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二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06-0002
請掀開講義第二頁,第二:
【認識此經。】
我們要想研究這一部經,對於這部經的內容、性質先要有一個了解。一般古人註經,我們翻開註解,開頭會看到「五重玄義」或者是「十門開啟」,像《疏鈔》就是用十門開啟的方法,很詳細,《彌陀經要解》是用天台家的五重玄義,就是介紹這一部經,在沒有講經之前先做一個概括的介紹。我們此地用的方法也是採取天台的,但是名稱有一點改變。
【經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第一是『經名』,這部經的名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就是《阿彌陀經》本來的名字,我們先從這裡說起,以後為什麼會變成《阿彌陀經》,這裡頭也會說到,我們分三個小段來講。你知道經題的意義才曉得這部經的好處。
「稱讚」,有能稱讚的人,有所稱讚的事。能稱讚的人是誰?是「一切諸佛」,這四個字我們要把眼睛睜大一點看清楚,不是一尊佛稱讚,是一切諸佛稱讚,換句話說,沒有一尊佛不稱讚,你想想看,這部經、這個法門如果不是很好,好到了極處,怎能叫一切諸佛都稱讚?這是我們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你們打開三藏經典,哪部經是一切諸佛稱讚的?沒有看到,只看到這部經是一切諸佛稱讚的。我們修行這個法門,當然一切諸佛也就稱讚你這個人,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怎麼不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從這裡你能夠體會到這部經的殊勝。
所稱讚的是什麼?是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說到極處了。思是思惟想像,沒有法子想得到,想不到的;議是言語討論說明,也沒有辦法說得出的,那是什麼?是功德。功德這兩個字,特別是在這部經上來說,什麼是功?什麼是德?「功」簡單講就是功夫,我們下一分功夫當然就有一分收穫;「德」就是收穫,我們得到什麼。這個功夫就是: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這是功夫。『執持名號』是方法,是手段,『一心不亂』是目的。我們今天為什麼念佛?就是希望用這句佛號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我們用這個方法恢復我們的本性、顯露我們的真心,這是功。德是什麼?
【帶業往生頓超圓證。】
這是我們所得到的。只要你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去用功,所得到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特別強調帶業,這個意義就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往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取得西方極樂世界。
我這一次從美國回來,舊金山有一位同修送我一個錄音帶,這個錄音帶是過去倓虛老法師在打佛七裡面講的開示,我們櫃臺上有,有空的時候叫他們放給你們聽聽,一共九十分鐘。倓虛法師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他有一本傳記叫《影塵回憶錄》,也許你們有同修看過。他是中年出家,非常有成就。我聽到這個錄音帶很受感動,所以我到香港去就想找他的錄音帶,他過世大概已經有二十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今年是八七年,十年前我到那裡講經,他老人家已經過世很多年,沒想到還能聽到他的聲音。他在開示裡面告訴我們,他親眼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沒有害病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位,這一點都不假。
裡面有個故事,就是諦閑老法師的徒弟,跟他算是師兄弟,諦閑法師是他的老師。有一個也是出家人,就是諦老法師的徒弟,不認識字,是個做工、做粗工、做粗手藝,以後出家,四十多歲出家。出家之後,諦閑老法師叫他不要受戒,也不要住在寺廟裡,寺廟裡早晨要很早起來念佛、上殿,恐怕他年歲大,身體也不行,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學就念這一句佛號,他說「你只要一直念下去,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人最大的好處就是聽話、老實,師父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所以老和尚給他找了一個破廟,沒人住的小廟,叫他去住在裡面,找了幾位護法照顧他,每個月送一點錢給他過生活,買一點米,買一點菜,找個老太婆替他燒飯,他什麼事情也不要幹,一天到晚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繼續念,這樣子念了三年多,不到四年,他這三年多從來沒有出廟門一步,真難得,真是老實。
有一天下午出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晚上回來之後就告訴燒飯的老太婆,「妳明天不要替我燒飯了」,這老太婆想到師父一進來這裡從來沒有出過門,今天下午出去一下,恐怕明天有人請他吃飯,所以明天她就不來上班。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婆到廟裡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看看他有沒有吃飯,到廟裡去找他,沒人。他那個破廟連大門也沒有,所以也不要開門、不要關門的,找到裡面看到師父站在那個地方,手上還拿著念珠,叫他不答應,走到面前一看,他已經死了,站在那裡死的,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會,不像你們還聽經、還研究佛法,他什麼都不懂,就一句阿彌陀佛。
這位老太婆慌了,她從來也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她沒見過,就趕快報告那幾位護法,護法一看也不曉得怎麼辦好,趕緊去通知老和尚,老和尚在天台山觀宗寺,路很遠,要走路去,這樣一來一往把老和尚找來了,三天,他還站在那裡站三天。老和尚來了之後替他處理後事。老和尚一來看到他這個樣子很歡喜、很讚歎,說「你總算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比那些講經說法的法師,比那些名山大寺的方丈住持,要高得太多了」。一句阿彌陀佛的成就,念佛不可思議,這個法門難信,這是難信之法,如果肯信,容易修,容易成就,帶業往生,一點都不錯的。
這些年有人提倡「帶業不行,要消業往生」,真是搞得天下大亂,把念佛人搞得人心惶惶不曉得怎麼好。我前年到美國,一下飛機,一位老居士,就是「慧炬社」的創辦人,周宣德先生,你們大概也很多人曉得,他在機場接我,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我:「現在有人主張帶業不能往生,消業才能往生。法師,怎麼辦?我們的心都慌了,沒主張了」,那麼大的年歲,大概他學佛比我年數還多。他一問我,我就告訴他:「帶業跟消業是一個意思,沒有衝突」。他說:「怎麼呢?」我說:「帶一點消一點,消一點帶一點,不就是那麼回事!」我說:「如果完全講消業不帶業,那誰往生?觀音菩薩都不能往生。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對不對?」他說:「沒錯」。「那觀音菩薩不能往生,他沒消乾淨。」業消乾淨是誰?成佛才消乾淨,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如果說消業不准帶業那就用不著往生,成了佛還往生幹什麼?
雖然他們好像查經查得很辛苦,提出這個東西來反駁,「經上沒有講帶業」,那麼我問問他:「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他說:「有」。「有沒有講三輩九品?」他說:「有」。既然有四土、三輩、九品,怎麼不帶業?帶得多的品位就低,帶得少的品位就高,像觀音菩薩只帶一品,那最高了,等覺。你消得多不就帶得少,消得少不就帶得多,消業跟帶業一個意思,如果說消業不准帶業,或者帶業不能消業,對於淨土法門根本不通。他聽我這麼一說,心裡就好得多了,他說:「我還是繼續念下去」,我說:「你只管念下去,決定有成就,不能懷疑」。這是講你的功夫,你所得到的。
往生到西方世界有什麼好處?那個好處真是說不盡。後面四個字:『頓超圓證』,這四個字就是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密宗所說的「即身成佛」還不太可靠,還靠不住。像去年我在洛杉磯,有一位夏荊山居士,他在美國也很出名,他看風水看得出名,連雷根總統都請他去看風水。他遇到我也是提出一個問題來問我,因為去年台灣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廣欽法師也走了,像煮雲法師,走了好多個,這些老和尚都走了,而且走的瑞相都很好,像廣欽法師、李老師都沒有害病,也都是預知時至,知道什麼時候要走,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的。他過去學密,親近過這些西藏的密宗法王、大寶法王,還有一些喇嘛、活佛,他親近過很多。那些喇嘛、法王往生的時候非常痛苦,都是害病,害癌症,很痛苦走的。所以他提出這個問題,他說「那些大喇嘛、法王好像還比不上念佛的,念佛的走得那麼自在,沒有害病、預知時至,他們為什麼死得那麼痛苦?」他提出這個問題問我。
諸位曉得密宗在美國很盛,勢力很大,我們說話也不敢得罪他們,也不敢說是做個比較,他既然問我,我又不能不答,我就說「可能他們的福報享盡了」,我只能這麼答覆他。因為密宗的喇嘛福報很大,供養、恭敬,吃的、穿的,供養都是七寶供養,大概是福報享盡了,念佛的這些人一生都沒享福,一件舊衣服都要穿幾十年,沒享過福,我只能這樣答覆他,他聽了笑笑,讓他自己去體會。這就說明密、禪不如念佛,明擺著在這個地方,這樣殊勝的成就。
「頓超」就是講你一生成就,不設階級,修別的法門漸漸的才證道,要用很多的功夫,要很長的時間,經上一般講凡夫修行成佛要經過三個阿僧祇劫,那個時間太長,修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我們取淨土就是要取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講往生需要花多少時間?如果依照經上講,七天就夠了,若一日到若七日西方淨土就取得了,真快。你看看哪部經上說七天成功的?只有《彌陀經》上講七天成功。真正精進,七天決定成功。
七天之內成功,在中國歷史上有人,《往生傳》裡面,宋朝瑩珂法師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位出家人,雖然出家,他不守清規,破戒、破齋,行為不檢點。這個人的好處是他相信因果報應,這是他最大的好處,所以他自己常常念經,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跟經裡面一對照,自己一定要墮阿鼻地獄,於是他很恐怖,怎麼辦?他就問他的同參道友。朋友們就告訴他,你最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就不會墮落。他就看看《往生傳》,很受感動,於是在自己一個小房間把門一關,拼命念佛,念了三天三夜沒有間斷,也不睡覺,也不喝水,也不吃東西,念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人實在沒有精神,就念倒下去了,居然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你好好的修行,你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我來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位法師一見到阿彌陀佛很歡喜,告訴阿彌陀佛:「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根性很劣,禁不起誘惑,十年我又不知道做多少錯事情,又不曉得犯多少罪,我壽命不要了,跟你去」。阿彌陀佛很慈悲,就答應他說:「好,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好開心,門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別人都說他發瘋了,「像你這種人,壞人一個,你怎麼能往生?看你三天走不走?」
到第三天他就要求大眾幫他助念送他往生,當然大家不會推辭,所以在早課的時候就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佛號。他自己把身體洗乾淨,穿一身乾淨衣服,跟大眾一起念佛。《彌陀經》念完,大概佛號念了十幾聲,他就告訴大眾「阿彌陀佛來了」,三天,《彌陀經》上若一日到若七日沒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取西方淨土實在是比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我們念得沒那麼精進,沒有那麼認真,像剛才講諦閑老法師的徒弟念了三年多,快到四年才成就的。
我們看到《往生傳》裡許多人差不多都是三年,所以也有很多同修來問我,是不是念佛人的壽命剛剛好就只有三年?來問我這個事情,為什麼他們念了三年都走了?我就告訴他,絕對不是,我相信他們壽命一定還很長。為什麼三年走了?他三年功夫成就了,成就了哪有不想走?成就了,誰還願意住在這個垃圾堆裡頭?到西方極樂世界享福,住的房子七寶造的,地下不是泥土砂石,西方極樂世界,地是琉璃,我們現在講翡翠,琉璃地,鋪路的是黃金,黃金為地,黃金是鋪馬路的,你想一想那個世界的富貴、那個世界的受用,如果真的有那個地方你能夠去得成,你還願意在此地?你不願意,現在是無可奈何去不了,沒法子,不得不在這裡受罪。所以我相信那些念成就的人,西方極樂世界他親眼看到,阿彌陀佛來接他,他怎麼會不去?當然會去,所以絕對不是他壽命剛剛好到那個時候,多半都是提前走的。也有成功了,他不去,不去是他要幫助眾生,他與眾生有緣分,接引眾生,多帶幾個人去,這是可能的,那就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就可以多住幾年。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念佛成就大概是在七十多歲的時候。我在台中,他告訴大家,是有一次在中興大會堂講演的時候(在中興新村,省政府的中興大會堂),他公開向大家說,他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願意多住幾年也行,不礙事。他要沒有這個能力,說這個話叫大妄語,欺騙人,所以我相信他確實有這個能力。所以我離開台中的時候就與幾位同學商量,希望老師多住幾年,不要快快的走,請他講《華嚴經》,講那個經時間長,把他拖到九十七歲才走。本來他九十七歲還是不會走的,他吃東西食物中毒三次,年歲大,體力衰了,沒有法子再支持,雖然在這個情形之下,他兩年前就透露消息,在台中講經,他告訴過聽眾,他講經再講兩年就不講了,台中徐醒民居士,我們在台北碰到,他告訴我這個消息。老師不講經就走了,他住在這個世間就是講經,不講經就走了,所以我知道他會在今年走,但是不曉得在哪一天,我曉得他今年一定要走。這很不容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叫做「頓超」。
「圓證」那更了不起,「圓」是圓滿,「證」是證果,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菩提,這個真正是難信,真正是不可思議。我們用的功夫太少,得到的果報太大了,簡直沒有法子相比,你看經上講「圓證三不退」,這到後來我們還會研究。一般講到三種不退是什麼地位?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才只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一般講的位不退是初果須陀洹,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位才不退,就是絕對不墮三惡道,這是位不退。要證到阿羅漢果才行不退,思惑也斷盡,這是到行不退。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叫念不退。可見三不退這三個階級非常高,我們一生哪裡能做得到!雖然證得三不退,沒有圓。
圓證三不退是誰?是等覺菩薩,所以這個真正是搞得學佛的人也不相信,「哪裡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帶業,見思煩惱統統沒有斷,到了西方世界那種受用、享受、生活方式,就如同等覺菩薩一樣,誰相信?」可是這是事實,佛絕對不妄語,絕對不欺騙我們。修其他的法門修到等覺菩薩談何容易!一往生西方世界,雖然是凡夫,但是他的受用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圓證三不退,特別著重那個「圓」字,這個往後我們還要來討論。所以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真正是不可思議功德,所以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諸佛之所讚歎。
學佛的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依照修行,那你的福報不曉得是哪一輩子修來的。你遇到佛門任何一個法門,一生未必成就,那是打個問號,你遇到這個法門是決定成就。我告訴諸位同學,我決定往生,我有十分的信心,一點都不懷疑,所以我生活得很自在、很快樂,我在這個世間天天遊戲,這個世界的是非人我與我都不相干,確實得大自在,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大幸。你們同修也是多生多劫的福報,沒有福報遇不到這個法門。這是經題裡面「稱讚不可思議功德」的意思,上半句。
還有下半句,「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下半句的意思,什麼叫「護念」?「護」是「化他」,「弘護如來慧命」。「念」是「自行」,「圓證無上菩提」,這是說這一部經。這部經就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成就眾生唯一的法門、最殊勝的法門、第一法門。因為眾生沒有福報不肯相信那才教他別的法門,拐彎抹角到最後還是要回到這個法門才能成就,真正有大福報肯相信的那直截了當一生就成就,你才曉得修學其他法門跟修學這個法門,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不相同的。我們怎麼曉得?告訴諸位,我學佛最初是反對念佛法門,認為這是「老太婆教」,沒什麼知識,它能講出一個什麼東西?學了六、七年才開始不反對,雖然不反對,我不能接受,我不會學它的。那時候的興趣是在法相宗、般若宗,對這個很有興趣,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雖然有老師說這個法門好,我們當然也不好意思反駁,聽著而已,到什麼時候才發現?到念《華嚴經》才發現。
我是民國六十年在台北開始講《華嚴經》,我的《華嚴經》一直到現在沒有中斷過,講了十幾年,在《華嚴經》裡面發現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度化眾生的第一法門。《華嚴》說了兩千多個法門,就講修行的方法。《華嚴》到最後用善財童子來作為一個修行的榜樣,就是示範,做給我們看看,看怎麼修行法。善財修什麼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麼多法門裡頭,善財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要不是一切法門最殊勝的,善財何必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誰教給他的?文殊菩薩傳授給他的,文殊是善財的老師。文殊本身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所以他最得意的一個學生,繼承他衣缽的,當然也是念佛求生淨土。
同時我們在中國歷史上還得到一個佐證,就是唐朝時候的法照禪師。法照住在衡山南獄,就是現在的湖南,早晨他在寺廟裡面吃早粥,用缽吃粥的時候,有一天也是有感應,缽裡面現出五臺山,就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他低頭看這個缽,忽然看見缽裡面現出五臺山,看到五臺山裡頭有一座很大的寺院,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有一萬多人在那裡聽。於是他就發心去朝五臺,到了五臺山看到這個境界果然跟缽裡現的一樣,他就沿著路,因為路他曾看見過,找到了「大聖竹林寺」。他就聽了一次經,聽完之後就走到文殊菩薩面前向文殊菩薩說,「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很劣,修什麼法門能夠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就教給他念佛。他就問他「念什麼佛?」文殊菩薩教給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文殊菩薩還念了幾聲給他聽,叫他學,這就是「五會新聲念佛」的方法,是文殊菩薩傳的。現在雖然有「五會念佛」,那是不是文殊菩薩當年傳給法照的,咱們就不得而知,因為年代太久,現在是人在那邊模仿的,未必是真正所傳的。所以法照離開五臺山以後就不參禪,就專門念佛,成為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從禪宗裡回過頭來。
所以文殊教法照念佛求生西方,華嚴會上教善財必定是這個教法。五十三參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前一後就恍然大悟,一部《華嚴經》就是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瞧不起《彌陀經》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人敢瞧不起《華嚴經》,都認為《華嚴》是經中之王,沒想到《華嚴》最主要的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你念《華嚴經》要把這個門道看出來了,《華嚴經》就沒有白念。在《華嚴經》裡真正得到了西方淨土,你才會死心塌地修學這一門,才真正明瞭修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修到華藏世界,最後從那裡拐彎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連這些等覺菩薩都要去,去幹什麼?等覺菩薩已經證到了正等正覺,還差個「無上」,這個地方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成正等正覺可以不必去。正等正覺裡面就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都是正等正覺,圓教的佛才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修別的法門,吃盡了苦頭,浪費多少時間,縱然修成佛,最後還是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繞多大的圈子,耽誤多少的時間。
如果我們念佛花七天的時間就到了,後來這些人修行再往生西方,「你來得太晚,我在這裡已經等了多少劫才看到你來,你怎麼搞的!」真的就是如此,沒有辦法跟他相比。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你修行這個法門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人,講這部經的道場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道場,的確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樣殊勝的法門,十方諸佛、一切經典的第一經沒人曉得,你說可不可惜!不但連這部經沒人認識,前面跟諸位講的,上午這三個小時諸位聽了,有幾個人真正認識佛教?把佛教誤會的人太多了,錯認的人太多了,幾個人真正認識清楚?諸位有福,諸位也有緣,你能今天遇到。我自己也很慶幸,我學佛三十多年才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到世界上各地方走,我很歡喜,為什麼?至少糾正一些人對佛法、對《彌陀經》錯誤的看法、誤會的見解,總是利用短短的時間把它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才真正肯發願來修學。
經題後面這「不二」兩個字要注意到,就是自他不二。第三:
【羅什大師譯作—『佛說阿彌陀經』,深契本經宗旨。】
這是講到現在我們看到這部經的經題。我們現在看的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而不是原來的名字,原來的名字在經文裡面有,在六方佛裡頭有。他這種翻譯法是他自己的慧眼,他沒有把佛說的這個經題拿來作題目,而自己另外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來作經題,正是這一部經修行的宗旨。這部經就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乾脆就用阿彌陀佛作經的名字,所以『深契本經宗旨』。
【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廣則指一切諸佛。】
「佛說」,這第一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來的。『廣則指一切諸佛』,這個意思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這一尊佛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只要成佛,為一切眾生講經沒有不講《彌陀經》的,換句話說,《阿彌陀經》是十方一切如來,當然十方就是三世,一切諸佛共同所說的一部經,沒有一尊佛不說《阿彌陀經》。佛不說別的經很可能,為什麼?凡是講經一定是契機契理,根機不對他當然就不講,這是一定的道理。哪一種經是一切諸佛統統要講的、必定要講的?就是《阿彌陀經》,所以這個「佛」字廣義來說是「指一切諸佛」,你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
【說,暢悅所懷也;眾生成佛機熟,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
『說』這個字在古時候與喜悅的「悅」是一個字,是相通的,所以這個字當『暢悅所懷』來講。佛的懷抱是什麼?就是度眾生,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個個成佛,也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成就圓滿的智慧大覺,這是佛的願望、期望,果然能達得到,當然歡喜,無量的歡喜。什麼方法能叫一切眾生個個成佛、快快成佛?就是這個方法,就是這部經,所以一切經裡面得到這一部,的確可以不必再去學第二部經。得到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可以不必學另外的法門,決定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成就」,得要了生死、出輪迴才算成就,還在六道裡頭不算成就。所以諸位要曉得參禪的人得禪定,他能夠在蒲團上一坐,坐上三個月不起定,入定了,這功夫很深,你們大家一定去頂禮膜拜,「這和尚了不起」,旁邊那個念佛的人還沒瞧得起他,「他有什麼了不起?阿彌陀佛誰不會念?」諸位要曉得這個入定的人比不上那個念阿彌陀佛的人,他有這麼深的禪定,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到四禪天,他往生四禪天,四禪天在三界之內,沒出三界。那個念佛的人雖然工夫不如他,他在那裡一坐能坐幾個月不出定,這個念佛的人可能坐一個鐘點,腿都麻了,就不行了,但是念佛的人能帶業往生,他一往生就出三界了,所以不可思議,修什麼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念佛相比,這是我們要很冷靜的去體會、去觀察。
現在世間人都是喜歡看外表,好奇務怪,看到人家有點奇怪的表現,「這不得了」,一窩蜂的都去了,所以邪教就利用人性的弱點,你喜歡奇怪,我就偏偏裝一點奇怪來欺騙你,他就作怪,作怪的目的是欺騙眾生,甚至於是妖言惑眾,你要曉得它怎麼生起來的,從人性弱點上生起來的,它不是正法。佛法決定不以神通作佛事,不現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教人,一定是規規矩矩給你上課講解,在一起研究討論,這是正規的佛法。
「究竟成就」,只有這個法門才行。「究竟」是前面說的頓超圓證,那就是究竟成就。你在一生當中就能證得無上菩提,這才叫究竟成就。如果不說究竟單說成就,是指超越三界、超越輪迴。所以佛說這一部經,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在一生當中最愉快的時候是說這部經,把這個法門告訴眾生。
【阿彌陀,此云無量,彼土導師德號,表此法實無量覺也。】
『阿彌陀』是梵語,『此云無量』,「此」是中國,中國文字裡頭翻作「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智慧、覺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智慧、無量的覺悟,名稱裡頭含的是這個意思。『彼土導師德號,表此法實無量覺也』。
西方有一個世界,這個西方不是地球的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就好像現在天文學裡面發現的銀河系,是銀河系的西方,不是地球的西方,明白這個意思,西方我們比較能肯定,假如是地球的西方那問題就太大了,地球轉回來又到東方,西方在哪裡?沒有西方。地球天天在轉,哪有西方?你說「南、北」還可以,說「東、西」確實沒有,哪來的西方?往西方走,走到後來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所以你要曉得是指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大概佛經裡面講的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銀河系,可見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相當之遠。從我們這個銀河系的西方,當中隔了有十萬億個銀河系,現在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這麼多的銀河系,有一天如果科學家用天文望遠鏡忽然發現了十萬億個銀河系,大概就可以找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科學家還沒有這個能力,還沒有看到這麼多。
這是那個世界的導師。一個佛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像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這個地方的佛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教化這個大世界而不是小世界。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滅度,你到別的星球上,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說法,「佛」沒有生死。《楞嚴經》上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沒有生死。《金剛經》裡面講的,佛菩薩所證的是「無住涅槃」,無住涅槃的意思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譬如凡夫有生死,落在生死這一邊,像阿羅漢、辟支佛落在涅槃那一邊,涅槃就是不生不死,我們這裡有生死,他那裡沒有生死。「佛」,「生死」跟「沒有生死」兩邊都離了,所以他得大自在,什麼地方有感,他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真正得大自在。
所以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在那邊教化,確實有這個人。他的名號的意思是「無量覺」,沒有一樁不覺。其實佛的名號都是相通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尊佛叫無量覺,沒有一樣他不覺,難道釋迦牟尼佛就不覺?釋迦牟尼佛也覺,釋迦牟尼佛也是無量覺,換句話用梵語說,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難道不慈悲?難道心不清淨?既然心地慈悲清淨,阿彌陀佛也可以叫做釋迦牟尼。你就曉得到了佛的地位,名字都通用的,不管哪個名字統統安得上,統統用得上,真正是無二無別。可是在哪一個世界教化眾生,他的名號要特別建立,比方西方世界的佛到我們這兒來成佛教化我們,他就不能叫阿彌陀佛,一定要叫釋迦牟尼佛,你們想想為什麼?針對這個地方教學宗旨來建立的。這個世界的人不慈悲、自私自利,所以特別提出「能仁」;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心不清淨,所以特別提出「牟尼」,作為教學的宗旨,是這個意思。
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個「釋迦牟尼」用不著,一定要叫「阿彌陀」,為什麼?那個地方的人各個都仁慈,你還叫釋迦就沒有意義。每個人心都清淨,都一心不亂,還談什麼牟尼?牟尼成就了。所以釋迦牟尼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名號沒用處,他們都做到了,一定要換一個名詞叫「無量覺」,他們雖然覺,還沒到無量,所以用這個名號是那個世界教學的宗旨。諸位要明瞭佛的名號不是隨便建立的,是從教學宗旨上建立的,從佛的名號就曉得那個世界眾生的根性。所以名號是通用的,這是果德上通用的,我們要明瞭。
稱「本師」就明瞭佛法不是宗教,我們與佛是師生關係。稱本師,是根本的老師。菩薩實在講就是我們的學長,他是佛的學生,我們今天也是佛的學生,我們是前後的學生,但是他修證的確有上乘的功夫,他也可以作我們的老師,好像一所學校,早期畢業的再回學校來當老師,他又是我們老師的身分,又是我們的學長,菩薩是這樣的身分,所以與一般宗教決定不相同。
【經,契經,又具「貫攝常法」諸多妙義,如《華嚴疏》說。】
『經』字是中國話,可是翻譯的時候翻成『契經』,「契」是契合,「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叫「契經」。就是決定不違背諸佛之所證,所證就是心性,決定不違背心性,又很適合眾生的程度,很適合我們修學的環境,這一種教材、教科書,我們就稱它為經典,稱它為「契經」。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經典,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可以用得上的,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就能成就,能達得到。假如怎樣用功修學都達不到的,當然還有很多,佛不說,說了也是說空話,沒有意義,說了你做不到,凡是說的你統統可以做到。
底下解釋,『又具「貫攝常法」諸多妙義,如《華嚴疏》說』。《華嚴疏鈔》裡面對經有十種解釋,解釋得非常詳細,也很繁瑣,諸位如果要研究可以讀《華嚴經疏鈔》,要不喜歡麻煩,念《彌陀經》就夠了,這在乎個人興趣。你喜歡麻煩的,佛法裡有很多麻煩事情讓你去找;你喜歡簡單的,有很簡單的,它真很適合人,佛不勉強人,你喜歡怎麼辦就依照你自己願望去辦,這是佛法的好處。這個字,它有具備四個條件,有「貫」的意思,「貫」就是貫穿,從表面上講就是文章的章法結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它是一脈相承,有條不紊,這是好的文章。從義理上來講也有貫的意思,文與義,它能夠相應,它不違背,拿現在的話說,它的思想是有體系的,非常的精密,精密的思想體系,這是義理上的貫。章法結構是文字上的貫,這是世間好文章能做得到。在佛法裡有科判之學專門研究「貫」的意思,專門研究這個。
「攝」是攝受。世間好文章可以做到「貫」,「攝」這個字就不太容易。「攝」就是攝受人心,看了還想看,好像有一股吸引的力量,一接受之後,欲罷不能,它有這個力量,世間好的文章也有,但是力量不強。比如我年輕時喜歡看小說,小說很有吸引人的力量,尤其中國好的小說,可能你們現在興趣不濃厚,為什麼?你們程度上的問題,欣賞能力的問題,你沒有能力欣賞。你看中國四大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你真正有能力欣賞的話就真有趣味。這四大部我至少也看過五、六遍,當中好的看過十幾、二十遍,它有這麼大的力量,還是有限,現在擺到我面前,翻都不想翻了,可見得這個力量就沒有了。就是再有力量吸引人,它吸引人的程度有限,不像佛經,如果你真正能體會到裡頭的味道,不要說是百讀不厭,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厭,遍遍有味道,遍遍有新發現。
所以有人問我「佛經應該怎麼講法?」有人學講經,我告訴他「經,沒有講法」,經有什麼意思?經沒有意思。唯有經沒有意思、沒有講法,它才有無量義、無量的講法。如果經有一定的意思、一定的講法,死的,死文章,一遍看了之後,沒意思,沒第二個講法。所以縱然這一部經或者這一份講義,我在此地跟諸位講十遍,必定是十種樣子,你會聽不厭。如果每一遍都一樣的話,我們還要聽第二遍嗎?沒有意思,每一遍都是一樣的話,講的人也沒有意思,人會消沈,精神提不起來。遍遍不一樣,遍遍有新意思,遍遍有新發現,精神就振作了。
這個「攝」的功能是世間任何典藉沒有辦法跟佛經相比的,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你要找它的根源,就是佛經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世間這些著作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思想裡出來的,它不是從本性出來的。本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從無分別心裡頭流出來的,不是有分別心。凡是從有分別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縱然有攝,力量薄弱不強,看個三遍、五遍不想再看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永遠看不倦,永遠看不厭,這是佛法跟一切書籍的發源地不相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常」是永遠不變,裡面的理論、真理永遠不變。「法」是法則、規則、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你決定成就,過去人依照這個方法,他成就,現在依照這個方法,現在成就,未來的人依照這個方法也是一定成就。所以經含有這四個意思,「貫、攝、常、法」,其餘的意思我們就省略不再多說。這是經題裡面的大意給諸位簡單介紹出來,詳細講就不曉得要講多少天,光講經題。諸位同修在此地,我們星期五晚上講《彌陀經疏鈔演義》,我們還講介紹這部經,還沒講到經題,大概已經講了六、七十次,光是一個經題恐怕也要講一、二十次的樣子,所以這是略說,簡單跟諸位介紹,這裡頭的義趣的確是無有窮盡。
第二段是介紹內容。第一個是「性質」,所謂「性質」,也就是說這一部經的理論依據,如果沒有相當正確的理論作依據,我們就不能相信它。這是根據什麼說的?總得要問問這個。
【圓融三諦,法性實相(論據所依)。】
就是這部經所依據的理論,它依據的是『圓融三諦,法性實相』,這八個字是天台家所講的,意思也是很深。「三諦」是講「真諦、俗諦、中諦」,是說這個,真俗中,三觀是「真觀、假觀、中觀」,天台家講的「三諦三觀」是他們的理論依據。真諦是講本體,本體是空寂的,也就講的真心,底下講的『法性』,真諦是講「法性」。俗諦是講現相,也就是講作用,就是後面講的『實相』,真實相。有體有用,體是法性,用是實相,體用不二就是「圓融」,這樣才圓融。如果體性上有了差別,體性上有了相違,那就不圓融。
所以大、小乘佛法有很大的差距,譬如我們講八相成道,八相成道裡面,小乘就有降魔,大乘沒有,大乘為什麼沒有?魔就是佛,佛就是魔,降個什麼?所以大乘八相裡頭沒有降魔,它有一個住胎。小乘沒有住胎,小乘有入胎、出胎,大乘有一個住胎,小乘有一個降魔,可見大、小乘不一樣,為什麼?小乘不圓融,所以才有魔;大乘是圓融的,沒有魔。小乘這個魔境在外面,魔來了,恐懼。大乘,魔在心裡,心清淨,魔是佛;心不清淨,佛是魔,所以佛與魔是自心變現的,與外境不相干。大乘跟小乘決定不一樣,大乘圓融,小乘不圓融;大乘自在,小乘不自在;小乘處處要考慮環境,大乘處處清淨自性,所以大乘成就快、成就高,大乘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小乘是處處都有障礙,這個不一樣。我們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性,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法門,這個要自己很慎重的來選擇。
在一般講,像《法華經》裡所說的,我們過去雖然沒有講過《法華經》,《法華經》很長,我講過《法華經》大意,在《法華經》大意裡面就說得很清楚,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應當修學大乘、應當弘揚大乘,我們想想很有道理,為什麼?在古時候,特別在印度,小乘盛行,那時候是保守的思想,保守的社會,講小乘法,講小乘戒律,循規蹈矩,大家很尊重、很歡喜,樂意接受,為什麼?契合他,適合他。今天講這個法門,大家不願意學,「我為什麼受那麼樣拘束,動也不能動,好像許多繩子綁著一樣,很不舒服」,不願意接受。大乘是開放的思想,開放的生活方式,非常適合我們現代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這個環境裡面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小乘人修行,這種熱鬧場合,歌舞場合,不能去的,去了犯戒,大乘人修行偏偏要去,就在那裡修行,看到那個境界怎麼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在那裡得禪定、開智慧,看得清楚明白,長智慧;不著相、不動心,這就是成就禪定,所以他這個修行方式完全不相同。今天尤其像在美國這個社會,接受大乘佛法沒有一個不樂意的,你給他講小乘這種拘束,很少人願意來學,所以現在是個開放的時代,要把時代拉回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法是因時而施教,它的法門多,由你選擇,選擇大家樂意接受的,真正能在現實生活環境裡頭能得利益,他才歡喜,他才能接受。這就講「圓融三諦」。底下我們一條一條的討論:
【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如來現量所出),實相者,平等一相也。】
這就是大乘經典理論唯一的依據。也就是佛這些話,這些文字,從哪個地方生出來的?從哪個地方流露出來的?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實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如來現量』,這是我們講到「三量」,「現量」就是現前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確實是這個樣子,給我們說出來,不是他想像的,不是他的幻想,不是傳聞,是他親自見到的,這叫「現量」,揀別不是「非量」、不是「比量」。「非量」是幻想,不見得真實,像柏拉圖的理想國在佛法講是非量。「比量」是推理,從理論上推演出來的,可能也是真實的,但是也可能有錯誤。現量是決定真實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下面:
『實相者,平等一相也』。我們學佛也就是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就叫成佛。什麼時候證得?心清淨、心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平等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同修們要記住,尤其是出家的同修,你們出家幹什麼?「我要學佛」,學的什麼佛?不學佛,天天學魔。魔的心有高下不平等,佛心是平等清淨的。我們既然學佛了,在極不平靜的境界裡面修平等心,極繁雜的環境裡面修清淨心,就成功了。道場在哪裡?無時無處不是道場。順境裡面我們修不貪不痴,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修不瞋恚、不愚痴,都是修定。貪心不起,心清淨,心定,境界清清楚楚是智慧。逆境裡面清清楚楚是智慧,不起煩惱,不動瞋恚,這是大定。離開這個境界到哪裡修?離開境界沒得修了。所以小乘人躲到深山去,離開這個境界修一輩子都不成功。大乘佛法在哪裡修?在紅塵裡面修,在順逆境界當中修,這一種成就是不可思議的成就,最殊勝的成就,但是不成就,淘汰得也快,就是大風大浪,成功了,那了不起;不成功,馬上就打下去,所以它成就也快,墮落也快。你在這個環境裡頭,如果逆境裡頭天天生煩惱,天天起瞋恨心,馬上就墮落,順境裡面天天起貪心也墮落,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白事實真相,一定要立定腳跟,要真正把握得住,不為外境所動,樣樣清楚,樣樣不取、不著、不動心,我們的功夫就成就了,這樣念佛就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所以平等心非常重要。
早晨跟諸位講的,佛門山門第一個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教我們修平等心、修喜悅相,平等裡面生的喜悅是真正的喜悅,那個喜悅是從真性裡面生出來的,就法喜充滿。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大乘經典理論所依據的是相同的,這部經也不例外,像:
【《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
『體』就是理論的依據。
【《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
【《大佛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
名稱不同,意思是一樣的。
【名異義同。】
意思是一樣的。也許我們要問,既然意思一樣,為什麼說那麼多不同的名詞?這裡頭是教學的技巧。佛怕我們執著,所以同是一樁事情說好幾個名字,「原來說來說去還是這麼一樁事情」,就都不執著了。如果都說一個名詞,你會執著。這也是教學的苦心,如何在教學當中教你不執著言語、不執著名詞,能夠真正聽懂意思,把言語、名相統統甩掉,你才能夠體會到真實義,不至於聽了一個名詞就死記著這個,這個名詞怎麼講法,換句話說,就多一個執著,多一個所知障,那就錯了,所以學佛不是學名相、不是學文字,是要真正體會到裡面所說的道理。
佛的意思是在語言文字之外,語言文字像指路牌,指路牌不是目的地,順著指路牌走,你會達到目的地,可不能執著在指路牌上。所有的經典都是真如本性的指路牌,什麼時候你才能見道、才證道?必須把指路牌丟掉,你就見道,就證道了。所以就怕「死在字裡行間」,那就變成死讀書。聽了經是什麼?聽了一肚子名相,死記了許多名詞術語,這個糟糕,這就錯了,這個念書就是念死書,就變成書呆子,這是佛法不許可的。所以這一點諸位要記住,它用許多名詞的用意就在此地。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
你找,找不到,這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我們自己的佛性,體找不到。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它能現相,雖然現的宇宙人生森羅萬象,你不能執著這個是真有,這個意思就是教你:
【不執空,不執有。】
空、有兩邊都離開,我們的心清淨了。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都是錯誤的。二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還有一部分沒有見性的菩薩,執著空,這都是錯誤的。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說:
【空有不二,性相一如。】
兩邊都不能執著。好像作夢一樣,我們的心找不到,這個心就是『覓之了不可得』,不能說它沒有,它真有。『具造百界千如』,就好像作夢,夢裡不是有嗎?夢裡雖然有,你不能當真,雖然有現相,那不是真有,所以有叫做幻有,叫做妙有,妙有就是幻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講心,心能夠現相,相不離心,心不離相,心跟相是一不是二,因此兩邊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現在時間到了,講到這裡也剛好是一個段落。
同學有幾個問題,簡單的答覆一下:
問:人死了,亡者眷屬去牽魂,亡者說他很苦,還在生病,跟生前病魔一樣,如何超度才能離苦?
答: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有這個事情。怎樣超度他離苦?《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替他誦經迴向,誦經最好是親人,跟他有關係的人,誦經的時候心地誠懇,他能夠得到利益,可以減少痛苦,這是一個方法,都在《地藏經》上。
問:人既死了,亦其業報結束,為何陽世病苦還會帶到陰間受?又中陰身投胎不是生前之事都會忘了嗎?鬼道受生也經中陰投胎嗎?
答:這第一個問題,在病苦的時候,因為他執著,雖然已經死了,離開這個身體,他還想著「我在生病」,所以他還苦,如果是「我那個身體已經沒有了,那個病是身生的,我現在沒有了」,他馬上就沒有苦了,一念之間,因為他有執著,所以才有這些事情。
中陰身投胎,前生的事情會忘得乾乾淨淨,所以有隔陰之迷。有沒忘記的,前生的事情完全知道,這是很少數,這種情形是奪胎來的。什麼叫奪胎?譬如母親懷了一個小孩,懷這個小孩的時候,在胎裡這個小孩是另外一個靈魂來投胎。一生下來,他就死了,他的靈魂走了,碰到另外一個靈魂看到這個,他鑽進去,他沒有經過坐胎、出胎這個苦,他一下子就得到這個身,對於前生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這在佛學叫奪胎,不是自己坐胎。坐胎,不可能,因為投胎在胎胞裡面出胎非常痛苦,這個痛苦把前生的事情會忘乾淨。
鬼道也是經中陰身投胎的。六道都有中陰身。
問:有女孩三、四歲就死了,竟然到二十歲左右,適婚年齡時,托夢給家人說她要結婚,沒有替她辦婚事,家中大小不安;婚事辦好了,家裡人就沒事,這是怎麼一回事情?陰陽可以通婚嗎?
答:告訴諸位,這叫業障。父母跟子女,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有四種緣,沒有緣不到你家裡來。這四種緣第一個是「報恩」的,報恩來的是孝子賢孫,一定是光耀門楣。第二種是「報怨」,是來報仇的,會搞得你家破人亡,跟你過去世是冤仇,他來報仇。第三種是「討債」的,討債鬼,討完他就走了,那要看你欠債多少,欠得少的三、四歲就走了,走了後來還來找你,他後頭還有一點債還沒清楚,所以他再來討,如果債清楚,他就不來了。債欠得多的,比如培養到大學畢業,花了多少心血,花了多少錢,這時候他走了,死了,這是欠得多的,是討債的。還有一種是「還債」的,就是父母把他養大,他對父母有供養,就是生活照顧不缺,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就是衣食不缺。所以這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些關係不會到你家裡來的,這是我們要覺悟。學佛的人覺悟了,不管討債也好,還債也好,報恩也好,報怨也好,統統要變成同參道友才好,把過去所有恩怨債務一筆勾消,做個同參道友,這是佛法叫「佛化家庭」,這樣才是最幸福、最圓滿,我們要懂得這個事實的真相。
問:用錄音機播放佛號、誦經,亡者能得利益受用否?
答:這很難,為什麼?只有音響、形式,沒有精神,所以念經的時候要至誠的去念才有感應。誠心能夠感應,錄音機沒有心不能感應。這個方法是不得已無可奈何用一下,其實這個不如法。用錄音機最好有一些人在一塊助念,用錄音機幫助我們助念,這個可以。如果純粹用錄音機,沒有人,恐怕得不到效果。
問:燒往生錢、紙錢、紙衣,鬼道眾生用得到嗎?
答:用得到,只有鬼道才用得到,其他的道用不到。佛教裡頭沒有燒紙錢,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沒有這個,但是佛門同修有不少也燒這個,也做這個事情。從前印光法師他老人家說過,他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他抱這個態度,為什麼不贊成?佛法裡頭沒有,為什麼不反對?假如他的家親眷屬真的到餓鬼道,你要說不可以,把他的財路斷掉,這也是麻煩事情,所以他老人家不贊成也不反對,因為六道不一定到哪一道,如果到鬼道是真用得上,到其他道用不上。
問:三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地球人生活在幾度空間裡?三度、五度空間又指什麼?
答:這個問題是現代科學問題,如果要討論起來很麻煩。在我想三度、五度你們應該曉得,念到大學不能沒有這個知識。佛法是講無盡度的空間,所以它才法法無礙,才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空間不止三度、五度。
問:聽經時妄想很多,可以念佛嗎?念佛要不間斷,聽經是否也要執持相續?
答:這個問題,各人根性不一樣,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明瞭。學佛唯一的目標是求心清淨,我念佛可以念到心很清淨,這個法子就好,聽經作為輔助。聽經最重要的意義是明理,不懷疑,增長我們的信心,假如我們真正相信決定不懷疑,經聽不聽沒有關係。像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他一生沒聽過經,不認識字,也沒看過經,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四年,站著走的,這個很自在、很瀟灑,他成功了,所以要曉得真正的功夫就在一句佛號上。我們念佛,前面念一卷《彌陀經》什麼意思?定心、收心,因為心胡思亂想,念一卷《彌陀經》,心收起來了,再念佛號則功夫得力。散亂心念佛不得力,要清淨心念佛才得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有些人念佛不能收心,愈念妄想愈多,看經他能夠聚精會神,那行,你用看經的方法。唯一的目標,達到自己心清淨,方法可以常常變更,可以常常換,試試看哪個方法最有效,你就用哪個方法。
問:中陰身是否七日為一期生死?而期限最多是七七日,必要投胎?
答:一般情形是這樣的,這一個事實是《地藏經》上所說的。絕大多數都是四十九天去投胎的,極少數的,他有特別的因緣,或者特別的固執,他不會去投胎,也有。有三、五年不投胎的,有十幾、二十年不投胎的,但那是少數,多數的是七七四十九天都投胎了。
問:增長知識會不會造成知見障?
答:會,但是如果你增長知識,在裡面不著相、不動心,這是增長智慧,這是佛法裡面必須的,你要是分別執著那就變成所知障,所以這個都在乎自己用心。
問:多聽聞會不會造成貪求心、散逸心?
答:也有可能,都看你怎麼做法,像剛才講的總原則,「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可以博學多聞。如果聽了,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那就麻煩大了。聽三個老師三條路,聽十個老師十條路,到最後不曉得走哪條路好,這個麻煩就大了。會聽的人就抱著一個原則,我走一條路,我聽的再多,我還是走這條路,接觸的再多還是走這條路,這就成功了。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博學多聞,他守住他的原則,絕不動搖,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行,那個態度可以,沒有這個態度不行,那就要守住一家之言。
問: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花開見佛需要多久?從花開見佛到補處需要多久?以上時間是一成不變的嗎?是由何法界衡量?
答:給諸位說,統統不一定,在乎個人。你努力精進,時間就短;你要是懈怠懶惰,時間就拉長,各個人都不定的,所以這個不能定時間,也沒有法子定時間。你要是特別努力精進,很快就成就;要是「反正到那裡慢慢來也行」,這個時間就長,所以是不定的。
問:學佛人,如果東西丟掉了,應以何態度視之?
答:丟掉就算了,心清淨就好。丟掉,老是還想著,那你就自找麻煩。你要曉得你到這個世界上沒有帶一樣東西來,你說你東西丟掉了,我說你沒有丟,為什麼?根本就沒有帶來,哪有丟東西的?你想想對不對?我真的有帶來,那我丟掉了是丟掉,我根本就沒帶來,沒有來哪有去?不來不去,你的心就定了,心也就安了。有了,不喜歡;丟掉了,沒有煩惱,不礙清淨心,這樣修行就得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