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十二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06-0012

  【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

  這是六方裡面最後的一段,這個『十』也是一個圓滿的數字。第一尊:

  【梵音佛—表捨四相四見,說法清淨,無有染著。】

  六方佛的名號確實是連貫起來的,也就是教給我們如何修念佛法門。前面既然是普遍的展開了弘法利生的工作,普度眾生,須菩提尊者在《金剛經》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過,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教化眾生?佛就教給他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教給他這個方法。這個地方的『梵』是清淨,『音』是音聲。『四相四見』都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能夠把「四相四見」捨離,說法就清淨,『無有染著』,這正是佛教給須菩提應該如何來度化眾生,為眾生說法,這個意思是徹始徹終。說法一定要清淨,用清淨心來弘揚佛法,決定不能有染著。第二尊:

  【宿王佛。】

  『宿』是星宿,星宿當中最大的就稱為「宿王」,這是完全憑凡夫在地球上的感官而說的。晚上我們看天空當中這些星星,星星裡面當然是月亮最大,「宿王」是什麼?就指月亮。其實月亮實在講並不大,距離我們地球很近,剛才講了,只論我們眼睛直覺,不管星球大小,看上去總是它最大。「宿王佛」代表:

  【大乘菩薩道法,無上道之徑路也。】

  既然以佛法來幫助眾生,要用大乘法,要選大乘法,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講小乘,小乘是過渡的時期,採取幾部小乘經做基礎可以的,必定要教人修學大乘法門。

  【香上佛—表禪宗六祖傳香懺悔章所示行法,徑中徑也。】

  這是大乘裡面的大乘,就是『禪宗』,代表「禪宗」。《六祖壇經》裡面有一章叫『傳香懺悔章』。『所示行法,徑中徑也』,「徑」就是近路,是一條很近的道路,這在大乘佛法裡面來講是一條近路,比小乘要近得多。禪宗是大乘佛法裡面的近路,「徑中徑也」,近路裡面的近路。這是代表禪宗,『香上』。

  【香光佛—表淨宗念佛法門,楞嚴謂香光莊嚴,徑中徑又徑也。】

  『香光佛』是代表淨土『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在《楞嚴經》上「大勢至圓通章」裡面講的『香光莊嚴』,所以過去有許多法師自己的小佛堂叫「香光室」,香光室就是念佛堂,名稱的來源是《楞嚴經》上「大勢至圓通章」,所以這是表念佛的。「念佛法門」比起禪宗又要接近,所以是『徑中徑又徑也』,這個路子愈走愈近,可見得念佛比禪宗要快、要近,禪宗比普通大乘要快、要近,這是一層一層的來比較,在整個佛法裡面,這非常的重要。第五尊是:

  【大燄肩佛—表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是以淨宗祖師,尊稱大師也。】

  這一尊佛代表『以最上法與人』,在整個佛法裡要以最殊勝、最上的佛法推薦介紹給眾生,『一生成佛』,最上的佛法就是念佛法門。『是以淨宗祖師,尊稱大師也』,這個「大師」前面也曾經給諸位說過,「大師」是對佛的尊稱,只有佛稱「大師」,除佛之外,不可以稱大師,這是佛學常識。菩薩、等覺菩薩都稱「大士」,沒有聽說「觀音大師」的說法,是「觀音大士」。現在有些人不懂,出家人稱大師,這太過分,稱「大師」,那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了都要站在他下面,「大師」是佛,這個一定要明瞭,稱呼不能太過分。但是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自古以來都是這麼稱的,為什麼?淨土宗是「最上法」,你傳最上的法門,都教人「一生成佛」,跟佛在世教化眾生沒有差別,所以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這是很特別的。

  淨土宗祖師不是一個人傳一個人,是大家公認的。淨土宗沒有承傳,沒有初祖傳二祖,二祖傳三祖,沒有這個事情。是這個人一生自己的修學以及弘揚佛法,在淨土宗特別有貢獻,特別有成就,後人尊稱他的,不是當時的,在當時他也不能稱大師。我們今天講印光大師,他是淨土宗最近一代的祖師,他圓寂之後,大家這樣尊稱他的,不是他在世的時候,在世的時候一般稱呼他印光法師。由這個地方你就能夠看到念佛法門的殊勝。

  【雜色寶花嚴身佛。】

  這一尊佛的德號實在是代表佛法裡面最圓滿的經典,《華嚴經》。如果把《華嚴經》的名稱具足翻譯過來,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名稱應該是這樣的。中國人喜歡簡單,把「覺者」翻作「佛」,「佛」就是覺者,「雜華」就用一個「華」,「雜」就不要,「莊嚴」,「莊」字不要,取一個「嚴」字,就變成《大方廣佛華嚴經》,它的本名應當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這是完全的名稱。所以這一尊佛號就是代表:

  【一生圓滿,唯《華嚴》詳之。】

  《華嚴經》說得最為詳細。

  【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也。】

  我們今天對於念佛法門能夠徹底了解,得力於《華嚴》,如果沒有《華嚴經》,我們對念佛法門要想真正相信實在比登天還難,確實不容易,《華嚴經》讓我們生起了信心。《華嚴經》怎麼到一生究竟圓滿?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會上的菩薩太多了,菩薩眾裡面有兩位大菩薩,好像班長一樣,文殊、普賢,這兩個人帶頭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華嚴會上的那些菩薩們統統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

  【應深思之,師法善財可矣。】

  我們要多多的去想一想,你就相信,應當要學習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修學的方法與態度是我們最好的模範,佛在華嚴會上用這個人做一個修行人的樣子給我們看。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就是修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是很好的榜樣。再看底下一尊:

  【娑羅樹王佛。】

  『娑羅樹』翻成中文是「堅固」。

  【表圓證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淨不二也。】

  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也就是成佛,可見得是一生成佛。末後三尊佛:

  【表圓證一體三身。】

  跟前面東方顯示的目標,法身、報身、化身,『一體三身』,到末後是教我們所願所求,到此地得到了,完全證到了,這是圓滿的佛果。

  【寶華德佛—表圓滿報身。】

  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表這個意思。

  【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五眼圓明,普應群機也。】

  這是化身佛,應化身。

  【如須彌山佛—表清淨法身,為一切法之理體也。】

  就是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是以『如須彌山佛』來代表,這圓證一體三身,功德圓滿,所以這些名號不是隨便取的,我們看這個意思愈看愈明顯。諸位聽我這個講法,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古人雖然沒說,我們在講臺上突然看出來的,一個名字連一個名字,連得那麼巧,像鎖環一樣,當中扣得這麼緊密,所以這些名號少一個都不行,少一個就缺了、斷了,顛倒一個也不行,顛倒一個講不通,可見這個名號,佛不是隨便講的。實在也就是用這些佛的名號給我們鋪一條成佛之道,從初發心到圓成佛果,這是佛名號所表的修法意義。

  【以上略出佛名號,含義甚深,密示念佛人。】

  『密』就是暗藏著,我們今天講暗示,暗示念佛人。

  【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之歷程旨要。】

  念佛的路程,從初發心到成佛的路程經過就是這個樣子。

  【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

  《華嚴經》五十三參用那個方式顯示出這個修學的次第,修學的道路。

  【佛度生。】

  佛度眾生。

  【生受化。】

  眾生接受佛的教化。

  【期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

  這一段特別強調緣分的重要。佛度眾生要與眾生有緣分,眾生接受佛的教化也要有緣分,所以佛不度無緣眾生。這個眾生與這一尊佛沒有緣,佛就沒有辦法度他,為什麼?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願意聽,這就是無緣,所以我們學佛在沒有成佛之前要與眾生廣結法緣,道理就在此地。緣結得愈多,將來你成佛之後,你教化的眾生愈多,所以不可以不與眾生結緣。結緣是不拘形式的,方法非常之多。我們到一個寺院道場,一個佛教徒到大殿上見到佛像總要去拜三拜佛,你想想看你們是怎麼個拜法?拜法不一樣,我跟你們的拜法就不一樣。我也是拜三拜,你們也拜三拜,表面上看那個樣子差不多,其實不一樣,我是結緣。我第一拜,願與這個道場有緣;第二拜,與這裡的住持、常住結緣、有緣;第三拜,與這個道場所有的信徒有緣,將來我就可以到這兒來講經說法了,要沒有緣怎麼會來?不來了。我的三拜跟你們三拜不一樣。所以一定要用結緣的心去拜佛。這是說一個最小的例子,所以這是有緣。

  每到一個地方都與那個地方眾生結緣,自己要有這個意念,有這個願望。有了緣,他就有歡喜心,見面就歡喜,你說,他也能相信,所以有緣『能令歡喜信入』。眾生與這尊佛有緣,一見面就生歡喜心,就能相信他。佛說法能夠觸動你的宿種,就是你過去生中學佛的種子,他能把你打動,能夠觸動你,使你真正的發心。『能令魔障難遮』,學佛當然障礙很多,譬如你初學佛,也許你的親戚朋友是學基督教的、天主教的,勸你到那裡去,那你就不去,這叫「魔障」。你有清淨的信心,不想到那裡去,魔障就障礙不了你。『能令體性開發』,「體性開發」就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念佛人證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是性體的開發,那是真正的成就。一切諸佛都是從『法身垂跡』,雖然從「法身垂跡」,在理論上講無二無別,佛佛道同,但是每一尊佛跟一切眾生結的緣不一樣,不一定所有的佛能度一切眾生,那不可能的。這一尊佛與那些眾生有緣,他出現成佛,有緣的眾生得度,沒有緣的眾生他度不了,必須要由另外一尊佛與這一批眾生有緣,總是有緣就得度,沒有緣是沒法子度脫的,所以這是『固結緣種』。這一句我們要重視,就是常常要念著與眾生結善緣、結佛緣、結法緣。

  【彌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佛。】

  『一佛』就是阿彌陀佛,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一個都不漏。

  【極樂是法界藏土,故一生即一切生。生極樂一土,即生一切諸佛國土也。】

  這是不可不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這一回事情,你在佛法裡必定取極樂,一定念阿彌陀佛,你曉得只要我們一取得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土等於統統都到了,這個自在。譬如我們這個世界,真正有一個很富強的國家,這個國家為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所尊重,每個國家的人對你都歡迎,你只要拿到你的護照,走到任何國家,不要簽證,就跟自己人一樣,隨便出入,就這麼個意思。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到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國土。你到別的佛國土要想到另外一個佛國土,還有的時候不可能,有限制,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任何諸佛國土都可自在通行,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第五:

  【信願持經之利。】

  前面流通分裡面是講的信,這個地方不但講信,也勸願,勸我們要受持《佛說阿彌陀經》。

  【勸信佛說,聞經受持。】

  聽了這部經之後,你要能夠接受,不是聽了就完了,聽了之後,把這部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完全接受過來,『持』是保持不失掉,我要依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

  【聞諸佛名。】

  『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所有一切諸佛,念這一佛就是念所有一切諸佛,所以這一句佛號就叫做諸佛名號。

  【為諸佛之所護念。】

  『諸佛』是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佛保護你,保佑你,佛會念著你。

  【皆得不退大菩提。】

  就是無上菩提,圓證三不退。所以我們要:

  【信世尊說。】

  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

  【信諸佛說。】

  『諸佛』就是前面講的六方諸佛,六方諸佛都是這樣勸我們,我們要相信。所以你能夠信《彌陀經》,那的確不僅僅信釋迦牟尼佛,是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所以這個福報多大!善根多大!

  【此經獨顯。】

  這是別的經沒有的,只有本經裡面才有。

  【無上心要—能念之心性,第一義諦,本源理體。】

  這是說這部經所依據的理論。念佛人所用的能念的心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才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但是記住前面給你講的方法,如果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那就錯了。妄想才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與心性相應,就是真心本體,這樣念佛就得力,要這個念法。

  【諸佛名字。】

  前面講「聞諸佛名」,『諸佛名字』是什麼?

  【即指所念阿彌陀佛。】

  【圓滿究竟萬德—智究竟證般若德。】

  這是圓滿的智慧。

  【斷究竟證解脫德。】

  『斷』是斷煩惱,分別執著妄想不生,斷了,就用一句佛號斷煩惱。『解脫』就是自在,得大自在。

  【心性究竟證法身德。】

  『心性』就是前面講的「無上心要」,能念之心到了究竟清淨,法身顯露。

  【三德圓滿,萬德畢具。】

  完全具足,要完全顯現了,這是這部經獨顯的。這個三句,「能念之心、所念的佛名、念佛的結果」這三條,『圓滿究竟萬德』是我們念佛的結果,不明瞭,這句佛號不會念,明白這些道理,佛號就會念了。

  【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大本』就是《無量壽經》,這個本子叫「小本」,《無量壽經》裡面世尊說過這兩句話。『若不往昔』,就是過去生中,要不是你過去生中修的有多善根、多福德,『慧』就是多善根,『福』就是多福德。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不多,『於此正法不能聞』,「此正法」就是指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對於這個法門,你沒有辦法聽,不是說你不能聽,是聽了不相信,或者是信了不肯做,做了會退轉,這還是不能往生,「不能聞」就是這個意思。底下又說:

  【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

  你今天為什麼聽了肯信?信了肯發願?願了肯念佛?這個不簡單的,你在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親近過諸佛如來,你在諸佛如來處種的善根、修的福德,這是真的。也許你會問,我既然過去親近過佛,聽過佛說法,跟過佛修行,為什麼沒成就?你想想看為什麼沒成就?這個事情自己一想就曉得,雖然親近佛陀,三心二意,沒有專心修學,又想修這個,又想修那個,所以你不能成就。你要不相信,你看看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佛的會下,多聞第一,別的同學最低限度都證阿羅漢果,他才是個初果,他會的東西比別人多,但是他的果位最低,每一個同學都比他強,這就是聽得多、會得多,不肯做。楞嚴會上看出來他還存一個僥倖的心理,認為佛是他的堂哥,他們是堂兄弟,他是堂兄弟裡面最小的,他們堂兄弟共八個,釋迦牟尼佛是老大,大哥最疼愛他,最喜歡他,所以他常常想著「你們要修行,要很苦修才能證果,我不要修行,到時候我大哥還不就給我了!像禪定、般若,還不都給我了!你們要修,我不要修了」,這在楞嚴會上吃了虧、上了當才知道原來各人修各人的,誰也不能代替誰。所以縱然遇到一位好老師,親近多少年,一樣不能成就,我們過去親近諸佛如來不能成就就是犯了這個毛病,而這個毛病一直到今天還在,習氣,今天我們學東西就不專了,太難了,不容易。

  台灣寺院道場很多,弘法的法師大德也很多,你們在此地住了七天,再過兩天又到別的寺廟親近別的法師幾天,然後再去輪流轉,轉遍了台灣,轉了幾十個法師、幾十個道場,腦袋裡頭一塌糊塗,什麼都有,到結果,這一生又空過,一樣都沒搞成,生生世世沒有能成功,毛病就出在這裡。你不能死心塌地一門到底,這個沒有辦法了。但是你有這個善根福德,所以你還能聽得到正法,所謂是『故得因緣聞此義』,你還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聽到這部經,在阿賴耶識裡頭又落一次種子,你今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你覺不覺悟,你果真覺悟,死心塌地一門深入,你就成功,那是真覺悟。

  所以印光大師,你們看《文鈔》裡頭有記載,《永思錄》裡面,他這些學生,他的皈依弟子,寫得都很多,他老人家最不願意看到念佛人到處去跑,到處跑廟,去看師父,他最反對。看師父不是看別的,是看他老人家。《永思錄》裡面,他的皈依徒弟寫的,去看他,被他罵。多遠,買一點禮物來供養師父的時候,到那裡去,師父不讚歎,不歡迎,把他臭罵一頓,「你到這裡來幹什麼?」「我來看師父的。」「師父有什麼好看?你已經看過兩次了,還有什麼好看的?還不在家裡老實念佛!」他所願意就是你在家裡老實念佛,不要到外頭去亂跑,到外面消耗你的體力、精神,又浪費錢財,你去總要供養。再多跑的時候,那個道場張家長李家短,聽了一腦袋的是非,都是打閒岔,都是對你一心不亂有嚴重的傷害,所以出去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提起印光法師,哪個人不尊敬?什麼道場講印光法師的東西?沒有人講,為什麼?敬而遠之,都學印光法師,信徒都不來了,都跑掉了。

  他老人家講的話是真的,句句是真話,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他那種主張、看法,對道場來講的確是很大的忌諱,但是他的心真慈悲,希望你這一生成就。不要說別的道場他不贊成你去,他自己的道場都不叫你常常來,你到他的念佛堂念佛可以,你一來,念佛堂裡念佛。想聽經,你來的時候,坐在這兒聽經。我們這個道場也就是結緣道場而已,並不是一個真正道場。真正道場進來的時候,心清淨,進了道場門就不能說一句話,沒有講經之前,你自己坐下來看經,在那兒聊天,雜心散話,心亂了,心亂了聽經不容易開悟,所以一進道場,肅靜無聲,雖然坐這麼多人,外面走過了,不曉得這房間有人,這叫莊嚴,清淨莊嚴,哪有交頭接耳談話亂七八糟這種情形?所以我們這是結緣道場而已,並不是一個正規的道場,正規道場不如此。

  真正道場,說實在話,來聽經的人,你來聽這一部經,這部經從開講到講圓滿,你天天要來,就像學校學生一樣,你不能缺課的,除非生病,很重大的事情,否則不能輕易缺課。縱然後來的,設幾個旁聽席放在後面,那是給別人結緣的,這才真正有利益。像慧遠大師當年的念佛堂只有一百一十八個人,人數不多,固定人數參加,在那裡念佛的,各個成就。今天道場是流水眾,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這個裡面的人心不能定下來。今天看到這個來了,面孔很生,聊聊天,「你從哪來的?」要問問長短,那個沒兩天就去了,不見了,再打聽打聽他到哪去了,實際上關你什麼事情?你心裡不管住阿彌陀佛去管別人閒事。

  【《占察經》云: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聞十方佛名。】

  《占察經》是地藏三經之一,地藏菩薩有三部經,大家常常見到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讀這部經的人很多。另外兩種經,知道的人不多,這裡提到一種叫《占察善惡業報經》,簡稱為《占察經》,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就是《大乘地藏十輪經》,這個分量比較多一點。佛教實在講非常的慈悲,的確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喜歡占卜問卦,曉得什麼吉凶禍福,佛菩薩看到你們有這個習氣,就不要找那些神、找那些鬼去亂問,亂問要上當的,所以佛門裡面,你喜歡這一套,就設這個法門,《占察善惡》就是占卜吉凶的,佛門有這部經。有一種特殊的占卜方法,它作這個輪相,輪相一共是十九個,一套是十九個,可以問吉凶禍福,可以問過去未來,這是佛門裡面的占卜。如果不是用《占察善惡業報經》來占卜,那都不是佛教的,所以如果真正要占卜吉凶,你就用這部經。這部經,在早年我在台中與幾個同修們提倡,也曾經印過,現在也有不少地方翻印,不但《占察經》也能很容易找得到,註解的本子,《占察經義疏》,也能夠找得到,仔細去研究這種占法。

  這部經裡面告訴我們,『雜亂』,就是我們的心不定,心裡面的煩惱很多,這就是「雜亂垢心」,「垢」是不清淨,這樣的心念佛菩薩名號不能叫聞慧,為什麼?雖然念,不能成就決定的信解,為什麼不能『決定信解』?心裡面有疑惑、有妄想,心裡面沒有疑惑、沒有妄想,這個信解才是決定的。沒有決定的信解,當然念也有好處,得世間的福報,所謂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得不到廣大深妙的利益。特別是指念佛法門,如果你有「決定信解」,一心持名,那個利益就太大了,真正是不可思議。人家要從凡夫修成佛,你看《華嚴經》所講的要無量劫,多長的時間!你一生就辦到了,這種殊勝的利益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要不是佛與諸佛統統勸我們,許多菩薩都不能相信,但是它是事實。

  『若到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一行就專一了。三昧是梵語,翻作正受,正受通常也翻作禪定。你已經得定了,心就定在一個法門上不會再改變,這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底下有解釋,也叫做一心稱念,念佛的時候是專心的,一心念佛,那麼你的成就廣大微妙,行也廣大微妙,心也廣大微妙,雖然沒有得無生法忍,算是得個相似的,不是真正的。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聞十方佛名』,這句佛號把十方諸佛的名號統統含攝在其中,念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由此可知,念佛一定要用清淨心才有這種效果。下面再介紹什麼叫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念佛三昧,又名一相三昧。】

  『一相』無二相,一就是不二,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心裡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這就叫『一行三昧』。除了阿彌陀佛還要想別的、還牽掛別的,這就不叫「一行三昧」,想想前面所講的,你這個念佛是修福,往生不可靠。如果是一行三昧,往生是決定可靠,這是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佛,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關鍵的問題。所以實實在在告訴諸位,你今天牽腸掛肚不管想什麼都是假的,全是假的,全是妄想,真相是《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一樣都帶不去,帶不去的你想它幹什麼?唯一能成就的就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為什麼不多想?為什麼不多念?憶佛念佛,心裡要想就想阿彌陀佛,要念就念阿彌陀佛,這樣才行,這叫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所以:

  【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心不亂。】

  這個法子得到就成功,什麼都不要。這個法子得到了還到處亂跑等於沒得到,那就是前面講的雜亂垢心,我們的心還在散亂,還是不清淨,這個成就就有限。

  【清淨廣大微妙心行,念佛標準本來如是。】

  真正念佛人就是這個樣子。專念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廣大微妙心行』,心裡面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這是「廣大微妙心」,口裡面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身體一天到晚拜阿彌陀佛,這是「清淨廣大微妙行」,心行都不可思議,所以精進佛七就是這樣來修的,完全從這個標準來修的。七天,踏進念佛堂,什麼都放下,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句閒話都沒有,見到人不能打招呼,見到人打招呼就起妄念,就不如法。踏進念佛堂見到和尚、見到師父都不打招呼,師父決定不會怪你,師父要給你一打招呼,你的心也亂了,彼此都不打招呼。雖然大眾在一塊兒共修,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說話,有什麼事情以動作暗示一下就可以,那是很必要的,沒有必要的時候就是一心念佛,看看佛也不必看人,這叫一行三昧。真正佛七,七天七夜不間斷,這叫打佛七,叫剋期求證,所以這樣的念佛道場咱們也找不到。

  【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茍聞佛名,佛必護念,不論有心無心,信與不信,皆成緣種。佛慈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是難信之法。】

  所以我們也不要怕,怕的是什麼?「我造的罪業太深,大概佛不要我」,你要這樣想法就錯了。『佛度眾生』,心是清淨的、平等的,他不問你善惡,也不管『怨親』,決定是平等的,「佛度眾生」不疲不厭。所以我們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像,與佛就有緣,你信,有緣,不信也有緣,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所以我們念佛念出聲音有好處,念出聲音,別人聽到了,別人聽到就是度了他。我們把佛的名號寫在那裡,貼在那個地方,人家看到也落在阿賴耶識了,也是道種。佛像,所以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議,造像功德在哪裡?像掛在那個地方不曉得度多少人,人家一看,管他『信與不信』,他與阿彌陀佛有緣了,功德利益在此地,尤其是供莊嚴好像,人家一看,他不會走,他會多看幾眼,那個印象就非常深刻。那個像要不好,人家一看,馬上就走,印象落得就薄弱,落得輕。好像,他總是要仔細去看、去欣賞,那個印象落得特別深,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一尊佛像不知道利益多少眾生。

  學生,度眾生,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意願,要有善巧方便,時時刻刻不斷的在做,像你們在學校裡接觸的同學很多,你們手上戴一串念珠,同學一看到你,「阿彌陀佛」,他自動的就喊一聲阿彌陀佛,你沒有勸他念,他自己就會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與佛有緣了,這就是度眾生,這就是給他種善根。你們念的書本,通常在學校裡,書本上寫個名字,你們不要寫名字,寫阿彌陀佛,人家一看,「阿彌陀佛」,你看你度了多少人!連同學、老師都度了,真是方便有多門,要有智慧,要有方便。尤其現在印這個小張的佛像,平常可以夾在書本裡,上課的時候擺在桌子上,幹什麼?叫那些人都學佛,不要以為這是不恭敬,用這個來度眾生,佛就歡喜,用這個接引,法子太多了,所以要會,要善巧方便去運用,多多的勸人念佛。

  【聞經受持,不僅諸佛護念,人人皆得圓證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覺也。】

  聽到這部經,依照這部經來修行,不僅僅是為『諸佛護念』,為「諸佛護念」,我們福報就很大,佛都常常護念你,護法神保護你,而且能叫你『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現在我們雖然不能講「圓」,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說得上「圓」。現在可以做到不退轉,努力精進,不為外境所動,你就不退轉,如理如法的修學。『妙覺』就是佛果位的稱號。等覺上面,這沒法子,只好叫「妙覺」,所以妙覺就是圓教的佛果,梵語名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括弧裡的翻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叫「二乘」。「異凡夫」,「異」就是不一樣,他不是凡夫,從凡夫超越了,證得聖人的果位,這個時候他不叫凡夫,這是正覺。正等正覺是別教的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是正等正覺,菩薩也是正等正覺,「異二乘」,他不是聲聞、不是羅漢、不是辟支佛,比他們高。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位子,「唯獨圓佛一位」,就是圓教佛,圓教佛才稱無上正等正覺。

  【聞名功德,如此超勝,世尊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

  本師釋迦牟尼佛,經上講的六方諸佛,六方就是十方,所有的佛都在這裡說,都勸我們,我們再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這是流通分裡面勸信,要深信不疑。再看第七講,第七講的題目:

  【勸願勸行流通。】

  上面一講是勸信流通。經文從: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勸願往生。】

  已經發願的,那是講過去的人,過去有這個因緣聞經受持的人,他已經發願,已經發願是「皆得不退菩提」,他已經往生。像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諸上善人、一生補處,前面我們見到過,討論過,都是十劫所成的,這就是「已發願」,已經往生。「今發願」,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的時候,當時講這部經在座的聽眾,善根成熟能信能願的,在那個時候也都往生了。今發願的,今生。「當發願」就是指我們現在這些人。佛滅度以後的這些,也是根熟眾生,有因緣遇到這個法門,你也能信,也能願,就是「當發願」,「當」是當來,就是將來,你要能發願,你將來決定往生,當生。這個句子非常肯定,幾時你發願,幾時你就往生。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有一副對聯,他自己撰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就是西方三聖像旁邊的對聯,印光大師所說的,上聯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他老人家那副對聯對我們很有警策性,「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下聯是「樂邦有路」,樂邦就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快樂的「樂」,「樂邦有路能願即生」,你能發願,馬上就往生,給我們開了一條光明的大道,即生成佛的大道。

  【信願往生,正顯所發之願無虛也。】

  真正相信了,怎能不發願?怎麼肯不往生?發願往生是決定得生,這個願決定不落空。

  【本經三勸發願。】

  顯示本師釋迦牟尼佛勸告的殷勤,一而再,再而三,三次勸我們往生,這裡面都是《彌陀經》的經文: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這是第一次勸我們。第二次是: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次在流通分: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這個話說了三次,說得這麼殷勤懇切,我們再不肯發願實在是辜負了釋迦牟尼佛,也辜負了十方諸佛的讚歎。

  【釋迦悲心特切,不憚重煩,再三勸諭,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則辜負佛恩甚矣。】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願依四弘。】

  四弘誓願是大乘佛法的總綱領,一切諸佛菩薩生生世世所發的大願總超不出這四個綱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願裡面,給諸位說,實在講是以第一願為主,就是度眾生,我們有沒有發這個願?我們沒有發,雖然常常念,那是嘴皮上念,無動於衷,心裡頭從來沒動過,怎麼說沒動?我們見這個看不順眼,見到那個討厭,這哪裡叫發『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頭還加括弧,某某人不度,一大堆人你都不願意度他,可見得你是有口無心,天天在念這四句,無動於衷,麻木不仁,這沒法子。果然真正發這個願,你對一切眾生是大慈大悲,就是悖逆的眾生,你不但不會恨他,你會生憐憫心,格外的同情他。像這些諸佛度眾生,第一個度的是誰?過去世的冤家債主。你們看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第一個度的是憍陳如,憍陳如是誰?《金剛經》上講的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歌利王就是憍陳如的前生,那個時候忍辱仙人碰到他,他用刀一塊一塊把他的肉割了,凌遲處死,釋迦牟尼佛特別憐憫他,成佛以後,第一個度他,那是大慈悲心。我們要碰到這個惡人,我成佛的時候決定不度他,這怎麼行?這個發願不是真的,所以要效法菩薩,要學諸佛,要真正的發願。

  經文真是好到極處,我們念了也很歡喜,念了做不到。怎樣把四弘誓願念到變成自己的願,而不是諸佛菩薩的願?把它變成自己的願,你自己就成佛不遠,就快要成佛了。所以這個四願是以這一願為主。我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了要度眾生。我要度眾生,自己要有煩惱,是自己度自己還度不了,怎能度眾生?斷煩惱,換句話說,就是要成就自己圓滿的品德與德行的修養。我煩惱斷了,成就自己高尚的品德,如果沒有學問還是度不了人,還是不能教人,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學問,要求學。有品德、有學問才能度眾生,才能教化眾生,才能幫助眾生。可見得斷煩惱、學法門都是為了要度眾生。因此,你這個願沒有那就算了,如果要有,你修道求學一定精進,這是很大的動力推動著你。我為什麼要修德?為什麼要勤學?看到苦難眾生這麼多,我急於要度他,趕快把自己學成,我才能幫得上他們的忙,這是一個力量在推動著。譬如一個家庭裡面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女,一家人口很多,生活非常困苦,怎麼辦?趕緊努力去求學,希望自己學成之後,到社會上將來能夠飛黃騰達,使一家生活能夠改善,她有個目標、有個目的在推動她。

  今天學佛的菩薩,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苦難的眾生在那裡等著你救度,這不是一家幾口,怎麼能不精進?不精進如何能對得起這些眾生?菩薩的弘願在此地。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為什麼要成佛道?不成佛道,度眾生不能圓滿。因為眾生,等覺菩薩包括在其中,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不能斷,你要不成佛不能幫助他。你是等覺,他也是等覺,你們兩個程度一樣,你度不了他,必須要比他高。所以到了成佛,是等覺以下統統可以得度,度眾生才圓滿。所以今天學佛的同修懈怠散漫、因循茍且、放逸,都是違背了四弘誓願,沒有菩提心,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一切眾生。每天念四弘誓願,你有沒有想到這個意思?每念一遍,你曉得自己責任多大,是不是應該要精進、要努力?我們發願往生也就是依這個。

  在娑婆世界,我們要斷煩惱斷不了,要想學法門學不成就,沒有好的學習環境,沒有好的指導老師,沒有好的同參道友,這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求學的,是完成我們的品德、學問,不但能完成學問、品德,而且能夠圓成佛道,是為這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學成了之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還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因此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逃避現實,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消極,消極的思想念頭去不成的。佛的神通廣大,你什麼念頭,他清清楚楚。你天天念阿彌陀佛,想這個世界很苦,極樂世界很樂,「好了,這下去了可有得享受了」,把度眾生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這怎麼可以去得了?這個去不了,這個樣子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去不成,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不會來接引你,為什麼不會來接引你?雖然你佛號念的是沒錯,一天念到晚,佛號沒有間斷,你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不一樣,阿彌陀佛的心願是普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你是一個眾生都不度,只貪圖自己享受,這是志不同、道不合,他不會來接引你的。佛來接引誰?接引真正有這個大願的人。他雖有這個大願,他現在自己沒有本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這個本事、能力,然後回過頭來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所以前面兩願是「厭離娑婆」,後面兩願是「欣求極樂」,我們暫時捨離娑婆往生極樂,是這個意義。

  有些不明瞭的人說念佛的人消極,念佛的人逃避現實,那正是他的心態,他拿他的心態來測度我們是錯誤的。我們千萬不要聽了他那些話,「念佛是消極的」,好了,跟他參禪,跟他學密,他是積極的,變得外頭境界風小小一吹,自己做不了主,就動了,換句話說,對你自己本來修的法門毫無認識,你要真正有認識,你決定不會動搖。

  【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

  再看底下一段:

  【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何俟娑婆報盡,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也。極圓極頓,難思難議,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這裡講這個往生那就更妙了,一念相應就一念生,念念相應就念念生,並沒有等到臨命終時往生,現在就往生,人雖然在此地,心行與西方極樂世界已經融合成一體。『妙因』就是我們一心念佛,信願持名,『妙果』是西方四土三輩九品的果報,圓證三不退的果報,『不離一心』,所以念佛要一心稱念。底下講『何俟娑婆報盡』,何必要等待娑婆世界壽命盡了才往生?真正功夫到了,隨時可以往生,自在往生。所以只要你『信願持名』,你真正能夠這樣修法,七寶池中你那一朵蓮花一天一天在長大,光色妙好,莊嚴至極,這是你真正修到的,你永遠不會丟掉的。這個世界不管什麼東西到後來統統要丟盡,一樣都帶不走的,所以聰明人要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寶蓮花。怎麼個修法?「信願持名」,一心稱念,你的蓮花愈念愈大。『金台影現』,阿彌陀佛左手拿著蓮花,蓮花上金台就是將來接引你托生的所在。所以這樣你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現在人雖然在娑婆世界,其實你已經入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國籍,早晚你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法門無論從因、從果上來說,『極圓極頓』,圓滿極了,頓超到極處,真正是『難思難議』,沒法子想,也沒法子說,只有『大智,方能諦信』,你才能夠相信。

  問:西方淨土的眾生乃蓮花化生,請問在尚未花開見佛前,眾生在蓮花內的活動為何?

  答:這個蓮花很大,蓮花裡面有阿彌陀佛的化身,有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些大菩薩們,也有蓮池海會,統統都在裡面,每天在那裡聽經,在那裡修行,《彌陀經》上所講的就是這個境界,《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統統講的是這個境界,非常熱鬧,不會覺得很孤寂。如果什麼人都見不到,一個人躲在裡面,那跟坐監牢一樣,那就苦死了,那我也不要去。那個裡面是大法會,非常莊嚴。在那裡你所見到的佛是應化身佛,花開才見報身佛,花開就是實報莊嚴土,見報身佛。

  問:《彌陀要解》與《疏鈔演義》其內容有何不同?

  答:正如它的名稱,《要解》是簡單扼要給你介紹,《疏鈔演義》是詳詳細細給你說明,就是這個不一樣。

  問:一般的打坐入定之後,其心意識在何處?

  答:你要問入定的人,我不曉得。定中的境界很複雜,有各種不同的定,各種不同的境界,不能一概而論。

  問:印度的佛教裡是否有宗派之分?又在印度是否也提倡淨土念佛法門?

  答: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不久就分了二十個部派,所以有宗派之分。也有些宗派傳到中國,也有中國自己建立的宗派,像淨土宗是中國自己建立的,華嚴宗是中國建立的,天台宗是中國建立的,像律宗、般若宗、三論宗、唯識宗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印度,佛在世的時候就提倡念佛法門,《觀無量壽佛經》就是為韋提希夫人所講的,而且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也是修念佛求生淨土,他的親屬當中很多都是修念佛法門。

  問:海青上可繡上「阿彌陀佛」和「卍」字等記號」?

  答:海青上不必繡。這是一種習慣,因為你既然穿上海青,一定是在佛堂裡面,佛堂裡哪個不念阿彌陀佛?用不著再提醒他們,咱們要提醒的是那些沒有學佛的,對佛法不知道的,對他們應該這樣用法。在佛堂裡面我們循規蹈矩,依照佛的儀式表示我們的恭敬。

  問:虛雲老法師修廟給新出家人住,是否將產權給他們?如是,會不會讓他們墮落?

  答:沒有,沒有這個道理。寺院都是十方的,住持是聘請的,三年一任。大陸上,產權屬於自己的很少,所謂是子孫廟,那很少。一般寺廟的產權都是信眾捐助的,確實都是十方道場,他們自己沒有所有權,所有權多半是地方紳士們在管理,但是他們決定不會干涉出家人的寺廟收入,也不會干涉你的修行。

  問:經上略取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四方佛,是否也概括修學之法?

  答:如果要是讀到那當然裡面一定是有的,決定是有的,但是鳩摩羅什大師這樣翻,我們就依照這部經。如果要是詳細的講,就查玄奘大師的譯本,但玄奘大師譯本現在念的人少,這個已經是普及了,已經是大眾化,我們用不著再搞特殊的東西,標新立異反而叫人起分別心,不好。學佛最重要的是得一心不亂,能讓人家不起分別心,這就是你的大慈大悲,你的無量功德,這個要知道的。

  問:弟子自身禮受菩薩戒,並鼓勵先生也吃素,受十齋日,未正式受戒,先生因生意應酬吃葷,他是否犯戒?

  答:他沒有受戒,他不犯戒,即使是受戒也不犯戒,為什麼?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必要應酬裡面開戒,不是犯戒。譬如吃素的,起個念頭,雖然受了菩薩戒發心吃長素,嘴饞想去吃一餐,打個電話給朋友,「你請我吃一頓好不好?要不然我不好意思吃」,這樣就犯戒。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意思,應酬場合當中不得已,這不犯戒,這叫開戒,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的戒律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

  我有一個很好的老朋友,抗戰期間在日本人的後方做地下工作,就是做特務工作,被日本人發現,他們同事有幾個人被日本人發現,日本憲兵隊就要抓他,抓到就是死,那是沒有話說的,他們就跑到一座寺廟裡面去,求老和尚掩護他們,救他們。這位老和尚一看,情形那麼緊急,馬上給他剃頭,然後把海青一穿,跟大眾一起去念佛。日本人一大堆來了,到處找也找不到,看到都是光頭,都是和尚,日本人對佛教很尊重,對佛教不為難,所以他們躲過這一劫。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念念不忘老和尚救命之恩,所以就特別設了一個酒席,非常的豐富,請老和尚來應供。把老和尚請來了,當然陪客的也不少,一請來了才想到老和尚吃素,這怎麼得了!我們一桌的大魚大肉,這個搞得就很難堪了。他們實在是誠心,並不是故意捉弄出家人,確實是誠心,是報答老和尚的恩德。老和尚非常鎮靜,「大家坐下來,沒有關係」,照吃,吃得歡歡喜喜的,大家都高興,這就令人讚歎,「這個老和尚了不起」。這老和尚是不是破戒了?不是的,這是開緣,讓這些眾生生歡喜心,讓這些眾生們讚歎佛法,這些人讚歎佛法,那個功德多大!老和尚吃一餐肉的時候,叫那麼多人讚歎佛法,這值得。所以你要懂得佛法是活潑的,戒有開遮持犯。

  問:受菩薩戒,為家人煮葷物,犯戒否?

  答:你曉得這個道理就行了,剛才說個道理,你就能明瞭了,但是有一個原則,最好不殺生,給他們煮可以,不殺生。六祖大師在獵人隊天天煮飯燒菜來供養他們,那都是煮葷的,不煮素的,他自己用些菜在肉邊一塊兒煮,吃肉邊菜,吃了十五年,他還是祖師,他沒有犯戒。

  問:弟子今年五十多歲,家務責任已了,想遠離外緣,自建小精舍修持念佛,不知可以嗎?

  答:這非常之好,能這樣發心的話,自己決定有成就。但是買一個房子作一個小精舍,最好有幾個人在一塊兒共修,能有三、四個人是最理想。一個人單住確實有很多的不方便,至少有兩個人,彼此可以照顧,身心比較安穩,一個人一下子遇到意外困難,功夫很難得力。找志同道合的一兩個人共住就很理想。

  問:大燄肩佛在南方、北方、上方皆出現,為何解釋不同?

  答:因為每一方有每一方的表法,南方表智慧,北方表教化眾生,上方表教化大行,他在每一個場所代表的意義不相同,雖然是名號相同,都不一樣。就是菩薩,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上是第七迴向菩薩,在《法華經》裡面是等覺菩薩,統統都是觀音菩薩,身分地位不一樣,都是為了教誡我們方便而說的。

  問:請師父為我們解說《疏鈔》與《要解講義》有何不同。

  答:這個問的跟前面一樣。這個只能說說名字,「疏」是疏通,就是經文義理太深,我們很難念得懂,很難通達,把它疏通,就是註解,註解就是把它疏通,讓我們看起來容易懂得。「鈔」是解釋「疏」的。「鈔」是條陳,這一段不了解,作一個小註,那一段不懂,旁邊又作一個小註,這個叫「鈔」,不是連貫的,真的懂了,我就不要了。不懂的地方,我再加一點小註,這個小註叫「鈔」,所以「鈔」是註解「疏」的。如果「疏」裡面很長,這一段註解當中有幾句很不好懂,我們必須查資料來加一個小註,這種小註叫「鈔」,所以「鈔」是註解「疏」的,「疏」是註解「經」的。「要解」剛才講過,就是簡單扼要的解釋。「講義」,多半是在講經的時候自己編的這些參考資料,以後把它印出來也供給聽眾做參考,就叫做「講義」,「講義」也就是註解。

  問:《彌陀疏鈔》、《彌陀要解》、《通贊疏》、《要解講義》、《淨土生無生論》,看的順序應如何?

  答:這個順序最好是先看《要解講義》,再研究《疏鈔》也好,不過《疏鈔》分量很大。《生無生論》,昨天我已經將這個本子交給莊居士,希望他能夠把它印出來。我從香港帶回來這個本子是一個很好的註解,民國初年季聖一居士寫的。季居士是諦閑法師的學生,對於天台教觀很有心得。他這部《生無生論》註得很詳細,很適合初學的人來研究。如果《要解講義》念完之後,能夠念《生無生論》這個註解,可以,如果沒有這個註解,念古人的註解很深,恐怕念不懂。《通贊疏》可以做參考,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給我們證明淨土法門是的的確確真實的,絕對不虛妄,它給我們作個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