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六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63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九面,從第三行看起,註解第四段。
【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其無明,則受真如之薰。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是皆得蒙佛如來加被,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佛菩薩是怎樣保佑眾生,怎樣加持眾生。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否則的話,就變成盲修瞎練,一味的迷信,那是得不到佛法絲毫的利益。佛菩薩保佑我們、加持我們,是不是真有其事?確實是真有其事。那個事在哪裡?這一段文上給我們講得就很清楚。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關鍵還是在受持兩個字。受持,第一、經裡面所講的意義明暸了,縱然不能夠徹底明暸,也能夠明暸一個大概;其次要認真努力去奉行,換句話說,我們要把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要在生活上去做到。要是做不到,那不能算受持,一定要做到。這個經上最重要的,佛教給我們要看破宇宙人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常常記在心裡。對自己、對人、對事、對一切萬法,要常常如是觀,觀是觀察,這一切有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行持上,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裡面,工作當中,要把煩惱、憂慮、牽掛放下,這才叫受持。讀誦這部經,為什麼要讀誦?每讀誦一遍,提醒我們一次,以免忘失掉了。不常常讀誦,佛的這些教訓都忘掉了。縱然沒有忘掉,每讀一遍就好像佛親自給我們說一遍一樣,這裡面自自然然有一種親切感,佛當面對我說法。所以每讀一遍,無明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受真如的薰習。什麼是真如?經典是真如。可是經典是不是真如,究竟有多少力量,我們能夠感受到,這個關鍵完全是在受持。你有一分的受持,就得一分的薰習;有兩分受持,你就得兩分薰習。如果天天只念,念了也不懂意思,也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沒有什麼大作用,薰習的力量非常非常的薄弱,所以關鍵在受持。
「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經典是如來智慧的顯現,是金剛智慧。我們讀誦一遍,我們的知見也不知不覺受如來知見的薰習,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知佛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佛知佛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佛知佛見。常常讀誦,常常受佛智慧的薰習,不知不覺入佛知見,這就是得佛如來的加持,這就是諸佛菩薩真正的保佑。這不是假的,不迷信。所以關鍵在受持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在本經裡面重複了很多很多次。世尊是唯恐我們疏忽,不斷的在重複,這樣自然就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佛知道這個人,佛也見到這個人;十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心裡面起一個念頭佛菩薩都知道,有些念頭不太強烈,所謂是微細的念頭,可能起的時候,我們自己還沒有覺察到,諸佛菩薩早已經清清楚楚。這個事情,大家讀《無量壽經》應該有相當程度的感受。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不是說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不是的;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能力幾乎都恢復了。他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洞視徹聽的能力比阿羅漢強得太多了。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阿羅漢當中這是以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而論,阿[少/兔]樓馱的天眼第一,他是修成的,他的天眼能量有多大?他能夠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他能夠見一個大千世界,比普通阿羅漢大得很多,普通阿羅漢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可是諸位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天眼洞視,這個意思就是說明,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都能看得見。
他們那個能力,六通的能力,幾幾乎乎是跟八地菩薩完全相同,圓教的八地,真正不可思議!所以為什麼一切諸佛都對阿彌陀佛那麼樣的尊敬,實在講是有道理的。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剛剛生過去的人,帶業往生的人,神通的能力都跟八地菩薩一樣大,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我們這個世間點點滴滴都瞞不過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那個人數沒有法子計算,《無量壽經》上有比喻,諸位讀了應該知道,無法計算。等覺菩薩都算不出來,真正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今天很幸運,機緣太好了,得人身、聞佛法,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那真是非常非常的可惜!一定要把握住,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皆得者,無論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讀誦,無不如是成就。】
此經所說的理與事,與《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平等無二,確實是大乘了義的經典。《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原則,都是第一等的;凡是究竟了義的大經,裡面決定沒有差等,沒有差別,決定是平等的,像《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無論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能夠受持讀誦,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像經中所說的,無不如是成就。不是說出家人修行功德大,在家人修行功德小,沒這個事情。你這個想法,那叫做打妄想,不是事實。功德大小不在出家、在家,與這個不相干。與什麼有關係?與心地清淨平等有關係;心愈清淨功德就愈大,心不清淨,出家也枉然,也沒有用處。所以,著重在受持上。受持,我說個「心地清淨」,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清淨。所以是要看清淨心的純度,心愈清淨,功德就愈殊勝,是這麼個意思。
【即不明義,但能讀誦,亦必得之。】
如果對於《金剛經》的意思不能明瞭,這個不明義,不是完全不明,不能夠有相當深度的明瞭。但能讀誦,亦必得之。這裡面沒有講受持,只講讀誦。在我們學佛同修當中,無論在家出家,這個做法的人很多。讀誦而不明義,讀誦而不能受持,這種情形很普遍很普遍。如果他要不間斷,每天讀誦,也得佛力的薰習,他時間長了,總會有領悟的一天,不過是比較慢一點而已,所以說亦必得之。這樣讀誦的人,就跟我們念佛人裡面,不懂得經義,《無量壽經》、《彌陀經》的意思他都不懂,他就會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老老實實他也不打妄想,專念阿彌陀佛,他念成功了。臨命終時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非常殊勝。你問他經義,他一無所知,他只曉得老實念。這樣的人讀《金剛經》,行!他有功德。他憑什麼?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他是憑藉這個。所以他很老實,他念的時候也沒有妄想、也沒有分別執著,他能夠老實念,他能夠得利益。底下說,
【何以故?果具有真實信心。】
這樣的人他有這樣的條件,他有真實的信心。真誠,我們俗話說,誠就靈了,誠就能夠通達。
【至誠讀誦,先雖不解,後必開解。】
他用至誠恭敬心天天讀,讀久了會開悟。這個開悟的道理並不難懂,一個是自己心真誠清淨,他沒有妄想、沒有執著。第二個是每天受般若的薰習,他讀一遍就薰習一遍,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想到經上的句子,每想一句也是薰習一遍。長年累月不斷的受般若的薰習,他怎麼會不開悟?不定遇到什麼機緣,他開悟了,這個道理在此地。這個道理很明顯,並不難懂,這就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保佑,真實的保佑。
【功德,指自利利他,紹隆佛種。】
這兩句話我們必須要把它看清楚,可不能把意思錯會了。經上有自利,再利他。《金剛經》的中心,是為我們講不二法門。經上一再告訴我們。諸法如義,萬法一如,如果我們把自利跟利他看作兩樁事情,你就沒有般若智慧。如果你真的般若智慧現前,你曉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這裡一定要搞清楚。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決定是一不是二。要從哪裡做?要從利他那邊做。為什麼?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重,如果從自己這邊做,決定增長我執、增長我見,四相破不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怎麼能破得了?所以下手要從利他那個地方下手。一味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久而久之,受般若受持讀誦的薰習,四相不破,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那就是自利。諸位一定要記住,自利不是自己得名聞利養,不是自己得種種享受,不是的。自利是什麼?破四相、破四見、離煩惱、開智慧,這是自利,一定要從利他邊下手,你才會真正得到自利。如果你要是顛倒了,從自利這邊下手,說老實話,你也沒有辦法利他。你學了一輩子,還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還是一個四相具足的六道凡夫。佛法裡面常講輪迴心、菩提心,我們可以從這一句上來把它區分清楚。一切從自利上下手,是輪迴心,你造輪迴業;一切從利他那邊去下手是菩提心,你造的是菩薩業,不一樣!這裡唯恐諸位同修看到自利利他會錯了意思,那個損失真的就太大太大了。
能從利他那裡下手,底下紹隆佛種自然在其中。可見得自利利他、紹隆佛種又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紹」是繼續的意思,就是我們講的傳宗接代,一代一代綿延下去,紹是這個意思。「隆」,不但一代一代要傳下去,而且希望一代一代都能夠發揚光大,隆是發揚光大。佛菩薩祖師大德一代一代傳到我們這裡,我們今天接受,接受佛法的承傳;我們不但要把佛法傳下去,而且要把它發揚光大。「佛種」在此地就是指金剛般若,如果在一般講,那又是另外的講法,在此地就專指金剛般若;在淨土宗講,就專指念佛求生淨土,那是佛種。
【皆得成就如是功德】
功德就是八個字:自利利他,紹隆佛種。
【明其皆得成菩薩,乃至成佛也。】
佛的種子,將來就成佛。佛的種子是什麼?無住生心,就是作佛的種子,就是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覺悟的人徹底放下,迷惑的人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迷悟的區分就在此地。什麼是覺?放下是覺,執著是迷。這個意思也要常常想著,有個事情我們執著不肯放下,「我怎麼又迷了,還是放下吧!」放下就覺了。能夠常常這樣想,般若在你的心裡面、在你生活裡面就起了作用,時時刻刻提醒你,時時刻刻「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為自己著想!」這叫用功,這叫功夫得力。果然有這個現象,一天有那麼個兩次、三次,就很好!三、五年之後你一定得好境界。如果一天一次都沒有,這個不得了,這就是業障很重很重。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那個般若光像閃電一樣都沒有閃過一次,這個問題很嚴重。一天能夠閃個兩、三次,好現象,很好的現象。這就是我們講的放光,真正放光。
【總以勸人必須受持讀誦此經,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證性。】
末後八個字,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綱領,也是總綱領。說得這麼多,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勸人必須,必須是非常的肯定,一定要受持讀誦這部經。關鍵還在「受持」這兩個字,不僅受持是本經的關鍵,受持是一切經論的關鍵,佛在大小乘一切經上常常這樣子教導我們,所以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就是依教奉行,一定要去把它做到。能做就會開悟,就能夠悟入心性,宗門裡面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都是這個意思。能夠悟入,然後全性起修,這句話不好懂。什麼叫全性起修?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什麼個樣子?體是空寂,作用是無實無虛。起修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我們整個的生活與無實無虛相應。無論是自己私人的生活,從早到晚穿衣吃飯,乃至於你每天去工作去應酬迎賓接客,念念都與無實無虛相應;那你過的日子不是凡夫的日子,你所過的這個日子是諸佛菩薩過的日子。為什麼?因為你所過的這個日子,完全是金剛般若智慧,這叫全性起修。誰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所表現的,那就是做到了。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到了,他們的生活,他們表現的身分,就跟我們現前社會大眾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生活確確實實都是做到無住生心,都是展現出無虛無實,他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頭。所以這個叫全性起修,全修證性。證性,性就是法身、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顯露在生活當中,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六根接觸的境界全是真如本性,這叫證性。由此可知,修跟證是一不是二,修跟證要是分了家,決定證不到的,你那個修也沒有功夫,不能分。記住經上跟我們講的,「如來者,諸法如義,萬法一如」,這是圓教究竟的境界,圓滿的境界。凡夫修行為什麼成不了佛?為什麼修行成就這樣的艱難?就是凡夫不能把萬法歸一;一定要在一法裡面把它分成許許多多,樣樣執著,這是麻煩,這是病根。這個病是你自己搞出來的,不是別人做出來給你受的,不是,自作自受。所以還需要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證、自己得,這是別人幫不上忙的。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諸佛菩薩,從這裡面得到啟示,在這裡面你真正學到東西,其次再看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所展現在我們面前是什麼樣的榜樣。
近代在中國,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示現的好樣子。他好在哪裡?就是此地這兩句話,他們一生所表現在外面的,就是全性起修,全修證性。你若是粗心大意,你見不出來,你看不出來。你要細心觀察,你看出來,你一定會讚歎希有老和尚,不是世尊,是老和尚,希有!就像須菩提讚歎釋迦牟尼佛一樣,被他看出來了,希有世尊!你會讚歎這些老和尚希有,真是希有。人家是全性起修,我們今天是什麼樣一個樣子?我們是具足煩惱在全修,我們過的日子是煩惱,過的日子是無明。他們是全性,我們是全迷。全迷所修的就是惑業苦,迷惑造業搞六道輪迴的果報,我們幹的是這個,跟他這個完全相反。他們是全修證性,我們是全修證迷。我們所證的是無明、是妄想,我們搞的是這個,這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再看下面這段經文,「極顯經功」,把這部經典的功德、功用顯示到極處。第一段「約生福顯」,這個經典能生福。實在講,福報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因為被無明煩惱蓋覆住,稱性的福報不能現前。這一部經能幫助我們破無明、斷煩惱,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先從這一方面來說。佛為我們所說的,我們要是能夠肯定的相信,你會感覺到法味無窮、法喜充滿。自性裡面本具的福報,就好像你家裡頭本來有的財富,你家裡有金礦銀礦太多了,永遠用不盡。現在什麼樣子?現在你很窮,因為你的礦沒有開採,所以每天還必須去做零工賺一點錢生活,你說多可憐,家裡金銀七寶都沒有開發出來。金剛般若幫助你開發出來,開發出來之後,再不要去受這個辛苦,不要去做小工,就這麼個意思。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我們看註解:
【顯經功,即是顯般若正智(般若智慧),此智乃是佛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正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
【世尊歷劫以來,為眾生故,勤苦修證所得,無實無虛之法。】
這裡教給我們,我們必須要記住,一切為眾生。為眾生,你自己一定得福。為什麼?因為為眾生是你性德現前,你真正破迷開悟了。這是內在的親因,外面的緣,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沒有一個不讚歎你,沒有一個不幫助你。我們講加持保佑,要用現在的話講,幫助你、協助你,這就是加持保佑,真正得到。為什麼要那麼小心量?念念都想自己,依舊迷惑顛倒,這個太可憐了!要學佛,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想到自己。若有一念想到自己,四相具足。我們讀這部《金剛經》,如果《金剛經》裡面很深的意思,我們沒有能夠體會到,沒能夠懂,能記住這一條,你的一生就受用不盡,你慢慢的一定會開智慧,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樣。為什麼我念念要想眾生、要想別人?破四相、破四見。四相四見破除,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都現前了,功德利益在此地。佛做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永遠生活在無實無虛這個境界當中。這個好!這是真實的境界。無實無虛就是無住生心,就是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而行布施,無虛;應無所住,無實。永遠遵循這個教訓去生活,決定不錯。無論你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遵循這個原則,你就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
【今將此法和盤托出,而成此經。】
和盤托出是比喻,比喻什麼?毫無保留。我連盤子都端出來了,全部拿出來,一點保留都沒有,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成佛,他成佛成的什麼?全部端出來了,連盤子端出來;是什麼?《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如來世尊果地上所證得的,圓圓滿滿全部端出來了,就是這部經。
【為未見性者,示以真確之圖案,指引眾生到彼岸之方針。】
沒見性的,我們都沒見性。沒見性的人讀《金剛經》,《金剛經》就像一個圖案一樣,我們在這裡面實實在在講,得不到什麼東西。如果稍稍能夠體會一點,才曉得這個經裡頭妙義無窮、深廣無盡!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總原理原則,總綱領。任何一部經典,不但是大乘經,包括一切小乘經,都不能出這個綱領的範圍。換句話說,《金剛經》就像大樹一樣,是樹根,一切經是這個樹的枝葉花果,這個經是根本。修行最可貴的,是把那個根本找到,從根本修,那個速度快,利益無邊。不要從枝枝節節上修,枝枝節節好苦,好麻煩。會修的人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禪宗講得最多,禪宗語錄裡面一提起,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心地。什麼心?無實無虛,這是真心。《金剛經》上講得透徹,「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根本。真的要把根本認識清楚,搞明白。由此可知,落實的心不是真心,落在空的心也不是真心。我們六道凡夫,色界落實,欲界也包括在色界裡頭,欲界、色界落實,無色界落空,與無實無虛完全相違背。所以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出不了三界。原因在哪裡?用的是輪迴心。落實的心,落空的心,都是輪迴心,出不了三界。怎樣出三界?無實無虛就出三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這個心。
無實是心地清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開了;無虛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我們學佛的人,為眾生什麼,這個要知道。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什麼苦?今天他生活困苦,那個不是苦。今天他沒飯吃、沒衣服穿,不算苦。什麼是苦?搞六道輪迴是真苦。將來墮三惡道,這個不得了,這個太苦了!這個世間小苦,我們不必去幫助他。今天這個世間人,你看看我們佛門裡面,現在說實在話問題很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幫助一些貧苦的人,只解決小苦,社會表揚讚歎,做了慈善家。一表揚、一讚歎,果報馬上就報掉,福報就報光,做了等於沒做。我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的時候,沒有做過這些慈善福利事業,沒做!釋迦牟尼佛做的是什麼?大慈善。講經說法,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這是大慈善。今天大慈善沒人做,做了也沒人表揚你。實在講,沒有人表揚好,你的那個福報功德都在,沒有漏出去。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積陰德」,什麼叫陰德?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讚歎你,沒有人表揚你,這叫陰德。陰德積得厚,後來果報不可思議!發得大了。陽善是什麼?你所做一點點好事情,外頭都知道,報紙也登,電視台也廣播,大家也稱讚,報光了,完全沒有了。你所做的那些惡,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罵你,那個惡愈積愈厚,將來果報也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要曉得,好事不要讓人知道,何必讓人知道!壞事要讓人知道,人家看到你,這個人罵你一下,那個人瞪你一眼,都報掉了,惡都報掉了。好的留到不要報掉,惡的要發露懺悔,讓大家都知道,這樣很快就報掉了。
這一段是說我們的境界,我們沒見性,《金剛般若》就是圖案,誘導我們開悟的。《金剛經》細講一遍很不容易!這個因緣非常希有,因為講一遍時間要很長。古時候真的有善根深厚的人。古時候講經不像現在這麼普遍,都是老法師在寺院裡講經。可是有一些人,遠道聽到某個地方在什麼時候講這部經,在家居士可以到廟裡面去討經單。討經單的意思是什麼?我想聽這部經,我要住在這寺廟裡。從前的寺廟有內院跟外院,內院出家人,外院就是這些居士們,給他們住的。他們討經單,當然寺廟裡頭也分一份工作給他們做,像整理道場環境,有一些零碎事情分配給他們做。講經的時候,他們都入席來聽經。一部經聽完了,他離開道場,他回去。從前有這個制度。一部經,差不多《法華》、《楞嚴》要講半年,《華嚴經》一般是講一年到二年,他能夠住在寺廟裡頭把一部經聽完,每天受這個薰習,解行相應。我們看《居士傳》裡面有很多開悟證果的,他是長時期不斷的在薰習,所以得到這種效果。由此可知,大經講一遍的確不容易!因緣非常希有,往後可以說愈來愈難。我們整個世界,這個社會結構起了很大的變化,走上工業時代、工商時代,大家工作非常的忙碌,確確實實是分秒必爭,哪有時間來聽大經?所以這個緣分愈來愈少,因此講大經這個機會愈來愈可貴,相當不容易。末後這一句:
【以親身經驗告人,俾有所遵循故也。】
《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從初發心到證果,親身的經歷。他怎麼成就的?就是依循無實無虛而成就的。生生世世都不違背這個原則,所以他能成佛。我們要是用無實無虛這種心來生活,念佛求生淨土是決定往生,而且品位一定很高,你往生一定很自在。不僅是預知時至,果然做到無實無虛,可以說你已經得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極樂世界隨時去,沒有限制的。你果然做到無實無虛,因為你已經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我們這個地方人生死有命,命是什麼?輪迴心的命。你把這個心轉成菩提心,命運就超越了,命運再也不能夠拘束你,你就在生死裡面得大自在。
【此經是佛佛傳家法寶,世尊因亟欲傳授家寶,亟欲一切眾生皆知此經利益之大,不可思議!正所謂開自性三寶,成常住三寶。】
這幾句話非常難得!若非過來人,這幾句話說不出來的。我們這個經本上,在封面上有一個長長的小印,這幾個字是「如來唯一真傳」。我在台灣,請一個台灣最有名的金石家替我刻的。我請他給我刻了兩顆,另外一顆印就在封面的底面,後面,「諸佛真傳之寶」。要曉得這個經典的可貴,真實不可思議!佛佛傳家之寶,說明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是傳家之寶。世尊也急著要找傳人,你要是真正能夠依教奉行,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契入到無實無虛,你就接受釋迦牟尼佛傳家之寶,從此你的生活,生活在無實無虛之中,你生活在金剛般若之中,你生活在無上正等正覺之中,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你得到傳家之寶。很可惜,這樣寶貴的東西,世間人不識貨。你看看,你把這個《金剛經》送給他,他不感謝你,「這有什麼了不起!」你要是送一百萬美金給他,他給你磕頭:「你是我的大恩人!」這個不得了。一百萬美金算什麼?不識貨,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他為什麼可憐?真正的珍寶他不認識,送給他他也不要,這才可惜。佛急著要傳給一切眾生,「皆知此經利益之大,不可思議!」如果對這個經典它的價值、它的意義不能稍稍體會,實在講他得不到利益。
因為這個經確實能夠幫助我們「開自性三寶」,這個開是開悟,就是前面所說的全性起修;「成就常住三寶」就是全修證性。三寶要說一說,最怕的是在這些名相上發生了誤會。開經偈的確是寫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自性三寶、常住三寶的真實義是什麼?如果錯會了意思,三世佛都喊冤枉!佛沒有說錯,你把意思聽錯了。「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是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有的。「三寶」是什麼?覺、正、淨。「覺」是般若智慧,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寶。「正」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是什麼?《金剛經》上這一句話也就說盡了,「無實無虛」;「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知佛見。「僧」是什麼?僧是自性清淨心,一塵不染。塵是什麼?五欲六塵;自性清淨心沒有。這個叫自性三寶,佛是覺,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淨不染。
成常住三寶,常住三寶是什麼?跟我們一般講的常住不一樣。我們一般講的常住,寺廟供養的佛像是佛寶,經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不是這個意思,你要這樣會,你完全把意思會錯了。這是成就自己的常住三寶,不是別人的常住三寶,自家的常住三寶。自家常住三寶是從哪裡講?從相上講的、從用上講的;開發自性三寶是從體上講的。這個說法諸位比較容易體會。常住三寶就是從生活上講的,我穿衣吃飯,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覺而不迷。什麼是覺?看破是覺,一切法無實無虛。怎麼是不迷?放得下就不迷。看破、放下,心裡面一絲毫都不沾染,我在生活當中是這麼做,這是常住的佛寶。法寶是什麼?正知正見。用來幹什麼的?用來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無論在言語上、在形相上、在動作上,都給眾生做好榜樣,都幫助眾生、啟發眾生破迷開悟,這是自己常住的法寶。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我們住所清淨,工作環境清淨,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我們自己常住僧寶。這才是這一句的意思,正所謂開發自性三寶,成常住三寶。這個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做表率、做榜樣給人看。
明白這個道理,知道怎麼個修法,我們個人要給一切人做好樣子;我的家庭要給一切家庭做榜樣,世界第一家庭,菩薩家庭。你做生意開個公司,你的公司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公司都比不上你,你這個公司是一切公司的好榜樣;同樣一個道理,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當中,金剛般若都幫助你達到顛峰。你從政治理一個國家,你這個國家是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好榜樣。這叫開發自性三寶,成常住三寶,意思深廣無盡!不能看錯,錯會了佛的意思,那哪裡是金剛般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如果有一個小的道場,不管道場怎樣,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行、來教導,你這個道場就是所有一切道場的模範、典型。
【能住持三寶者,就極低限度言之,亦足以啟發善心,挽回世運。此經之最大宗旨也。】
這就不再說大了,把住持三寶降到最低的水平,最低的水平也是勸人斷惡修善。人人都知道斷惡修善,就天下太平。今天這個世間,有不少人都在那裡追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要怎樣才能達到?要弘揚佛法,勸人斷惡修善。首先,善惡的標準要知道。實在講,善惡是相對的,到哪裡去找標準!我們中國人以為善的,外國人以為不盡然。譬如,我們中國人認為紅色是善的,大家看到都很喜歡,外國人說白色是善的,他們喜歡白色。中國跟外國標準不一樣,古人跟今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善惡標準到底從哪裡取?佛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標準,凡是於眾生有利益的都是善,凡是於個人有利益的都是惡,這是佛家的標準。這個標準,要是說對一切眾有利的都是善,大家會點頭,可以同意,可以接受。說對自己有好處的都是惡,很多人搖頭不同意。必須要把它講解清楚,要說明白,為什麼佛要這樣說,佛說得有道理。佛是教我們斷煩惱、開智慧。念念都有我,是煩惱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源,也是所有一切病痛的根源。你為什麼會害病,你為什麼生活過得這麼苦,病根就在「我」。如果能把「我」淡一點,你的日子就過得很幸福,就會很快樂。我們學佛的人,還必須對佛法真正能深入一層的人懂得,能夠同意佛這個說法,肯定佛講得有道理,確實沒錯,是我們自己錯了。所以我們善惡要守住這個標準。絕對的標準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絕對的標準是無實無虛,那必須是對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有相當程度的體會,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夠學習。縱然一般人達不到這個程度,總而言之,勸善是所有佛經最低的水準,都是規過勸善,確實能夠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目標,這是這個經最大的宗旨,就是很大的用途。
【顯經功中】
這段文也很長。
【先顯能生殊勝之福】
先從這上講,從生福上講。佛用比喻說:
【云一日三時】
古時候的印度,他把一天分成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經裡面所記載的,晝三時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白天的三時,晚上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分六個時辰。古代在中國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我們中國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用這個來代表時辰的單位。現代可以說是全世界我們都採取西洋的分法,把一晝夜分成二十四個時辰。我們中國叫小時,二十四小時。外國人只說二十四時,沒有說小時,中國人叫它做小時。為什麼小?它比我們中國的時辰小,我們中國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所以叫它做小時。印度的時辰比我們中國大,它一個時辰是我們中國的兩個時辰,是現在的四小時,這個諸位要懂。你要不懂,你讀經,經上講的有很多就發生問題了。
像台灣這些年來,為了祈求國家平安、社會安定,每年都發起做仁王護國法會,這是好事情。很可惜的,《仁王經》裡面所講的東西搞不清楚。法會期間當中,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每天讀誦講解經典二時,每天二時讀誦講解。如果現在說是二個小時,那錯到哪裡去了?人家二時是古時候印度的二時,一時是現在四小時,二時是八個小時。能不能救國家?真能救國家。現在仁王法會,跟《仁王經》裡面的意思完全相悖。經上講請一百個法師,就請一百個法師來,每天把這個經念一念,這就能唬過了?哪有這回事情,沒有這個道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的確是佛看到這個地區有災難,如何來挽救?要從人心上挽救,要大家開智慧,不要迷惑顛倒。在災難期間當中要達成共識,要把自己的利益暫時放在一邊,要團結起來,才能夠救國,才能解決問題。它這個經裡頭是這麼個道理。一百個法師,那個百不是數字,百代表圓滿。法師幹什麼的?平常是教化眾生的,每一個人教化一方,這個時候有災難了,個人教化的也許不相同,理論方法也許都不一樣,有災難的時候,這些法師統統集合起來,我們研究在這一段期間當中,應該要怎樣教化眾生,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見解統一、做法統一、說法統一。他們在這裡接受短期訓練,然後再分到各個地方去,就能夠帶動全國人,這才能救國,這叫仁王護國法會。今天找幾個法師每天敲著木魚念經,國家念亡了,還說佛菩薩不靈,你說糟糕不糟糕!這真正是誤解如來真實義,天大的誤會,佛不是這麼教你的。一定要懂得,仁王護國法會是救國會議,國家有災難的時候召開的救國會議,是把全國知識分子集合起來,如何教導全國眾生在這個苦難階段當中達成共識;所以佛法是真實的功德。現代一般人社會上說我們佛教迷信,我們所表現的十足的迷信。可是佛並不迷信,菩薩不迷信,我們這些人迷信。造成這個社會的形象,我們十足的迷信,對於經義完全不了解。諸位必須要曉得,經上所講的一時、二時,一時是現在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一日三時。
【以不可數計之身命布施】
比前面那個七寶布施殊勝太多了。七寶是身外之物,容易捨。這是身命,內財,這個難捨,難捨能捨。不是捨一次,
【歷時長極】
發這個心不容易,我們這個身體一世只有一個身體,只能布施一次。無量百千萬劫,諸位想想,生生世世捨身去布施,這很不容易!這樣的心真的是難發。菩薩能發,菩薩為什麼能發?因為菩薩知道無實無虛,他就容易了。眾生為什麼難發?因為他落實,他坐實了,他認為這個身體是實在的,所以要叫他捨這個身、捨這個命,那難到極處了。什麼都肯捨,這個命他不能捨,他不曉得無實無虛。懂得無實無虛,捨身就輕而易舉;所以往生會自在,隨時可以走。就是因為什麼?你能夠放下了。你現在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捨不得這個身,還不想離開它,不曉得這個身是累贅。什麼時候你能夠捨身,那什麼時候就能夠往生了。布施重極。
【時間長極、布施重極、行願堅極(堅固到極點),此菩薩之行門。】
這是菩薩行,我們要學菩薩就得學這個,身命尚且能捨,還有什麼不能捨的?佛這樣教我們,中國儒家雖然沒有這樣究竟,它也教給我們捨身,世間善人並不把身體享受看得很重。儒家《曲禮》有一句「安安而能遷」,這是儒家教給我們的。兩個安:第一個是心安,第二個是身安。你看,身心都安樂,那多快樂,多自在!國家、社會、大眾有需要你的時候,你能夠把身心安穩放棄,為國家、為社會服務,跟這個意思一樣,能捨。所謂是捨己為人,儒家這兩個安,說得相當的具體。有些人自己生活很舒適,他不肯捨棄,不肯放棄自己安樂的生活去奔波,去受些辛苦。儒跟佛都是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所以這是大教,我們中國人稱為聖教,聖賢人的教誨,能夠捨身為人。這就是菩薩行。
【福德之大,豈可以數計,而不及聞此經而生信者,何故?此理下詳。】
菩薩這樣的布施,這樣的行持,那個福德不可以稱量!但是他所修的福還比不上聞這個經典的。這個經文在底下,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這個人的福報勝過前面無量劫無量身命的布施,那個福比不上聞此經信心不逆。這個我們能相信嗎?一般人不會相信的,不能接受的。原因在哪裡?下面這段經文要為我們說明,關鍵的字眼就在「不逆」這兩個字。如果做不到這兩個字,你聞經的福報還是比不上人家布施的福報,決定比不上的。如果是不逆的話,你超過他,真的超過他。看註解裡頭:
【不逆,不違也。】
決定照做,絕不違背,這才叫不逆。
【聞此經,深信非依此行不可。】
這個叫不逆。我們聽到這個經,讀到這個經,有沒有去發起這個心:非依此經的教誨去做不可。什麼教誨?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你是不是真的要這麼去做?
【發起一一如法行之大心,是為信心不逆,即是發決定起行之信心。】
他發的是這個心,決定依教奉行。諸位要曉得,如果真正你發這個大心,決定依《金剛經》的教訓去做,那你是什麼人?你現在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從凡夫一下就入了法身大士之流。這個功德不是前面修布施,什麼內財、外財,比不上,沒法子比。信心不逆太難太難了!
【其福,正指下文荷擔如來,當得菩提,果報不可思議,故非他福所可比擬。】
那個福報是什麼?底下經文所講,這個人荷擔如來,就是續佛慧命,繼承如來度化一切眾生的事業。佛的事業是教化一切眾生,今天佛不在世,他來承擔教化眾生的擔子,那就等於佛了。佛是法王,這個人就是法王子。他當得菩提,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得菩提,就是他要成佛,果報不可思議!成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果報,一切菩薩所修的怎麼能比得上?這個人能夠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紹隆佛種,當得菩提,當然殊勝無比。這是把理由說出來了。
前面所說的布施,實在講,如果不見性的話,都是三界的福報。財布施得財富,世間人不明佛理,不知道事實真相,人家發了財,很羨慕他、很嫉妒他,這造罪業。一定要知道,財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他很聰明、他很能幹。比他聰明的人多的是,比他能幹的人多的是,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他發財?他運氣好,比他運氣好的人也多的是,為什麼那些運氣好的人不發財,偏偏他發財?唯有佛法講得透徹、講得實在。前世他修財布施多,他這一世得多財富。他要是修法布施多,他有聰明智慧,這是果報。他修無畏布施多,他得健康長壽,像這個捨身布施的,得健康長壽。我們如果想財富,想聰明智慧,想健康長壽,你就修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一味努力去修,果報就會現前。你要不肯修,你這一生都受命運的支配。命運從哪裡來的?前世所修的。前世修的因,今生得的果報,點點滴滴都沒有辦法離開因果的定律。學佛的人要相信業報,業報是命運真正的主宰。你多做善業,不做惡業,前途一片光明,你的生活自自然然會改善,事業工作自自然然會順利。不要懷疑!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去做,感應之快不可思議!《了凡四訓》把這些理跟事都講得非常透徹。
最近這邊有兩位同修,也是常常在這裡聽經的,他們兩個發心將《了凡四訓》印了一萬本,好像這兩天就要印好了,印好之後拿到這邊跟大家結緣。我把書的題目換了一下,因為以前那個題目看到不醒目。我換了八個字,書的題目叫「改造命運,心想事成」,大家看了這個一定很動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