭求,在心上求。求什麼?求能變的,不要求所變的,所變是虛妄的。雖然是虛妄的,妄不離真,所有的妄相就如真性,所以叫真如。如果講如如,一個如就是講的真心,一個如就是講的萬象。心如其相,相如其心,所以叫如如。講真如,真就是講能變的,如講所變的,所變的萬法皆如真性,真妄不二,真妄是一,不是二。
如果你真正徹底入了這個境界,你的平等心自然現前,清淨心、大慈悲心統統現前,這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真正發起來了。然後愛人如己,為什麼?自他不二,你才曉得真實的關係。我們講,迷了,不曉得人與人什麼關係,不知道人與一切眾生什麼關係,裡頭分界限,分界限鬥爭。好像作夢一樣,夢裡頭打架,打得頭破血流,醒過來一場夢,想想還是自己打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除了自己之外,誰跑你夢中來跟你搗亂?沒有。我們眼前這個境界是大夢,確實是個夢,一點都不假。我們晚上作夢是第六意識心,意識心變現的;現在我們這個夢,就是阿賴耶識變現的,我們真如變現的,真如迷惑了,做了大夢。所以幾時醒過來了,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你一下醒過來,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夢中之事。「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大千世界,「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所以佛法在最初,要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要在相裡面見性,『頓見真如本性』,曉得一切萬法是自己真性裡面變現之物,而這個心清淨,雖然變現一切萬法,心決定不染一切法。我們這個心,就拿晚上作夢的心來說,晚上會作夢,我們的心有沒有被夢境染污?如果被夢境染污,到第二天,天天作夢應該做一樣的,為什麼?它被染污了,它就應當一個樣子出現。大概你一生作夢,從來沒有作過相同的一個夢,可見得你那個心沒有著相,心沒有被染污。那我們的真性也是如此,雖然變現這個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的本性也沒有染污,決定是清淨的。所以你心清淨,那是你的真心,那是你的本來面目。你心有煩惱是錯誤的,那是妄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你要覺悟。妄不應該執著,妄應該捨離,真應該要享受。下面大師用經典來做證明:
【菩薩戒經云。】
這就是《梵網經》。
【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這是他老人家先引《梵網經》的經文做一個證明,以證明他老人家所講的這個話,是有經典做依據的,不是他自己隨便說。『我』這個字有兩個意思。凡夫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個假我。在佛法裡面講這個「我」,它有主宰的意思,它有自在的意思。佛經裡面講它有八個意思,但是我們通常講都講這兩個,這兩個意思重要。我們想想,現在我們這個身能不能做主宰,不能做主宰,我們的身不是真的。現在人都曉得,這個身體軀殼,無數的細胞組織的,而這些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是無常,就沒有主宰,自在就更談不上。所以有些覺悟的人說「身為苦本」,佛在經上說的,老子也說過。老子那個時候佛教還沒到中國來,佛教是在漢朝時候來的,老子是周朝時候人,跟孔老夫子曾經見過面,比孔老夫子年歲大。他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有身體,沒有身體好自在,什麼麻煩都沒有了。這是覺悟的人都曉得,身是個累贅,身是個很大的累贅,家是累贅又加上累贅。
你們在台南住,台南的開元寺,大概你們都去過,開元寺的課堂裡掛了一幅圖畫,我到那裡去看,很欣賞,我照了好幾張照片,那個時候相機不太高明,照得不很好。我下一次要到那邊去,我要把那個畫,我要找他,請他發心把它印出來,印出來以後寄給你們,你們家家都可以掛一張。畫是什麼?是個牛車,趕車的是一個婦女拿著鞭子,前面拉的不是牛,是個男子在拉這個車。車上有小孩,有雞、鴨、豬、狗、牛、羊,坐在一車上,那就是家。太太拿個鞭子趕,那叫家,那個就叫家。那個圖畫很有味道。所以那是累贅之累贅,這個都是要覺悟的。這個都是什麼?無我,這個裡頭沒有主宰、沒有自在。此地講的我是第二個意思,真我。真我是什麼?自性,明心見性就找到了真我。所以禪家講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找到了,那是真我,自性是真我,能生萬法,真我。
『本元』,「本」是本來,原本就是如此,『自性清淨』,換句話說,自性清淨心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換句話說,自性本來就沒有妄念,就沒有染污,所以才稱得上「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就是見性,所以禪家講明心見性。明心跟見性是一個意思,為什麼?心就是性。本性迷了就叫做心,本性迷了就叫做阿賴耶,就變成心意識,所以迷了的時候叫做心,心就是代表無明。現在無明去掉了,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性,所以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見性的人,見性的人就叫佛,所以說『皆成佛道』。諸位要知道,見性那個時候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這個佛有圓滿、有不圓滿,沒有圓滿。你看在圓教,這是諸位也常常聽到的,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我們禪家講明心見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初住菩薩有什麼樣的德能?諸位要是看看《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二十五位菩薩,就是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初住菩薩,那裡面有觀世音菩薩、有大勢至菩薩。那個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觀世音菩薩,那個大勢至菩薩也是初住大勢至菩薩,不是等覺。但是經上所講的觀世音菩薩能以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可以示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度脫之,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能夠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註解裡面,註「一切諸佛」,他就是這個註法。諸佛,諸佛說哪些?從圓教初住到圓教佛一共四十二位諸佛,四十二位都稱作佛,所以叫諸佛。他諸佛是這樣說的,這說的有道理。這在天台講叫分證佛,最後的那個叫圓滿佛,圓教的佛果。前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證佛,他們的見地跟圓滿的佛,可以說沒有兩樣。只有什麼?見解圓與不圓,還帶著有無明沒斷盡的,他不圓,但是見地決定是真實,真正見了性;佛果,他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盡,圓教的佛。所以在念佛法門裡頭來說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境界完全相同。
我們再看看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印光大師說的那個境界沒這麼高。他老人家說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只是斷見思煩惱,換句話說,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說實在的話,不如,還不如,福德、智慧都不如。這個話我是這兩天在此地,在它這書架看一本小冊子,法尊法師他寫的,西藏與西藏的佛教。我把這個小冊子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差一點點快看完了,我覺得印光大師講得很有道理。西藏的佛法它的特色就是辯論,有一點像原始的佛教,常常開辯論大會。他們那個學校上課,每一天有三次辯論(不是像我們是聽講的,三次辯論),幾乎每一個寺院都是這樣的。所以他們是能言善道,經論非常熟悉。所以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我們不如他們,但是實際上來說,他們沒有我們高。為什麼?剛才講了,脫離不了因明,他們辯論完全要遵守因明的規律,就是一定要照宗、因、喻,換句話說,完全要用邏輯的方法劃的界限不能夠超越,不能超越。所以這種佛法是中下的佛法,不是高級的,高級的是邏輯邏不住,超越了。像《六祖壇經》,這個沒有辦法用邏輯來說的,沒有法子用辯證法來說的,完全是超越了,境界太高了。所以他們在一般來講,中下來講,他比我們高;但是講到真正成就,他不如我們。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印光大師講得沒錯。我們要恢復是要真正恢復大乘法、恢復一乘法,大乘、一乘都要靠我們自己去做,要靠我們自己真正去弘揚,要求內證的功夫,要真正去做。底下他老人家又引: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講眾生與佛的差別。『《淨名經》』就是《維摩詰所說經》。『豁然』是一下子明白了。『還得本心』,「本心」就是我本元自性清淨。所以《梵網經》上這個說法,《淨名經》上也是這個說法。所以大師在此地特別教誡我們,一定要覺悟,悟要在自心,不在萬法。自心什麼?就是叫自性清淨,就是叫自心裡頭不要有妄念。你要自心裡頭有妄念、有思惟、有想像,統統在第六意識,這樣不會開悟的,所以這就叫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不用第六意識,所謂是離心意識,離第六意識就是離分別,一切分別,分別心沒有;離第七識,第七識是執著,一切執著沒有;第八識是什麼?落印象。我們見色聞聲都會落個印象,你要練習到見色聞聲不落印象,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來的時候照得清清楚楚,去的時候乾乾淨淨,沒有印象好落的,用心如鏡就是離心意識,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很難很難,說得很容易,轉識成智。你要不用心意識,你用的什麼?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清淨心。我們今天是自性清淨心上,加上個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加上這些東西。所以佛菩薩把那個東西去掉,去掉就是真心對境界,真心對境界看到眼前這個境界,叫什麼境界?就不叫十法界,叫一真法界,連名字也換了。用心意識,你看到這個境界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人法界、畜生法界,我們現在能看到這兩種,接觸到這兩種。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