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大意 (第一集) 1995/5/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2-000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諸位同修,今天這一會是在去年年底,由本館的韓館長,新加坡的鄭英良居士,以及台大的謝教授,他們三位來啟請,要我把《金剛經》好好的講一遍。這一部經,大概在二十五年前,曾經做了一次相當詳細的講解。我記得一共是用了四年的時間,經沒有講圓滿,只講了一半。那個時候我想,如果那樣細說,這個經要講圓滿,得要八年。咱們過去跟日本人打仗,打了八年。我們這一部《金剛經》講八年,就未免太過分了一點。
但是這個經的的確確有好處,晚近我們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淨宗上,特別提倡《無量壽經》,這個原因我必須跟諸位同修做一個簡單的報告。在整個佛法當中,如果依靠一部經典能成就的,這個成就決定脫離六道輪迴,所謂是了生死出三界,這才算是成就。修得再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算是成就。能有這種效果的,只有淨土五經。所以淨土五經一論,隨便哪一部,它都有這個能力。除淨宗經典之外,任何其他大乘經典,如果不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能算成就。原因在哪裡?斷惑太難了。你們有沒有本事把妄念統統息掉,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行。假如說做不到,那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了。除此之外,沒第二條路好走。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把其他大乘經論統統放下的原因。
這一次他們三位來啟請,我為什麼又答應了?所以很多人都很奇怪!怎麼淨空法師現在又講《金剛經》了。這裡面也有個原因。原因是什麼?在這些年來大家都念佛,佛沒念好,沒有念好的原因在哪裡?一個是理論不通達,第二個是世緣放不下。世緣是我們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常常牽掛在心上,這對於念佛產生了很大的障礙。我想《金剛經》對於我們看破放下會有幫助。
《金剛經》經文不長,講的理非常微細,讓我們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所謂是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能放下。放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些東西一放下,身心自在,我們念佛的功夫就得力了。所以我們用金剛般若來幫助我們念佛。過去,這是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他一生專門研究這部經,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一部《講義》,這一次因為我們講這部經,把《講義》再翻印,印了三千套《講義》。這一次我們翻印的《講義》,就做了一點工夫,把他的科判所分出的經文,我們都用阿拉伯字標示出來,再將科判註明經本的頁序,這樣對於研究檢查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諸位拿到這個本子,今天可以帶回去,我們印得很多。本子旁邊有數目字,這是過去本子沒有的,是加上去的,這個數字就是《金剛經》科判的段落。所以你讀到哪一句,覺得不了解,查講義非常方便,一查就查到了。這一次印的本子,可以說是比過去要完備一些,方便很多。我這一次回來時間雖然不長,這個星期,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六講三天,下個星期是一、三、五、六講四天,總共七天。七天我們把這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統統介紹,七天講一部經。所以題目是大意,當然不能細講,細講,剛才講了要七、八年。明瞭我們講經的目的,大家就真的能夠得到受用。
佛法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它是佛陀對於一切眾生最殊勝、最美滿的教導。它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樣過日子,過最幸福的日子,過最圓滿的日子。幸福、自在、快樂都在佛法當中。假如沒有這些好處,諸位想想我們用這麼多的時間學它幹什麼?毫無意義!學了就要有用。當初民國四十二年,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聽了這一句話,很中聽,這才發心專門研究,後來果然得到了,真的得到了,對於老師一生感激不盡。不但在生活上你得自在了,現在很時髦的話,「改變體質」。這是很時髦的話!怎樣叫自己身心健康、不老、不病?我常說的,佛法可以叫你不老,可以叫你不生病,也可以叫你不死。這是世間任何學問做不到的,都在佛法之中。
昨天下午有一個同修來看我,告訴我一樁事情,劉承符老居士,在西雅圖,他今年九十歲了,早年我講經,他幾乎從來沒有缺席,他聽過我二十年,而且都寫的有筆記。現在那個《法語》就是他的筆記印出來了。到美國之後,他發心收集我的錄音帶,把錄音帶寫成書,因為年歲大了,八十多歲了,開始做這工作,所以寫小部的,小部寫的有不少種,現在有五、六種已經出版了。去年年初發心寫《無量壽經》,聽說已經寫了二、三十萬字,今年的身體健康狀況比過去都好,精神體力也都好。所以《無量壽經》寫完之後,他又發心寫《彌陀經要解》,不可思議!這是三寶加持,今年九十歲了,還能夠有這樣健康、這麼好的體力,證明佛教導我們的決定是真實的。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殊勝的功德利益。
般若是梵語,古印度的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智慧。佛法所求的就是智慧,佛法教學的重點,也是智慧。我們可以從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學當中,講般若這一個部門,用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他整個教學時間的一半。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教導大眾的一個中心科目,非常的重要。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不但我們生活上這些小問題,剛才說了,連生死大事都能解決。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高度的智慧,你就沒有辦法明瞭,更無法解決了。
般若經典在整個佛教經典裡面,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讀誦當然不容易,所以《金剛般若》是般若的精華,是般若的綱要。我們沒有時間去涉獵《大般若經》,我們得到這一卷,這一卷雖然不多,但是整個般若的要義都在其中。這個經裡頭,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如果不細心去研究,很難知道它的義趣、它的道理。它這個趣味,如果你嘗到、得到了,那的確是欲罷不能。
大乘佛法是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是在這一生當中,自己一定要從凡夫位超凡入聖,要解決人生第一樁大事,生死大事,其他都是小事情,這才達到自度的目的。自己得度,一定要幫助別人。佛經裡頭常講,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六道都苦,沒有不苦的。苦的原因在哪裡?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人生是自己,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不認識。宇宙是生活環境,對於生活環境也是茫然無知,於是成天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都不能解決問題,只造成問題更加嚴重,而不能夠解決。
要解決這個問題,決定要智慧,要高度的智慧,認識自己,認清我們生活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只是我們台北市,也不限於台灣,不限於這個地球,生活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的距離我們這個銀河系,不是距離地球,距離我們這個銀河系,十萬億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銀河系,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們這個銀河系的西面,在超過十萬億個銀河系,在那一頭。那一邊有一個星系,那是阿彌陀佛的世界。
你就想到我們活動的空間有多大,現在這個心量實在太小太小了。經上講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才叫真智慧。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包容,包容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自己的真心、覺心。我們今天迷了,不知道自己心量有這麼大,不知道有這麼大的智慧,有這麼大的能力,不曉得,全都迷失了。怎麼迷的?打妄想!這個妄想害死人。
貪瞋痴,貪瞋痴叫三毒,沒有比這個更毒了,心裡頭貪瞋痴,這心有毒,這個毒就是所有一切生死疾病的根源。佛為什麼說人可以不病,可以不老?三毒沒有了,就不害病。三毒沒有了,人就不老了。原因在這裡!實在說,不是佛點醒我們,不是佛在千經萬論苦口婆心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我們怎麼會懂?怎麼會知道這個事情?
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方式,菩薩快樂幸福的生活,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建立在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為根本,這個才說明般若在整個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眾生他所知道的很有限,他所能夠覺悟的範圍很窄小。大乘經上常說,「諸法緣生」,緣生就是許許多多條件之下產生的現象。
這是世間有一些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宗教家,世間很有聰明智慧的人,他明瞭。雖然明瞭,沒有見本性,本性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法的本體。這些東西從哪來的?人從哪來的?萬物從哪來的?太虛空當中無量的星球從哪來的?一直到現在都找不到答案,不曉得從哪來的。這就是佛說的,沒有見本性,沒有見到宇宙萬法的本體。因此他不可能沒有妄想,他在那裡推測,他在那裡幻想,這就為境界所轉了,迷而不覺!
佛與大菩薩他曉得,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完全了解,透徹的了解,一切經論無非為我們說明這一個事實而已。所以佛家,大家知道經典很多,內容非常豐富,經典裡面說的是什麼?就是跟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剛才說了,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所以諸位想想,世間的學問,還有哪一個學問比這個學問更重要?還有什麼學問跟我們自己的關係更為密切?沒有了,找不到了。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才曉得我們這一生當中,什麼都可以不學,佛法不能不學。它對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是讓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解決問題,這是一門大學問!
六道輪迴哪裡來的?迷來的。迷了才產生這麼一個現象。覺悟之後,六道就沒有了。佛法講悟了以後,這是三乘。三乘是菩薩、聲聞、緣覺。所以覺悟之後只有三乘,實際上三乘還是佛方便說的,這個就是覺悟程度淺深不同。三乘跟六道就是迷悟差別而已。
這一部經它講的是什麼?它所教給我們,是般若的一個核心問題、中心的問題,那就是破除妄想雜念。我們的妄想雜念止不住,晚上睡覺還會作夢,作夢也在打妄想,可見得這個妄想是日夜不間斷的,一年到頭不間斷的,生生世世不間斷的。所以經本一展開,須菩提尊者代替我們發問,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兩個問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部經就解答這兩個問題。「住」,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什麼地方?這個妄想怎樣能夠把它消滅掉?「降伏其心」,就是降伏這個妄想心。這兩個問題確實是中心的問題。
大乘佛法,諸位都曉得,修行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無量無邊,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斷妄想,果然能斷妄想,能夠叫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妄念一天比一天減少,那你的修學完全正確。如其不然,妄念還是那麼多,甚至於沒學佛的時候,似乎妄念少,學佛之後妄念更多了,那你是完全把路子走錯了。如果不是在理論上發生問題,一定在方法上發生問題了。如理如法,它的效果必然是妄念會少。當然一天比一天少,那是上上乘的功夫,我們做不到。我們如果能夠檢點出來,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這個功夫就非常非常好了。月月不一樣,那你就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你會生活得很快樂很歡喜。為什麼?月月境界都不一樣,這是功夫真正得力。能夠一年一年不一樣,已經算是很不錯了,但是不能夠止住在這個地方,要更精進、更努力。月月境界不相同,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逐漸逐漸明白了,能明瞭一分,就得一分利益;明瞭兩分,就得兩分的利益。這個利益就是我們講的享受,這是真實的受用。
諸位可以翻開經本,看經文第一段。這一次印的經本,把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保留住,江居士的科判分段也標示出來了,這個對於讀誦《金剛經》、研究《金剛經》的人有很多方便。我們看第一小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們講席因為時間的關係,同時我們大家在一起,都是老同修,講經也講多了,聽也聽多了,所以裡面一些名相術語,因緣故事,統統省掉,不講這些東西了,重要的探討經義,這個經裡面到底它在說的是些什麼。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這叫「證信序」,這是佛經的體例。它自自然然分成三個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序分,像一本書,通常我們有一本書,請別人做個序文介紹介紹。佛經本身它有序,序文後面是正宗分,正宗是正式要來討論我們所探討的主題。末後一段有流通分,流通是勸勉我們,我們自己明白之後,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讓社會大眾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自自然然分成這個三分。
「證信序」裡面有六樁事情,第一個是「信」,如果我們對它不相信,那就很難。所以信心的建立,是我們成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年輕的時候,個性很好勝,不服輸,還有一點口才,強詞奪理,我會跟人家辯論。說是人家把佛法介紹給我,幾乎是不可能。為什麼?年輕時候念書,把佛法列作迷信,這個觀念很深很深,這個東西迷信!說老實話,一般法師來給我講經,把佛法介紹給我,是決定不可能的。我幾個問題會把他難倒,他答不出來。這個得講緣分了。世出世間法,我們要求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是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老師、最敬仰的老師,你就得利益了。為什麼?他說的話不懷疑,他說的話可以百分之百去照做,這就行了。所以找老師的條件,就這麼一個。
諸位如果翻翻佛門裡面很多的語錄、傳記,我相信大家一定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些學生參學,去拜訪一個老和尚、一個善知識,談幾句話之後,那個老和尚說,你的緣分不在我這裡,在某一個地方,你去,到他那裡去。他到那邊去,果然不到三年,他成就了。這個老師難道不行?不行為什麼會給他指出那個路,指得那麼正確?中國的書籍特別是在過去,記載非常簡單,文字要講求簡要詳明,言語亦復如是,不囉嗦。我們看到一、二行,那個一、二行的記載,可能談了幾十個鐘點了,記下來只一、二行。
這老和尚跟初學的人一接觸一談話,就了解他的程度。知道一定會問,你對於某些學問,你歡喜哪種?你對哪個最景仰?這一談話,指點你的就是你最佩服、最景仰的人,你到那裡去。我雖然有能力教,但是你對我信心不足,我教你,你未必肯聽,未必能接受。你最佩服、最景仰的人,你到他那裡去,他教導你甚至於不如我,但是他教你,你百分之百的接受,你就會成就。所以佛法教學把「信」擺在第一,第一個是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世尊當年教學的時候,沒有教科書,如同中國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集合三千弟子,天天教導,那個時候沒有教科書,都是言語開導。老師過世之後,學生才把自己所記憶的再寫出來,流傳後世,佛法也是如此。所有一切經典,都是弟子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大家開會,在一起來結集。就記憶所及的,把它寫出來流傳給後世。這是古時候,中國跟印度幾乎完全相同。不像現在教學的時候,把材料書籍都寫好編好才去,在從前沒有。
「我聞」這個「我」是阿難尊者,也就是說,集結經典的工作,阿難是負責人。所以一開端說「如是我聞」。第三個時間,佛在什麼時候講的,『一時』是時間。第四是主,誰講的?佛講的。『佛』這個字是說法之人,主講的人。底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所,在這個地方講的,『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聽眾。當年參加法會,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一批人,是佛的常隨眾。還有其他來聽經的,那個附帶的都沒有計算在內。所以集結經的時候,就用常隨眾,用他們做代表,實際上法會的人數遠遠超過。這就是六種緣都具足了,這個法會才能得到圓滿。
在這一段裡面,我們再分開一樁一樁的來說明,這個我們就能得到受用。「如是」,所謂「如」,如佛所說,經是佛說的,阿難總不能自己說,阿難是複講,重複的說,所說的當年釋迦牟尼佛是這麼說的,我也這麼說。記不得的可以減少,但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見,那就犯了錯誤。決定不可以添加。如佛所說,這個如是這個意思。「是」,就是決定沒有錯,錯了就不「是」了!阿難尊者複講,把佛所講的話重複講一遍,講得完全沒錯誤,怎麼知道沒錯誤?聽眾可以做證明,這是佛滅之後,這裡頭有一段很長的故事,我們都免了,不講了,集結的經過。這是集合世尊當年在世的學生,五百人,阿難升座來複講,下面給他記錄,這五百個人都是同學。如果有一個人提出意見,說阿難你這一句話,我聽到好像不是佛說的,那就得刪掉。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有一個人反對,就不能流通。換句話說,他所複講的東西,必須五百個人個個同意,佛是這麼說的,這才能記下來。所以這個「是」是五百阿羅漢給阿難尊者做證明,阿難說得沒錯,不是他自己意思,佛確實是這麼講的,「如是」兩個字含的有這個意思。
《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所以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假如我們對這個經典產生懷疑,換句話說,經典的道理再好,方法再善,我們很難得受用。為什麼?不能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那就難了。「如是」,這是我們介紹很淺顯的意思,換一句話,它有很深的意思,它是其深無底。說深義,我們就很難理解,必須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從功夫當中去體驗。
修行這兩個字,諸位同修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行為太多了,佛法把它歸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起心動念,也就是我們講的思想見解,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要修正過來。言語錯了,要修正過來。身體所作所為錯了,要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絕對不是說,我每天念幾部經,念多少聲佛號,這個叫修行,這是樣子,不見得是真的。雖念經、雖念佛號,心裡還打妄想,那叫什麼修行?那完全錯誤了!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明白、要了解。
「如」的深義就是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佛與眾生完全平等,也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叫做真如本性。這個性體如如不動,性體就是我們的真心,這是佛給我們講的,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清淨的,我們凡夫用的心,妄心。妄心是什麼心?是生滅心。這是念頭,妄念,一個妄念生,一個妄念滅,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這是妄心。真心沒有妄念,沒有妄念就不生不滅。所以給你講,人為什麼會不老?因為你用生滅心,生滅心就會老。你用常住真心,沒有這個念頭,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會衰老?你就常住了,道理在此地。
人為什麼會生病?因為你的心有毒,你的妄心是毒的,妄心裡頭有貪瞋痴,三毒,那你一定會生病。你三毒沒有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三毒沒有了,你永遠不會生病。所以生死疾病的根源是什麼?貪瞋痴三毒!沒有比這個更毒!假如三毒沒有了,世間最毒的毒藥,他去飲的時候,不起作用。他裡面沒有毒,對他就不起作用。我們因為內心有毒,外面一碰到有毒的東西,內外交感馬上就病了,就要命了,這是真的事實。
那個「是」,「是」的深義,當下即是。這一句話說得容易,含有無盡的禪機在裡面,很不容易了解,確確實實當下即是。所謂至高無上的佛法在哪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而我們不知道,看不到、聽不到、體會不到。如果你一念覺,你就曉得了。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是說一點深義,也不必多說了。「我」,般若經上最主要的就是破我。這個「我」是隨順眾生說的,決定不是執著,如果執著,那就錯了。這個「聞」也不是當聽到講,因為你耳聽,你很難了解它的真義。這個「聞」應當是像《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就正確了。
這些,剛才說了,都是需要真實修學的功夫,修學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修清淨心!佛法修行的綱領,三個字覺、正、淨。覺是覺悟,正是正確的思想見解,淨是清淨心。這個三樣實在講是一體的,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得一個,其餘兩個都會得到。真正覺悟了,他的思想見解哪有不正確的道理?他心自然清淨。所以一個得到了,其他兩個同時都得到,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原則。
在佛法十個宗派當中,像禪宗、性宗,它從覺門進去,它的修學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從這個門進去。禪宗以外,所謂教下,像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唯識宗,這些宗派從正門進,完全從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怎麼修法?完全依照佛的大乘經典,以這個做標準,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展開經典比較比較。如果我們所想的、所做的,跟佛講的一樣,那表示我們這個做得很正確,沒有錯誤。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不一樣,要承認我錯了,佛沒錯。依照佛的標準,把自己錯誤東西修正過來。他們走這個路子。這個路子的確好走,但是時間很長,就跟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慢慢來,時間長。禪宗的方法,它是頓悟,它的時間很短,但是那是天才班,不是普通人能學的,那個班是一步登天的,非常快速,不要經過這些層次,所以這兩個都難。一個頓,我們頓不上去,沒有那個本事;再來一個教下時間太長,我們顯得時間來不及了,這才不得已修淨土宗。
淨土的好處,專門修清淨心,這個方法容易。所以淨宗的經典,比起任何宗的經典分量少得太多了。它的原始經典只有三經一論,後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又加上兩樣:《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成為五經一論。五經一論統統印在一起還是薄薄一本,佛法多,不多!一本就夠了,淨土宗的東西,全部都在了。淨宗跟密宗,都是修清淨心,但是淨宗比密宗好修,密宗修清淨心難,比我們難。密宗的清淨是純淨,是高度的清淨。我們初學的人決定修不到,這個要知道。你如果搞錯了的話,你不但利益得不到,你反而吃虧。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
我學佛,一接觸佛法,指導我的老師就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所以密宗裡面一些常識,我很豐富。在菩薩修行裡面,正式要修學密法的是什麼條件?大乘八地菩薩。我們連個初信位都達不到!八地菩薩是完全修學密宗、密法。所以它是佛法裡面高級的佛法,像我們世間這個學校,他是研究所博士班。我們現在是幼稚園的程度,就想去念博士班,那不可能的事情!雖然不能,我們做個旁聽生行不行?佛門裡有。旁聽生是什麼資格?圓教初住菩薩,可以附帶學一點,不能是正科生,可以涉一點邊緣。圓初住我們望塵莫及,圓初住是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哪裡是我們的境界!所以一般人不了解,產生了嚴重的誤會,一窩蜂都去學密去了。學個半年一年,證果了,證什麼果?神經病院去了,得神經分裂,我們佛門叫著魔,神經分裂,瘋瘋顛顛的。我在國內國外遇到好多。遇到的時候,他們來找我,問我有沒有救?沒救,我沒本事救。你沒有學的時候,我可以警告你,我可以勸導你;你已經入進去之後,學偏差學錯誤,沒法子救了。
由此可知,真正密宗的善知識,他不會叫你學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教我學戒律,學大乘經典理論,他不傳密法給我。這就是真正的好老師!他對我非常愛護,我的佛法根基,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他只傳我一個咒,那時候還沒有念佛,他就教我念一個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你們大家都曉得的,你們雖然會念,不曉得什麼意思。他老人家把這個咒的意思告訴我,這個意思非常之美,唵是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都是外國文法,合成中國的話來講,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你看這個意思多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你的身心像蓮花一樣的乾淨,這個意思。所以教給你念,念的時候常常想,想這個意思,這才有用處,你天天只會念,不曉得意思,那個沒有用處的。所以我才曉得咒語裡頭的含義非常的圓滿,非常之美。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也完全是梵語音譯的,「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這一句名號的意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依靠無量的智慧覺悟,這個意思,決定不迷。所以你不知道意思,你去念的時候,就枯燥無味。你曉得念念提醒自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為什麼要念念提醒?我們迷得太久了,無量劫到今天,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執著、妄想、煩惱,都搞這些。
《金剛經》講,怎樣把這個妄心降伏住?唯一的辦法,加強覺正淨的提示,時時刻刻來提醒你。等到覺正淨有了力量,妄想雜念,分別執著自然就減少了,自然就減輕了,就得自在了,就得受用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所以你要遇到一個好老師,他會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教你迷信,凡事都有很深的道理存在。即使佛門有很多儀規,儀規裡頭很多的道理、很多的學問,可是你要不明瞭,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很難得受用。不清楚,譬如念六字大明咒,念的人很多,他念跟我念就不一樣,我念有受用,他念沒受用!他一天念十萬遍沒有受用,我一天念個三遍、五遍就有受用。它真能提醒我,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這一段經文裡面,最難令人接受的就是時間,它沒有把年月日寫出來。我最初讀佛經,對於這一句,覺得很遺憾。阿難那麼聰明,記憶力那麼好,為什麼把時間給忘掉了,寫個「一時」,某年某月某日他沒有記載出來?那個很遺憾。到後來對於大乘經義稍稍明白一點,才曉得這個「一時」裡頭,含著有很深很妙的意思。為什麼?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近代科學家,像愛因斯坦他們明瞭,看出這個事實真相。沒有時間,那有什麼好記載的!到你心境清淨的時候,我們現在的話說,時間可以超越,人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這是現在科幻小說裡頭常常在演,這是事實。但是現在科學家,還不曉得用什麼方法,還不知道。在理論上曉得,這是可能的,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佛法有,用定功,用禪定,用清淨心。
淨宗講的清淨心,跟禪宗講的禪定是一個意思,同樣的境界,說的名詞不一樣。所以你心清淨到某一個純度,你就有能力回到過去,就有能力看到將來。而這個能力,實在講並不稀奇,每個人都有,佛講這是本能。現在我們講神通!大陸上人稱特異功能,這是本能。在世間有極少數的人,他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他生下來就有的,極少數的人。這個能力,實在講很不容易保持,因為心清淨能力現前,假如這些人看到花花世界,生起貪瞋痴,他的能力馬上就失掉了,他又迷了。換句話說,這是覺悟人的能力,我覺了,能力就現前了,迷了能力又失掉了。智慧德能都是本來具足的。
大概在七、八年前,我在洛杉磯講經,當中有一個同修,他遇到大陸派到美國的,有十個特異功能的人,在美國那邊表演。其中有三位到洛杉磯,遇到他們,他就找他來做一個實驗。他說這個人,大陸上人稱他有X光眼,就是他有天眼。我們叫天眼,他們叫X光眼。這一位同修就叫他來看,看她的身體。他看了很久,告訴她,他說妳得過肺病,妳某一個地方,但是妳現在肺病好了,已經結疤了,指出它的位置,她嚇了一跳。她確實是有肺病,但是連她先生都不知道。從來沒有跟人講過,被他說出來。他確實有透視的能力。她就請教他,因為那個年齡只有二十幾歲,二十四、五歲的樣子,她就問他:「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他很老實說,他說:「會。」怎麼會失掉呢?欲望念頭起來時候就沒有了。
這個跟佛法說的就很相應,所以佛法修學得定,得清淨心,這個能力就恢復。貪瞋痴這個欲望一現前,這個能力就喪失了,就失掉了。所以這些人要能保持他的能力,要保持他的清淨心,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才能保持。否則的話,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積極去爭取,他這個能力很快就消失掉了。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一時」就很有道理。我們了解這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法會的現場,如果我們清淨心到一定的純度,可以回到過去,參加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經的那個講座,這些都是事實。所以這個一時就用得好,一時是非常正確的。
佛,在此地雖然是講經的主人,釋迦牟尼佛,可是它別有含義。佛是自性天真佛,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佛、菩薩、阿羅漢在佛法教育當中,是學位的名稱,不是對某一個人專稱的。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的學位,大學畢業,學士,再上面碩士,再上面是博士,在佛法裡面講阿羅漢、菩薩、佛。阿羅漢相當於學士,菩薩相當於碩士,佛相當於博士。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人人可以成佛。不但人人可以成佛,佛給我們說,人人本來都是佛。
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這個問題大了,這在佛法是最著名的大問題,根本的問題。我們本來是佛,自性本來是清淨,為什麼會迷?什麼原因迷的?幾時迷的?現在我們依照佛法修行,我們破迷開悟,就成佛了,成佛之後,會不會再迷?有什麼原因再迷?幾時再迷?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能跟諸位說,說也說不清楚,但是我可以介紹你一部書,《楞嚴經》裡面就講這個問題,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給他詳細解答,你去看,看你懂不懂,看了之後你會不會開悟,如果不能開悟,回頭老實念佛,念到自己身心清淨的時候,會豁然大悟,這個問題你才真正得到答案。
可是佛家這些問題,你不能想,不能研究。為什麼?你一想一研究,落在第六意識裡頭,叫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得不到真相,真相要清淨心裡頭豁然放光亮了,照見了,那時候才明白,所以最高深的東西,決定不能去研究。在佛法講參究,不叫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識裡,意識都是妄想,妄想不能破妄想。所以大乘經典裡面,訣竅就在這個地方。唯一的方法,老實念,不要想它意思,老實念。老實念是什麼?就是修清淨心,我念經念佛了,就不打妄想了,就是把妄想去掉這個方法,使心得到定,使心得到清淨,這個問題自然解決了,你就看到事實真相了,所以「佛」的意思含著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本身原本都是佛,我們學佛無非是恢復我們自己本來面目而已。佛是一個完全覺悟的人,圓滿覺悟的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不明瞭的,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有一個很長的故事。在此地,我們也把它免掉了。「舍衛」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豐德。要用現在的話說,這一個地區,不但物產豐富,而且是一個高度文明的都市,也就是說一般人教育的水準很高,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這裡有很多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物。所以它這個名字稱之為「舍衛」,就是物產豐富,人有學問、有道德。它的含義,實在講就是我們自己本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換句話說,那就變成我們自性的舍衛了,這個是它真正的含義。所以我們從事上,要能看到它的理,從相上我們能看到自性,這個經讀得就非常有味道,非常有趣味。像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他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兩句就是舍衛的意思,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頭本有的德能。
「祇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居住講經說法的一個所在。這個地方原來是舍衛國太子祇陀的別墅,是一個花園,私人的別墅。給孤獨長者,這個給孤獨是當時大家送他這一個名號,他叫須達多,他的名字叫須達多,因為這個人很慈悲,是個慈善家,對於孤苦伶仃的人,他統統都照顧,所以大家叫他給孤獨,他能夠布施、能夠供養這些孤獨之人,所以就不稱他的名號,就叫他給孤獨長者。得這麼一個尊稱。
他邀請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佛來不是一個人,他有一大堆人跟著他,前面講了,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他的常隨眾,所以請佛,那一批人都要跟來,你要有很大的地方去招待他。所以長者在到處找地方,就看中太子這個花園,這個場所夠,活動空間也夠,就跟太子商量,買他這個地方。太子曉得長者是首富,家裡有錢,就跟他開玩笑,我可以賣給你,聽說你家裡黃金很多,你用黃金把我這個地,鋪多少我就賣多少給你,就開這麼一個價錢。而給孤獨長者真的回家把金磚拿來鋪地。
太子是開玩笑的話,他一看到這個樣子,他就問他,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你為什麼請他來?為什麼對他這麼尊重?長者把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事蹟,介紹給祇陀太子,祇陀太子也很佩服,他說那這樣好了,功德我們兩個人做,我這個園不能賣給你一個人做,咱們兩個人。長者不肯,我有錢,你開了價錢,我一定鋪滿,我功德一個人做。這個太子看到他這麼固執,他就說,那好吧!我地賣給你,這些花草園林都是我培養的,我全部都砍光。這一砍光,就變成荒地,也沒有意思了,這兩個人才開始妥協。樹木花草祇陀太子的,地是給孤獨長者的,這兩個人做功德,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
祇陀這個名稱,是他父王在打仗的時候,打了勝仗,凱旋回來,宮廷裡面來報喜,說是皇后生了一個兒子,他就給他起這個名字,叫祇陀。祇陀就是戰勝的意思。詳細的就不必多介紹了,這個是傳記裡面很多,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在這個裡面含的意思,我們如何能夠克服欲望,這是我們要打一仗,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這能誘惑我們,我們怎樣戰勝它?怎樣克服它?果然能夠戰勝了,能夠克服,能夠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那就是祇陀的功德利益,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
給孤獨,《法華經》裡面有一段故事,有個比喻。過去我們完全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真心,現在遇到佛法,才知道回頭,給孤獨園是我們的家,才曉得回家,表示回頭的意思。換句話說,回頭就是會歸性德,恢復到自性清淨心,恢復自性無量的智慧德能,這是給孤獨園含的意思。
「大比丘」,比丘是出家人,含義也很多,這也都不必介紹了。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意思,就是遠離污染,恢復到清淨。所以出家人通常講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比丘也叫和合眾,眾是我們今天講的團體。佛法的團體,無論是出家人,無論是在家人,一定遵守佛的教訓,要遵守六個原則,這叫六和敬。佛說了,果然能遵守這六條,是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大家尊敬的一個團體,所以叫做僧團。這裡面第一個,就是見解要相同,大家沒有意見,見解是一致的,我們今天所講建立共識,大家有共識,不會有意見分歧。戒和同修,就是守法,每個人守規矩、守法。第三身同住。口無諍,沒有爭論。意同悅,團體每一個人相處非常和睦,歡歡喜喜。利同均,物質生活,一定是平均的,沒有厚薄。所以這個團體是一切團體裡面,模範的團體。
「大」,特別指的是大乘,它不是小乘。這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大慈大悲,都具足大智大願。而「千二百」表圓滿的功德,這個意思都出在《楞嚴經》。「五十五」代表的菩薩的階位,菩薩等於讀書一樣,從一年級到畢業,它五十五個位次。一年級、二年級,要到五十五年級才畢業。這個在佛法裡面分有十信,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另外,有四加行四個位次,等覺一個位次,五十五個位次,代表這五十五個位次。
這一節經文裡面,它所顯示的,它所表明的,就是說如如不動的本性,當下即是。看這些短短的文字,你能夠體會,實在講就在現實生活之中,就在起心動念之處,是我們日常生活,所以釋迦牟尼佛,底下發起的時候,表現在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充滿了智慧,充滿了高度究竟的智慧,這才是幸福美滿的人生。方先生所說的,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都不錯。所以你懂得佛法,你的生活是世間最幸福、最美滿、最高的享受。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段,明天我們的經文就要講得長一點了。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