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六0集) 2011/6/20 台灣高雄 檔名:02-039-046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八十一面,第七行當中,從第四「除覺分」看起。
「除覺分(即輕安覺支)」,前面我們讀過的輕安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除跟下面的捨都是放下的意思,除有斷除,斷除諸見是見惑,煩惱是思惑,見思煩惱如果斷了,六道就沒有了。我們知道六道是因為見思煩惱而有的,見思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我們還在六道之中,還沒有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就要肯定自己有這兩種煩惱,就是此地所說的諸見煩惱,肯定有這個。如果這兩種煩惱沒有了,真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所現的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六道是穢土,我們今天講污染,嚴重的污染,四聖法界是淨土,那個地方人心清淨,行為清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清淨。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就是十法界向上四聖法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有,稱之為方便有餘土,相當於娑婆世界的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相當於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但是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成就,那就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沒有三惡道、沒有修羅、也沒有羅剎,只有人天兩道,而且這兩道也得到彌陀本願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實在講就是為這個,他方世界沒有。凡夫,人道,生到極樂世界就變成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真正叫難信之法。它確實是真的不是假的。
除,除什麼一定要知道,除的是煩惱與煩惱習氣。這個東西除了之後,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善能覺了,著重在這個「善」字。什麼叫善?自自然然就覺了、就明白。覺了什麼?覺了除諸虛妄。一切法無所有,這就叫虛妄,它不是真的。對一切法看破了,前面「善能覺了」這是看破,「斷除諸見煩惱」這是放下,放下之後自然就看破,智慧現前,不損真正善根,能生世間一切善法。我們有沒有能體會到?你在這個世間是不是像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經本一打開我們都看到,這裡頭有沒有包含我們自己在內?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標準的,為什麼?他有真正善根,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世間法的善根有三個,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我們具不具足?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是於這個世間天上人間,連佛法都不貪,為什麼?因為他覺了一切法無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六根在一切法裡頭決定不起貪瞋痴,這叫真正善根。人只要把貪瞋痴斷掉,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善,自然的。學佛之後又加了一個善根,這個善根叫精進。菩薩只有一個善根,勇猛精進,他永遠不會退轉的。
所以貪瞋痴一定要斷,如果要不斷就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要斷?因為你貪瞋痴所起的那些對象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貪愛這個色身,色身是假的、是無常的,在這個世間時間也很短,數十年寒暑就消失了,你看身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所以貪瞋痴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叫迷惑顛倒,才起這種嚴重的煩惱。現在我們講貪瞋痴,還得加兩個字進去,這兩個字是慢、是疑,貪瞋痴慢疑,這五毒。這五個字全了,你哪有善根?沒有善根你就沒有善法,那你就曉得,這很可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是惡法,不是善法。惡法將來所感的是三途苦報,這裡面還包括修羅跟羅剎,那是你惡念惡行裡頭還夾著有一些善,善惡混雜,容易到這兩道去。斷煩惱,長智慧,不損真正善根,對你的善根有幫助,這善根會增長。
下面第五「捨覺分」,就是前面所講的行捨,捨是放下。「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是為捨」。可見得這個捨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不再回憶,真捨了。如果常常想著過去,你沒捨。想著過去一些善事善行,這是好的,你沒捨;過去所做的一些惡事惡行,你要是不捨的話,將來就感三惡道的果報。要是常常憶念善事,這是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現在你是要出六道輪迴,所以善惡二邊都要捨,可是在事上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要認真去幹,幹完之後善惡都不要去想它,這就叫捨覺分。如果做了之後還常常想到我做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好事,這就錯了。怎麼樣?三善道去受報去,就享福去了,你修的福報。如果你能夠捨,不再回憶,你所做的就變成功德。不捨,常常還念在心上,那就變成福德。福德、功德就是這麼說法的。什麼叫福德?什麼叫功德?事是一樣的,都是好事,一個是念念於懷,沒有放下,福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是三善道受報,到那裡去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修,福德容易。學佛的同學十之八九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福德我們一定要分清楚,真能夠捨掉,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那你所做的全是功德。
功德能幫助你得定,它下面就是定覺分,定能幫助你開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面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知道我們所捨的境,無論是做多少好事,都不要去回憶;做多少惡事,也不要去回憶。惡事要認真懺悔,後不再造,不要去常常想它,為什麼?想一遍你就又造了一次,常常想著那就愈造愈多,這事情很麻煩。記住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起心動念就在造業了。大乘戒經裡結罪就用這個標準,不需要等你去做,你沒做,動了念頭你就已經造業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應當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放下,記住,是心放下,不是事放下;事要是放下,沒人幹了。釋迦牟尼佛如果在事上放下,他就不必示現在人間,也用不著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事沒放下,天天照幹,幹得不亦樂乎,心裡面一塵不染,這叫捨。所以捨是覺了,不是捨了之後統統忘掉。要是捨了之後統統忘掉,那叫什麼?那叫無明,墮在無明裡頭,那不行。無明的性質是暗的,你什麼都不知道,愚痴,那不是佛法。這些境界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所捨的境,畢竟空,不可得。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統統不可得。不捨,不捨真要受。你做的善,三善道去享福,消你的善因,你過去造的善因。三惡道是消你的惡因,你過去造的這些惡業。所以六道實在講也是平等法,消業障而已,業障有善惡,三善道消你善業障,三惡道消你的惡業障,業障都消盡,你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偽不實,永不追憶,你看你心多清淨,清淨心現前,這個叫捨。
第六「定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妄想,是為定」。這是佛家的禪定。禪定現前,這個時候空間維次不見了,你的能力,這個能力是本能,發現了。這本能是什麼?就是六種神通,我們六根起的作用。眼,你看到一些境界,一般人看不到的。定功愈深,你看的境界就愈大,廣大,開始定功顯現的神通。天眼、天耳,須陀洹就得到,小乘初果。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世間禪定,這不是出世間的,這不是佛法,但是出世間的禪定是以這個禪定為基礎,這個禪定沒有得到,出世間禪定決定不可能發生。首先這兩種能力恢復,剛恢復,當然不很大。可能你能夠接觸到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並不完全,大地獄可能你看不到,小地獄可能看到。如果再精進,證到二果的時候,這是斯陀含,能力又恢復一些,宿命通、他心通,這兩種能力恢復。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生中,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宿命通能知道過去五百世,這是普通的阿羅漢,至少他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心通是別人起心動念你都知道。所以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沒有祕密。你的祕密對哪些人說?對這些凡夫所說的,凡夫在迷,沒有這個能力。證果就是聖人,小聖,須陀洹到阿羅漢都稱之為小聖。像斯陀含這種小聖,剛剛得到,他的能力並不很大,凡夫起心動念很粗,他很容易知道,極其微細的念頭他不行,他們覺察不到,粗念曉得。
如果證到三果,那個能力就很大,三果是阿那含,他能變化。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阿那含的本事超過孫悟空,不只七十二變,超過他。他能分身,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有記載,古時候這些大德,大概唐朝時候還有,確確實實能分身辦事。有一位從印度到中國來弘法的大德,在中國住了不少年,信徒也很多。他想回印度去,許多信徒就跟法師約,請法師到家裡來應供,就是請吃飯,他都答應了。到時候他真到了,在他家裡頭,讓他一家人歡歡喜喜,法師瞧得起他,到他家裡面去應供。第二天到十里長亭去送行,人多,好幾百人去送行,大家談起來,昨天法師在我家應供,那個人說不對,昨天明明在我家,怎麼會跑到你家去?大家一對應的時候,才曉得他每家都去了。多少家?差不多將近五百家,換句話說,他能分五百身,同時在五百個人家裡去應供,才知道他神通廣大,三果。四果阿羅漢就不必說了,能力就更強,三果聖人就有這個能力,這定,禪定,禪定能現神通。所以神通要不要去修?不必要,佛法裡不必叫你修神通,叫你修禪定,禪定一定會現神通。神通不能現前,你禪定沒有得到,你得到肯定有神通。說我得了禪定,沒有神通,沒這個道理。在淨土宗裡頭,事一心不亂相當於小乘四果,從初果到四果,理一心不亂那是法身菩薩,那就不必說了,你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那個境界是相等的。
現在有許多人,外國是如此,我這次在日本就聽說,許許多多日本人聽到有人有神通,格外起恭敬心,找這些人教他怎樣消災免難,這人有神通。佛為什麼不用神通做佛事,我們要懂得,如果佛要以神通為佛事,給諸位說,妖魔鬼怪都有神通,那就變成佛跟魔你沒有能力辨別,你會上當。魔誘惑人,佛老實,佛不誘惑人,佛行的是正道,佛決定不會去拉信徒,佛只是度有緣人而已。佛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個道理要懂。魔不一樣,魔是標新立異,常常用這些異端去誘惑眾生,他有神通。所以佛門裡有沒有神通?有,但是不以神通做佛事。佛以戒定慧三學、六度幫助眾生,這個魔做不到,魔就不會了,講三學六度他就不會了。這是佛為什麼不以神通做佛事,道理在此地。
佛門裡面有沒有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這個事情肯定是有。你看《大藏經》裡有《神僧傳》,我們從《神僧傳》裡面去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許許多多是諸佛菩薩再來,但是他決定不會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他立刻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身分要暴露他不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過去確實身分只要一被人知道,他就走了,不在這個世間,可是現在很多。早年我在美國就聽說有法師、有居士是佛菩薩再來的,他們身分都暴露了,暴露了又不走,那就不是真的。古人例子擺在那個地方,身分暴露一定要走。不走,你留在世間,招搖惑眾。為什麼說佛菩薩再來?還不是欺騙眾生,目的還不是名聞利養,這個一定要知道。可是這些年來謠傳這些事情愈來愈多,我聽到就不少。我們學佛的同學要有正確的認知,不能有邪知邪見。正確的認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某人是佛再來的,人人皆是,這是佛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有什麼稀奇!有什麼奇怪!
你是什麼佛再來的?你學哪個佛的法門,你就是那個佛的弟子。你看看,我們學淨土法門,《無量壽經》最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授記,預先告訴我們,你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了,修成功了,你在十方世界,哪個地方有緣,你到那裡去作佛,名號都叫妙音如來。這妙音是什麼?妙音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你是念佛成佛的,你將來教別人還是念佛成佛,妙音如來。我們受三皈依的人多了,統統用妙音做法名,妙音居士,跟經上講的相應。要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妙音!妙在哪裡?這句佛號能幫助你成佛,你說多奇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心裡頭只要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那你就是阿彌陀佛了。中峰禪師可以給你作證,你看《繫念法事》中峰禪師說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心裡頭果然真有阿彌陀佛,你不是阿彌陀佛誰是阿彌陀佛?「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完全相應,你學阿彌陀佛學到家了,你住在這個地方就是淨土,這個地方決定不會有災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說某人是某菩薩,那也很簡單,他專修《普門品》,那就是以觀世音菩薩做榜樣,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你就是觀音菩薩。你修《地藏經》,修得跟地藏菩薩一模一樣,你就是地藏菩薩。你學《普賢行願品》,學得跟普賢一樣,你就是普賢菩薩。你要知道菩薩有等級的,五十一個等級,像念書一樣的,你是幾年級的觀音菩薩?如果你是小學一年級,那就一點都不稀奇,肯定不是等覺菩薩。為什麼?十住以上,初住以上那是阿惟越致菩薩,大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如果小學,小學就是初信位到十信位,這是小學。這些小學的觀世音菩薩可多了。所以要認識清楚。
佛,天台大師給我們講的六即佛,講絕了,人人都是佛。從什麼地方講?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從理上講的。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的自性是佛,人人都有自性,都有本性。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承認肯定人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佛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本來覺悟。現在為什麼不覺?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你的覺性透不出來,你迷了。所以從自性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點都沒錯。從自性上來講,你是阿彌陀佛,也沒錯。為什麼?阿彌陀佛是所有諸佛共同的稱號,這個名號翻譯成中國的意思你就明白了,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用中國話來講就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所以他是一切諸佛一個共同的名號,不是某一個人的。某一個人,那一定像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法藏比丘所修成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創辦人,創辦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阿彌陀佛是法藏比丘修成的,我們要加一個法藏阿彌陀佛,這才指定是他,不是別人。如果不加上這個名號,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可以稱之為阿彌陀佛,它是通號,這個諸位要知道。你要是學釋迦牟尼佛學得很像,那你就變成釋迦,釋迦牟尼佛也是通號。釋迦是什麼意思?能仁的意思,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就是能夠以仁慈心待人。牟尼呢?牟尼是清淨的意思。用清淨心對待自己,用仁慈的心對待別人,這就叫釋迦牟尼。我們要稱印度這個成佛的,要加上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是悉達多,悉達多所修成的這個釋迦牟尼佛,冠上這個名字,悉達多釋迦牟尼佛,那就是專稱他,這別人不能稱。如果不加悉達多,我們每個人修成都能稱釋迦牟尼,仁慈心待人,清淨心對自己。所以這些名義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會迷信了。現在外面人說得多,我們必須提出解釋;如果不多,那就不必說了,說這些幹嘛?真正深入經藏的人他都明瞭,他都懂得。
天台的六即,第一個是理即,第二個是名字即佛,這說得好,有名無實。有名無實,我們當中給它換一個字,大家就更清楚了。換哪個字?有名迷實,那個實是迷了,迷惑了,你不就更清楚了嗎?我們現在雖有,名字稱個佛,實際上迷了,迷了的佛。明白這個道理。第三個他說觀行即佛,這個好,觀就是修止觀,行是修行。你真正在幹,真正在學習,而且功夫能夠得力,這觀行即佛。如果我們是在觀行這個位次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沒有問題,這是我們淨宗所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觀行即佛。觀行再往上面提,那就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是學得很像,很像一尊佛,但他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用妄心,他沒用真心。用真心是真佛,用妄心的,學得很像,也可以說相似即佛,有佛的樣子,那就是說他真正能依教奉行。如果我們能夠修到相似即佛的這個樣子,要求生淨土就不是生凡聖同居土,生到哪裡?方便有餘土,相似即佛是四聖法界。
再往上提升一級,這是真的了,叫分證即佛,沒有圓滿。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圓滿是十五的月亮,滿月,那叫究竟佛。十四以前,你看到初二、初三是個月牙,那月牙是真的月亮,不是假的。那是什麼?那叫分證即佛。那個在哪裡?那在實報莊嚴土,《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四十一個等級。我們學佛同學這些常識不能不懂,有人問起的時候我們要跟他分析,給他解釋,可以這樣說,這麼說也沒有錯誤,但是不能誤會。說你是觀音菩薩,就把你當作《普門品》上那個觀音菩薩,那你就錯了,《普門品》是等覺菩薩。如果你自己承認,那叫大錯特錯。你是小學生,怎麼可以冒充博士生,這個錯了。一定要曉得自己修學在哪一個層次,你修的是什麼法門。我們聽世尊的教誨,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確確實實修其他的法門要斷煩惱,我們斷不掉。說老實話,這說真話,我們在大乘連初信位的菩薩我們都做不到,也就是小乘初果我們都沒辦法證得。真正要承認自己是凡夫,要有自知之明,專修淨土,專念彌陀,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做阿彌陀佛的弟子。能不能成功?能,真的是萬修萬人去。
我們自己要學,認真學,四個標準,心同佛,跟阿彌陀佛相同。阿彌陀佛是什麼心?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沒有偏心,沒有偏愛,清淨平等,這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是四十八願,普度一切眾生,首先幫助他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幫助他們成佛,他做到了。願要同佛,行要同佛,行是真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再不能走彎路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也把它放下,我們只要一部《無量壽經》,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法門要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時候學?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學,現在專求淨土,專求往生極樂世界,學東西多了那打岔,反而產生障礙,自己不能往生,這就可惜了。我專修淨土,我萬緣放下,世出世間統統放下。這講到捨,要捨得乾乾淨淨。一門深入,肯定會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開智慧,經上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在這個境界裡面還是要專學,決定不夾雜、不懷疑,這是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成功,可以說一切都圓滿了。
我在前面跟大家介紹,生到極樂世界,第一個,福報圓滿。福報是誰的?阿彌陀佛修的,無量劫的功德的成就,大福報,我們去享阿彌陀佛的福報。第二個是智慧圓滿。為什麼?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我們直接聽阿彌陀佛講經,佛教不厭,我們學生學習的也不疲倦。所以我們把終極的成就放在極樂世界,現在首先第一個目標就是求生極樂世界。這部經典裡頭,彌陀、釋迦無比懇切的勸我們,我們要聽話,要做好學生,要真正認識這世間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要捨得乾乾淨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句彌陀念到底,這就對了。
禪定,禪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方法。所以要覺了諸禪虛假,為什麼?自性本定,那是真的。所有這些修禪定的方法,得到禪定的境界,都不需要去留戀。《壇經》上說得好,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用在這個地方,解釋這裡就正好。為什麼諸禪虛假?你不要去見愛妄想,因為自性本定,從來沒有動搖。所有禪定都是用方法來修的。多少方法?佛經上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全修禪定。我們現在念佛是修禪定,用這一句佛號,把心定在佛號上,讓心沒有雜念,這禪定,這叫念佛三昧。八萬四千種方法全是修禪定,離開禪定不是佛法,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是終極目標。所以定愈深,你的慧就愈大。要入甚深的禪定,深到最後是自性本定,不用修的,本來就在大定當中。所以對於禪定當中的境界不能執著,執著你就不能提升,不執著才提升。永遠不執著,一直向上提升,這叫定。
禪定裡面境界非常好,非常柔和、安樂。如果對這個境界一貪戀,住在這個境界裡頭,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所以這個提示比什麼都重要。禪定再好的境界都不留戀。記住佛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你將來生到實報莊嚴土,也不留戀,那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實報莊嚴土就不見了,它不是真的。真的只有常寂光,也就是自性是真的。最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在淨土裡面講,回歸常寂光,究竟圓滿。《華嚴經》上講的妙覺佛果,就說這樁事情。
最後一條,第七「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修行人一切時一切處要保持定慧要平,他才會往上提升,保持個正常。定多慧少,他偏了;慧多定少,他又往那邊偏了。偏了就不正常,往上提升當然困難,保持正常的時候他向上提升容易。所以定慧一定要保持平衡,叫均平。這個底下有解釋,「若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等三覺分察起」。這就是在我們用功的時候感到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時候你要用智慧去選擇方法,怎麼能夠幫助你提起來,幫助你法喜充滿。法喜很重要,中國古諺語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你遇到歡喜的事情,精神就特別來了,就不會感覺到疲倦。所以學佛要學到法喜,疲勞就沒有了,自然沒有了。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喜是沒有間斷的,法喜讓你不需要飲食,法喜讓你不需要有睡眠,法喜帶給你永遠的那種勇猛的精進,這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也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我們在現前能不能得到佛力加持?能,你真用功就能,真聽話,經上所教導你的你全都做到,你就得到佛力加持。如果你還有煩惱習氣,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還沒放下,佛想加持你加不上。為什麼?你排斥。不是佛不慈悲,是你自己業力在作祟,於是消業障就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在初學就要懂得,否則我們這個障礙不能突破,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現在的社會,現在的學校,讓一般年輕人嚮往的是知識,求知的欲望。確實有不少年輕人有狂熱的求知欲望,你不能滿足他,你障礙不了他。但是這種求知的欲望,如果方向錯了,他就走向迷途,多!這是佛門常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極樂世界不能少,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不能少,少善根福德因緣沒有一法你能成就。因緣不容易遇到,但是如果你有感,佛菩薩有應,他來幫助你,那就不難遇到。由此可知,最重要的還是善根福德。什麼是善根?能信能解是善根。我遇到了,不相信他,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我相信他,我不懂,那也沒有法子。能信能解是善根,能行能證是福德。學了不肯真幹,沒福。淨土宗真能幹,就是老實念佛,這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只把這八個字做到,就有感應,阿彌陀佛就加持你,你就真正接受到佛力加持,你肯定會成就。他能幫助你增長信心,能幫助你開智慧,能夠體會到經裡面所說的真實義。開經偈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都是真的。所以善根福德還是最重要的,因緣我覺得是次要,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佛菩薩會給你做因緣,你會遇到,這個緣分你會遇到。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對知識狂熱的分子,喜歡讀書。好的書都喜歡讀,讀書的時候就有精神。白天有工作,晚上讀書常常讀到天亮,不知道時間。這不是偶爾一次、二次,常有,有那麼好的精神、體力。所以接觸佛法之後,你教我參禪,我不是那個根性,我坐不住;你教我念佛,念佛堂裡佛號我念不下去;你教我研究經典,行,日夜不休息都可以。這就是眾生根性不一樣,我們要採取哪一個法門。所以不是一個法門能教一切眾生,不是的。一個法門教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何必開八萬四千法門,用不著了。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性,對準了你的根性,肯定你有法喜,只要有法喜,事情就好辦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總原則、總綱領,只要你喜歡學。我接觸佛法之後,對大乘,特別對《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這些經典非常喜歡,淨土那個時候還排斥。排斥有原因,沒有人能把淨土經典講清楚、講明白,道理在此地。淨土經論的道理實在是太深了,不容易。我跟同學們做過好幾次報告,我接受淨土是《華嚴》、《法華》、《楞嚴》的基礎,這些經我都講過,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淨宗東西我不相信。這一部註解可了不起,我們對黃念祖老居士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五體投地。你看他在這邊引用的經論,引用了經律論,引用了古大德的註疏,一百九十多種。這個註解可以說是三藏十二部全在其中,這小藏經。所以它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難度,沒有大乘基礎你很難接受。註得太好了!佛說將來法滅了,佛法滅了,最後只有《無量壽經》留在世間,我們有理由相信就是這一部註解,這部經、這部註解。這個註解要度往後九千年的眾生,肯定依這部註解得生淨土,圓成佛道。
我跟老居士晚年才認識,這個緣分都不是偶然的,我覺得那是佛菩薩安排的,要不然不可能認識。他到美國去弘法一個月,你看時間那麼短,剛好那個時候我在美國,沒見面,他要忙著講他的經,我也忙著講經,通過兩次電話。接受這部註解,那是剛剛完成的,用油印印的,油印的蠟紙,打字的那個本子。我相信他是精挑細選挑了這一本,字還能夠清楚能夠看見,他就帶這麼一套到美國,就送給我了。我收到之後,看了一看,非常歡喜,非常讚歎。我讓同學跟他電話聯繫,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得尊重他,沒有版權,我就想我帶到台灣來翻印。他非常歡喜,沒有版權,歡迎翻印。還囑咐我,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給他封面題字,我也都照辦了。所以我們第一版在台灣就印精裝一萬冊。現在這個本子在全世界流通,我估計至少已經超過二、三百萬冊,這本書。所以修行,擇法是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選的恰當,要針對根性,他才會有精進,才會有法喜,才會有一個方向、目標,他有堅定的毅力,他一定要走到,要把這條路走通,要完成。
「若心浮動時,當念用除、捨、定等三覺分攝」,這攝心。這也是修行人很容易犯的問題,就是心定不下來,特別是在禪堂、在念佛堂,這都是佛門最重要的修行道場,你細心去觀察,這兩種人很常見。一種,在念佛堂念佛,念一會之後他打瞌睡了,甚至於打呼了,坐在那裡,還有站著睡覺的;另外一種情形,他妄念太多,心浮,定不下來。我遇到,他們來告訴我,平常好像我沒有雜念,為什麼到念佛堂我雜念那麼多?我告訴他,你平常的雜念就是那麼多,因為你沒有覺察,到念佛堂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希望你把心集中,定下來,你才發現你的心這麼樣亂。絕對不是進念佛堂妄念就多,不進念佛堂就沒有,不進念佛堂沒有覺察,你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你要用方法把這個妄想雜念要把它控制住,你功夫才能得力,你要控制不了,你要放不下,你永遠不會進步,而很可能走上邪道你自己也不知道。這些妄念它的根本因素還是煩惱習氣,裡面最重要的是欲念放不下。所以這個欲望、情識愈淡薄愈好,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佛法這條路你就走不通。欲望要往下降,情執要放下,愈淡薄愈好。這個掉舉,這就算是掉舉,就是心裡七上八下,根本原因在這個地方。「故念覺常在兩楹之間,調和中適,是為念」,這就是念覺分。「此七通名覺分,能到菩提一分故」。為什麼稱它為覺分,前面稱為覺支?這個七種確實是智慧成就的,智慧是覺,它與菩提相應,菩提是覺的意思,對我們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接著跟我們講八聖道,「聖道者,指八聖道,亦名八正道」。先把這個名詞術語念一念。「謂: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這八種。這個地方很好,念老把它註出來了。「《彌陀疏鈔》曰」。這就是蓮池大師說的,下面這個八正道是《彌陀疏鈔》裡面的。「一、正見者,《雜集》云」,蓮池大師引用《雜集》裡面的說法,「若覺支時,所得真覺,以慧安立,諦理分明,無有錯謬故」。這是正見。開頭告訴我們覺支,覺支是七覺支。七覺支要會用,每天時時刻刻都會用它,都不離開它,它能夠幫助我們。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覺這個字,覺是什麼?直覺,也就是大乘教裡面常常告訴我們,離心意識。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太深,不容易做到。我們怎麼學法?我們從不執著開始,不執著、不分別做不到,做不到,盡量減少執著分別的成分。直覺就相當我們現在人所說的客觀,不要有成見,這才能覺。有了成見,我想怎樣怎樣,覺就沒有了,七覺支就不見了。大乘經裡常講,你看祖師大德常說,離心意識參,參禪,什麼叫參?佛家講參究,為什麼不說研究?研究用心意識,參究不用心意識。心是什麼?是妄想,或者我們說,前面捨覺支所講的,想前想後,想過去的,想未來的,這都是妄想。你在用功的時候,或者說我們講研究經教的時候,想過去、想未來,這是常常有的事情,錯了。用分別心、用執著心這就錯了,這樣學,你學到佛法的常識,你不會開智慧。為什麼?你錯用了心,你用妄心。用妄心聽佛的經,佛是用真心流露出來的,你是用妄心,跟他用心不一樣。所以你頂多只能得到佛法的常識,你得不到智慧。這是佛法的難處,真難。
離心意識,這叫參,就是不用第八識,第八識就是講的前後,因為阿賴耶的種子落在第八識。人能夠記憶到過去是八識裡頭的種子,八識就像資料庫一樣,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捨識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想前、不想後,我用這個講大家更容易懂。這什麼?這叫直覺。諸佛如來講經是用直覺,沒有先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菩薩所說的經教怎麼說出來的,他們沒有思考,不像我們要講個東西要準備,寫個講稿,寫個大綱,他們沒有,他們也沒有準備,完全是直覺,完全是自性智慧的流露,跟阿賴耶完全不相干,要曉得佛經是這樣出來的。所以他的東西真,真心流出來,真言,密宗叫真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真言,不是假的,因為什麼?他沒有通過阿賴耶。通過心意識就不是真言,不是真言是什麼?不是真言是妄言。我們細心去體會,你才能漸漸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他是實語,《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是完全是事實真相,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沒起心、沒動念。所以我們要離心意識,你就懂得佛經上的意思,為什麼?跟佛要用一樣的心。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怎麼講,怎麼讀,都不懂,去想它的意思,愈想愈錯。
為什麼古大德註這個東西註的那麼多,都不一樣?這就說明古來的祖師大德沒成佛,如果要成佛,那就一樣了。沒有成佛,瞎子摸象。但是他體會到的確實是一部分,沒體會錯。佛講的經,一句話裡頭意思非常圓滿、非常豐富,他體會的並沒有錯,但是不完整。這個註解好處在哪裡?集古註的,古來祖師大德註解的大成,讓我們每個人的好東西都看到了,有這個好處。統統看到,合起來,印象就比較完整。廣學多聞的好處在此地。但是不能有成見,有成見就麻煩了,有成見我們會受其害。沒有成見,一律平等來看待的時候,我們能得其利,幫助我們開智慧。
「以慧安立,諦理分明」,沒有錯誤,這叫正見。正知正見,我們要肯定只有佛與法身菩薩有,權教菩薩的正知正見是從大乘裡面學來的,跟我們一樣,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我們所得的是局部的,不是圓滿的;證悟是圓滿的,那是真智慧。解悟,我們是接近真智慧。這是哪些人?四聖法界的,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我們沒有把阿賴耶放棄,雖然祖師大德常常叮嚀囑咐,離心意識參,我們能離得了嗎?離不了。離其粗相,細相離不了,粗重的分別執著我們放下了,還有微細的,微細到極處還有習氣,更難斷了。阿羅漢見思煩惱的習氣要到辟支佛才斷掉,他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習氣帶到四聖法界,習氣斷掉他就證辟支佛果,他就升一級。所以辟支佛才是見思煩惱連習氣都斷掉。他修什麼?他斷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知道它是假的,你分別它幹什麼?分別斷掉了,分別是塵沙煩惱,斷掉了,他升級,他是菩薩,菩薩沒有分別,有習氣,就是分別的習氣沒斷,也是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掉他就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稱他叫什麼?叫相似即佛,很像佛的樣子,不是真佛。為什麼?阿賴耶沒離開,還是用阿賴耶。跟我們一樣,我們用阿賴耶用邪了,他們用阿賴耶用得正。為什麼用得正?完全依照佛法,依教奉行,他一點都不違背,全做到,這成佛了,十法界裡成佛了。
如果更進一步,把無始無明煩惱斷掉,無始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我用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無明煩惱斷掉,他離開十法界,他超越了。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就是實報莊嚴土,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在《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位,都住在實報莊嚴土,在那裡修行。修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諸位要知道,見思煩惱的習氣好斷,辟支佛就斷掉,塵沙煩惱的習氣也好斷,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斷掉,可是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難斷。你看在實報土,實報土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階級?是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淺深不一樣,剛剛到那邊去的,帶的習氣很重,在那邊住很久的,習氣慢慢就輕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習氣要什麼時候才能斷得掉?《華嚴經》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一般人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以為從現在修,修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的,是你真正生到實報莊嚴土,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你那個無始無明的習氣才斷乾淨,才證到究竟果位,就是妙覺果位,這麼回事情。換句話說,在十法界裡面修行的時間不算,沒算進去,算進去之後,無量劫!
這些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懂得了,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什麼好處?我們對於佛菩薩恭敬心生起來了,知道這個不簡單。不能說他是迷信,不能夠輕慢他,他比我們高得太多,我們怎麼比都比不上他們。不但比不上他們,連初果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對他都肅然恭敬,何況法身大士、何況等覺菩薩!我們這個恭敬心生不起來的原因,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了解之後,恭敬心起來了,尊重心起來了,佩服的心起來了,感恩的心起來了,我們才能真正做個好學生,向他學習,我們也就正見建立了。對這個不認識,邪見,我們看東西看錯了。八正道頭一個,看錯了後頭就全錯了,有正見你才有正思惟。正見,見惑斷了,五種見惑斷了,正見起來了,五種思惑斷了,正思惟才現前,不容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