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九年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第一季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9/3/2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33-0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這個時間,我們繼續來跟大家學習,雪廬老人辦「論語班宗旨」。昨天慈師跟我說,我前天講,當時雪廬老人講「論語班宗旨」,前天我講錯了講二十八年,實際上是三十八年。是民國七十年三月二十七日,到前天是民國一百零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今天二十九日,所以前天開始跟大家學習「論語班宗旨」,剛好前天是三十八年,這也是很巧合的。
昨天跟大家學習到,「不怨天,不尤人,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要修養到不怨天,不尤人,這個不容易。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不怨天也不去怨人,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事情。我們一般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多多少少都會有怨天尤人這樣的情緒,這也是一般的情況。唯有學問深的時候才能做得到,所以古大德講「學問深時意氣平」,就我們這個學問,什麼叫學問?我們中國講這個學問是屬於智慧,跟佛法講的般若智慧是一樣的。外國人講的學問是知識,跟智慧就不同。學問深,在智慧、在知識這兩方面的學問都很深入,學問深時才能做到意氣平,這個意氣才會平和,這也很不容易做到。要做到這一層必須明瞭因果報應,就是昨天我們也看到雪廬老人講,引用《太上感應篇》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不如意的事情怎麼來的?好的事情它又是怎麼來的?都是我們自己去招感來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有善業、有惡業去招感。所以深信因果之後意氣才會平,知道這個都是過去今生我們自己造了不善業,造了哪些不善業,現在得到不好的果報,這樣意氣它才會平和。
所以要做到這點不怨天、不尤人,第一個就是在倫理道德教育下得很深的功夫,倫理道德就是儒家講的。像我們最近在學習《群書治要》、《論語》、《弟子規》,包括儒家的《格言聯璧》,這些都是屬於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深入了會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像孔老夫子一樣,包括學《易經》他都能夠深入,他懂得這當中的因果變化,種種人事物,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招感,自作自受。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心它就平下來,遇到一些逆境,也能逆來順受。如果沒有這樣學問的功夫,不要說大的逆境,小小的逆境我們都受不了,肯定怨天尤人。學了倫理道德,第一個就是懂得自己反省,所以在《論語》也講「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遇到什麼不對的事情,先不要去怪別人。我們一般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第一個先怪別人,第一個沒先回頭觀察自己。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教我們,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首先先回頭觀察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做錯了,先反省自己。自己反省了,把問題找出來,自己錯誤的因素改過來,自然能夠去調節外面的人事物這些環境,總是自己擺正了,那才能夠去調整外面的境界。自己本身就偏了,那怎麼去調也調不過來。所以先從自己做起,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佛菩薩都是這樣教導的。
我們學習「論語班宗旨」,昨天我們在這一大段的後面一段,雪廬老人講《易經》「易者,變也」,就是《易經》它是有變化的。易從無來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八八六十四,一直推出去就無量無邊了。為什麼那麼多?因為變化,「萬法無常,不一定」。我們不要造新的惡緣,「不起現行」,我們現在能夠把內心的煩惱壓得住,就可以「不受現報,當時就得好處」。我們聽這個課,馬上聽,馬上心念轉過來,你現前就得好處,這就叫現行。現在的行為,身口意現在的行為叫現行。所以我們馬上改善,馬上得好處,在現在(現前)就得好處,當下都有好處。
「我們以為環境不好,壞環境並不是天所給予的,不可怨天尤人。」就是壞的環境,我們為什麼會到壞環境來?有的人他怎麼會到好的環境?這個不是上天給予的,不是上帝安排的,而是自己感召的,這才是正確的。所以不能去怪上帝,那跟上帝無關,跟佛菩薩也沒有關係,跟任何人沒有關係,跟自己有關係,所以不可怨天尤人。「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句就是講因果,我們尊敬別人,別人也會自然尊敬我們,我們一般講互相尊敬。我們希望別人尊敬我們,我們先去尊敬別人。就不要先要求別人你先來恭敬我,我再恭敬你;佛菩薩教學就是我們自己先去做,先去恭敬別人。我們恭敬別人,有的人他即時會回報,也恭敬我們;那有些人可能他業障比較重一點,要一段時間他才慢慢有感覺。但總是對他都有幫助,對他有幫助慢慢他也受到感化了,所以什麼都是先從自己做起,先不要去要求別人。這是舉出一個因果的例子,我們從這一個例子舉一反三,根據這樣的一個例子舉一反三。你要得到什麼果報,你要修什麼因,你希望得到別人對我們恭敬的果報,我們先去恭敬別人,修這個因,後面就會得到這個果報。
所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不往自己身上找,要往什麼地方找?」找不到。佛法叫內學,往自己內心去找,答案就找到了;不往自己內心找,一味的怪外面的人,自己都沒錯,都是別人的錯,這個問題就解決不了。這個理論在《了凡四訓.立命之學》,雲谷禪師給袁了凡先生講,當時他遇到雲谷禪師還不叫了凡,他是聽了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之後,他明白了,他覺悟了,他自己做個大轉變。所以聽了開示之後,他才自己取一個號叫了凡,要了脫凡夫的窠臼,不再被命運所束縛,改造命運。所以當他見雲谷禪師的時候,他的本名叫袁黃,他的字號叫學海,這個口氣很大,他的學問像大海一樣,所以叫學海。遇到雲谷禪師他就改變了,跟過去不一樣。
另外一個公案也是在明朝,就是跟袁了凡同一個時代,《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淨意。俞淨意公他跟同學他們都是讀書人,都是秀才讀書人,以前讀書人都有讀《文昌帝君陰騭文》,所以考科舉都是文昌帝君在管的,考科舉。現在台灣的文昌帝君廟也很多,大陸也有,甚至連國外都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講的也是勸善,什麼是善也列出來。他們就組一個文昌社,當時組一個社叫文昌社,依照《文昌帝君陰騭文》來斷惡修善,這個文昌社就像現在社團一樣,像現在社會團體。他這個社團叫文昌社,每個月也舉辦放生、愛惜字紙、戒口過、邪淫種種的,根據《文昌帝君陰騭文》這篇經文來修,大家在一起共修,修了很多年。但是,俞淨意他本名叫俞都,號良臣,他字號叫良臣。他年紀比袁了凡大,同一個時代,生了九個兒女,死了七個兒子,剩下一個女兒,一個小兒子失蹤。家裡經濟窮困潦倒,三餐不繼,常常向人借錢,考試考了好幾次都考不中,考科舉考不中,考進士都考不中。
他們家供奉灶王爺,就是司命灶君。這個灶君,我們剛才讀《感應篇》灶神,這個灶神祂是管一家人善惡的。灶神是屬於火神,就在廚房的,司命灶君,每個月最後一天灶神也都會上忉利天,到玉皇大帝那邊去彙報,報告人間這一家人他的善惡。他供奉灶神也很恭敬,遭遇到家庭這種巨變,他生九個兒女,死了七個兒子,生病病死了七個兒子,一個很可愛的小兒子又失蹤了,不曉得去哪裡了,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妻子整天哭兒女,哭到眼睛都瞎掉。所以他就心很不平,我組織文昌社召集這些同學來,每個月都做好事,放生、惜字紙、戒口過、戒邪淫等等,怎麼得這種果報?他就怨天尤人。所以,每年到除夕他就會燒疏文給灶神,請灶神代他向上帝去稟奏,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得到的果報這麼淒慘,他心很不平。這個片子我們在二OO六年,十三年前拍了一個片子,現在我們華藏網路都有。大家有時間可以點來看看,回顧、回顧。
他在怨天尤人,結果他對灶神還是很恭敬,所以感應到灶神現身到他家來給他指點。詳細都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不長,但是印光祖師講補充《了凡四訓》,等於《了凡四訓》的補充說明。後來他遇到灶神給他指點,才知道自己原來平常以為都是做善事,其實都是在造惡業。一樁善事也沒有落實,都是敷衍了事,人家放生跟著去放,自己也從來沒有動過一念慈悲心,都做表面的。沒有一樁善事是有實質的,都是做表面應付的,沒有落實,只看到惡業,特別意惡最重,內心妄念貪瞋痴慢。《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的確很值得我們來學習。他的意惡,我自己看一看,這個我也都有,我們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他有,我們回頭看看自己的心,我們也沒有比他少!意惡就佛法講的貪瞋痴,講貪瞋痴我們只是懂大概的概念,貪瞋痴慢。《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灶神一條一條給他列出來,那就比較詳細了,我們才知道原來貪瞋痴慢發展出來,就是這些念頭。不然我們聽一聽,感覺得不清楚,所以這篇也值得我們去讀,就是沒做好事。
這個因果當中錯綜複雜,實在講這個因果要深入,還是要讀《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註解。這個因,善當中有惡,惡當中有善,果報當然也是一樣。這些因果道理必定要深入明瞭,才能深信因果,沒有深入,做不到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心才會平;沒有深信因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難免怨天尤人了。所以俞淨意公遇到灶神給他指點,他還有一點善根,他能夠真的回頭懺悔改過。後來他改造命運比了凡先生快,三年,整個命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努力斷惡修善。三年後,他的妻子眼睛也好了,他失蹤兒子也找到了,他自己也考中進士,後來不做官回家鄉去教學。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我們都要根據經典,往自己身上找,不要往外面找。「不知現在,如何能知將來?現今你能轉,將來你就能往生,不須問人,自己現在就可以自知。」這就不用問別人,自己就知道了,自己能轉將來就能往生。這個話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這句話要常常提起,不然我們這一生往生的因緣又空過,又錯過。
我們再看下面,「所修如法—知病知藥、不增病勢(忌口忌事等)。所修如法,我們現今所修都不如法,經上說得很明白,你心中未誠,都是自欺,吾未見忙到而沒有吃飯的人,真不吃也做不動,若所修的法停頓下來,那就不行。」這也是跟我們講,我們在修一個法,比如說我們修十念法,每天念十句,一天都不能停,天天要念。那我們現在吃飯,三餐都念,這個不能停,念十句。舉出吃飯,就是我們很忙很忙,大概吃飯時間到都會吃飯。我們修的法就要跟吃飯一樣,就是不能說很忙,今天就不修了,天天要修,修十念法。如果你定的功課比較多,也是要堅持下去,不能停下來。「為什麼不如法?你以為自己所做為對的,這便是不如法。」只要認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就是不如法了,自己沒有認真去反省檢討,就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這就是不如法,應該要仔細反省反省。
「孔子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聖人尚且說學《易》可以無大過,我們是何等人,能無過嗎?」孔子五十歲學《易經》,可以沒有大的過失,但是小過還有。孔子是至聖(聖人),我們是什麼人?我們都沒有過失嗎?「心一動,卦就變,要時時想自己,《易經》就是注重悔字,《易經》中的吉占四分之三,凶占四分之一。一悔就可以無咎,只要一存悔心,省察自己,當時就變。」《易經》的卦有四分之三是吉,四分之一是凶,我們占到凶,你只要一反省一懺悔,這個心念一轉,凶就變成吉,一悔就是懺悔,就沒有過失。「只要一存悔心,省察自己,當時就變。若怨人就增過,那是真大愚人,不可救藥。」怪別人那你就錯了,不要怪別人,怪別人就增加你的罪過,真是很愚痴的人,不可救藥。「我們如今不能自知,我們懂心性嗎?不懂就不必管,只要反過來找自己的毛病,若找不出毛病就可以了,這不必問人。」我們現在也不懂心性,不懂也就不要理會了,只要反過來,去找自己的毛病,毛病改過來,沒有了,這樣就好了,也不要問別人了。
「學《易經》,可以不增病勢。有病三分藥,七分調養,凡是喜好吃藥的人就是終年長病,有病全在調養。如何調養?要忌口,不可吃的東西不能吃,有病亂求醫,就倒霉。」雪廬老人他是中醫,他中醫醫術也很高明。他告訴我們,學《易經》可以不增病勢,可以不增加我們的過失。這舉出病三分藥,七分調養,喜歡吃藥的人終年長病,有病全在調養,調養就要忌口,忌口不能吃的就不要吃,這是很重要。有病亂求醫,就倒霉了,病急亂求醫,真的病愈治愈嚴重。「從前的大夫相信因果,今人不信因果,把你當試驗品。」從前的大夫,就是醫生相信因果,有醫德。現今的醫生他不信因果,所以沒有醫德,往往把病人當作他的實驗品,現在講的白老鼠。所以現在亂求醫,真的病愈醫愈嚴重。有病藥三分,七分靠調養,最重要忌口忌事,應該忌的要忌。
「所謂不藥即中醫」,這個中醫不是中醫、西醫的醫,下面有講,「不吃藥就等於中等大夫」。醫生分上中下三等,前面有聽蔡老師講,扁鵲說他是下等的,扁鵲是名醫,他說是下等的,他的二哥是中等的,他的大哥是上等的。中醫它主要的醫學是預防醫學,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要治療,扎針、物理治療;再其次就吃藥,開刀種種的,那是下等的醫生。「吾今日是以諺語、平劇為老師。」李老師他以古代的諺語,還有平劇做老師。「從前醫者必須先學《內經》,但是今人多不看,因為看不懂的緣故,只看《湯頭歌訣》。例如咳嗽就有很多種,寒性吃陳皮、半夏,若吃枇杷膏便增病。」咳嗽很多種,我咳嗽很有經驗,真的是很多種,亂吃愈吃愈嚴重。「所以《內經》首篇不說病,先說為何會生病?為何未老先衰?人間百歲,五十為半百。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為何不說八十、六十?」這是《內經》它講病的原因,我們現在人看不懂,李老師講有註解可以看,他的《全集》裡面有。
「果瓜成前,先有小形(果有前知)。再者,為結果,結果就要看眼前,若看後來就糊塗,你們信不信?《法華經》云,蓮華是因緣果同時,果瓜成前,先有小形,開花時,雌蕊的花瓣落了,花格外肥,但是沒結果還不能吃,必須有媒介。看現在便知未來,你們念佛現在能一心,將來便可以成功,不能斷惑也必須伏惑,就可以放光明。」這一段非常重要,講到我們念佛要一心就決定往生,不要斷惑,但是要伏惑,才能放光明。我們現在這個惑伏不住,我們要努力先做到伏惑,再斷惑。「修淨土才有助念,其餘的法門沒有,但是助念也不是替念,不能代替你念佛。助是幫助念,死者必須自己念,這一點大家好好想一想。」助念不是替念,要往生的人自己要念,旁邊人幫助他念,自己不念就不行。
「吾預備為你們講《易經》,讓大家能成就,使你們自己管自己,懂《易經》就勝過功過格,因為《易經》,有三分吉,一分凶,全在悔上,悔就可以無咎。」《易經》講三分吉,一分凶,一懺悔,過就沒有了。
「講前,大家先背熟八卦歌。六爻,分內外,具足天地人。每一卦有本體、有鄰居(旁通),鄰就是近鄰,鄰居的鄰居無關而又可以有關係,所以又有綜,錯綜複雜。逢乾逢坤,必有變化,純陽純陰的緣故,其餘每一卦都有陰有陽。」末後這一段,雪廬老人要跟大家講《易經》,請大家先背熟八卦歌,八卦歌要先背起來,他再講大家就比較容易明瞭。大家有時間可以聽,可以學一學,這個對我們修行有幫助。所以,懂得中國傳統文化能幫助我們學佛、念佛,學佛、念佛又幫助我們深入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話都是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裡面講的,這些我們有因緣時間都可以來學習。所以雪廬老人他是外儒內佛,外面形相他是學儒家,他內心是學佛,所以他外儒內佛,相得益彰。
好,「論語班宗旨」,我們就先講到這裡,這一份大家可以帶回去,帶著平常每天看個一遍是更好,提醒我們學《論語講記》。現在我們網路上都有《論語講記》,希望大家都收聽,歡迎大家收聽。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