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  (第五集)  1992/11  美國加州聖荷西迪安薩學院  檔名:07-002-0005

  請掀開講義第六頁第三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我們看這段。這經裡面的宗旨是叫我們能夠捨身。菩薩行最重要的一個行門,就是布施,也就是捨。不但身外之物要能捨,身體也要能捨,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經上教給我們完全是表捨身為法、捨身為眾生,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能夠誤會,捨的目的是要決定成就戒定慧三學。此地只說『三摩地』,三摩地是屬於定,說定就包括戒與慧在當中。前面一再提到的三無漏學,在佛像前面是求佛為我們作證明,我們發大心大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是這麼個意思。在表法裡面燃燈,在身上燃個燈炷,或者是燃指,燒個手指,燒個指來供佛,或者在『身上爇一香炷』。這個香炷在我們中國是最為普遍,大概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在手臂上燃香;出家的在頭頂上燃香,這叫燃一炷香。

  有人誤會,大概燃的香是愈多愈好,愈能消災滅罪,跟經上所說的『無始宿債一時酬畢』,是不是真的能酬畢?假如把整個身體都燒掉,你人我是非的念頭還存在,你的業障就消不了。諸位要認清楚,什麼叫業障?妄想是業障,煩惱是業障。假如真的燃一炷香,燒一個指頭,煩惱從此以後都斷了,妄念都不生了,那就真的消除了。如其不然,全身燒光,煩惱習氣依舊沒有斷,這點一定要認清楚。佛教給我們燃香是給別人看的,能捨身,也是警惕自己的,我已經發願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我已經發這個願。不能違背自己的本誓願,說話要算話,怎麼能說了不算?它的真正的意義,是捨己為人。為眾生的利益能夠犧牲自己身命也在所不惜,燃香重要的意義在這裡。如果這個念頭堅定,一切為眾生,絲毫不為自己著想,諸位想想看,妄想、煩惱真的就少了。所有一切妄想、煩惱都是從自己利益、自己得失裡面生的,這個念頭要斷。一切為眾生,與自己毫不相關,這就沒有了,道理在此地!

  諸位讀了這個書,你不要真的去燒,身上燃一炷香這沒關係,為什麼?對你工作沒有妨礙。你燃一個指頭,少了一個指頭,做事情就不方便,燃兩個、燃三個那就更不方便了。觀音菩薩兩個手不夠用,要現千手;兩隻眼睛不夠用,要現千眼。要明白這個道理,主要的意義,是叫我們以身體、以精神、以智慧,統統為眾生服務,這是真正的燃燈,真正的燃指,真正的爇香。在身體上燃香,在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有,其他國家地區沒見到,包括我們中國邊疆的喇嘛都是佛教,他們也沒有燃身,也沒有燒香疤。唯獨在中國盛行,中國要是不身上燃幾個香疤,大家就不承認你,你不是佛教徒,有這種執著。但是身上不燃的,他真正發了這個心捨己為人,那是真正燃燈、燃指、燃香,那是真的做到。我們要了解它的精神,這是在佛菩薩面前發願給自己作證明,難捨能捨,這才能消除業障。

  底下說「我說是人無始宿債」,這生生世世欠眾生無量無邊的業債。業債,如果有我,我負債,我要償債,能還得清嗎?還不清的!哪一天到無我,我沒有了,我沒有了誰欠債、誰還債?就沒有了。總而言之一句話,無始劫以來的業債還存不存在,問題就是你還有沒有我?有我,業債決定存在。因緣遇會時,欠命要償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不還的。證得阿羅漢果以上,阿羅漢與這些大菩薩們我沒有了,他要不要償?他沒有我了,他雖然不償,說實在話,比償的不曉得要加多少倍。為什麼?他真正覺悟,他要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那是大慈悲心救度一切眾生。沒有到這個程度是還債,到那個程度那不是還債,比還債還要積極,還要認真。這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可以說字字句句都是教我們,怎樣才能真正脫離生死輪迴,給我們說這樁大事。無始宿債一時酬畢,我捨掉了,沒有了。

  『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這個諸漏就是指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因,六道輪迴是果。因斷掉了,果當然就沒有了,這就是永遠脫離三界六道,長揖就是長辭,辭別這個世間。『雖未即明無上覺路』,這句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他雖然還沒有見性,功夫還沒到這個程度,只斷見思;換句話說,塵沙、無明沒破,就是屬於這個境界。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這樣的境界,他們確實脫離六道輪迴。『是人於法已決定心』,他雖然沒有能見性,但是他對於明心見性的修學有決定的信心,知道這個事情是真實的,知道自己將來必定能夠證得。就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他正向這個目標邁進。我們念佛人也不例外,也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念佛三昧才能夠得到。念佛三昧,就是此地講的三摩地,才真正能得到,得到念佛三昧才真正永脫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決定的把握。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

  佛說假如你不能夠『捨身』,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捨身。前面跟你講的燃一燈、燃一指節、身上爇一香炷,捨身這個意思不明顯。這個地方明白的說出來了,捨身絕對不貪戀這個身體,身尚且不貪戀,尚且能捨,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哪一樣能夠影響你?當然更容易放下。眾生最難放下的是身,身尚且能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此地明白告訴我們。『微因』,這個微是說的微少,在我們凡夫看這了不起,這哪裡是微因;但在諸佛菩薩看,這很微少。為什麼?三種煩惱裡面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才捨見思而已!這只捨見思煩惱就捨離了三界,往後還有塵沙、無明,所以這是講微因。如果在大乘法門裡面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捨身所證的果報,只在十信位的七信菩薩,這第七信。從第八信往上面去還有四十多個位次,當然這不算多,不算是大因。

  這點你做不到,『縱成無為』,這是說縱然你能夠得到,這個無為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哪些是相似的無為?禪定是相似的無為,因為人在入定當中,他的心得到清淨,與無為法相應。雖然與無為法相應,他的定支持不久,所以他是相似的,他不是永恆的。如果這個定得到永遠不退,那他就成就了,他就真的證得真無為法。這在《楞嚴經》上也講得很清楚,要證到九次第定才是真的無為,第九定。前面八個定是四禪八定,四禪就是四禪天的禪定,八定是四禪再加上四空天,不是四禪以外還有八定。八定裡面包括四禪,四禪不包括八定,四禪再加上四空天這叫八定。這八個位次就是此地講的「縱成無為」,這八種定是相似的無為,你證到這個果位沒有用,縱然你生到最高的一層非想非非想天,這是三界二十八層天最高的,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壽命實際上講就是他的定功,他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他定不會失掉,他能保持這麼久。

  但是八萬大劫還是有期限的,到了他的定功就失掉,失掉了上面再沒有地方了,必定往下墮落,就是還要搞輪迴,他會墮落到色界、欲界,甚至於墮落到三惡道,這是《楞嚴》上講得很清楚。所謂說爬得高摔得重,這是真的。他為什麼會摔得重?因為他到那個境界,他自己以為他成佛,自己以為證得大涅槃,這叫大妄語,貢高我慢。大妄語是墮地獄道的業因,毀謗三寶,到他要墮落的時候他就毀謗,你看諸佛講的,證得大涅槃就不再墮落,我已經證得大涅槃,為什麼我還墮落?可見得一切佛所說的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他是沒有證到,自己誤會以為證得了,這是他知見錯誤。再加上毀謗三寶,這種罪業使他很快的就墮落到惡道去,這叫摔得重。所以他『必還生人酬其宿債』,他出不了三界,三界裡面與這麼多眾生,多生多世的往來,所結下的恩怨債務太多了,遇到了就要酬償。

  【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這已經成佛了,哪裡還有還債的道理?我在前面跟諸位提到安世高大師,在我們中國還了兩次的命債,這是傳記上有記載,這都是真正大修行人還有這些事情嗎?有。但是有在他來說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真的還債,他是在那裡表演給我們看的。他最重要的意思是提醒我們,我成菩薩,我成了佛,遇到緣我還要受報,我們博地凡夫哪有不受惡報的道理!是警惕我們的。我們是真的在受報,諸佛菩薩是表演給我們看,警告我們,惡決定不能做,教給我們斷惡修善。

  馬麥之報,佛在經裡面說的,這是述說他自己在過去生中的一段因緣,佛所講的,這都是久遠劫之前種的因。而在這次也是在舍衛國,事情發生在舍衛國,舍衛國有個阿耆達王。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相當於我們中國周朝的時候,周朝還在春秋戰國之前,中國沒有統一,印度也沒有統一。中國古書裡面講八百諸侯,那就是有八百多個國家,諸侯都是國王。所謂是中央政府,不過就是一個最強盛的國家,大家對他很尊敬,像是盟邦的主席一樣。其實每個諸侯國家都是獨立國,他們跟周朝的關係,周朝實際上本身也是個部落,是很強盛的部落。跟它的關係是什麼?用它的正朔,正朔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日曆,年月日時用它的,跟它用同樣的。像我們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用陽曆,全世界用一種便利往來。那個時候周天子對諸侯,就是每年頒給他日曆,他們對於周天子的義務,距離比較近一點的,一年進貢一次。進貢就是給周天子送點禮物,送土產,我這裡出產什麼東西,送點過去;如果距離遠的是三年朝貢一次,可見得統統是獨立國。印度也是的,所以印度講某一個國,可能那個國比我們現在一個區、一個鎮還要小。我們在古書上念的,這四書上常常讀到的,大國的範圍是一百里,小國二、三十里。二、三十里的面積不大,很小,現在真的一個大的社區,差不多在古時候就是一小國。舍衛國也是個小部落,這部落裡頭國王請釋迦牟尼佛,請他到這裡來弘法,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的學生有五百人,就是五百比丘常常跟著釋迦牟尼佛的,請他的期限是三個月供齋,國王來供齋。

  在這個時候國王被魔蠱惑,被魔迷惑,去享受五欲的快樂去了,去遊玩縱樂了,就把請釋迦牟尼佛這五百人的事情忘掉了。這些人來了,沒人供養就沒得吃。所以到了舍衛國之後大概只有六天,請了六天有供養,六天以後就沒有人送供養。諸位曉得,三個月的時間才六天,頭六天有供養,後頭都沒有了。遇到年成不好,正在鬧飢荒,糧食很不容易得到,就是到外面去乞食,托缽乞食都很難有人供養的。這個時候有這養馬的,遇到養馬的這些人,馬有馬料,養馬的人看到釋迦牟尼佛這麼多人沒飯吃,就把馬吃的東西把牠減少一些,勻一點出來供養佛,供養這些比丘僧。到第九十天國王忽然想到了,請了佛、請比丘怎麼樣?這麼多天有沒有送供養?都沒有,才想到。想到之後國王向佛求懺悔。這是確實有這麼回事情。

  釋迦牟尼佛福報這麼大還遭難,所以釋迦佛有馬麥之報三個月。孔老夫子在中國是大聖人,在陳絕糧,也沒得吃,這大聖人!於是舍利弗尊者就問佛因緣,就向佛請教「佛,你老人家為什麼會遭這樣的果報?」佛就說在過去生中,這都是很遠了,毘婆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也是由國王請佛、請出家人。佛與這些比丘們應供之後,當然僧團裡面還有生病的,生病的人沒有辦法一起來,所以他們吃完之後,就要求再帶一份給有病的比丘,給他們帶一份去,這也是常情。在這個時候遇到一個梵志,在我們佛法講是外道,但是他們也是修行人。佛出世在世間,印度的宗教非常發達,經上所記載的,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的話,也不是輕視人的話,諸位一定要曉得。為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凡是心外求法的,都叫外道。佛法向自性當中求,可是我們現在學佛,佛門裡面有不少是外道,我們佛家叫門內外,為什麼?他也是心外求法,求佛、求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都是外道。我們學佛的人可不可以求?可以求。可以求怎麼求法?要向內求,不能向外求,向外求就錯了。內求怎麼求法?佛怎麼樣教我們,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就求到了。

  在中國很明顯的例子,其實例子太多了,說不盡!沒人把它紀錄出來提供大家做參考。了凡先生把他接受雲谷大師開導的,一生修學的效果,把它寫成文章,傳給他的兒子,這篇東西流傳下來。像袁了凡這種人在中國不計其數,太多了,真的有求必應。雲谷禪師沒有叫袁了凡天天拜佛,求佛賞賜,沒有,是教他斷惡行、斷習氣,存好心、做好事自然感得果報。這是從自性當中求,有求必應,這個求是對的,合理合法。如果說是自己習氣、毛病都不改,僥幸的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賞賜,這不但求不到,反而加重罪業,為什麼?把佛菩薩看作貪官污吏。我供養一點,你要回報我什麼,你保佑我發財發一百萬,我供養一萬給你,給佛菩薩談這些條件,你把佛菩薩當作什麼人?所以這心術就不正,心就不清淨,那哪裡能求得到!所以佛法是從心性當中求。外道的意思我們要明白、要清楚,絕對不是輕視。

  佛遇到梵志,這是外道的一種,是婆羅門,遇到這一種。他們修行也很難得,實在講印度這些高級宗教的修學,要拿我們現在來講,他真的超越許多宗教。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比不上。他確實有禪定的功夫,他們的目的是生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他們嚮往的目標。佛帶著這群人,托缽回去了,還給病比丘帶著菜飯。在路上遇到這些外道,外道聞到菜飯的香味,就造了口業,這個口業不管他是有意、無意,就是責備。好像這群出家人,因為佛都是剃了頭的:「這些禿頭他們只應該吃馬麥,只配吃馬麥,有什麼大的福報,享受這樣豐盛的供齋?」起這個念頭,說這個話。而且外道他也有徒眾,他也不是一個人,他的徒眾有五百人,叫這些徒眾統統罵,罵這些出家人。這是過去生中,釋迦牟尼佛造的因,梵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的前身;現在跟他這五百比丘,就是那個時候的徒弟,就那一幫人。現在雖然是成佛、證阿羅漢,真的,受三個月馬麥之報。這就說明無論是有心、是無心,不要以為話說完就沒事,事在後世。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那你就要注意到,起心動念都要清淨,要知道起心動念就在那裡造業因,這個業因你要不出三界,遇緣決定受報。眾生無始劫以來惡習氣很重,往往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或是對人,或是對事,不如意的時候心裡面就很不高興,口裡面就會出惡言,不知道以後果報可畏,這太可怕!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縱然以純善之心待人接物,所謂好心,可是怎麼樣?不得好報。別人對你是惡意惡行相加,你要問這是不是太不公平,這為什麼原因?有原因的。人與人之間縱然一生見一次面,點點頭或瞪一下眼睛,前世都有因緣,後來都有果報,這是事實,決定不能夠避免的。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在境界很順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有它的因素;在境緣非常不順的時候,我們也明白,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統統明白。明瞭之後我們的心是清淨的,順境就不談,逆境的時候逆來順受,絕對不怨天尤人,這就還債。這個債這樣了結了,不再結新怨,這是非常重要。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捨,教給我們放下,實在是修學課程裡面,非常好的一種方法。捨妄念,心自然就清淨,清淨心才能夠照見事實真相,然後對於這個事情來處理才會恰到其分,這個事情自己明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這是接著前面斷淫、斷殺,第三就是斷偷心,這非常的重要。這是佛教弟子傳佛的教法,這種教學就對了,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方法相同,也就是相應而不違背。絕對沒有一尊佛說不捨偷盜,也能證得『三摩地』;不捨偷盜也能證無上菩提的,決定沒有這個說法。這是很清楚、很明顯的教誨,最重要的是決定不能有偷心。偷心,用現代的話來講,決定不能有非分之心,不是我本分應該得到的,我希求希望得到,這個心是偷心,有這個心不能出三界。再給諸位說,縱然自己應該得到的,也要把它捨棄。一定要明瞭,我們這個身體,現在留在這個世間,要維持生活,衣食住行不能夠缺少的,自己一定要衡量足夠就行了,這是佛常常教給我們知足。足有個標準,佛當年在世是生活最低的標準,你看日中一食,三衣一缽。在熱帶的環境裡面,這是不能再少的,維持一個最低的標準,這是捨。

  佛對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寬了,在家居士,社會有社會一般的標準,維持一般人生活的水準,這就可以,不求奢華,那就對了。這個標準隨時代、隨地區而有差異,這是要我們自己有智慧來辨別。如果自己有多餘的,應當布施、供養給社會一切需要的人,我們供養他、布施他,這樣做法就對了。絕對不貪圖享受,這是教我們斷偷心。下面這段經文,佛又告訴我們,如何確定三昧能不能得到,所以這段開示非常重要。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這是佛舉個比喻,『卮』是酒器,像我們現在的酒杯,它那個比酒杯大一點,諸位在故宮博物院能夠看到。譬如酒器下面有個洞,它會漏,漏是什麼?漏就表示偷心。偷心把你的功德都漏掉,使你定慧不能成就,戒定慧三種功德都不能成就,都從這個漏洞漏掉了。好比酒器有漏,我們想盛水,怎麼盛也盛不滿,為什麼?這邊倒進去,那邊漏掉了,這個比喻容易懂。所以修定這句的範圍非常廣大,前面都給諸位報告過,大小乘佛法、所有宗派法門,修學的總名詞就叫禪定。佛法教學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戒是手段,幫助我們得定的,定是樞紐,得到定之後才開智慧,因定開慧,慧是目標,定是樞紐,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就是禪定,可見得偷心不能有,有這個東西我們一心決定得不到。你要想得一心不亂,得一心、得念佛三昧,這個念頭要捨得乾乾淨淨。下面佛再舉例給我們說明: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比丘』是講出家人,出家的弟子,佛陀當年在世確實是這樣的,出家人的財物就是『衣缽』,缽是吃飯的,衣是遮身體的。在古代在家弟子供養一缽飯容易,供養一件衣是很難,不像現在紡織業這麼發達,衣服得來很容易。從前布匹是手工織的,一天能織多少?一件衣的衣料要織很多天,所以這個衣料很不容易得到。在家信徒供養出家人的衣,就很困難,出家人也必須體諒在家人,不能叫他為難。所以佛叫出家人乞食之外,乞衣是什麼?乞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你們衣服穿壞了、穿破了不要的,布施給出家的比丘。出家比丘拿了這個當然也不能用,取還可以用的那一塊把它剪下來,這樣子累積,累積到可以縫一件衣了,再把它縫起來。

  由此可知,這件衣料子不一樣,顏色不一樣,所以出家衣為什麼一件裡好像一塊一塊的,那就是衣服是這麼來的。把它縫起來,如果這個布面積大一點,就做為五衣,五衣是五條,這個大衣一共是五條。如果料子很小,面積很小就縫二十五條,佛有規定的,有五條,有九條,有十一條、十七條,都是單數,最多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那個布就很小了,一塊一塊很小這樣縫起來。縫起來之後染色,染成深咖啡色,取這個色,不取正色。五種正色,紅黃藍白黑這五種叫正色,把這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叫雜色,所以叫袈裟。袈裟是印度話,袈裟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雜,就是混雜的意思,叫雜色衣,衣是從這麼來的。衣,一個出家人有幾件?三件,所以叫五條衣、七條衣,再就是二十五條,九條以上的叫大衣。在印度有這三衣就夠了,最冷的天氣三衣統統披上,天熱的時候穿一件,衣是這麼來的。

  這個缽大小合自己的飯量,不能太大也不太小,叫應量器,應自己食量。除了衣與缽之外,他什麼都沒有,『分寸不蓄』,沒有積蓄,他心清淨。何況佛老人家提倡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出家人沒有房子住,住在樹下。樹下還只能住一晚上,不能天天去住,天天去住對這個地方起了貪愛,所以要捨。有很多的規矩,其目的都是叫我們捨偷心。這個大樹很蔭涼,風景環境很好,天天到這個地方來,晚上到這邊來打坐,這個心就是偷心。你想想看多難,你對這個地方喜歡、貪愛,真的不容易,那心就不清淨。乞食,有的時候乞食吃多下來的,多下來決定不能留到明天,當然佛的制度,實在講也非常合乎衛生。吃剩下來東西要布施這些鳥獸,去餵牠們,決定不可以留到第二餐再吃,不可以。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托缽一次,接受大眾的供養;轉施給畜生,與一切畜生結緣,這是那個時候的生活方式。

  時代不斷在進步,印度在家人無論學佛、不學佛,普遍都尊重出家人,都會布施飲食的。所以一個出家人,譬如像現在在泰國、在斯里蘭卡,你每天托缽都有人供養,不會托空缽的。可是在美國這邊你托缽,恐怕就要托空缽了,沒人供養你;在中國也不行,也不會有人供養你,這是我們生活環境不相同。佛教傳到中國,這是由於國家帝王派特使禮請回來的,禮請到中國來的,中國對於孝親尊師的觀念、這種行持,一直到今天還都存在。哪有叫老師到外面去露宿,哪有叫老師到外面去要飯的,沒有這個道理。我們中國風俗習慣跟印度不相同,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出家人就開始接受王公大臣的供養。居住有精舍,不要去樹下一宿,精舍都做得非常之好;三餐有人供養,也不必自己到外面去奔波,去乞食。這是佛教到中國來之後,這個生活狀況完全改變,中國化了。

  中國的氣候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在南方,中國是在北方,天氣寒冷,三衣不能禦寒。於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就穿中國讀書人的衣服,中國古代服裝是屬於禮服,非常講究。我們今天出家人穿這個大袖子,那叫海青,海清是漢朝時候的禮服。佛教是漢朝傳到中國來的,唯一跟在家人不一樣的,就是衣服上不繡花紋,素色的;在家人的衣服領子上都繡花的,滾邊上都繡花的。出家人不繡花紋,素色的,但一樣穿海清,海清屬於禮服,在那個時候是屬於士大夫階級所穿的,也就是說讀書人穿的,做官人穿的,不是做粗重工作。像長掛,我們這裡叫便服,這是工作服,這是勞動階級所穿的,它袖子小,工作比較方便。在家人也都繡花的,諸位看看古時候的服裝都能看到。在家人跟出家人服裝完全相同,只是出家人素色沒有花紋。當然在中國四季氣候不一樣,我們的服裝也不一樣,四季衣裳,於是出家人在中國,生活完全中國化。在誦經行禮的時候將袈裟披上,我們現在講披衣,那就是袈裟。袈裟披上只是做個紀念的意義,明瞭世尊當年在世他們生活的狀況。我們今天念念不忘,還看到衣,還看到缽,缽現在也不用,衣現在也少用,想到當年那種清修的苦行,難捨能捨,提醒我們這個意念。我們見到衣缽要知道一切能捨,這點非常的重要,有多餘的一定能布施,歡喜布施。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前面這句斷傲慢心,後面這句斷瞋恚心。貪瞋痴慢疑,這叫根本煩惱;換句話說,只要有一條存在,決定障礙三摩地。也就是說我們念佛想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有這些東西是決定做不到的。這些東西未必是外來的,外來是緣,內裡面有這個因。所以初學的人為什麼選擇幽靜的環境,跟社會遠離,遠離把緣斷掉,你的心慢慢會清淨下來;如果一接觸這個社會,又動心起念,那就又完了。小乘的修學,大乘初學也是如此,一定要把外緣遠離,愈遠愈好,保持清淨的環境。沒有這些惡緣,你雖然有習氣、有煩惱,沒有人勾引你,也慢慢就定下來,靜下來了。可是現在環境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寺廟建築在山林之中就行了,距離村莊很遠,至少也隔個二、三里路,佛家叫蘭若。蘭若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很安靜的地方,安靜的標準是什麼?農村裡面牧牛,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環境就很清靜。

  現在不行,現在飛機滿天飛,聲音比牛還大,現在找個清淨環境地方,不容易,何況電視、廣播一直鬧到你家裡面來了。從前修行人住在寺廟裡很少下山,沒有重要事情通常不下山的。山下要發生什麼事情,總有上山的人來才會說,說點新聞,這山下發生什麼事情,可能十天、半月才有一個人上山來,所以要知道山下的消息很不容易。現在打開電視、廣播,全世界的事情立刻就知道了,心怎麼能定得下來?現在實在講,我們修行的外緣,跟古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今天人修行成就三昧,古人不能不佩服,為什麼?古人要放在今天有很多人不能成就。真正是滾滾紅塵裡面,他能不動心,他能成就三昧,哪個不佩服!所以現在修行比從前難,修行成就,那比古人成就要高很多倍,這是真的。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都搞清楚,自己要珍惜因緣,不要認為我現在生活環境不好,說老實話,比古人的環境好,為什麼?成就比他高,你所得成就的三昧是真實的三昧,這是禁得起考驗的;古人很多成就是沒有經過考驗的。這根本煩惱,隨煩惱統統要認真去斷,就是認真的去捨,去把它放下。

  『大集會中,合掌禮眾』,為什麼?人很多的地方,恭敬心愈要生起來。因為人多的地方,有人跟我差不多的,有人比我強,還有很多人不如我的,這個分別心,嫉妒、傲慢心,往往在這個時候現行,這個時候會生起來。佛教給我們要把心定下來禮敬大眾,實在講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禮敬諸佛,要修恭敬心,以真誠恭敬對待大眾,這是斷我慢心。如果有人責備、辱罵,這時候你要『同於稱讚』。因為一般人在這個境界裡面,往往瞋恚的心生起來,不平的心生起來,甚至於報復的心生起來,這就把你的三摩地全部破壞掉。正是佛家所說的「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什麼是功德?三摩地是功德。我們念佛功夫成片是功德,一心不亂是功德;這一念瞋恚心起來,這功德都沒有了,心就亂了,最為可怕。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修點福容易,修點福報容易;修功德是真正不容易,你要說是你修積的功德,功德的確非常微薄。想想看上一次哪天發了脾氣,脾氣一發的時候前面都不算了。從發完脾氣之後到現在心地平靜,這功德就這麼一點點。昨天發的脾氣,你的功德只有一天;今天早晨發的脾氣,你的功德只有幾小時。如果剛才發的脾氣,功德全完了,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遇到逆境、逆緣,要提高警覺,決定不能動怒,自己要清楚那是什麼。外面的魔看我修的功德,他在嫉妒了,他不能破壞,他只有勸我自己來燒,趕快把它燒掉。你就那麼聽話,就把它燒掉,這不冤枉嗎?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不管什麼逆境,我絕不動心,我要保持我的功德,這樣你的念佛三昧就不難成就。凡是三昧不能成就,說實在話,十之八、九都是瞋恚心破壞的,再一半就是貪愛心破壞的,貪瞋是重大的煩惱。佛教給我們一定要斷,要認真的斷,要認真的捨離,千萬不要上當,不要被外境迷惑,這很重要。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身』是身體,絕不造作,『心』是念頭,絕無惡念,這兩樣都離開。『身肉骨血,與眾生共』,這是真正成就清淨的持戒,這是一定要明理。如果不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不容易做到。世間俗話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話是誰說的?這話是魔說的。這樣的人決定不出三界,他怎麼可能出三界?我執太深了。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要把心量打開,凡人的心量,那個心量只容得下自己,自己以外,另外一個人都容納不下,所以才有爭執、才有煩惱。佛給我們講真相,真相怎樣?真相我們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楞嚴》上句句給我們講的是真相。那是本來的心量就是那麼大,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心變成這麼小,變成不能容人?

  俗話又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看防人,你的範圍還是小,有什麼好防的?不防多自在,防就不自在,有什麼好防的!再念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身心世界我都不要,我防誰?只要你有個防人之心,你們諸位想想,你念佛三昧怎麼會成就?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防人都不必要。我們真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學佛念佛,沒結果,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到底錯在什麼地方?世尊這段經文,這四大段「清淨明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毛病出在哪裡。如果這一生當中,還要犯老毛病,這一生必然跟過去一樣,要空過了,不能成就。所以要放下、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到底真實的利益,畢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到極樂世界,不能見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利益都是假的,都是過眼雲煙,不是真實的。假的就要捨、就要放下,真的要取,真妄要有能力去辨別,不要看錯了。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這句話說明,佛在許多經典裡面有不了義的說法,我們要注意到,不可以拿不了義的說法,當作我們的盾牌、當作我們的藉口,那就錯了。像哪些不了義?像佛在小乘經裡面講的,出家人可以儲蓄一點財物,使你的生活能夠安定,心安則道隆,才可以養道。如果明天生活問題不能解決,你今天還有心來念佛嗎?這個說法是不了義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對於沒有決定心的說法。真正有決定心的,明天還沒到管它幹什麼?想它幹什麼?那是對一個決定心人說法。像類似這些很多,大小乘裡面統統都有,我們一定要能理解。否則的話,人家引許多經典來給我們說,我們一聽很有道理,這都是佛說的,到底遵從哪個好?你又迷惑了。今天時間到了,這個意思我們下一堂再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