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五十段看起:

  【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

  『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薩,這是《心地觀經》上也是用這個比喻,實際上都是比喻般若智慧。

  【法華嘉祥疏二曰。】

  這個『二』是第二卷。

  【文殊,此云妙德。】

  文殊師利是梵語的音譯,意思翻作妙吉祥,也翻作『妙德』,德跟吉祥意思非常接近。

  【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

  這是說明『妙德』的意義。『了了見佛性故』,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了是明瞭。此地講的見,意思很深很廣,六根都用一個見字來做代表。見性,能見與所見是一不是二,才真正叫見性;如果有能有所,他沒有契入境界,也就是他沒有見到性。見到性一定是能所不二,前面所講的入不二法門,那才真正叫見性。『德無不圓』,圓是圓滿,他的智慧德能圓滿的現前。『果無不盡』,果是講果報,也是講他的受用,我們凡夫人講的享受,這受用也是究竟圓滿,所以稱作妙德。妙德跟妙吉祥是一個意思,稱他作妙吉祥。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不是凡夫言語、心思能夠達到的,這才稱之為妙。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相通,這才真正圓滿的得到,沒有絲毫的欠缺。即是佛在經中常說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都圓滿現前,也是佛法當中所說,無知而無所不知,無得而無所不得。

  由此可知,妙德是要把知與得要捨盡,像《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必須把這個捨盡。因為「知」就是所知障,「得」,有這個念頭就是煩惱障,無知亦無得,是把所知障、煩惱障統統捨盡,也就是真的斷掉了。斷了以後,它的利益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得,那就叫妙德。由此可知,我們世間人所謂有知有得,這個知跟得都不妙,你要問為什麼不妙?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得失的心沒忘,這個念頭是煩惱,不是個好事情,也就是你二障沒了,你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叫妙德。妙德不但是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

  【會疏曰。】

  這個《會疏》是《無量壽經》的《會疏》。

  【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

  『三德』是佛在大經上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這叫三德。『秘藏』,藏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三種德用,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無盡的深廣,唯有如來與法身大士才能夠證得,所以稱它作秘。秘是深密,它太深了,權教、二乘、凡夫智慧淺,不能證得。這是說明自性本來具足的三德秘藏。

  『神化不思議』,神是神通,我們世間人講的神奇,化是變化,這是講三德的作用,你看從法身能夠變現出報身,能夠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應化身。般若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十法界依正莊嚴,一一遍知。解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與眾生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神化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故名妙德』。這是無得而得的殊勝處。

  我們凡夫所以不能夠證得自性的妙德,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把知跟得放下,總是念念要求知,念念要求得,這正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自性的德能不能現前,都被這個障礙住。

  我們翻過來看三十八面,第五十三段。

  【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

  『三德』,世間實在找不到適當的詞句來讚歎它,不得已用個『微妙』。菩薩『同佛所證』,佛所證的三德是圓滿的,究竟圓滿,菩薩所證的三德,與如來果地上所證無二無別,只是不夠圓滿,他確實證得三德。所以也稱為『妙吉祥』,吉祥跟德意思是相同。

  【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

  『吉祥』也是我們中國人常常在讚美當中的一個名詞,祝福、讚歎,古時候常用。在出家眾裡面,我們也常聽祝福六時吉祥,六時是講印度,印度是晝三時,夜三時,就是現在講的二十四小時,日夜吉祥,有這樣的讚歎。這個地方說明,吉祥的標準是『惑業苦三』斷盡了,那是真正的吉祥自在,吉祥跟自在如意的意思都相同,自在如意。「惑」是迷惑,「業」是造業,「苦」是受報,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有吉祥之名,而無吉祥之實。什麼人才有吉祥?我們把標準放寬一點,超越三界才得吉祥;雖得吉祥,還不能叫妙。妙吉祥的標準在哪裡?必須要超越十法界,他證得一真法界了,這個吉祥才叫妙。

  【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

  這是《圓中鈔》解釋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號,這個解釋得很清楚。『位居究竟』是等覺菩薩,菩薩的究竟位是等覺,再沒有比它高了。『三德圓彰』,法身、般若、解脫,跟如來果地上可以說沒有兩樣,所以『號妙吉祥』。實在講「妙吉祥」,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稱為妙吉祥,他是超越三界,證得一真法界。何況文殊菩薩跟前面我們講的普賢菩薩這個三種是相同的,位前文殊,位中文殊,位後文殊,都有這個意思在。這是講的位中,是等覺菩薩。下面一段,這是介紹彌勒菩薩。

  【彌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

  『彌勒』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慈氏』,是慈悲的意思,彌勒是慈悲的意思。有些經上說,彌勒是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阿逸多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能勝』;換句話說,這是讚歎他無比的殊勝,沒有人能夠超過他,是這麼個意思。可是也有經上講,阿逸多是姓,彌勒是名字,到底哪一個是姓、哪一個是名字?經典上都能夠有依據,這些我們也無需要爭論,知道他兩個名字的意思,意思就是表法,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彌陀疏鈔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

  菩薩沒出生的時候,他母親懷孕的時候,他的慈悲心就能夠顯示出來,就是表現在他母親在懷孕之後特別的慈悲。所以出生之後,就用這個號作為他這一族,就是彌勒這一族。

  【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

  這又是一個講法,《疏鈔》裡頭所引的都是佛在經上所講的。這是第二個說法,菩薩在過去生中曾經親近過『大慈如來』,他對於佛非常的敬仰,願意與佛同一個名號。菩薩願與佛同名號這一樁事情很多,大乘經裡面很普遍。『即得慈心三昧』,當然與佛同心同願,就得大慈菩薩的加持,他就得慈心三昧。三昧是正受,慈心三昧的意思,就是他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他的慈悲心從來不會失掉。安住在大慈悲之中,這就叫慈悲三昧。這是第二個意思。下面這是第三個意思。

  【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這是世尊,可以說彌勒菩薩生生世世修行的公案。他曾經作過外道,『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他的名號叫『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八千歲這個時間很長,我們今天看到這個說法,感到不可思議。而佛告訴我們,我們世間人的壽命也有很長的時候。佛經上跟我們講的時節因緣,我們講一個小劫,佛說,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有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這個算法是世間人每一百年減一歲,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十歲就是最底限。然後再從十歲,又每一百年再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由此可知,一切智婆羅門他在世的時候他的壽命一定相當長,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人的壽命很短促。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人壽是一百歲,照著這個說法來減,現在是減劫,每一百年減少一歲,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依中國的算法是三千零二十二年,一百年減一歲,一百歲就減了三十歲。所以現代人的壽命,七十歲就是正常的。可是我們也看到有八十、九十,甚至於還有一百多歲的,那他是有特別的福德因緣。如果沒有特別修持的福德因緣,正常的壽命,平均壽命應該是七十歲。這是在減劫,減劫愈往後人愈苦,這是真的,這個倒不假。

  菩薩出現的時候,人的壽命長,所以他有八千歲這麼長時間修習慈行,修慈悲心,慈悲之行,行就是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慈悲行。底下還有一段。

  【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

  『弗沙佛時』,這是古佛,世尊跟彌勒是同學,兩個人都是修的慈悲心,都是修的菩薩行。經上說,彌勒菩薩的道行、功夫還在釋迦牟尼佛之上,可是釋迦牟尼佛先成佛,他做了世尊的補處菩薩,這什麼原因?世尊精進超過了彌勒。這也是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成佛的早晚,或者修學成就的早晚,精進實在說是一個決定的因素。我們在淨宗經論裡面讀到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可是還是要自己精進努力。佛加持是一樁事情,自己如果不精進,要證究竟圓滿的佛果還是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肯勇猛精進,得佛的加持,證無上佛果確實是比他方世界諸佛的道場快速得多。所以,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這我們必須要知道。下面一段說:

  【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一切眾生見到彌勒菩薩,就能夠得『慈心三昧』,被他的慈心所感化,如同磁鐵對於經書的感應。我們一塊普通的鐵沒有磁性,如果跟磁鐵吸在一起,這個普通的鐵裡面馬上就有磁性。這是同一個道理,凡夫雖然沒有慈悲心,如果能常常接觸彌勒菩薩,慈悲心自然會生起來,這就是這個意思。

  【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

  『刀兵劫』是戰爭,戰爭是一切眾生最苦的時候,所謂戰亂的時期,眾生最苦。菩薩大慈大悲,他在這個時候,以種種的化身,以無量的方便來保護一切眾生。菩薩雖然有弘願,如果眾生沒有善緣,與菩薩也不能感應道交,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現在這個世間確實是天下大亂,刀兵沒有一天沒有,就在我們地球上,哪一天沒有戰爭?我們在電視、在廣播裡面所聽到的、所見到的,備受戰爭苦難的這些人,彌勒菩薩為什麼不救護他們?菩薩不是不救護,這正是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菩薩的願力、眾生的心力、眾生的業力,具不可思議。所以要得菩薩的擁護,第一個要有清淨信心,第二個要有大慈悲心,與菩薩就有感應道交,這樣才能夠得到菩薩的加持、菩薩的保佑。這是在經典裡面舉出許多對彌勒菩薩的記載,後面這是做了個總結。

  【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慈』是菩薩的大慈大悲,隆照今世,我們現前。不但對於現代的一切眾生,菩薩是大慈悲心來關懷我們、照顧我們,而且是後世無量劫中,菩薩也不捨他的悲願,生生世世都照顧一切苦難的眾生。他的慈悲到了極處,超出凡夫、小乘,所以稱為『無能勝』,「無能勝」就是阿逸多的意思。

  再看後面這一段,這段是說「普賢行願」裡面的一段開示,這是介紹普賢菩薩。

  【普賢行願品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些經文,我們冷靜去讀誦、觀察,確實能夠幫助我們覺悟。『是人』這是假設,這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最後一剎那,捨報之時,報是這個身,我們中國人講靈魂離開了身體,這個人死了,就在最後斷這一口氣的時候,在這一剎那之間。這樁事情自古至今,中國外國,一切眾生都無法避免的。生到這個世界來,總會遇到這一天,這天一定會到來,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來了之後,這個事實,經上為我們說出來,這個意思就是「萬般將不去」,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得走。『一切諸根悉皆散壞』,這是講你肉身,神識,我們佛法講神識,世間人講靈魂,離開肉體之後,這個肉體幾個小時就臭了、就敗壞了,幾天之內它就潰爛了、就腐爛了。可見這個身體不是堅牢的,非常脆弱。這一句講你的身體壞了,很短的時間。

  第二句講你的家親眷屬,都遠離你,永遠不會再見面,這都是事實。我們學佛的人,在佛經上看得多了,與眾生結緣,下一次我們再能遇到,下次再能遇到,不是指底下這一生,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才會碰一次頭,不可能說來生再聚會的,沒有這麼容易。縱然遇到,也陌生,不相識,這些都是事實。明白之後,對於親緣要看淡一點、要看疏一點,不能太執著,執著你就妄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家親眷屬總不外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成為一家人。沒有這四種緣,人生在這個世上,見面也不會認識。所以,從親至疏都不外乎這四種因緣,沒有緣不會相聚在一起的。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你在世的時候,你有權,有權威,這個時候你的權威也帶不去,你的地位也帶不去。『輔相大臣』,這是你在世對你的事業有幫助的這些人,是你得意的幹部、得力的部下,你一個也帶不走。『宮殿內外』就是講你的房屋、土地,我們今天講財產裡面的不動產,你也帶不走。『象馬車乘』,這是講你的動產、你的財富。『珍寶伏藏』,你那些珍珠寶貝。『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帶得走,一場空!最後剎那什麼時候到來?誰也預料不到。所以佛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這個一定要警覺到,絕不要想到,我將來還有好長好長的時間,那是打妄想。

  真正修道人,就把這樁事情時時刻刻提起來。印光大師教念佛人常常把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就是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的心才會清淨,你才真正能萬緣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也得要放下,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這是智慧的觀照。有沒有東西可以帶走?有,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才知道造業是真正可怕。你造善業,這個業力引導你到三善道去投胎,你要造作惡業,這個業力是引導你到三惡道去投胎,隨業力,沒有辦法,會跟你走,唯有業隨身。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把善惡業都離開,叫我們專修淨業。專修淨業的人,六道裡頭沒有淨業,三善道沒有它,三惡道也沒有它,唯有西方極樂世界起感應。

  《華嚴經.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教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是菩薩行業,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一直到「普皆迴向」。這十條是教我們現前在世間如何生活、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十個原則,我們真正能夠奉行而不違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十種原則是淨業,我們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淨業,十大願王是真實的淨業,為什麼?它是用清淨心修的、用平等心修的,這是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不一樣的地方。菩薩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未必是真正純淨的清淨心。假如是最極清淨心,那就是普賢行,比菩薩行高一等。普賢菩薩的心沒有分別、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就清淨,沒有分別就平等,沒有迷惑就覺,所以普賢的心是清淨平等覺;以清淨平等覺修菩薩行,那個菩薩行就變成了普賢行。

  教給我們十個原則,第一個從禮敬,對人、對事、對物,外面有禮節,外面有禮,內有敬,真誠的恭敬。這個恭敬心決定沒有差等,對一個普通的凡夫的敬意跟對阿彌陀佛是同樣的,這叫普賢行。如果我們對佛有十分的恭敬,對一個凡夫只有一、二分的恭敬,那是菩薩行,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沒有差別的,有差別的不是普賢行。所以從禮敬、稱讚一直到普皆迴向,普賢行跟菩薩行有什麼不一樣?就是一個有差別,一個沒有差別。普賢是最極的清淨心,真實的平等心,所以他修的是淨業。淨業所感得的是淨土,十方諸佛如來皆有淨土,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就明瞭了,普賢菩薩為什麼能生淨土?他修淨業,心淨則土淨,一切如來皆有淨土,他特別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所以我們要曉得,十大願王就是真實的淨業,勸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這就是唯有業隨身,它是最殊勝的業。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所造之業,沒有能夠比得上普賢菩薩這麼殊勝。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切時』我們要注意,普賢的心行我們一分一秒都不能離開,念念就是這個心,念念就是這個行,這就是真正在前面引導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這一口氣不來,決定往生極樂,為什麼?你二六時中,念念都是普賢的心願。

  【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實實在在這『一剎那即得往生』,往生的時候佛必定來接引,時節因緣,分秒都不差!為什麼又說到了之後就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這一尊阿彌陀佛,大多數都是化身,都是化身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見阿彌陀佛的報身。所以後面講『即見阿彌陀佛』,這是見阿彌陀佛的報身。

  【偈云,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從這首偈當中,我們明白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要想做到究竟圓滿,他必須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普賢菩薩的願,剛才說過了,他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沒有界限,他禮敬的對象、讚歎的對象、供養的對象,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願是有了,心願是有了,但是事相上能不能辦得到?辦不到。譬如我們今天講,我們不要說那麼大,今天講我們這個地球,我們發個願要幫助地球上所有一切苦難的人民,不要講眾生,眾生還要再涉及到動物,那太多了,現在世界上四十多億人,我們有沒有能力都幫助到?沒有能力,做不到!我們有這個心,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今天發普賢的大願,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能力上我們做不到,但是有這個心,有這個心就好,這個心不能沒有。能力做不到不要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好,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我們的智慧、德能就跟彌陀無二無別;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在事上,我們能做到。這也就說明普賢菩薩為什麼要選擇彌陀淨土?他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等覺菩薩,為什麼不在華藏世界去作佛,還要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說,如果就他來講,沒有必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文殊這兩位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為什麼?我們今天也可以發普賢願,也可以修普賢行,不是做不到,我們真的可以做。我們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平等心、大慈悲心,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普賢行。但是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的智慧有限,我們沒有辦法普度一切眾生。因此在十方諸佛剎土修行,要修到有能力普度一切眾生,實在講,你要真正證到八地菩薩才有這個能力。證到八地絕不是個容易事情,那要多長的時間!如果我們說不必斷煩惱,不必用很長的時間,就能夠得到無量的智慧、神通、德能,滿足我們的大願,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第二個法子。這是文殊普賢做榜樣給我們看,他的用意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十大願在事相上兌現了,真正能做得到。『一切圓滿皆無餘』,願願都圓滿,無餘是沒有欠缺。『利樂一切眾生界』,「一切眾生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這是從橫的來說。要從豎的來說,就是九法界眾生,從等覺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橫豎周遍。不到極樂世界沒有這個能力,到極樂世界,這個能力就現前。所以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西方極樂世界非去不可!這個世間太苦,大概中年以上的同修都能深深的體會到,年歲愈大你體會得愈深,這個世間沒有一樣值得留戀的,全是空的、全是假的。

  佛在經上所講的都是真實話,國土微脆,這個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不是永恆不滅的,它也禁不起撞擊,地球要與一個小行星撞擊,也就毀掉了。所以要曉得萬法無常,真正體會到這個世間沒有可留戀的,真實、究竟圓滿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問,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個星球,為什麼它那裡就究竟圓滿,其他的星球就無常?這個裡頭有道理,那個世間是一切眾生清淨心所變現的。十方世界,特別是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什麼變現的?是染污的心,善惡業變現的。尤其在近代,惡業超過了善業,惡勢力大過善的勢力,所以在這個世界的眾生沒有不受苦難的。這裡面業因果報,理事的現象,我們果然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然後你才能夠深深的相信,佛為我們指出一條離苦得樂的道路是正確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文殊發願經云,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文殊的願跟普賢菩薩的願完全相同,這是在《文殊發願經》上有這麼一段,而在《華嚴經》裡面,句子非常相似。由此可知,文殊普賢發願真實不虛,不是一部經上所說的。

  授記,是為他授記作佛,授記度化眾生,類似我們現在所講的預言,預先告訴他。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寶積』是個大法會,在這一會裡面佛講了許多的事情,也曾經在這一會裡面介紹過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會當中:

  【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這一段如果有時間的話,把它的全文找出來看看,對於「十心念佛」會有幫助,在《大寶積經》裡,《大藏經》裡面有,查『發勝志樂會』,查這一部分就可以能查得到。這裡面要緊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與本經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經上說的這十種心,此地沒有列出來,我們下一會查出來把它列出來,這十種心就是菩提心。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教給我們這八個字,要牢牢的記住。如果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古人常說,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是「喊破嚨嚨也枉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可以說是一向專念,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而不能專念,也不能往生。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這是我們從總的來說,要分開來講,前面我們講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

  《寶積經》這一段講把菩提心分做十種,分做十條來講。如果我們就金剛般若會上來講,菩提心就是離四相、離四見。四相四見不捨,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你如何能夠突破重重的障礙?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魔障,《楞嚴》講魔障講得很詳細,五十種陰魔。五十是種類,五十類,五十類裡面,每一類裡頭都不曉得有多少?你要問魔障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周邊,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它擾亂我們,讓我們的心不得清淨;它動搖我們,讓我們時時刻刻在虛妄的境界裡面去起貪瞋痴慢,都是魔障。我們被這些魔障重重包圍著,今天雖然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大菩提心,你這重重魔障你沒有辦法突破,這是實在的。所以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才決定得生極樂世界。黃念老在這一段引用的經文,節錄的不完整,我們把這段經文記下來,把它完整的節錄出來。下面這一段:

  【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

  這一段是說明我們現前生活在這個世界,這一段時間之中,所謂時節因緣。『此佛』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是雜染的意思。雜染就是極苦,與西方極樂世界正好是個對比,那邊極樂,這邊極苦。

  『時有大劫,名曰善賢』,我們現前這一劫,劫是時間的單位,這是一大劫,這一大劫稱為賢劫。為什麼稱為賢劫?因為在這一大劫當中有千佛出世。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第四尊佛,彌勒菩薩當來下生,這是第五尊佛。前面這幾尊佛出現,距離的時間都很長,到末後,佛出現在世間時間比較短。所以有一千尊佛,『成就大悲,出現於世』,要在娑婆世界示現作佛。有這麼多的佛出現,這是很稀有的、不常見的,在這一個大劫當中有這麼多尊佛出現於世。由此可知,世間學佛的這些眾生,陸陸續續他的緣會成就。譬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有緣聞到佛法,但是業障深重不能突破,沒有法子往生。底下一尊彌勒佛出生在世間,時間照《下生經》上講是五十六億萬年之後,正確的數字諸位去查經。這麼長的時間,如果到那個時候我們再得人身,又遇到彌勒菩薩,再能聞到佛法,看能不能往生?彌勒菩薩出世必定講《無量壽經》、必定是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你說我們怎麼知道的?因為《無量壽經》的下半部就是彌勒菩薩當機,釋迦牟尼佛明白把這樁大事付託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一定是依教奉行。假如在那個時候我們障礙還是不能突破,沒有關係,後面還有九百多尊佛,再慢慢來吧!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也有相當的安慰。但是人要有志氣,抓到機會就不能放鬆,我們現在能往生,那多自在!彌勒菩薩將來作佛的時候,我們從西方世界來,是菩薩身分,幫助彌勒菩薩度化眾生,不就更自在?何必到那個時候還來苦學?大好機緣。現在往生極樂世界,將來龍華三會,菩薩身分參與,不一樣,比求生彌勒淨土高明多了。現在不少人修彌勒淨土,希望往生兜率內院,將來彌勒菩薩成佛,他們就是舍利弗、目犍連,佛的常隨弟子,作阿羅漢。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再回來當大菩薩,在他們之上,絕不在他們之下。所以大家仔細想一想,一定要掌握現前的機會,這是稀有難逢。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