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二十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20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六頁,第四行: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這一章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的菩薩們『願力宏深』,決定證得一生補處,也就是說一生決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雖然生在極樂世界,他也並不離開十方濁惡的國土,像我們娑婆世界這裡面的一切眾生,極樂菩薩是時時關懷,念念要來幫助我們,輾轉度脫,無有窮盡,這是這一章的大意。我們看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這一開端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彼佛剎中』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現在』,那是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未來』是誰?未來就是指我們,我們現在念佛要想求生西方,還沒去,這就是未來的。未來也在這個經文上給你記上了,我們統統都有分。底下這句話很重要,『皆當』,那就統統都有分,沒有一個是例外的,『究竟一生補處』,我們要特別留意這一句。假如說只講一生補處,要依天台、賢首家的講法,佛有藏通別圓,補處菩薩也有藏通別圓。即使是別教的補處菩薩,在圓教裡面來講也不過是初行位的菩薩而已,這並不圓滿。他加上一個「究竟」就不一樣了,「究竟」決定是圓教的等覺菩薩,他所成就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是成圓教佛。
我們在《華嚴》上看到,普賢、文殊都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這兩位大士為什麼要到西方世界去。唯有到西方世界,普賢大願才能夠究竟圓滿,這個道理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這段文就是四十八願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願」的說明。有些眾生慈悲心很重,他說要我等到我成佛再度眾生,眾生太可憐,那要等到什麼時候?他發心,我不要成佛,我現在就要度眾生。現在度眾生又沒有能力,這就事在兩難。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把我們這個疑難解決了。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夠蒙佛威神加持,使我們的願望都能夠達到,這就是慈悲度化惡道眾生的願望。如果不是這個悲心特別懇切,換句話說,到西方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一類的眾生他不想很快成佛,他想立刻去度化眾生。『唯除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度眾生的大願。他要『入生死界』,生死界就是指三界六道輪迴。他再回到這六道裡面來,來幹什麼?絕對不是業報,他從西方世界打個轉回來,就叫做「乘願再來」,就不是業報身。他這個功德利益真的就不可思議,就像此經所說的一般,他是來度眾生的。
『師子吼』是比喻說法,宣說如來正法,正法比喻作師子吼。我們中國人常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世間有許多邪師說法,《楞嚴經》給我們講的,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這麼多。邪正如何辨別?沒有說正法的人,你就沒有辦法辨別。如果有人宣說正法,大家聽了之後,心裡自然有數,自然就明瞭了,並不難於辨別。這是菩薩再回到惡世來宣揚正法,教化眾生。
『擐大甲胄』,這句是比喻,比喻勇猛精進。惡世度眾生相當不容易,你看佛在《地藏經》上跟我們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確實剛強難化。諸位如果細心冷靜去觀察,現代人聽騙不聽勸,勸他他不聽,騙他他很喜歡接受,他聽騙;認假不認真,跟他講真的,他不能接受,說假的,他一聽就喜歡、就接受。所以,菩薩到這個地方教化眾生要很大的耐心,甚至於遭受許許多多的侮辱,這要忍耐、要忍辱。「擐大甲胄」就是比喻堅忍,他有堅固忍耐的功夫。
『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即使眾生毀謗、排斥,宏誓功德是什麼?廣泛的來講就是四弘誓願,以這個來莊嚴自己,幫助一切眾生的心,絕對不會因為眾生誤會、眾生排斥而退心,認真的去斷煩惱、學法門,這是宏誓功德。『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五是說五大類,每一類裡面有多少就沒法子說了。濁就是染污,我們今天所講的環境染污,每個人都知道這非常嚴重,如果再不能夠保護地球的生態,恐怕再過個五十年,這個地球上,人類就不適合生存,染污已經到這樣的嚴重程度。可是諸位要曉得,世間人只注意到環境的染污,還沒有注意到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這太可怕了。佛在經上就是給我們講這許許多多的染污,所謂是見濁,見就是見解,見解的染污。煩惱濁,煩惱濁是心理染污。本來是清淨心,現在心裡面充滿了貪瞋痴慢,嚴重的染污,一直到命終。生命的染污,這是綜合物質、精神的染污。惡世,所謂惡,人他不修善、他不思善、他不行善,專門作惡,裡面充滿了貪瞋痴慢,言語,妄語、兩舌,造這些口業,身造殺盜淫妄,搞這些,這叫惡世。我們把佛經仔細的念一念,再和我們當前社會對照一下,才知道佛在三千年前所講的五濁惡世,我們今天是很容易、很明顯的體會這個意思。
在這個環境裡面,西方世界菩薩來了,「示現同彼」,來到這個世間示現跟世間人完全一樣,因為他要在這裡面幫助一切眾生,喚醒一切眾生,從一切染污回歸到清淨,一直到他成佛,這時間相當長。『不受惡趣』,不受惡趣就是決定不受世間的業報,為什麼?菩薩心地清淨。如果我們講他造業,只可以說他所造的是淨業,淨業在六道裡面沒有果報。六道裡面三善道是善業的果報,三惡道是造惡業的果報,淨業在六道裡頭沒有果報,淨業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示現的和光同塵,跟大家一樣,人家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因此他就不受惡趣。
『生生之處』,生生是講他示現,菩薩有能力在六道示現,在諸天示現,示現天人就教化天人,人間示現就教化人類,畜生道示現就度畜生,要度餓鬼要現餓鬼身,不現同類身就度不了那一類的眾生。在國外有些佛事,比台灣少的太多了,現在大陸上寺廟佛事也很多了,在外面僑居的同胞,回到大陸往往都喜歡做超度的佛事。超度佛事裡最平常的是放焰口,焰口是什麼意思?焰口是餓鬼道裡面的一種。鬼的種類很多,唯獨焰口鬼最可憐。焰口鬼,焰是火焰,從口裡面噴火,什麼東西都吃不到,一到口邊上都被燒掉了。所以在餓鬼裡頭是最苦的,最痛苦的。
放焰口就是以佛法的功德來消除他的業障,使他能夠得到飲食。換句話說,放焰口拿我們現在話講,就是供齋、請客,請那些餓鬼來吃飯,一面請他吃飯,一面給他說法,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種普度的意思。放焰口,焰口台對面,有比較考究的,用紙紮一個鬼王,青面獠牙,樣子看起來很恐怖,在焰口台的對面。那個人就是焦面大士,焦就是火燒焦了,面孔,焦面大士,什麼人?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在鬼道裡要度鬼,他就要現鬼王身,現鬼身。在我們人間現人身,在天上他現天身。所以說觀音菩薩如是,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菩薩他們的能力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所以此地「生生之處」就是在六道裡面任何一道,他來示現。
『常識宿命』,常識宿命是他不迷。不像我們凡夫一投胎,前生的事情統統不知道,迷了。菩薩來化身的,他知道,他知道他也不講,他裝迷,他實在不迷,他是裝的、假裝的,他實在不迷。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會不會告訴你?給諸位說,不可能的,絕對不會告訴你,沒有理由告訴你。只有一種狀況之下,他可以告訴你,他把身分暴露,告訴你他就走了、就往生,不再住世,這可以。如果說告訴你,他還在,還沒走,諸位同學要記住,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騙人的;跟你說了他的身分,馬上就走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它主要的道理,暴露身分再住在這個世間,就要招搖生事。那是什麼菩薩,我們趕緊去拜他,招搖生事!這就破壞了弘法的精神與態度。所以不可以露身分,他的確知道。下面我們再看第二段。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
這一段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菩薩深深體會,我們既然是未來一切菩薩之一,現在就要體會這個意思,要把彌陀度生的大願發揚光大。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我們在前面看過了,沒有一尊佛不稱讚阿彌陀佛大願功德,沒有一尊菩薩不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講《觀無量壽佛經》,甚至於在一切大乘經中,時時刻刻給我們介紹西方淨土,勸我們發願求生,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太多了,真正不可思議。這一段經文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夠『得泥洹道』,泥洹就是大涅槃。換句話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成佛的。所以說『作菩薩者,令悉作佛』,他一定會把你向上提升。我們有些人自己很謙虛,不敢想作佛,我作個菩薩就好了。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何必?還是成佛吧!趕緊叫你成佛去了。
【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這些菩薩作佛了,佛又度眾生,眾生又成佛,佛再度眾生,這樣子輾轉無有窮盡。所以今天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都在這裡輾轉勸化一切眾生往生淨土不退成佛。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這段是講他所度眾生,證果的數量無有窮盡。『聲聞菩薩,諸眾生類』,這八個字就是我們常講的九界有情,聲聞裡面就包括緣覺,菩薩這是三界,諸眾生類是指六道。六道加上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眾生,統統是他度脫的對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大涅槃。『當作佛者』,在西方世界的身分是等覺菩薩,哪個世界與他有緣,他就到那個世界去作佛。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那個世界的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到那裡去示現作佛給他們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示現菩薩身分為他說法,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就示現什麼身。《楞嚴經》上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菩薩現身不是菩薩自己想,我要現個什麼身,菩薩還有這個妄想,那就是凡夫,不叫菩薩了。菩薩沒有心、沒有念,隨眾生心,眾生心怎麼想,菩薩自然就現了。這是度九界眾生。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甯為增減。】
這也是一些眾生的疑問,佛知道,不等我們問出來已經給我們解答了。因為有許多人看到我們地球上人口不斷的增加,生產糧食有限,人口不斷增加,將來怎麼辦?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十方去往生的那麼多,這人能容納得下嗎?這大問題!這都是講凡夫之心,他不曉得西方淨土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同,我們無法想像。我們這個世界是業報土,唯識宗裡面所講的,這個世界變化的過程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世間物質是三細相之一。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見分是精神,我們今天講的精神,心理的作用是見分。所有一切物相、物質是屬於相分。見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所以物質跟精神可以互相轉換,精神可以變化成物質,物質可以化為精神。現在一些科學家逐漸發現到這個理論,但是怎麼轉變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轉變隨心、隨念,得大自在。西方世界是法性土,跟我們這邊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的物質是從識裡面變出來的,他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所以這是大大的不一樣。
世界廣大無邊,人口多到沒有辦法計算,可是那裡住起來還非常舒適,一點不顯擁擠,這是從理上講。如果從事上講,我們也應該要明瞭,十方去往生的人很多,可是每天離開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很多,進進出出。那些菩薩為什麼離開?他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就像學校一樣,每年有招生,新生進去了,每年也有畢業,有出去的。西方世界也是如此,天天有人進去,天天有人出來,所以那個世界不增不滅。大家千萬不要憂慮,憂慮人口太多,我們去到那裡恐怕不像經上所說的這麼殊勝,這是你的妄想,你完全想錯了。所以經上給我們講『常如一法,不為增多』,這就是彌陀國土常然獨勝,特別超勝。佛在這裡舉了個比喻,這個比喻我們不難體會,他比喻像大海,我們曉得所有江河裡面水都往海裡頭流,每天不知道流進去多少,沒有看到海水漫起來,沒有看到。這個比喻,江河水往海裡流,就等於好像十方的眾生都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就像大海一樣,無論去多少人,沒有看到西方世界有人滿之患,看不到。
【八方上下。】
這就是十方。八方是四方、四維,再加上上方、下方,這是十方。
【佛國無數。】
諸佛國土無量無邊。
【阿彌陀國。長久廣大。】
在一切諸佛國土,我們曉得,連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娑婆世界有成住壞空,是無常的。十方諸佛國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大致都相同,換句話說,也是無常的。如果說差別,可能說時間長短有差別,成住壞空這個現象有長短的差別。除此之外,不可能永恆存在,這個不可能,都是有生有滅、都是無常的。唯獨西方世界很特別,剛才說了,因為它是法性土,所以建立常然,『長久廣大』,那個地方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經上給我們講的,人的身體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永遠不會壞,不病,不會生病,不會壞。他不需要飲食,需要飲食,這個身體決定是無常的,他不需要飲食。
【明好快樂。最為獨勝。】
這是跟一切諸佛剎土做個比較,光明、美好、快樂是一切諸佛剎土不能為比的。
【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
後面總結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樣美好,為什麼?道理在哪裡?世尊給我們說出來了。是阿彌陀佛從前作菩薩的時候,就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求道所願』,這我們在前面讀過、看到過。他發願求學,無量劫中積功累德,才有今天這樣殊勝的成就。
【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
這是我們每位同修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的,他對我們的『恩德布施』是什麼?他的布施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把極樂世界布施給我們,恩德是一句六字洪名,只要你相信、發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的,他就布施給你了。我們今天在世間找哪一個大施主能夠布施這麼樣一個好環境給我們,找不到。所以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大施主,任何一尊佛都不能跟他相比。諸佛只有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一切諸佛只不過做個介紹人而已,功德主是阿彌陀佛。這是他對我們的布施恩德,的確是『無窮無極』。
【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這是讚歎到極處,無法讚歎他,句句都是真實,沒有一句是虛妄的。
我們接著再看底下一章。
【菩薩修持第三十】
這一章裡面有許多句子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部經從二十八章到三十二章,都是說極樂世界菩薩的智慧德能。這一章特別介紹極樂世界菩薩的修行,修行是因,智慧德能是果報,因此修因我們要特別的重視。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
這句話要注意,『一切菩薩』是講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華嚴會上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那是上上品往生的,像我們這樣身分,甚至於比我們還差一點的,造五逆十惡,我們還沒造這麼大罪,地獄眾生去往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切菩薩包括了這麼多所有的菩薩,換句話說,他們修行是修平等心,沒有例外的,這個了不起。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修行是不平等的,人天是人天,聲聞是聲聞,緣覺是緣覺,菩薩是菩薩,不平等。唯獨西方世界,享受平等的,神通道力平等的,修行也是平等的,所以這個法門就叫難信之法,查遍《大藏經》沒有這種講法。
佛給我們講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也沒這個情形,僅有、獨有的就這麼一家,他這一家是修平等法,就在經題上就已經給我們顯示出清淨平等覺。他是以平等法度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用平等法來得度,到西方極樂世界用平等法叫大家統統成佛。什麼平等法叫我們都成佛?這一章所說的就是平等法,大家統統修這個法門。
【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特別的就在這一點,你要說『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當然十方世界諸菩薩統統都修,雖修不圓滿。西方世界大家都修,就統統都圓滿了,帶業往生去的人圓滿了,等覺菩薩去往生也圓滿了,總之到那個地方去都圓滿了。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這兩句尤其不可思議。『諸佛密藏』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功德沒有人能知道,世尊在經裡面告訴我們,「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句名號功德就是諸佛密藏。因為你證到圓滿的果位,這時候你也徹底明瞭。徹底明瞭,換句話說,就成佛了。到這個地方是講他所得到的。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這是講到所斷的,所斷的是煩惱,四弘誓願裡所說「煩惱無盡誓願斷」。極樂世界菩薩還學這些,我們現在就要很重視,要學。『根』是講的六根,六根要調和,要把它伏住,『伏』就是我們今天講要克服,不要讓它放逸。我們眼想看,就要限制它,正當的可以看,不正當的不准它看,叫伏,調伏,就把它伏住。耳要聽,法音可以聽,世間靡靡之音不可以聽,要把它伏住。六根裡頭最重要是意根,意根胡思亂想,意根要伏住了,外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自然就伏住。所以說擒賊先擒王,王是什麼?王是意根。
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修心。修心怎麼個修法?你每天去讀經,每天念佛,二六時中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功德,我想這個,想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種種莊嚴。經念熟了就想,想這個經,就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不胡思亂想了。你要不想經中的境界,你決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果報是六道三途。你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宏願功德,決定生西方,要這樣的調伏諸根。
身,我只要有時間我拜佛,我專拜阿彌陀佛,這是調伏身根。口,一天到晚念佛,勸人念佛,不說雜話,為什麼?除了念佛這一句佛號是真言,其他的都叫假話,都叫廢話,說不說都沒有關係,廢話。所以真正念佛人,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管人家問你什麼問題,你回答「阿彌陀佛」,不管什麼人跟你講話,「阿彌陀佛」,這個人決定往生西方。為什麼?口口是真言,沒有一句假話。你想西方極樂世界,念西方極樂世界,這叫正念,就是八正道,正念、正思惟,你沒錯。所以,調伏諸根要曉得怎麼個調伏,從哪裡調伏起。
諸根調伏,身心當然柔軟,身心自在,健康長壽。看看人家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可以站著走、坐著走,我們念佛往生要是躺下來往生,就很慚愧了。那些人是榜樣,我們要向他看齊,他有什麼本事?本事都在這個幾句,人家能調伏諸根,一天到晚不胡思亂想,不胡作妄為,不胡言亂語,這個重要,非常重要。『深入正慧』,你能夠每天讀經念佛,思惟經義,自然就入了正慧。深是功夫,功夫一天一天加深。『無復餘習』,習是習氣,其他的習氣慢慢統統斷盡了。習氣都沒有了,當然煩惱是完全沒有了,你習氣都斷了。
【依佛所行。】
這一句是我們修行的依據。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認識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你的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行為很多說不盡,佛把它歸納,歸納成三大類,叫三業行為,你的行為再多,出不了這三大類。第一種,身體的造作,叫身業行為。第二種,言語,叫口業的行為。第三種,念頭,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身、語、意這三大類就把你所有的行為都包括了,一條都漏不掉。換句話說,我身體的造作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我說話說錯了,也把它改正過來,我念頭想錯了,也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絕對不是每天念經,敲著木魚,拜佛,那叫修行,你把修行看得太窄小了、太狹小了。
修行在哪裡?在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起來,馬上就曉得我這個念頭是正的,還是錯誤的。如果知道這個念頭是錯誤的,你能夠發現你的念頭錯不錯,給諸位說這叫開悟,你悟了;念頭起來,不辨邪正,迷,你的心迷了。所以,教給我們覺而不迷,起心動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這一念是錯誤的,趕緊修正過來。用什麼方法修正?方法很多,佛經裡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統統是修正行為的方法、門道。淨宗可以說第一殊勝方便,他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譬如說我動個妄念了,知道這個念頭錯了,阿彌陀佛,把你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就沒錯了,這個方法方便。一句佛號提起就是覺,就不迷;佛號提不起,妄念繼續增長,那是迷,決定是迷。所以,我們要『依佛所行』,特別是依一切諸佛當中最殊勝的這一尊佛。我們前面也念過,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不學別的佛,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哪裡去學?《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以《無量壽經》做標準,這就是學阿彌陀佛。諸位果然學成了,你就成佛了,成了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
所以曾經有不少人問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品位怎麼修法?我沒有依照《觀經》上講,《觀經》上講也講不清楚,講清楚了你也未必會修。我是直截了當告訴他,這本《無量壽經》你要能夠把它完全做到,百分之百做到,你上上品往生,百分之百做到了。你要是打了個折扣,百分之百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百之九十,你就是上品中生。再說百分之九十也很困難,我做不到,我大概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你就是上品下生。你做百分之七十就是中品上生,這樣一直降下來,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就下品下生。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來世再說,這一世沒分了,只有等到來生來世又碰到這個因緣,那就再來修。換句話說,最起碼的標準,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當然你做得愈多愈好,我們古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就僅得乎下,如果取法乎下,一旦去不了,這麻煩了。所以你要問怎樣有把握真正往生,我勸諸位,你能夠做到一半,做到百分之五十,可以拍拍胸脯,我有把握往生。不必完全做到,能做到一半就有把握了,你的信心就十足了;一半做不到,可以說把握不大。所以說至少要做到一半,要認真的去做,目標是要把它完全做到。依佛所行,佛行都在這本經上。
所以我們淨宗好,有的人說佛教,佛教經典太多,從哪裡學起?佛教經典多什麼?這麼一曉得,比基督教聖經少太多了。簡單、明瞭、容易、快速、穩穩當當的成就,一本就行了。《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這本經,一切就是大藏經。無量無邊的經典,這個經是無量無邊經典的精華,你抓到這一部,統統都抓到了,不要再去搞了。像我跟大家所說的,要學其他的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在此地就一心一意學阿彌陀佛,到了西方世界再去學無量無邊的法門。
【七覺聖道。】
這都是講的綱領。『七覺』就是七覺支、七菩提分,『聖道』就是八聖道。本經,佛這樣告訴我們,在《彌陀經》上,佛也是告訴我們,《彌陀經》上講他們那邊修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一樣。可是諸位要曉得,七覺聖道都是講的原則綱領,各宗有各宗的講法,並不一樣。譬如我剛才講的正念,淨宗的正念就是念彌陀宏願功德,就是念四十八願功德,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是正念。要是換成禪宗,禪宗是一切妄念都沒有才叫正念,你要是想阿彌陀佛就壞了,就不是正念。每一宗有每一宗的講法,不能搞錯,一定要符合本宗的教義。
就好像學校科目一樣,比如像國文,國文是一個科目,教的內容不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層次不相同,科系也不一樣,為什麼?他要選擇符合於你所學的,他選的教材不相同,淺深不相同。你就曉得,七覺支、八聖道就跟國文、數學那個科目一樣,每個宗派它的內容不相同,每個層次淺深不相同。譬如說聲聞所修的、緣覺所修的,菩薩所學的,淺深程度不相同;各宗派所修的,裡面內容不相同,名稱是一個,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不可以混合一談。我們淨宗那樣說法,將來你在別的書上看到不是這個講法,你懷疑了,那是各宗有各宗的解釋,它的內容不一樣。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真』是諸法的本體、諸法的自性,就是我們今天哲學上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俗』是講現象,宇宙之間森羅萬象。本體與現象,你統統都能夠通達明瞭。什麼是五眼?底下有:
【肉眼簡擇。】
我們都有肉眼,肉眼最殊勝的功能就是你會選擇,你要不會選擇,邪正不分、是非不明,這肉眼就迷了,肉眼就不覺了。所以,要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一切法裡面選擇最殊勝的法門,選擇什麼叫做最殊勝?自己修學是決定成功,這就最殊勝。因此這個法門對我殊勝,對你不見得殊勝,你認為很殊勝的,對我不見得很殊勝,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選擇法門總要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的根器、適合自己現在的生活環境,這樣修學就方便、就容易了。選擇這個法門,選的太深了,我程度不夠,你說這個多苦惱,跟我的個性、生活都不相同,學的就很辛苦、很難成就。法門在原則上講是平等的,好像這一個大廳四面開了許多門,不管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佛的大殿八萬四千個門,隨便你從哪個門進來,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沒有差別,只要你進得來就行了。所以我站的這個地方,這個門對我很近,我何必繞圈子走他的門,用不著,這就要善於選擇。如果這個法門選的不對自己的根性,你這一生的修學就非常困難,不容易成就,一定要選對了,這是非常的幸運。
在你決擇之前,可以多方面去探討一下,去了解一下,去認識一下。但是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的,不可以先入為主,先入為主你有了成見,你的選擇就不一定正確。要完全沒有成見,我們今天講客觀,我還沒有選擇,我瞭解,我多看看,樣樣都看看,看了之後,哪一個我喜歡,覺得我學很方便,我再下決心來學它,這就對了,這是求學、學佛良好的心態、良好的態度。不先入為主,不是我先聽哪個人,這個就是標準,以後不管遇到是什麼樣的經教統統都拿這個標準來衡量,這就錯了;沒有標準,多看、多聽。選擇之後,成功的秘訣就是專精,一門深入,不管哪個法門,決定之後,一門深入是決定成功。成功的秘訣在精進,精是精純不雜,進是向前精進,不退轉,這就決定成就。這是『肉眼簡擇』。
【天眼通達。】
天眼沒有障礙,天眼從哪裡得?從定當中得。所以天眼通不要去修,佛不主張我們去修神通,原因在哪裡?神通是可以修得的,得到神通無濟於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何必去學這個?而且學神通容易誤事,因為你得到神通之後,往往就起傲慢心,別人沒有,你有,你有好像特殊的能力,就起了傲慢心。傲慢是煩惱,貪瞋痴慢,從這個慢會連帶,連貪瞋痴都增長,所以決定沒有好處。佛不要我們學神通,佛要我們學戒定慧。但是定要是得到了,決定有神通。神通露不露?往往不露,雖有若無,還跟沒有一樣,不露的,絕不輕易用神通。因為如果用神通作佛事,對於佛法的弘揚會產生很大的傷害。
這個傷害是什麼?因為妖魔鬼怪都有小神通。他假如也來出家,這很多,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勸釋迦牟尼佛,你弘法利生已經四十多年,夠了,不要再講了,趕快入般涅槃吧。釋迦牟尼佛就答應他,釋迦牟尼佛還可以住世,因為答應他了,當然要兌現,佛不妄語,答應魔王的啟請,魔王勸他入般涅槃。魔又告訴他,我將來要破壞你的佛法。佛就笑笑,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任何人可以破壞的。波旬就講,到末法的時期,我叫我的子孫,魔子魔孫統統出家,都披上袈裟,來破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一聽流眼淚了,一句話不說。這個比喻說「譬如師子蟲,還食師子肉」,就是指的這個。所以《楞嚴》後面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從哪裡來?魔子魔孫。用這種手段,今天我們講滲透,魔王用滲透的手段來滅佛法。我們怎樣護持?不容易。所以佛是嚴禁神通,就是這個道理。
你說魔,叫他講經說法,說正法,他不會,他要會了他就變成真正的佛,那是弘法,不是滅法。他不會講經說法,用什麼?用神通、用法術,這個人很喜歡。所以,如果佛菩薩也用神通、也用法術,這就混淆不清,到底是佛、是魔分不出來。如果佛統統不用神通,統統講經說法,魔不會講經說法,他就沒有辦法了;換句話說,沒有法子來滲透,人家很容易認清楚,這就是為什麼有神通而不用神通。佛菩薩除神通之外有智慧,妖魔鬼怪有神通,沒有智慧。妖魔鬼怪是什麼?用感情,情很深,情不是好東西。往來,喜歡,他就很愛護你,翻臉了,就是冤家對頭、仇人,他要想法子來整你;不像佛菩薩,佛菩薩沒有情,佛菩薩有智,智永遠不變的,以智的基礎,諸佛菩薩是理智的。這完全不相同,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
這上面跟《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完全相同,如來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圓明,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得到。
【覺了法性。】
這也是概略說他們修行的綱領。從這個綱領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西方世界人修行非常著重在邪正是非的辨別。我們今天修行,這個事情擺在面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什麼是真佛?什麼是假佛?我們一定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下面是講菩薩如何利益眾生,這是講利他行,前面是自利,是培養自己如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要『辯才』,辯才最重要的要『總持』。總持就是我們今天俗話講要能抓到綱領,要簡單、要扼要,總持就是這個意思。不要講得太繁、太囉嗦,叫人家聽了許許多多,不曉得你講些什麼,那就不行了。總持就是抓綱領。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我們今天總彙起來稱為大藏經,大藏經是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佛法。這麼多的法裡面有沒有一個總綱?有。哪一部經是它的總綱?這在我們中國歷代祖師大德大家都承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總綱。所以說,《華嚴》是一切法的根本,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叫枝葉,好像比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根本,一切的佛法都是樹枝樹葉,你能把根本抓到。
古大德又說,《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無量壽經》是根本,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因為它分量小。八十卷的叫大本華嚴,這在中國講的,叫大本華嚴。這部經叫中本華嚴,諸位想想,中本一定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那你就能夠明瞭了,總持,《無量壽經》是總持,《阿彌陀經》也是總持。所以總持法門就變成三經,這是我們古人講的大本、中本、小本,三本華嚴。經文在文字上有多少不同,內容、義理沒有差別,可以說完全相同,這個諸位要曉得。自己修行或者是勸導別人,你要把綱領抓到,然後就自在無礙了,抓不到綱領就不自在,綱領抓到了就真正自在。
可是這部經是著名的難信之法,因此年輕的同修我勸你們從《華嚴》下手。這是從前弘一大師教人,教人從哪裡入門?從《華嚴經疏鈔》入門。清涼大師的《疏鈔》,從這兒入門,因為你從這個地方一入門之後,以後不管你讀什麼經,不管你研究哪一宗哪一派都輕而易舉,為什麼?綱領抓到了。實在講《華嚴疏鈔》真正念通了,你對於這個經就會看成它是無上寶藏,你會一生相信它,一生修學,決定不會放鬆。所以你要想認識《無量壽經》,要有《華嚴》的基礎,你才會真正認識。否則的話,我跟你講,你聽了半信半疑,這個情形我知道,你們不說我清楚。為什麼我清楚?我是過來人。
從前我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勸我,我是半信半疑,一直到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才真正明瞭,真正承認這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總結論,這才明瞭,才死心塌地相信。《華嚴》不要了,為什麼?過了河,船就不要了。《華嚴》是船,這個經是彼岸,我到這個經,那就不要了。你們因為還沒到,所以我勸你那個船很重要;如果你們已經到了,那個船也不重要了。就是對於這部經沒有能夠死心塌地的深信,最好是讀《華嚴疏鈔》。那個經實在是太大了,講一遍至少要三千個小時,那還是要快講,不能細講,細講至少要加一半,你說還得了,不像話,這是真的。
從前清涼大師在世,講《華嚴經》,一年講一部,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一部,他老人家講了五十多部。就是一年講完了,第二年從頭再講,講了五十多遍,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稱他作華嚴菩薩。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對清涼大師崇拜得五體投地,我也要想學他。結果實在講,我是有心有願,沒有緣分,我願意講,沒人聽。我一天講八個小時,你們誰來聽?沒人聽。一天講一個小時要八年,搖頭,難!一天講一次,來聽的人都很困難,他沒時間。我在台北講的時候,一個星期講三次,一、三、五講三次,一部《華嚴經》要講幾十年,這怎麼行?這不行!所以我講了十七年,的確是不容易。
清涼有福報,他在寺廟裡面,都是出家人,他也不走的,就跟學生上課一樣。所以一聽經八個小時,這很有福報!一年聽一部,第二年從頭再聽一部,聽個十部八部,哪有不開悟的?決定開悟。真正道場,這樣才叫做道場,這是我非常羨慕的,也是我出家之後心心所嚮往的,希望將來這個世間出現這樣的道場。像我們中國過去的叢林寺院一樣,一個寺院主修一部經,主講一部經,喜歡學這部經的都到這家來。譬如說這個道場專門講《華嚴》的,天下喜歡《華嚴》的人都到我這兒來。那個道場是講《法華》的,喜歡《法華經》的到他家去。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法門才平等。絕對不會彼此嫉妒、彼此攻擊,沒有。門門都第一,這樣會有成就,也就是每一家都是專科的、都是專業的。
我在台北,我的道場是專門講《彌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就講這兩種,講完了從頭再來,永遠不換的。聽眾還奇怪,還愈來愈多,不會說聽了一遍下次不來了,聽眾會少了,愈來愈多。實在講是每一遍都不一樣,遍遍都有新的悟處,我在此地講這一遍,跟我從前講《無量壽經》都不一樣,這次有很多意思從前沒講過的,遍遍不相同。所以台北那邊等這邊的錄音帶。有很多同修來給我說,法師!你要給《無量壽經》作個註解。我說怎麼註?你說我怎麼註法,天天不一樣,天天看的意思不相同,不能寫。這個註解只有將來我自己往生了,讓後人把這所有錄音帶拿來去作會集本,去會集,找到各種不同講法,統統會集起來,確實只有這個做法。天天不一樣,我天天念,天天都有新的意思發現。所以,經典味道無有窮盡,你愈念愈歡喜,愈講愈歡喜,無量義!但是得要用清淨心,清淨心對這個經本才能生無量義。你心裡有東西就生不出來,一個意思也生不出來。為什麼?心裡有東西,這個心是迷了,心不清淨,心染污了。心要清淨,心要乾淨,什麼都沒有,對著佛經生無量義,所以這才能是『自在無礙』。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方便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方法、手段、技巧,有這些東西你才能夠表達,表達得非常適合,讓大家聽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所言誠諦』,這兩個字特別重要,這是這一句裡面的中心,心地要真誠,諦是實在。諦是要真誠、要實在,不可以有一絲毫的虛假,虛假與佛法決定不相應,是你學佛的障礙,不可以有一絲毫虛假。所以學佛能不能入門,關鍵就在這兩個字,唯有真誠能夠入佛門,唯有真誠能夠體會佛的意思。佛經的經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只有「誠諦」才能解如來真實義。這底下接著,『深入義味』,味是法味,義是義理,唯有誠諦才能夠深入。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度,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一切有情眾生,幫助他、協助他,把佛法推薦給他、介紹給他,這就叫做度眾生。演說正法,注意演字,說是言說,演是要做到,要做給他看,演是表演,身體力行,做給他看。假如只說,自己做不到,聽的人會懷疑,你說得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做?譬如說,我勸你們念佛,我不念佛,你們會相信嗎?你們就不會相信了。恐怕是騙我們的,你看他不修這個,他自己修另外的法門,他勸我學那個法門,這個人不懷好意,不能相信。自己一定要做,說到要做到。
但是,有能說不能行的,只要他說的是正,不偏不邪,我們也要照學。邪正的標準是經論,他所講的東西與經論決定沒有違背,我們可以接受。天台家給我們定了個標準,「能說不能行」,說的是正法,「國之師也」,國師,老師。他做不到不要緊,他講的是純正的,我們要學。「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國寶比國師要高一級,國寶是能說能行的,國師能說未必完全能行,當然他也行,行得就不是那麼徹底、不是那麼圓滿,行得徹底圓滿是國之寶也。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這四句是教化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心態,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觸社會大眾,這個很重要。為什麼?有許多發心度眾生,沒多久就被眾生度跑掉,很多,自古以來都不少,被眾生度跑掉。那就是他沒有遵守佛這個教訓,能夠遵守這個教訓就不會了。與一切眾生形象上接觸,心理上沒有接觸,心地乾淨,沒有染污。這是佛,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這兩句話。在此地是四句,要曉得『無相無為』,無相是不著相,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就是現在話講不居功,不要認為我做了多少好事,念念不忘,就錯了;做了等於沒有做,你的心才清淨。我度了多少眾生,我布施多少,你天天念這個,你心就不乾淨,你是有為,你不是無為。這樣才乾淨。『無縛無脫』,縛是煩惱,用現在話講就是感情,不動感情。脫是解脫。既然沒有煩惱,哪裡還有解脫?煩惱的對面是解脫,煩惱沒有了,解脫也沒有了,這叫真自在。『無諸分別』,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分別它幹什麼?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遠離顛倒』,顛倒就是妄想執著,這個東西統統都是修學的障礙,我們要把它離開。
你常常記住這個,你遊化在世間就不會生煩惱,你就會得真正的自在,真正幫助人而自己不會受害。如果這四句你沒有,你要想度眾生,可以說必定被眾生度跑掉。眾生供養你,錢財供養你,你被貪心度跑了,為什麼?貪心增長,將來要變餓鬼。人與人相處很麻煩,是非長短決定免不了,你度眾生你會接觸到廣大的群眾,你認識人很多,認識人多,是非就多。是是非非裡面你要去計較,你就會有瞋恨心,瞋恨心,你就被地獄度去了。所以自己度不了眾生,反而被眾生度跑掉,這個很重要。下面這是講遊剎,有這樣的良好的態度、智慧、方便、善巧,可以教化眾生。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徧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不希求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得失,沒有得失,沒有愛憎,哪個喜歡,哪個討厭,沒有。如果還有這個,你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你還是在迷邪染,你心不清淨。所以學佛的人,我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你要是經念熟了,這都是反省。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沒有起心動念?還有,我還是迷、還是邪、還是染,我不清淨。我學的是什麼?我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念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我們修行的三個大原則。專修淨宗信願持名,信願持名,信、願、名號裡樣樣都是覺正淨,信是覺正淨,願是覺正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當中還是覺正淨,這就對了,否則的話,就大錯特錯了。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就跟人家做冤家做作對頭,這個人跟我過不去,那個人對我很好,你還有這種念頭,你脫不了生死輪迴,你決定是凡夫,西方極樂世界沒分。前面也曾經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我們是移民到那邊去,移民的條件就是心要清淨,他沒有多,就這麼一個條件,心清淨了,西方世界都歡迎你;心不清淨,這人不能要,為什麼?不能把清淨世界擾亂。人家心都清淨,你的心不清淨,哪裡能到西方世界去?現在雖然很嚮往西方,沒錯,我知道你嚮往,你心不清淨,阿彌陀佛也在那裡等待,暫時不要來,等到哪一天心清淨了,他一定來歡迎,歡迎你來。嚮往是一樁事情,事實上又是一樁事情,這都要把它搞清楚。所以說『彼我違怨』這是大障礙,這就是愛憎。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這是極樂菩薩,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人家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跟他比較比較。他們各個都是有『大慈悲』,各個都是要利益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我們今天沒有慈悲,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是唯利是圖,這完全不相應。我們是一切執著,人家是一切都不執著。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這一句意思就更深了,這是真實智慧,曉得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如,如就是真如。如,第一個『如』是講的自性,是講的本性,第二個『如』是講的現象。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他的心才清淨、才平等,才與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我們古德解這一句,因為這句很難懂,所以用比喻來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黃金,金,第一個如就是金,第二個如就是器。器是什麼?你做戒指、指環、手鐲、項鍊,那是器,器就是金,金就器,它是一,不是二。一切萬法就是自性,自性變現一切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如如。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這是講我們現在所講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講演的方法非常有技巧。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這個世間一切的言語叫廢話,他們對這個不說的。與一切眾生接觸,總是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覺悟就是『正論』,絕對不會幫助他迷惑。『世語』就是幫助人迷惑,你已經迷了,希望你再迷深一點。你看,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叫你迷,不是叫你覺,你心地染污,希望你多染污一點,它不是把你染污清除,恢復清淨心的。世法跟佛法,正論跟邪論,差別就在此地。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餘』是講習氣,這兩種都斷乾淨了。『生身』是果報,『煩惱』是業因,因與果都盡了。曉得一切法空寂,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菩薩在三界之內,沒有離開三界,雖在三界不染三界,本事就在此地,雖在三界不分別三界,所以他平等,他真修。真正努力修什麼?修『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就本宗來講,就是求生淨土,求生西方淨土才是真正的究竟一乘。
【至於彼岸。】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疑網』是於世法、於佛法,所有的疑慮統統都斷了,心地才清淨,才決心抉擇這個法門。『證無所得』,《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我們凡夫最大的一個障礙,使我們不能夠覺悟的,就是得失心太重,不知道一切法是無所得的。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是讚歎菩薩修學,德行真正到了究竟圓滿。『方便智』就是後得智。「證無所得」那一句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證無所得就是無知。然後又告訴我們「無所不知」,從無知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就是講的方便智。最後,『得一乘道,不由他悟』,可見得佛法的修學要靠自己。佛提供我們經驗,提供我們方法,給我們做參考,真正努力修證全要靠自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同修們還有沒有問題?
問:無量壽佛即是阿彌陀佛,為何下面三部經文有分別?第一部是《無量壽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觀無量壽經》也是王舍城講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彌陀經》上,《彌陀經》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上說的,也是「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三部經的開始各略有不同,各部經文的內容也有不同,是何原因?
答:這個我在前面好像也曾經介紹過,這三經叫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的概論,它講得最完全,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它怎麼來的,緣起、歷史、因果、依正莊嚴,可以說是說得非常詳細,全部都介紹到了。因此,它是淨宗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因此,聽眾就很多,「萬二千人俱」跟《法華經》相同。《法華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說的,《法華》是大乘,圓教一乘,圓教一乘經一般講只有兩部,《華嚴》跟《法華》,經中之王。一開頭這種架勢擺起來,跟《法華經》相等,跟它平等,你就曉得這部經的分量。在表法裡面,它是用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兩位菩薩擺的順序跟《華嚴》也完全相同,這個架勢跟《華嚴》平等。它的序分裡面,這個經的地位跟《法華》、《華嚴》完全是平等的,它用意在此地。
《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它不是整個介紹西方淨土的。它裡面最重要的是補充三點,第一個是理論,西方淨土理論的依據《觀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二個是因果;第三個是品位,這九品。這九品也是屬於因果,什麼樣的因證什麼的果位,九品因果。這個比《無量壽經》講得詳細,《無量壽經》裡面只講了三輩,所以在《觀經》補充,三輩裡面還有三輩,每一輩三輩,就變成九品了。九品當中,我們就可以推想,九品裡面每一品又有九品,你才曉得,它確實程度差別是有的。但是它的受用的確是沒有兩樣的,這是《觀經》作了一個詳細的補充。
至於《彌陀經》,它的用意是勸我們修行,所以《彌陀經》裡面三大段,勸信、勸願、勸行。蕅益大師判經是判這個三分,蓮池大師也是這三分,信、願、行,就是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內容雖然是完全相同,它有詳略不相同、用意不相同,這個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所以三經要合起來看才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