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淨土大經專區 > 淨土大經解演義 > 55集

文字檔下載:docpdf【字號:  |    |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十五集)  201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十四面倒數第二行,我們看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上顯相容,此表相即。晉譯《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與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這是解釋第四門的標題。前面一多相容、廣狹自在,都是說顯示出一切法它相容,不但相容,而且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門無非都是給我們說明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相,這是華嚴境界,諸佛如來的境界,能夠契入境界,就是宗門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這個經的義理有相當的深度。而事,事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日用平常之中。諸佛菩薩,這是法身菩薩,他們覺而不迷;十法界的眾生,我們更不必說了,迷而不覺,事就在眼前,迷而不覺。覺的作用是什麼?覺的作用是事事無礙。我們今天事事都有障礙。確實這麼多年來,做一點好事都障礙重重,那是什麼?迷而不覺。這一科的經文,就是這一大段,十玄門,對於我們修學、覺悟、提升境界幫助很大,所以我們在這一段多用一點時間,好好的來學習。

  大師引用的《華嚴經》,《六十華嚴》,晉譯的《六十華嚴》,經上有這句話,經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裡頭意思很深。一是任一,不是定一,一就是一切法,一法。哪一法?什麼叫一法?一微塵也叫一法,一根毛端也叫一法,多是什麼?多是法界,多是宇宙。為什麼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我們學了這麼久,至少有這個概念,這個一法、一切法從哪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就說心現,這個心是自性,一法是自性現的,一切法也是自性現的,它是一還是多?清涼《疏鈔》裡面,這個地方也用了,底下接著用的,「又《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金是一法,金色也是一法,用金來比喻體,用色來比喻相,我們漸漸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體是寂的,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體是寂的,不動;相是光,你看寂、光;常,二不相離那是常,永恆不變。它起作用,體有沒有變化?沒有。體變成物質現象、變成精神現象,怎麼說沒有變化?那個變是識變的,識是妄識,不是真的,是假、是妄的。妄依真起,如果沒有真,哪來的妄!於是佛告訴我們,真妄不二。這都是事實真相,你要是覺悟、明白了,原來妄就是真,真不離妄。覺跟迷差別在哪裡?覺了之後不執著,不但不執著,都不分別了;不但不分別,於一切法裡不起心不動念,這覺了。所以他得的受用是無礙,自在無礙。迷的時候,於色、於心、於一、於多都不自在,處處都是障礙。這障礙從哪來的?障礙從迷來的,從不覺來的。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

  要怎樣才能夠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無二無別。如果你能入華嚴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生實報莊嚴土,你不在方便土,也不在同居土,大幅度的提升。這個事情在我們現前要不要認真學習?要。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我們就曉得,我們如果在這個時候,此時此地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叫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放下了。現在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都把境界相當真,認為我是真的,你也是真的,環境也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在《般若經》,大家《金剛經》念得很多,你看《金剛經》裡講得多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些是有為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有為法,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哪個不是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就是有為。證到無為,那就不在十法界,至少是諸佛如來的實報土。為什麼?實報土經上講得很清楚,佛說的話很有趣味,叫有生無滅。常寂光土不生不滅,實報莊嚴土有生無滅,十法界有生有滅。這給你講眼前的現象,你所感受到的,而實際上呢?實際上要講到諸法相即,生滅不二,迷悟是一。愈講就愈玄了,玄就是妙,我們初學的人愈來愈困難,不知道佛菩薩說的是些什麼,我們都聽不懂。聽不懂不要緊,不要懷疑,佛菩薩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話,我們迷了,不是我們眼前的境界,什麼時候我們破迷開悟就懂了。

  經上的比喻也比喻得很好,比喻我們能理解一個彷彿,他用水跟波做比喻,水比喻一,波是波浪,比喻多。我們住在香港,香港在海邊,香港、九龍當中是個海灣,這水是海水,鹹水,我們每天都看到水跟波,天天都看到,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這個「即」,用個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為什麼有兩種名稱?兩種名稱是它現相不一樣,水是靜的,不動的時候我們稱它為水,起波浪的時候我們叫它做波。波跟水是一不是二,「彼此相即」,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彼此相即。「而各自在」,雖然各自相即,水還是水,波還是波,這就是各各自在,這是玄門裡面講的相即自在。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比喻一切法。這個比喻好懂,一切法相即自在,就像水跟波這個樣子。

  這可能把我們就難住了,我們換一個比喻,它是不是這樣子?現在科學發達,我們從比喻方面來說就得到更多的資訊。我們人身,譬如一個人,這是一,一個團體這就是多,我們佛陀教育協會這是多,我們有這麼多人在一起學習這是多。一在多裡面,這裡面能看到一多相即、一多自在。我們一個人在團體裡面,是團體裡的一員,說團體的時候我們在其中,就像波跟水一樣。再深入的來看,我們一個身體也是多,為什麼?身體是由許許多多器官組成的,每一個器官它是獨立的,它是自在的,合成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多,身體也是自在的,每個器官也是自在的。如果今天的科學方法來分,器官是由許許多多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那就更多了。一個人的身體有多少個原子,每個原子是一,整個身體是多,組成這個身體。現在我們要知道,組成我們身體的這些元素,原子、電子,它有新陳代謝,它不是永恆的,剎那剎那在那裡生滅。生滅是各個各個的生滅,它不妨礙全體,好像我們團體一樣,我們一個人離開了,再有一個人加入,就跟我們身體裡面的組織是一樣的情形,我們沒有感覺到細胞少了一個,又生了一個新的,實際上真的像佛所說的相即自在。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什麼?講的是究竟圓滿的科學跟哲學。現在科學進步,給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證實了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所說的。這《華嚴經》上講的,世尊舉的例子,《疏》裡面講的也是經上的話,《大疏》是清涼大師的,他老人家所說的。

  下面說,「至於本經」,《無量壽經》裡面有沒有這些話?有,本經「法藏因地品」,這是第四品,有這麼一段話,這是經文,「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裡面講了兩樁事情,一樁事情是佛說法。很多同學都知道,大乘經上這種說法很多,「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跟此地講的「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是一個意思。一音是一,一切眾生是多,這一音到許多不同眾生的耳邊,各個都變成他能夠理解的音聲。我們要問:佛說了沒有?佛說了,到底佛是怎麼說的?佛要真的說了,應該聽眾裡面,佛說的是哪一種語言,能懂得這一類的語言他聽得懂,另外一種語言他聽不懂。你說佛到底說哪一種話?為什麼所有眾生都能聽得懂?這個境界,祖師大德只用一句話說「不思議境界」。佛真說了,不是假說,佛真說了,誰都能聽懂。他自不自在?自在。中國人聽的,佛說的就是中國話,印度人聽的,他就是講的印度話,這叫相即,就是叫相即。不但我們人間能聽得懂,畜生也能聽得懂,不同維次空間的所有眾生全都能聽懂,這是什麼?這是性德,這裡面完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是圓融的,它是沒有障礙的。這個音到哪個地方它自然就變成他能理解的音,自動的,自然的。

  而佛告訴我們,佛這個能力不是他專利的,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現在我們為什麼喪失掉?喪失掉是我們沒有障礙自作障礙,那就沒法子。自己造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自己造的,這個東西自性裡沒有的。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完全看到諸法相即自在。前面講相容,互相包容,這個地方講得更親切,講的就是!一點分別都沒有。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菩薩修行他要開悟、他要見性。十玄就是性德的圓滿顯示,我們看到了羨慕,非常羨慕,也想能夠入這個境界。能不能?能;不能,佛就不教我們了。要怎樣才能?放下就能。放下見思煩惱,小悟,剛入門;放下分別,大悟;放下妄想,徹悟,就入境界了,不放下不行。放下難,難在哪裡?第一個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第二個是我們現前的環境誘惑太多,誘惑的力量太大,一般凡夫敵不過,你能不受誘惑嗎?過去學佛的環境比我們好,一百年前科技還在萌芽的時候,沒有這麼大的誘惑力。這一百年的科學技術真的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五花八門,它來擾亂我們的六根。這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要沒有很深很深的善根,你學佛能成就嗎?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祖師大德說得更多,說的是真話,八萬四千法門在今天都度不了眾生,不是法門有問題,眾生根性有問題。

  眾生根性,我們用一句話統而言之,業障太重,所有經教法門都沒效,好像你得重病,醫藥都用不上。只有一門,這一門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門還是得放下,如果不放下,這一門還不能成就。可是這一門要求比其他的法門寬鬆,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成就,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只要伏煩惱你就成就了,伏比斷容易太多了。伏是什麼?自己真有個決心,我處處躲避,少跟這些外面境界接觸,這是個好辦法。接觸你不能不受影響,少接觸好!多接觸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是佛菩薩,牢牢的守住,絕不能掉以輕心。真誠、恭敬,看到佛經就像看到阿彌陀佛一樣,看到阿彌陀佛的像,無論是塑像還是畫像,就像看到阿彌陀佛真人一樣,不相捨離,我們才有可能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在這裡確實要知道輪迴苦,要看破世界。這個世界有樂嗎?有,不是真的,假的。你能享受這個世間的樂時間非常短暫,來生怎麼辦?來生墮到三途,出不了六道輪迴,苦啊!經裡面常常形容六道是苦海,苦海無邊,叫你回頭是岸。所以你要看破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只有苦沒有樂,樂是什麼?樂是壞苦。佛家把苦分做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大類,得認識清楚。我們認識清楚之後,自自然然我們要想找真樂、找永樂,找到西方淨土,那真的是真樂、是永樂。你真能看破,你修淨土的功夫就得力,沒有看破,還留戀在這裡面,這一生也只能說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往生沒有把握。我們要是到極樂世界,這個境界就現前,跟諸佛如來一樣,一音說法,一切眾生都沒有障礙,相容相即。

  底下一句說,「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妙音、妙色。底下說,「一身中一切身」,一身是什麼?我們知道佛有三身,佛有三身,我們就都有三身,佛有十身,我們也都有十身。我們跟佛比,絕對沒有少他一樣,他有什麼我們統統具足。雖具足,我們現在有障礙,顯現不出來,不是沒有,我們把障礙去掉就顯示出來。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是法身,多是一切身,一切身是應化身。應化身是怎麼現的?眾生有感,自然就現前,現依現正,依正統統現,一切身,遍法界應化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我們在這些年來,宗教界也覺悟了,可以團結。這也就是緣成熟了,什麼緣?地球病了,地球有危機,不管你是哪個宗教,你沒有離開地球,地球病了,大家要來救,所以他就可以合作。我們現在講多元文化,一就是一個宗教,一切就是一切宗教,一切宗教就是一個宗教,一個宗教就是一切宗教,宗教也是相即自在,多元文化。實際上,這種概念在中國至少一千多年前已經落實了。中國傳統文化今天提起來,諸位立刻就能想到儒釋道三家,儒是一,道也是一,佛也是一,三是多,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今天我們才看到,在形相上確實有三家,形相不一樣,可是在教學上、在境界上,三家相即,他真學。學儒的人,他讀佛經、他學老莊,他都學;學道的人,這些道長們,他念四書五經,他也讀佛經,他都通;學佛的人,在過去學佛,決定有四書五經的基礎,有《老子》、《莊子》的基礎,才能入大乘。特別是唐朝中葉以後,學佛的人不再學小乘,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所以我們看到,好像是少林寺的石碑,「混元三教九流圖贊」,三教九流是一家,真的。

  今天宗教界覺悟了,所以我們三教九流是一家的這個圖要多印,多多的送給他們。因為這個碑相傳是唐肅宗時代的,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千五百年,中國人已經落實多元文化,講多元文化,中國古人還是老祖宗。所以中國這個國家,五千年的歷史,這樣大的版圖、這麼多的族群、這麼多的人口,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靠什麼?靠多元文化。不是一家獨大,平等的,每一家都第一,佛第一,儒也第一,道也第一。如果它要不能相即相容,那就有第一、第二、第三;相即相容,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為什麼?個個第一就稱性了。這裡面深的意思,是一切法裡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微塵裡面有整個宇宙的信息,那是多,一微塵有整個宇宙的現象。「芥子納須彌」,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比喻,芥菜子跟芝麻粒差不多大,能容納須彌山,這是佛常常舉的比喻。而實際上,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一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相即。一切微塵皆如是,所以給你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都講的是事實真相,你要問為什麼?一微塵是自性,一切剎土也是自性,心現識變。稱性,自性裡面沒有大小,自性裡頭沒有先後。宇宙什麼時候發生的?當下一念,沒有先後。

  這個說法真難懂,但是我們今天不能不感謝近代這些科學家,特別是量子力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量子科學裡面所說的跟十玄門非常相似,所差的他沒有講到性,沒講到自性。除這個之外,我們講大乘教裡面的法相唯識宗,唯識的這些大師,你看看他的口氣,唯是唯獨,宇宙之間有什麼?只有識,除識之外什麼都沒有,叫唯識。識是什麼?識是能變,一切萬法,萬法是所變。能所不二,能所是一,所變是假的,能變是真的,所以他講唯識。唯識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科學家發現了。業相,業相是什麼?業相就是波動的現象,能量;轉相,轉相就是信息,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都有信息;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心物一源,不能分離,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之間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就是能量,「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今天量子力學證明了,它不是假的。而法相宗比他講得更清楚、講得更明白。得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就是見性,轉八識成四智;如果量子力學家要懂得轉八識成四智,那他就成佛了,這些人聰明,這些人一接觸佛法那可了不起了。可是轉,轉就得放下,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才能見性,也就是說才能入華嚴境界。入華嚴境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你就能現妙色身。不是你有心有意現的,也不是你無心無意現的,給你說,有心有意、無心無意都不行,都現不出來。為什麼?有無是對立的,你還在六道,有無是染法,不是淨法。一定要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真的,真心、自性圓滿的顯露。那個時候你所現的妙色身,怎麼現的?應眾生之所感,眾生有感你就能現。

  如果我們真的懂得這個原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給諸位說,我們的心就定了。這妄心不再浮動,一般人常講心浮氣躁,你的心定,你的氣就和。你跟一切諸法,就《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你已經處在無障礙的法界裡面,得大自在!現在證了,現證,身體還在這個世間,能不能得自在?能,確實得自在。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這是示現的,三十歲證得,他證得那一天之後,十玄是他的境界,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教給我們凡夫一生成佛。他做出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看懂了、看明白了,學他那個方法,我們也能成就。有例子嗎?有,很多,你在《大藏經》裡面看看《高僧傳》,出家人成就的,參禪的大徹大悟,學教的大開圓解,念佛的理一心不亂,跟釋迦牟尼佛真的沒有兩樣。凡夫看不出來,《華嚴經》當機十種,末後一種叫大心凡夫,這種人能看出來。什麼是大心凡夫?真正發菩提心的凡夫。菩提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他都做到,他能看得出來。中國諺語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一般凡夫是看熱鬧,他不能成就;內行人看門道,學會了。所以在家的,你看成就的多少人!出家的、在家的。

  圓滿成就不容易,成就有三等,放下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執著,真放下了,成正覺,這是最下的一等;再放下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他得到的是正等正覺,我們這個經題上的「平等性智」他證得了,菩薩;最後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這是妄想,不起心不動念,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中國大乘八個宗,無論修學哪個宗、哪個派,方法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總在你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你就證得了。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自己,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我們就死心塌地跟定阿彌陀佛。

  淨宗簡單,總共只有五經一論,分量都不大,五經一論經文合訂起來小小本一冊,淨宗的典籍全部在其中。如果覺得五經一論太多,行,這六樣東西裡頭你只要用一樣,你就成就了。真的一經通一切經通,它要不通,那十玄怎麼玄法?玄不起來了。一樣通,樣樣都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部《無量壽經》是一,一切經是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容相即。為什麼?這部經是世尊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一切經也是自性裡流露出來的,那怎麼會不通?再告訴諸位,不同的宗教,你說《新舊約》是不是自性流出來的?《古蘭經》是不是自性流出來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你要是這一經通了,所有宗教經典通不通?通了,全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再把範圍擴大,天上人間,下面到三途,沒有一樣不通,全通了,不離自性。大乘經裡面佛說了這麼兩句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一切法,所現所生的;心是一個心,能生能現。所以一切法就是自性,自性哪有不容的道理,自性哪有不通的道理?所以我們團結宗教,你說有沒有必要叫他們改信佛教?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要教他什麼?要教他看破放下,他那個經就通了。宗教裡面都講有個真神,創造宇宙的真神,你什麼時候能見到這個真神?你看破放下就見到了。現在他們講真神,真神沒有形相,真神沒有身體,真神遍法界遍虛空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他講這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沒錯,你見到沒有?放下就見到。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沒有放下,你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看破放下就見到了。宗教裡面講的真神,唯一的真神,佛法裡面講的自性,是一樁事情。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但宗教如此,世間所有的學派哪個不如是!

  也許有人問,宗教學派裡頭有邪有正。對,邪正都不離自性。什麼是正法?與自性相應的是正法,與自性相悖的是邪法;如果我們更進一步來說,覺悟的是正法,迷惑的就是邪法。法有沒有邪正?沒有。邪正是從哪裡分?邪正從迷悟,你要是悟了,邪法也是正法;要是迷了,正法也是邪法,《華嚴經》也是邪法,這個道理要懂。為什麼說法法都是正法?性現的,心現識變,不離自性,離自性沒有一法可得。那我們要問,如果真正覺悟了,妖魔鬼怪也是正法嗎?是,畜生、餓鬼、地獄都是。眾生造業墮到地獄去了,地獄是正法,為什麼?他在那裡消業障,業障消盡就能成佛,業障不消掉怎麼行?地獄跟天堂平等的,沒有差別,地獄裡頭消罪業,這個罪障,天堂裡面要消福報,你修這些福,也得要把它消掉,天堂去享福,一個道理!你就再不會有分別,再不會有執著。

  所以佛教給我們,真正教弟子是善惡業都不能造,佛教弟子修淨業。淨業是什麼?善惡二邊都放下。你要放不下,放不下你就出不了六道,不是去受罪就是去享福,你把你所造的一定有個地方去消,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出六道輪迴得修淨業。淨業是什麼?斷惡修善是淨業,造作惡業不著相也是淨業,無論你是善是惡,只要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淨業。你信不信?你要不信,你看看《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甘露火王的殺業,善業,那是淨業。專幹貪瞋痴的,誰?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善財去參訪明白、覺悟了,把自己境界提升了。在這個境界裡頭叫鍊心,鍊什麼心?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要沒有經歷這些事相,你怎麼曉得你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知道你不分別、不執著?一定要經歷,歷事鍊心。到什麼時候開始?見性之後。沒有見性之前你不能修這個法門,你修這個法門,你心被境界轉,你自己做不了主宰;一定要明心見性,真看破、放下,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了,才來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最後的考試,你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考試通過了,你成就了。善財給我們表演的,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這五十三大類的境界擺在面前,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真的不是假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這叫真智慧、真學問、真德行,通過考驗的,這不是假的。通過歷事鍊心才成就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根本智是在老師那裡成就的,後得智在生活當中成就的,生活就是歷事鍊心。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菩薩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凡夫在境界裡面修不執著,這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不要執著;真的執著的念頭都沒有了,你成正覺,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七信以上的菩薩,十信位裡的七信以上;然後再修不分別,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修不分別;最後在境界裡面修不起心、不動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超越十法界,你真的成佛了。那時候你所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裡面再去把起心動念的習氣徹底放下,常寂光就現前。常寂光是什麼?自性,你就圓滿成就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總的來說,一是性,多是相,性相是一不是多,所以它相即。

  我們再看下面,黃老居士又引用第二十七品「歌歎佛德品」,這裡面有一段經文,「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這一個大花蓋裡面許許多多的花,「一即是多也」。這個例子跟我們前面所舉的,我們一個人跟一個團體,意思完全相同。一朵花是一,在整個花蓋裡面,花蓋是個大花,許許多多的花做成一個花蓋,吊在空中,花都向下,美不勝收,這也是顯示出諸法相即自在。這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我們要細心去學習,要能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看到這個現象。十門門門如是,都在眼前,我們能看到、能明白了,雖然沒有契入,也到門口了,也真的看到了。為什麼不能契入?不能契入是沒放下,能放下一分你就入一分,放下兩分你就入兩分,妙不可言!

  看破了,還不能契入,這什麼原因?以前李老師給我們講過,叫「看得破,忍不過」,自私自利的習氣、名聞利養的習氣、貢高我慢的習氣、貪圖享受五欲六塵的習氣,忍不過。這一點完全是修行的功夫問題,行門的功夫,解門沒有問題,解門看破了,行門放不下,所以佛法的真實利益你享不到。古人說了一句話說得好,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人間天上這種福報的享受,這世味,要跟法味比簡直不能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呢?問題是法味你沒有嘗到,解悟,解悟沒嘗到。好像在筵席裡面給你念菜單,一樣一樣念,你聽到了沒吃到,你不知道什麼滋味。怎樣才嘗到?放下就嘗到了。

  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全放下了。每天吃什麼?到外面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他吃的是什麼味道?給你說是無上的妙味。為什麼?人家供養一缽飯很普通,到窮苦人家,那個飯很不好吃,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接受,為他修福,供佛的福報很大。為什麼到佛口裡面,味道就變了?境隨心轉,所以佛嘗到的味都是無上妙味,境隨心轉,佛的心是無上心,境界到他那裡都轉了。佛要是把他的給我們,我們吃的是我們自己的凡夫味,為什麼?我們的心是個妄想心,把他的上味也轉成沒味道了,道理在此地,不一樣。一切都是隨著心,這個心,我們講心態、心念,全是隨這個轉的。如來才真正叫平等一味,無上的妙味。六根,一根如是,其他的五根亦如是。他眼睛看的是妙色,我們同樣譬如在看花,在欣賞花,同樣在看,感受完全不同。他看的是妙色,他聽的是妙音,他觸的是妙法,沒有一樣不妙。為什麼知道妙?看十玄就知道妙,這是我們跟他不相同的地方。

  一般學教沒想到這一點,只是看看文字,看看過去就算了,已經學會了;真正學習,這字字句句要來品嘗品嘗。我們雖然沒有直接接觸到,大致上也能夠體會到一點彷彿,我們法喜就生了。法喜充滿沒有,法喜有,不能說沒有,如果真的沒有,我們對這個經教就感覺得枯燥無味。看出門道的時候,這裡就有滋味了,你會欲罷不能,愈看愈想看、愈聽愈想聽,這就是法味。我們從自己境界上能體會到這些,我們就會想到比我們高的阿羅漢,再比我們高的辟支佛、菩薩,菩薩還有五十一個等級,最上面是佛陀,每一個階層境界都不一樣。於是我們能體會到,每一個境界裡頭法味不相同,愈往上去愈殊勝。這才明白古人這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人什麼樣的快樂,人間天上,跟佛法一比,枯燥無味。又何況六道裡頭,如果沒有德行,享受五欲六塵沒有不造罪業的。明眼人清楚,看到你以後的果報,凡夫無知,不能覺察,這凡夫是我們人道。實際上有些,說老實話人不如鬼,鬼有五通,他能看到,善惡、禍福、報應鬼神很清楚,報得的五通,他真的回頭的話,比我們精進,現在鬼神聞法得度往生的真有。一般來說,超度這些鬼神,生天的最多,又回到人間來,投胎又回到人間來的也不少。真有往生的,真正聰明的不再搞六道輪迴。

  災難,鬼神比我們清楚,我們不如他。今天的災難要如何化解?我這一次去訪問天主教教宗,一般人稱教皇,主要也是討論這個問題,現在災難是全球性的。化解衝突這是因,修因,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果。要用什麼方法?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祈禱。有沒有效?有效,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就有效果。佛門裡面經懺佛事,我們提倡三時繫念,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冥陽兩利。但是要知道,這是治標,不是治本,祈禱能救急,劫難的時候確實很有效果。可是隔一段時間,人很健忘,就把這個事情又疏忽了,災難又現前,所以它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是什麼?佛菩薩教導我們,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講經教學。一定要教人破迷開悟了,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徹底解決。我想有些同學知道日本江本勝博士,他這十幾年做水實驗,說明一樁事情,礦物,一滴水,它有受想行識,它懂得人的意思,它有感受。你歡喜它,它也歡喜你,你討厭它,它也討厭你,它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的有機體,水是礦物,有受想行識。佛告訴我們,所有的物質現象統統都有受想行識,一沙一塵都有,何況是植物。為什麼?因為它是性現的,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是見聞覺知,這是自性的性德,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心物一體,不能分,要是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今天地球上發生許多的災變,有沒有辦法把它制止,讓它恢復正常?有。連地球,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這五十年之內,南北極磁極已經偏差五度,所以現在氣候不正常,能不能讓地球磁極再恢復正常?有沒有辦法?有,確實有辦法,禱告都會有效果。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上現在居住的人口有六十多億,能有千分之一的人真正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就能夠幫助地球化解災難,恢復正常。他舉的例子很好,一百萬居民的城市,能有一百個人用真誠心、清淨平等慈悲心,一百個人在這裡做祈禱,這一百萬人的都市真的消災免難。那我們要問,能相信嗎?那麼多人造罪業,一百萬人造罪業,一百人能救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中國古人有句話解釋了,「邪不勝正」。他人多,他是邪,你人少,你是正,真的是邪不勝正,所以它能產生效果。但是要知道,這是治標,不是治本,能救一時,不能長治久安,長治久安一定靠教育。世尊為我們展示的是教育,急難的時候也教我們祈禱,你看看,就在這個經上,《無量壽經》,經上佛就告訴我們,如果真的遇到急難的時候怎麼辦?求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就能化解眼前的災難。有道理!但是真正要是治本的方法,從我們內心裡面改變,真正發菩提心,真正依教修行,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確實能夠幫助地球化解災難,幫助地球恢復正常。世界上六十億的人口,要多少人發心?好像是八千人,有八千人真正發心,能拯救地球。現在協會裡面發起修六和敬,如果全世界能夠有八千人,我相信這個不難,在電視機面前、在網路面前的,真正發心,有八千人回頭、真幹,真正落實六和敬。落實六和敬,也就是一定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三樣能夠落實,六和敬就真的落實了,不但救自己,救了地球。所以我希望在網路上、在衛星上的同修,我們真發心,我們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第一個使命。我們來是幫助地球的,是來拯救地球的,這個非常有意義,是一樁很偉大的事業。今天時間到,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