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九年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第一季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9/3/2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33-0004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這個課前講話,繼續來學習昨天我們學習的,雪廬老人「論語班的宗旨」,請大家翻開第二面,從「必求成就」,這裡看起。
「必求成就。我們不論學什麼,必求成就,必須徹底,例如學做麵包,必須學會,學《論語》能幫助你們成就。首先是幫助成就做人,人格立住後,學佛就無有問題了。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你們,你們聽不懂,吾也無法子。」雪廬老人這段話非常重要。現在華藏,我們也勸大家一起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也希望大家要重視《論語》。雪廬老人在這段跟我們講,必求成就,就我們學習一樣東西,必定要求有成就;不能學了一半,半途而廢。所以我們不論學什麼必求成就,必須徹底。這裡舉出一個例子,例如學做麵包必須學會,學一樣事情也必須要學得徹底,徹底學會了,他在這一方面就有成就;如果學了,沒有真正學會,不算成就。
學《論語》能幫助我們成就,首先是先幫助我們做人。我們沒有學《論語》就不懂得怎麼做人,不會做人,不懂怎麼做人,不會做人,在佛法裡面講,人天的基礎就沒有了。我們人道的基礎沒有,那是哪一道?就是三惡道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我們不能等閒視之。所以學了《論語》才知道怎麼做人,才知道做人的標準在哪裡。我們很多學佛的人,說我都受了五戒,甚至八關齋戒,那個戒是不是真的?給大家講真話,都不是真的。依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個層次來看,戒是在第二福,三皈依就在第二福,第二福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沒有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人天福的基礎,我們連受三皈依的資格都沒有。沒有三皈依,那你受什麼戒?所有的戒律、威儀,都建立在三皈依這個基礎上,三皈依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
我們現在一下子學大乘佛法,我們想想,沒有讀幼稚園、小學,一下就讀大學能不能讀得畢業?所以我們現在是讀了大學,但是要補習幼稚園、小學的功課。好像現在讀大學,但是小學生的條件都還不具足,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知道《論語》的重要性。我們人格站住以後,懂得怎麼做人,會做人,這個人格才站得住。我們現在說學佛,大法師了,但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你說他連個人格都沒有,他作什麼佛?所以人格立住之後,學佛就沒有問題了。現在我們真的不懂得什麼叫三皈五戒,那個戒條會念,但是內容不懂,所以沒有去讀小乘經典《阿含經》,那個要讀很多你才懂。《論語》它濃縮起來、集合起來,用儒家來代替人天小乘的基礎。
雪廬老人講,說不說在我,這他講的,九十二歲講的,他說講不講是在我,聽不聽在你們。這個話我們也要深深體會,的確是這樣,他慈悲發心來講《論語》,年紀那麼大來講,為了幫助大家做人、成佛。講是他的事情,要不要講是他的事情,但是他講了之後,聽不聽是大家的事情。像我們辦這個課,我們辦了,辦不辦是我的事情,來不來那是大家的事情,有的人願意來,有的人就是不來,那是他的事情。聽不聽在你們,你們聽不懂,吾也無法子,聽不懂也沒辦法。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有人聽得懂?關鍵都在心態。你有恭敬心你馬上聽懂,沒有恭敬心不在乎,當然聽不懂,心態的問題。
我們再看下面,必求成就它的目的,「離苦得樂—現在:不起現行、不受現報,將來:解脫。首先說成就什麼?我們是人,有苦有樂,學佛就在破迷啟悟,終日受苦,什麼人得樂?」首先跟我們說成就什麼?我們是人,有苦有樂,我們只有苦沒有快樂,這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如果認為說我們在三界六道有快樂,這是還沒有覺悟。在我們六道輪迴裡面有些快樂,那個也不是真正的快樂,那個樂叫壞苦,還是苦不是真的樂,到極樂世界才有真樂。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面整天都在受苦,什麼人得到快樂?說他很快樂的人,那也不是真的,還是沒有覺悟到。什麼是樂、什麼是苦,人在苦中不知苦,以為吃喝玩樂就是快樂。
「學的當時便得結果,隨時結果,例如吾喝茶,就有眼前的結果。」我們學習的時候,在學的當下這個時候,我們當下就有個結果,就是在現在隨時結果。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喝茶,我們現在喝一口茶,現在馬上就有結果,就能潤喉。「心一起念頭,便是因,或動或說,就是口業身業。沒有做,伏住也有果,這是內法塵,一個種子就有一個生死。」這段就是講心,一起念頭就是因,我們起心動念,起個念頭這個因。接下來「或動或說」,動就是我們身體的動作,說就是我們口中言語、講話,起個心、動個念,要做什麼事、要說什麼話,口業、身業,身口意三業就起現行了,現行就是現在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沒有做,伏住也有果,就是說我們起個心、動個念,比如說我們起個心要去罵人,但是沒罵出來,心裡想要罵他沒罵出來,伏住,沒有在身口上去表現,這個也有果報。起心動念,身口沒有造作,也有果報。這是內法塵,一個種子就有一個生死,你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一個死。我們這個因是生死,果報就是生死。有個念起來了,是生;等一下沒有了,滅,那就是生死,生滅。
這一段是講,我們現在學習你馬上就會有受用。所以大家來聽《群書治要》,聽懂一句、二句,你聽,現在馬上就有受用。所以勸大家盡量來學習,來聽課,身邊的工作能放下的盡可能放下,真的放不開的那沒辦法,能放開的盡量放下,這個非常重要。我是建議大家要這麼做,如果你不願意接受,就像雪廬老人講,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你,也只能這樣。有的人他特別安排一下,上課的時間他在安排了很多事情,說我很忙不能來,這個我也沒辦法。是不是這樣?如果我不來,我也有很多行程可以安排的,是不是這樣講?我講這個話,沒有來的人,請轉達一下,讓他們知道。這是我們大家共同學習的一個機會,不要錯過。
「數年前曾發功過格給大家,為什麼必須記錄功過?因為功過格就是八識田中的生死種子,自己的一本帳,但是現今記功過格的人很少了。」記功過格,大家都知道《了凡四訓》,功過格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特別是明清這個時代,記功過格的讀書人非常多,不但是學佛的,學儒的、學道的都記。你看,蓮池大師他也把道家的《太微仙君功過格》,他叫「善過格」。蓮池大師根據它這個條目,把它用成佛法的功過格叫做《蓮池大師自知錄》,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自知錄》,那就是蓮池大師,我們淨宗祖師他編的功過格。記功過格也真的是給自己記帳,我們善、惡、無記,都落在八識田中阿賴耶識,像倉庫一樣存檔,檔案都存在阿賴耶識,善、惡、無記都在這個裡面。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什麼樣的念頭,說一句什麼話,都落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它就落下去,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就有因果。
我們再翻到第三面,「《易經》講一陰一陽,代表若干善不善的許多變化,隨時變,誠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一變一化,就有千變萬化,永遠變化而不能出離。」這是講《易經》,要學《易經》不容易,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講,說我專心學《易經》,學四十年才略窺門道,大概可以看出一個門徑。所以現代人正確的學習四十年,現在很多人學錯了,那個學四百年也不得其門而入。《易經》講一陰一陽,代表善不善許多變化,善跟惡,善當中有惡,惡當中有善,很多變化。而且隨時變,隨時在變,因為我們時時刻刻在起心動念。誠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一變一化,就有千變萬化。我們總是脫不出這個範圍,永遠在那裡變化,那就六道輪迴上上下下,那不斷在變化,不能出離。「懂就可以轉變化」,我們懂這個道理,真懂了,這個變化我們可以去轉。就像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他懂了他自己能改造命運,這就是他可以轉這個變化。
「觀心就是記帳,最好無帳可記。」觀察我們的心,起心動念善、還是惡,自己給自己記錄,記帳。善惡這個帳總是脫不了六道,所以,最好無帳可記。像六祖大師講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那就超越,那就沒帳可記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是空的。但是現在我們空不了,所以要從這裡來學習。「多生的罪業,今日所受的大大小小事情,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多生我們造的殺盜淫妄這些罪業,今天我們所受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喝一口水,吃一粒米,任何一樁事情再小都有因果,莫非前定,莫非是前世造的因,這一世受的果。「現在的結果,求不起現行。俗話說:不怨天,不尤人,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現在的結果,我們求不起現行,不起現行在佛法講,就是我們不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把這個煩惱能夠控制住,把它壓住。在儒家講不怨天、不尤人,《太上感應篇》也講,怨天尤人,司過之神就要記過。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人事物這個都有因果的,跟自己前生造的因,這一生遭遇到的,統統是果報。前世今生造的業都是因果,離不開因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當然我們就要想到這是因果,自己造的罪業,遇到逆境不如意,不怨天,不尤人。《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我們要修到不怨天、不尤人,的確也不容易,這個也要學習,學問要深入。我在華藏道場這麼多年,當然遇到的也很多事情,有一個女居士,這個大概在十幾年前,可能快二十年。她兒子車禍死了,她就怪罪觀音菩薩,她很埋怨觀音菩薩怎麼沒有去救她兒子?這個不但怨天尤人,還怨佛菩薩,連佛菩薩都有罪過了,都有事情。另外有對老夫妻,他的一個很孝順的兒子,沒有結婚,在美國當醫生,有一天坐電車死在車上。他們兩個夫妻哭哭啼啼來跟我講,怎麼觀音菩薩都沒有保佑我兒子?大家想一想這些問題,擺在眼前的問題,佛菩薩怎麼沒有保佑我們?這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幫助,就是講經說法,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說法主要講因果,所謂因果教育,你現在遭遇的果報,是你自己造的,不是佛菩薩替你造的,是你自己造的,過去今生造的不善業,招感的惡果。你怪別人沒有用,怪佛菩薩更沒有用,只是增加自己罪業而已。
這些聖賢、佛菩薩他們遭遇到這些逆境,也都是不怨天、不尤人,知道這個自己過去造的惡因,現在承受的惡果。連釋迦牟尼佛他也不例外,他降生到這個人間來,他還是要受前世的業因果報。你看頭痛三天、吃馬麥三個月、腰痛,這都有因果,連釋迦牟尼佛都不能例外。孔老夫子是我們中國的聖人,他的兒子還比他早死,還好給他生個孫子,不然他沒後代了。那你怎麼說?這些聖賢也離不開因果,佛菩薩也離不開因果。佛能幫助我們,就是他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知道自己造、自己受。自己可以製造,當然自己也可以改變,你也可以改造命運,從今以後斷惡修善,就沒有惡果了,你修善得到的都是善果。所以這裡講不怨天、不尤人,是孔子講的,孔子遭遇到多少的災難、不如意,他也不怨天、不尤人,不怪人,也不怨天,反躬內省,反省自己。《感應篇》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講清楚了,你自己招感的。
我們再看下面,「吾相信鄉間語,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吾連鄉下人也常學,你們連聖人言語也不理。」這個吾是雪廬老人他自稱,他也相信一般鄉下人講的話。鄉下人講的話我們聽起來很粗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一般鄉下人都會這麼講。在台灣,我小時候也常常聽到大人講:人的一輩子吃多少,賺多少,注定好的。就是注定的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注定的,你的命運就是這樣了。雪廬老人他講,鄉下人講的話他也常學,覺得他講得雖然粗俗,但是有道理,我們也要學習。我們真的連聖人言語也不理,我們也不理會聖人講的話,不要說鄉下人講的,佛菩薩、聖賢講的我們也不理會。沒有學佛的人,沒有學儒的人,現在一般人不理會,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學了佛我們有沒有理會佛菩薩講的話?仔細想一想,我們還是沒有理會佛菩薩講的話。因為不理會,所以不懂,不是不懂,因為不理會;你理會了,你就懂了。你對佛菩薩講的話沒有放在心裡,沒有仔細去體會,當然你就不懂。有聽跟沒有聽一樣,耳邊風,這個耳朵聽進來,那個耳朵出去,這個當然不理,就是這樣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現今的人都是我師法的人。」孔子說三人行,這個兩種說法,三人行就是說我一個,其他還有兩個,你我他三個,這三個人當中,必定這兩個人都有我向他學習的地方,他的長處、他的優點,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就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自己,善人也是我們學習的,向他效法。惡人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知道避免,他告訴我們,不能學他這個樣子,學他這個樣子有不好的果報;善人做的善事我們要效法學習,這樣得善果。所以善惡,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自己,那個三人。現今的人都是我師法的人,所以現在的人,每個人都有我們向他學習的地方。
「今日費九牛二虎之力,省主席林洋港才要學校的教育添了《論語》,這是教育上有變動了。」這段話,就是今日費九牛二虎之力,這句話我們可以去揣摩,要政府在教育部把《論語》放在學校教育裡面,費了很大的力氣,終於省主席林洋港才要學校的教育添了《論語》,這是教育上有變動了。添上去,現在也沒有用,現在好像又沒有了。這是講當時還有省主席,省主席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是民國七十年的時候,今年是一百零八年,三十八年前。教育上有變動,「易者,變也,萬法無常,不一定,你們不造新緣,不起現行,便不受現報,當時就得好處。」這個易,《易經》這個易就是變,變也。萬法無常,這是佛法講的無常,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人心不斷在變。所以易,那個八卦卦象變來變去,實際上什麼在變?人心在變。你們不造新緣,不起現行,便不受現報,當時就得好處。佛法有句話講,「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就是過去造就造了,現在新的不要再造,不要造惡業的現行,我們就不受現報。《太上感應篇》講的報應都是屬於現報,佛法講的來生來世墮三惡道,來生來世那是果報,果報到人間來還有餘報。所以《太上感應篇》講的是現報,你現在學,現在改,現在就得好處。
「我們以為環境不好,壞環境並不是天所給予的,不可怨天尤人。」我們處在不好的環境,我們以為這個環境很不好,壞環境不是天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招感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招感的,自己招來的,你怨天尤人就沒有道理,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敬人者人恆敬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不往自己身上找,要往什麼地方找?」這句非常重要,你尊敬別人,別人他就尊敬你,這是因果。你尊敬人,人家尊敬你;那你不尊敬人,人家當然也不尊敬你,這也是因果。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唯有人自己招來的,不往自己身上找這個問題,要往什麼地方找?所以還是要反省,往自己內心深處去找,不要往外面找,往外面找永遠沒有答案;你往自己內心去找,答案就出來了。「不知現在,如何能知將來?」我們現在的事情都不知道,將來事情怎麼會知道?眼前的事情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將來的事情?
「現今你能轉,將來你就能往生,不須問人,自己現在就可以自知。」現今你能轉,現在,就是今天你能夠轉過來,將來你就能往生西方,這句很重要!對我們念佛人來講特別特別重要。我們不要以為現在我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就能往生西方了,這靠不住。不是念佛的問題,是我們心的問題,我們這個心跟佛的心不相應,沒有感應。沒有感應我們要警惕自己,這個也是我為什麼現在學習《論語講記》,以及辦《群書治要》這個班,這非常重要。這也是針對我自己,我想求往生,但是念佛念了這麼多年,我一直去反省自己,為什麼一點消息都沒有?過去總是以為我們都念得不錯了。現在才知道我們真的不懂,沒有跟雪廬老人學《論語》不懂。「不須問人,自己現在就可以自知。」現在我們就是說要往生,我們要學《論語》,不然往生沒把握。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就下課休息。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