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禪宗集  (第五集)  1979/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2-0005

  第十一頁第二面:

  【在處安隱。無諸障難。竊盜劫賊。王法牢獄。枷杖鉤鎖。刀鎗箭槊。猛獸毒蟲。墮峰溺水。火燒風飄。雷驚霹靂。樹折巖頹。堂崩棟朽。撾打怖畏。趁逐圍繞。執捉繫縛。加誣毀謗。橫枉鉤牽。凡諸難事。一切不受。】

  這裡面一共有十九句,意思非常的明顯。前面兩句是總說,『在處』就是身所在的處所,都能夠求得安穩之願,所謂『安穩』,當然是一切障緣、一切的災難都能夠免除掉,這就是一個安穩的所在。向下都是指一切災難來說的,一切災難可以說無量無邊,此地只是舉幾個例子。小註說,「三災八難,皆惡業之所招」。所以我們遇到這些障難現前,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以為佛菩薩沒照顧我們。要曉得,過去世惡業招感,這一生的修行功夫不夠消除災難,力量還不能夠轉業,這些障難還是要受的。障難現前必須要懂得加功用行。像印光法師他老人家所示現的,你看看傳記裡面記載,七十歲以前,還有一些蚊蟲、蒼蠅、跳蚤來困擾他。他的侍者想把這些東西給牠驅除,老法師不同意。老法師跟大家說,我的道德不夠感化牠,隨牠去,牠是我的善知識,有牠在我自己的修功德行不夠,我更應當要警策、要勉勵自己。老法師七十歲以後,他住的寮房這些東西找都找不到。別人住的寮房裡面有蚊蟲、有蒼蠅、有螞蟻到處亂跑,他要到那裡一住,這些東西統統都搬家、搬走了。這不是過去人,這距離我們很近,事實俱在。可見得道德功夫成就了,連這些小動物都能夠受感動,牠都不找你麻煩,都不來困擾你,大的障緣災難當然更不會有。我們現在小的障緣免不了,大的障難要能免除就算很不錯了。不過要記住,要學印光法師,我們還要加功,希望我們也有一天住的所在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真正到清涼自在,「在處安穩,無諸障難」。

  這個地方所舉的都是大的,『竊盜劫賊,王法牢獄』。『枷杖鉤鎖』,這是從前的刑具。『刀鎗箭槊』,這是刀兵之難。『猛獸毒蟲』,這是在山林裡面修行免不了要遇到。『墮峰溺水』,峰是山峰,從山峰不小心摔下來,掉到山谷裡面;在從前小的河川必須涉水過渡,沒有橋梁、沒有船隻,交通不便,不識水性,如果水的下面流得很急的話就容易淹死。『火燒』,這是火災;『風飄』,像颱風,遭遇到這些災害。『雷驚霹靂,樹折巖頹』,巖是岩石,有時雨水多的時候石頭落下來。『堂崩棟朽』,堂就是殿堂,現在不會了,現在建築都是鋼筋水泥,蓋得很堅固;從前是木材磚瓦蓋的,年代久了木材裡面有很多生蟲,年久失修會倒下來的。『撾打怖畏』,這就是一般說,大眾當中意見不合有一些打罵,這些打罵也是障緣、也是災難。『趁逐圍繞,執捉繫縛』,這都是遇到冤家對頭找你的麻煩,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加誣毀謗』,這是有意或者無意的毀謗,有意的就是加誣毀謗,無意的雖沒有誣,但是也有毀謗。『橫枉鉤牽』,橫是橫禍,枉是冤枉,「鉤牽」在此地意思很廣泛,就是被這些無妄之災牽涉在裡面就叫鉤牽。我們修道的人總得要發願,求三寶加持,這些災難我們都不要遇到。

  【惡鬼飛災。天行毒厲。邪魔魍魎。若河若海。崇山窮嶽。居上樹神。凡是靈祇。聞我名者。見我形者。發菩提心。悉相覆護。不相侵惱。晝夜安隱。無諸驚懼。】

  這一段跟前面一段合起來看,前面一段是消極的,這一段更積極;前面一段只是遠離諸難而已,這一段不但要遠離諸難,而且要普度眾生。鬼神是決定有的,萬萬不可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那就錯了。我看到現在有不少學者研究佛學,也發表一些文章也常常寫很多書介紹佛學,對於佛學的理論相當的推崇;可是一談到鬼神,他就有批判,認為鬼神是人造出來的,是人的幻想、人的幻覺,這是大錯特錯。雖然他弘揚佛法的那一面,沒有辦法彌補這段的過失。鬼神絕非迷信,確確實實存在,你能夠相信,你能夠尊敬,敬重鬼神,一切災難才能免除。災難從哪裡來的?從鬼神那裡起的。諸位要曉得,鬼神的迷惑顛倒比我們人要加倍,一切諸難都是從邪知邪見裡面產生的,一個人要是正知正見,他不會做錯事情。

  一切災難都是惡業感召的,一個人不造惡業,一切災難都能夠免除。縱然過去世我們造的罪業,今生不造,過去有因,今生沒有緣,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怕的是我們現前又造惡因。惡因裡面最大的惡因是破壞佛法、障礙佛法,這是一切罪過裡頭最嚴重的。那你曉得這是最嚴重的,反過來要想做功德,要培福報,護持佛法,弘揚佛法,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這是必然的道理。我們明瞭這個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就要下定決心,盡一切的心力、盡一切的能力去弘法利生,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福德的人。這一段裡面講的都是說的鬼神,不但我們要叫這些鬼神不害我們,而且我們要叫鬼神改邪歸正,也要叫他來護法,叫他發菩提心,這樣是人神、人鬼都安穩。他不是不希望得安穩,他也希望得安穩,他也希望修福德,可惜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正法,我們應當以正法來教誡他、來幫助他。

  『惡鬼飛災』,飛災就是飛來之禍,就是自己預先沒有預料到的這種災難。『天行毒厲』,這就是過去一般所謂瘟疫,指這一類。『邪魔魍魎』,這就是妖魔鬼怪之類。『若河若海,崇山窮嶽』,這是這些鬼神居住的所在。或者是『居上樹神』,佛經裡面給我們講,樹要有一個人高就有鬼神寄居在那個地方,一個人高這個樹木不高、不算大,六、七尺就有鬼神依附在那個上面。所以樹神並不是說那棵樹是神,不是的,是有鬼神牠沒有地方居住,牠就住在樹上,住在樹上我們就稱為樹神,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是年代很久,幾百年、幾千年的大樹,鬼神要在那裡居住個幾百年、幾千年,我們俗話說成為妖精了。他有的時候能現形,他也有修鍊的功夫在。這在古人的筆記小說,我們佛經裡面,你看《華嚴經》裡面就有講,《華嚴經》一開端講諸神講了幾十種。凡是這些靈鬼、鬼神,我們佛弟子應當發願,『聞我名者,見我形者』,就是見我面的、聞我名的,願他們都能『發菩提心』,皈依三寶,都能夠護持佛法,不要再害修道的人,不要侵害那些善人。這一願比前面那一段積極得多。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學習周安士,《安士全書》的著作人。這個人實實在在了不起,他是二十四歲發願的,他自己寫《安士全書》,是二十四歲寫的。這部書寫成之後,他在佛菩薩、諸神面前發願,他說我從今年二十四歲起,一直到我壽終,就是盡形壽,如果中間要是殺一條小魚、一隻小蝦,我家裡眷屬還要吃肉,還要傷害一隻蚊蟲、一隻螞蟻,諸佛菩薩、一切尊神你們大家監察,給我最嚴重的處罰,我所著作的書,那時候是木刻的刻版,這個版是雷劈火燒,發了這樣的重誓。這是消極的一面,絕不殺生,素食,二十四歲起吃長齋,全家吃素。更積極的說,我看到鳥,仰面看到天空的飛鳥,低頭看到水底下的游魚,我如果要是沒有心去救度牠,亦同此誓。你看看怎麼得了,人家二十四歲發願,盡形壽不改。

  不但是清醒的時候,第三願是我在夢中要是見人殺生,不能夠至心執持名號發心救度,而贊成人家殺生,也同此誓。連作夢中,夢中見到殺生,他還能念佛給那個眾生迴向,還發願來救度牠。那是個在家居士。他一生每經過神廟,一定在神廟裡面去禱告,禱告什麼?有幾句話,「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給一切神說法。他是個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應當要學習,這位周安士居士無疾而終,真是上品上生。你看他這部書,印光大師推崇得不得了,極力的提倡,二十四歲時候寫的。我們今天是出家人,自命為法師,眼睛長在頭頂上,跟人家比比行嗎?所以印祖常說,我們應當曉得慚愧,他老人家一生自稱常慚愧僧。我們比起印祖差得更遠,他知道慚愧,我們要不知道慚愧,我們怎麼能成就?

  【四大康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見。不著空有。遠離諸相。信奉能仁。不執己見。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正慧堅固。不被魔攝。大命終時。安然快樂。捨身受身。無有怨對。一切眾生。同為善友。】

  這二十句是說「遠離邪魔,常歸正道」,小註裡提綱挈領的給我們說明。『四大康健,六根清淨』,就是離開了病魔。離開煩惱魔,『不染六塵,心無亂想』。『不有昏滯』,昏滯是昏沉的相,昏沉是業障,也就是用功的時候提不起精神,這個一定要懺除。懺除的方法最有效的是拜佛,如果有這個現象你就發願,或者在一個月、三個月之內拜多少拜。但是最少一天不能少過一千拜,少過一千拜沒有辦法破昏沉的業相,最好是一天能定上三千拜,拜一百天,這種業障可以能夠消除,這是最有效的辦法。因為人常常昏沉,精神提不起來,不但修學是障礙,研究教理乃至聽經都是障礙,別人聽經能聽得進去,他一到課堂就打瞌睡。所以這種現象我們應該要了解。有這個現象不妨發願,三個月不要聽經,也不要做其他的工作,三個月當中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三個月,這種罪相自然就消除了。『不生斷見』,斷見以及底下講的著空、著有都是屬於邪見。

  『遠離諸相,信奉能仁』,這兩句才叫正信,《金剛經》裡給我們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這個地方的「遠離諸相」。遠離諸相,不是說不要這些相,是叫你心裡面不著相。相在不在?相在。相在我們面前,心裡面不要染著,這才叫信奉能仁。「能仁」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能仁,信是信仰,奉是奉事,就是依教奉行,信奉佛的教誨。『不執己見』,不要執著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靠不住的。為什麼?你一執著有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悟門就堵塞,就不能開悟。一個開悟的人自己沒有意思,自己沒有意見。什麼意見都沒有,什麼執著都沒有,這個人容易開悟。為什麼?心是淨的,是清涼的,是自在的。一有自己的意思,一有自己的主張,麻煩就來了,那就叫業相。不執己見才能夠達到『悟解明了』,悟解明了是悟理。理要在事上去修證,『生生修習,正慧堅固』,這是正確的智慧現前,要在事相裡面去修、去磨鍊才能得到堅固。

  『不被魔攝』,「魔」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楞嚴經》末後一卷半,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講了五十種陰魔。五十種,諸位不要錯會,不要以為這是五十個陰魔,要是五十個魔很簡單,我們有法子對治他。要曉得,那是五十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一類裡頭無量無邊,五十類還得了!魔境現前,稍稍有功夫的人能夠看得出來,經教熟透的人也能看得出來,對治的方法就是不執著。換句話說,你只要心裡面不起分別,不生執著,什麼樣的天魔外道都沒有你辦法。你要一有執著、一有分別,魔就得其便,就會被魔所攝。不被魔攝,就要像前面所說的,「遠離諸相,信奉能仁」,才能夠保得住,不會被魔王所掌握。

  『大命終時,安然快樂,捨身受身,無有怨對』,這是講我們一期業報之身終了的時候,沒有病苦,這是真正的福報。沒有病苦,我們捨身很自在。佛經裡面講的捨身不自在,死之苦是一切苦裡面最大的。經上講人死之苦有如生龜脫殼,活的烏龜你把牠殼剝下來,諸位想想看,那是多苦的事情。所以神識離開身體不容易,相當之難。一個有修有道的人他沒有這個苦,他神識離開身體,就好像脫一件衣服很自在。沒有苦,他神志才清楚;神志清楚,要到哪個地方往生自己可以選擇,受身就是往生。如果再到人間來你可以選擇父母,你可以選擇生存的環境,或者生天上,或者生佛國土,都是自由自在,捨身受身都是安然快樂,毫無痛苦。「無有怨對」,沒有冤家對頭來找你麻煩。

  『一切眾生,同為善友』,這是我們應當要希求的,不要跟一切眾生做冤家對頭,我們跟一切眾生都做善友。過去的冤家對頭我們要想法子化解,佛祖常常開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為什麼要解?所謂結怨都是迷惑顛倒、誤會所種的惡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過去父母,一切眾生皆有恩於我們,為什麼要與眾生結怨?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過不去?所以一定要拓開心量,化冤仇為善友,這才是真正的慈悲,這才真正與佛心相應,與真如本性相應。別人跟我做冤家、做對頭,那是沒辦法,他迷,他執著、他分別,我再要跟別人做冤家、做對頭,那我就錯了,為什麼?我也迷了。我學佛學什麼?學佛就是學覺悟,破迷開悟。迷就是苦之因,悟是樂之因,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得破迷開悟才能辦得到。

  【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缽盂。道心堅固。不生憍慢。】

  前面這一大段是著重在沒出家之前,後面這一段專門講我們出家之後,出家之後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修學。『所生之處』要『值佛聞法』,「值」就是遇到,你要能遇到真正佛法的道場,真正懂得佛法的善知識。『童真出家,為僧和合』,出家最可貴的是年輕、是童子的時候,為什麼?年輕出家有許多便利,有許多殊勝,年輕的時候接觸外面世緣少,煩惱就少,古德常常講,「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接觸人多,是非心就多,遇到事情多了,煩惱必然增長。年輕童子的時候他沒有涉世,他見的事也不多,他認識的人也不多,煩惱是非少,那就是他的障緣少。同時記憶力強,所以從前你看這些法師,哪一個不是滿腹經綸,他這些經綸從哪裡來的?都是年輕時候背誦來的。年歲大了,中年出家,你再叫他去背誦經典,辦不到了,這就是比不上年輕,中年出家要苦學才能有一點成就。年輕出家從小就把根基打好,這是他的因緣殊勝。

  「為僧」一定要遵守六和敬,這才是僧團的一分子。現在僧團為什麼不像個僧團?就是大家都不遵守六和敬,那有什麼辦法!六和敬是「見和同解」,見解要相同,見解怎麼個同法?大家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都沒有自己的意見,就相同了。我有我的主張、我有我的意見,他有他的主張、他有他的意見,這就不能相容。要曉得六和敬當中是以見和同解為根本。我們把六和敬簡單的說一說,「和合」是以無心為根,以無諍為本,不要爭論,無心就是沒有心,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才能夠真正做到和合。一切情況之下不爭、不執著,這是大本,做到這樣子才是如來的僧團,才是佛法,才有護法龍天來護持,才有諸佛菩薩來加被。無心就是真心,有心皆是妄心,《楞嚴》裡面講的「捨識用根」,用根就是用真心,就是用無分別心、無執著心,用這個心,這是一切都能成就,感應道交,有心就是過失。六和敬的精神就是建立在這上面。「戒和同修」,戒是我們生活規範,大家照著這個去做,不會起爭執。「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都屬於事相,都是屬於枝末。這兩條是根本,其餘四條是枝葉,這才是和合僧團,稱之為和合僧。

  『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過去袈裟是不離身的。袈裟是衣,印度屬於熱帶,衣服很簡單,他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充其量不過三衣而已。佛法到中國來,我們中國氣候跟印度不一樣,所以袈裟在我們來說只是一種形式、一種紀念,在集會當中,或者在誦戒說法之中,我們搭上這個做為一種禮服,通常我們都穿中國自己的服裝。袈裟跟印度人的服裝沒有兩樣,是一樣的。袈裟是梵語,翻譯中國的意思叫壞色。這個意思要是明白,我們一切的服裝都要用壞色衣,就是這個意思,跟世間人的服裝有所區別。世間人的服裝,在我們中國尤其講究,叫章服,章是繡的有花紋,非常華麗、華美;出家人服裝是非常樸素的,避開正色,這就叫袈裟。我們每一餐吃飯用的器具,在佛法裡面用的是『缽盂』,用的是缽。現在我們缽也不流行了,也是在傳戒期間,吃個一、二次缽飯做個紀念的心。為什麼說這兩句?這兩句就是代表不離開戒律,是這個意思。只要你心裡面有戒,這個是屬於形式,形式是表法的,能這樣做很好,不能這樣做,懂得這個意思也就行了。這就是培養我們『道心堅固,不生憍慢』,目的是後面兩句,因為你穿壞色衣,吃飯時用缽盂,我們的餐具、我們的服裝都不如別人,驕慢之心就不容易生起,道心當然增長,當然堅固,是這個意思。

  出家,經上跟我們說家有四種家。第一個叫田宅之家,就是世俗家,你出了這個世俗家。你出世俗家住到寺廟裡面來,寺廟還是有田宅、還是有房屋,大概比你家的房屋還要多,土地還要廣大。你看圓覺寺有二十七甲地,你家有幾甲地?圓覺寺有這麼多房屋,你家有幾間?你出了你那個家,到圓覺寺這個大家來了,出了小家弄個大家住,你還想能了生死出三界?你還想能夠道業成就?這種叫形式之家,說實在話,出不出無所謂,最要緊的是三界之家,五陰之家,我們要超越六道輪迴。

  出也有四種,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身心俱出,身心俱不出,有這四種揀別,我們是屬於哪一種?當年的佛弟子以及歷代的祖師菩薩,他們所示現的是身心俱出。我們現前怎麼樣?有不在少數是身出心沒有出,身出心不出,不如在家的居士,人家是身不出心出。佛法是心法,一切著重在心,心出是真出,身出是假出。心不出身出,我們接受十方的供養都叫做欠債,我們都是負債過日子,債務負得多,將來償還得多,欠的少還得少。所以名聞利養沾不得,沾了就是麻煩,沾了就是罪業。弘法利生的因緣也要隨緣,不可以攀緣,攀緣是你有心,你存心的,隨緣是無心的。大家因緣成就了,好,我們就做;沒有因緣,我們有願要做,可是緣沒有來我們不可以去攀緣。佛菩薩、祖師都是告訴我們,時節因緣沒有成熟,等待時節因緣,你要有耐心再等。

  這種時節因緣是包括兩方面的,不是我們單一方面,第一方面是自己的德行,有沒有到這個水準,到了的時候龍天護持;第二個,眾生有沒有福。法師是有道德、有修持,夠這個水準,這個地區的眾生沒有福報,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也沒有辦法;或者這個地方的眾生有福報,法師沒有修持也不能感應道交。諸位想想,這個時節因緣是多麼不容易!法師要有德有學、有修有證,眾生又要有福報,這才叫時節因緣成熟了,師資道合,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一時」。一時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講法,就是弘法法師的德學與眾生的福報同一個時候成熟,這是時節因緣到了。沒有到,有願,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哪有不度眾生之願,可是因緣沒有成熟,不能勉強。記住,隨緣不攀緣,十大願王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就是隨緣,一絲毫攀緣的意思都沒有。我們只求三寶加持,希望這個因緣能早一天成熟。

  【敬重三寶。常修梵行。親近明師。隨善知識。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

  下面這幾段,是講出家之後所修之行,這七句裡面給我們提了六大綱領。第一,『敬重三寶』。諸位要記住,敬重三寶非常不容易,我們既然出家了,還不敬重三寶?給諸位說,出家人不敬重三寶的太多了。自己不敬重三寶,也許還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很敬重,這個就大錯了。如果曉得自己不敬重三寶還有救,不敬重三寶還以為自己很敬重三寶,那就無救了。怎麼樣才能叫敬重?敬重三寶一定是依教奉行,換句話說,底下這五條都做到才叫做敬重三寶,下面五條要做不到就沒有敬重。第二,『常修梵行』,「梵」是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三業清淨。「口無惡言,身無惡行,心不諂曲,三業清淨」,這叫敬重三寶。

  其次『親近明師』,諸位要記住,這絕對不是這個「名師」,咱們得弄清楚。名氣大,如果他不是正法,你要是依他,那就壞了。所以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此地講的「明師」是說有修有證,這是第一等的明師;第二是行解相應,這是第二等的,行解相應他沒有證果;第三種是有解無行;第四種是有行無解。祖師教誡我們,這四種都可以算是明師。第一種遇不到,能遇到第二種就很好了,那真正是不錯,大善知識。如果第二種遇不到,只得遇第三種,就是有解無行的,為什麼?解能幫助我們,那個有行無解的,不能幫助我們。這兩種要是比較起來,我們寧願親近有解無行的,他無行我有行,行!我只要得到他的眼睛,我會走路,他有眼睛他不會走路,我得到眼睛我會走路。有行無解的是盲修瞎練,他自己行的靠得住、靠不住我們不曉得,我們跟他學也盲修瞎練,那就麻煩大了,為什麼?不能開智慧。不能說他不好,他很好,他只能自修,他不能教人。所以我們初學參訪一定要找明理的人,通達佛法,沒有把佛法的意思解錯,這才叫明師;換句話說,從明師那個地方才能夠得到正法。『隨善知識』,善知識也就是明師。第四是『深信正法』,正法是如來的教法,對它要深信不疑。「深信」,信裡面就有解,信裡面就有行,如果信裡面沒有解、沒有行不叫深信,加上這個深字,裡面是有解有行。

  『勤行六度,讀誦大乘』,「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綱領,必須要修學的,要學布施、要學持戒、要學忍辱、要學精進、要學禪定、要學般若。為什麼要學這些?這些等於是藥方,對治我們毛病的。我們有慳貪的煩惱,什麼東西能夠把慳貪斷除?布施。所以布施不是利他的,而是自利。利他,人家得到一點財物,或者得到一點法門,獲得的利益並不多;自己的受用大,無始劫以來的病根拔除掉了,這種利益多麼殊勝!持戒是度惡業,無始劫以來造作惡業的習氣太深了,用持戒這個方法把惡業的習氣把它斷除。忍辱是度瞋恚,精進是度懈怠,禪定是度散亂,般若是度愚痴。我們這六大病根,佛是用這六個法門來對治我們的病根,所以你要「勤行」,要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去修這六種法門。這六種法門在佛法裡面講是通途的法門,也就是一切菩薩的共同必修科,不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八萬四千法門是別門,是你專修的,六度法門是共同科目,統統都得要修的。

  「讀誦大乘」,一切大乘經典要常常讀誦,對著本子叫讀,背熟了叫誦。希望你們年輕有這種能力,像我現在就沒辦法了,我現在只能讀,不能背誦。你要有幾十部經典背在心裡面,行住坐臥都常常在背誦經典,你看看這是多麼殊勝!你們現在有本錢,為什麼不幹?常常口裡面背誦著經典,自自然然雜心閒話、妄念都沒有了、都除掉了,你的心就得到清淨。你將來這個口才,四無礙辯才,也就從這個地方出來,背得多,記得多,出口成章,你所講的記錄下來就是文章,用不著修改,這是一流的辯才,四無礙辯。你要想學道就要讀誦大乘。中年以上出家沒有這個能力,機緣過去了,只有常常讀經。你們年輕要背誦,一部經背熟之後你就有興趣了,你就得到法味、得到法喜,你就會讀第二部,會讀第三部,所以常常背誦。

  後面這五條,常修梵行、親近明師、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這些統統都做到才叫做敬重三寶。重就是重道,敬就是尊師,尊師重道。你要是這個做不到,單單說我很尊重三寶,你尊重三寶毫無表現,嘴皮上尊重,事實上是一點表現都沒有,這哪裡算的上是尊重?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這是六大綱,下面一段就是講普賢十願,此地是通途六大綱領,普賢十願是要圓滿菩提的十個條件。如果你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菩提,修到功德圓滿,那就要從前面這六大綱領為基礎,再進入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建立在前面的六個基礎上,沒有前面這六個基礎,十大願王談不上。

  【行道禮拜。妙味香花。音聲讚唄。燈燭臺觀。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養。合集功德。回助菩提。】

  小註說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以禮敬諸佛為首,其次是廣修供養,一直到普皆迴向。這個地方只說三個,當中就略掉。但是要曉得,當中是包括在裡面,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是要我們做的。這個地方三願說得詳細,『行道禮拜』,這句就是禮敬諸佛。「普賢行願品」,清涼大師說過是《華嚴經》的關鍵,修行的樞機,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綱領,也就是整部《華嚴經》的結論。《華嚴》,凡是修大乘佛法的,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華嚴經》應當要讀。《華嚴經》我們中文譯本有三種,所謂《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六十》與《八十》翻譯的都不完整。《華嚴經》,我們曉得在古印度,全文是有十萬偈,印度人計算文字的方法,是以四句叫做一偈,換句話說,全經一共是四十萬句。翻譯到我們中國來的,一半還不到,不是我們沒有全翻,而是來的經文殘缺不完整,來了一部殘缺的本子。

  我們把這殘缺的本子翻出來,六十卷《華嚴》只有三萬六千偈,缺得太多,十萬偈只有三萬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點。《八十華嚴》是唐朝時翻譯的,就補充了九千偈,雖然不完整,大致的意思已經差不多了。到貞元年間,翻譯末後「入法界」這一品,我們現在稱作「普賢行願品」,四十卷。「普賢行願品」有四十卷,十大願王就是四十卷裡面最後一卷,是總結論。現在諸位要是讀《華嚴經》,這兩種版本現在我們都有,怎麼個讀法?弘一大師教給我們將《八十華嚴》讀到「離世間品」,就是從第一卷念到五十九卷,然後接著念貞元的四十卷《華嚴》,就是「入法界」一品,也就是「普賢行願品」,這樣合起來,一共是九十九卷,這是我們中文本《華嚴經》最完整的讀法。《華嚴經》除中文本之外,梵文的經典已經找不到,梵文經典《四十華嚴》有,還有整部的梵文經典,八十卷的梵文已經找不到。可見得真正想研究《華嚴經》,唯一的依靠是我們中文本。

  清涼大師對於末後的總結論,就是十大願王,他有幾句特別的讚歎,所謂是「文約義豐」,文字簡單,意思包括了全部《華嚴》,十大願王是《華嚴經》的結論,包括全部《華嚴經》的經義;「功高益廣」,功德非常高,利益廣大無邊;「能簡能易」,又簡單又容易受持;所以他說「可讚可傳」,值得讚歎、值得流傳;「可行可寶」,值得我們奉行,也值得我們寶貴的一部經典,佛祖讚歎流傳功德無盡。這些話都在《四十華嚴疏》裡面,同學們應當要留意。實在說《華嚴經》一定要講,不講的話就單單十大願王,你也不曉得從哪裡修起。

  『妙味香花,音聲讚唄,燈燭臺觀,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養』,這一段就是講廣修供養,是十大願王裡面的第三願。這裡所列的都叫供養具,尤其末後一句說得很好,「微塵已上」,一切物品都是我們供養三寶的,也都是我們供養一切眾生的。末後兩句是普皆迴向,『合集功德』,合集十大願王前面九願的功德,就是從禮敬諸佛到恆順眾生,合集這些功德,『回助菩提』,就是普皆迴向。迴向幫助我們做什麼?幫助我們證入菩提大道。迴向有三種,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三種迴向他只取了一種,一種就包括三種。

  【思惟了義。志樂閒靜。清素寂默。不愛喧擾。不樂群居。常好獨處。一切無求。專心定慧。】

  幽溪大師在註解裡提示,「正修誓願」,正修誓願就是我們講修行人真正發心修行,第一個要解義,好比走路一樣,先要認識路,是要「以開解為本」。開解之後要修靜,因為不是在靜中、不是在定中談不上修行,修行一定要能夠把心定下來。要想心定下來,一定要把萬緣放下,萬緣要是放不下,你心怎麼能得定?換句話說,這一段就是指導我們修行的一個原則,不管修哪個行門、不管修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思惟了義』就是開解,向下都是講求定的功夫,也就是起行的預備功夫。第一個你要能夠愛好『閒靜』,你要喜歡熱鬧,那就沒有辦法,那就是障礙;『志樂閒靜,清素寂默,不愛喧擾,不樂群居,常好獨處』,這一共是五句。這五句就是五種緣,這是修道必須具備的五個條件。『一切無求,專心定慧』,這才可以叫開始修,「正修止觀」,具備這個條件可以入道了,可以開始修學。

  【六通具足。化度眾生。隨心所願。自在無礙。萬行成就。精妙無窮。正直圓明。志成佛道。】

  『六通』,通就是能力,所謂神通,通就是通達而沒有障礙。「六」是指六種,這六種實在上就是講我們六根,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就是講我們六根的能力通達而無障礙。具足這種能力,這就是度眾生的能力,『化度眾生,隨心所願』,自在沒有障礙了,自己所修的,自行化他都沒有障礙,都能夠有成就。『精妙』,這是功夫增上,一天比一天精,一天比一天妙,一直到圓滿光明,『圓明』就是功德圓滿。『志成佛道』,這叫發願,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精進、要不懈怠,一定要到圓明佛道為止,等覺菩薩還不滿意,這樣功德才能夠圓滿。這在四弘誓願裡面講,「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窮有頂。下及風輪。天上人間。六道諸身。一切含識。我所有功德。悉與眾生共。盡於微塵劫。不惟一眾生。隨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飾。】

  前面是發願迴向菩提,此地是迴向眾生,願自己的善根,前面所修、所發的願、所修的行都是成就自己善根,我這個善根做什麼用?迴向給十方一切有情眾生。『上窮有頂,下及風輪』,這是講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佛法裡面講,我們這個世界的組成,下面是風輪,上面有頂,就是指的四禪天。因為從四禪以下有色相,四空天沒有色相、沒有身相。這就是講凡是有形有色的一切眾生之類,『六道諸身,一切含識』,我把我這個功德統統迴向給他們。不只是這一次迴向,『盡於微塵劫』,這是講時間,這句話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盡未來際劫」,不是我們一生的功德迴向,生生世世的功德統統迴向。『不惟一眾生』,不是迴向給一位眾生,而是迴向給一切眾生。『隨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飾』,充是充滿,熏是薰習,飾是莊嚴裝飾,就是莊嚴佛國土,莊嚴一切眾生。下面是發願這一段的總結,發願必須要靠三寶加持,要靠三寶的幫助。

  【地獄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

  我自己現前雖然有願,我的能力達不到,不能普度一切眾生,我要靠三寶的力量,唯願三寶,我們稱三寶之名,叫六道眾生都能夠得到解脫。

  【餓鬼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畜生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天人阿修羅。恆沙諸含識。八苦相煎迫。南無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諸纏縛。南無三世佛。南無修多羅。】

  『修多羅』是法。

  【菩薩聲聞僧。】

  這是僧,這三句說的是三寶。

  【微塵諸聖眾。不捨本慈悲。攝受群生類。】

  這就是六道眾生都有苦惱,要想離苦得樂,唯有稱佛法僧之名。諸位從這一段去看,你去體會,為什麼特別強調注重念佛這個法門?這一段就是講的念佛法門,『稱佛法僧名』,這就是念佛。所以世尊一代時教到最後提出念佛法門,尤其特別著重在持名念佛。諸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教他什麼法門?教他念佛法門;最後參訪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看,五十三參參個什麼?念佛而已,一頭一尾就是念佛法門。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小《華嚴經》而已。裡面所講的義趣、所講的境界、所講修行方法沒有兩樣,完全一樣,《華嚴經》就是《彌陀經》,《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境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這個我們不能夠等閒看過,你把這個義趣明瞭之後,你才會深深的相信淨土法門,你才會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淨土,原來生淨土就是生華藏世界。

  【盡空諸含識。】

  『含識』就是一切有情,『盡空』,空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眾生統統皈依三寶,沒有一個不在裡頭。

  【歸依佛法僧。離苦出三塗。疾得超三界。】

  『三塗』是指餓鬼、地獄、畜生,『三界』是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

  【各發菩提心。晝夜行般若。】

  這一句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一切行門不離般若,離了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般若是行門的總綱。六度裡面前面五條是屬於事,般若是屬於理,布施裡面沒有般若不叫布施度,只叫布施,不叫布施度。也就是說,布施裡面沒有般若是修的福,為什麼?不能斷貪,不能斷慳吝。布施裡面有般若才能夠斷除自己的根本煩惱,沒有般若不能斷煩惱,只是增加自己有漏的福德而已。所以前五度沒有般若都是世間有漏之福,世間人也修,跟佛法有什麼兩樣?所不同的就是事相裡頭有般若,佛法是以般若為主。『晝夜行般若』,晝夜我們舉心動念都是要以理智為基礎,而不能動感情,純粹是理智做主宰,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菩薩。

  【生生勤精進。】

  不但是這一生,生生世世都精進。

  【常如救頭然。先得菩提時。誓願相度脫。】

  這個願發得好,發這個願,連我們一切眾生彼此大家要互相幫助。修學的態度要『如救頭然』,頭髮上著了火,著急不著急?趕緊要救,再沒有比這個著急。我們修行了生死就要有這個態度,要有這個決心,什麼都得放下,如救頭然。哪一個『先得菩提』,就是哪一個先成佛道,我們誓願彼此互相的來度脫,你先成了你度我,我先成了我度你,大家要彼此幫忙。小註諸位自己細看,你細看了之後,你才曉得怎樣叫真修行,怎樣叫真皈依,怎樣才真正具足參學的本錢、修道的基礎。

  這一節本來想把這一段講完的,這一段後頭還有三行,時間到了,留到晚上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