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講述筆記—本經勝妙大力用  (第八集)  1988/04  美國舊金山  檔名:02-023-0008

  二十一頁第一行看起,這是玄義裡面的第四大段「方便力用」。前面講過辨體、宗趣,現在要討論的是力用,也就是這部經我們依照它修學,會得到些什麼利益,有什麼用處,有什麼好處,這個題目也非常的重要。「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這段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說這部經的能力究竟有多麼大,佛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對本經特別的讚歎;換句話說,它的作用實在是太大。所以,首先說出來度生方便,前面我們讀到過,是以這部經為第一。因為這個法門就是太簡單、太容易了,任何人都能修學,不費時間,就是不浪費我們時間,也不浪費我們的金錢。

  因此,無論什麼人都很容易修學,成就又非常的特殊,不是任何一個法門所以能夠比的,這正是所謂說一切諸佛的究竟方便法門。但是,很可惜的,就是對於這個法門認識的人非常的少。所以真正認識它,古德講「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你遇到它了,你認識它,因為你認識這個法門,正如古人所說的,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換句話說,一切法門不可能叫你一生成佛,這個法門叫你一生成佛,所以很不容易遇到。雖然這個法門,在現在這個世界裡面可以說相當的普遍,其實怎麼樣?普遍是一樁事情,念佛的人雖然多,如法的人不多,對於這個法門真正透徹理解的人不多,這就是有真正弘揚的必要了。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第一種「說經」,佛要不出世;換句話說,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佛法是佛說的。「法施利益」,法就是說法,為眾生說法,利益是「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這是第一種利益。第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這是第二個利益。佛在世的時候,有,佛現在不在世,所以我們現在見佛的光明很難。實在講見佛的光明,你自己是真正如法修行,確實有這個感應。但是,魔的感應比佛的感應還要多,諸位要念《楞嚴經》就曉得,《楞嚴經》把魔在世間做佛事,來欺騙眾生有多少?經上說如恆河沙,「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樣去辨別?他所顯現的神通、所顯現的瑞相,簡直就跟佛差不多,確實沒有辦法辨別。什麼樣揀別是真佛?我在此地提示諸位過,你的心清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你所見的瑞相是真的,那是真的跟佛有感應,魔沒有辦法。如果我們心裡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我們所見到的境界決定靠不住。

  為什麼?佛心平等,佛心清淨,佛心慈悲,我們自己的心也是清淨、平等、慈悲,這個有感應。我們心裡有高下、有勝負,我比別人強,別人不如我,你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不是佛菩薩的念頭,你跟佛菩薩不可能起感應道交。你跟魔起感應道交,魔好勝,魔好強,魔就是他第一,別人都不如他,這個念頭是魔的念頭,不是佛的念頭。這是提示諸位非常簡單揀別,就是我們將來遇到這個現象了,我自己遇到了靠得住靠不住?如果我自己分別執著妄想的念頭沒有斷,我常常見這個現象,絕不是好現象。我記得有一次在台中,也有一個大專學生,學佛沒多久,見到一些佛菩薩的現相了,在台中跟李老師講,李老師點點頭說:快了、快了。李老師也不說,他走了以後,人家問老師,說快得精神病,這麼回事,快得精神病。結果真被他預料到了,三個月以後那個學生得精神病,真被他說準。這個事情現在非常之多,我們要小心謹慎。所以學佛要依法,法是經典,只要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經典一樣,不求神通,不求這些感應,我們就會避免不必要的這些障礙。

  第三,「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我們曉得,拿世間法來講,人最親愛的無過於父子,佛勸他父親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可以說佛對於他的家屬,對於他的姨母、他的親戚,統統是勸他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實在這是佛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如果在一切法門裡面,你不會選擇,你看看,佛怎麼樣勸他的父親,怎麼樣勸他的姨母,你看看這些,你就知道了。他的兄弟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是念佛生淨土的。怎麼知道?《無量壽經》裡頭有,阿難在《無量壽經》裡頭發願求生淨土。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這段話是佛在經上對他父親說的,勸他父親念佛。這句話裡面,就具足念佛三個條件,生死中念佛之心,這就是不懷疑,決定沒有疑惑。但能繫念不止,這就不間斷、不夾雜,這是念佛三個條件。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的。所以你這樣念,決定生在佛前,就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我們一得往生,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我們無始劫以來一切的罪惡都消除了。因為你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你,首先,佛的光照你,佛光注照就是滅罪增福。首先蒙佛光加持,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滅罪消災,增長福慧,成大慈悲。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種種行門就是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法門,佛門裡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非不殊勝,不能說它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這確實不是一般人在一生當中能夠修得成功,不是說那個法門不好,怕的是你修不成。「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這是說明念佛跟其他法門比較,它容易、它方便,無論哪個人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能夠成功。這個法門的殊勝,道場的興衰不在乎人多,諸位要曉得,不是說這個道場很大、人很多就很興旺,不是的。興旺從哪裡看?是從它的成就上看,這個道場有一萬人,將來修行沒有一個人能出得了三界,這道場沒成就,毫無成就。如果這個道場只有十個、八個人,這十個、八個人個個都往生,這道場是第一道場,無比殊勝的道場,成就從這個地方看,以這個來論興旺。

  佛門裡頭有個小書叫《西方確指》,大概此地也有,薄薄的一個小冊子。《西方確指》那本書是清朝的時候,人家駕乩扶鸞扶出來的,但是,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乩壇裡面的東西多半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這個是真的,這隨著降乩的人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這幾個人喜歡扶鸞,天天搞這個玩意,跟這幾個人有很深厚的因緣。這個乩壇,那個冊子上講得很清楚,他們大概在隋唐的時候就在一起修行,這幾個人就在一塊真正是老同修了,他修念佛法門往生了,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幾個人沒有修念佛法門,所以還在這裡輪迴轉世,這一世還不錯又轉成人道,而且這幾個人還在一起,有八個人。所以他就來了,他說我跟你們前世是什麼因緣,前世我們同學在一塊修行的,我現在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阿彌陀佛給他一個稱號覺明妙行菩薩,所以大家就稱他覺明妙行菩薩,他在乩壇裡面講解淨土法門,勸他們修行。

  這個裡面他講得很多,而且可以說句句都非常的精彩,都非常重要。裡面有一個沈元輝,也是他八個人當中的一個人,這有一段話就是他對沈元輝講的。他講一般修淨土的人,他之所以不能成功,他犯了幾個忌諱,什麼忌諱?第一個就是夾雜,什麼叫做夾雜?念佛不老實,又是念經,又是持咒,又要做法會,又要說一些沒要緊的禪,他樣樣都修,這個樣子就難了,這樣就難了,這是夾雜。他說既然夾雜,心就不專,念佛目標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你心裡頭如此的夾雜,他怎麼可能念到一心?所以一心不能成就,這樣往生就非常困難。所以就跟他講,你這樣下去,你這一生的光陰又空過了,非常可惜。所以就勸他,他說你從今以後,你一概都不要去,你只老實緊緊的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念念求生淨土。他說你這個功夫慢慢成就,決定錯不了,決定往生見佛。

  這是《西方確指》有這麼一段話,最怕的是夾雜、間斷,不夾雜就專心。我念經,現在的人又想念這個經,又想念那個經,我們要勸他不念他放不下,他很難過。所以不得已也就勸勸他,經可以念念,可是不能念得太多,太多就太雜了。實在講你念兩部經不如念一部經,修淨土的人念什麼經?念《無量壽經》,念《彌陀經》,念《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三經實在講念一部經就夠了,三經裡面選一部,另外這兩部經可以看看,做做參考。選定這一部,這一部經就是天天要去讀,把它當作功課,每天要念,我們的心才專,才有效果。決定不要夾雜,這點很重要。

  下面一段說,「念佛有四種」,實在講念佛有很多種方法,這個四種是四大類,每一類裡頭那個種類不曉得又有多少種,太多了。第一種「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都是提倡持名念佛,就是念佛名號,佛的名號就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徑路是近路,你要想走最近的一條路你就念佛,你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沒有比這個路更近。前面跟諸位講了很多事實,過去、現代專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到臨命終時預知時至,不生病自自在在走了的很多。那些人之所以能成就沒有別的祕訣,就是他肯老實念佛,他真正做到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臨終走得那麼自在。這就是念佛功夫得力,念佛這個功夫能消一切的罪障。所以說我們業障很多,我們修行要怎麼懺悔?實在講真正講懺除業障,沒有比念阿彌陀佛這個力量更大。

  所以,《觀無量壽佛經直指》那個註解裡頭說,《直指》這個註解是清朝乾隆年間灌頂法師作的。灌頂法師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法師,他的著作很多,修行的功夫也非常之好。他在註解裡面講,念佛求生是解除冤結最好的方法,是超生脫死第一個單方。我們無量劫來跟這些眾生結的冤仇太多了,這個冤仇怎麼能把它消除?念佛。所以真正念佛的人沒有罪障,他罪障隨著佛號消除。經上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觀無量壽佛經》裡講的。要怎麼念法?剛才跟諸位講的,要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的人才行,要以清淨心去念,才有這麼大的力量,才能夠消滅一切災難。真正念佛人,前面我們也曾經看到過,《十住往生經》裡面佛講的,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你一切的災難橫禍不會遇到的,這些都是講專心的人。夾雜不行,夾雜就沒有這個力量,決定不能夾雜,我們要真正認識,真正要了解。

  一切大乘經典是很好,不錯,我們要不要學?應該是要學。但是,我奉勸諸位,你們現在不要學,第一個,你現在想學這些大乘經典,障礙很多,你沒有好的老師指導你;換句話說,你縱然想學也是盲修瞎練。拿到古人那些註解行不行?不行。如果沒有那個人親自來指點你,你拿到註解一樣也會搞錯的。我們要學,到哪裡去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我想學《法華經》,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請阿彌陀佛跟我講一部《法華經》。阿彌陀佛要不跟你講,那他就不慈悲,那他就違背了本願,他一定會跟你講的。我想學《華嚴經》,我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所以我們現在一個目標就是去見阿彌陀佛,要見阿彌陀佛我就念這部經,學這部經就行了。我用這部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都沒有問題,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究竟,穩穩當當決定不會出毛病。

  這是我給諸位的建議,因為如果在這個世間學一切大乘經典,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是一無所成。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我學佛學了三十多年,學過多少大乘經論,我也講了二十九年,結果就是一無所成,一樣都不得力,這才回過頭來真正覺悟,從前路走錯了。如果我一開頭,我就專修這個念佛法門,我就依靠這一部經典,給諸位說,我老早老早就上品上生了。不至於到現在這個樣子,這就是自己路走錯了,冤枉了,現在曉得。可是還有些迷惑顛倒的人、糊塗人他怎麼說?你教我學這一門,你自己學得那麼多。好像很不服氣,好像是我騙他,我說好,那你就照我那個路子走好了。你再走上個三十幾年,你能不能走到淨土、走到這條正路?靠不住。要曉得大乘佛法像迷宮一樣,進去之後很少人能鑽得出來,能鑽得出來幸運,太幸運了,不是那麼容易事情。所以說多少修學大乘佛法的法師大德不相信這個法門,那就是迷宮裡頭沒有鑽出來,這是我深深體驗到的。大乘佛法裡頭很熱鬧,花樣太多了,確實叫你目不暇給,但是,與斷煩惱開智慧、與了生死不相干。

  所以學佛的效果自己要常常勘驗自己,想想看,我學佛有沒有成就?這個成就,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清淨,怎麼清淨法?我的分別愈來愈少,執著愈來愈少,妄想愈來愈少,這就是進步。幾時到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沒有了,那你就上軌道了,這就入了佛門。最低限度像圓教你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就是須陀洹以上。換句話說,我們還是有分別執著妄想,自己要覺悟我是凡夫,沒有入門。佛法的大門我們看到沒進去,一步也沒有跨進去,這是一定要覺悟。沒有能力跨進去;換句話說,唯一有辦法成就的就是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品位高下,前面講了看你念佛功夫深淺,念佛功夫深淺從什麼地方看?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功夫深淺不在這裡算起。如果說一天念多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的,古大德還諷刺他,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是落空了嗎?由此可知,功夫深淺不是在念得多少。而是在什麼?還是剛才講的一個原理,就是你的佛號是不是把你的妄想心、分別心壓下去。真正伏住了,妄想分別執著我這一句佛號真把它壓住了,妄念才起來,阿彌陀佛,這是功夫,你能伏得住這是你功夫得力,就是講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你心得清淨。

  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斷掉了,這叫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你得到念佛三昧。三昧功夫深開智慧,就明心見性了,那就是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是到達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個原理通一切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念佛也不例外。由此可知,念佛功夫的淺深,是看你佛號能不能伏住你的分別執著妄想,是在這個地方,是二六時中心地清淨、平等、慈悲。這個功夫是要應用在生活上,從早到晚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心都是清淨、平等、慈悲,功夫從這上面看。不是說我念佛的時候有這個功夫了,佛號不念了就沒有了,這一點都沒用,這沒上軌道,這個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沒有法子。一定要把功夫應用到實際生活上。不但是對佛門各宗各派,我們一律尊重、一律平等,對於外道也是一律尊重、一律平等。

  台灣大學有幾個同學,他們是參加慈光講座的,帶了一個美國的牧師,是他們學校的客座教授,到慈光圖書館來看我,先討論佛法,講佛教與基督教。我就跟他講,我說佛法非常尊重基督教,他說為什麼?因為我們坐在一張圓桌上談話,我就舉比喻,我說佛法像這張桌子的桌面,基督教是茶杯擺在這上面,你對我有界線,畫這個圈有界線,我對你沒有界線。他說我們要怎樣才平等?我說你把這個杯子打破就平等了,打破沒有界線了,我們就平等了。你有這個執著,有這個界線你心永遠小;我沒有執著,海闊天空,一切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他很特別。最後他告訴我,他從香港來,他在香港基督教叢林住過兩年,但是,他說他從來沒有破壞過佛教。我一聽說基督教叢林,我知道一點那學校,基督教叢林是怎麼回事?大陸上有很多法師逃難逃到香港,沒有地方收容,吃住都成問題。基督教建立了一個叢林,裡面也有佛像、也有佛經,讓這些出家人到裡面去住,四事供養。日久天長,覺得基督教的恩德太大了,照顧這麼周到,無微不至,以後都學基督教了,都變成基督教徒去了,都還俗了。也給你介紹工作,甚至於給你介紹女朋友,都結婚了,一塌糊塗。他說我在那裡兩年,沒有破壞過佛教。

  我聽說這個話,我就告訴他,我說實在講基督教叢林宗旨,我們佛教很讚成。他聽了就嚇一跳,他覺得很奇怪。我們希望你多建幾個,他更奇怪了,為什麼?我說我們佛門這個教傳了三千多年,裡頭的垃圾總是免不了的,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清除,你們很慈悲,給我們設了很多垃圾站,把我們的垃圾統統都收去了,我們佛教徒對你很感激。他聽了愣住了,我這個話說給他,他必定反應上去;換句話,就告訴他,真正的佛教徒一個都沒拉到,拉到的統統是敗類,他這個工作做失敗了。所以我跟他交談,沒有一句話傷害,其實暗中你那個路走錯,但是我沒有明說,我還是說他們很對,叫他反應上去,叫他好好的想想。確實那個心地堅固的人怎麼會受你動搖?不可能的事情。凡是受名聞利養誘惑的,的確不是真正佛教徒,所以以後我到香港,也到他們那邊去參觀過。我們對外教我們也平等,我們也慈悲,也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他有他的功德,他度他一類的眾生,契一類眾生的根機,所以也是無量的功德。決定不能夠毀謗,不能夠輕視,要曉得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尤其是大乘了義佛法裡頭講,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沒有一法是佛法,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道理。所以學佛修什麼?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雖然是三個,這三個,你學一個就行,為什麼?一而三,三而一。譬如說我們念佛是修清淨心,我心清淨哪有不覺的道理!清淨心哪有不正的道理!所以說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門,實在講淨是比較容易修;正知正見,那要涉及許多大乘經典,那個難;覺實在講太高了,不是普通人能夠修的。淨土法門是從清淨心入門,我們要修自己的清淨心,心地決定不能被外面境界染污,所以不被外境染污,就是面對著外境,六根對外境、對六塵境界,我們真正能夠做到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心地清淨。

  眾生的執著我們隨他執著,他分別我們隨他分別,我們很自在,不要去跟他計較;一計較他錯了,我也錯了,兩個都錯。所以我們從前在學校小學念書,一犯錯了兩個學生統統都罰跪。跪在那裡心裡不服氣,明明我有理,他不對,為什麼我們兩個都要罰跪?現在我們明白了,兩個都錯了。真正是一個好、一個不好,好的會讓那個不好的,兩個人打不起來,兩個人罵不起來。一個罵人,一個不還口,他罵久了、罵累了,他自然不罵;一個還口愈罵愈起勁,一定道理。那邊開頭動拳頭打人,這個不還手,那就沒事了,不還手那是真厲害,打幾下之後還打不打?你說打,他不還手;不打,自己下不了台,那才是最厲害的一種。還手愈打愈起勁,兩個都錯了,沒有一個是對,諸位要細細體會這個道理,所以不與一切人爭執。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的教訓,非常之好,遇到可以接受佛法的,我們跟他講佛法。遇到有爭論的地方,合掌令歡喜,叫他生歡喜,我們是完全順他,他就歡喜。度眾生不是一生一世的,生生世世,他這一生迷了,等到哪一生覺悟了再來。所以不要著急,我一定要想什麼方法去度他、接引他,你是自作障礙,你是自找麻煩,那你錯了,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

  持名是說到這幾個要領,因為我們現在修就是選擇這個方法。第二種「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這個念佛法得要很有福報的人,像我們現在在美國的同修決定做不到,為什麼?你們沒這個福報。要什麼樣福報?你們要不上班,要不做事,要有人供養,要有人伺候你,要有這個大福報。佛像,你家裡面大佛堂四面都供養著佛像,你一天到晚在這走來走去都看到佛像,叫觀像念佛。換句話說,像要莊嚴、要好,你天天跟佛像在一起,時時刻刻在一起,這樣才行。如果你離開這個道場,像就沒有了,修行功夫就斷了,所以它受很大的限制。真正好的道場、殊勝的道場的確很大的福報,自己不要做事情,衣食都有人供養,都有人伺候,這個才行,這是一種念佛的方法。由此可知,供養佛像也非常的重要,就是居士的家庭,像客廳每個地方都供養佛像,無論在哪個地方我們都能看到佛,持名念佛我們又能看到佛。觀像中斷,持名不中斷,以持名為主。

  第三「觀想念佛」,這個觀想「如觀經所說」,這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頭有十六種觀法,要依照這部經典去修觀。但是,「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如來就是阿彌陀佛,《十六觀經》裡面,統統教你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這是確實的,諸位要是念《十六觀經》,你就曉得依照那個方法去修行確實很不容易,為什麼?我們想不出來,就是我們心太粗,心裡面妄念太多想不起來。譬如說講第一觀這是最容易的,落日懸鼓,看著太陽下山那個相,你看那個相,那個相怎麼樣看成就?我們不管在什麼地方,我們眼睛一睜開那個落日就在我眼前,我閉著眼睛這個相還在眼前,這才叫觀成,所以是非常不容易。經上講就是這一觀要觀成,滅五百劫的罪業。它一層一層往裡面去觀,一層比一層細,相當不容易。《十六觀經》理論方法講得非常透徹,真正照它去做很難。

  第四種「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到什麼時候就做到?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你那個念佛都是實相念佛,這是明心見性,這不是初學的人。這個念佛是非常高級的,像「大勢至圓通章」上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實相念佛,那是大菩薩。《華嚴經》上十地菩薩不離念佛,他們統統都是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我們今天所講的相對論,一切法都是相對建立的,實相離開了相對,離開相對就入一真法界。只要是相對的,在佛法裡講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統統是相對建立的。所以實相念佛是入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這是非常高的層次。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道理在此地,我們幾時妄想斷掉,就漸漸可以修這個法門。我們還有妄念,不行,這個法門沒有辦法修。所以不要害怕,你慢慢就用這個妄想心去持名念佛,先第一步把煩惱伏住。也就是說,真正念佛人這煩惱一天比一天少,一天一天你不容易覺察,實在講最低限度要一個月一個月覺察,我這個月心情比上個月平靜,我有進步,這樣才行。我不會再跟人計較,我不會再那麼分別執著,心漸漸清淨,漸漸平等,這就是你功夫得力。如果我雖然很用功,雖然天天念佛,佛號不間斷,我妄念還是那麼多,我執著還是那麼重,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很用功念書,考試都不及格,都得零分,就是這麼個意思。用不用功?真用功,但是,一考試統統不及格,因為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還是那麼多,總要把它減少、降低。一定要曉得佛法也不例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包括了佛法。因為它裡頭沒有加註解,佛法例外,沒有,佛法也在裡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包括佛法,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相也是如此,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有,不要執著,不要去計較,我們的心才真正能得到清淨。否則的話,你清淨心永遠生不起來,這是自己很大的障礙。

  所以說我們念佛的功夫是分三等,先從功夫成片,就是能夠伏住妄想。再深一層,第二等功夫就是妄想斷了,妄想真正沒有了,這叫事一心不亂。最高的一等,功夫再深,就是從定中開智慧,見真性,見真如本性,這叫理一心不亂。這三個層次也是每個宗派都一樣的,但是,講法不相同。禪宗講第一個最初的境界它講觀照,觀照就是我們淨土宗裡講的功夫成片,他禪定定功能伏得住妄想,能伏煩惱。上一層叫照住,照住就是禪定,就是我們講的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更高一層照見,《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照見就是我們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所以,它說法用的名詞不相同,其實境界完全相同。真正明白了之後,你才曉得,佛法各宗各派,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確實是如此。因為實相念佛,我們心粗,妄想不能斷掉,這是沒法子修,不能觀。「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實在講並不是凡夫不能做,是凡夫在當前你的障礙太重,你沒有辦法做。「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所以在經上看到,佛勸他的父親淨飯大王,都勸他用持名念佛。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這個念佛法門裡面是以持名為最方便,因此,這個方法在我們中國特別的盛行。從慧遠大師提倡以來,可以說一直到近代,大家都很重視這種修法。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不能講哪個深哪個淺,不能說,看到淺的,它裡頭的確有它深處,你看到深的,它也有它淺處。「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道妙,道就是明心見性。「初步即是到家」,這講持名念佛的好處。「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為什麼?持名是最接近實相。譬如說我們剛才引用《金剛經》上的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用觀像念佛,這是有相,觀想念佛也有相,那個佛像的印象深深印在阿賴耶識裡頭,那是有相的。你心裡頭有相,給諸位說,可以得定,你可以斷煩惱,你不能開智慧,你不能夠破無明,為什麼?因為你裡頭有執著,你有相。所以什麼時候花開見佛悟無生?必須把那個相拿掉,這是個很麻煩事情。原先把這個印象印進去很難,到後來把這個相拿掉,一樣的困難,沒有名字容易。

  名字,我們現在執著阿彌陀佛四個字,到以後拿掉這個名字很容易,為什麼?名字性空,我改個名字就好了,很簡單,大家對名字不太執著,對那個相執著很深。所以四種念佛,唯有持名跟實相相應,持名功夫到了家,把這個名號一打破就是實相。所以那個觀想跟觀像那要難得多,要到實相它是相當困難。這也是古來這些祖師大德、諸佛菩薩,在四種念佛裡頭特別提倡持名念佛,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法身大士直接是用實相念佛,除法身大士之外,你看,佛菩薩、祖師大德勸人都是勸人持名念佛,原因就是到最後證實相的時候容易。

  「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這句話蓮池大師講得非常重要,說得很好,這邊一些同修談到經上講的離相的問題,離相,諸位要曉得,這是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叫你不要著相,要離一切相。離一切相是離你心裡頭執著的那個相,不是離外面的,外面的相怎麼能離得了?離不了。有體就有相、就有作用,體相用是連在一起的,分不開的,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裡面叫離一切相,是離一切分別相,離一切執著相,離一切妄想相,離這個。並不是說我們離開社會跑到一個深山,挖個石頭洞裡去修行,還是沒有離開相,那山還是山的相,洞還是洞的相,你還是沒有能離開相。實際上是離我們心裡分別執著的相,心裡面是乾乾淨淨、清清淨淨,這就對了。此地也說並不是滅除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是除不掉的。所以說即相而無相,即相是外面的現相擺在我們面前,心裡面沒有,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清淨平等這就如法了。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這個說得更明白、更圓滿了,這也是功夫念到相當純熟的時候,他心裡確實乾淨,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了。我們凡夫麻煩,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不能成就。這個方法把所有牽腸掛肚的事情換一換,換成什麼?換成阿彌陀佛。你不要牽掛別的,你一天到晚牽掛阿彌陀佛,這個比較上容易。不像其他的法門要統統放下,這是換個方法,換到牽掛阿彌陀佛,去想西方極樂世界,去憶念阿彌陀佛,這是轉換一個方式,結果就不同。因為我們牽掛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果報是六道輪迴,我們要是牽掛阿彌陀佛,牽掛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果報在彌陀佛國,所以結果完全不一樣。

  這講功夫深,念得純熟,確實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地乾乾淨淨,真正做到一塵不染,能所頓空。能所頓空就是一切執著都沒有了,能執著的我,跟所執著的一切法統統都沒有了,也就是我執跟法執都破了,這個境界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的境界。雖然到這個境界,他的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字字分明相續不斷,就是「大勢至圓通章」上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無住,淨念相繼就是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暗合道妙,這就是與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境界。所以句句是佛知見,《法華經》上說的。念念放般若光明,《般若經》上所講的。所以念佛號就是念實相,念佛號就是修《法華經》,念佛號就是修般若法門,像這種微妙的道理很少人能夠知道。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小本《彌陀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我們現在大家常念的,這裡面是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確很不容易做到。玄奘大師所翻的,他不是用一心不亂,他是講「繫念不亂」,講繫念不亂,那我們看起來就放心得多了,為什麼?繫念不亂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繫念是掛念,我們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掛在心裡,不去想別的事情,沒有別的妄想,就不亂了,我專想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行。同修當中你們年輕,你們真正要懂得佛法,要覺悟,再恩愛的夫妻,死了之後各人走各人的,永遠不會再碰頭了,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恩愛夫妻,要是真正恩愛怎麼講?太太不要叫先生常常掛著自己,掛著自己將來要三途六道。掛念什麼?掛念阿彌陀佛。先生也掛念阿彌陀佛,太太也掛念阿彌陀佛,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永遠在一起,這才是覺悟。不要以為你念佛都迷了,對我一點不關心了,那才好;對你關心將來六道輪迴,那才冤枉。所以要覺悟,真正覺悟,這個事情不是開玩笑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容易得到。

  所以一定要知道要叫你最親愛的人,要掛念阿彌陀佛就對了,這才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一個人真正能這樣做,你所有的一切業障都消除,你年老了也不生病,也無需要人照顧,將來走的時候走得很自在,也不要有病苦,念佛法門妙就妙在此地。生老病死苦,真正佛念得好,說老實話只有一個生苦。生我們已經過去了,沒有老苦,雖然老不衰,跟年輕人一樣。不生病,沒有病苦;將來走的時候走得自自在在的,站著走,坐著走的,沒有死苦。你要曉得這是一般人、六道眾生免不了的,念佛人可以免得掉。但是,你心裡有牽掛著世間,牽腸掛肚的那事情就麻煩了。有多少念佛人,為什麼還生病?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痛苦?你問問他,他放不下。他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放不下,所以他才有苦;他要是樣樣都放下了,他就沒苦了。所以說是一切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要認真去做。你要不認真去做,你就有痛苦,諸位要細細的去想想。

  我們有多餘的錢趕緊布施掉,布施是福,布施掉心裡沒想錢了,就想阿彌陀佛了;你要不布施掉,天天想錢要貶值了,又要怎麼樣搞了,那個名堂多了,想不完,想多了生病,錢拿去醫病去了。我拿錢去醫自己的病,為什麼不拿錢去布施掉?我這個錢統統布施掉,所以人家說我:法師,你沒有病。我說我當然不能害病,我沒有醫藥費,我怎麼可以害病?害病要有醫藥費,我沒有醫藥費,所以就不能害病。你們可以害病,因為你們都有醫藥費,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有一點點供養的時候趕緊就把它捨掉,我有我的想法,我覺得我做得非常正確,所以我心開意解,快快樂樂是這麼來的。我也要像那樣存一點錢打算幹什麼事情,我看將來往生靠不住,恐怕還是要害病,還是要吃藥,那苦死了。不受那個苦,不幹那個傻事情,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向專念就跟繫念的意思是相同的,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比一心不亂在名詞上看,水準是降低了不少。所宗更為明確,明白確實,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這個慈尊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真正是大慈大悲。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勝是殊勝。「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力是能力,用是功用,「不可思議。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這是說明這部經的方便力用不可思議,確實是一切經、一切法門所沒有的。

  我們接著再看底下一段,「所被根機」,這段要討論,這個法門要具備什麼樣條件的人才能修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適不適當?討論這個問題。「疏鈔云:前三非器」,器是根器,非器就是不合條件,哪三種人不合條件?「謂無信者」,他不相信。「無願者」,他沒有意思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沒這個意願。「無行者」,他不肯念阿彌陀佛。這三種人不能往生,沒有法子修這個法門。除了這三種之外,統統都行,統統都適合修學這個法門,可見得這個法門太廣大了,真正是廣大無邊。「信謂信生佛不二」,這是講信,一定要相信我們跟佛無二無別,一切眾生與佛無二無別,這個心要是真正能建立,你的心就平等了。諸位要曉得,平等心是成佛的心,佛心是平等心,你傲慢的煩惱就會斷掉了。貪瞋痴慢疑這是根本煩惱,與生俱來的煩惱,總覺得我比別人高一點,別人總是不如我,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生生世世帶來的。平等心斷傲慢的煩惱,所以佛家的禮節為什麼要行接足禮?接足禮就是斷傲慢煩惱。

  以我們的頭頂禮佛的足這是什麼?這是課堂作業。這樣能不能斷煩惱?能不能消業障?不能。諸位要記住這個,我們在佛堂裡頭那是教科書,在上課。什麼時候消業障?我們離開了佛堂面對著社會,我們雖然沒有行這個禮,可是我們心是一樣的,我們站在最底下,別人都站在我上面,這業障就消掉。所以《華嚴經》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一切眾生。《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個諸佛是一切眾生。我們對一個眾生傲慢就是對一尊佛傲慢,你的業障怎麼會消得了?消不了。所以你不懂得拜佛,天天拜十萬拜,寒山、拾得諷刺國清寺裡頭,那些出家人拜佛像什麼?像碓,舂米的碓上下一樣,他拿這個來形容他。為什麼?一點業障都消不了,不但消不了,增長業障。

  怎麼增長?譬如說他一天拜一千拜,他就瞧不起拜五百拜,我比你高,傲慢增長了。那個拜佛是把傲慢斷掉的,結果增長傲慢,這不是冤枉,糟了糕嗎?所以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課誦是佛堂裡面修行的,就跟我們學校上課講堂的作用,你學了幹什麼?學了到社會上用,學以致用你才有功德。你教室裡的作業樣樣都一百分,到社會上什麼都不會做,你還是等於零,那有什麼用處?所以學了之後要到外面用。用在哪裡?處事待人接物這才叫真正的佛法。佛法不是關著門學的,十大願王是面對著社會,對著社會上各種人物,五十三參代表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一個不是佛。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人都要至誠恭敬,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

  你在五十三參裡面,那五十三位菩薩,裡面作惡的就很多,他代表社會上的惡人,善財童子也去參學,也對他恭敬的禮敬,那是給我們做出榜樣。為什麼?不管善與惡他都有佛性,你把善、惡撇開,他是如如佛,他是真佛。我們尊敬的是尊敬一切眾生的真性、佛性,我們敬這個。性是佛,一切法跟一切物質,法有法性,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華嚴經》上才說得圓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對有情眾生我們把他當佛看待,無情眾生也當佛看待。為什麼?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同一個性,一性無二性。所以釋迦牟尼佛降生下來的時候,走了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個我是什麼?我是講性,真如本性,本性獨尊。有很多人對佛教不甚了解的,認為釋迦牟尼佛太傲慢,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瞧不起人,這是弄錯了。他那個我是講本性,不是講我們肉身,不是我們執著的這個肉身。

  所以,你要曉得人到清淨、到心開闊那非常舒服,非常自在,那個快樂,沒有入那個境界你體會不到的,就是一種心跟太虛空一樣的,那非常自在,非常快樂,的確一點憂慮沒有,我們想想消業障就是這麼消除。業障、罪業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上產生的。你有執著、有妄想就有業障,你心量一拓開了跟虛空一樣的,真是心包虛空,量周沙界,覓業障了不可得,沒有了。本來無一物,哪有業障?覓業障了不可得,這個自在,心開意解。心是阿賴耶識展開,意是什麼?意就是結,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意根,解開了,結解開了。解開都化成智慧,第六識變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變成大圓鏡智,心開意解了。這是佛法真正受用之處,我們的方法一句佛號要入這個境界。這個信,一定要信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什麼是佛?佛就是我們自己真心。「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這講願,前面是講信,願一定要離開娑婆世界,一定嚮往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修行樣樣沒有障礙,要怎麼個想法?就像兒子念母親,母親想兒子一樣,要這樣的想法。這個眾生必欲往生,要有堅決的意念,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能不能生?不要去打這個問號,不要去想這個。決心要下定非去不可,要有這個決心,沒有去不成的,非去不可。如果你要懷疑我行嗎?能去得了嗎?你要這樣來問我,我就會告訴你,我肯定答覆你,你去不了。你為什麼去不了?你懷疑,你的願不堅固,你決定去不了。如果你肯定,我決定去,非去不可,這個人一定去得了。如果這樣的人不能往生的話,十方諸佛都打妄語,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看你的信願堅不堅定,所以一定要有堅強的信願,我非往生不可。

  自己要肯定,要有決定的把握。多少念佛人,你問他能不能往生?我沒把握,他真沒把握。你們大家問我,我拍拍胸脯:我有把握,我決定往生。為什麼這麼肯定?經上說的,我如果不往生,這經是假的。我要不能往生,十方諸佛打妄語,十方諸佛造業那就要墮地獄,我這個話說得斬釘斷鐵。所以你們要想往生,你們要先建立堅強的信心,你沒有這樣堅強的信心,還在那邊懷疑能不能去,我業障這麼重,煩惱這麼深,你還念這些東西,那就壞了。不可以再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念頭,要堅定你的信心,把所有東西一切廢除,專心念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道理!經上也這麼說,祖師也這麼說身口意三業專修,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去,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去。

  雜修那就未必了,雜修古德也講了,一萬個人當中難得三、五個人去。所以我現在不敢雜修,原因是什麼?我決定要去,我什麼都放棄了,我過去所學的一些大乘經典統統放棄了,誰請我講我也不講。法師很多,你們要學找別人去學,我再不講了,我要專修,為什麼?我決定要去。我怕我搞多了、搞雜了,一萬個人當中三、五個人,未必會輪到我。我專修的時候那是一百個修一百個去,不漏,我有分,我漏不掉的。所以,我現在是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我再也不雜了。

  你看我現在不但是這個,我做事情也不雜了,我現在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經,我專印淨土的經典,不是淨土的經典有別人要來印的,我也給你印,你自己拿錢來。不是說我出一百塊、兩百塊錢,這個我不給你印,為什麼?印不出來。起碼一千部,我就這部書估價出來,一千部要一萬塊錢,你拿一萬塊錢來我給你印,你要是錢不夠我不給你印,我自己印的,統統印淨土的書。因為台灣現在印經的風氣己經開了,每個地方都印,他們都印,我就不要印了。我專印淨土的書,專修淨土,專弘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我樣樣都專。我要是不能去,沒有這個道理,講不通,決定講不通的,那祖師的話也統統都打妄語。所以我在這個世界很快樂,你們跟我在一塊,我是到這來觀光旅遊的,我的老家在極樂世界,我怎麼會跟你們一般見識,不跟你們一般見識。有緣我就把這事實真相告訴你,你想不想去?你要想去,照我這個樣子就決定去得了。你要不照我這個樣子那就很難說了,雜修就好像抽簽,你未必會中獎。你照我這個樣子那就穩穩當當,沒有一個去不成的,這是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願,要有真正的願。

  底下講行,「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這是行,這是剛才所講的不夾雜、不間斷,這是行。「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只要我們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了,那就決定去,這就沒有話說的。這是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的。

  「淨土法門,奇特殊妙,當機之說,亦有三例」。這古人講的,這個自古以來講當機有三種不同的講法。第一「上輩往生」就是上三品,「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善導大師以前的古來一些大德們,「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這是過去古人的見解,他們這個說法。善導大師講法就不一樣,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中國歷史上記載,阿彌陀佛化身來的,記載的有三個人,善導是第一個,第二位永明延壽大師,第三個是國清寺的豐干和尚。大家曉得這三個人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因為他們在臨走之前身分都露出來。

  善導大師說,「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善導大師四帖疏」,《四帖疏》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這個註解的名字叫《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作的,他在裡頭有明白的說明。「破前說」,破就是破前面人的見解,那個見解是錯誤的,前面所說的那是不對的、錯誤的。「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十六觀法」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方法,因為它這三經是同類的,《觀經》上說的這個經上適用,本經適用。這個法門是為誰說的?「為常沒眾生」,沒是什麼?就是頭出頭沒,就是六道輪迴,是為六道輪迴的眾生說的。「不干大小聖也」,小聖就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大乘就是菩薩,與這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不相干,這個法門是專門為凡夫開的。

  「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說法實在說得太好了,說得實在圓滿。「又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不包括在其中。正如同前面我們所說的,從上面來講,等覺菩薩文殊、普賢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從下面講,五逆十惡的眾生,馬上要墮地獄的眾生了,臨終遇到善友,真正能懺悔,他十念也能往生。所以說無所不包,的確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足,不管什麼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大師之說,上契聖心」,這是佛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後來淨土宗的大德,我們中國淨土的、日本淨土的,統統都採取善導大師這個見解,這個見解很有道理。這樣說起來,當中這句話很重要,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真相如何?善導大師一句話給我們說破了,是我們現前的人遇緣不同,所以你往生到那個地方品位有差別。

  你要遇的緣殊勝;換句話說,你往生一定上品上生。你遇的緣不勝,什麼叫殊勝?你遇到這個緣,遇到這部經典,遇到這些註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你把淨土法門搞得清清楚楚、徹徹底底,你都知道,你所修行的方法一定非常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哪有不上品上生的道理!遇緣不勝的,雖然聽說阿彌陀佛了,經教沒有看到,也沒有人跟他講,但是,他很老實,他能夠認真念佛,他也能往生,那個品位就比較低,原理在此地。我們遇的緣不相同,所以真正遇到緣了,我們做法就不一樣。我們今天為什麼把一切都捨掉?我跟諸位說,為什麼一切都捨掉?我修上品因。換句話說,我照這個《觀無量壽佛經》走,我修上品,我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一到那裡花就開,就花開見佛,這多自在。

  上品上生怎麼修法?跟經裡面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就上品上生。你說我打個九折,那你就是上品中生,打個八折你就上品下生。如果你七折八扣扣到後來剩一點點,那麼就下品下生,這麼個道理。這才公平,才說得過去,才叫我們心服口服,為什麼?上品上生哪個做不到?你只要肯做個個做到;那你不肯做,是你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這樣一來就說三輩九品人人都有分,人人都有這個機會,問題就是你現在能不能把這個機會把握住;換句話說,眼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能不能放得下?你能不能妥善的去運用?放下還不行,單單只是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放下,那個品位也不過是中品而已。為什麼?它不是真正的善,你要能夠妥善的去應用,你運用得非常巧妙,妙在哪裡?妙在幫助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

  所以我今天其他一切經書不印了,從前印了很多,現在不印了,把錢全部都印淨土三經,印淨土三經古今的註解,做淨土三經的錄音帶、錄影帶,幫助所有的人來修這個法門,這個應用的妥當。從前不曉得,不這樣印,一知道了,我今天就是這個印法。所以並不是我什麼捨棄不要了,那個不行,那你沒有做圓滿。我要做得非常圓滿,盡心盡力幫助一切人修學這個法門,幫助一切人理解這個法門,認識這個法門,真正當生成佛的佛法,這樣修才圓滿。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這段說得更妙了。我們就把這段講完,「第三專接上根,旁及中下」,這段就更妙了。「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機就是根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我們現在大家消災的人很多,做法會消災,到處去拜懺,拜梁皇懺、拜水懺,去念《地藏經》想消一點業障,這下根的人。「以修習止觀被中機」,止觀是禪定,修禪定這些人用這個來滅罪消災,這是中等根機的人。「以求生淨土」,這是上機,為什麼?他這一生成佛,前面那個成不了佛。「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你看一句阿彌陀佛不允許你有一個雜念,這就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你心裡才有一個念頭起來,馬上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了不起。「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像這樣的大德他真正透徹了解,真正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這個做法。

  「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但驀直念去」,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是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這個讚歎也了不起,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你是什麼人?是肉身大士。大士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大士,雖然你現在還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到法身大士,但是眼看著你馬上就得到,你將來一定得到,所以人家己經將法身大士來對你稱呼了。這個稱呼不是普通人給你稱呼的,是祖師大德為你稱呼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