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五集) 1989/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14-0015
請掀開講義第三十頁第四行。前面講過「同部」,第二:
【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
這是先把『同類』的性質說出來。佛在四十九年說法之中,講到勸導眾生專修淨土這樣的話,可以說是非常之普遍。三經是專講,專講淨土的三經。三經當中,前面我們講過兩種,《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這兩部經特別提倡持名。所以這裡面講:
【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
因為這個方法實在講最普遍、最穩當,成就也快速。本經稱之為至圓至頓,實在就是十八願十念必生,顯示出這個經是圓頓至極。
【其他為疏。】
是說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或者是實相念佛。說這些方法就要疏一點了,因為不是一般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必須要具備相當的程度。我們現在講程度,在佛法裡面講根基,它不能夠普遍。此地舉出幾種例子,說明它同類的。
【觀無量壽佛經。】
這是三經之一。第二是: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這是指《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魏源居士將這品經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第三種是: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一章也是專門講念佛,而且可以說是淨土宗的《心經》。經文在文字上講最少,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要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實在說把淨土宗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成果統統都說出來,非常非常之難得。印光法師將這章特別提出來附在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五經怎麼來的我們要知道。另外的就是:
【往生論。】
天親菩薩造的。
【安樂集。】
像這些,這是講的論。《安樂集》也算是論,不是經,不是佛說的,菩薩以及祖師大德們所造的。這都是專門提倡念佛法門。像彭際清居士所作的《華嚴念佛三昧論》,也是屬於同類的。由此可知,這同類的經論也相當之多,此地只略為舉出幾種。其他的還有:
【帶說淨土經論。】
這個數量就非常非常的多。就是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附帶提到的,雖然沒有專說,但是提到這樁事情。
【淨宗經論合刊。】
我們在前幾年印了這部書,底本是用日本人淨土宗的叢書,我們選出這個經論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經典。這裡面它記載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這是說這一切大乘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時候附帶說到西方淨土,勸大家共修。像《法華經》在「藥王菩薩本事品」就是第二十三品,佛也是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經文只有二行,它文字並不多,像這是帶說的。
【此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
這是概略的說一說。所以古人說這個法門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其他的法門沒有這種現象,不像佛時時刻刻在講經說法,提醒大家念佛求生淨土的重要。第八段是介紹本經的翻譯,「譯會校釋」。釋就是註解。因為它翻譯是多次的翻譯,特別介紹出來。會就是會集,校是校正。
【譯指本經之原譯本。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釋指本經諸本之註釋。】
這是先把這個題目解釋清楚。
【本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僅存五種。】
這是說明《無量壽經》在中國歷代翻譯、流傳的情形。這個經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翻譯的次數最多,在中國所有大乘經典裡面,翻譯之勝,沒有任何一部經能夠跟《無量壽經》相比的,它一共前後翻了十二次。很可惜的就是在宋以後有七種失傳了。
我們曉得古時候經典流通相當不容易。唐以前的本子統統是手抄的本子,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要靠手抄才能夠流傳下來。手抄的本子決定不多,所以很容易失傳。印刷術雖然在宋朝時候發明,但是我們能想像得到,那個時候決定不普遍,宋以後才逐漸的普遍。這是我們看古本的東西能夠看得到。如果古時候印刷術能夠像現代這樣的發達,這個東西很不容易失傳,印的數量多就不容易失傳。這種情形,我們看民國初年,諸位也許就能夠體會得到。民國初年印刷術可以說相當的發達,有報紙、有雜誌這種都出來了,我們看看所印的這些書,可以說是版印刷裝訂都相當的考究,很能夠令人滿意。我們看看版權頁所印的數量就知道了,分量不多,大概都是幾百本、一千本。一千本是比較普遍的,能夠印上二千本、三千本,這個數量就不多。想想中國那麼大的地區,那麼多學佛的人,這個書只有一千本,這個數量實在講太少太少!所以有機會讀到這個經,真正是非常的幸運。
那個時候價錢相當高。我記得在民國二十五、六年的時候,抗戰之前,那個時候我還能記事,還能記得。一部《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三十二開小本的,它是精裝上、下兩冊,後面定價大洋五元。這五元究竟是多少?給諸位說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五塊錢能夠過一個月。這個五元就不是普通一般人能夠買得起的。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發達,成本降低,價廉物美。在那當時,好像米只有一塊多錢一擔,五塊錢是差不多有好幾擔米!這是從前流傳的情況,沒有辦法與現代相比,所以它很容易失傳。現在在《大藏經》裡面,保存下來的原譯本,一共有五種,這五種我們都列在下面。『本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就是『宋元而降』,而降就是宋元以後,『僅存五種』,第一種經題叫: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氏。】
這兩個字念古音,不能念月氏,念月氏就錯了,要念古音,古音念『月氏』(ㄖㄡˋㄓ)。月氏是國家的名稱,音譯的。這個國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早已經滅亡了。這個地區是在中國新疆的北部與蘇聯一部分的領土,在這個地區。新疆北面。
【沙門。】
這是一個出家人。『沙門』本來它的意思有很多種說法,最普通的一個講法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叫做沙門。是古印度一般修行人的通稱,一般修行人、出家人都稱為沙門,所以通稱。到中國來之後,這個沙門就是中國出家人的專稱。在中國其他宗教裡頭出家人不稱沙門,唯獨佛教裡面稱沙門。它這個名義的變化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個出家人。他的名字叫:
【婁迦讖。】
也有的地方上面有一個支,就是『支婁迦讖』。
【譯於洛陽。】
在後漢的首都『洛陽』,在洛陽翻譯的。這個年代要用公元來說,這位法師在中國是公元一百四十七年到一百八十六年,他在中國這段的時間,當然這是譯經的法師,這個經典也應該是在這個時候翻譯的。這部經,我們現在編在《淨土五經》的附本,附本裡面的第一種,在一百三十三頁。一百三十三頁就是這部經。通常我們稱它作漢譯,這是年代最早的,後漢時候。第二種是: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這個經題很長,完全是梵音所翻的。另外有一個名字叫:
【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
所以它有三個名稱,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吳』就是三國時代的東吳。這是後漢以後,就入了三國時代。這個翻經的大德也是月氏國人,他的身分是一位居士。『優婆塞』是一位男居士,在家居士,他翻譯的。這是在吳黃武年中,公元二二三年到二二八年這個期間。第三種叫:
【無量壽經。】
這部經流傳的最廣。我們現在一般人所看到的《無量壽經》就是這個本子。
【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
這個年代,同時是三國。前面支謙是在東吳,『康僧鎧』是在『曹魏』,年代是在嘉平四年。嘉平是年號,嘉義的的嘉,平等的平,嘉平四年,公元二百五十二年。比支謙要後一點,要晚一點。第四種本子是:
【無量壽如來會。】
這部經是在《寶積經》裡面。《寶積》部頭相當大,好像是一種叢書一樣,就是佛講《大寶積經》裡面也講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不止講一次,因為他講《大寶積經》是一個系列。這個系列裡面,他居然將西方極樂世界特別詳細的介紹出來。這是唐朝時候翻譯的。
【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
在公元七百零六年到七百一十三年,『菩提流志』在中國的年代。第五種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
就是唐以後,趙匡胤所建立的王朝。
【沙門法賢譯。】
這都是印度到中國來的高僧,在公元九百八十年。也有人說這個年代是宋太宗淳化二年,如果算淳化二年,那就是公元九百九十一年。這是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面所看到的這五種本子。這五種本子現在都在我們《淨土五經讀本》裡面所收了。另外有七種失傳的,這個失傳的是:
【據開元釋教錄。】
《釋教錄》就是佛經的目錄。『開元』是唐朝時候。唐朝時候所編的佛經目錄,目錄裡頭有,目錄裡面有十二種,但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經只有五種。所以唐朝這個目錄有十二種。下面這七種就是現在已經失傳了,根據開元目錄我們知道,這七種的經題翻譯的人。第一種叫:
【無量壽經。】
有兩卷是:
【後漢安世高譯。】
『安世高』,在中國早期翻經可以說是翻得最成功的一位大德。翻經的人很多,最著名的,當初漢朝時候安世高,以後是鳩摩羅什、玄奘大師,可以說在翻經的法師裡面,這三個人最出名。安世高他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漢朝的安息就是唐朝的波斯,現在的伊朗。他父親是國王,是安息的國王,他是王太子。他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做了半年,他就出家了,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出家修學非常成功。這個人聰明到絕頂,以後到中國來弘法,對於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第二種叫: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
這歷史上記載的是甘露三年譯的。第三種叫:
【無量壽經。二卷。晉朝沙門竺曇摩羅密。】
『竺曇摩羅密』是梵語,也有一個名字,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竺法護。竺是天竺,他是印度人,法護尊者所翻譯的。這是在永嘉二年。智者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曾經提到這個本子。智者大師作《無量壽經註解》是在公元三百零八年。由此可知,這個本子在智者大師在世的時候還在,還沒有失傳,因為他引用到這個經上的話。第四種叫: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
它還有兩個別名:
【一名樂佛土樂經。】
一個叫:
【極樂佛土經。】
有這麼兩個名稱,這是:
【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
在公元是四百一十九年。第五種叫:
【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
這個年代是劉宋,就是南北朝時代,劉裕所建立的王朝。劉宋永初二年,也是公元四百二十一年。第六種名字跟前面相同叫:
【新無量壽經。二卷。宋。】
這個『宋』都是劉宋,是同一個時代。
【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
這也是在永初二年。換句話說,是同一個年代、同一個處所,兩個人翻譯的。所以這就是古人講的,絕對不是同一個本子;如果同一個本子,怎麼可能在同一個寺廟,同一個時期翻這兩種?所以證明這部經是佛多次宣說,傳到中國來的原本(就是底本)不一樣,這都是很有力的證據。第七種也叫:
【新無量壽經。】
這個宋還是劉宋,這是劉宋這個時代,一共有三部《無量壽經》出現於世間。名字都一樣,都叫《新無量壽經》。這部是:
【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譯。】
『罽賓』是在現在的新疆,當時是一個小國,是我們中國西域的一個小國。這是在元嘉年中翻譯的,也就是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四十一年這當中翻譯的。這是把十二種現存包括失傳的,簡單給諸位介紹出來。
【以上連現存者。總八代十二譯。】
朝代是八個朝代,十二次翻譯。這八個朝代如果要算最早的,這就是後漢一百四十七年,最晚的是趙宋。趙宋就是現存的這個經是宋太宗淳化二年,就是九百九十一年。從一百四十七年到九九一年,八百多年當中,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
【甄解云。】
《甄解》前面給諸位介紹過,是日本的一位法師,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的。我們相信《無量壽經》這十二種版本,在那個時候還能夠見得到,可能這些法師統統都見過。
【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
這是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有這樣的讚歎。『諸經』就是一切經當中。『傳』是弘傳,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這是從時間上來說;從空間上講,普遍的向四方八面去傳播。『譯』是翻譯。「傳譯之盛」沒有任何一部經超過《無量壽經》,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個法師唐朝時候人,可能就是十二種本子他統統見到過。
【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
為什麼傳譯這樣盛?他把理由說出來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正意』,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是要普度眾生的。普度眾生,這部經最重要,正是佛度眾生的意願都在這部經上,這是出世正意。『利益無邊』,這個話是最正確不過的。遇到其他的法門,你這一生可以說很幸運,種了善根,未必能有成就;即使是有成就,不是究竟的成就。我們知道佛在世的時候,證阿羅漢果的、明心見性的人不少。佛滅度之後,證阿羅漢果的人就一代比一代少。佛教傳到中國來是佛滅度後一千年,正法已經過去了,像法時代傳到中國來的;換句話說,在這個時代以後,不要說是證阿羅漢果,證初果都沒聽說過。得禪定的有,得定的人多,所以中國禪宗之盛與佛的法運有關係,因為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是佛的末法時期。這個話是佛在《大集經》裡面所說的,等於給後世一切學佛的同修們都授了記,普遍授記,指我們一條修行的道路。所以遇到這個法門決定成功,不但成功,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是利益無邊,也就是真實利益。
【會疏云。】
這個《會疏》也是日本人作的,都是唐朝那個時代的作品,也是《無量壽經》的註解。
【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
他的見解跟《甄解》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
這個見解正確、超然。前面他說是如來「出世正意」,這個地方講是『道理幽邃』,幽邃是講精深,理非常之深。『利益最上』,前面說利益無邊是講廣,利益最上是講這個利益之高,沒有能夠超越這部經所說的。
【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
因為佛普遍的提倡,像我們剛才所見到的,佛在講其他經典附帶說西方淨土的,我們就見到二百四十多種,可見得佛是常說,常常講。所以這個經是『多次宣說』。在當時『誦』是讀誦,『習』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的人很多,普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人多。
【梵本傳寫者多。】
這是一定道理,就是抄寫,那個時候統統都是用手抄寫的,所以這個本子就多了。
【梵本有多種。】
因為佛不是一次說的,多次說的,所以這個梵本原本就有很多種。
【存沒詳略不同。】
這種情形我們能夠理解,佛多次說,有的時候說得詳細,有的時候說得簡單,有的時候多說一些,有的時候他又省略一些,這相當的普遍。譬如我這些年來講《無量壽經》,我算了一算,大概總講了有十遍,至少有十遍。這十遍,要是把它記錄下來,也是『詳略不同』,不一樣!有的地方講得簡單,有的地方說得詳細,有的這一段說得詳細,有的地方那一段說得詳細。所以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佛說法是要看對象的,因人而異,某一點特別加強。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存』就是有的,『沒』是那個地方沒說到的,沒提到的,這就存沒。就是有的這個本子有,有的那個本子有。詳略,有的這個地方說得詳細,那個地方雖然有,說得簡單,沒有這個本子詳細,這就是存沒詳略不相同。
【梵筴寫本又易脫落。】
這是講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梵本是貝葉寫的,貝多羅的樹葉很厚,就像我們中國芭蕉、橡膠樹那樣的葉子,用繩子穿起來的。如果繩子斷掉之後,就容易散失。丟掉一、二片,這個經文就漏了一小段,就會漏掉幾個字了,甚至於漏掉一段。這樣很容易脫落。
【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
所以現在我們看這五種原譯本,把它比較起來,裡面內容差別很大,不像其他的經典。比如講《金剛經》,一共有六種翻譯,這六種譯本都在,如果我們把那六種本子打開來看一看,的確它的內容大同小異。我們可以斷定它的原本是一種本子,一種本子六個人翻,當然他翻的不一樣,用的文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像小本《彌陀經》,原本也是一個本子,羅什大師翻的跟玄奘大師翻的意思相同,文字翻的不一樣,意思相同,這就可以證明它是一個本子。《無量壽經》裡面內容差別太大,所以就曉得它決定不是一個本子。
【若細究存世之五譯。】
這是細心你去看五種原譯本。
【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
這就是我們現在這五種原譯本裡,諸位仔細去看,古德得一個結論,至少是三種不同梵文的原本,所以它內容才有這麼大的差別;否則的話,不應該有這個現象。
【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
這就是說明為什麼它會不一樣,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個地方詳細的情形都在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他說得詳細,諸位可以去參考。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說明這個會集本的來源。
【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
因為這個本子裡頭有,那個本子裡缺了;或者那個本子講得詳細,這個本子講得簡單。同時看五種本子麻煩,何況這五種本子,不見得你能夠都搜集得到。你看王龍舒居士,宋朝時候人,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部他就沒見到。可見得,從前這五種原譯本能看到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我也曾經跟諸位提過,現代人可以說福報超過了古人。我在台灣,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一生弘揚淨土的道源老和尚,這五種原譯本他們都沒見過。五種本子我知道的,他們只見過一種,康僧鎧的本子,其他的本子沒有單行本流通。這些人年歲也大了,也不願意看《藏經》,《藏經》的字太小,所以他們能夠看到的就是這一種。另外會集本他們能夠看到兩種。以後夏蓮居這個本子傳到台灣去之後,會集本在台灣有三種流通,原譯本一種;換句話,他們一生當中看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連會集本一共九種本子,他們只看到四種。因此,對於淨宗的理解就不圓。所以我們今天雖然提倡夏老居士這個本子,說實在話,正如夏老居士自己所說的,希望他這個本子,引導我們去讀五種原譯本。我在《五經讀本》序文裡頭,我就是看到他有這個意思,所以才編成這個本子,把經統統搜集印在一起,便利大家讀誦,所以我們的福報,實在講超過古人太多!李老師、道源老和尚都往生了,都做古了,我們超過他很多。
這就講到會集,會集就是把這五種本子重新校對、重新再編寫,就是這個意思。編成一本義理非常完整的,編成這麼一個新的《無量壽經》的本子,這叫做會集本。可見得這個會集是重要,絕對不像從前一個底本多人翻譯的,那沒有需要,那個不必要會集。因為這個的確是許多原本不相同,這就有會集的必要。有這個想法,第一個做會集本的就是王龍舒居士。
【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從宋朝到我們民國年間一共有四種,這就講會集的起源是王龍舒居士。他這個經本叫:
【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這個本子收在《大藏經》裡面,因為他是宋朝人,年代久了,所以《大藏經》裡收進去了。現在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無量壽經》六個本子,五種原譯本,一種會集本,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宋』就是趙宋,他是北宋時代的,紹興三十年開始做這個工作,到三十二年完成,總共用了三年的時間。不容易,用三年的時間會集成一個新的本子。這個年代要用公元來說,我們概念更清楚。公元是一千一百六十年到一千一百六十二年,這個本子在這個時候完成的。所以距離我們現在也差不多有九百年,一一六零,今年是一九八九。
這個人題裡面「宋」是代表年代,代表這個時代。『國學進士』就是他的學歷。他是進士及第,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學位,最高的學位,好像我們現在博士學位一樣的,他是國學進士。『龍舒』是他的籍貫。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安徽舒城,舒城,古時候叫龍舒,這是地名,他的籍貫。『王日休』是他的姓名。我們對他尊稱,不稱他的名字,稱為王龍舒,這是對他最尊敬的稱呼。像滿清末年,那個時候一般人對李鴻章非常尊敬,李鴻章是合肥人,所以尊稱他為李合肥。不稱他的名字,稱他的地名是最光榮的。這個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大人物,受大眾尊敬的人。所以我們中國習慣是,稱地名是最尊敬的,不但敬一個人,尊敬這個地方。
在歷史上記載,王居士他雖然中了進士,他沒有做官,他不做官。他的家庭相當富裕,所以生活是可以過得去,他不求人間的富貴,專門學佛,弘法利生,他搞這個。他以居士身分,來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他最有成就的,可以說最有成就的、最偉大的,就是《大阿彌陀經》的會集。他還有一部著作叫《龍舒淨土文》,專門勸一切人修淨土的。所以讀這個書,被他所感動而專修淨土,真正往生的,可以說自古以來是不計其數,這本書度了無量人!
近代有些人不同意會集,連印光法師在《文鈔》裡面都有好幾篇文章,提倡不贊成會集。所謂會集本流傳就有了障礙,很多人看到祖師大德這些文章,不願意讀會集本,所以會集本在一般流傳,沒有康僧鎧那個本子流傳的廣泛,道理在此地。
但是我們細細研究,冷靜的去觀察,會集有沒有錯?決定沒有錯。如果會集要是錯了,違背了佛的意思,王龍舒應該有果報。因為他第一個人,始作俑者,那不得了,那這個罪很深;但是王龍舒居士往生是預知時至,是站著往生的。從他老人家成就來看,會集決定符合佛陀的意思。所要考慮的就是會集的態度,會集的方法,這是要注意的。所以印光大師反對,絕對不是反對會集,是會集的態度、方法錯誤了。錯在哪裡?錯在改經。這一點夏蓮居老居士在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所以夏老居士的序文很長,我們應該要多多的念幾遍,我們對會集本才能夠產生信心。
龍舒居士的缺點是只看到四種原譯本。唐譯的,就是《無量壽會》這一部他沒有看到,而《無量壽會》裡面,有許多經義是其他四種沒有的,這是他美中不足,就是他所會集的時候缺少一本,這個經義不足,這是一個缺點。這個缺點還情有可原。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取捨裡頭,他取捨有些不當,古人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的,這一點的確是要注意到的。另外一個更嚴重的缺點是把經文改了,意思當然沒錯,他不用原來的字,自己用字把它換掉了,等於說是刪改了古人那個原譯的文章,他把它刪改了,這個不可以,這是很大的忌諱。為什麼?如果你看到這個經文不大順的時候,你把它改一改,將來這個人看到,我看到這個東西,我也來改一改,他也來改一改,這個經流傳到後世就完全不像樣子了。這個毛病是不能原諒的。王龍舒居士犯了這個毛病,不知不覺把原文改掉了,所以這是給後人留下一個攻擊他的把柄。
但是他所會集的本子確確實實,比原譯的幾種是要好,所以這個本子流通的相當之廣,《大藏經》裡面才把它收集了,它流傳得很廣。讀誦的人也非常之多,大家都喜歡讀誦,因為它容易懂。可以說是在民國初年,經過印光大師,對他這個會集也讚歎,也讚歎是也有批評。這是美中不足!第二種經題叫:
【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彭居士也非常之了不起,諸位要是聽了黃念祖老居士講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對他的歷史就知道一些,黃老居士曾經介紹過。他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的父親在當時做到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這樣高的職位,是內閣的閣員。他是貴族出身。這個人聰明絕頂,未冠就中了進士。這個未冠,古人行冠禮是二十歲;換句話,他考中進士是在二十歲之前,也就是十幾歲,他就中了進士。少年得志,真正是難得,家族又在當時是屬於高官。在《傳記》裡面記載他做了官,但是時間很短,不長,他就不做官,專門學佛。對於經教非常的通達,國學、佛法都好,他的著作也相當之多。
他對於《無量壽經》,對於王龍舒居士這個會集本,他有批評,他看到也不甚滿意。於是乎他也做了一個本子,但是他做這個本子依然是美中不足,為什麼?五種原譯本他只取了一種,就是康僧鎧的本子,他把康僧鎧的本子把它節略了,節校本。這個缺點就是五種原譯本,他只取了一種。他把康僧鎧的這些文字刪除掉一部分,那個難懂的,經義晦澀的他都不要,所以做了一個節本。這個節本我們讀起來的確是方便,意思很清楚,可是五種本子只有一種,這是最大的美中不足。另外一個,也有少數幾個字他把它改了,這也是後人覺得對他這個本子不太滿意的地方,總認為這是美中不足。
這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沒有單行本流通,因為有兩種註解。一種是《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本子當初印出來是在華崗文化學院他們編了一套《中華大典》,把它印出來流通。這原本是周邦道老居士所藏的,他提供出來,所以這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另外一部是蔡念生老居士,他老人家早年在台灣把丁福保居士的全書在台灣翻譯了,一共十幾種。丁福保居士全書裡面有《無量壽經箋註》,他這個箋註所用的本子就是彭際清的本子(彭際清節校本),所以這兩種註解。《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自己作的,經是他節校的,註解也是他自己作的。所以這兩種書在台灣流通,我們可以能夠看得到。第三種:
【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這位居士也非常之了不起。他是清朝咸豐年間人,距離我們現在就更近,咸豐年間人。咸豐的妃子就是慈禧太后。他這個本子確實超過了前人。總是後面作的決定超過前面,不超過前面,它就沒有流傳的價值。後面作的比前面好。『魏源』就是魏承貫。他的本子的確他是五種原本他都看到了,確實是五種原本的會集本,會譯的會集本。他在序文裡面也非常的自詡,認為他這個本子出來之後是《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可是裡面還是不免把原文字換了幾個,這都是後人認為,隨便改經不能原諒的地方。
這幾種本子,我們在《五經讀本》裡面統統收集,而且所有版本的序文,我們都附印在後面,諸位統統能夠見得到。因為節校、會集跟翻譯不一樣,翻譯我們拿到原文,把它翻成中文,翻譯的人可以斟酌用字。但是校對重新編輯,這個不可以,一定要用人家原文的字,決定不能改動一個,這樣叫人家心裡面才服。前面雖然有三種節校會譯,總是有瑕疵,所以流通不廣,受後人的批評。於是在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他就發了一個大心,希望《無量壽經》能夠發揚光大,必須重新再做一個會集本,把古人這個弊病統統避免。
他是在民國二十一年發心來做這個工作(從事於這個會集的工作),也是三年完成,民國二十四年初稿完成了。前面我序文裡讀到「稿經十易」,那個稿子修改了十次,真是慘澹經營。二十五年初版印出來,流通量很少。初版的時候裡面還沒有分段,像現在分了四十八段,都有題目,初版沒有,二版才有。二版重新再校訂,又有修改,又有校訂,這我們在序文裡看到,這在黃子超的序文跟梅光羲的序文裡面都可以看到。他這個本子出來之後,可以說是《無量壽經》才有真正完善的版本。可惜這個本子出來之後,印光老法師已經往生了,印老沒有見到。如果印老要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他一定會讚歎,會提倡來流通。這是可惜印光大師沒見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裡就挑不出毛病,你看梅光羲居士所說的,他這個本子是字字都有根據,沒有自己敢造換一個字,這是我們可以拿這個本子跟五種原譯本去校對,這就曉得了。
我們在台北編印黃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因為他這個註解的原本是簡體字,所以拿到台灣之後,我們費了一年的工夫,統統換成我們的用字,所謂是繁體。統統把這個字換過來,再重新加以校對,所以校對的人也相當不容易。我們有七、八位都是大學畢業的同學們來協助幫忙。所引用經論裡面,我們都從《大藏經》裡面把它查出來,再來重新校,所以校完之後,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僅做這個工作,而且還做了一個工作,就是把夏老居士這個譯本跟五種原譯本對照,這一對照才真正相信梅光羲居士所說的話,每個意思,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有來歷,都有根據,絕對沒有自己換了一個字,沒有!所以他們校對的人來跟我說,沒有話說了,這真佩服,無話可說了。所以梅光羲居士稱讚,這是《無量壽經》有史以來最完善的版本,於是我們就特別提倡來讀誦這個版本。其餘的五種原譯本,還有三種節校本,都值得做參考。所以我們都應該要把它念幾遍,要多念幾遍,這樣才好。要單單念這個讀本,附本要不看,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古人是找不到本子,想看沒有法子,現在統統提供給你了,你要不看,那這個過失應該自己承當。
這是把現在存的五種原譯、四種會校統統介紹出來。下面這一段再介紹本經的註解。這個註解,我們也要分為兩大類,就是一類是原譯本的註解,一種是節校、會集本的註解。原譯本的註解在中國很少,因為可以說是宋以後大多數的經典失傳,《無量壽經》讀誦的人就愈來愈少,這個原因彭際清居士說過,就是《無量壽經》沒有一個好的版本。要想五種原譯本都讀很難,不容易找到。讀一種,總覺得不完整,有缺陷,所以沒有《彌陀經》那樣的廣泛。在中國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的這個註解的本子,古時候只有兩種,一種是:
【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
『慧遠』作的,這在歷史上稱為小慧遠,不是我們的初祖。他的法名跟初祖是相同,初祖是東晉時代的,他是隋朝的時候,淨影寺的慧遠,我們歷史上稱他作小慧遠。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有六卷。他這個《義疏》在香港、在台灣都有流通,可以能夠找到單行本。一般研究《無量壽經》的,差不多都以這個註解為主要的參考資料。第二種也叫做:
【無量壽經義疏。唐朝嘉祥寺吉藏。】
它只有一卷,文字不多,註解恐怕還沒有經文多,他註得很簡單,註得很扼要。古註裡面只有這兩種。最近在台灣獅頭山有一位性梵法師,他是前二年在淨律寺講了一部《無量壽經》,他是根據康僧鎧的本子,講了這部經,然後把它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現在出版了一個註解。就是《無量壽經》註解,這是近代的,依康僧鎧的本子。底下一種,第三種是:
【無量壽經義述文贊。三卷。新羅沙門憬興著。】
『新羅』就是現在的韓國。這位法師是唐朝時候人,他這個本子在我們中國流通,雖然韓國人註的,在中國流通。我們《大藏經》裡面有收集著,有這個本子。第四種是:
【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沙門元曉。】
第五種:
【遊心安樂道。】
也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也是:
【新羅元曉。】
『元曉』有兩種註解的本子,都是解說《無量壽經》的。這些在我們中國《大藏經》裡面都收存著的。第六種這是介紹日本,日本對於《無量壽經》的研究註解比我們中國人多。
【日本則有了惠。峻諦。道隱。觀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
這些經典多半都收在《卍續藏》裡面。所以《卍續藏》日本人的著作非常的豐富,這都是日本古時候的著作,差不多年代都在唐宋時代。這是這個譯本的註解。
【註釋大經會校本者。共有五種。】
第一種是:
【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朝初彭際清作的。】
剛才跟諸位提到過,這個經是彭際清節校的,註解也是他自己作的。實在講是他一個很了不起的著作,他對於淨土宗的心得都在這部著作裡面。像《華嚴念佛三昧論》,實在講也作得非常之好,那麼大的經,他把《華嚴經》裡面的修行方法特別提出來,給我們介紹,講得是條理層次分明,非常非常之希有難得。這都是解行真正有功夫,真正有心得的報告,這是對於淨土宗有很大的貢獻。第二種就是:
【無量壽經箋註。二卷。】
是清朝末年丁福保居士作的。丁福保居士這個註解的本子,也是採取彭際清的校本,節校本,所以這兩種在台灣我們能夠見得到。第三種:
【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王耕心』居士作的這個《無量壽經》註解,他的文是依照魏源的會集本。王居士大概是寫這個註解的時候,年歲也不太大,所以語氣就相當的傲慢,好像輕視古人,認為真正對於《無量壽經》的承傳,自古以來只有魏源一個人,所以這是叫人看到很不順眼的。印光大師對於王耕心批評就很不好,印祖說他這個註解對於老修行的人是有好處、有幫助,對於初學的人不利,不利於初學。這個本子很不容易找到。
他們的東西出來,流傳就不廣,數量也很少,所以我們過去聽說這個經的名稱,沒有見到這個本子。在台灣找不到,在香港也找不到,我很留意這個事情。所以去年我到北京,見到黃念祖老居士,我就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我說:這個本子,你老人家這裡有沒有?正好,他那裡有一本。我說:那太好了,請他影印了一份給我,我們就把這個影印本帶到台灣去。所以現在我們這個經、註解都相當的齊全。經,我們現在是《五經讀本》印出來了,已經流通了。下一步我們就打算印註解,這些註解,我們統統印出來,提供大家做參考。而且我印的時候,打算把王耕心的著作,把印光法師對他的批評。那個《文鈔》裡頭摘出來印在一起,讓大家自己看,這樣子很公道,很公平。這相當不容易。第四種就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
就是我們現在講席上用的這個書。這個書是李老師當年在台中講這部經,他自己眉批的,就是最簡單的註解。文字雖然不多,但是非常的精要。我們把它原書影印流通,這是一個很好的紀念。
第五種就是黃念祖居士的註解。黃老居士的註解,他給我的這個是初版的,初版的本子。初版的本子,他是用打字油印的,打字油印那個字體都是簡體字,所以我跟諸位講,我們花了一年的功夫,十幾個人幫忙,把它整個換起來,重新校勘印出來了。初版印了一萬本。去年我到北京,他老人家又送了一本本子給我,是第三版,大陸上的。這個三版裡面,他增加了一些,他又修改又增加了一些。三版是大陸上東林寺印的,廬山東林寺印的。大概這個錢是我們海外同胞送給他一筆錢,希望把這個書印來流通。但是大陸上印刷品都要經過共產黨批准,經過他審查批准。我們要求印一萬本還算不錯,他批准了五千本,所以這樣子大陸上他們自己印了五千本。這個書,老居士送了兩本給我,他告訴我:你一本放在台灣,一本放在美國。
所以我們現在有計劃在台灣印二版,二版我就想用大陸上這個本子修訂本,想重新來作版。來印二版,就不曉得他現在還有沒有修正的,所以我一直等他這個消息。最近聽說D.C.有幾位同修到大陸去訪問,我想明天跟他們聯絡一下。他們那邊有這個傳真,我明天用傳真去跟他們聯絡比較快一點。希望如果有修正就請他們帶回來,提供這個資料,我們準備印再版。
這是到這個地方,我們把這部經翻譯、會校以及註解簡單就報告到此地。底下這就是進入研究本經。本經就是研究經題,所以經題在《玄義》裡面是屬於第九大段,第十段就是解釋經文。今天報告的這一段,與《五經讀本》的內容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大家可以對照一下。每一種本子,我們這裡面幾乎統統都有,原譯本、會校本統統都在。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