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  (第八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04-007-0008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昨天我們講到偈頌的第三段,就是第五、第六、第七這三首,雖然沒有介紹偈頌的經文,把要義都跟諸位說出來了。第四小段是「懺悔業障」,只有一首偈,這一首偈大家都念得很熟,因為在懺悔文裡面常常念到: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偈頌雖然只有一首,只有四句,它的含義也是非常圓滿而沒有遺漏的。『昔』是過去,從無量劫一直到今天都可以說是「昔」,往昔。所造的善業不必說了,只說『惡業』,實在講只要沒出三界,善業還是惡業,為什麼說善業還是惡業?佛門裡面常講「三世怨」,三世怨怎麼個說法?你第一世修善業,做了很多的好事,第二世就得善果,在人天當中享受大福報,你在這個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做高官,發大財,這是前世修善業得來的果報,但是這一生在享受果報的時候把修善這個事情忘了,縱然修善也修得很少,不圓滿,不如前世所修的,因此善的果報報完了,來世善沒有了,惡業現前。譬如窮人造惡不容易,很難,他生活很清苦,富人造惡很容易,譬如飲食,飲食造惡就不得了,天天要吃肉,天天要吃活的,一天吃一隻雞,一天吃幾條魚,這還得了!幾十年下來之後,造了多少的殺業。貧窮人沒得吃,想吃也沒得吃,反而造惡業造得少。有勢力的人,往往一個念頭、一個措施就有很多人受到了不方便。可見得地位愈高、財富愈大,造善業很難,造惡業的機會特別容易。所以他第三世善少惡多,那就到三惡道去了。第一世修福,第二世得福報,第三世到惡道去了,所以修善業還是造作惡業。

  因此什麼叫真正的善?說老實話,除了念佛之外,恐怕都不是真正的善。你也許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別的法門不是善嗎?對的,是沒錯,那個法門要修成功了是善,超越三界了,是善,假如你修這個法門,你這一生沒有能力超越三界,還在輪迴之中,這就不是善業。縱然你有很深的禪定,一盤腿一打坐可以十天半個月不出定,兩個月、三個月不出定,這個禪定功夫很深,他將來到哪裡去?到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去,還在三界之內,沒出三界。到了天上,生天是果報,是福報,天福享盡了,惡業一現前還要下墮,由此可知,那不是真的善業,真正的善業要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六道輪迴。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罪業深重,迷惑顛倒,有什麼能力超越三界?若不是遇到念佛法門,沒有第二個方法能超越三界。我們今天修其他的法門,修禪,說老實話,連禪定都得不到,禪定得不到,換句話說,色界初禪我們都沒分,還談什麼!學教,不能夠大開圓解;學密,不能三業相應,你怎麼辦?學是學了,拿不出成績單出來,學的都不及格,考試都得零分,那有什麼用處!這總得要清楚明白。修學一定要有成績拿出來,那個才是真的,拿不出成績來,這是假的。幸虧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給我們開出一條當生成就的大道,我們能信、能願、能行,這一生就成就了,帶業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就消除了,你要問怎麼消除的?念佛消除的。古大德給我們講,「再重的罪業,所有佛法裡面的經法、懺法統統消不了的罪業,念佛可以消得了」,你就知道念佛的功德是多大!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古聖先賢,你仔細觀察一下,幾乎每個人都說念佛的功德第一,能消除一切罪業。罪業消除,我們自己曉不曉得?或者是我們的罪業消除了多少,自己知不知道?給諸位同修說,自己知道,這個事情不要問人。怎麼知道?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你這個業是誰造的?從哪裡來的?貪瞋痴。你貪瞋痴的念頭淡了一分,你的罪業就消掉一分;貪瞋痴的念頭淡了兩分,你的罪業就消了兩分;如果貪瞋痴統統都沒有了,那恭喜你,你的業障消得差不多了,快要消完了,貪瞋痴沒有了,所以自己的業障自己清楚明白。

  在這裡我要提醒諸位同修一句老實話,雖然念佛,雖然修淨土,或者是參禪,學其他的法門,如果你貪瞋痴的意念沒有減少,天天還在增長,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你所修學的一定是走錯了門路,一定是有了偏差,為什麼?煩惱天天在增長沒有減少,雖念佛,雖持咒,雖然誦經拜佛,還是要墮惡道,這個沒有法子。絕對不是說你念了多少部經,拜了多少部懺,念了多少佛號,你就能往生,就有功德了,不是這樣的,是要念到煩惱輕、智慧長才管用,如果不到這種程度,你的修行都叫白修了,不過也有點好處,比罵人好一點,念阿彌陀佛、念經總比罵人強,好處就如此而已,要想幫助我們一生了脫生死超越三界,那樣殊勝的利益自己就沒有分,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明瞭。

  造罪業,造業,什麼人造?身、語、意。「身」是身體,殺生、偷盜,這都是屬於身體的。「語業」是言語,言語是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是語業,就是口業。「意業」就是念頭,貪瞋痴慢,對於佛菩薩的教訓不相信,不能如說修行,這是意業。我們身語意不知不覺的天天在造罪業,主使這個罪業的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

  今天我們明白了,明瞭就是開悟,我們講的開悟跟禪宗裡面講的開悟在境界上來講不一樣,禪宗講開悟是明心見性,那個標準高,我們做不到,我給同修講的開悟,這個標準低,人人都做得到。什麼是真正開悟?你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就是開悟。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不多,都看到別人的毛病,別人的毛病過失他清楚,像鏡子只照外面不照裡面,自己的一身毛病、習氣不知道,別人要給他說出來,他還不服氣,還不承認,這是迷,迷到所以然處。知道自己過失就開悟了,就覺悟了,這是真正覺悟。

  覺悟之後,能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改過來,這就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懺悔是「改過自新,後不再造」,這叫真正懺悔,而不是把自己造作的罪業在菩薩面前念個一遍,磕幾個頭,求菩薩饒恕我,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不管你這個事情。佛菩薩教我們懺悔,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他不管,他只提醒我們、教導我們。實在講那個懺悔是顛倒錯誤的,你看你心裡把那些壞事又想一遍,口沒有造,身沒有造,你的意又造一遍,換句話說,唯恐惡業不多,在佛菩薩面前還再造,這錯誤了。由此可知,真正懺悔是什麼?曉得自己錯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們想想看,是不是把你的業障懺除了?所以從前的一切罪過都不要想了,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你的罪業就懺掉了,這是在此地提供諸位同修真正懺悔的方法。

  第九首,這也是四句,重頌前面的隨喜功德。偈頌裡面境界很廣大:

  【十方一切諸眾生。】

  這個『眾生』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我們一般講惡多善少。可是諸位總要曉得,說一個人一生盡做壞事,一個善念都沒有的,這種人很難找,也找不到;說一個人一生都是善念,一個惡念不起的,這也找不到。由此可知,六道眾生的念頭是善惡混雜的,有時候善念起來了,有時候惡念起來了,是善惡交替夾雜的,只看善惡念頭哪一種多,哪一種力量大,只能在這上面來觀察,所以他都有善念,也都有惡念。因此這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不曉得自己的過失,看不出自己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過失,馬上回頭想想我有沒有,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如果發現別人這個過失我也有,我就趕緊改掉,改過。看到別人的善處,好的地方,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沒有,我們趕緊來學。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六道眾生也是我們的老師,無論是善人、是惡人,只要我們看清楚,回過頭來看自己,那都是我們的老師,對我們修學都有很大的幫助。假如這些眾生起的是善念、做的是善行(善念善行的標準,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是利益廣大的群眾,利益眾生的事業,這就是真正的善事,是好事),好事就值得我們真正去做,我們要幫助他,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實在講不是成全他一個人,是成全他為一切眾生造福,他那個功德多大,我們隨喜的人,功德跟他一樣大。這是講「眾生」,凡夫。第二句講:

  【二乘有學及無學。】

  『二乘』是聲聞、緣覺。『有學』,像阿羅漢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學」,『無學』就畢業了,四果阿羅漢是「無學」。這就是說修學小乘的人,從初學到證果,我也統統要隨喜,我要讚歎,我也要學習。也許同修說了,「我們今天學的是念佛法門,小乘修學的,我們怎麼能隨喜?這一隨喜,我們就夾雜了」,對,沒錯,我們這個法門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包括了。菩薩在此地是對華藏世界法身大士們所講的,應當要隨喜小乘。譬如小乘人所修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你能夠常作如是觀,的確能幫助我們心地清淨。實在講三十七道品能夠幫助我們功夫成片,幫助我們一心不亂,要我們善巧的選擇,我們有哪一個毛病就用哪一個方法來對治。小乘修學總是一個方法對治一個毛病,如果我們有他相同的毛病也可以取他的方法來對治,作為助修。念佛是我們主修,這些方法可以作為助修,像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都可以採用,如果心地清淨老實念佛那就不必要了,這些東西全在一句佛號裡頭,全都包括了,所以這一句佛號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是二乘。二乘再上去:

  【一切如來與菩薩。】

  這是大乘的佛法。『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菩薩圓滿了就成佛。「菩薩」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我也應該努力認真的來向他學。

  【所有功德皆隨喜。】

  這個地方的『隨喜』著重在向他學習,盡心盡力來幫助他。

  第十首也是一首,「勸請」,就是「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

  這一句是比喻。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法,這就是黑暗時代。西洋歷史裡面有黑暗時期。什麼叫黑暗時期?沒有教育。佛法的教學是教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開悟就是放光明,佛是幫助我們自性放光的,這是光明的教學,所以佛是『世間燈』。他這盞燈是點亮的,我們也是燈,但是燈火熄掉了,熄掉怎麼辦?要借他的燈把我的燈也點燃,佛門講「傳燈」,「傳燈」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燈不是現在的電燈,現在的電燈,這個意思很難表現出來,是從前的油燈、蠟燭。他的蠟燭點亮了,我的蠟燭沒點亮,我借他的光點亮。我們要問,我們借他的光點亮了,他有沒有損失?他的光明是不是減掉一分?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增加了?原來一支光,現在這個點著,兩支光,那個再點著,三支光,叫大放光明,絕對沒有減少,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這是比喻真正開悟的人,明心見性的人,有能力教化眾生,就是他那盞燈點亮了,有能力借給人家點燃。

  【最初成就菩提者。】

  這句話是雙關語,一個是最初成佛,示現初成佛道;一個是圓教的初住菩薩,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指初住以上的菩薩。我們淨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最初成就菩提者』。這兩句可以說是上從諸佛如來,下至真正有修有證的這些大善知識,統統包括盡了。我們在長行文裡面所看到的比這個說得詳細,因為這個地方只講到聖人沒講到凡夫,長行裡面講到凡夫。

  像今天,佛也不在世,菩薩也見不到,阿羅漢也沒有,不要說四果羅漢沒有,就連證初果的我們也見不到,由此可知,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業障很重,把所有大小乘的聖人統統障住了。不是他們不來,那是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也許你要說「不然,我不相信」,你只要好好自己想想,你真的接受了嗎?佛教你不貪,我照貪不誤,這就是不接受;佛教你忍辱,照樣還發脾氣,佛所講的你統統都不能做到,這就是障礙,所以諸佛、菩薩、羅漢都不來了,來了沒用,教你不聽。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剛剛建的時候,大家出錢出力,是菩薩,這是李老師從前常常教給我們的,建道場的時候各個都是菩薩,道場建好了之後,那個臉一變,都是羅剎,怎麼是羅剎?爭名奪利,你想菩薩、羅漢還會來嗎?不來了。來了,我們沒好處,造的業更重,所以這些聖人不來了,那怎麼辦?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就找凡夫好了。

  凡夫是指修行沒有證果的,這些都叫凡夫,雖然是凡夫,他學的比我們多,我們也可以請他來講經說法,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他要真正有修,沒證果不要緊,要真正有修,如果他雖然會說,但是自己沒有真正修行,我們總要小心,總得要謹慎,為什麼?怕受他騙。中國俗話常講「請神容易送神難」,我把這位法師請來了,將來以後他不走,賴在這個地方,在這裡為非作歹,你怎麼辦?請出去不好請,請來很容易,因此要小心謹慎,要多方去打聽這位法師、大德是不是真正修行人,是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換句話說,我們對學問的重視要比重視他的德行可以次一點,第一重視他的品德,學問差一點沒有關係,品德最重要。他的學問好,品德不好,我們要請他那真的要小心慎重。他的品德好,學識差一點沒有關係,這個人忠厚老成,是真善知識,多少我們會得到一些利益。這是我們請人的時候要注意。

  真正善知識,給諸位說,名聞利養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他不會動心的。前面長行裡面跟諸位報告過了,用什麼請善知識?用我真誠求學的心就能請到善知識,所謂是「至誠感通」,我們的心誠到極處就跟他有感應道交,這才行。就是我真的要想學,人數多少不拘,我真要學。

  真學,在今日之下,不要大道場,為什麼?沒那麼多人,真正修行的人少,湊熱鬧的人很多,這不是真修行的,不真修行來幹什麼?來消遣的,在家裡沒事做,到這兒來聽聽經,不是真幹的,那麼你要大道場幹什麼?道場愈大,分子愈複雜,爭名奪利的人愈多,反而造罪業。所以不如建個小道場,小型的道場照顧很容易,費用很少,不要去求信徒供養,「人到無求品自高」。真正同修,這一個地方有個十個、八個、二十個、三十個,不得了,太多了,十個人共修,十個人都往生,十尊佛,還得了!真的道場修行人是要找這種人,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只有一個願望「要見彌陀」,不是這樣志同道合的不必來,其他的道場很多,到那邊去,不要到我這兒來。你這個道場,人家一看,只有十來個人,十個、八個人,沒人瞧得起你,沒人把你看在眼睛裡,好,你平安無事了,什麼人都不會找你麻煩,為什麼?又沒有錢,又沒有力量,什麼都沒有,保平安。道場人多了,錢也多了,就有很多人來打主意,很多人來找麻煩。所以你那個道場小,人家沒看上眼,好,一生平安無事,菩提道上少魔障。這是告訴你怎麼樣建道場,不可以搞大道場。

  假如我們想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行,臨時租借地方講個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像這樣是宣傳的方式,這個可以,一年辦個兩次、三次就夠了,一次不要超過一個星期,三天到一個星期,這是屬於宣傳。宣傳,場地愈大、人愈多愈好;真正修行,場地愈小、人愈少愈好,所以宣傳跟真修是兩樁事情,要把它分開來說,不能夠合在一起,合在一起有麻煩,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魔的力量比佛法力量大,這不是說佛比不上魔,不是這個意思,是佛的弟子少,魔的徒眾多,他徒眾多,人多,財力雄厚,真正學佛的人少,佛的弟子很少,力量很薄弱,沒有辦法跟魔抗衡,所以這個現實的環境我們也要看得清清楚楚。

  真的一個道場,三個人修,兩個人修,都不少。你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的徒弟多少人?十二個人,一個道場就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就不少了,他真的能成就,所以要緊是要在成就上說的,不在乎人多。人多,沒有成就有什麼用!人少,三個人,三個成就;五個人,五個成就,這不得了,這是真正的圓滿。所以對於善知識我們要禮請他來弘法利生,底下的兩句: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請他來弘法利生。下面第十一首是「請佛住世」,這個長行文裡面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多,此地只舉一個例子: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長行文我們報告得很詳細,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只請法師來講經,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講大經已經相當困難,因為大經需要很長的時間,譬如《法華經》、《楞嚴經》至少要講半年,假如每天講,一個星期休息一天,一個星期講六天,要講半年。半年這麼長的時間,法師能有空嗎?現在法師自己都有道場,自己都有信徒,你請他到這裡來,短時間沒問題,他可以抽空來,你請他到這兒住半年,他沒有時間,不要說半年,住三個月都沒有時間,為什麼?他家裡信徒會跑光,這也是事實,也是個困難問題。如何要找一個法師,他沒有道場,是真正善知識,我們請他到這個地方,我們來供養他,請他長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教化這一方,利益眾生,這個好。

  佛教是教育,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從自己本身做起。人家以後問你信仰什麼宗教,你說,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不是宗教,你就藉這個機會給他上一課,跟他講清楚。教育,那就要辦學校,所以佛教的道場就是學校,就是教育設施的機構,從前稱之為「寺」,在從前稱「寺」沒錯,寺是政府辦公的處所,不是普通的處所。所以佛教到中國來之後也設立一個寺,這個寺就是辦公的地方,是教學、傳道的地方,裡面的組織、職事跟學校完全相同,方丈住持是校長,他是主持教化的,他是校長。校長可以不給學生上課的,校長請老師來上課,上什麼課程由校長安排,校長安排一個課程,請一位老師來教這個課程,所以校長主持教育。他底下有三個執事,第一個是管教務的,第二個是管訓導的,第三個是管總務的,現在學校就這三樣,在佛寺裡面也是管這三樣,但是名稱不同,管教務的叫首座和尚,首座和尚管教務的;維那和尚管訓導的;監院,我們俗稱當家師,管總務的,這是三個綱領執事。

  佛教到今天,改朝換代很多次了,從漢朝到今天,滿清亡了以後,這就是民國,民國實行民主,不是皇帝專制,從前官府衙門的稱呼也都改了,改成現代化,佛門還守舊,這叫落伍,沒有改過來,應當現在要改過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現代化,我們用「會」,像我們專修淨土的這個道場不要叫什麼寺,「寺」的名稱已經過去了,現在叫學會,標上「淨宗」那就是專修淨土的學會。這個會在什麼地方,加上地方的名稱,這就很好,或者你自己標個名稱也很好,我在台北的淨宗學會,上面加「華藏」,華藏淨宗學會。冠上地名的也非常好,在美國成立的,美國淨宗學會;溫哥華成立的,加拿大淨宗學會,不要再用「寺」了,用「會」。「會」,這是道場,是我們共同來修學的地方。「會」裡面有會長,會長底下可以設總幹事,總幹事等於說副會長一樣,負責執行業務的,幫助會長的。下面就設總務、教務、訓導,就這樣設法,不要再去搞什麼監院、維那、當家這些名堂,這些名堂是從前那個時代的,我們要現代化,使人家到我們這裡一看,耳目一新,這一看,這不是宗教,他自然就了解。

  今天佛教這個形式擺在這裡都守舊,一看,宗教、迷信,人家怎麼肯接受!不能接受,所以這一定要改。把所有這些機構都改成學會,修禪的,禪宗學會;學《法華經》的,學天台的,天台學會,如果專門學《法華經》的,法華學會;專門學《楞嚴經》的,楞嚴學會,這樣好,這樣一看,學術的氣味很濃,宗教氣味自然就沒有了,這樣才能吸引宗教徒都到我們這裡修學。不管是哪個宗教,我們這裡是都平等的,超越一切宗教,什麼人都可以到這個地方來學習,佛教才能夠普度眾生。「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簡稱,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囉唆。佛陀教育,把「陀」去掉,「育」去掉,簡稱「佛教」。現在「佛教」被人家誤會了,我們只好囉嗦一點,加上「佛陀教育」,為什麼?免得別人起誤會,這非常重要。所以場所不要用「寺」,「寺院庵堂」不要用,統統用「學會」。

  培養師資、培養人才的地方用「學院」,學院是學校,專門培養淨土人才的,淨宗學院;華嚴宗的,華嚴學院;天台宗的,天台學院,在中國有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設一個學院。學院裡面有初級部,有中級部,有高級部,有研究部,這樣很好,相當於一所完整的學校。從初級的教育一直到研究生畢業,這樣把佛教將來弘法的人才,有計畫、有理想的培養出來,佛法才能興旺。

  孔老夫子講「名不正則言不順」,現在正名很重要,名稱要正,符合於現代化,這才行,否則的話,佛教對於這個世界眾生的教化非常有限,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統統不進來。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多,他走不進來,佛度眾生只能度小圈圈,沒有信仰宗教的,這個能來度,這不是佛教教學的願望,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和宗旨,我們學佛總要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

  請法師住世,就像我剛才講的,小小的道場就夠了,請他長住在這邊教導我們修學。一個道場就是專修一宗,這非常重要。中國古時候所有道場,要用現代話來說,都是專科大學,都是專門的,裡面決定不夾雜。譬如隋唐時代,學《華嚴》就是五臺山,華嚴宗的道場,住持後來都尊稱為祖師,天下有志於《華嚴》的,統統到他那個學校去,你對這個有興趣,你到那裡去求學。你想學天台,學《法華》的,浙江四明天台山,那是《法華》專門大學,對《法華經》有濃厚興趣的到天台山去學。唯識宗,窺基大師在長安大慈恩寺辦的法相宗大學,法相大學,你喜歡法相唯識,你到慈恩寺去學。所以一個宗派就是一個專科大學。

  以後宗派裡面又分科,這一分科,底下等於是要辦分校。某一宗底下又有許多寺院,那個寺院就屬於這一宗派的,就是它的分校。舉個例子來說,以淨土宗來講,淨土宗的經論最少,只有五經一論,六門東西,我們修學講專,我喜歡《無量壽經》,你喜歡《阿彌陀經》,我們在一塊念誦,在一塊研究,一定要吵架,誰也不服誰,那怎麼辦?建兩個道場,這個道場專修《無量壽經》,那個道場專修《阿彌陀經》,就不打架了,再有人想學《觀無量壽佛經》,再建一個道場。所以每一個道場有它主修的經典,有它修行的方法,所主修的經典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不能在一起,眾生根性不一樣,這是一定要清楚,不可以勉強,恆順眾生,所以可以建立分校。淨宗學會底下可以成立分會,這個分會是《無量壽經》,那個分會是《阿彌陀經》,那一個分會是《觀無量壽佛經》,底下成立分會,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同樣學一部經,譬如我們同樣都喜歡《阿彌陀經》,那一定要依古人的註解,我喜歡蓮池大師的《疏鈔》,他喜歡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兩個人都是研究《阿彌陀經》,也要打架,為什麼?每一個人依靠的老師不一樣,蓮池大師的講法跟蕅益大師的不相同,那兩個人就爭論、就吵架,這怎麼辦?再把道場分開,總是教他專。所以一個道場一定是志同道合,不但依據一部經,還要依據一個老師,就是接受一個人指導,依照蓮池的就是蓮池大師指導,依靠蕅益的《要解》就是蕅益大師來指導,統統是專科專攻,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就的。

  在行門念佛,念佛也不一樣,雖然這四個字,每個人念法都不相同,有一些人喜歡慢,「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音拖得很長,他覺得念了很舒服,那一個人的時候,「不行,音太長了,念了會打瞌睡」,他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追頂念,這兩個人在一起念佛也要打架了。所以喜歡什麼聲調的,志同道合,他們這一個小組,喜歡那個聲調的是那個小組,都要分開。你才知道為什麼道場要建立那麼多,原因在此地,總歸一句話就是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佛不勉強。你喜歡怎麼修,你一個人修,你在家裡修;人數多一點,小道場;人數再多,道場建得大一點。古時候沒有建大道場號召人的,都是隨實際人數多少需要慢慢再擴建增建,不是預先有構想來建的,都是慢慢擴展擴充的。

  所以大的叢林,叢林就是大學,那裡面就分科系了。講經的首座和尚(就是教授)很多,分座講經,就跟學校一樣,這個講堂講《華嚴》,那個講堂講《法華》,那個講堂講《無量壽經》,它分開的,每一個講堂有每一個講堂的學生,就跟一個學校分科分系一樣,這是叢林。叢林是唐朝中葉以後發展的,就形成了佛教大學,所以佛教,諸位仔細想想,確實是教育。我們請法師長住在這個地方,你如果對佛教不認識,這個事情就很難辦,縱然辦,也變質了,也不是純正的佛教。所以這些觀念、共識,我們必須要建立,才能讓真正的佛陀教育在這個地方生根、發揚光大,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請佛住世」,這是真正做得到的。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我過去在李炳南老居士的座下跟他學經的時候,他老人家向我們宣布,他生死自在,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這個話決定不是妄語,決定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當時聽了這個話之後,我們有八個同學很熱心的,既然老師講他生死自在,我們要「請佛住世」,叫他不要走,長住在世間教導我們。我們想想,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叫他長住?那個時候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的方法用錯了,現在才知道。我們用的什麼方法?請老師講經。請他講經,經沒講完總不好意思走,所以我們八個人聯名請他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在台中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半小時,有台語翻譯,實際上一次就四十五分鐘。一年講四十三個星期,還有的時候逢年過節放假,辦其他的講座,這個講經就暫停。一年講四十三個星期,這部經如果在台中講圓滿,我給他計算,照他講經的進度,要五十年,這部經才能講完。那個時候他大概七十五歲,所以我給他算一算,至少他要活到一百三十歲,《華嚴經》才能講圓滿。

  他老人家跟我們講,他說「我《華嚴經》講圓滿,然後再講一部《阿彌陀經》,我就走了」,我們聽了很高興,因為算一算這個時間,他至少要活到一百三十歲以上,實際上他《華嚴經》講到一半就走了,九十七歲往生,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用的方法錯了。什麼方法才真正叫他不往生?如說修行供養就把他留住了。他天天在講經,人家聽經陽奉陰違,不聽他的話,不肯照做,見到老師恭恭敬敬,老師說什麼都點頭,都是;離開老師,什麼都不是,所以這樣的情形,老師就不住世,經講不完也不要緊,也走了。所以我們才真正明白一樁事情,不能以真心、以誠意接受老師的教訓,用什麼方法都留不住。我那個時候年輕,三、四十歲的時候,沒有這個眼光,只想著找部大經讓他講,不講完不好意思走,只動這個念頭,不知道真正「請佛住世」是要以真誠接受教訓,這才行。如果在當時我有今天這個見識與程度,那就不一樣,我一定勸我們志同道合的(也有十來個人)依教奉行,認真照老師的教訓去做,把他留住,他就不會走了。有個十個、八個真正做的,他不會走,他要幫助我們,要成就我們,所以這是「請佛住世」,這是原則,一定要曉得。

  還有一點,我在前面長行文裡頭也曾經提醒諸位同修,道場建立要大公無私,這是如法的,如說修行。請出家師父到這裡來弘法利生,請他長住在這邊,也不是把這個道場送給他,送給他,他就有家了,他本來出了家,沒家了,現在他又有家了,又回家去了。他如果一變心,這個財產是他的,他自己喜歡做就怎麼做法,他有法律保障,你也沒辦法干涉他,你這個道場白送給他了,如果他造罪業,你還要背因果,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再回頭來看,你要不完全送給他,他不來,為什麼他不來?他怕你變心,他怕你三心二意,住不了幾天要趕他走,事在兩難,這怎麼辦?你問我,我也不曉得怎麼辦,所以自己要好好的斟酌,好好的研究。

  所以最好成立一個董事會,請幾位真正正信的佛弟子擔任董事,這是權力機構。董事會裡面董事的人選,我覺得對教理懂不懂沒有什麼大關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因果報應,真正知道因果報應,他在這個道場裡面會很忠心的護持,他決定不敢起一個惡念,決定不敢要一分錢,決定不敢做壞事,你這個道場就堅固了。所以我在台北的董事會,我是創辦人,我請十三位董事,我請董事的標準就是深信因果,我就是這個標準。他佛法差一點沒關係,修持差一點也沒關係,「深信因果」,我就是這一個標準。所以我們的董事會就非常健全,一心一意來保護這個道場,護持這個道場。因為這是個權力機構,非常重要。董事人少一點也沒有關係,像在美國成立一個會,三個人就可以了,美國政府就可以立案,就可以成立一個會,最少三個人,所以一般五個人、七個人就很好,就可以成立一個會。真的志同道合,一心一意為佛法不為自己,絕對不為名聞利養,自己成就,也幫助別人成就。所以一個如法的道場還是要人來建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想建立道場不能夠不留意,不能不知道,內外形式都要清楚明瞭,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毅力,要有耐心,替佛菩薩、替一切眾生做一點好事,這也是報佛恩。

  第十二首是「迴向」。下面都是「迴向」,這個「迴向」是總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禮敬、稱讚,一直到前面講的「廣修供養」:

  【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

  這個順序沒有按前面的順序,這是經文押韻的關係。

  【迴向眾生及佛道。】

  第十三首,就是底下一首,是「常隨佛學」,這也是屬於「迴向」的一種: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這是兩首八句,意思很明顯。這一段在長行裡面也跟諸位同修報告得很詳細。我們學佛最好能有一個榜樣,能有一個樣子,照那個樣子來塑造自己,所以修學真的有一個依靠,是有很大的幫助。像從前我的老師,我求學的時候,他教我學印光法師,那是我在初學的階段。以印光法師作為我們修學的標準,要學他的樣子,要學他的存心,要學他的待人接物,學他的修行,樣樣都學他,有一個樣子擺在面前,換句話說,有個標準擺在面前,依照這個標準來塑造自己,這對於修學來講的確是很有幫助。普賢菩薩在此地給我們介紹的標準是佛,雖然他是等覺菩薩,當然等覺菩薩的榜樣那就是諸佛如來。地位平等的很難做榜樣,總要比自己高一級,那個樣子好,要跟他學。我們今天發真正的覺心,真正覺悟,我們發願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往生淨土,一定要見佛成佛,那我們學習的樣子最好是學習阿彌陀佛。印光大師早就往生了,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怎麼學法?《印光法師文鈔》在,依照《文鈔》來學就是學印光法師。我今天勸諸位同修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大乘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你依照這本經典去修學,再找一個幫手給你作同學,同參伴侶。找哪一個作幫手跟你同學?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的註解可以幫你忙,這是你的同學。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是你的老師。有師有友,我們的道業就不難成就,這個好。

  發心學了,要學得像。阿彌陀佛是什麼心?阿彌陀佛心裡面想的什麼?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心,我們的想法、看法都跟四十八願願願相應,四十八願所沒有的,我們心裡也沒有;四十八願所有的,我們心裡統統具足,那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同,你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也相同,經典教訓統統做到了,你的行跟阿彌陀佛的行也相同,你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都相同,你就是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上上品往生。這叫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可不能像我們一般人學佛,什麼學?口學,心沒學,所以怎麼學都學不像。口裡念佛,心裡面亂想,這怎麼行!口裡念佛,心不是佛心,願不是佛願,行不是佛行,這樣學一輩子都不能成功,都不能相應,這要知道。是應該要取法的,以佛作標準。我們家裡面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雕塑的佛像也好,畫的佛像也好,都可以,使我們天天見到阿彌陀佛,不忘記我要學他,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老師。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在此地皈依,我跟你們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老師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所依據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皈依法,法就是《無量壽經》;佛就是阿彌陀佛;皈依僧,僧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這是《無量壽經》上統統講到的,這是我們皈依的僧寶。所以你家裡面供養的西方三聖,佛前面擺一部《無量壽經》,我們所皈依的三寶具足。這是真正的皈依,真有依靠,從過去所有一切錯誤回過頭來,老老實實依靠這個三寶。

  十五、十六兩首是重頌「恆順眾生」。這十願實在講愈往後愈難。能順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涵養,涵養不夠的人怎麼能夠順別人?這一條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麼不容易做到?因為有「我」,「我為什麼要隨順你?為什麼要隨順他?」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做到隨順?「我」忘掉了,沒有「我」了,就可以隨順了。只要有「我」,這一條就很難辦。什麼時候才能把「我」忘掉?這個問題就大了。什麼時候你能把「我」忘掉,你才能真正做到「恆順眾生」。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能學習恆順,確實能幫助我們破我執。我執要破了,你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亂。法執要破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亂。破我執,破法執,實在講都在一個「順」,能順眾生,我執就破了;能順法界,法執就破了。

  我們用《金剛經》的四句偈來說,先要破我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受了菩薩戒也沒用處,你受了菩薩戒,自以為是菩薩,佛可不承認,佛的標準在《金剛經》上。你四相有沒有破?四相破了,佛點頭「是菩薩」。這菩薩不是大菩薩,是菩薩不是大菩薩,大菩薩怎麼樣?《金剛經》後半段,要破四見,「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那個非菩薩,不是大菩薩。四相破了,四見還沒破,是菩薩,不是大菩薩,四見破了就是大菩薩,可見得標準擺在那裡。假如我們真的四相破了,我沒有受菩薩戒,一切諸佛看到我,一定承認這是菩薩,可見得形式不重要,諸佛菩薩是要看實質,他不重視形式。

  所以你要懂得,三皈、五戒、菩薩戒,統統講真實的,跟你講真的,不跟你講假的形式,這很重要。所以請法師來傳授,是把三皈五戒、菩薩戒的戒體、戒法、戒相、戒行,樣樣都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接受了,可以依教修行,這是傳法。傳給我們,我們要不能夠記住,不能夠如教修行,傳了就完了,就沒有了,我們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照做,自己得到了,不能照做得不到,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

  接受佛的戒法,換句話說,就是發願堅持守法的意念。佛的教法我遵守,世間的法律我遵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統統都要遵守,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如果學佛了,我們要方便方便,來做一點犯法的事情,這是錯誤的,沒有方便法門的。雖然法有開緣,戒有開緣,有「開、遮、持、犯」,什麼狀況之下是開戒不是破戒?是為了利益眾生,是為了救護眾生,只有這個條件可以,如果自己方便,利益自己,那是犯戒、破戒,不是開戒。譬如我們聽到甲這個人說乙這個人的壞話,說他很刻薄,第二天碰到乙,乙就問「某甲有沒有說我的壞話?」你可以打個妄語,「沒有,他沒有說你壞話,他讚歎你」,兩個人會和好。這個時候你要是,我不妄語,你把他的話一五一十的告訴他,好了,馬上去報復了,落得兩個人打架,這就不好。所以像這個,妄語可以的,這不叫破戒,這叫開戒,這個有智慧。希望彼此都和合,希望社會都安寧,都和睦,不要引起爭執,這樣就好,所以這個要有智慧,要有方便,要有善巧,順一切眾生是要有智慧的,絕對不是感情的。

  念念都為利益眾生,念念都為造福社會,這是菩薩行。整個社會好,整個眾生都好,我怎麼會不好?我是社會的一分子,是眾生的一分子,當然好。我一個人好,別人都不好,我一個人好,這個社會都亂,我這個生活也提心弔膽,也得不到安全,為什麼不把心量擴大?念自己不如念眾生,念一家不如念法界,一個是得到永恆的幸福,一個只是得到眼前幾年的福報而已,不能比。一樣的事,用心不同,果報差別真是天淵之別,沒法子說得盡的。後面的偈頌還是重頌前面的迴向,第十七首,我跟諸位簡單的介紹: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這首偈的意思非常好,我們修行為什麼?為了自己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正覺悟的人。我這個身也是虛妄的,我一生念念為這個身,它是虛妄的,我為它就白操心了。什麼是真的?靈性是真的。這個身有生有滅,我們的靈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我們要借假修真,「假」是什麼?身是假的,借假的身體修自己的靈性,修自己的真心,修自己的本性,修到相當的程度,成績就得到了,什麼成績?天眼得到了,天耳得到了,『宿命』得到了,「宿命」是什麼?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都知道,得到這些可不能炫耀。諸位要記住,佛氏門中絕對不以神通作佛事。佛事是什麼?是教學。佛不用神通來教化眾生,為什麼?使正法能夠久住世間。假如以神通教化眾生,正法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佛要以神通來教化眾生,這些人都有,他都來冒充佛菩薩,那到底哪個是佛、哪個是魔,你就分不出來,佛教就混淆了,所以佛是決定不以神通作佛事。

  佛教化眾生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妖魔鬼怪不行了,他沒有這個能力,他不會講,他要來講經說法,我們一聽就曉得他講錯了,所以佛這個方法是妖魔鬼怪沒有辦法仿冒的。要是用神通、要用禪定、要用感應,妖魔鬼怪都可以仿造,都可以冒牌,唯獨講經說法他沒有辦法冒牌,你看佛想得很周到。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佛的教訓,我們對於神通感應之事,決定不相信他的,妖魔鬼怪在今天就一點能力都沒有了。今天為什麼邪法勝過正法?就是大家心裡都喜歡神通,都喜歡感應,妖魔鬼怪一現神通,全都去了,「你這個法師講經講得再好有什麼用?人家可以放光,可以離地三尺,你有什麼本事?」他振振有辭,他不知道佛門裡面這些大德有神通,絕對不用神通。這就是你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宿命通,不用,決定不用,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原則。這個能力現前,自己知道自己修行到什麼階段,所以你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事理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你怎樣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自然有分寸,曉得怎麼運用,運用得恰到好處。

  『常得出家修淨戒』,此地「出家」不是形式的家。《無量壽經》上,「賢護等十六正士」,那十六個人都是等覺菩薩,跟普賢菩薩的地位相同。普賢是等覺,他們也是等覺,觀音也是等覺,都是等覺菩薩。這十六個人統統是在家居士,怎麼說他出家?他是心出身不出,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他的心地對這個世間一塵不染,這是「出家修淨戒」。像我跟諸位同修報告的夏蓮居老居士,老居士是出家,心出身不出。有能力的人看他的照片都說他全身是透明的,為什麼他是透明的,我們不是透明的?道理在哪裡?人家的心清淨,一塵不染,透明的。我們的心裡面,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一大堆,怎麼會透明?所以人家一看,我們的心是黑的,身體全是黑的,亂七八糟。人家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但貪瞋痴慢沒有,是非人我也沒有,像《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沒有了,四見沒有了,所以有能力的人(就是有天眼的人)看他的身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樣透明的,這一點都不假。我們肉眼凡夫看他的身跟我們一樣,其實不一樣。這是「常得出家」。

  所以諸位一聽到「出家」這兩個字就以為一定要剃頭,一定要出家,你心裡就發生恐懼,你那個恐懼是錯誤,你對「出家」的定義完全錯了。就是勉強叫你剃了頭,出家了,天人來看你那個身體還是一團烏黑,不是透明的,那是身出心沒出,心裡面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四相沒破,雖然修戒律,戒律不清淨,心淨則戒就淨了,你才曉得難,不容易。不過難易實在講都是在你自己一念之間,你真正肯捨,肯放下,就不難;你不肯捨,不肯放下,那就太難了。所以佛法這個事情,難易都不能說,你說它難,對一個真正看破放下的人來講,它很容易;你說容易,對一個不能放下的人,它真難;所以說實在話是非難非易,就看你那個境界怎麼個轉法。

  所以修行是為真正覺悟,覺悟之後,要給眾生做一個榜樣,出家要做出家的榜樣,在家要做在家的榜樣,在家就是心出身不出,出家的榜樣要身心都出,這才行,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都是唱戲,都是演戲,不是演給自己看的,演給別人看的。換句話說,身語意三業,念念之中都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修行是做榜樣,出家也是做榜樣。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所看到的,五十三參裡面每一位菩薩都是出家,五十三個人裡面,身心都出的只有六個人,少數,五十三個人現出家相的只有六個人,其他的統統是在家相,心出身不出,而且在家的在這個社會當中各行各業都有。經商的,菩薩商人,商人當中的模範、榜樣,他是藉商行菩薩道;做工的人以他做工行菩薩道,工人的榜樣;從政的,以國王、大臣、宰輔的身分行菩薩道;做軍人的,以將軍的身分行菩薩道,做一個模範軍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行菩薩道,都是為菩提而修行,都是「出家修淨戒」,都是弘法利眾生。

  所以你要是想我們在家人怎麼樣學佛?你看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你去找,你去找哪個菩薩從事哪個行業的,你去學他就對了。菩薩有做生意的,有做工的,有從政的,各行各業都有,也有從事於宗教活動的,像婆羅門教,像現在的基督教、耶穌教,都可以的。菩薩去信那個教,在那個教裡面成為領袖,做了牧師,做了神父,菩薩神父,菩薩牧師,好。菩薩在各行各業當中沒有界限,沒有分別,這都是我們要覺悟的,特別在《華嚴經》上講得真正是圓滿,在這裡面才能看到佛法真正的面目。所以從前弘一大師教給我們學佛應當從《華嚴經疏鈔》下手,這也是很有道理,確實有道理,可惜現在由於學校的教育廢除了文言文,使我們對於讀經在文字上多一重障礙,如果我們能夠學習文言文,那大乘佛法的入門還是《華嚴疏鈔》是正確的。

  文言文重不重要?給諸位說,非常重要。文言文是我們中國老祖宗了不起的智慧發明,這對後世子孫愛護照顧真正是到了無微不至。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唯獨我們中國有。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語言會隨著時代變,會隨著地區變,如果文字跟語言相同,把古人的、前人的智慧、經驗用文字這個方法傳遞給後人,年代久了,它變多了,就沒有辦法辨別,就會失傳,所以他發明文字跟語言分開,語言隨便你怎麼變,我文字永遠不變。所以像我們今天念《四書》,《四書》有孔老夫子當時教學的這些記錄,我們懂得文言文,打開《四書》就跟孔老夫子對面談話一樣,了不起的智慧。所以在教育上要重視文言文,有文言文的修養,我們古老的祖先幾千年流傳的這些經典,這些書本,那是他們的智慧、經驗,都能夠提供我們做參考,這是智慧結晶,這是國家真正的至寶。可惜文言文丟掉了,寶藏在,寶庫在,鑰匙丟掉了,進不去,不得其門而入,你說糟不糟糕?這是子孫不肖。所以如果諸位能體會到這一點,文言文要加強,要努力,更應當教你的子弟要認真的學習,你學會了這一套文言文的本事,你將來在智慧、能力上決定是超人一等。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