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3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倒數第四行,從「教起因緣」第四段看起。

  【彌陀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段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在《彌陀經疏鈔》裡面,也是為我們解釋這一大事因緣。蓮池大師說得非常之好,說『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這個「但」是只要一心持名就夠了,現前就可以圓證三不退。這個意思確實很深,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說得出來;換句話說,他自己要不是深入其境,這個話不但他說不出來,他也體會不到。一句當中,關鍵就在「一心」,一心是因,不退是果。「一心持名」,這個事情實在講很不容易,一般人念佛總不免有夾雜,甚至於有懷疑;只要有夾雜、有懷疑,就不是一心,一心裡面必定是不懷疑、不夾雜,而且不間斷。我們注意持名的「持」字,持是保持,使一切時、一切處中,我們真實皈依阿彌陀佛,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離彌陀的教誨,這才叫做持名。一心,是用真誠心、清淨心來修。果然如是,當下就得不退轉。所以不退轉不是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證得,現在就證得,這是真實不可思議的法門。

  為什麼現在就證得?因為一心是真心,名號是性德,所以大師說『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一心就是凡夫的自性,持名就是究竟成佛。正如同前面《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心就是是心是佛,持名就是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現在又要作佛,他怎麼不成佛?所以說「自心究竟成佛」,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佛菩薩在經論裡面讚歎得太多了,我們節錄這一本,都是經論裡面對於念佛的讚歎。所節錄的這些,實在講是略舉而已,《大藏經》裡面沒有節錄出來的,比這個不知道要多多少倍。這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諸佛共同讚歎」,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完全是事實,我們要認識清楚。就是一心持名不可思議。

  下面是大師對我們的勸勉,『若能諦信』,這關鍵的字眼在「諦」,諦是真實,你真的相信,完全肯定,依教奉行了。信裡面必定是有解有行,這才叫做諦信;信裡面沒有解、沒有行,這個信不能叫諦信。我們佛門裡頭有不少人說信佛了,其實他是不是真信,很有問題。我們也看到許多人說是正信的佛教徒,正信跟諦信不一樣,正信是他明白了、理解了,他不迷了,但是未必能做到。做到了才叫諦信,所以諦比正信又要提升一層。真正相信,依教奉行,蓮池大師告訴我們,『何須遍歷三乘』。因為一般人修行證果,必須要依照次第來修學,三乘就好像我們念書,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念書一定是這麼個層次。在佛法裡,一定是由小乘聲聞、中乘緣覺、大乘菩薩,就跟念書三個階段一樣。要是一心持名,不必這麼麻煩,用不著經歷三乘,他修因就是證果,因果同時。所以這是成佛之道,一下手就成佛,不需要經過小乘、中乘、大乘,不需要經歷,也不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

  你看『久經多劫』,通常人修行確實是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佛在經上常說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在我們現代人觀念當中,已經是天文數字。阿僧祇的說法,經裡頭列有許多種講法,都是很長的數字。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大專佛教講座給同學們介紹「三大阿僧祇劫」一個計算的方法,那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對現代人來說。他說依我們中國數字的單位,中國人的算法,萬萬是億,萬億就叫兆。以兆為單位,多少兆?他說上面是一千,下面是八個萬,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是一個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你還要乘三倍,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成佛,諸位要曉得,不是從我們現在算起,我們現在這個修學不算數。從什麼時候算起?是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天算起;換句話說,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他們那裡開始算起,也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完成。你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以前所花的那些時間,沒有算在內。如果把那些時間統統算在裡面,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屬於無量劫。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才曉得成佛不容易,成佛真難!

  依照佛在經典上所說的,這是講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想證得小乘初果,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能證得。試想想現代的人誰能做得到?所謂的見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見解上的錯誤。第一個,身見。這是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細說太麻煩,歸納這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所有一切六道眾生,都把身當作我。提到我,身就是我,這是個錯誤的見解,身不是我。幾個人知道身不是我,能把身見破掉?身不是我,是什麼?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穿的這件衣服,衣服不是我,這個大家容易懂得。衣服是什麼?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但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身體也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如果是我,我就有生死,諸位要曉得,我沒有生死。正如同衣服,衣服不是我,所以衣服破舊了,可以換一件新的。身不是我,身老了、衰了、不能用了,再換一個身體。六道輪迴就是換身體,就好像我們衣服穿髒、穿破了,脫掉換件新的一樣。所以一般人貪生怕死,他怕這個身要換身。衣服髒了,換件新衣服,你怎麼不怕?你怎麼很歡喜的就把衣服脫掉,再穿一件新的?是因為你了解事實真相。現在你迷了,以為身體是我,唯恐身體壞了,唯恐身體滅了,這錯誤的觀念。幾個人能把這個觀念轉過來,不再執著身是我?

  身不是我,到底什麼是我?西方的哲學家很聰明,他們曉得身體大概不是我,而我是什麼?「我思故我在」。他想的,也很聰明,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大概是我。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心,你心裡在想什麼?你能想,能想、能分別、能思惟的,他把這個東西當作是「我」。哲學家比一般人就聰明多了,實在講,升了一級。其實這個東西還不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佛講這是第六意識,這是屬於心意識,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真心、本性,佛跟我們講真如本性,那個是我,永遠沒有生滅,它是真正的無為法。所謂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我是沒有生滅的。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真我,不是沒有我,真正有我,佛法講的常樂我淨,這四種是真的,真有。但是凡夫只有名詞,沒有實體,沒有實質,有名無實。剛才說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就找到了,真的我就找到了、就證得,法身就是我,是真正的我。這是第一類,講的身見。

  第二類錯誤的知見,叫邊見。邊見的意思就是相對的觀念,我,我的對面是人,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這是錯誤觀念。我們想想,六道眾生哪個不是生活在相對的觀念裡面?想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那就太難了。相對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門,二就不是佛法。這個意思比剛才講的身見還難懂,還不好懂。佛講,二是錯誤的觀念,二不是正確的觀念,我們分人我、分是非、分彼此,都落在二裡頭。這個問題,在大乘經裡面要深入細細去研究體會,你真的要懂得不二法門了,那就很值得慶幸,懂得是解悟,就看破了。看破之下,要真正把二放下,就是二邊要放下;二邊放下之後,你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一真法界。只要有二,你決定是在六道、在十法界,你不能入一真法界。真正修行人,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是一;二,心就不清淨。譬如我們剛才講的,有人我、有是非,心怎麼可能清淨?怎麼可能平等?我們講真修行,功夫在這裡見。

  你看《六祖壇經》,《壇經》上記載,惠能大師得法之後,因為同學們不服,嫉妒障礙,逼得他沒有辦法,跑到獵人隊裡面去隱居,躲避這個災難,在獵人隊裡住了十五年。大家對他漸漸淡忘掉了,他才出來,到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師在那裡講《涅槃經》。這很有緣分,所謂風動、幡動,印宗知道他了,知道他是禪宗第六代祖,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請教。問他:你在黃梅,五祖當年說法,對於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怎麼講的?向他請教。六祖也沒有答覆什麼叫禪定,什麼叫解脫,沒講,只告訴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即不是佛法。他給他這麼說法。這個答覆得究竟、徹底!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這是已經入了不二法門,他才能說得出來。你看看別人要是問我們禪定怎麼講,我們一定查很多東西,禪定怎麼說,什麼叫禪、什麼叫定,給你解釋這個,我們就沒有六祖那套本事。說實在的話,六祖那套東西搬來,你對人講了沒用處,人家不懂。我們還是講什麼叫禪、什麼叫定、什麼叫解、什麼叫脫,大家聽了還津津有味,可是怎麼樣?沒入。說老實話,戲論而已,確實不是佛法。

  所以我們要懂得,佛法是不二法。如何能入不二法門?二是邊見,你看在見思煩惱裡面,見惑擺在第二條,我們如何能突破?我們讀《壇經》知道六祖突破了,所以他的心清淨。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今天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他為什麼常生智慧?人家入不二法門。我們為什麼有煩惱?我們有是非人我,你說這個多麻煩!真功夫在哪裡,要曉得。

  第三個叫見取見,第四個叫戒取見,這兩種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都是屬於成見,成見為什麼分做兩個?一個從果上講的,一個從因上講的。戒取見是從因上講的成見,見取見是從果上講的成見,這兩種也是錯誤的見解,不是正確的。最後一類,叫邪見,凡是不屬於上面四種的一切不正確的見解,都歸到邪見。所以把錯誤的見解歸納成這個五大類,五大類錯誤的見解都沒有了,你才證得小乘的初果。如果修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年級,恭喜你,你已經上一年級,上學了,正式是一年級的學生。難!不容易!我們在這個時代當中,看看所有的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能入這個境界,幾乎都沒聽說過,別說看到,沒聽說過,所見所聞都是是非人我。才曉得這個事情難!

  我們諸位在座的同修,絕非偶然,你能在此地坐一個半鐘點,佛在本經上說過,《金剛經》上講過,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大家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非常深厚。絕非偶然,可以說是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想想今天怎麼樣?還不過是如此而已。為什麼修積無量劫還搞到今天這個樣子?就好像是天天都在念書,好像也念得很認真,參加考試從來沒有一次及格過,不及格,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沒有斷。沒斷,下一次再得人身,遇到佛法,從頭來起。無量劫來,每次都從頭來起,我們搞的是這個。實在講,這是佛講的話,講得好、講得正確,進得少退得多,所以「久經多劫」。

  幸虧過去世累積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想想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到底夠不夠?從哪些地方看?從信、願、行上看。你遇到這個法門,真的相信,一絲毫不懷疑,真正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那就恭喜你,你無量劫所植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了,只要你保持,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如果你對這個法門遇到了還懷疑,若信若無,想往生又留戀這個世間,那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不夠,沒成熟,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有問題。那個問題看什麼?看你最後臨終的一念,也許你的緣分很好,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大家給你助念,一提醒,在那個時候一念回心,真的就往生了。如果你遇到的緣不好,沒有人給你助念,家親眷屬捨不得你離開,哭哭啼啼,你的心一亂,你就又回來了,再搞六道輪迴。關鍵在那個時候。

  所以,若能諦信,諦信就重要了,不必經歷三乘,不必要很長的時間。『不越一念,頓證菩提』,這個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四字、六字都可以。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行,你念「阿彌陀佛」也行,一句。「不越一念」,就是這一念你就成功了。「頓證」是這一生當中就證得,這個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經上告訴我們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根性利的人,一天就證得,根性再鈍的人,七天也必定證得。所以淨宗修行,古來祖師提倡結七念佛,我們現在人叫打佛七。打佛七的用意何在?就是求證一心不亂,就是為這個事情。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打佛七是時有所聞,每一個有佛教的地方我們都聽到打佛七。佛七的法會非常殊勝、非常頻繁,但是沒聽到一個人證果的,得一心不亂就是證果,沒有聽說。為什麼這樣頻繁的佛七,沒有一個人成就,原因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若能諦信」,他沒有諦信,所以參加佛七也不能得一心。真正結七念佛,實在講,跟我們現在打佛七不一樣,它是七天七夜這一句佛號不間斷,那個叫打佛七。不是像我們現在一天念幾支香,一支香念下來之後還休息半個鐘點,又是雜心閒話,那怎麼能成功?七天七夜不間斷,那個叫佛七。所以真正的佛七我們沒見過,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佛七是佛七法會,大家在一塊搞熱鬧,人愈多愈好,搞熱鬧,不是真正在用功。

  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說,真正打佛七,人數不可以超過十個人,如果超過十個人,主七和尚他的精神就照顧不過來。主七的老師對於每一個用功的人,他的情況都必須觀察明瞭,時時刻刻要照顧到,不能讓他發生錯誤。這個錯誤,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走火入魔,這是要照顧到的,是日夜不能間斷的。吃東西,有護七,有護持的人,把吃的東西做好,到時候放在一邊,你餓了你自己去吃。吃的時候,念佛還是不間斷,絕無夾雜。我肚子餓了想吃東西,招呼你說「吃東西時候到了」,那你夾雜了一個「吃東西時候到了」,這成什麼話!不能夾雜的。不但沒有言語夾雜,念頭都沒有。自己想吃自己吃,絕不照顧另外一個人,大家雖然在一塊共修,各個人心都是清淨的,都是沒有一絲毫夾雜的,那才叫做結七念佛。這樣殊勝的念佛道場現在也沒有了,實在講,如果有這麼一個道場,招生恐怕都招不到。七天七夜不睡覺太苦了,不行,恐怕一個學生都招不到。所以現在才曉得,真幹沒有人來,湊熱鬧、幹假的人就太多了,這樣學佛怎麼能成就?

  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念的方法完全遵守大勢至菩薩教導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結果就是頓證菩提。你看看,這『豈非大事』?這一大事因緣,蓮池大師指歸到「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一大事因緣。確實,除佛如來出世之外,任何一個人都辦不到,也說不出。這是淨宗的「教起因緣」。

  【蕅益大師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蕅益大師這段話,是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的,他對於《阿彌陀經》的讚歎,這幾句話是讚歎到了極處。『絕待圓融』,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是絕對的圓融、究竟圓滿的圓融。『不可思議』,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但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不可思」就是無法想像,「不可議」,議是議論,就是沒有辦法說得出。言語說不出的,心思達不到的,這不可思議,即使等覺菩薩也不可思議。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很多這樣的句子,等覺菩薩如果不得如來威神的加持,他也說不出來。我們今天在此地,能夠說一點,諸位能夠體會到一點,都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的確無法體會。

  下面這幾句,舉出幾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證實此經「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大乘經裡面,首推《華嚴》、《法華》,這兩部經在佛法裡面被稱為是經中之王,也是一切經裡頭最高的、最殊勝的。『華嚴奧藏』,「奧」是深奧,「藏」是隱藏而不露的,也就是《華嚴經》最精深的一部分,最不容易說、聽的一部分。說尚且難,何況人能聽懂,這稱之為奧藏。『法華秘髓』,「秘髓」的意思跟奧藏相彷彿,秘是深密,跟奧的意思一樣,深奧。諸位必須要曉得,佛法裡沒有祕密,這個大家要記住。祕密的事情就是不可告人的,不可告人的一定不是好事,所以佛菩薩沒有祕密。但是佛法裡有深密,它太深了,理太深,講出來人家不容易懂,這是事實,絕無祕密可言。髓是骨髓,這也是等於奧藏的意思一樣,意思也是《法華經》裡面最深奧、最精華的部分。這是指出兩部大乘經,說這兩部經就總含一切經,這兩部經是一切經的代表。

  『一切諸佛之心要』,這是從果上說。諸佛是修行達到究竟圓滿之人,他證果了。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真心。真心裡面最精要的精華、重要的部分,「心要」是這個意思,就是精華、重要的部分。『菩薩』是正在修學的人,『萬行』是講菩薩在行門當中,他正在修。修行的『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這個意思是講,所有一切菩薩修行成佛的指南,我們今天講方向、目標,菩薩修行的方向、目標。『皆不出於此』,「此」是指的《阿彌陀經》;換句話說,《阿彌陀經》是華嚴奧藏,《阿彌陀經》是法華秘髓,《阿彌陀經》是一切諸佛之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蕅益大師說的是《阿彌陀經》,我們今天研究的是《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必須要曉得《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的關係,否則的話,為什麼把《阿彌陀經》的註解扯到這上來說?蓮池大師講了,《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就是它是一部經。《無量壽經》是細說,說得詳細,《阿彌陀經》是略說,說得簡單。所以他老人家講,這兩部叫大本、小本;也就是說,《彌陀經》的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小本就是《阿彌陀經》。因此,《阿彌陀經》裡面的註解可以拿來註解《無量壽經》,因為它是同一部的。

  從蕅益大師這幾句話我們就曉得,這部經真實不可思議,確實超越《華嚴》、《法華》之上。若能諦信,依教奉行,《華嚴》、《法華》都應該放下才對。現在有不少人找我,希望我講《華嚴經》,這個東西應當要放下。為什麼還要去探討《華嚴》?實在說,就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太深。我們每天雖然讀誦,有些人讀誦超過一萬遍,有沒有用處?我看沒用。為什麼沒用?一天到晚還愁眉苦臉,煩惱重重,這就是沒用。他真要念懂了,我們剛才講了,即使不入,他能夠理解,他都法喜充滿。他的人會變樣子,相貌會變,體質會變,這是我們世法裡頭也講相隨心轉,佛法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他會得受用。果然解悟,明白、了解了,剛才講了,雖不入其境,他生歡喜心。道理明白了,佛法懂了,但是現在還沒做到,歡喜心生出來了;歡喜心生出來,人的相貌就變了,何況能夠實行!要能實行,他就是阿彌陀佛,他就是佛的化身,他要能做到的話。即使做不到,他的相貌也會變,體質也會變。

  如果我們在相貌、體質上都沒有改變,我們的佛法,實在講只住在「名字位」中。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我們是什麼佛?有名無實,雖然念了一萬遍也是有名無實,沒去做。如果認真去做,那叫「觀行位」。觀行就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觀行兩個字,觀是觀念,剛才講,觀念修正過來了;行是行為,生活行為改變了,你真正用功。佛法的修學,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上,這個佛法是假的,沒用處。要曉得,佛法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學了馬上就管用,就轉境界,確實是煩惱輕、智慧長,我們功夫才能得力,佛法的利益立刻就得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把佛法,就是學佛跟生活脫節,認為是兩樁事情,那就完全錯了。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日道隱於無量壽經甄解中曰。】

  我們先把這個題說一說。『日』是日本,日本的一位法師釋『道隱』,他是我們中國唐朝時候人,也是日本出家的大德來到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師。他在中國的當時,曾經親近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善導大師,他是善導大師的學生。回到日本之後,弘揚淨宗,給《無量壽經》做了個註解,叫《甄解》,《甄解》就是他註解的名稱。這個註解做得很好,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裡面引用了很多。《甄解》這本書,現在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是從日本的本子裡面翻印出來的。我不知道它原本是出在那一本書,可能是日本有一套《淨土宗全書》,好像精裝本有二、三十冊,可能是那個裡面,我看那個版本的樣子很像。但是日本《卍續藏》裡頭收的也有。這兩種本子,不曉得它是用哪一種版本來翻印的,印得不錯,印得很好,很有參考價值。道隱法師採取的經本是慧遠大師的本子,採取的底本,跟我們隋朝小慧遠的《無量壽經疏》是同一個原本,就是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翻譯的。註解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

  這一段話是很感嘆的話。『五濁惡世』是佛在經上講的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一直到佛的法運終結這一萬二千年,佛叫它做「五濁惡世」。三千年前那個時代,佛說這個名詞,我們現代人想像很難接受。如果釋迦牟尼佛在今天講五濁之世,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點頭,的確現在這個世間濁惡到了極處。濁就是污染,我們從社會上來觀察,現在大家曉得環境污染已經是非常的嚴重。可是一般人還沒有意識到人性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乃至於我們生理的污染,實在講嚴重到極處了。科學家已經提出警告,他說我們現在環境污染如果不能有效改善,這個地球上五十年之後,地球的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為什麼?將來水污染,水有毒,空氣污染,呼吸也有毒,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所以現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是極力在講求環保。有沒有效果?大家都看得到的,沒有效果。為什麼沒有效果?佛法說的他不知道,佛法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人性的污染。所以,防止污染要從哪裡做起?從心理污染做起,如何防範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你要從這裡做起,才能夠生到效果,這是根本,環境污染是枝末。

  我們看看,今天從根本上來講,那不得了!不但現在人不懂得防止,而且加速度在製造污染,什麼東西?電腦網路。你們想想這個東西多可怕!哪一家人有電腦,污染就到他家。什麼污染?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精神污染,到你家了。特別是小朋友,他不懂事,打開電腦,你以為他在幹什麼?他在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污染身心的東西。所以底下一代的人,科學家講得沒錯,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人生存。太可怕了,濁惡到極處,濁惡到非常嚴重的時代。

  『造惡之時』,人起心動念都造罪業,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都幹這個事情,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都在造罪業。『聖道一種,今時難修』,「聖道」是指佛法。佛法這樣東西,在現代這個時代,眾生不容易修學。『其難非一』,要想修行,有許許多多的困難,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無論哪一個法門都不容易,因為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才能超越六道,妄想、分別斷了,才能超越十法界,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所以佛說種種法門,在我們今天,這些法門我們只是羨慕而已,沒有法子修學。不但無法修學,甚至於我們想正確的理解它都不容易。我們去研究探討,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曲解了,還自以為是。這是道隱法師在唐朝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他就有這樣的感慨。

  【特此一門。】

  在一切法門裡面,『特此一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特別。

  【至圓極頓。】

  『至』是達到頂點,這個法門圓融,圓融到極處,絕不亞於《華嚴》、《法華》,《華嚴》、《法華》都是圓教一乘大經,不亞於它們。『極頓』,這尤其是殊勝,頓是頓超,前面講了,一生成就。

  【而且由其簡易直捷。】

  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直捷了當,這裡面決定沒有委曲之相。沒有委曲之相,他不必經歷三乘,不需要多生多劫,這一生當中就能夠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他底下就下結論了。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

  『出世』是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說法,說種種法,說這部經才叫『正說』。像我們讀書一樣,這是主修的一科,其他一切法門是選修,可選可以不選。這個法門才是主修的法門,這個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正說的法門,因為這個法門普度一切眾生。

  【一代所說歸此經。】

  『一代』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指歸到淨土法門,這是古德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們這個講題就用的是「大乘無量壽經指歸」。一切經到最後總結,都結歸在淨土。

  【如眾水歸於大海。】

  這一句是比喻。中國是在太平洋的西岸,大陸上所有的河流,河水都向東流,都流入大海。這裡比喻把一切經比喻作江河,江河雖然多,後面都歸大海。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比喻作大海,所有一切水都流入大海,這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經都歸到淨土。這對於淨土的讚歎有沒有過分?初學的同修,或者是不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聽到這個話很難接受。你們修淨土的人誇耀你們自己,所謂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會不會有這個情形?不是的。我們從整個佛法裡面能夠看到這個事實,那就是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的歸宿,是《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所有一切大乘法的歸宿,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了?都歸到華藏世界。

  到了華藏世界以後那個情形怎麼樣?華藏世界的佛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的當首(左右手)是文殊、普賢,西方極樂世界是觀音、勢至,毘盧遮那的左右手是文殊、普賢。你遇到文殊、普賢之後,這兩位菩薩再勸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拐這麼大的一個彎,最後還是到極樂世界去,這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文殊、普賢在《華嚴經》末後都是發願求生淨土。《華嚴》上我們看到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他們那個時候真正諦信了,決定不再懷疑。始終,始是初地開始,終是等覺,這裡頭包括十一個位次,從初地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都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得到一個證明,確實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統統歸淨土。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

  《華嚴》的確是無與倫比的大法會,這個法會是世尊在定中所顯現的境界,不是在人間,展示出毘盧遮那佛的報土,華藏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是小小的一點。佛告訴我們,西方世界距離娑婆世界,當中十萬億個佛國土,而佛講的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好像二十層,我們娑婆跟西方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好比一個二十層的大樓,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是華藏世界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它一層裡面的世界就無量無邊,何況有二十層?佛告訴我們,在太虛空之中,像這樣的華藏世界無量無邊。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小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講華藏世界是講大世界。這個因緣就太複雜了、太多了,沒有法子說,說『百萬阿僧祇因緣』興起的《華嚴》經典。

  《華嚴經》的分量有多少?太多了,絕對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就是大龍菩薩龍宮裡收藏的原本全部的《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他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古印度計算書本文字是用「偈」做單位的,偈是什麼?四句叫一首偈,無論句子長短,四句做一個單位。不像我們中國人,中國人算字數,一部書有多大的分量,說它有多少字。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微塵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把世界磨成粉、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偈,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你想想,這部經拿到我們地球,地球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我們銀河系也容納不下,因為什麼?銀河系才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偈,我們這一個銀河系容納不下。你曉得它的分量多少!

  所以,龍樹菩薩出了龍宮之後,在我們世間流通的《華嚴經》叫下本。當中有中本,中本就是節本,也就是《華嚴經》重要地方節錄的。下本,就是小本,小本是綱目,就如同《四庫全書》的目錄提要一樣。《四庫全書》分量很大,目錄有個簡單的介紹,叫目錄提要。龍樹菩薩傳的是《華嚴經》的綱目提要,這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嚴經》。但是這部經,就是目錄提要,分量是十萬偈,也就是四十萬句,我們中文本只有一半。中文本的譯本大概只有五萬偈的樣子,這部經少了一半。這麼大的經典在古時候流傳,的確很容易散失,所以我們翻譯的本子是原文的殘缺本,不是個完整的本子。在中國總共做了三次的翻譯,整個合起來是原來的十萬頌的下本經的一半,我們稱之為略本。但是現在原文在這個世界已經失傳,已經沒有了,《華嚴經》現在保存下來的就是中文的譯本。《華嚴》之典是無量因緣以起的。

  【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

  《法華經》,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而為一切眾生宣說佛之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舉這兩部經,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

  【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這句話真的是不容易說得出來。『由序』是什麼?我們經一打開都是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就好比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正宗分,這個比喻是太難得了;換句話說,《華嚴》、《法華》不過是個引導而已,真正的歸宿就在此經。這是一千三百年前,日本的高僧道隱法師所說的,說得非常之好。的確是佛的意思,他沒有說錯。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