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五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06-0005

  第三講的題目是: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這就是《彌陀經》正宗分裡面第一個大段。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福行。】

  這說明念佛法門是福慧雙修。有些人對於念佛法門有誤會,認為這個法門不修般若好像沒有智慧,那是錯誤的,如果真正沒有智慧,難道文殊菩薩沒有智慧?文殊菩薩選這個法門。經文一展開,釋迦牟尼佛叫著舍利弗給他說,難道舍利弗沒有智慧?聲聞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菩薩當中智慧第一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在《華嚴》看到,在本經的序分裡頭也看到,如果說念佛人不修慧,這是錯誤的見解。此地蕅益大師明白的指示我們,『信願』是大智慧,如果沒有大智慧、真智慧,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也不會發願求生淨土。可見得你能信能願,雖然智慧不像舍利弗、文殊菩薩,但是實際上也差不多,為什麼?文殊、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也不過就選這個法門而已,我們今天也選定這個法門那麼也就差不多,所以這是『慧行』。

  『持名』是福報,為什麼是福?持名確實能消業障,能夠消災免難,那不是獲福是什麼?「持名」有個要領,不但是這個法門,佛法所謂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方法、門道都是對治我們的毛病,咱們毛病裡面最大的毛病就是打妄想,你們想想,你打不打妄想?要不打妄想,你就是佛菩薩。你會打妄想,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過去,又想未來,一天想到晚,而這些妄想都不切合實際,所以叫妄想,這是大病,你的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真正的智慧不能現前,所以佛給我們說,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裡頭說的,「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一切眾生跟他一樣沒有差別,佛有多麼大的智慧,每一個人都有,智慧並不是佛的專利,並不是佛獨有,佛有很大的福報,他說一切眾生也有。眾生的智慧、福報現在有沒有丟掉?佛說沒有,並沒有失掉,因為智慧福德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怎麼會失掉?不會失掉,但是現在不起作用。

  我們有智慧,有而透不出來;有福報,有而不能起用,現在還是苦兮兮的不能享受,佛就告訴我們,這是什麼緣故?就是因為眾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的智慧福德不能現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你的福德智慧就現前,就跟佛沒有兩樣。因此佛法裡所有經論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所有修行方法無非是恢復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而已,這就是佛法,你要明白這個大前題,用功就會得法。

  不管修什麼法門,參禪、學密(持咒)、念佛,或者持戒,或是研究經論(這就是學教),無論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把妄想打掉,把分別執著打掉,這個方法就得力。所以我們想想看,用種種方法是不是能夠叫我們每天妄想減少,分別執著逐漸淡薄,如果是真的淡薄,妄想真的減少,你的心必定清淨,一天比一天清淨,你的智慧也必定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個佛法立刻就得受用,你當然會生歡喜心,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法喜充滿」。念佛是許多方法裡面的一種,我們為什麼選這種?這種很方便,又簡單,容易學習。持咒,咒太長,像《楞嚴神咒》兩千多句,就是《大悲咒》也有八十四句,太長了,念一遍還要打妄想,妄想成了習慣,壓也壓不住,沒有佛號來得方便,佛號就四個字,又簡單又容易,凡是簡單容易就容易得力,就容易成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那些大菩薩們、諸佛,實在講十方諸佛之所以能成佛也是修這個法門,這個到後面我們會討論到。由此可知,念佛要能夠把煩惱伏住,能夠把妄想伏住,就是消業障。業障的根源就是妄想,你能把妄想伏住就是真正的消業、消災,所以這是大福報。

  底下這一句也很重要,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兩句話很重要,這是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與願,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正想去,你要真相信、真想去,那你就決定去得了;你要是懷疑,不太願意,那就去不了,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看你有沒有信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品位階級高下也不是別人給你定的,不是別人把你分發到哪一土、哪一品,沒有人分發,沒有人派你,是你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就是念佛。你看看他的念佛不說多少,他沒有說「全由持名之多少」,可見我們念佛多少沒有關係,是功力的深淺有關係。譬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這個佛號伏不住煩惱,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就淺,就沒有用處。有人一天只念十聲佛號,他這十聲佛號,聲聲佛號能把妄想、煩惱壓住,這個力量就深。所以念佛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佛號有沒有力量。所謂力量就是能夠伏住妄想,在乎這個,所以他的用字用得很妙。要著重功夫得力。妄想多的人就要多念,妄想少的人就可以少念,念佛無非是把妄想伏住而已,所以我們也不必去學某個人一天念幾萬聲,沒有必要,如果我們生了羨慕的心、樂好的心、好勝心,那就錯了。你一天念兩萬,我就要念三萬,我比你強,這是好勝心,好勝心是煩惱,你用煩惱心念佛沒用處。

  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我們選擇念佛的方法也不必完全相同,所以有出聲念、有默念、有高聲念、有低聲念、有金剛念,所謂金剛念就是嘴動沒有聲音,默念是心裡念,嘴不動。這些方法都是自己選擇,哪個方法很適合,我們就用哪個方法,沒有一定,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佛號決定要把自己的妄想伏住,這是不變的原則。怎麼念法?現在有很多種念佛錄音帶,有幾十種之多,腔調不一樣沒關係,你要問哪一個念法正確?能伏妄想就正確,不能伏妄想就不正確,以這個為標準。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

  信與願在前面引導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持名』就是真正的修行,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一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正念,也就是聲聲佛號喚醒我們的自性覺,因為這句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覺心沒有妄念,妄念起來就是不覺。由此可知,這句佛號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多麼重要,所以這是淨土法門的『正修』,也可以說是修學佛法裡頭最正確的修行。

  【持名時,心如佛,願如佛,解如佛,行如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這是說念佛的態度,念佛時候的存心。我們念佛就是要學佛,就是要成佛,假如我們的心不像佛就成不了佛。佛的心是什麼樣子?前面講過覺正淨是佛心,經論裡面常講的菩提心就是佛心。簡單的說,第一個,「佛心平等」,我們要學,我們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佛心清淨」,順逆境界都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我們要學的,這是佛心。「佛心慈悲」,大慈大悲,平等的博愛,愛人、愛物。如果我們常常能存這個心,「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是佛心。心要像佛,心是佛心,你的言語當然是佛的言語,你的言語一定對眾生有決定的利益,不會欺騙眾生,不會害眾生。行是行為,一切的造作都是幫眾生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的行為。如果我們的行、口、意都像佛,這一聲佛號就相應,念這一聲佛號的時候,自己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就是佛。

  【故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三句是出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一個修行的準則。『憶』是心裡面想,我們心裡頭想佛,要常常想佛,要念佛,不要想別的,想別的沒有用處。想其他的,想人、想事都造業,想好人、想好事,你造善業;想壞人、想壞事,你造惡業,不值得。想佛才有成就,這是我們要覺悟的。

  前年我在香港講經,很難得的和我母親見了一面,三十六年沒見過面,她給我說,她常常想我,我就告訴她,「想我沒用,你常常想我,將來還要六道輪迴,我們不能在一起」。我就告訴她,「以後不要想我,想阿彌陀佛,妳天天想阿彌陀佛,妳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常常見面,常常在一起,這才是一個好的辦法」,她聽了也相信,現在也念佛,也吃長素,很難得。我沒勸她吃長素,她自己自動吃長素。她問我,我說「我二十六歲學佛,二十六歲就吃長素」,我不勸她吃長素,大概聽說我二十六歲就吃長素,她也有一點感動,她自動吃長素,也念佛,這很要緊。咱們想一定想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能夠常常憶佛念佛,這就是正念,想一個親人都叫邪念,那是錯誤的念頭。佛門講大孝是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孝,叫父母從此以後永遠不再受輪迴的苦報。父子至親,容易感動,真正好好的學,好好的勸導,他能相信,能夠接受。

  『現前當來』,「現前」就是現在,現在就能見到佛,有種種的瑞相,「當來」是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那就常常和佛在一起。念佛的同修有不少人曾經見到佛,或者在定中見到,或者在夢中見到,也有些特殊的因緣現前見到的,這些都證明過去生中善根的顯現,他這個因緣成熟了。

  在美國達拉斯有位蔡文雄居士,他是個做生意的人,生意做得很不錯,這幾年他學佛了,他來告訴我他學佛是什麼因緣。他父親過逝,在他父親病重的時候,他從美國回來看到父親病得很重,快要走了,他聽說念佛有好處,所以就勸他父親念阿彌陀佛,他也跟著念,這是他念佛的開始。他說念了沒多久,忽然看見阿彌陀佛,這尊阿彌陀佛是金色的,是坐著的像,也不太大,大概有一、二尺高,在窗戶上看到的,阿彌陀佛在窗戶上,差不多看了半個多小時,絕對不是眼花,眼花不能花半個鐘點,看了半個多小時,阿彌陀佛才逐漸慢慢變小沒有了。他回美國後,有一天在古董店(因他很喜歡古董,他是從事於珠寶生意)看到一尊阿彌陀佛的像,跟他爸爸生病時所看到的一模一樣,就是那尊像,他就把那尊佛像請回家供養,從這個地方開始信佛,這是前世的善根。他說他要不看到,雖然不反對信佛,他信佛的心不堅固,而這是被他看了那麼久。以後達拉斯成立佛教會(有些同修,大家在一起共修的,成立佛教會),他就把那尊佛像送在佛教會裡頭供養,是這麼個起緣。確實「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許多人見到佛相的樣子都不一樣,有些人見到站著,他見到的是雕塑的佛像,很奇怪,就現這樣的相給他啟信。我們接著看底下:

  【依報妙。】

  【經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為什麼這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經上講那個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沒苦,只是享樂,所以叫做『極樂』。底下是「總說」,總說之後再分開來講。先說「無有眾苦」,苦太多了,佛經裡面通常把它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苦苦」,第一個苦是動詞,第二個苦是名詞。

  【苦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煩惱逼身心故。】

  『苦苦』裡面通常講的「八苦」,又分做八類,第一個「生苦」,我們都經歷過,現在忘掉了。佛經裡講生苦講得非常詳細,佛經說你到這個人間來,父母是緣分,你跟父母沒有緣就不會來,自己的業因是「親因緣」,父母不過是「增上緣」而已,幫助你而已。你來投胎的時候是你自己的業報,跟父母有緣,有什麼緣?這個緣歸納起來有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這些事情。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光明講堂的佛堂上有一副對聯,那副對聯很有意思,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他那個佛堂上有這麼一副對聯,很有趣味,這真是把人間事寫得清清楚楚。

  你來投胎的時候,坐胎苦。在母親肚子裡面十個月,那十個月,佛所說的,就跟在地獄差不多,所以叫胎獄。母親喝一杯熱水,你在裡面就像在「八熱地獄」一樣,她喝一杯冰水,像在「寒冰地獄」一樣,很不好受,要煎熬十個月才能出來,出來的時候,皮膚接觸外面空氣,就像風刀地獄一樣,剛接觸的時候痛苦,很難忍受,所以一出生都哭,為什麼哭?太痛苦了。生苦,確實是苦。人只有在最痛苦的時候才會哭,才哭得很傷心,你有沒有看到哪個小孩一生下來就笑咪咪的?有沒有看到過?沒有,由此可知,生確實是苦。

  「老苦」,這是諸位見到過的。老人,苦,這都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想不老那只有短命,又不願意短命那你就得受老苦,決定不能避免。所以年輕人對老人要尊重,要幫助他,這是你修福,到將來老的時候才有年輕人來關心你,也來照顧你,因緣果報。你今天看到老人討厭瞧不起,你老的時候一般年輕人看你也討厭,也瞧不起你,那時候你難過了,後悔也來不及,所以凡事要往前看,要往深遠處去想,尊敬老人對自己決定有利益,因為你自己會老,不會永遠年輕,這個要記住。對於老人要特別關懷他、照顧他。我曾經聽說,前些年像公共巴士有老人上車,年輕人還會讓坐,現在聽說都沒有,都不肯禮讓,將來這一批年輕人老了,苦難必定比現在老年人要加倍,不知道修福。「病苦」多多少少都經歷過。「死苦」,你現在還沒死還不曉得。死是最苦,比病苦還要來得苦,佛經形容有如「生龜脫殼」。活的烏龜,把牠的殼拔下來,你想想那多痛苦!佛比喻人死那種痛苦,就像活著的烏龜,拔牠的殼一樣。這四種苦人人都要受,每個人都免不了。

  除此之外,還有「求不得苦」,你有願望,願望不能達到。「愛別離苦」,你所喜歡的人、喜歡的物偏偏失掉了。好的朋友不能常常在一起,愛別離苦。『怨憎會』,冤家對頭不希望看到他,偏偏天天碰頭。在學校念書,好同學、好朋友偏偏不在一個班上,冤家對頭排在一個座位上,「怨憎會」,佛給我們講的。這七種都是苦果,你能夠感受得到。末後一條,『五陰熾盛』,這是你覺察不到的,這是苦因。為什麼會有苦果?就是因為「五陰熾盛」,『煩惱逼身心故』。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簡單的講就是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打妄想,分別執著,起貪瞋痴慢種種煩惱,你才胡作妄為,才感受到前面七種顯著的苦報,這屬於「苦苦」。

  【壞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第二類『壞苦』,「壞苦」是什麼?是說一切樂相都會變壞,在還沒有變壞的時候不錯,很好,時間久了就變壞,到變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不能夠永久長住,譬如色界天人。欲界這三種苦統統都有,苦苦、壞苦、行苦全都有。壞苦,我們舉個比喻,現在競選,選上了,當市長、縣長很樂,大家都來道賀,那個選不上的就苦了。或者縱然選上,下一任再選,落選了,要把縣、市長的印交給別人,這時候回到家也沒人理你,門可羅雀,壞苦,這是一個例子。好景不常,一定要記住,要覺悟。色界天人,因為他這個欲斷掉了,「財、色、名、食、睡」五欲他離開了,所以他沒有苦苦,雖然沒有苦苦,他有壞苦,他有壽命,壽命到了他還要墮落,壽命雖然長,長也有盡的一天,色界天人有壞苦、有行苦。

  【行苦—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行苦』是『非苦非樂』,苦樂兩邊都不受,這個境界好,好像人常在定中,這是非常的自在,但是也是不能永久的保留,『性遷流故』,就是不能永久保留。譬如人在青春(十八、九歲)的時候很好,少年,能不能永遠保持十八、九歲?不能,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再告訴諸位,一天比一天老。習俗過年都要恭賀新禧一番,你要實際上把這個事實真相明白,有什麼可喜的?一年比一年老,有什麼可喜?如果一年比一年年輕,應當恭賀一下才對。一年比一年衰老,喜從何來?再說壽命,一年比一年短,有什麼可喜的?佛教我們了解真相,這是真正的覺悟。三界裡面,四空天人不但五欲離開,連身都不要了,他曉得「身為苦本」,有身就有苦,他不要身了,所以四空天,現在一般人講靈界,他沒有色身。色界天有身體,有色身。四空天沒有色身,叫無色界,因此他沒有壞苦、沒有苦苦,但是他有行苦。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這個時間長,八萬大劫也有盡的時候,八萬大劫到了,他還是要輪迴,還是要墮落,所以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這稱為極苦的世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種苦都沒有。沒有苦苦,你的生活自在,無論在物質上、精神上,你的生活圓滿,無憂無慮。沒有壞苦,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青春常駐,永遠不會衰老,縱然你活到無量劫(壽命是無量劫),面貌跟年輕一樣,沒有看到衰老,這裡沒有壞苦。不會遷流轉變,所以也沒有行苦。所以那個地方稱之為極樂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是好得太多了,無法相比。

  『受諸樂』,「受」是享受,這也歸納起來講,第一個是:

  【無罪報之苦。】

  那個地方的人不迷惑、不造業,所以他沒有『罪報之苦』,「罪報之苦」就是前面講的三種苦,他沒有。

  【無享受而造惡業之苦。】

  這就是他不迷,他不造業。

  【無求寂滅之退轉。】

  這是講修道。我們這邊修道人進得少、退得多,會退轉,這是苦,所以道業不容易成就。那一邊不退轉,圓證三不退。

  【無修道之障礙。】

  我們這個地方修道障緣很多,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障礙,一帆風順,所以無論在物質上、在修道上只有享受樂,沒有苦受。接著看底下一段:

  【地利之樂(居住)。】

  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的環境。

  【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眾寶欄樹—(地利之樂)。】

  『眾寶欄樹』,這是講『地利之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圓滿之意。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

  經上講的「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都說「七」這個數字,所以有些人看到《彌陀經》,認為極樂世界環境很呆板,好像都一個樣子,沒有什麼變化,這個有什麼意思?每一家建築物都一樣的。這個看法是看錯了,「七」不是數目字,這跟《華嚴》裡面講的「十」,它不是代表一個數字,是代表『圓滿』。七這個數字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講四方上下,中國人講「六合」,再加上當中,這就都圓滿了,七是從這兒來的,因此七在此地代表自在如意、隨心所欲,這就是「圓滿」,明白這個意思了,你就曉得極樂世界的確是莊嚴。你到那裡住的房子,想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絕對不是呆呆板板每家都一樣的。古德也告訴我們,『七重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是整個佛法的歸納,歸納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可以分做七個部分,這個也能夠講得通,但是這個從教下來說。真正的意思的確是「圓滿」的意思。

  經上常講「金銀琉璃」,這是『四寶』,「四寶」也是有意思,其實極樂世界的寶是數不盡的,種類數不盡,數量更是數不盡。佛在經上說「四」,他有用意,就是代表『常樂我淨』四種德能。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常」就是永遠不變不壞,也就是沒有壞苦。「樂」就是沒有苦苦。「我」就是沒有行苦,「我」是自在、主宰的意思,自己確實能做得了主宰。「淨」是清淨。所以法身有這四種德性,般若裡面也有四種,解脫裡頭也有四種,都具足這四種德性。它是代表這個意思。

  【自德深,他賢遍,是極樂之真實因緣。】

  『自德深』就是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常樂我淨這四淨德。『他賢遍』,自己以外,所接觸的人都是聖賢,普遍在極樂世界任何一個場所,不管到哪裡,你都能夠遇到諸佛,都能遇到這些大菩薩們,可以說這些人常常圍繞在自己的周圍。『是極樂之真實因緣』,為什麼會這麼樂?樂的因緣在此地,所以那個地方決定沒有怨憎會。

  【此等莊嚴,同居是增上善業(念佛)所感,亦圓五品觀(1.隨喜、2.讀誦、3.解說、4.兼行六度、5.正行六度)所感。】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果報。此地『莊嚴』,我們可以說之為那個地方的果報,非常圓滿的果報。真善美慧的果報從哪裡來的?必定有因緣,這個因緣就是『增上善業』。善業裡面最殊勝的、最上的善業是什麼善業?『念佛』。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念佛成就的人,換句話說,最低限度,他的念佛功夫都能夠伏住煩惱,都沒有妄念,身心清淨的人才能到那個地方,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人都是身心清淨,才成就這樣的莊嚴。也是圓教『五品觀所感』的,圓教「五品觀」就是凡聖同居土,這是天台大師說的。

  天台宗智者大師是隋朝時候人,他圓寂的時候是在唐朝,隋朝的年代不長。前面跟諸位說過,我們講「一時」的時候提到他,他讀《法華經》曾經入定,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這就是智者大師的故事。他雖然是天台宗的祖師,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在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就問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就告訴大家,「我本來的品位可以相當高,能夠得到相當高的品位,但是因為領眾(領眾就是管事,他是一個寺廟的住持,尤其那個時候寺廟裡面住眾差不多都上千人,那麼大的團體他領導,樣樣要操心),我只落得個圓教五品位」,五品位就是凡聖同居土,所以五品位就是從這兒來的。以後我們講凡聖同居土又說「圓五品觀所感」,從天台大師他往生的時候所說的。

  「五品觀」怎麼修法?「觀」就是觀照,這是在般若裡面講修行的功夫分三等,這般若經裡頭講的。最起碼的功夫就是「觀照」,再往上一層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就是三昧。觀照是伏煩惱,沒有斷煩惱,照住是斷煩惱。再往上一層就是「照見」,照見就是明心見性,是功夫最高的。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上層的功夫。最起碼的功夫是要觀照。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來觀照?念佛就是觀照。你看看,煩惱心一動,「阿彌陀佛」,這就是觀照,就把煩惱壓住,把這個妄念取而代之,這就不迷。觀照,照是不迷,明明白白,把它換過來,境界換過來,轉變過來。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每個宗派裡面所講的名詞不一樣,那個功夫境界相等,完全相同。觀照就是念佛法門裡面的功夫成片,我們念佛得力了,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亂,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淨土宗和般若宗講的名詞不一樣,內容是一樣的,伏煩惱、斷煩惱、明心見性,都是講的這個事情,你才明瞭法門確實是平等的,是無有高下的。但是用般若那個觀照的方法的確沒有念佛這麼方便,這是真話不是假話,所以念佛伏煩惱比觀照伏煩惱要方便穩當得多,不會產生副作用,這個副作用就是著魔,念佛不容易著魔。

  圓五品觀,觀就是觀照,第一個是『隨喜』,要修「隨喜功德」。「隨」是隨順,隨順一切善法,當然不隨順惡法,這個諸位要記住的。隨順一切善事,隨順當中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成就善事、好事,這叫隨順。如果沒有力量幫助就讚歎,這也是隨順。我沒有力量幫助他,沒錢也沒時間,也沒能力幫助他,我看到了很歡喜,讚歎,希望別的有力量的人來幫助他把這個好事完成,這都屬於「隨喜」。第二是『讀誦』,這就是天天要念大乘經典。念大乘經典,你能夠明理,能夠破除迷惑,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心地光明,行為正大,這是「讀誦」的觀照。第三個『解說』,「解說」是為別人講解佛法的道理,為別人講解佛法的功德利益,換句話說,勸別人學佛,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是「解說」。第四是『兼行六度』,「兼」是附帶,在隨喜、讀誦、解說裡頭附帶,這叫「兼行」。第五就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完全是對自己的,布施是度自己的貪心,對治自己的慳貪,持戒是對治自己的惡業,忍辱是對治自己的瞋恚,精進是對治自己的懈怠、懶惰,禪定是對治自己的散亂,般若是對治自己的愚痴,這叫「正行六度」。這樣念佛莊嚴了凡聖同居土,這是說明凡聖同居土種種莊嚴的來由。

  【人民表因緣生法,聲聞表即空,菩薩表即假,佛表即中,圓融無礙也。】

  凡聖同居土裡頭的人物,我們生到那邊去是人天的身分,人的身分,我們見思煩惱沒斷,五欲也沒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想吃飯,疲倦了還想睡覺,沒有斷,我們的習氣沒有斷。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沒這些?有,衣、食、住、行統統都有,隨著我們的欲念統統現前,是人的身分。那麼看看別人,這裡頭有阿羅漢,你也天天見到,也有許多的菩薩,也有佛,都能夠見到。所以『人民表因緣生法』,代表這個,這是一個境界。阿羅漢表『即空』,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的佛法,決定沒有小乘,那哪來的阿羅漢?所以這些阿羅漢都是小乘人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帶著小乘的習氣,就像我們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穿衣吃飯,帶著人的習氣,所以叫做阿羅漢,實際上他確實不是阿羅漢。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說是個人,其實是不是人?比人的身分高得多,他圓證三不退,怎麼可以用平常人來看他?所以有這些名詞,實際上境界不相同,絕對不一樣。這是天台家講「空假中」三觀三諦配合這個意思來講,也能講得通,也講得不錯。菩薩代表假,佛代表中道,這些都是講修行方法,最妙的是空假中三觀三諦『圓融無礙』,這是最殊勝的境界。再看底下一段:

  【寶池德水—(無老病苦)。】

  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一段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老病苦』,那個地方真的長生不老,永遠不會生病,你就可以想像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賣藥的,沒有醫生。那個地方長生不老,永遠不生病,真正是難得。

  【上明住處,此節明生處。】

  前面眾寶欄樹是講居住的環境,這個地方是講我們出生的環境。

  【此土同居是有漏惑業所感,彼土乃無漏淨業所成,又為阿彌陀願行之所莊嚴。】

  這是說明為什麼不一樣。『此土』是指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居住這個地球,地球上這些眾生、這些人,我們看得到的這些野獸畜生,這是顯而易見的,為什麼會有這些人、這些生物?佛告訴我們,這是『有漏惑業所感』。「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有漏」就是有煩惱,就是有貪瞋痴慢。「惑」是迷惑,對於一切事理辨別不清楚,這就是迷惑。「業」是造作,既然迷惑,造作就是妄動。「迷」就起惑造業,當然就有果報,這個果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動物、植物、礦物,是這麼來的。實在說六道輪迴也就是這個原理,不僅僅解釋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也可以解釋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的形成,因素就在此地。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因、因素不相同,那個地方的眾生沒有煩惱,他不迷惑、不造惡業,所以他的果報跟我們就完全不相同,那邊是淨業所成。諸位想想,我們天天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這個世界是六道,在六道裡頭哪一道有阿彌陀佛?統統沒有。我今天造一念善,起一念善心,我造善業,六道裡有三善道,那三善道的果報,我們起一個惡念造作惡業有三惡道,你都有個去處。念阿彌陀佛,六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跑到那邊去了,所以阿彌陀佛是淨業。什麼叫淨?就是善惡兩邊都離開,這就清淨了。

  因此一個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平常在這個世間一定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從心地做起,我心裡一個惡的念頭都不生,這就是諸惡莫作。一個惡念不生,心真正清淨。雖然沒做壞事情,還有壞的念頭,這心不清淨,必須從根本上把惡業拔除,就是從此以後不起一個惡念。雖然做一切善事,幫助別人,做善事不要把事情掛在心上,「三輪體空」,做過就過了,不去想它,想什麼?想阿彌陀佛,這個要緊。善惡都不想,就想阿彌陀佛,這叫淨業,這個人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那邊叫『無漏淨業所成』。「無漏」就是沒有煩惱,不迷惑、不造業,這就叫清淨業成就,這是我們自己力量,每一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有一份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我們常常念佛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用什麼莊嚴?也就是幫助創造西方淨土,我們去的人都有一份功德,那就是你的淨業,你身心清淨。同時又是『阿彌陀願行之所莊嚴』,這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一樁事情的詳細說明是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通常也稱為《大阿彌陀經》,因為它的分量多,解說得詳細。

  《無量壽經》裡面介紹阿彌陀佛過去生中修行證果的經歷。他在久遠劫之前曾經做過國王,他做國王的時候就有一尊佛住世,他常常親近佛,聽佛講經說法,以後很受感動,就把國王的位子讓給別人,自己出家修行,跟著佛出家,這是說他因地最初的一個因由。出家之後,他的法名叫「法藏」,從此以後,生生世世修行。他那時候遇到的佛叫「世自在王佛」,在佛面前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度眾生,這四十八願生生世世就在做,一直到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這才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當中修行,他曾經參訪過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換句話說,他曾經親近過二百一十億尊佛陀,這真是博學多聞。他看了那麼多諸佛的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建造自己的國土,採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這樣建造了一個極樂世界。

  實在講,這種模式我們可以採取,像你們這些年輕人將來學業完成,到世界各國去考察觀摩,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來建設一個極樂的台灣,不是做不到的,使台灣成為地球上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這諸佛國土裡頭建立的極樂世界就是用這種方式。他看得太多了,經上講他看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所以他這個國土建立就很不平常,不是惑業成就的,是願力成就的,是淨業成就的,阿彌陀佛自己的大願大行。所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清淨的淨業,是這麼樣的一個團體,無怪它的莊嚴不是其他諸佛世界所能相比的。「因」不相同,其他諸佛國土都是染淨混雜,有善業、有惡業,有清淨業、有染業,是這樣子聚合的,不像西方極樂世界純粹是淨業眾生所聚集的,這個不相同,我們了解這個因由才曉得西方的殊勝原來如此。我們自己身心清淨才可以到那裡去,我們不清淨,人家各個都清淨,我們到那裡去也沒有辦法跟人家融洽,所以不能去,要想去一定要修淨業。第五:

  【四色蓮花—(無胎生苦,無愛別離苦)。】

  『四色蓮花』,這是講七寶池中有許多的蓮花,蓮花化生,就像經上所講的「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講四色,其實顏色有無量種,不止四色。這個四色是四原色,四色一調和就變成無量色,是說的這個,這個諸位一定要明瞭,絕對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只有四種顏色,那你就搞錯了。這個四種是講四原色,四色一調和就是無量無邊的顏色,無量無邊的光彩,美不勝收。這一段經文裡面顯示『無胎生苦』,因為蓮花化生,沒有胎生,同時也就『無愛別離苦』。我們這個世間人胎生,有父母,父子、母子是特別的親愛,兒女長大了總要到外邊去,總有「愛別離苦」,沒有辦法做到沒有愛別離苦。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沒有父母,不需要父母,所以沒有胎生之苦,沒有愛別離苦。這一段要說明的:

  【蓮花大小光色不同。】

  都是無量無邊。

  【經云:眾生發心信願持名,池中即生一蓮蕊,標名於上,若精進念佛,花則日大,光色日鮮,如中途退心或改習他法門,則花漸枯。】

  這一段經文諸位要好好的記住,這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淨土三經」,《觀經》裡面所說的,這是事實。十方世界的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哪一個人真正發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長一個蓮花的花苞,而且這個花苞上就有你的名字,這很奇怪,這朵花就是你的。你念佛念得很勤,念得很精進,念的功夫很得力,那就是花的養分,花就有營養,花一天比一天大,光色一天比一天好,如果你去學禪,去改學密,不念佛,這朵花就枯死沒有了,這很奇怪。所以你要曉得這一樁事情就得要認真努力,我們今天要修的是什麼?希望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住的蓮花又大又美,這是真正可以得到,真能得到。要曉得我們這個世間名聞利養種種富貴是過眼雲煙,一樣都得不到,你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要用多少精神、時間去爭取世間名聞利養,搞到後來一樣也帶不去,這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不拿這個精神、拿這個好時光去念佛?我們要求一個永遠帶得去、永遠不會失掉的大蓮花。

  經上說這個蓮花,小的一由旬,一由旬多大?照印度的算法,比照中國古時候度量衡來講,印度有中由旬、小由旬、大由旬,大由旬合中國是八十里,這是講直徑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換句話說,最小的蓮花也有四十里,住在那裡也很舒服。你現在這個家雖然大,還沒到四十里。四十里,我看比台北市還要大。台灣從南到北,算中國的華里有八百里,大由旬那就是八朵蓮花,就是一個台灣大,一朵蓮花是台灣的八分之一,可見得蓮花相當之大,但那是小的。大的蓮花,經上說有一百由旬、有一千由旬的,那一千由旬的比地球還大,希望大家努力,到西方極樂世界住千由旬的大蓮花,這是我們要爭取的。不要把這些精神、時間浪費在這個世間上,這個世間的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不爭名、不逐利,衣能夠保暖,飲食能夠飽肚子,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就滿足了,我要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蓮花,必須有這樣的眼光、知見。

  蓮花之美真是美不勝收。過去念佛人,或在定中,或是在念佛止靜的時候,往往見到這個現象,就是看到蓮花有自己的名字,我們在《往生傳》、在《高僧傳》裡面看到有這些記載,現前也有人曾經看過,今天沒有在座。舊金山有一位居士,她最近回到台灣來辦事,這位念佛的同修就見到過,她是念佛打坐止靜的時候看到蓮花,那個蓮花之好,有生以來從沒有見過,那麼好的蓮花,那麼美的蓮花,蓮花上有她自己的名字,她來告訴我,她見過這個境界,我勉勵她「努力念佛,妳決定往生」。這是她親自見到,親自告訴我的,這是念佛的瑞相。她念得很誠,念得非常誠懇,所以這個事情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個人要努力。認定這個法門決定不改,決定不退心,不管其他的種種法門來宣傳,來勸勉你,我們自己的心絕不動搖,一句彌陀永遠的念下去,你決定成就。

  【信心堅固,一生不改,則臨命終時,佛持此花,接引往生,即生此蓮中,名為託質蓮胎,清淨受生,花開見佛。】

  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信心要堅固,決定不動搖,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一生決定不改,老實念佛,這一句彌陀念到底,到臨命終時,這個因緣成熟,阿彌陀佛就拿這朵蓮花來接引你。我們這邊這尊佛像是阿彌陀佛接引像,阿彌陀佛手上拿蓮花來接引往生的人,他拿的是哪一朵蓮花?就是七寶池中你自己的蓮花,蓮花上有你自己的名字,決定不會錯。你平素功夫念得很勤,蓮花就大,你念得不勤,蓮花就小。換句話說,你將來見佛,你的蓮花大,你見的阿彌陀佛身相就大;你那個蓮花小,你見的阿彌陀佛也小,你願意見大佛還是見小佛?見大佛,見的佛相愈大就證明你的品位愈高。讚佛偈裡面讚歎阿彌陀佛,那個相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說那個相多大!「白毫」是佛眉毛當中有根毫毛是白的,當中是空的,捲在一起,有多大?像五座須彌山那麼大。佛的眼睛就像大海一樣,你講講看這個相多大,那是報身如來。見到這個相是生實報莊嚴土,是理一心不亂才能見得到。當然,那麼大的佛拿的蓮花一定是很大的,你念到理一心不亂至少也是千百由旬的大蓮花,一往生,花開見佛,你自己的地位就是法身大士,我們要向這個方向目標來努力,這才真正有價值。

  經上講「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既然說了,我們必定可以做得到,做不到的佛不會說。人家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別人可以做到,我要努力,相信也能做到,所以自己要相信自己。前面講信心,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往生,相信自己可以得一心不亂,相信自己能夠成就上品上生,要有這種決心、毅力,要認真努力去修學。

  【光色實無量,略言四色耳。】

  這個前面解釋過。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彌陀因地,以四十八願,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剎,清淨之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也。】

  這個意思前面也都曾經說過了。

  【讀經史攝取古人之經驗,參學攝取今人之成果,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師法彌陀行也。】

  這是在此地特別勉勵諸位同學,我們要重視經與史,經是學問,是講宇宙人生的道理;史是經驗,讀史就是吸收古人的經驗教訓,供給我們現在人的參考,所以經與史一定要讀,成就自己的學問。『參學』就是多看,所以是行萬里路,看現代人的成果,在這個裡面提取經驗教訓(今人的經驗)。這樣合起來那成就就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用這種方法來建造他的極樂世界,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建造自己的社會、國家,乃至於自己的家庭,使我們的生活能夠更美滿、更踏實。底下一段:

  【天樂雨華(天時之樂)。】

  『天樂雨華』,這是『天時之樂』。

  「衣裓盛華,他方供佛,飯食經行」,這裡面有很多的樂趣。衣裓就是盛花的盛具,就好像我們現在用的花籃,我們採花的時候用花籃,衣裓也就是花籃。西方凡是講衣,這是講印度,只要是布匹所織的都叫做衣,所以這個衣並不是中國人的觀念,一聽到衣,大概是衣服,裁縫好的。印度的衣沒有裁縫,印度的衣就是一塊布往身上裹起來。你們看到印度的袈裟,袈裟是佛門裡用的,實際上就是印度人穿的衣服。所以印度的衣沒有裁縫的,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袈裟」兩個字是雜色,印度因為天氣熱,他們多半用白布,佛弟子是用染色的布,所以袈裟的意思就是雜色,染色的。可能就是這些花籃,它有像綢緞、絲綢一樣的,用來編織裝飾,所以稱為衣裓。這裡面暗示著「無求不得苦」,有「衣食行」的樂,我們用線條畫在這個地方。花是拿來供佛的,你想什麼花就得到什麼花,也是隨心所欲,變化所作,所以天花!

  「他方供佛,得神通樂」,你確實有這個能力,經上講多少時間?不過是吃一餐飯的時間。西方極樂世界人早晨起來先去供佛,回來再吃早飯。你們現在在此地,早晨起來做早課,早課完了打太極拳,回來吃早飯,就這麼長的時間,你已經到外面去供佛供多少佛?十萬億尊佛,一個世界有一尊佛,換句話說,你已經遊遍了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這是神通,這是多麼大的速度!今天的飛機沒辦法,做不到,連飛到香港還要一個多小時,那怎麼行!可見得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神足通不可思議,神足通就是飛行自在,速度之快不是你能夠想像的,有這麼大的能力。飛行的工具是什麼?給諸位說,不是飛機,飛機在那裡不管用,速度太慢沒人要,也不是飛碟,外太空人到這兒來旅遊乘坐的飛碟,飛碟比我們這個飛機的性能好得太多了,飛碟也達不到,那是什麼工具?就是蓮花。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到其他佛世界遊玩的時候,就是乘坐自己的蓮花,速度之大,不可思議,所以蓮花又是自己住的地方,又是自己的交通工具。「得神通樂」。

  「侍多佛樂」,咱們這個世間見一尊佛就不容易,你每天至少可以去見十萬億尊佛,到那裡聽他講法、聽經,你到那裡去以香花供養,這個自在,這個樂,福慧雙修。經上講十萬億的底下,底下一句我再告訴諸位,這是有意說的,有他特別的用意。「飯食經行」,這是回來之後吃完早飯,早飯吃了之後就經行,經行就是散步,這顯示出衣食行之樂。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我解釋這一句:

  【此句特為此土眾生而說。】

  說這個是有用意的,特別為我們娑婆世界人講的,為什麼要這樣說法?

  【意顯往生之後,有能力隨時返來,供養本師、彌勒,普度怨親,皆不難耳。】

  用意在此地。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十萬億個佛國土,換句話說,你能供養十萬億佛,每天都可以回到地球上來看一看,每天都可以回來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供養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佛),每天來看看你自己的父母、家親眷屬現在怎麼樣?得度的機緣有沒有成熟?就是他能不能相信,他要能相信,你一定化身來勸他、來度他。這個意思是說,你雖然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回家來看看,換句話說,雖然往生到極樂世界,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隨時可以回來,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本事,這是勸你不要捨不得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才真正能照顧娑婆世界的家親眷屬。你要是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同樣在這個世界,一輪迴就不認識了,就沒有法子照顧,這裡面得失差別很大,一定要去。在這個地方,事與理說的都不多,所貴的就是諸位要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要能相信。如果不能相信,你有疑惑,有疑惑就要探討這裡面的道理,理明瞭了,事就會相信,可是要探討《彌陀經》深密的道理那就不是個短時間。

  我們此地講的《彌陀經疏鈔演義》,這個講一遍要好多年,這是《彌陀經》的註解,的確是博大精深,真正研究明白了,你對於這個一點都不懷疑。《彌陀經疏鈔》講一遍至少要五百個小時以上,我們第二遍講過,此地留著有錄音帶,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現在我們正在講第三遍,第三遍比第二遍更要詳細,所以第三遍講的,我估計一定要超過六百個帶子,要講得更詳細。「理」徹底明瞭,「事」一點懷疑都沒有,真的會死心塌地修學這一門,而且自己有把握決定往生,在現前這個世界上快快樂樂,的確是離苦得樂,要懂得這個道理。

  其實他每天早晨遊歷多少個佛國土?前面講過,阿彌陀佛從前曾經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的弟子必定有這個能力,每天早晨去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不止十萬億佛,真正的能力是百萬億佛,講十萬億是特別為我們說的,怕我們留戀娑婆世界,捨不得家親眷屬,感情太重,特別為這個說的,就是告訴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回家來看看。底下說:

  【食時,即清旦。】

  『食時』是吃早飯的時候,所以是『清旦』。

  【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

  『神足』就是飛行變化,『不可思議』。

  【不離彼土,常遍十方。】

  這是真正恢復自己本性本有的能力,可以分身,可以化身,可以叫十方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裡,同時都有你自己在那裡,分身去的,有這樣的能力。

  【不假逾時回還也。】

  這一餐飯的時候很短,絕對守時間,到吃飯的時候回來吃飯。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像這些事情真是連作夢都不敢想,西方世界每個人有這樣特殊的神通、能力。所以我過去講《彌陀經》,有些同學學物理、學科學的,我就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外國的科技和西方極樂世界比,小巫見大巫,不足為道,那算得了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科學發達到最高峰的世界,真正到了究竟圓滿,所以他變化自在,原理就是能與質的轉變的確可以做到隨心所欲來轉換,所以那個地方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會用完的,這就是能與質的轉變,才會永遠用不盡。我們今天不會轉變,地球上的資源會用盡,會轉變就用不盡。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諸位看了這些經文,聽了前面所說的這些意思,都能夠想得到,也能夠體會到一些,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是其他佛國土所沒有的,其他經論裡頭也沒有這個說法的,這樣的地方要不去才真叫愚痴,怎能算是聰明人?不肯修學這個法門去修別的,諸位想想,你是有智慧的人還是愚痴的人?這不必說就能明瞭。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

  這個障礙實在講是自己形成的,惑業造成的。

  【在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斯意極深矣。】

  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圓滿的功德,圓證三不退,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喜歡去就去,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太自在了。我們這個世界,在理論上是不隔,在事實上我們有迷惑、我們有業障,所以我們得不到自在。這個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下面一段講:

  【說法莊嚴。】

  這也是極其善巧方便,在經上看到極樂世界還有很多鳥,有白鶴、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說了很多珍禽異獸,西方極樂世界有。經上不是明明說「無三惡道」,怎麼會有畜生道?原來那個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譬如我們聽經,如果佛坐在這兒講經,我們在底下聽要規規矩矩坐在那裡表示尊重,我們很拘束,雖然聽經是好事情,很喜歡,總覺得不太自在。假如釋迦牟尼佛變一隻孔雀為我們說法,我們可以和孔雀一面玩一面聽牠說法,那就不一樣,就不相同。所以阿彌陀佛非常開放,你喜歡怎麼樣,他就叫你怎麼樣,一點都不約束你,我們想到阿彌陀佛真好,他真的能隨心所欲。

  【眾鳥化跡。】

  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叫你一點拘束都沒有,叫你自自在在。

  【六時演法—聞正法樂。】

  『六時演法』,這就是說法,西方極樂世界說法不中斷,這是聞正法之樂。你想聽什麼法門就給你說什麼法門,這非常的奇妙。譬如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孔雀在跟我們說法,我們逗著牠玩,聽牠說法,我喜歡聽《華嚴經》,我聽牠說的就是《華嚴經》,你喜歡聽《法華經》,你聽牠講的就是《法華經》,這個很妙,彼此一點障礙都沒有。這個就是近代科學家天天在動腦筋還做不到,真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我們要想博學多聞,要想學種種佛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現在不幹,就是像蓮池大師所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你們哪個耐煩去學,你去學,我不學;「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你們哪個修行,你們去修行。他,經只要一部《阿彌陀經》,行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只要一部《阿彌陀經》,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決定成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些大經大論難道不想學?想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學,現在先到西方,而且要找一朵大蓮花,我要全部精神集中,我的蓮花才大。我現在要學很多東西必定把念佛的功夫間斷,那麼就是往生也是朵小蓮花,得不償失。所以勸同修,真正聰明就一部《彌陀經》。

  《彌陀經》註解有好幾種,選擇好的註解去研究。自古以來,最好的註解有三、四種,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我們這份講義是從《要解》上節錄下來的,全部依照《要解》編的,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個流通比較少,但是可以找得到,過去台中印過。還有一個就是慈恩大師(就是窺基,玄奘大師的學生)的《通贊疏》。窺基是唯識法相宗的開山祖師,你看他註的《彌陀經》,註得非常之好,對於《彌陀經》讚歎備至,唯識宗的祖師所講的。我介紹給諸位同修這四個註解,太好太好了。

  【悉念三寶—得正念樂。】

  都是教給我們『念三寶』。

  【明無三途—無墮落苦。】

  佛給我們解釋這些眾鳥都是阿彌陀變化所作,不是真正的畜生。

  【極樂普攝法界眾生。根塵一一圓妙,知此文亦特為此土眾生而說。】

  所以這段經文,阿彌陀佛也是對我們世界眾生特別介紹的。換句話說,這個世界的眾生玩心很重,都貪玩,阿彌陀佛「你喜歡貪玩,好,就叫你在玩樂當中聞佛法」,這個很自在,不要約束,不必叫你到講堂去聽課受那麼多約束,還有那麼多禮節,統統可以廢除,一樣也能成佛,也能開悟,這特別為我們說的。

  【《大智度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

  他說的什麼法?經上講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都是講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整個佛法的歸納,所以說三十七道品就是說的一切佛法,諸佛如來所講的一切法總不外乎這三十七類,這三十七個名相在此地略為介紹。

  【四念處(以智觀境—看得破)。】

  一共有七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四念處』,「四念處」是『以智觀境』,就是『看得破』。「此土」,這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這是智慧,開智慧的。第一個,「觀身不淨」,每個人對自己身體都愛惜得不得了,這是毛病,都非常愛惜,天天打扮,天天化妝,天天去洗髮,要浪費很多時間在這上面,浪費這麼多時間很可惜,所以佛教給我們「身不乾淨」,我們要好好的利用這個身來辦道,不要天天伺候這個身。如果把精神、心力都伺候這個身體,這很冤枉的,不聰明的。所以要曉得身不乾淨,這個皮袋裡面裝著很骯髒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乾淨的,一定要覺悟。所以要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來辦道,來取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用得非常恰當,如果不能把身體用在取西方極樂世界那真的是可惜。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我們的享受,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種種的享受,無論在物質上、在精神上都是苦,這個要覺悟。有時候覺得「我也很樂、很自在」,樂是壞苦,因為那個樂不長,不是常在,何況樂會變壞的。苦是不會變的,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樂極生悲」。肚子餓的時候吃東西很樂,吃飽了很舒服,尤其是好吃的,吃得很樂,如果叫你連續吃個十碗、二十碗,你樂不樂?就不樂,那就叫苦連天,樂會變成苦。你們年輕同學,學佛的人好多了,也許你們會跳舞,跳舞很樂,叫你連續跳七天七夜不准停止,你要喊救命了,你不是樂嗎?一直樂下去不行,一直樂下去就變成苦,這就是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苦是真的,打你一鞭,你很苦,繼續打你十鞭,打你一百鞭,苦上加苦,不會打到最後快樂起來,沒有這個事情。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這就說明苦是真的,樂是假的,你要覺悟。我們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所得的樂是假的,自己欺騙自己。

  「觀心無常」,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我們現在的心就是這麼個心。胡思亂想就是迷惑顛倒,胡作妄為,造業受報。「觀法無我」,一切法裡面沒有主宰,為什麼?它剎那變化,沒有主宰,沒有自在。

  這是佛教我們以智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心、我們的環境,要徹底了解我們現前這個環境決定沒有「常樂我淨」。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有常樂我淨,為什麼?第一個,「蓮花化生」,身清淨,不像我們這個身,濃血之身,不清淨。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身都是透明的,像琉璃、玻璃一樣透明的,清淨。「但受諸樂」,前面講過,他所享受的,沒有苦,苦苦、壞苦、行苦都沒有。「一心不亂」,他「常」,那邊的人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煩惱。「自在主宰」,他有「我」,他真的是長生不老,真的是年年十八,他真做得到,他能做主宰。這個智慧觀察,兩個世界的比較,我們應該取哪一個世界。

  「四正勤」,「正」是正當,「勤」就是勤奮,應該要去做的。四正勤實在講就是精進,為什麼不稱精進?這裡頭進步的意思多,精的意思比較少,所以還是用勤字來說。四正勤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斷惡」,一個是「修善」,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拿來檢點自己,這是真正的修行。前面是智慧的觀察選擇,現在講到真正修行了。第一個「斷惡」,「已生惡令斷」,我們反省自己的過失,思想行為不對的馬上要把它斷掉。「未生惡不生」,還沒有生的惡,曉得那是不對,不但我們不能去造作,連念頭都不要生,這叫「斷惡」,我們在道業上、品德上、學問上才會真正有成就。第二就是「生善」,「已生善令增長」,我們已經曉得是好事、是善事,於自、於人都是有利益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去做,「增長」是希望它更能增加。「未生善令生」,曉得有很多自利利他的好事,我們還沒有發心做,要趕快發心,努力的去做,這是正當的勤奮,正當的進步。再看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這個表的後面,「無惡唯善」,他只有善沒有惡。「淨念相繼,無上菩提」,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不但是四正勤,簡直就是四精進,比正勤的意思還要來得圓滿。

  再看第三個科目,「四如意足」,「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有四種圓滿的如意。我們現在過年,有很多人見面的時候都恭賀「新年如意」,怎樣才能如意?給諸位說,放下就如意,所以中國古時候大富大貴的人,手上拿了一個如意,拿這個東西提醒自己。你看如意那個頭,回過頭來的,那個頭轉過來的,那什麼意思?回首如意,就是回頭,回頭就如意,佛門裡講「回頭是岸」,中國古時候講「回首如意」,所以拿到如意就想到我樣樣事情不要做得太過分,趕快要回頭,回頭就如意。這個地方講「回首如意、回頭是岸」,就是「放得下」。這個四種是修定、是修福,這四個名詞是「欲、精進、念、慧」四種,這四種怎麼講法?許多註解裡頭的說法,恐怕你看了還是搞不清楚,我後面這個註子,你一看就明瞭。我在洛杉磯就講這個科目,周宣德老居士(這是慧炬社的創辦人,恐怕你們很多人知道他)聽我這個講法非常歡喜,他說這個四條我搞了幾十年都搞不清楚,一聽我這個就明白了。

  「欲」是「知足」。知足,你的欲望就如意,你要不知足,你的欲望永遠沒有如意的時候,苦惱無邊,你怎麼能如意?欲望要知足。「精進」就「常樂」了,知足常樂。「念如意足」就是「心安」,「慧如意足」也就是「思惟如意足」,就是道理明白了,理得到了,心安理得。四如意足實在講就是這四句,「知足常樂,心安理得。成就一心,不退菩提」,我們要修這個。一個修道人一定要做到這四個條件,能做到這四條,你佛號一定念得好,一定得力。今天我們的佛號念不好,我們的妄念伏不住,那就是你不知足,常常苦惱,常常憂慮,患得患失,你的心不安,理不明白,所以你這句佛號念不好。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佛號怎麼會念不好?你的生活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快樂?一定是非常快樂,這樣才能夠修到一心,才能修到不退轉。

  《彌陀經》裡面這個三科沒說,為什麼沒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十二個條目他全都做到,所以不必談了。但是這十二個科目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修學的共同綱領,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這都是基本的條件。你要連這十二個項目都做不到,什麼樣的法門你都會落空,都不會成就,換句話說,我們修的什麼?就是修這些。這些也離不開覺、正、淨,覺正淨是總綱領,這是綱領裡面分開來的細目。一定要曉得,修就是修這個東西,學也是學的這個。西方世界,《彌陀經》裡面從五根、五力講起,下面這就是五根、五力,我們把這兩科合在一起講,因為它的性質非常接近。

  「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名稱相同。這五個科目,「信」就是信心,前面講過至少有六種,「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最低限度要有這六個項目。「進」是精進。「念」是念念不忘。「定」與「慧」都容易懂得,這裡面有「正道」、有「助道」,正道是正修的,助道是幫助的,是助緣。怎樣叫做「根」?怎麼樣叫做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有「能持、能生」的意思,這是比較上功夫淺一點。如果這個根要是功夫更深,根就有力量,力量是他能「斷疑」,這是根有了力量,能「成德」,能成就定慧,能成就一心不亂,能成就上品上生,這就是力量。我們今天的信有沒有根?雖然我們講信佛,我們也相信淨土,我們有沒有根?如果有根,信心就會增長,信心就不退,這就是有根。功夫深一點的,信根就變成信力,力就是對這個法門不懷疑,對這個法門不動搖,這就是有力量,不會被其他法門誘惑,不會被其他法門動心,那你這個信就有力量。你的精進只有向這個方向目標來努力,精進不懈,這個進也就有了力量,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先要有根,然後根長大就發生力量。詳細註解在《要解》、《疏鈔》裡面都說得很清楚,諸位自己可以去參考。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於一切法善能覺了,功夫也。】

  下面一段講『七菩提分』,「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所以也叫做『七覺分』。『於一切法善能覺了』,所以這個科目裡面完全講的是『功夫』,我們要善於修學。表解裡面說的:

  【慧力所發無漏正智。】

  『智』是智慧,正確的智慧,正確的智慧與心性相應,揀別不是從分別、思惟、想像裡面所生的,是從無分別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真正的智慧。『慧』就是「四念處」,『力』就是「五根、五力」,都是有前面累積的功夫才能發生真智。這裡面有七個項目。

  【擇法—善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惡,不取虛偽法。】

  第一個是『擇法』,「擇」是選擇。『善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善」是善巧,真正能夠認識哪是真的、哪是虛妄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是、哪是非,哪是善、哪是惡,你能夠正確的辨別,這是智慧。世出世間法有很多似是而非,看到這是正法,哪裡曉得裡頭是邪的,表面看起來很善很好,裡頭是惡的,眾生沒有智慧往往顛倒其事,這也是為諸佛如來之所憐憫的,不能辨別是非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你就有選擇,『不取虛偽法』,有這種智慧能力,在一切法門當中你也會選擇,選擇最適合自己個性、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生活環境,修學起來很容易,很有把握,決定成就,這要智慧選擇。沒有智慧,八萬四千法門你選哪個法門好?千經萬論你選哪一部經論好?要有智慧來選擇、來決定。所以這個在七菩提分(七覺分)裡面,「覺而不迷」,這個列在第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