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摘要—最真實的供養是法供養 (第三集) 1991/9 美國麥迪生 檔名:04-005-0003
剛才講了,它的意思全在文字之外,你要從文字去體會到它的真實義。這就是武則天在《華嚴經》翻譯完成之後,在書皮上題了一首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重要!佛的真實義究竟講的是什麼?譬如經上常常講「雲」,「雲」講得很多,特別是在前面十一卷,講了許許多多。如果你看到「雲」就想到天上的雲,就錯了,它不是這個意思。「雲」代表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表這個意思。你說它沒有,我們看到明明一塊雲彩;你說它有,現在我們坐飛機飛上去,什麼也沒有。所以它都是用來表法的,讓你認清事實真相,一切萬象不可以執著有,也不可以執著無,也不能執著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都不能執著,你了解就對了,不要在這個裡頭產生妄想。有,是個妄想、是個執著;無,也是個妄想、也是個執著,都不是事實真相。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心裡產生這些東西,你的心就不清淨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我們要以清淨心,像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裡面決定不生一個妄念,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六根就像鏡子一樣,照見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決定不生一念,這就對了。有人要問,隨問隨答,你執著這個叫雲,我也叫雲;你執著這個叫物,我也叫物,恆順眾生,自己心地清淨,確確實實一塵不染,這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得真相,眾生得的是妄相。真、妄從哪裡區分?從迷悟,也就是從有分別執著跟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得到的是真相,有分別執著得到的是妄相。所以佛給我們講經,希望我們從佛的言語、佛的教訓裡面超脫、超出,也跟佛一樣見到事實真相,這是佛講經說法的目的。
所以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是了義。只要在心意識範圍之內的都是不了義,為什麼?你沒有離開第八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識的落印象。只要離心意識是了義,所以參禪,離心意識參;研究經,離心意識就是大開圓解。所以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訓練,訓練我們對一切事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就叫離心意識。心意識的作用:第八識是落印象,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不分別就離第六識,不執著就離第七識,不落印象就離第八識。離開一切識,作用就是真性,因為識是迷,離開這個就不迷了,作用就是真性。真性,見是用見性見,不是眼識見,眼識有分別執著,見性沒有分別執著;聽聲音用聞性聞,不用耳識聞。交光法師在《楞嚴經正脈疏》就提倡的「捨識用根」,捨識就是離心意識,這是真正的功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就是我們心意識用慣了,用成習慣了,無始劫用到今天,現在一下想離開它還真的不容易。所謂習慣成自然,所以很不容易離開,要有高度的警覺。其實我們講警覺,還落在心意識裡頭,為什麼?本性裡頭沒有警覺這個名詞,這個事情也沒有。確實要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實在難,真難!這走投無路才念阿彌陀佛,依靠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清淨平等覺,這一句佛號不在心意識裡頭,心意識裡面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這個佛號。所以要能夠老實念,老實念就是一心稱念,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達到自己修行的目標。
所以整個佛法歸根究底就是一心,一心無二心,起心動念就二心了。一心是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一心,動了念頭就二心。所以講佛,佛就是一心,菩薩還是二心,菩薩還起心動念,不過這個起心動念,動的念頭多少、淺深有差別,菩薩地位愈高,動的念頭愈輕、愈少,愈接近一心;地位愈低的,他動的念頭範圍就愈大、愈廣。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從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
修行,真正修行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給我們顯示的就是歷事鍊心。修行在哪裡修?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境界,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處事、待人、接物。處事是對事,待人是對人,接物是對一切萬物,這就是我們修行處,我們如何能在這三個接觸之中去訓練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起分別心,對萬事萬物用清淨平等心來看待,一視同仁;不動念就是不生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叫七情,五欲是佛法裡面所講的財、色、名、食、睡;換句話說,不起貪、瞋、痴、慢,不起這個念頭,這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修的就是這個東西,這叫真修。
早晚課誦,諸位一定要知道它的真實義。早課是提醒自己不忘記佛對我們的教誨,我們這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訓來對人、對事、對物,這是早課的用意。晚課是反省、檢點,我今天一天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遵照佛的教訓?我有沒有做到?已經做到的要保持,沒有做到的要改進,這叫依教奉行!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才不要聽,這個要知道。佛菩薩希望我們的,是希望我們真正能聽話,真正能把他所講的認真去反省、去學習,這是他對我們的期望;除此之外,所有一切形式都是我們紀念他的意思。我們要想報佛恩,實在講,報佛恩做點儀式就能報答嗎?不能。還是在實質上,實質上真正依教修行,那才是真正報佛恩。絕對不在形式,形式是做給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人,做給他們看的;好像唱戲一樣,表演給他們看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介紹佛法,是推薦佛法的一種手段,這個我們要知道,是接引他們入門的。所以佛門這些很莊嚴的儀式,用意在此地,真正收到很好的效果。朱熹那個時候入佛門,實在講就是看到佛門的儀規,使他由衷的讚歎,這是一個讀書人,接引他入佛門。所以儀規也非常重要,但是要曉得它的作用在哪裡。
我們要真正達到它的作用,種種儀規必須要改進,要符合西方人他們的觀念。在美國,佛教如果不能夠度美國人,那佛教在美國決定不能生根。當年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度中國人的,不是度印度的僑民,所以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我們今天把佛教傳到美國來,如果是以度華僑為目的,那注定是失敗的、是錯誤的。要度美國人,要讓他們認識佛教、理解佛教、喜歡佛教、修學佛教就對了。所以我們今天建道場,道場的形式一定是美國的形式、美國的建築,不可以拿中國那個宮殿式的建築,那就錯了。現在在中國建道場,也不應該建宮殿式的建築,為什麼?那是那個時代。所以佛教的教學一定要注意到現代化、本土化,這才行,要考慮到這兩個大原則。我們今天在美國,一定要注意美國的現代化、美國的本土化,才能夠接引美國人。這個建築建得他們一看歡喜,他很容易就進來。你建宮殿式的房子,他一看這是外國的,這個界限他自然就劃分了,就很不容易進來,他進來是觀光的,來參觀一下,不能產生感情,這一定要建他們本土的形式。佛像一定要像他們的面貌,他們一看,這是我們白人,他就會生歡喜心;這一看是中國人就搖頭,不是他,跟他不同類。所以我常常想,能夠找到畫佛像的,畫美國人這個面孔。最近有人送我西方三聖,那個大勢至菩薩就是美國人,我看了很歡喜。觀世音菩薩有點像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阿彌陀佛也像中國人、也像美國人,很有味道。我還不知道是哪一位送給我的,三張油畫的佛像。所以這種佛像才能叫外國人產生歡喜心,覺得他跟我是一家,沒有分別,他才能進得來。這非常重要!
我們這個道場是專修淨土的道場,是提供給自己修學的道場。我們不求發展,不希望信眾很多,不希望,所以我們也不撒廣告,也不宣傳,什麼都不做。但是我們要睦鄰,我們每個星期至少要開放一天,讓我們鄰居(這些外國人)來共修,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不對中國人,專門對外國人,來做這個工作,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佛教,佛教的內涵是什麼,佛教存在這個世間究竟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們要告訴他們這些,讓他們很歡喜的來接受、來學習,我們幫助他。我們本著一個大原則,教學原則上的「只問來學,未聞往教」,學是要來求學的,所以不做這些宣傳工作。他真正得利益了,他會告訴他的朋友。所以讓他自然去發展,這也是我們傳統的道風,我們要保持。不要積極到外邊去拉信徒,這個沒有意義。人家不願意來,勉強叫人家來,這個是罪過!他自己歡歡喜喜到這裡來,這個好。不勉強任何一個人。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把修行的樣子表演出來給我們看。由此可知,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這五十三個人是代表,代表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就是我們從早到晚要接觸的,佛在此地把他們分成五十三類,用五十三個人來做代表。我們接觸哪一類的人,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去跟他接觸,我們跟他接觸得到什麼樣的功德利益,這是《華嚴經》教給我們的。所以修行在哪裡修?處事、待人、接物,在這些地方修行,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三皈依裡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修行。我們過去沒有學佛的時候,處事、待人、接物都受染污了,染污是什麼?好、惡。我喜歡就被喜歡染污了、被貪愛染污了;我討厭,被瞋恨染污了。七情五欲是染污,動了七情五欲就被染污了,現在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面對這個境界,如何不動七情五欲,不受染污,那就得自在了,那就得真正的快樂。世間人沒有快樂,那個樂是假的,那個樂是苦樂之樂,苦是染污,樂還是染污,那沒有真樂!離開苦樂那就真樂;離開七情五欲,真正的快樂得到了,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常樂我淨」,這四淨德你真正得到。你還會被染污,常樂我淨決定沒有,這四個一樣也得不到。從前方東美先生,他在一生當中對於《華嚴經》讚歎到五體投地。他是學哲學的,他的觀點上來看,《華嚴經》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圓滿的哲學概論,不但理論圓滿、方法圓滿,後面五十三參還帶表演,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從來沒見過的。想到佛的教學,的確他的智慧、方法絕對不是世界任何一個人能夠跟他相比的,用現在話就是最高的藝術境界。
經題大意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我要跟諸位同學介紹的就是這品經了,現在我們念的這一品經,《普賢行願品》。前面跟諸位說過,這一品經的全文四十卷,這是四十卷的最後ㄧ卷,所以叫做「別行流通」。是清涼大師參加譯場(就是參加翻譯),翻譯圓滿之後,他奉皇帝的命令給這部經做一個註解就是《疏》,《行願品疏》。註解做成之後,他覺得全經份量太大了。在那個時代,印刷術沒有發明,經卷全部是手抄本,想想看這麼大的份量,抄寫一遍實在不簡單,因此經本流通量很少。可是這部經這麼好、這麼重要,不能夠普遍流通實在非常可惜,於是把全經最重要的這個部分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叫「別行流通」,就取出這最後一卷。他老人家特別給我們介紹,他說這一卷經是全經的綱要,也就是全經的綱領,全經最重要的一部分,依照這一部分修行決定得大利益、決定得大受用,所以這一卷就單獨流通。
他的學生宗密大師(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又給清涼大師這個《疏》註解。他註解註得很深,一般人不容易懂,他將註解再加註解,這叫《鈔》。所以現在《大藏經》裡收藏的有《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別行疏鈔》就是這一部分,這一部分份量就很大了。我們在台灣翻印的金陵刻經處的這個本子,現在是精裝一本,有這麼厚,大概你們底下都看到了。《鈔》是宗密大師著的,《疏》是清涼大師著的;《疏》是註經,《鈔》是註《疏》,就是註解的註解。這一部《疏鈔》可以說就是全部的《華嚴經》精義,《華嚴經》的精華。我們在台北現在也講這個《疏鈔》,是連《疏》帶《鈔》一起講,這個時間很長,也沒有辦法長住在台北,所以這一部《疏鈔》恐怕至少要講五年才能夠講圓滿。
「別行」這個本子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給我們提出了修學的十大綱領,這就是「十大願王」。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第四「懺悔業障」,第五「隨喜功德」,第六「請轉法輪」,第七「請佛住世」,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迴向」。這是把全部《華嚴經》到最後講到修行,歸納成十個綱領,這個就是有名的「普賢行願」或者稱為「十大願王」,修行到這個地方才算是達到究竟圓滿。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講解行兩門都很清楚明白的提出綱領,解門依五經一論。所以這個修學實在講,我們經典不多,容易修,經典太多就很困難。五經一論,最重要的是三部,所以如果五經一論還嫌多就學三樣。這三部第一個是《無量壽經》,我們採取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第二是《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註的《要解》;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所以在這個六門裡頭,這個三門最重要,最好這個三門都學,你的解才會圓。如果自己三門還嫌多了,這個三門當中任取一門都好,這是一門深入。三門都好,隨便取哪一門都可以。這是講解所依的,就是我們理論、方法所依據的。
在行門上,行門講日常生活,歷事鍊心,我們提出了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佛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說這多重要。由此可知,這三條絕對不是說只修西方淨土的人要修,實在講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缺少的,因為它是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淨業的正因。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要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換句話說,好像蓋房子一樣,不管你蓋什麼樣的房子,沒有打地基都不可能蓋成,蓋成也沒有幾天會倒塌掉的。所以這個是真正的基礎、真實的基礎,性相、顯密、大小、權實統統建在這個基礎上,這是無論如何不能夠疏忽的。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我們修學的基礎,要把這個基礎奠定好。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六度,第五個科目是十大願王。也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本著這五個科目的原則,要把它做到,決定不違背,這就對了。然後一向專念,一心稱念,這是決定得生淨土。如果只念阿彌陀佛,沒有修這五個科目,這個阿彌陀佛只是口善而已,不能往生。這十個科目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夠圓滿的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
所以這講行門,行門是十大願王排在最後,這個排列的方式是由淺而深。十大願王是圓滿的修行,修行的著手就是在孝親尊師,是以這個為基礎的基礎。我們在經論上看到,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孝親的,沒有一尊佛菩薩不敬師長的,所以才真正體會到孝敬是性德。這個不是學來的,的確是天生的,是性德,我們要把性德發揚光大,用性德來開發我們自性,也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要從這裡做起。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人決定不可能見性,這個要知道。所以說什麼是正法,哪些不是正法,從這個地方就能夠辨別出來,邪正就能夠分辨。
我們這一次的時間不長,所以全經不能跟諸位細細的介紹,我只能跟大家講大意,大意我們選擇它的偈頌。諸位有經本的話翻出偈頌,長行文我們把它省略掉,我們看偈子。這一品經裡面總共有六十二首偈子,所以偈頌也相當長。前面的兩首是講禮敬,我們把這一段文(八句)念一念: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個八句是講禮敬諸佛。前面兩句就把禮敬的對象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個對象廣大無比,空間十方、時間三世。對象是哪些?是諸佛。佛者人中師子,這是比喻,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把這個對象再引申、再擴大就是一切眾生。為什麼要把它擴大?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圓覺經》上看到的,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早晚都會成佛的,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大。禮敬諸佛,佛是從相上講的,所以要修一切恭敬,這一點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對一切人、對一切有情眾生(拿我們現在話說,動物),我們都要有一種敬意,決定不可以輕慢,要有敬意。要知道這一切眾生當中,可能他們成佛在我之先,如果我不好好修行的話,我一失人身,再去輪迴,說不定他得人身修行早成佛道了,我們怎麼可以輕慢?連蚊蟲、螞蟻都不可以輕慢,說不定牠比我早成佛。這都是事實,絕對不是一個妄想。所以對於一切有情眾生要真正的恭敬。
經上教給我們,要以清淨的身語意,這是講三業;換句話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統統要以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也就是心清淨、身清淨、語清淨待人接物,這個要學習的。『一切遍禮盡無餘。』以清淨三業對人、對事就是禮敬,這個禮敬絕對不是叫你見人就磕頭、見人就頂禮,那就錯誤了,那大錯特錯!是以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最恭敬的心。在事相上隨俗,這個要知道。現在人大家見面點頭,我們點頭就是最敬禮,鞠躬就是最敬禮,這個隨俗。在中國隨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在外國隨外國人的風俗習慣,這叫不壞世間法。內裡面恭敬心完全不變,外面的形式隨俗,這就對了。外國人的最敬禮不會來磕頭的,我們也不要去要求他磕頭,那他不能接受,他掉頭而去,佛法的緣就斷掉了,這多可惜!但是這個禮拜我們要教給他,拜佛禮拜教給他,為什麼?這是養生之道。你是不是要身體健康?要,他們都要健康。這是一種運動,是一種養生的方法,你告訴他這個,他聽了之後有道理,他就會學習,他在家就拜佛了,確實是如此。
我們拜佛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是修心;身體是個機器,需要運動,這種運動的方式,五體投地這個方式你做得很正確,每一個部位都運動到,所以這是養生,生理!拜佛這個修行是身心都修,是個最好的修行方法,運動量都夠了,不需要到外面去跑步。你看外國人,我常常看到在外面跑得滿身大汗,不需要,在家裡拜佛好,那個運動收的效果比那個在外面跑步、去游泳,比幹什麼都好。他那樣修只能達到生理的目標,達不到心理的目標;我們這個拜佛能夠達到心健康、身健康,身心健康,能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是一面,我們是兩面的。所以你跟他講清楚,他明白了,他就會拜了,他也肯幹。他不懂的話,他認為這是偶像,為什麼去拜偶像?這個錯了,我們告訴他,這不是偶像,它是代表法門的,佛是代表清淨、平等、覺,見到佛像提起我們一個正確的觀念,是這個意思,讓他常常提醒我們自己。菩薩是代表六度萬行,見到菩薩像提醒我們,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照六個原則來修行。所以它的作用是教育、是教學,不是偶像,一定要搞清楚。
燃香、供水、供燈、供花、供果統統是教學,這個裡頭沒有迷信。絕對不是教堂祭壇上那個奉獻,跟那個意思不一樣的,它那個不是教學,我們佛門所有一切設施是教學。香代表信,表信心。為什麼用香表信心?這有來源的。古時候傳遞消息沒有工具,用煙。你看我們中國的長城,每一段距離有一個烽火台,烽火台是傳遞消息用的,如果有敵人來進攻的時候點狼煙,狼的糞燒起來,它的煙是直的,風不容易吹散。這就是告訴別的地方,這個地方有緊急狀況,大家趕快來支援,或者你們自己要加強防備,要來支援這個地方。所以香代表信,傳遞消息,我們點這個香也是這個用意。所以香叫信香,表這個意思的。
燈代表光明,我們心地要光明;代表犧牲,你看特別是點蠟燭,蠟燭自己燒,燒到最後沒有了,照別人,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今天講的捨己為人。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勞力、用我們自己的財力,為一切社會大眾服務,表這個意思的。水是表清淨心,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心要像水一樣的平、一樣的乾淨。你把這些意思統統告訴外國人,他聽了有道理,很有道理,不迷信!他就會接受了。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佛門裡所有一切設施統統是教育,表法的意思。供果,果是代表圓滿的果報,我們所追求的;花是代表因,先開花再結果,花不好,果一定不殊勝。所以花代表因,修因才能夠得果報!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報,這一定的道理。
所以佛菩薩形象,這個供養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見賢思齊,看到他都成佛成菩薩了,我要跟他一樣。第二個就是表法的,觀音菩薩代表慈悲,見到這個像,想到我對人要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地藏菩薩代表孝敬。所以它是啟發我們自性的,常常提醒我們,怕我們自己忘記,是這個意思。所以佛門裡頭沒有一樣是迷信的,找不到!這就是剛才給諸位講的,這是教學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是用藝術的方法來教導,這是一定要知道的。佛教確確實實它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圓滿智慧的教學,很可惜現在世間人,很多對佛教產生了很大的誤會,所以這麼好的東西一般人把它疏忽掉了,非常非常可惜!所以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禮敬並不是見到人行禮、跪拜,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以極清淨的三業來待人、處事、接物,這個就是禮敬。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很重,不容易做到,那就要靠普賢菩薩願力來加持。普賢菩薩願力在哪裡?就是這部經。常常讀誦這部經,常常思惟經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我們慢慢覺悟,這就是加持。
『普現一切如來前。』後面這個三句是講境界,這個境界唯獨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才能達到,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能夠圓滿的。這是普賢菩薩自己也先說了,他的這個十大願達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做到究竟圓滿。為什麼原因?我們今天沒有能力分身,我們怎麼能夠遍禮一切諸佛?做不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這一切諸佛如來我們統統想去禮拜他,你有什麼能力去禮拜?你怎麼樣去?我們去不了。現在科學家造的太空火箭速度還很慢,飛到月球上還要飛好幾天,那怎麼行!這個速度沒有辦法。距離我們最近的世界(佛土)都要用光年來計算,我們現在的太空飛行工具,那要到哪一年才能到達?到不了。同時你再不能分身,你就不能同時到達一切諸佛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行了,你看《彌陀經》上所講的,西方世界的人,每一個都神通廣大,十方諸佛剎土一念即到,他只動個念頭他的身體就到了;而且能分身,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可以同時現身。這就是『一身復現剎塵身』,他有能力分身,他有能力同時到達。這個禮敬才能圓滿!所以不到西方世界,那只是嚮往而已,決定做不到的。
見佛有什麼好處?見佛聽佛開示,聽佛的教誨。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到西方世界才能實現,否則的話做不到。你每一天去親近諸佛,聽諸佛的開示,你一天聽多少?沒法子計算的。他那個智慧還得了!每一天去親近諸佛、去供養諸佛,聽諸佛如來的開示,你想想那個境界,你要真想通了,我相信你現在把什麼都放下了,專求淨土。為什麼?得到淨土就一切都得到了;沒有淨土,什麼都得不到。真正把一切放下,專修淨土,這個人叫徹底覺悟了,他真覺悟,這個是人中之大智慧者,絕對不是普通人。
我們今天在此地講博學多聞,假的,一轉世全忘光了,隔陰之迷,來生來世從頭再學起。生生世世都像現在這個樣子,你說這多可惜。到西方極樂世界,人無量壽,壽命無量,你所學習的,老師是無量,學習的課程無量,統統可以都得到,一樣也不會失掉。我為什麼不走這個路子?為什麼在此地迷惑顛倒?把自己的光陰、把自己的精力統統浪費掉了,這個可惜,這個損失太大了!一生所學的非常有限,還未必正確。這是要真正覺悟。所以那個老實念佛的人,我們才真是由衷的佩服,那是真正正覺之人。黃念祖老居士他常常給我寫信,多少同修去見過他,佛號一天到晚不斷,除非是在寫註解的時候,註經;筆一放下,佛號就提起來。是以念佛為主,註經是幫助別人,念佛是自己真正得利益,這個重要。
第二願「稱讚」,也有兩種,跟前面境界完全相同,但是稱讚是講稱讚如來,禮敬是諸佛。禮敬是從相上講的,相上完全平等恭敬;稱讚從性上講的,也就是順性我們要稱讚,違背了自性就不稱讚。在這一部經上,五十三參有例子,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有禮敬,但是有三個人沒有稱讚,這就有差別了。善的、好事稱讚,他做壞事你還稱讚他?不稱讚,恭敬、不稱讚。對於惡人,我們中國聖人也說敬而遠之,什麼遠?遠就是不讚歎他,對他有禮貌、有恭敬,不讚歎。
《華嚴經》上哪三個人?第一個勝熱婆羅門,善財童子沒有讚歎。為什麼?他愚痴,貪瞋痴他代表痴,這個違背了自性,不讚歎。第二個甘露火王,他代表瞋恚,那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禮敬不讚歎。第三個是伐蘇蜜多女,是妓女,這個代表貪,貪是淫欲,貪欲,對她禮敬不讚歎。貪、瞋、痴,這三個人是代表三毒煩惱,所以善財童子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
我們接著看《普賢行願品》偈頌的第五首。五、六、七,三首一共有十二句。這一段是講「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三首都是說的供養,它的境界跟前面講的相同,跟禮敬、讚歎相同。此地說了一些供養具,這些經文上諸位要曉得,這只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已。
我們先要來說一說,為什麼要供養?對上說供養,對下說布施,所以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是一樁事情。這是名詞上,供養是尊敬的一個稱詞,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六波羅密裡面的第一條。我們曉得,菩薩行門真的是無量無邊,要把所有修行把它歸納起來,歸成一個總綱領就是布施。你看無量的行門歸納成六波羅密,這個就是六大綱領,六波羅密。這六條裡面,我們知道布施有三大類,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有這三大類,布施這一條裡面當然圓滿含攝了這三個意思。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個人持戒清淨,決定不會侵犯別人;別人對持戒人,他覺得這個人很安全,不會加害於我,沒有恐怖之心。譬如說我們的財物,財物雖然他看到了,他持戒、他不偷盜,我們就很安全。忍辱也是屬於無畏布施,譬如我們得罪他了,他不會見怪的,他修忍辱波羅密的,不會見怪、不會報復,所以我們心地很安穩,沒有恐懼之感。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你想想看,六度實在講,就是布施波羅密開出來的,菩薩無量無邊行門都出不了這六大類,六大類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捨,布施就是放下,所以供養也是捨。
佛為什麼重視這個法門,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凡夫為什麼不成佛?實在講,經上給我們說出了根本的原因,是妄想、執著。為什麼有妄想、執著?說實在話,都是一個放不下!如果真的一切都放下了,哪有妄想、執著?因此,菩薩行門裡面布施就變成樞紐了、就變成總綱了。作菩薩、成佛了,還是要修布施波羅密,供養就是布施的提升。諸如來,跟前面境界一樣,這是上供諸佛、下供眾生。布施之福是稱性的。佛給我們講六道眾生,他的福報從哪裡來的?是從修德來的,證了果見性的人,那就是講還得超過阿羅漢以上,阿羅漢還沒有見性。在《華嚴經》裡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福報是稱性的,是性德,不是修德;沒有見性的人,他的福報統統是修德。所以經上常給我們說,羅漢沒有修福,出去托缽托不到。羅漢托空缽,沒有人供養,他要挨餓,為什麼原因?他前生沒有修福。「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這就說明羅漢性德沒有流露,那就要靠修德。
六道眾生統統是修德,你修財布施,你決定得財富。賺錢的人,我們看有很多發財賺錢的人,不是憑他的本事,也不是憑他的運氣,沒這個道理。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錢?命裡頭有的;命裡面為什麼有?是前生修的財布施。他財布施修得多,他這一生財富就多;他修得少,財富就少。布施的時候很爽快,他那個財來的時候也來得很痛快;布施的時候是忍痛拿出去,拿出去之後很難過,他將來賺錢也賺得很辛苦,錢是可以賺得來,但是很辛苦。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因果絲毫不爽,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可見得佛講的是真正有道理。法布施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長壽;換句話說,財富我們要,智慧我們也要,健康長壽我們也要,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想要的,這叫果報!我們想要這些果報,不肯種因,這果報從哪來?世間人自己不修因,看到別人得果報,這個心裡面不平,嫉妒、瞋恨,怪老天爺不公平,老天爺哪管這個事?不管這個事,錯怪了!實在講是自己本身修因得果,所以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講「供養如來」,如來不在世了,供的是佛像,佛像我們供養它能得福嗎?我跟大家說,決定不得。如果佛在世你供養他,得福;佛不在世,供養佛像不得福,佛像不是佛,這一點一定要知道。那要怎樣供養如來才得福?養如來的心、養如來的志。譬如我們父母不在了,我們如何孝順父母?父母的願望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夠把它達到了,他快樂、他歡喜!你能從這上供養就對了。佛的心、佛的志是什麼?佛的心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就有方法供養了,能夠幫助一切人學佛、幫助一切人成佛,這是對如來最殊勝的供養。這個意思落實來講就是自行化他,所以這個供養在長行文裡頭,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法供養,經上講了七條,第一條就是講如法修行供養。佛怎麼樣教給我們,我們就怎樣去修行,就怎麼樣去做,這就是最真實的供養,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由此可知,佛不在世的時候,像你們在家庭裡面建立道場,提供跟許多同修們在一塊共修,這是財、法、無畏三種供養都具足;盡心盡力,這個供養是圓滿的。由此可知,供養佛絕對不是供養佛的形象,是要幫助滿足佛度生的弘願。真正發心,必得諸佛菩薩威神加持,尤其我們講這個《行願品》,普賢菩薩威神加持。
第四段是講懺悔,有一首偈,四句: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學佛、修行,我們都知道有許許多多的障礙,這些障礙總名叫「業障」。業障從哪來的?是自己造作來的,業就是造作。在中國文字裡面,正在造作的時候就叫做「事」,造作完了之後就叫做「業」;這個事情做完了,有一個結束叫「結業」。像你們在學校念書,正在念書的時候,你們都有作業,每一天都在造業,那個本子不是作業簿嗎?就是造業,做完之後就畢業了。所以叫事業,事是正在造作,業就是造作的結果。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佛家把它歸納成三大類。無記業是沒有善惡,說不上善與惡就叫無記。善、惡、無記,統統有果報,善業一定得善果,惡業一定得惡報,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果報非常複雜,為什麼果報複雜?因為我們造作的因複雜。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不可能一生純作善,也不可能一生都作惡。善惡交雜,只看哪一種多,哪一種力量大,哪一個就先受報,力量弱一點的就後受報,沒有不受果報的。而我們的造作絕對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太多太多了!我們在人生這一生當中苦多樂少,這就是我們在造因的時候造的惡因多,造的善因少。假如說這個人一生當中樂多苦少,有這種人,不是沒有,少數,那就是他前生當中造的善多惡少。這是因緣果報。
這些業力就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叫做業障,學佛必須要把業障消除。業障怎麼個消除法?那就是講要懺悔了。「懺悔」這個名稱在翻譯的體例裡面叫作梵華合譯,上面這個「懺」,「懺摩」是梵語,底下這個「悔」是中國字的意思。所以一個是梵語,一個是中國字,合起來的。因為這個懺跟中國的悔意思相同;悔是悔過,懺是發露的意思,就是我們自己造作的惡業希望大家都知道。都知道怎麼樣?人家這個人批評你一句,那個人罵你一句就報掉了,就沒有了、就報掉了。所以惡不能藏,不可以隱藏,隱藏這個惡愈積愈多,那可不得了!善要藏,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人家知道,這個人讚歎,那個人恭敬,也報掉了,也沒有了,所以善不要讓人知道。惡希望人都知道,這個叫懺,悔是改過自新,所以這個意思很接近。
知道惡業都是由於貪瞋痴煩惱、從身語意三業裡面所發生的,由此可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教導我們要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就不造業了。貪、瞋、痴,這叫三毒煩惱。我們中國人常常講,人死了都做鬼了。這明明講的六道,怎麼那麼武斷,人死了一定做鬼?人死了不能再到人道來,人死了不能升天嗎?為什麼說人死一定就做鬼?可是你仔細去想一想,說人死了做鬼也不是沒有道理。去做鬼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貪心。我們問問哪個人不貪?貪財、貪名、貪權力、貪色,都貪!連學佛還貪佛,你說糟糕不糟糕!學佛都貪心,貪功德。貪心沒斷,換個對象而已!從前貪世間法,現在把世間法換成佛法,還是一樣的貪心。這樣學佛,將來結果還是去做鬼,成不了佛。不過貪得還不錯的,在鬼裡頭很有福報,那個對象好,但是脫離不了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
佛在《楞嚴經》上把這個事情講得非常透徹、非常詳細,原因就是地獄太苦了,希望我們特別提高警覺,不要造三惡業,不要墮地獄。你墮地獄,佛救不了你,佛能夠救拔我們的就是我們現在這一口氣還在、還沒死的時候,佛勸我們趕快覺悟、趕快回頭,從前雖然造的惡業,現在懺悔還來得及。現在我們要問,用什麼方法懺悔?每一天在佛菩薩面前嚎啕痛哭,我造這麼多罪業,那行不行?那個不行。你造的那個罪業,你每想一遍就又造業了;你身口雖然沒造,你心裡頭造業,那愈造愈多。所以覺悟之後我跟大家說,徹底懺悔、消除罪業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實念佛。我今天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事情統統都不想,統統都不理會了,這是真正懺悔。所以從前那個罪業知道了,不要再做了,也不要再想了,再做是造業,再想還是造業。只有不做也不想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業障統統消除。
也有人告訴我,念佛念不下去。念佛念不下去,可見得他業障很重!念經念不下去,念佛念不下去,這個業障非常重。這個要真正警覺,要拼命去念,要想方法對治、克服,把這個難關度過就容易了。像我們一般念《無量壽經》的人,大多數都有這個經驗,最困難的是三百遍到五百遍,這是個難關,突破之後就法喜充滿,愈念愈歡喜,每一天不念都不行,那個難關就過去了。開頭念好像很困難,這個難關要克服,不吃飯、不睡覺也要念。念得很慢沒有關係,一部經念三個鐘點、五個鐘點都不怕,一天念一遍,念三個月慢慢就順了,時間就縮短了,我再念兩遍。我們現在這個圖書館,達拉斯同修有一天念十遍的,還有一天念十二遍的,他這個難關突破了,他得到法喜,這樣以後,他的佛號自自然然就不會間斷。這是消除業障最殊勝的方法。過去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他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他那個註解叫做《觀經直指》,是他作的。這位法師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的著作非常豐富、很多),他給我們說,他說這個世間,佛法裡面,所有一切方法都消不了的業障,什麼樣的懺法、經功都消不了,念阿彌陀佛可以消除。這才顯示出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記住、要明瞭。一般人消災免難,去拜梁皇懺、拜水懺,做這些法會不如念佛,這是實實在在的。這個事實真相實在講,只有真正過來人他才曉得,一般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