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  (第五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04-007-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昨天講到第六願「請轉法輪」以及第七願「請佛住世」,這兩願在今天我們讀到的時候會產生無限的感慨。佛法常住在世間,這個世間人就有福報,佛法如果不住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就會有很多的災難。也許同修要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如果我們還記得第一天跟大家報告的,你細細想想,這個原因就不難得知。世間人為什麼會有災難?天災,自然災害,那是屬於依報,佛說過「依報隨著正報轉」,換句話說,是隨著人心所感,因此有福報的人住在那個地方,地也有福了,「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只有佛才能教導我們怎樣去修福,修真實的福德,佛不在世,誰教我們修福?我們想修福、想行善,到底這個世間哪一樁事情是福,哪一樁事情是善,往往我們不能夠辨別。尤其「福」與「善」有許多不同高低的層次、廣狹的範圍,唯有諸佛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所以他有能力、有智慧開導我們、教導我們,我們大家才真正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世界才有和平,人民才有真正的安樂,這是為什麼我們要「請轉法輪」,為什麼我們要「請佛住世」。這兩條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實際上不容易。

  在佛教傳記裡面,寶誌公時代,就是梁武帝的時代,有一個故事。在那個時候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他的法號叫寶香,叫寶香禪師,他在四川這個地方住了很多年,也以種種方便法勸大家斷惡修善。當地的風俗,每逢季節都殺生祭祀鬼神,這位法師每年都苦苦的勸導他們不要造這個殺業,沒人聽他的,不但沒人聽,反而譏笑他,法師也非常難過。有一年,四川學佛的有一位居士到京城,寶誌公住在京城。我們曉得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我想此地大概也有拜梁皇懺的,《梁皇懺》就是寶誌公編的,寶誌公編了一個拜懺的儀規,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從這裡流傳下來的。寶誌公就問四川來的這位居士,他問他一句話,他說:「你們四川的香貴不貴?」來的這個人講:「我們四川的香很賤」。寶誌公問的是寶香禪師,「貴不貴?」是大家會不會尊重他、寶貴他,是問這個意思,聽話的人聽錯了,以為燒的香貴不貴,他說「我們的香不貴,很便宜,很賤」,賤就是很便宜。寶誌公聽了之後就說:「既然賤,為什麼不走?」他聽不懂寶誌公的話,過幾天他就回四川了,他去見寶香禪師,寶香禪師就問他:「你見到誌公了嗎?」「我見到了。」「寶誌公對你說了些什麼話?」「他問我四川的香貴不貴?」禪師說:「你怎麼答覆的?」「我答很賤,結果寶誌公就說『賤為什麼不走?』那我就聽不懂了」,寶香禪師聽了點點頭。

  過了幾天又有一個祭祀的法會,大眾還是殺許許多多的生,殺牛、殺羊、殺豬來祭祀,寶香禪師這一天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他在廟門口挖了一個很大的坑,就像池塘一樣,裡面灌滿水,這一天他也參加他們的祭祀法會,人家吃魚吃肉,他也跟著大吃,那些人都覺得法師今天跟從前不一樣,從前都勸我們不殺生,今天跟我們來吃肉,很希奇。吃完之後,法師走到預先挖的大坑旁邊,他一張口,吃下去的魚吐出來都是活的,在水裡面游,吃的這些雞鴨一個個吐出來都是活的,這個神通一現把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後,法師站在那裡就往生了。這是說明一個事實,真正得道高僧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我們對他不尊重,他就應當要走。寶誌公跟他講,這個地方的人不尊重你,你說法人家都不相信、不聽,你在這裡幹什麼?你還不走嗎?他就走了。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們,「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要用什麼方法?絕對不是金錢,絕對不是享受,絕對不是假名。我在這裡蓋很大的寺廟來供養法師,能留得住嗎?留不住。我這裡有很多的財富,很有錢,錢,法師也沒有看在眼睛裡頭,他一分也不要。我這裡給你做什麼董事長,給你做什麼住持,他也沒興趣。所以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是留不住法師的。這些東西能留住的,這個法師沒道,心不清淨,還有這些染污。真正留不住,我們要請他在這裡常住用什麼方法?只有一個方法,以真誠心、清淨心接受法師的教誨,依教奉行。只要能真正跟法師學習,你就是給法師住茅蓬,一天給他一點粗茶淡飯,他也不會嫌棄,為什麼?他住在這個地方是歡歡喜喜看到同修們如法修行,各個將來出離三界,開悟證果,他喜歡的是這些。如果在這個地方聽經的人很多,幾千人來聽,開悟的一個也沒有,他要不要來?他不要來,這麼多人聽經為什麼還不來?這麼多人來聽是湊熱鬧的,那不是真的。我這個地方聽經的人不多,只有十個、八個,可是裡頭開悟的就有五、六個,他來不來?他馬上就來了,這麼多人開悟那還得了!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理解佛法的真假,哪是真佛法,哪是假佛法,怎樣是真修行,怎樣是假修行,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

  請法師來弘法利生,如是,請法師要常住在這個世間,在這個地區教化這一方眾生,那就更要加倍的努力精進,如說修行,能有這樣的心,這樣的願,這樣的行持,我想必定有感應。佛法裡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求個菩薩、求個修行證果的人到新加坡來,常住在這裡弘法利生,哪有求不到的?一定可以求得的。這是我們講到此地,把這個怎麼求的理論與方法貢獻給諸位同修。

  十大願王雖然有十條,實際普賢的大願只有七條,這個七條就講到圓滿,後面還有三條總說迴向,屬於迴向。通常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常常念到迴向菩提、迴向佛道、迴向眾生,菩提、法界、眾生,第八願「常隨佛學」就是迴向菩提。佛,菩提,菩提是佛。也就是說我們學佛要想真正有成就,好老師固然是成敗之關鍵,非常重要。自古以來真正有成就的一定有好老師指導他,除一位好老師之外,還要有好的同學、同參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在一塊研究討論,所以師與友非常重要。另外還有一樁重要的事情,要有一個好的榜樣,這也很重要,使我們的修學有真正的目標,這個學習的方法在中國古代就有,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孟子就學孔子。孟子發心求學的時候,孔老夫子已經死了,已經不在了,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他就依照孔老夫子的著作,他就讀,如說修行,讀不懂的就向孔老夫子的學生請教,向子思、子貢這些人請教,請他們講解、指點。他學得很成功,學得跟孔老夫子一模一樣。我們尊稱孔子為至聖,尊稱孟子為亞聖,亞是次一等,聖人,比孔老夫子次一等,尊稱為亞聖,可見得他學得很成功。這種方法在中國稱之為私淑弟子,就是老師是上一代的。以後在中國,孟子這種學習的方法在後來產生很大的影響。

  善知識很難求,誰是善知識?愈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有道德的人,他愈謙虛,你去問他,他說「我什麼都不懂,你別來找我,我什麼都不會,我很愚痴,我很笨」,那你聽了這個話就走了,那可惜了,這真是位大善知識,遇不到。不像現在人要打知名度,還要想方法宣傳自己,在從前絕對沒有這樁事情。即使你去親近他,拜他作老師了,他自己也不敢自稱為老師,他把你當作朋友看待,把你當作兄弟看待,決定不敢自以為師,那還得了!那太貢高我慢了。所以學生一定要以他為老師,老師看學生是朋友,你看這個老師多謙虛!對於初學的人也非常恭敬,也有禮貌,老師對學生也不失禮,雖然教導他,但是並不失禮,很尊敬他。

  在古時候我們求一位善知識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求得到,什麼方法?看看哪一位法師、居士大德閉關了。閉關是善知識,或者是他住山、住茅蓬,在茅蓬裡進修,不下山來,這個人是善知識,咱們去找他,有什麼疑難問題向他請教,他要不能幫你解決,你就把他的關門打開,「出來,我們一同去參學」,為什麼?你還不夠資格閉關。古時候閉關住山就表示我求學已經達到圓滿了,我不要再學了,我已經畢業了,這才有資格住山閉關。圓滿為什麼不出來弘法利生,要跑去住山、住茅蓬?緣不成熟。佛法是師道,師道是非常尊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沒有人來請,不能說「我的佛法很通,我學得已經很好了,我可以講經給你們聽」,這個話說不出口。現在人說得出口,從前人說不出口,說出來多難為情,「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傲慢自大!」所以說不出口。那也沒有人啟請,也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曉得他,怎麼辦?閉關住茅蓬努力再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所以從前閉關住山是有標準的,你沒有這個標準,你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山。所以住山閉關的那是真正的善知識,我們可以請他出來弘法利生。因為他沒有人請,我們知道了,我們請他下山給我們講經說法,或者他在關房裡面,我們請他出關來大轉法輪,請他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從前有標準可以請得到,現在這個標準沒有了,你看有很多出家的年輕人,頭一剃,才一受戒,馬上就要閉關,他閉關幹什麼?他說「我閉關看藏經,我閉關念佛,閉關參禪」,這個糟不糟糕!這些事情閉關都不能成就。你沒有老師,也沒有同學,你一個人關在裡面盲修瞎練,那會成功嗎?不會成功的。你說看藏經研究經典,你有懷疑沒有地方問,修行有了障礙沒人替你解決,這是很大的錯誤。你看古人,「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趙州和尚八十歲了,還要到處去參訪,到處向人請教,他為什麼不閉關?他為什麼不住山享清福?沒開悟,用功不得力。我沒有開悟,用功不得力,我要去求學,要到處向人請教。這就說明自己沒有真正開悟,沒有證果,縱然功夫得力,都沒有資格閉關。出家怎麼可以逃避現實去享清福,這是不可以的。

  住山、閉關,除這種人之外,還有一種人也有資格可以住山閉關,什麼人?知名度太高了,名氣太大了,一天到晚來看他的人、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他連念佛的工夫都沒有,這個可以閉關,閉關是拒絕外緣,使自己的心定下來,能真正好好的用功。我們要問問這個年輕人,他是不是開悟、是不是證果了,他是不是已經名滿天下了,如果這些條件都沒有,那應該乖乖的、好好的去讀書,去參學,尋師訪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我們一個好榜樣。以前找善知識就是這個找法。

  找不到善知識找古人,這個我在以前也跟大家介紹了,像孟子找孔老夫子,做古聖先賢的學生,這是個辦法,實在講在末法時期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我們是肉眼凡夫,不知道哪個是真善知識,哪個是假善知識,沒有能力辨別,那麼我們找古人。在中國,孟夫子開例之後,後來我們所看到在歷史上著名的漢朝司馬遷,這是漢朝的大文學家,中國第一部歷史是他寫的:《史記》,《史記》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跟誰學的?他跟左丘明學的。左丘明是什麼時候人?跟孔老夫子同時代。他們相去好幾百年了,他怎麼找他作老師?左丘明有一本書:《左傳》,春秋三傳之一,《左傳》是左丘明寫的。他就專門學《左傳》,讀《左傳》,他學得很成功,成為一代文豪,學得很像。唐朝時候,唐宋八大家,第一位是韓愈,這是念中國書的人都知道。韓愈學誰?韓愈學司馬遷,學《史記》,念《史記》,他學成功了,成為唐宋兩代第一人。在佛門裡面最足稱道的是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學誰?學蓮池大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全集》在。《全集》一直到現在都很流通,在台灣都可以能夠請得到,現在是這麼厚的精裝本四冊。蕅益專門以蓮池為老師,聽蓮池大師的教誨,依照老師的教訓去修行,他成功了。蓮池大師是一代祖師,蕅益也是一代祖師,學成功了。所以過去有這麼多的例子、榜樣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知道選擇。

  我在台中求學,老師李炳南老居士非常的謙虛,我拜他作老師的時候,他當著大眾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是老師謙虛,其實我們怎能比得上他!他這樣謙虛,「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不敢自以為老師,他叫我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學印光法師。因為我跟他的時候,我還沒有出家,還是做居士的時候,拜他作老師,那個時候他警告我,他說「我們在家學佛,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蘇東坡跟梁啟超是大佛學家,沒有往生,還搞六道輪迴,這個不能學,所以他勸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早已經往生了,那怎麼學法?印光法師的《文鈔》在台灣流通得很廣,就是叫我去讀《文鈔》,去研究《文鈔》,依印光大師的教訓來修行。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你看看李老師是怎麼樣用心,自己不敢以為「我是你的老師」,我把我的老師請出來,你跟他學。李老師也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叫我也學印光法師,等於說他是學長,我是學弟,你們看看,一個真正有學問、有修持、有道德的人,他處事待人不一樣,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沒有一點輕視初學之心,對於一個初學的人都是真誠恭敬,使我們在言談接觸到他的風範,我們身心舒暢,都有明顯的感應。這是上一代善知識他們表現的風度,我們在這一代就很難看到了,很不容易了。真正看到了,我們要生歡喜心,要生希有心,不容易見到。

  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如果他說「你要跟我學,我也不錯,我是等覺菩薩」,普賢菩薩未免也好像有一點傲慢自大了。普賢菩薩給我們介紹,除了佛之外,沒有別人。他要介紹底下的,那都不如他了,下面的菩薩都不如他,聲聞、緣覺差更遠。他老人家替我們找一個榜樣模範,那只有佛了,所以教給我們「常隨佛學」,給諸位說,這一個介紹推薦是非常的妥當。佛修證已經達到究竟圓滿,我們以他做榜樣,照他的樣子來塑造自己,佛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用的什麼心,我們學他;佛用什麼態度待人接物,我們也學他;佛日常生活是怎麼過法的,我們也要學他,我們樣樣都學他,學得跟佛一模一樣,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跟佛一模一樣沒有兩樣那就當然成佛了。所以菩薩這一願給我們是真實無比的啟示。

  普賢菩薩在此地給我們介紹的是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他老人家在此地沒有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後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裡「常隨佛學」照理應該學阿彌陀佛,為什麼教我們學毘盧遮那?你們能不能想出這個道理?大家想想看,這是什麼道理?明明勸我們到西方極樂去親近阿彌陀佛,他又教我們去學毘盧遮那,能懂這個意思嗎?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學佛接受佛陀的教育,第一要緊的是不忘本,普賢菩薩是毘盧遮那佛的學生,自己的老師,這是不忘本。佛法,前面跟大家介紹過,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師道的基礎上,無論什麼時候,教我那個根本的老師都念念不忘。給人家介紹,跟誰學?跟我的老師學,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毘盧遮那佛是普賢菩薩的老師,師生之情多厚!從這個地方就能看到他對於父母之恩多麼深,師生之情這麼厚。人能夠盡孝,能夠尊師,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孝敬做到圓滿是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孝敬不圓之相,那麼我們就曉得整個佛法教我們的是什麼,就是教我們孝,教我們敬。將孝父母的心,孝順老師,孝順尊長,孝順一切眾生,佛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教我們以尊敬老師這一份深摯的感情,我們敬一切人、敬一切事、敬一切物。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所說的一切法不出「孝敬」二字。那麼他給我們介紹推薦的這尊佛當然是毘盧遮那佛。

  毘盧遮那是報身佛,盧舍那佛也講報身佛,這個可以互相說的。在此地我們講報身比較好說,大家比較容易懂,這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哪一尊佛應化的?毘盧遮那。如果講三身,毘盧遮那是法身,盧舍那佛是報身,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身一體。所以你不要問他為什麼沒有給我們講學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這是以佛為我們修行的榜樣、典型,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他說:

  【從初發心。】

  佛最初發心,我們要學他的發心。佛發心之後,以很長的時間,不是短時期:

  【精進不退。】

  我們也應當要學習。成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的,也不是一生、兩生可以成就的,每一尊佛修行證果都是無量劫,時間之長沒法子想像。所以我們要發長遠心,要有耐心,這個事情不能著急,要認真努力來學習。佛在因地當中發心之後修行,剛才講了,時間長,經歷的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普賢菩薩在此地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以『身命』來布施,這是我們通常講的「內財布施」。我們在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大藏經裡面的傳記是文言文寫的,《釋迦譜》、《釋迦方誌》,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裡面記載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實,那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譬如以身命布施,這就是所謂「為半偈而捨身」。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

  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為了流通經典,那個時候流通經典,在深山裡面找不到紙,也找不到筆,怎麼辦?把自己的皮割下來當作紙,把自己的骨頭拿出來當作筆,把身上的血當作墨汁,將古佛所說的經教書寫流傳給後世,希望古佛所說的經典不至於在這個世間失傳,我們能做得到嗎?寫的經典不是少,很多,生生世世這樣修行,寫的經典『積如須彌』,堆積起來像須彌山那麼高。

  【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生生世世不重視自己的肉身,為法忘身,身體都不重視了,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更沒有看在眼睛裡面,這就是所謂難行的苦行,他能做得到。回來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學佛,稍稍吃一點苦就不幹了,「這佛不能學,太苦了」,跟佛在因地上修行的時候比一比,我們差太遠了,難怪人家成佛了,我們還在搞六道輪迴,這個事實不就擺在面前嗎?

  今天我們在此地給諸位同修推薦介紹的是阿彌陀佛,我不介紹毘盧遮那佛,何以故?因為毘盧遮那佛不好學,他的經典太大了,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經書堆在一起這麼一大堆,從頭到尾念一遍要半個月。我們現在工作這麼忙,生活壓力很重,這一部經念一遍要半個月,半個月是一天念八個小時半個月,你一天念一個小時那要多少個月?差不多要半年,半年,念前面不知道後面,念到後面前面都忘光了,你還學什麼?你沒有法子學了,這個要知道。我今天給諸位推薦介紹的是阿彌陀佛,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在娑婆世界有一位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本師阿彌陀佛。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釋迦牟尼佛會不會生氣?毘盧遮那佛會不會見怪?不會的,不但不會,不但是釋迦跟毘盧遮那,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看到你這樣的選擇,每個人都鼓掌歡喜,你選對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沒有選對過,這一次選對了,選對了要如說修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那一切諸佛如來怎麼不歡喜!怎麼不讚歎!對自己要有信心。

  無量壽佛就不難學了,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他的經典實在講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濃縮。《無量壽經》不長,薄薄的一小冊,你們同學們都念過,文字上跟《華嚴經》相比有多少的差別,《華嚴經》的文字多,《無量壽經》的文字少,如果就內容上來講,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完全相同,《華嚴經》裡面講到的,《無量壽經》上統統講到,沒有缺少一點點,所以它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我還要告訴同修們,《華嚴經》就是整個大藏經的濃縮,也是全大藏經的精華。

  過去弘一法師常常勸人,弘一大師跟本地廣洽法師交往很密切,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我們看到廣洽就像看到弘一法師一樣,自自然然生起無比的敬仰之心。這是民國初年一代真正的高僧大德。弘一大師勸人學佛從哪裡入門?他常常勸人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這個看法正不正確?給諸位說,非常正確,但是弘一大師那個時候說,行,在現在來講就不行了,怎麼不行?弘一大師那個時代,一般念書人都念古文,文言文的底子都很好,看《華嚴疏鈔》沒有什麼問題。現在人不念古文,不念文言文了,《華嚴經疏鈔》擺在你面前,你看不懂,文字就有障礙,難在此地。所以從《華嚴經疏鈔》下手,真正是好方法,真正是捷徑的門路,因為《華嚴》是整個大藏經的概論,對於整個佛法統統都講到了。你先讀概論,把佛法各宗各派的思想見解都融會在胸中,然後你在佛法裡無論專修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論都非常容易。所以弘一大師這個指導是真實的,是正確的,我們也應該要記取。

  《華嚴》是大藏經的濃縮,《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濃縮,由此可知,《華嚴》不亞於《無量壽》,《無量壽》也不在《華嚴》之下。我們從《無量壽經》下手,對於現代人來講非常契機。雖然《無量壽經》也是文言文所寫的,夏蓮居老居士這一會集,把深的變成淺的,把難的變成容易的,這個了不起。夏老居士是佛菩薩再來,我雖然不知道他是什麼菩薩,我能體會得到,他要不是佛再來的,至少也是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流,不在等覺之下。你看他會集的經本,五種原譯本他會集得天衣無縫,真正是集五譯之大成,做到了盡善盡美,對於末法眾生,叫我們一看到就生歡喜心,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我去年在邁阿密講經,邁阿密這個地方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就是一般人講有神通的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這些人是好人,他不騙人,不招搖撞騙,他也不隨便說。我在那邊,主辦講座的是曾憲煒居士,曾憲煒居士的英文很好,那邊有很多外國人學佛,他作翻譯。所以我在東海岸幾個地方統統講《地藏經》大意,到邁阿密之後,我不講《地藏》大意,我講一個專題,「認識佛教」。這個題目我過去曾經在舊金山媽祖廟講過一次,媽祖廟是外道的、宗教的廟,我們佛教是教育,沒有關係,不衝突,我們講,媽祖也在旁邊聽。講的錄音帶有一位陳居士把它寫下來,我修改了一些,印成一個小冊子,好像這個門口都有,你們也有很多人看到,但是講得不詳細,時間太短,只有一個半小時。所以這一次到邁阿密,我用了十四個小時,每天兩個小時,七天,所以講得很詳細。十四個小時因為有英語的翻譯,換句話說,只有七個小時。在那邊講完之後,就留了兩套錄音帶,一套是英語的,一套是國語的。這一套帶子說得非常詳細,希望將來有人把它寫出來,「認識佛教」就補充很多的材料了。

  曾居士告訴我,我沒有到邁阿密之前,他跟這些有大神通的人往來,就把《無量壽經》註解本子,精裝的黑封面,很多同修都拿到了,前面有一張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他就把照片給那個有神通的人看,他說:你看看,這個人怎麼樣?那個有神通的人看了之後就跟他講,講得很正確。這個有神通是外國人,對於夏蓮老也不認識,他一看這個照片,他說:這個人的身體完全是透明的,他不是普通人,是大菩薩再來,而且這個人不太出名,現在已經往生不在了。他講得都正確,這是曾憲煒告訴我的,他說那些人真的有能力,確實能看到。夏老實實在在不是普通人物,他來幹什麼的?他的任務就是會集《無量壽經》給末法時期,末法還有九千年,要度九千年的苦難眾生,他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們得到這一個證明,對待夏老我們更尊敬,他所會集的這個本子就是真經,絕對沒有一絲毫偏差。

  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可以說是他一生修學的心血都在註解當中。過去印送給同修們的註解是他的初版,以後他修改了好幾次。一直到前年我到北京,他把他修改的本子交給我,他說:我這個本子就叫定本了。我說:你以後還要不要再改?他說:我不改了,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了,這個本子就定本了。我帶回到台灣就重新做版,諸位要曉得,那麼厚的註子,他增加了不少,增加了很多,重新做版,校對是最困難的,要想這一本書裡面一個錯字都沒有很不容易,所以到去年年底,實在講是今年年初,一月份,我這個書才出版。出版我印兩萬冊,還是精裝本。兩萬冊我分兩次印,我先印五千冊送在台灣本島,到處贈送,希望每一個看這個書的人,看到有錯字,發現有不妥當,趕緊寫信給我,我們希望後面這一萬五千本統統把錯字改過來,希望初版第二次印的就不會有一個錯字,然後這個經本傳到世界各個地區,大家就可以用這個本子照相翻印,廣為流通。

  今天我勸諸位「常隨佛學」是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無量壽經》當中。我們《無量壽經》不但要熟,要常常去念,要念得很熟。這個常念、念熟作用在哪裡?諸位要知道,我們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的嚴重,不念佛,不念經,妄念自然就起來了。天天起妄念,這是造六道輪迴之業,換句話說,沒法子脫離六道,因為天天在造六道輪迴的業,你怎能離開六道?所以勸你念佛、念經,念佛、念經,妄念就沒有了,念佛、念經是把妄念念掉,不造六道輪迴的業了,意思在此地。經念熟了,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會想到經上的教訓,我這個念頭該不該動,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你會常常想到阿彌陀佛的教訓,如說修行。這樣認真的修學,日久天長,你自然就改變了,凡夫的心、凡夫的習氣漸漸少了,阿彌陀佛這個習氣漸漸深了,與佛就接近了。經要不熟,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標準,為什麼?忘掉了,佛到底怎麼說,不曉得,這個不可以,所以經一定要念熟,熟才能夠「常隨佛學」。

  如果經典覺得還有許多不理解之處,那麼我介紹你一部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你就去念這個註解。我現在是不打算替《無量壽經》做註解,因為有他老人家的註解在,我就不要再做註解了,我可以偷偷懶。但是《無量壽經》我講過很多遍,遍遍不相同,看看以後你們哪一位肯發心把所有錄音帶都聽聽,做一個會集的註解,讓你們去做,我不做了,這個工作留給你們。你們做的方法,第一個先聽註解,把它寫出來,每一種註解都把它寫出來,寫出來之後,然後再會集,重複的不要,不同的地方再編在一起,那就是一部非常詳細的《無量壽經》註解。老居士寫的是文言文,我這是白話文,是口語,這個對於初學佛法的人,尤其是有心修淨土的,會有很大的幫助。經典的好處,我在《無量壽經》講座裡面都說得非常清楚。

  佛的發心要學,佛的修持要學,佛的證果要學,佛的弘法利生要學,樣樣都要向他學習,乃至於八相成道我們也要學習。八相成道說老實話就是演戲,表演給一切眾生看,不但有言教還有身教,身教是表演給大家看。學阿彌陀佛,給諸位說,就是學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為佛佛道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心就很安,心安理得,沒有懷疑,沒有猶豫,以真誠恭敬心來學習,也像前面的大願一樣:

  【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就是普賢菩薩大願的特色。再看第九願:

  【恆順眾生。】

  前面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就是迴向眾生,最後一願是迴向法界,這是佛在大經裡面常常教我們要將修學的功德迴向三處:菩提、眾生、法界,為什麼要迴向?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成菩薩就是我執太重,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因此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修行,連個初果都證不得,我執沒有辦法突破。佛教給我們修迴向的法門就是把我執打破,使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菩提、為眾生、為法界,這個心量就拓開了。唯有心量拓開,我們妄心破了,真心現前,這才能超越三界,這才能成佛、成菩薩,所以迴向法門就非常重要。

  我們平常念經、念佛、講經完了也念一個迴向偈,希望這個迴向是從內心裡面真正發出來的,不是在那裡唱歌,有口無心,有口無心沒有用。「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你們想想這一句在三種迴向裡面屬於哪一種?迴向法界,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是哪四重?所以你才曉得念念佛法都不忘孝敬。第一個是父母之恩。我們這個佛學不好,這不孝。我們今天在講臺上,我要認真跟大家宣講,我要不認真講,講錯了,我不孝,對老師不敬;你們聽的人也要認真聽,好好聽,仔細聽,要不好好的聽,你也不孝,你也不敬。頭一個是父母恩。第二個是老師恩。佛是我們的老師,要報老師的恩。第三個是國家之恩。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值得全世界人的尊敬,為什麼尊敬它?治理得太好了,人人能守法,人人都能行善,這非常之難得,有些大國都不如。大家在這個地方安居樂業,這是政府的恩德,在從前講是皇上的恩德,今天是民主,是政府文武百官對我們都有恩德,我們報他的恩德。第四個是眾生的恩德,就是人民的恩德。我們穿衣吃飯,生活一切所需,是社會大眾,沒有社會大眾,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生存,所以是要依賴社會大眾,社會大眾彼此互相有恩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濟是救濟他,我們講超度,超度就是救濟。哪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認真的修學就有能力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是迴向眾生。後面「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悉發菩提心」是迴向菩提。你看這個迴向偈子八句,三種迴向統統具足,做得真好。所以我們念這個迴向偈要從內心裡面真正發願,心口相應,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末後結歸在西方極樂世界,「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所以這個八句非常的圓滿。

  「恆順眾生」,這一句在其他的國家地區感受還不太容易,在新加坡講「恆順眾生」這個感受非常的強烈,為什麼?新加坡這個地方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會集在這麼一個小小的城市裡面,這個不容易,使我們對於「恆順眾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普賢菩薩告訴我們:

  【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

  『生類』的差別。當然這裡的『眾生』是講九法界的有情眾生,差別就大了。「生類」,通常講四種: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生類不同。『色身』不相同,我們這個身體顏色不一樣。我們把範圍縮小,縮到人類,其他的我們暫時不說。我們人的皮膚有白種人、有黃種人、有黑種人,膚色不一樣。『形狀』不一樣,哪一個種族的人,哪一個國家的人,我們一看就知道,中國人是中國人的樣子,日本人是日本人的樣子,印度人一看就是印度人的樣子,一看就知道,「形狀」不相同,『相貌』不相同。『壽量』不相同,有的長壽,有的短命。種族不相同。『名號』不相同。心裡面想的不一樣,見解不相同,思想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愛好也不相同,不相同太多了,乃至於生活起居習慣都不相同,『飲食』也不相同,今天我們在世界各個地區去旅遊觀光,看得非常鮮明;佛在經上講的。不像從前很少出門,有的時候一生不相往來,住在農村裡面,雖然能相望,一生都沒有到另一個村莊過,那是孤陋寡聞,聽到這部經說到這些,「奇怪,怎麼會不相同?」現在我們到世界各地方旅遊觀光一趟,才曉得佛經上講的種種不相同,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菩薩教給我們,我們對於這種種不相同的眾生統統要『隨順』。怎麼「隨順」?隨順要能忍,你不能忍受就不能隨順,換句話說,六波羅蜜裡面的忍辱波羅蜜重要。我們在「常隨佛學」裡面,學佛著重在布施,佛是什麼都放得下,六度裡面學一個「施」。「恆順眾生」,在六度裡面要學一個「忍」,我樣樣能忍,我能忍就能順,你能順眾生,眾生就歡喜,特別是學佛的人,這一點大家特別要留意,學佛的人不能忍耐會被人見笑,「你學的是什麼?」不學佛的人不能忍受還情有可原,學佛的人怎麼可以不能忍受?我們舉最淺顯的例子來說,入境隨俗,沒有任何的要求。最平常的,生活習慣,你吃什麼,我跟著你吃什麼,不要我喜歡吃什麼,你要替我做什麼,你這不叫找人家的麻煩嗎?人家如果尊敬你,給你做,他歡喜;討厭你,「這個人真麻煩,下一次再不要去找他」,所以要知道順眾生。我們睡眠,我喜歡睡硬鋪,到這個地方來了,人家給你一個彈簧軟鋪,你要不要睡?照樣,隨喜,也要受,要忍受,不能叫人家特別給你換個床鋪。實在講軟鋪容易找到,硬鋪還有些地方找不到。生活習慣、禮節、應酬統統要隨順。

  所以我常跟同修們說,佛法講求的是本地化、現代化,因為我們是本地人、是現代人,那要不是本地化、現代化,我學它幹什麼?學了沒用處。本土化、現代化,學了馬上就有用,這才值得學習,應當要學習。學了沒用,這就不必學了。

  所以對人要以孝敬之心來隨順,隨順一切人就像隨順父母一樣。父母有時跟我們意見不合,我們會忍一忍,順他,讓他歡喜,其他的人就不行了,自己受不了,就有爭執、有意見了。怎麼樣去學習?看一切眾生就像看父母一樣,隨順他,敬一切眾生就像敬老師一樣,在這裡面修忍辱、修禪定、修般若。換句話說,修行一定在廣大種種不同的群眾當中修,修自己的清淨心。極不清淨環境裡面,我心清淨,你功夫成就了,而不是到人都不到的深山荒野之處去住一個山洞修行,這兒清淨,那兒清淨是沒錯,心裡頭還胡思亂想,這怎麼清淨?不清淨。清淨心要在紅塵裡面修,修清淨心,那個叫真清淨。平等心要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修。什麼不平等?怨親不平等,那是我最親愛的人,這是我的怨家對頭,死對頭,這兩個平等了,那沒有一樣不平等,所有都平等了,所以冤家是善知識、好老師,你在他那裡得什麼?得平等。這種修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歷事鍊心,我們要經歷種種不同的事物,要經歷種種不同的人事,在這個裡面真正修到了清淨平等。清淨平等一得到,你們想想看,菩薩六波羅蜜就圓滿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都圓滿了,所以六度要跟清淨平等覺來說,六度是因,清淨平等覺是果報。

  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看作菩薩。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成佛的時候,他說他所看到的,「大地眾生同成佛道」,也就是《華嚴經》裡面「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什麼時看到?自己成佛時候看到,沒有一樣不是佛。換句話說,凡夫眼睛裡面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我們要問,這法界裡有沒有佛?有沒有凡夫?沒有,真的給你講,無佛,無凡夫。法界是平等的,為什麼會有差別?是因為你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的法界變成差別的法界。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別法界是假的,是我們妄心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佛今天叫我們學佛,如何把差別甩掉,平等真境界現前,普賢十願能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雖然在平等法界裡面見到差別,這是諸佛菩薩度化眾生,大慈大悲度化眾生,度他圓滿;在差別法界裡面見到平等,這是自己修行證果,是自度圓滿,所以對於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

  苦難從哪裡來的?你要不把病根找到,你沒有辦法徹底幫助他。苦難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說老實話,你修一點善也是雞毛蒜皮的小善,不是真正大善。所有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的來源都是迷惑顛倒,換句話說,對人、對事、對物,想錯、看錯、做錯,六道眾生,就是這個錯誤淺深廣狹程度不同而變出六道。人、天想法、看法錯誤的程度淺一點,畜生、餓鬼想法錯誤深一點,地獄眾生那是最深,那是完全錯了,這麼來的。要叫眾生都能恢復到正知正見,就是說明他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的想法、看法不錯了,都對了,要靠什麼?要靠佛菩薩的教育。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要想幫助那些苦難眾生,什麼方法是究竟的、是徹底的、是圓滿的?幫助他破迷開悟,換句話說,要把佛陀的教育介紹推薦給他,幫助他來修學,他的問題自然解決了。從這裡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世間什麼是最真實的,佛教教學是最真實的,什麼是最可貴的?佛教教學是最可貴的,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更可貴。

  我們真正體會到,真正明白,真正覺悟,我們盡心盡力來貢獻這個教育的事業,這才真正能做到迴向偈裡面講的「上報四恩,下濟三苦」。要不能盡心盡力去促成這個教育的建立、推廣、普及,我們那個迴向偈也就白念了。所以我常常講念這個迴向偈是唱歌,有口無心,唱一遍給泥塑木雕的佛菩薩聽一次,天天在那裡唱,它天天在聽,都不起作用。

  這是幫助眾生最有效、最究竟的方法,眾生肯不肯接受?我把佛法勸你,你願不願意接受?多少人一聽就搖頭,掉頭就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佛教菩薩要行方便法,這就講攝受眾生。我們講供養裡面有攝受眾生的供養,攝受是什麼?誘導他,佛在經上教菩薩「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他有欲望,滿足他的欲望,用這個欲望去引導他,把他引來之後再把佛法送給他,這是個很好的方法。所以菩薩要修財布施,為什麼?你不修財布施,跟他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我常常送你禮物,常常來幫助你,「這個人不錯,他對我很好」,然後你再勸他,哪裡講經,我們去聽,不好意思不能不去聽,雖然不想聽不好意思不聽,這是攝受。聽久了,他自然就明瞭了,他就真的入門了。小恩小惠要常常布施,在家同修要知道常常布施小恩小惠,跟大家結緣。你如果要發心將來講經說法,法緣一定要結,你要不肯結法緣,到你將來講經說法,講得真好,天花亂墜,沒人聽,為什麼沒人聽?沒有緣。講經大家來聽,這都與我有緣的,沒有緣他不來,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要廣結法緣,這個與大家有緣。

  我是發願講經,所以我到別人的道場,我就是要結緣,不結緣,這地方與我沒有緣。緣怎麼結?你們沒有看見,你們看到的是形式,我帶了很多禮物來,看到這些,其實我用心你看不到。我一到人家的道場,首先一定到大殿上去禮佛,去拜三拜佛,我這個三拜是結緣。我第一拜,與道場結緣,希望將來我有緣到這個道場來講經;第二拜是與這裡的住持、常住有緣,他才能歡喜心,他才會請我;第三拜,我與這個道場所有的信徒結緣,我講經他們會來聽。你們拜三拜,我不知道是怎麼拜法,我這個拜三拜跟你們不一樣的,所以緣是這麼結下來。當然,除盡心結緣之外,在物質上我也要結緣,我所有的供養,你們對我的供養,統統印經書、印佛像,做錄音帶、做錄影帶,到處跟大家結緣,緣結得很廣,全世界都結到了,所以好多地方天天打電話、寫信來,「法師,你到我這兒來講一座經,到我這兒來住幾天」,我分身無術,無可奈何,所以多少地方望了好多年,我才能去一趟,這很對不起、很抱歉的地方。緣結得很廣。

  所以我那個錢沒有去蓋道場,沒有去做別的事情,統統印經,普遍跟大家結緣,這樁事情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李老師也教給我,印光大師做了一個榜樣。印光大師一生所有一切信徒的供養,他統統印經結緣,蘇州弘化社就是十方供養的錢來辦的,蘇州弘化社印的書,就是人家供養老法師,老法師自己沒有用這個錢,全部印經布施,這是我們要做的。你們在家居士要學,怎麼學法?你們做工、做生意很賺錢,你們能不能想到「我要多做一個好事,要做大好事」?大好事是什麼?弘法利生。我能不能將我們一年的收入抽個幾分之幾,不是叫你全部供養,全部你做不到。回教徒很好,伊斯蘭教是十分之一,如果我們要不輸他的話,我們也拿我們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來做這個事情。怎麼做法?今天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印書,印勸善規過這些書。你可以用你的公司行號去印,印了到處去結緣,也替你做宣傳,因為你有公司行號的招牌在上面,也替你做宣傳廣告,你的生意更興隆、更發達,可惜你不會做。做錄音帶、錄影帶,上面也打上你的廣告,普遍結緣。你說你結的緣不廣,送到我這兒來,我現在全世界贈送的單位有五百多個,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我都給你送到,你委託我給你辦也可以,佛陀教育基金會可以負責給你們代辦,你自己辦也很好。這一樁好事是一定要做,這是弘法利生。

  我們自己的商店、公司裡,顯著的地方貼佛像。經文裡面好的句子,找書法家,字寫得好的,我們請他給我們寫,花錢沒有關係,一張幾萬塊錢也沒有關係,寫了之後我可以印,我印很多張,到處送給別人,使佛像人人天天都有機會看到,佛的經文好的句子天天都能夠讀到。你的公司就是道場,你的商店就是道場,你的家庭就是道場,不要蓋這麼大的廟,處處都是道場,佛法才能普遍到每一個人家庭裡面去,佛法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個眾生生活環境裡面去,這個佛法是真正弘揚開了,真正得利益。假如力量更大的,我們可以把錄音帶、錄影帶放在廣播電臺、電視臺裡面廣播,使許多人家的收音機、電視機一打開就能聽到講經說法,那個功德就更大了。但是諸位要記住,盡我們的心,盡我們的能力,功德是圓滿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修圓滿功德,不一定是有錢的人功德才能做得大,沒有錢的人就不能修大功德,那就錯了。佛門裡面修功德是講心,講你盡心盡力,這個功德大;心力沒有盡到,這個功德就小。所以圓滿的大功德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每個人都可以圓滿成就的。這叫大慈悲心,這叫真正恆順眾生。

  真正幫助眾生解決一切苦難必須要依靠佛教的教學,離開教育苦難就多了。所以你看看世界上這些國家地區,為什麼有些未開化的地區,他們很苦;已經開化的地區,他們生活很富裕?什麼叫開化、不開化?實在講就是教育普不普及,教學發不發達。中國儒家兩千年前就說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你建立一個國家,你治理老百姓,你要叫老百姓生活過得好,社會有秩序,什麼是第一要緊?教學第一要緊。首先把教育做好,你的國家自然上軌道,老百姓一定幸福,國家一定強盛。我們知道佛教教育是世間最完美的教育,是世間教育的精髓,是世間教育所不及的,我們能夠全心全力以種種善巧方便發揚推廣這個教育,這個人就是菩薩。他經商是商人菩薩,他做工是工人菩薩,他做官是公務員菩薩,他做軍人是將軍菩薩,五十三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是菩薩,那個菩薩就是這樣成就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