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證道歌 (第七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7
掀開經本二十一頁: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從這一句看起。在上一節我跟諸位談到,修學一定要從根本上下手。「摘葉尋枝」之事現在感覺的有一點來不及,在時間上已經不允許了。但是這一樁事,說實在的話也是必要的,你譬如說佛法裡面有許多名相術語,也不能說不知道,這些統是枝葉上的事情。現在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修學?必須是本末兼顧,要把重點放在根源上,附帶的再來研究那些枝枝葉葉的問題,這是兩邊兼顧的修學法。如果要把全副的力量都用在枝葉上,我們費的力量多、花的時間長,確實收穫有限。在根本上,諸位要記住,在行門裡面比較起來還是念佛的佔多數,在念佛法門這個根源上修就是修一心不亂,諸位特別要記住這一點,修道的人就是修一心不亂。無論是出世法、是世間法,擾亂我們的心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了。什麼事情都可以放下,只要得一心,一心不亂就是淨土宗的「直截根源佛所印」,諸佛給我們印證的。
如果說在教下來講,我們到後面也會讀到,教下也是直截根源,那就是教與宗是一不是二。到後世所以會發生問題,就是把宗教看作兩截,問題才出來。於是宗門就毀謗教下,教下就毀謗宗門,宗門說教下說食數寶,教下說宗門是盲修瞎練,彼此在毀謗。為什麼會有這種毀謗的事情發生?都是在枝葉裡面,沒有找到根本。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宗教是一不是二,宗者是教之宗,教者是宗之教,是一不是二,所以他就不毀謗了。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心清淨,心證到一,就對了。所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沒有法可說,你要說這是有法可說,確實那是謗佛、謗法、謗僧。佛所說的一切法全是叫對治之法。
禪宗裡頭有個小公案,說有兩個出家人對於教理、讀經發生了意見。甲說這一段應該怎麼怎麼講法,乙就反對他,你這個講法錯誤,我看是另外一個講法。兩個人愈爭愈厲害,彼此不服氣。甲就去找老和尚,在老和尚那裡告狀,我看到經文,這麼這麼講法,那個他反對,那老和尚,他實在他沒有道理。老和尚聽了之後,你說得不錯。他心裡很舒服,去了。他那個心裡不高興就是有病,老和尚一給他點頭,你講得不錯,他心平氣和的,病就好了,你看老和尚這一個藥下得很好,藥到病除,他的病沒有了。乙聽了不服氣、很生氣,也來找老和尚來論理,乙把他的道理敘說一番,老和尚說你也很對。那個乙也很不錯,也心平氣和,他的病也治好了。老和尚專會替人治病。老和尚旁邊有一個小沙彌,站在旁邊說,老和尚,怎麼張三也對,李四也對,到底哪個對?好像你是非不分。老和尚看看,你也說得不錯。
你就曉得無法可說,而怎麼樣?把三個人的病都治好了,治好了就對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專替眾生治病的,專門治你心裡頭不平煩惱的病。我們今天看經,就是當年他治病的藥方。所以我們在此地要覺悟,不要把這個藥方又造成了病源,那就錯了。我們沒有病,看看這個藥方,看笑話,像看故事、看小說、看笑話一樣。有了病了,這些藥方有些地方可以管用,就能把我們治好。所以大家要懂這一個道理。這就是說明無法可說,無有定法可說。要曉得煩惱就是病,在境界裡面起了不平,起了煩惱、起了念頭,這就是病,這個病很重,生死輪迴都是這個病造成的。佛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對治我們的病。
因此,研教一定要求大開圓解,不要起爭執。古人也有爭執的,那個是大善知識他們也有爭執,但是你要曉得,他有的時候那個爭執是無爭執而爭執,他是為對治一部分人的,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實際上確實是沒有爭執。你譬如以我們平常最常見的《楞嚴經》,《楞嚴經》古今的爭執就很厲害。古註裡頭的代表是以宋朝的長水法師,他完全根據天台教義來解釋《楞嚴》,以天台的三止三觀配合奢摩他、三摩、禪那來解釋。新派的是以交光大師為首領,他就反對,極力的反對。《楞嚴》形成兩大派,這兩大派思想分歧。我們得問,哪個對、哪個不對?跟諸位說,都對,都有學理上的根據,而且都會有成就。交光大師所反對天台宗的講法,就是因為天台的止觀還是用的意識心,沒有離開心意識,而《楞嚴》確確實實是捨識用根,不用心意識。交光講的是比較上要透徹。但是天台家也有他的長處,天台的三止三觀,有漸修、有頓超,所以有次第三觀、有一心三觀。那個一心三觀與《楞嚴》裡面所講的確實是很接近,所以人家也有他的道理。在明末四大師,蕅益大師就是崇尚天台的講法。
所以我們讀這些經典,讀這些註疏,不要有主觀、不要有成見,不要跟到人家去打架,這就不好了。我們要跳出圈子外面,冷眼旁觀,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做個旁觀局外人,你就會把事實真相看清楚,各人都有道理。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都有成就。成就的高低,實在是你自己放下的多少。昨天我跟諸位說了,你放不下,十方諸佛傳給你第一妙法,你也沒有辦法修,你放不下!果然能放下,法法都是平等的。你看二十五圓通裡面,門門都是第一,沒有說哪個是第二。何為第一?門門都證得明心見性,那就是第一,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為什麼會門門都是第一?要曉得,一切萬法都是以真如本性為根源,所謂是「本是同根生」。所以無論循哪一個法門,都可以找到根柢,都找到根源,根源是一不是二,那怎麼不是第一?
可見得這個方法就是我們會用不會用,會用的很快的就找到根源,不會用的走入歧途,永遠在枝葉裡面兜圈圈,那就找不到了。尋枝摘葉此地就是代表的研究教理,在文字裡頭去尋求,這就叫尋枝摘葉,離開文字就是根本。佛在一切經裡面教給我們受持,怎麼個受持經典?「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受持經典。那這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嗎?你看枝葉跟根本是一不是二。讀誦受持,諸位要曉得,是叫你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樣的讀誦受持,宗教是一不是二。你如果用心意識去攀緣,這樣去讀誦受持那就是尋枝摘葉,這個地方是指這些事情。
『摩尼珠』是比喻,「摩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如意,如意寶珠。所謂如意就可以隨心所欲,並不是真正有這一個寶珠,這是藉這個做比喻。比喻什麼?比喻真正的有這麼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我們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個如意寶珠,人人都有,個個不無,我們要珍愛自己的摩尼寶珠。『人不識』,這個「人」是指凡夫,凡夫把自己的佛性迷了,所以他不認識自己。摩尼珠,在禪宗裡面也叫「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面目迷失了,那迷失了以後,這個問題實在就太多太多,無量無邊的疑惑,你們現在學佛的疑問也不少、也很多。但是諸位要曉得,所有的問題全是枝枝葉葉,都不是根本。根本的問題你們不曉得,這就叫迷。
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根本的問題叫沒有問題。你心裡頭偏偏要起問題,這是病,這真是問題。你在一切法裡都沒有問題,這個好,一切法裡頭沒有問題,一切法無不明瞭。也不是說一切法都不知道,我沒有問題,我什麼也不要學了,那就變成白痴,白痴不是佛,佛不是白痴,佛是聰明絕頂。為什麼?因為你問題起來的時候,是你分別、執著、妄想起來。佛在大經明明跟我們說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個個都有,不是從前有,現在沒有,現在就有,就是此刻。可惜的是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你要能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你就證得了。證得什麼?證得摩尼寶珠。
雖然你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如來藏」就是真心的別名,迷了之後,如來就藏在裡頭。實際上如來是不是藏在裡頭?不是藏在裡頭,是藏在你那個迷惑裡頭,藏是這個意思,藏在你那個無明裡頭。如來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一天到晚在起作用,可惜你迷而不覺,所以就藏在你迷而不覺的裡面,就是這麼個意思。在唯識裡面講,這個境界就叫做阿賴耶,阿賴耶就是如來藏。阿賴耶翻作「藏識」,因為它含藏,含藏一切法的種子、習氣,有能藏、所藏、執藏,所以跟如來藏的是一個意思,在《楞嚴》裡面就是講如來藏。迷了以後它的作用就是三毒、五蘊、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迷了就是這個。如果你不迷,不迷它的作用就是三身、四智、無量智慧。你看看這個關鍵就在迷悟。佛法的教學,目的就是叫我們破迷開悟。悟了,現前就是三身四智無量智慧,眼見一切色生無量智慧,耳聞一切聲生無量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無量智慧,迷了就是生無量無邊的煩惱。真正的修行是轉識成智。再看下面的文: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這個就是說明摩尼寶珠的德用,剛才講這是比喻,比喻佛性。『六般神用』,這就是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的作用。作用為什麼叫做「神用」?神是不可思議的意思,「神奇莫測,大用無方」。迷了就叫做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迷了叫六識,起的作用就是六識的作用,悟了叫四智,還是這個作用。可見得作用並沒有改變。所以「生佛平等」,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再跟諸位說明,在眾生,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跟他們比較,是一不是二?你這個搞法就錯了,不是這個講法。生佛不二講自己,自己是眾生也是佛,沒有兩樣。悟了,我就是佛;迷了,我就是眾生,還是這個樣子,還是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兩樣,確實是一不是二。
我們拿六祖大師來看,六祖大師當年在砍柴、賣柴的時候,沒悟的時候,他是凡夫、是眾生;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悟了就成佛。成了佛之後,還是天天砍柴,到五祖會下,還是舂米、還是供養大眾。諸位要曉得,唯有佛才肯為大眾服務,他才自在。眾生不肯培福,不肯為大眾做事情,佛菩薩都願意幹。你看看國清寺的廚房裡燒火的、打雜的,是文殊、普賢菩薩;碓房裡舂米給大家吃的,豐干和尚,阿彌陀佛再來的,佛菩薩來供養大眾。六祖也是成了佛,在黃梅的時候,破柴舂米,供養大眾。所以告訴諸位說,福慧雙修。常住的事情盡量去做,修福,福裡面就有慧,法喜充滿。現在人怎麼樣?都學得養尊處優,過去世修的那一點福報現在享受,趕緊把它享完,享完之後到老年沒有福了,可憐!沒有人照顧,落得以後的悲慘。
這是講到教育,我附帶跟諸位說說,我們中國的教育跟外國的教育不一樣,外國的教育是顛倒的教育。我們現在中國人學外國人,將來要吃虧的,現在已經吃虧了。外國人的教育,你們也常常聽說,「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外國的教育,他為什麼?小孩的時候盡量教他享福,盡量教他享受,福報統統在少年的時候享光了,到壯年的時候,到社會上他拼命,要跟人家爭,不爭不能生存,所以是戰場,可憐!沒有生活的情趣。我聽他們從美國回來的人,洗衣服得一個禮拜洗一次,把所有的衣服統統拿出來洗,平常沒有時間,忙得連洗衣服沒有時間。煮飯也沒有時間,所以做飯的時候都做成小罐頭什麼東西,放在冰箱裡,到時就拿出來吃,一做就做一個禮拜的,就忙到這個樣子。說寫一封信,一天寫幾句,好多天這一封信才寫成,才寄回來。諸位想想,這是什麼人生?這種日子我不要過,太可憐了,連畜生都不如!畜生你看,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連畜生都不如。
中國人就不一樣,中國人怎麼樣?少年的時候教你修福。所以從前這個教學,小孩六、七歲「就外傅」,傅是師父,就是老師,就不跟父母,要跟老師了。跟父母的時候,父母照顧你,小孩,照顧你。跟到老師怎麼樣?侍候老師,灑掃應對,侍候老師,學著服務,學著侍候人。你在跟老師的時候,知道侍候老師,知道侍候學長,你回到家裡去之後,你才曉得怎麼樣奉事父母,怎麼樣敬你的哥哥姐姐。所以說少年的時候是教你奠定你修福的基礎,教你這些,教你背誦經典,求根本智,修道德的基礎,學做人的根本,就灑掃應對,學這些,學著敬老尊賢,這是做人的基本。壯年的時候,到社會上去造福,為什麼?你有根本智,你有學問,你又有德行,又知道如何能夠侍候人。所以到中年的時候,這是我們的德目上是「仁愛信義」。少年的時候,學的德目是「忠孝」。小孩一開始教孝,從教孝父母,再孝尊長。
佛法更擴大,孝順一切眾生,這是佛法。佛法之了不起,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就是把中國儒家這個教學發揚得更光大。因為我們中國過去講這個孝的時候,講到最大的時候,只講到孝順這個國家民族。忠就是孝,所以講到最大的時候,從父母到家族,由家族擴大到社會,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擴大到社會,並沒有能擴大到一切眾生。而佛法裡面這個孝,擴大到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儒家沒有講到的。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擴大到一切無情眾生,確確實實這佛法是偉大,沒話說。無情的眾生講桌椅板凳,我們對它如何去盡孝?如何去對它禮敬?桌椅板凳每一天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的,這是對它的尊敬,這是對它的盡孝。如果看到很凌亂、很髒擺在此地,我們再看到時候,幾個學佛的人看到,這就對不起了,我們沒有盡到心,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不是一個學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天天念「禮敬諸佛」是這樣禮敬法,不是叫你對待佛菩薩偶像天天去磕頭、去禮拜那叫禮敬,錯了,對一切人要恭敬,對一切物要恭敬,這才叫禮敬諸佛。那個註子是把一切有情無情統統包括在其中,在今天我們講動物、植物、礦物都包括在裡頭,那叫一切諸佛。
所以到中年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仁愛之心。怎麼樣愛自己就怎麼樣愛別人,推己及人,是以愛心與大眾相處,是以愛心待人接物。信義是待人接物辦事的態度,有信用,講義務,不講權利。義務是什麼?只有我服務別人,而不求報答的,這叫義務。所以義在禮之上,禮是怎麼樣?禮就有往來,叫禮尚往來,我怎麼樣對待你,你也怎麼樣對待我,這個是禮。義沒有,我這樣對待你,不需要你報答,這是講義,這是教給我們造福。造福就是要以仁愛信義這四個字為社會造福,為社會造福就是為自己造福。所以我們的教育,中年是造福,晚年是享福。你看看我們的教育跟外國比比看,不一樣。晚年講求什麼?講求和平,心平氣和,處世公平。昨天我跟諸位講了「六和合」,你看看我們中國道統裡面講和平,唯有平才能得到公正,公正裡面才有和平,和平就是享福。所以諸位要講享福,什麼叫享福?心平氣和就叫享福。跟這個人鬧意見、跟那個人搞彆扭,那你就沒福。你縱然有億萬財產,你心裡面還有煩惱起伏,你哪有福報?沒有福報。貧無立錐之地,心平氣和,他天天在享福。這是中國人跟外國人教育不相同的地方,我們一定要認識。
中國教育確確實實與法性相應,外國的教育是背道而馳。所以外國人他長處我們曉得,他的短處我們也知道,不可以一昧的去媚外崇洋,這種心理是絕對的錯誤。我們的好東西要發揚光大,我們要拿我們的好東西去教外國人。那外國人的年輕人,你跟他講他不懂,那年老的人一講他覺悟。為什麼?他現在已經入到墳墓去了,一想到中國人,老年享福他多羡慕,一講他就覺悟,年輕的時候迷惑,年歲大的時候他會覺悟。所以外國人到中國來,看到我們中國的家庭,他都流眼淚。為什麼?看到中國,你看還有三代同堂,都住在一起,外國決定沒有。小孩一結婚,離開了,以後父母來的時候,吃一餐飯還得拿錢。這外國人的風俗如此,吃飯要拿飯錢。那在我們中國至少還不會,父母到這來吃頓飯,不會跟人家算伙食錢,這就比外國人還強一點。再要跟外國人學那就不成話了,那真是我們的文化要毀滅。佛門裡面維繫道德標準比我們世間確實還要維繫得多一點,有許多這些好的德行的標準,社會上看不到,在佛門裡頭還能看到。
「六般神用」,什麼叫『空不空』?這「空不空」是非有非無。這一段諸位可以從小註裡頭去研究研究,然後再細細的去想一想這事實的真相。我們說眼能見,能見的是眼嗎?能見要不是眼,那眼見就是空,雖不能見,藉著眼它能起作用,它也不空。一根如是,其餘的五根亦然,也是這個道理。諸位要能了解空不空,就是非有非無,真相才能明瞭。我說這個話不需要再多加解釋了。為什麼?前面跟諸位講過。你譬如說我們看電影,那電影裡面諸位想想看,那是有還是沒有?那就是空不空,那就是非有非無。而我們實際上,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就是空不空,何況六般神用?所以這個地方懂得之後,才曉得萬法皆如。
『一顆圓光色非色』,「一顆圓光」就是比前面的摩尼寶珠,也就是指我們的佛性。何以說它「色非色」?色非色,讀《楞嚴》這就容易懂。《楞嚴》裡面講的「真色、真空」,講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就是此地的「一顆圓光色非色」。真色非色,而能現一切色;真空不空,能包含萬象。這個地方註解也說,「真色無形而森羅大千」,全是真心理體顯現之物。但是顯現之物不是真實的,而我們誤會以為是真實的。凡夫錯認了,也就是在此地。因為把這一些幻色認作真實,所以我們心裡頭才產生了千差萬別的分別執著,隨著分別執著起無量無邊的煩惱,這就是迷失了真相。如果一旦要是明瞭真相,分別執著斷了,一切煩惱都息了,這個時候得清淨自在,萬法圓融。底下就說這個境界。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從『淨五眼,得五力』,我在第一堂課跟諸位介紹過,永嘉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記載,他是從《維摩經》開悟的。這個兩句是《維摩經》上的。此地註子上也說得很清楚的,「諸經皆云五根五力,今言五眼五力者,今檢諸經論唯淨名經所出」,《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所以從這一段來看,《六祖壇經》裡頭記載大概是比較正確。有人說他是從《大涅槃經》開悟的,我們還看不出其他的跡象。說他從《維摩經》開悟的,這個地方有是跡象可尋的。
「五眼」是說如來果地上的五眼,《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五眼圓明」。「五力」是五根再進一步而有了力量,就叫做五力,這五種就是信、進、念、定、慧。第一個就是信根,信在佛法裡面總是列在第一位。《華嚴經》跟《大智度論》裡面都是說「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我們的修學能不能有所成就,就看在我們有沒有信心,我們的信心有沒有力量!《彌陀經》裡面從五根、五力講起。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他們還要修五力,還得修五根五力,我們如何能夠不修?這三十七道品,這都是屬於三十七道品的,一般我們講是小乘法,但是三十七道品是旁通大乘,在大乘法裡面稱之為助道品。大乘所提倡的叫正助雙修,助道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了它。
『唯證乃知』,如果不能夠親證到這個境界,確確實實很難理解,『難可測』。證得之後,才曉得法法圓融。沒有證得的時候,總是落在情見裡面,就是情識的知見,就是嫉妒、分別。這樣去理解,要想得到它的真相,那是很不容易的。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說得很清楚,用心意識充其量只能夠達到聲聞緣覺,這是講你路沒走錯,果證也只能到這個境界,不能明心見性。為什麼?心性是無分別的,心意識是分別的;心意識是生滅的,心性是不生滅的。我們用生滅心求不生滅的真如本性,這是因果不相應。所以佛在經裡頭舉了個比喻叫蒸沙做飯,那個沙怎麼會煮出飯出來?你就是煮一萬年也煮不出飯來,這是說明什麼?因果不相符,你那個米下鍋才能煮成飯,沙下鍋怎麼會煮成飯?這簡單的比喻告訴我們,你要想證得不生滅的真心理體,你就得用不生不滅的因才能夠修證那個果。所以佛在楞嚴會上就教給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不生滅的。
佛所講的也是隨便舉一個例子。六根根性為什麼?最容易,我們最容易體會,也最容易用,就是在利用起來是很方便。實際上再深入說一層,六塵的塵性也是不生滅,六識的識性也是不生滅。假如是六塵六識要真的是個生滅法,那二十五圓通裡面從六塵證入的,從六識證入的,那就應當是阿羅漢、辟支佛才對,不能說無上菩提。為什麼?人家那個二十五圓通,就是從六根、六識、六塵、七大這二十五。可見得萬法是一不是二。萬法既然說是一不是二,佛為什麼選用根性,不說塵性、不說識性?塵性很難體會,不像根性,一說見性,我們馬上立刻就能覺察到。你要說色性,這個東西色性在哪裡?就麻煩。再說識性,識性容易混淆,譬如眼識,眼識的識性容易被眼識兩個混淆,所以不大好修。跟你講眼根的根性是最容易體會到的,我們用起來也最方便,是這個道理。並不是說在十八界裡頭,唯獨見性是第一,那你就弄錯了。門門第一,法法平等。這就是講我們現前境界裡頭,用哪一個比較方便,這就用哪一個,哪一個好像順手就拿到,這就取哪一個。統統是平等,沒有高下。這在二十五圓通才顯示出來。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這兩句也是比喻。鏡裡面見形說是不難,形中可見,形相可見,『水中捉月』就難了。這是比喻世間人背覺合塵。這兩句比喻是一個意思,兩句可以調換來看,鏡中見形不難,鏡中要是著了個形相,那跟水中撈月是一樣的,水中見月不難,水中去撈月就難了。所以這兩句說的是一個意思,一個意思的兩樁事情,一個是見不難,你要是執著就難。比喻很淺,用意很深。我們在世間,就是比喻我們真性的作用,也就是前面所講「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鏡裡見形,不難。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世界,一切萬法明了生無量智慧,這個不難。如果你要是在六塵境界裡頭取相,就是分別執著取相,這就難了。為什麼?就像水中撈月一樣,徒費精神,到後來是一場空。
諸位要曉得,這個世間一切萬物,你說哪一個是你自己的?你要說這個東西是我自己的,這就是水中撈月,這就叫迷惑顛倒。不但身外之物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連我們自己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你要以為身體是你自己的,那你是大迷惑、大顛倒。諸位坐在這個地方,我們從講經起到現在說一個鐘點講了了,身體上細胞新陳代謝已經換了好多,哪個是自己?細胞是自己,那就不應該有代謝的現象,新的又生,舊的又死掉,生死,剎那剎那在生死。這醫學上給我們做證明,七年一個周期,身體裡面舊的細胞一個也沒有了。換句話說,七年前的人跟七年後的人完全是兩個人,一個舊細胞也沒有了,可見得身都保不住,還有什麼身外之物?一個人執著身,執著身外之物,使自己拼命去追求,患得患失,是「水中捉月」,迷惑顛倒!覺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得大自在,才叫解脫。
諸位要去想,好,我一切都放下,那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正因為你有這一念,那就放不下,這個是放不下的根本。所以你根本放不下,枝末就放不下了!你要是果然能夠把根本放下,明天生活?明天還沒到,你著什麼急?現前不是很自在嗎?我們不談高深的,談最淺的,因果上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既然有前定了,還操什麼心?著什麼急?你們不相信,看看《了凡四訓》。他不懂佛法,他懂因果、相信因果,他不愁,他曉得什麼?我一生命裡都安排好了,我愁也沒有用處。所以人家心清淨,跟雲谷老和尚面對面,盤腿面對坐了三天三夜,心裡頭不起一個妄念,老和尚佩服到極點。以後才曉得,他相信因果,他不是功夫,才曉得凡夫!所以那叫什麼?叫標準凡夫。我們現在連那個標準都不夠,這是可憐!那標準凡夫。標準凡夫就是宿命論,我們現在不是標準凡夫,所以在我們宿命論裡面又有加減乘除,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命運天天有加減乘除,造惡,這就減損;作善,這就增加。佛法不講宿命論,佛法是超越宿命論。你果然一切放下,宿命就沒有了,那個時候福報是稱性的,大自在,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福報自然、福報稱性,永遠享受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