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五乙巳年新春講話—讀經,發現自己的過失是開悟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5/3/6 印尼淨宗學會 檔名:WD32-195-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這次悟道一行,接受雅加達廣化萬佛寺學悟法師的邀請,來萬佛寺做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兩天。法會圓滿,學悟法師招待我們到日惹婆羅浮屠寺去參拜巡禮,先師淨老和尚曾經去到那邊參訪留影。昨天下午又回到雅加達。我們這次原定就是三月七日明天回台灣,今天三月六日,就一天的空檔,我們就給學悟法師講,就是希望能跟印尼淨宗學會這些老同修大家見見面、講講話。
我記得很久沒有來了,剛才問了同修,同修提到我們老和尚最後一次到印尼是二O一四年。我記得那一次悟道跟隨先師淨老來這裡參訪,那時候好像跟印尼官方有交流。那二O一四年,今年二O二五了,十一年,十年以上沒有再到印尼雅加達這個地方。在這個十年當中,我們大家都記憶猶新,二O二O年一月開始就是爆發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這個瘟疫傳染病全球性的,特別嚴重。二O一九年底在大陸武漢發生,接著全球各地都發生這個疫情,這個疫情是全球性的,一直到二O二三年初才宣布這個疫情結束。我們算起來這個疫情整整三年,二O二O年一月就開始,我記得那個時候美國紐約曼哈頓那裡最嚴重。一直到二O二三年初,整整三年,全球各地都有相當嚴重的疫情。這三年當中,根據報紙的報導,全球好像也死了一千多萬人,很大的一個災難,這個在我們中國叫做瘟疫,這是很大的瘟疫。
疫情過後,我們還有因緣再見面,這個得力於三寶的加持。先師淨老和尚也是在疫情還沒結束就往生了,二O二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往生了。在這幾年當中,在台灣有幾位長老都相繼往生。先師往生之後,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他在二O二三年年初,大概差半年,他也走了。之前就是淨心長老,在二O二O年也先走了。在佛門很多長老,在三年的疫情當中相繼的圓寂,往生了。當時在這個疫情期間都不能出國,都封鎖,大家也不敢出國,每個國家都有封鎖,不允許外國人進來,所以這三年我們也都沒有出國。一直到二O二三年四月,那個時候已經開放了,開放之後我們又跟國外的同修開始在接觸,一直到今年,也快兩年了。
這一次謝會長有事不在,也特別安排同修來接待,非常感謝各位的接待。現在在我們中國傳統的農曆還算是春節期間,過年剛過一個月,今天是農曆的二月初七。在印尼這邊應該還有中國傳統的農民曆,這邊還有人在用,你看年紀比較大的還知道有這些。所以我們今天還是在新春期間,上個月立春,才一個月,春天還有兩個月,這算第一個月,所以還是新春期間,我在這裡也祝福大家。在二O二五乙巳年新春這個時候,我們有因緣再度到印尼淨宗學會大家來相聚,這個緣非常難得,我們算是重相逢。過了這個疫情的三年,我們能夠再相逢見面,的確也是三寶加持。
印尼淨宗學會,在印尼可以說是很早就成立,也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成立很多年了,最少十幾年以上,時間很長,一、二十年了。時間過去,我們再回想,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像我上一次到美國是二O一二年,休斯頓淨宗學會請我去做法會,然後到舊金山,到洛杉磯、奧瑞岡、拉斯維加斯、西雅圖淨宗學會,做了這幾個地方的法會。北美那邊原來都會順道去,紐約那邊有空就要順道去,但是當時我去美國,六月份去,去之前我去檢查身體,發現有四高,就是血壓高頭會暈。我就把醫院檢查的報告發給邀請我的美國各淨宗學會,包括加拿大。我現在有四高了,現在邀請我去,我說人命無常,萬一我到你們那裡,在那裡往生,你們要幫我助念,要幫我處理善後。大家接到我這個健康報告就壓力很大,所以到洛杉磯淨宗學會,那個陳會長,我一下飛機就把我拉到醫院去了。那一次沒有走完全程,就是去了這幾個地方。原來還是從休斯頓回台灣的,後來改為從西雅圖回台灣。算一算經過十幾年。
後來二O一九年,北美彌陀村,費城淨宗學會,他們那邊同修啟請祭祖做三時繫念,那些祭器、鐘鼓都買好了,預定二O二O年十月,他們租了紐約曼哈頓中心的一個歌劇院,也相當大,大概容納一千多人。結果二O二O年一月就爆發疫情,而且紐約我們要做法會那個地方是最嚴重的,所以也是延到今年一月份才去做法會。現在我年紀大了,實在講,我是很不想動,但是這些同修盛情難卻,所以還是去了。因為十幾年了,總是去看看這些老同修,這個十幾年變化也相當之大。
去年美國淨宗學會楊會長就打個電話給我,他跟我講,悟道法師,我們美國淨宗學會要收了。他說現在沒有年輕人來,我們都老了,老的老、往生的往生,沒人了,收攤了。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學佛,所以我到洛杉磯就給陳會長講,我說我們老了,如果你這個學會要繼續運作,你要培養年輕人來接班,不然後繼無人。好像世間的事業也是一樣,事業你要長期的去經營,必定要培養接班人,下一代才有人來繼承你的事業;如果沒有培養,就沒有人了,到我們這一代就結束了,就收了。所以我也給陳會長提醒,要培養接班人,不然大家年紀大了,你後面如果沒有事先去培養接班人,到時候沒有人能夠接,這個學會就要解散了,就收了。關鍵要有接班人,因此現在接引年輕一代的來學佛,這個也很重要。
在台灣我們很多道場,來共修的都是七老八十,道場的負責人也都七老八十,最少也六十幾歲,我說人命無常,我們還能活幾年?我說你們有沒有兒女要學佛的?現在真的,年輕人他沒有這個善根來學佛,自己家人不能接受,別人也可以,只要有人願意發心,自己人、不是自己人都好,我們都願意來協助他們、來培養,讓他們來接觸佛法,進一步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來修福修慧。
佛門這個因緣,是修福修慧很好的一個場所,但是世間一般人他不認識、他不知道。如果他知道、明白了,他一定會發心來學。他不知道學佛幹什麼?學佛有什麼好處不知道,我們佛門講有什麼功德利益,不知道、不認識,那就沒有意願要來接觸,他沒有興趣。所以,弘法,弘揚佛法,把佛法的道理、修學的理論方法、功德利益,要不斷的向社會大眾來宣揚,讓大家都能夠接觸到,都能聽到,都能明瞭。真正明瞭了,他才有興趣來接觸,來接觸才有入佛門的機會,才有這個機會。所以現在我到每個淨宗學會,我都給當地的負責人,這些執事大德,提起這件事情,培養年輕人,不能後繼無人。
就像我現在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現在在申請要蓋一個寺廟。要申請的時候,我也跟我們常住的出家眾講過,我說蓋這個寺廟不是我要用的,不是我用,給你們大家用的。裡面兩位,一個男眾莊霖師,一個女眾莊慧師,四、五十歲,比較年輕,其他都六十以上,七十幾歲。我說你們建了這個道場,你們要不要來經營、來運作?如果你們願意接,來經營,你們比較年輕,那就蓋,因為你們時間還是比較長,照正常來講,你們時間還是比我長,你們比較用得到。如果為我蓋的,我說我用不到,我今年七十五歲了,我怎麼能用得到?可能還沒蓋好我就往生了,我就跟他們講得很白。為我蓋沒有意義,為你們來蓋那才有必要,因為你們畢竟還比較年輕。因為年輕,我們就來蓋;不願意接,我們就不蓋。他們都願意,願意就蓋,願意就要去承擔,蓋好就要去運作。怎麼運作,我也是給他們指出一個方向。
我們人生總是無常,這些事情總是要有一些交代,交代給年輕人,要交接,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就是要有傳人,要有傳承的人。所以他常常引用古代的皇帝,登基那天第一樁大事就是立太子。登基,剛剛坐上皇帝那個位置,第一樁事情要立太子。立太子就是將來他有接班人,要好好去培養他,要培養、培訓,要去教育他,將來他才能夠來接班,這是第一樁大事。如果這一樁疏忽了,恐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考慮到長遠,那個憂慮的事情就太多了。所以我現在都是勸年輕人要發心,我們年紀大了,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
二O一九年,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個時候在附近租房子。有一天臨時打個電話,緊急的叫我過去。我就知道了,我們師父老人家在二O一九年的時候已經九十三歲了,年紀大了,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所以要趕快去。去了,的確就是交代一些後事。他就給我們講,弘法利生就像接力賽跑,一棒接一棒,他說我們跑到這裡已經是個階段了,後期要交給我們繼續跑。那我們也要再交給下一代繼續跑,叫接力賽跑。所以我們佛法的傳承,道場的運作,同樣的道理,要找人接班。根據我們的年齡、我們的身體狀況、我們的因緣,該提起的我們就要提起,該放下的就放下,一切隨緣。但是總是人必定要有遠慮,《論語》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總是要有規劃、要有計畫,雖然計畫趕不上變化,但是你不能沒有計畫。你有計畫,有了變化再調整,總是這樣,不能說都沒有計畫。
所以今天來這裡看看諸位老同修,見面也很歡喜,我現在年紀大了,記性不好,記不起來,最近一次來印尼也記不清楚。所以現在什麼事情可能都要備忘錄記錄一下才不會忘記。
淨宗學會的成立,早在上個世紀。第一個成立的是美國淨宗學會,先師到美國達拉斯建立一個達拉斯佛教會,那不叫淨宗學會,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在市政府申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把五種《無量壽經》的原譯本會集成這部經,會集的人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夏老他當時在大陸提出「淨宗學會」這個名稱,但是在大陸沒有因緣來正式成立這個淨宗學會,是他提出來的。這個淨宗學會,過去先師淨老也說明為什麼夏老提倡這個名字?其實淨宗學會就是傳統的蓮社,是念佛道場,專修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的道場,在過去都稱蓮社。像台灣台中蓮社,台北蓮社,高雄鳳山蓮社,台東蓮社,稱為蓮社就是專修淨土。
蓮社,對現代人來講,這個名詞大家可能生疏了,不知道蓮社是什麼意思,老一輩的人知道,年輕一輩的不太清楚蓮社到底是什麼。現在用「學會」,這個名稱就很普遍,社會團體它們都是學會,大家在一起學習的一個會所、一個會場,它是聚會的一個場所,聚在一起修學淨土法門,大家聚在一起念佛。現代人對這個名稱比較熟悉,知道是什麼性質。淨宗學會就是專門修學淨土宗的一個會所,大家一起在這裡學習,共修、共學。在大陸也沒有正式成立,在海外也沒有。我今年去華盛頓華府佛教會訪問,劉老居士也在,八十幾歲。他把這一段我們淨老和尚與黃念祖居士他們接觸見面,結緣這段因緣給我們詳細的講了一遍。這個好像在一九八四年的時候,也就是我出家那一年,今年已經整整四十一年了。那個時候華府也曾經邀請先師淨老去擔任會長。它那個會所不大,但是時間滿久了。他們邀請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來弘法,他們就給我們老和尚打個電話,當時我們老和尚在達拉斯佛教會,華府的同修就打電話去,說我們要邀請北京有個黃念祖上師來華府,來弘法。上師是密宗對師長的稱呼。我們老和尚說,我們修淨土宗的就不要夾雜了,修淨土又請上師來修密;我們還是專修比較好。
後來我們老和尚想一想,黃念祖這個名字好像很熟悉。以前在台中蓮社曾經聽李老師講過,這個梅光曦的外甥黃念祖居士,學佛學得很好。所以我們老和尚就接著問,他說是不是梅光曦老居士的外甥,是不是那一位?華府的同修就說是,就是那一位。我們老和尚說既然是梅光曦的外甥,那我們趕快請,我們都是同一個系列的。黃念祖他也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學生,他學得比較多,因為夏老師他也學禪、學密、學淨、學教,他也跟老師一樣,算是通家,禪淨密教他都通達,這樣的人才是很難得的。夏老如果沒有禪淨密教都通達,他沒有辦法會集《無量壽經》,會集那個不簡單,不是一般人可以會集的。所以趕快請,請了就到華盛頓來,我們老和尚就去那邊跟他見面。兩個人見面,一見如故。因為黃念祖老居士他有把《無量壽經》會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做註解,《大經解》。後來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辦弘法培訓班做了《科註》,比較詳細。《大經解》,引用一百九十三種經論,來註解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我們老和尚知道他在大陸弘揚這部經,他在海外弘揚這部經,都很艱難,阻力很多,很多人不贊成這個,佛門在家出家有很多人反對這個會集本,所以弘揚也遭到很大的一個阻力。兩人相見如故,他在弘揚,他也在弘揚,那真的很難得。所以黃念老當時就勸我們老和尚說,在大陸沒有因緣成立淨宗學會,在海外可以成立。他是建議我們老和尚在海外成立,我們老和尚就同意了。所以第一個淨宗學會在美國,美國淨宗學會。但現在第一個成立的第一個收起來了,因為沒人,沒辦法,人老了,沒有接班人,那就收起來了,不然怎麼辦?你繼續經營,特別要有年輕一代的起來接。所以我現在到各地念佛堂都講:教你們兒子、孫子來學佛。我到宜蘭念佛堂,到台東淨宗學會,現在走到哪裡我都講這個話,因為年紀大了,所以我這個感受比較深刻,這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人是主要的內容,沒有人,那什麼事都不能辦。
這個是跟大家聊一聊。新春講話,我們今天不是講經,都是講話。所以我們在網路,二O二五乙巳印尼淨宗學會新春講話,我跟同修大家敘敘舊、講講話。講話的內容,當然就是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是我們主修的經典。這部經是提倡淨宗學會的夏老居士他會集的,我們用他提倡的「淨宗學會」,當然我們要主修這個夏老的會集本,這樣比較相應。所以過去有人要成立淨宗學會,海內外很多,有人問成立淨宗學會要什麼條件?我說,我們老和尚說這個淨宗學會各自獨立,互相沒有隸屬,沒有關係,各自獨立,弘法可以互相支援,那要什麼條件?就是你要接受這一本《無量壽經》,以這一部經來作主修,其他的大小乘經典來做助修,來幫助你深入這一部經論,就這個條件。你能接受,那你再成立淨宗學會;如果你不能接受這部夏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那你用其他名稱可以,你要用蓮社或者什麼佛堂,名稱有很多可以取,你就不一定修這一部經,你要修原譯本也可以。
如果你用淨宗學會的名稱,最好就是要依這一本,不然就好像怪怪的,好像你用淨宗學會的名義,又不是在修這個夏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如果不修這一本,那你就沒有必要用這個名稱,用其他的名稱可以。像現在新加坡淨宗學會他們不修這一本,修原譯本,都很好,我們都讚歎。我們主修會集本,尊重原譯本,因為沒有原譯本,哪有會集本?會集本是從原譯本來的,當然要尊重。修原譯本的我們都尊重,我們都讚歎,只要對《無量壽經》、對念佛法門弘揚有幫助,我們統統讚歎。「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若要佛法興,唯有經讚經,經也要互相讚歎,這樣佛法就會興旺。大家互相讚歎,互相尊重。新加坡淨宗學會現在不修這一本,所以聽說改成阿彌陀佛學會,那也很好。現在用阿彌陀佛學會的也不少,也很多,不是叫淨宗學會,是阿彌陀佛學會。所以這個名稱,我們雖然不需要去執著這個名字相,但是這個名字也是代表,有它實質的意義在。所以名稱跟事實相應,相符合,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主修這個經典,《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確沒有讀過的人不了解,讀過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很歡喜,很全面。為什麼會起這個因緣?過去先師淨老他講過很多次,因為《無量壽經》從漢朝傳入中國一直到宋朝,有十二次的翻譯,裡面內容出入很大。根據判斷,佛陀講這部經最少三次以上,因為內容出入很大。內容出入很大,主要是聽眾對象不一樣,佛應機說法,看當時在場的聽眾他們的情況、他們的問題、他們的需求,針對當時聽眾來講。因此同樣是《無量壽經》,講的內容也不同,證明多次宣講。其他的經典我們沒有看到佛重複講多次,大部分講一次,唯有這部經發現多次宣講,如果不是多次宣講,內容不可能出入這麼大。因此《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有很多種,大家不曉得要讀哪一本?我在家的時候讀的曹魏康僧鎧翻譯那一本,那一本是比較普遍大家在讀,不知道還有其他四種《無量壽經》。
宋朝王龍舒居士他會集四種,《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那一本他沒看到,他會集的名稱改了,改成《大阿彌陀經》,文字、經名也改了。以他國學的底子,他改了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後來的祖師大德不贊成,因為你有這個程度你可以改,改得沒有問題,甚至比原來更好,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一開,後面的人,沒有你那個程度的人,那你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你看不懂改一個字,他看不懂改一個字,改到最後那本經都不能看了。所以雖然他會集得不錯,但是有缺點、有瑕疵,後來的祖師大德不贊成,因此他的會集本也沒什麼流通。但是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有引用《大阿彌陀經》的經文,雖然對他有意見,但是他會集的意思是沒有錯的,有採用,但是不贊成他這個做法。
一直到清朝,又有魏默深(魏成貫)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也是不圓滿,會集出來也是沒有什麼人去看。所以《無量壽經》被塵封一千多年,都沒有人去讀。所以修淨宗都是讀《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很簡單、簡要,但是對極樂世界當然沒有像《無量壽經》介紹的那麼詳細。而這個會集本,把娑婆世界的現況,極樂世界的情況介紹得非常詳細。當我們讀了之後,能夠增長信願之心,念佛求生淨土,能夠增長信願。如果再加上黃念老的《大經解》,還有先師淨老《大經解》的講記;我們讀了這個經,再看《大經解》,再聽先師淨老講這個經,大概這些疑惑也都可以消除,信願念佛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
所以這部經是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這個我們要記住。讀經是修定,聽經講經是求解,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那是修定的一個方法。我們讀經還沒有辦法讀到開悟,我們根器沒那麼利,要聽講解,聽講解幫助我們修行。所以過去先師淨老提倡宣講這部《無量壽經》的時候,勸大家誦三千部,誦三千部就開悟了。有很多同修不止誦三千部,有的誦一萬多部都有,跑來問老和尚,他說我怎麼還沒開悟?我也碰到很多人來問我,早在二、三十年前,一個同修(一個女眾)五十幾歲,我到三重佛學社去講經,講完她來問我:老和尚說讀三千部就會開悟,我讀三千部怎麼都還沒開悟?我說妳沒開悟還要繼續,讀到開悟為止。後來這個問題就有很多,因為很多人真的很認真讀三千部,有的讀一萬多部。有一次我還遇到一個同修,我去講經,開車載我,他給我講,悟道法師,《無量壽經》我可以從後面倒著背,一個字都不會錯,但是怎麼樣?我妄念還是很多。後來我們老和尚就開示了,什麼叫開悟?他說你讀經,依照這個經典來對照自己的言語行為,身口意三業,發現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叫修行,你這樣就會開悟了。我們為什麼讀三千遍不開悟?因為過失沒有改過來,特別是重大的過失沒有改過來。
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講「改過必生智慧」,這個六祖講的。這句話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大家都比較注意他開悟寫的那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開悟那一偈大家比較津津樂道,但是「改過必生智慧」大家就疏忽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讀三千部沒開悟?因為沒有依照這個經去修行,所以自己的業障障礙住。所以《無量壽經》讀了要求解,解了之後要去行,要去修行,修什麼?改過。把你的毛病改過來就是修行,毛病改過來你就開悟了,就沒有障礙了,你業障消除了,改過就是懺悔的意思。你不改過,你懂得再多,不去落實改過,總是在外面跑來跑去,還進不了門。
所以我們要記住先師淨老的開示,讀經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把過失改過來叫修行,你真正改過那就會開悟了。所以要這樣才能開悟,不是讀完,自己的毛病一點沒改。讀經還是有讀經的功德,但是被你這個過失凍結起來,好像你銀行有存款,但是現在犯了案,還沒有銷案,被法院凍結起來;等到你的案結了,錢才還給你,並沒有失去,只是暫時被凍結起來。我們念佛、讀經、修行也是一樣,被我們的過失障礙。因此讀經、修行、念佛,這都是幫助我們改過,幫助我們懺悔,幫助我們消業障,所以這個解行並重。
昨天我們在日惹去參拜,有雅加達同修跟我們一塊去,有個同修問我一個問題,大家都來學會發心做義工,那往往有兩派義工,大家都有發心,但是不同的意見,問我怎麼辦?兩派都很好,都不錯。大家說怎麼辦?問我怎麼辦,因為我不在場,我也不能做裁判,但是我現在可以提供大家一個方法,大家參考。大家兩派意見不一樣,我們求觀音菩薩來指點,看哪一個比較好。像我們台灣民間拜神的,這邊有神廟,大家有沒有看過那個筊杯?筊杯請示。大家有意見,大家都信神,對神有信心,我們以這個來做一個取捨,這個方式也可以。我們在觀音菩薩面前也可以筊杯,以前我小時候看我父母統統在筊杯,從小看到大,那個我也很會問。
後來出家,我們老和尚傳授我一個印光大師傳的卜觀音籤。我現在天天卜觀音籤,剛才要來這裡,我卜觀音籤會不會塞車?卜了一個上上卦,結果沒塞車,過半個小時就到了,還滿準的。所以我們去旅行,今天一天的行程如何,請菩薩指點一下。多念觀念菩薩就可以逢凶化吉,消災解難。《無量壽經》佛在第二十八品給我們開示,「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所以《無量壽經》佛也勸我們,遇到急難恐怖要歸命念觀音菩薩。印光大師特別勸念佛人兼念觀音,迴向給這個世界的苦難眾生。所以觀音籤大家也可以參考,或者在觀音菩薩面前筊杯也可以,我是提供這個方式。大家有意見了,求菩薩來指點,菩薩怎麼說,我們依教奉行就好,放下自己的成見,一切佛菩薩的安排就是最好的。
另外一個同修又問我,平常工作很忙,功課該怎麼安排?怎麼安排功課?工作很忙,好像我們都沒時間好好的在念佛,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念佛人大家共同的問題,我們不可能沒有工作,統統都沒有事,都在念佛堂,一天到晚就是念佛,這樣的人也非常少。大多數都是有工作,不但在家人有工作,出家人工作更多,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沒穿袈裟閒事多,穿了袈裟事更多,不是更少,是更多、更忙。以前我大師兄說,道師,我們天天都沒有放假,而且二十四小時待命,人家在家居士還有公共假期,我們統統沒有。我們師父聽到了說,釋迦摩尼佛也沒放假,釋迦摩尼佛也沒有週休二日,天天要弘法。所以不可能都沒有事情。
我們念佛,我們有一個階段性的在佛堂,就是好像閉關式的來進修,這個我們安排時間也是短期性的。因為閉關修行最長是三年,閉關不是永遠都在閉關,閉關它是一個階段性的,閉關一般最長三年是一個階段。你閉關要做什麼?要看大藏經、要讀經、要念誦,還是拜佛,還是念佛,這個各人修行方法不一樣,或者研究經教,那個就不一樣。閉關,一般古大德,像蕅益大師閱藏三年,看《大藏經》,有人護關。少則兩年、一年,或者是九個月、半年、三個月、四十九天、二十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就是我們打佛七,七天,七天這也是一個閉關。七天,一般人還可以;有些人七天的時間也挪不出來,那就三天;三天再挪不出來,一天。所以閉關最少是一天。所以八關齋戒,關就是關閉,一天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的時間一到,齋戒自動解除,八關齋戒。如果你打佛七,就可以天天受八關齋戒,但是要每天受。八關齋戒它的時效是二十四小時,早上六點受,到明天早上六點就解除了;你要再持,要繼續受。所以最短就是一天的,長的是三年。在一般我們現在打佛七是比較不累的。
所以將來我們雙溪這個道場,佛堂蓋好,我計畫佛七,還有聽經念佛,就做這兩個。比較深山的東林寺就是聽經念佛,雙溪小築就是專門做法會的,下面的華藏寺就專門辦教學,三個道場,三個不同的功能作用。深山,閉關是好地方,就是收手機,關,八關齋戒就是關閉的,讓你不要接觸,也不受干擾,讓你身心沉澱下來,靜一靜。但是這個靜是為了動要用的,你不能執著在那個靜,不能執著在那個上面。這個靜是我們準備動要用的,靜處要養,養生的養,養要幹什麼?動的時候去用。我們念佛,在打佛七就是靜處養,我們念了要在生活上去用,在生活上念佛,要跟整個生活打成一片,行住坐臥。
這個念佛,同修問念佛功課怎麼定?這個定就因人而異,有的人你時間比較多,比較固定,那你可以早晚課時間定長一點,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有的人他定一個半小時,甚至說兩個小時,兩個小時算是長的,一般寺院才有。那自己在家裡,當然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定,拜佛要拜幾拜,拜四十八拜,或者是根據那個《淨修捷要》三十二拜也可以,那時間都不長,大概半個小時可以完成。最忙的人,你可以十念法,晨朝十念,如果有佛像向佛像,沒有佛像向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迴向,不到一分鐘,那是最忙的。但是這個定課是天天要做,這個固定要做的。所以定課不要定得太多,定太多,萬一沒有時間,你做不完,你就有罣礙了。所以定課宜少,散課宜多,定課你不要定太多,定少一點,你每天固定可以完成,你就沒有這個罣礙。散課你可以多多益善,有時間就多念、多拜、多利用。特別我們念佛要多利用廢時,我們說廢物利用,我們現在講廢時利用。什麼是廢時?比如說你坐公車,搭火車,在車上你可以念佛,或者戴著耳機可以聽經,或者塞車的時候念佛,塞得心很煩,念一念就不煩了。買東西排隊的時候也可以念念佛,這些都是廢時,廢時利用。你在工作,在家裡打掃,或是在公司工作,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之下,開著念佛機,一邊工作一邊聽佛號,大部分都是這樣,聽佛號提醒你念佛,拿念珠提醒你念佛。
所以過去有同修,早年在台中蓮社也有人問李老師,他說我那麼忙,沒有辦法長時間念佛能往生嗎?其實往生關鍵不在你念佛多少、念佛功夫淺深,不在這上面,是你有沒有信願?你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眾生往生西方,真相信自己遇到了自己就有分。這個《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都有開示,信了之後要發願,我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個《彌陀經》四次勸勉,四次勸願叫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對這個世界不留戀、不貪戀,因為這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想要得到、想要控制、想要佔有,都是打妄想。所以這個念頭我們要放下,我們才不會去執著這個世界,因為放不下,願生西方這個願生不起來。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我們都控制不了,身外之物更不可能控制,我們也不可能佔有。這個身體都不能佔有,身外之物哪一樣我們可以佔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隨緣就好,放下,該負責的要負責,該提起的就提起,該放下的就放下,這是隨緣。
所以我們念佛人,你心裡默念,心裡有佛,我們在靜的時候念佛,就是在動的當中去練習,心裡默念。具足信願,你念佛功夫很淺也能往生,只是品位比較低。所以我們更要在動當中念佛,我每天經歷這些善惡順逆境界現前,在煩惱當中,在歡樂當中,在很忙的時候,在很清閒的時候,我們要練習提起這句佛號,不要把它忘記。你能夠提得起,在生氣的時候還是要念阿彌陀佛,但是這個就要有功夫了,如果沒有功夫,你氣就氣;你生氣了還能阿彌陀佛,這個就表示有功夫了。貪心起來的時候,我們知道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提起。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現在佛號念得還不熟悉,常常忘記,為什麼會忘記?還生疏。我們的煩惱習氣很熟悉,你統統不要提起,但是它自然就冒出來,為什麼冒出來?太熟悉了。我們原來這個熟悉的慢慢讓它生疏,原來這個生疏的慢慢讓它熟悉,所以就是這句佛號。你在苦難當中,甚至大災難來的時候,你平常能夠這樣練習,縱然在災難當中往生,在中陰身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過去雪廬老人勸台中蓮社的蓮友,有一篇開示,就是你事情忙完了就提起佛號,養成這個習慣。還有你遇到快樂的時候,第一念先提起念佛;遇到很危險的時候,第一念先提起阿彌陀佛,要這樣提起。人家拿著刀要殺你,第一念先念阿彌陀佛,這個不能說「媽呀!我忘記了」。訓練你第一念,遇到任何情況提起這句佛號,縱然在災難中往生了,中陰身也可以往生。我們三時繫念主要是勸導中陰身亡靈,這是黃金時間,提醒他信願念佛往生淨土。當然我們是在這一生,不要經過中陰身往生是最好的,臨終見佛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得無量壽。
所以我們平常這樣練習,心裡默念不出聲,心裡真有佛,臨命終具足真信切願,這個佛號能夠提得起,臨終必定感應佛來接引。所以這樣修就好,現在你說哪一個人他有時間、都沒有事?我們現在根據古來祖師大德的開示,就是這句,「苦樂忙閒莫停聲」,我們要常常提起。很重要的,《無量壽經》講得非常圓滿,就是三十三到三十七品,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現狀,五濁惡世的現狀,二十四、二十五品就是「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要努力斷惡修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這一生大家都同生極樂國。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念佛就是要常常提起,因為念經畢竟還是要有時間才能坐下來念,念佛就很方便,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出聲念、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都方便。像海賢老和尚他一生多忙,統統在農地工作,但是他一句佛號從來不丟失,你看他往生多自在,他還做了榜樣給我們看,你說他是不是一天到晚在念佛堂念佛?沒有,他一天到晚在農地工作。往生前,挖地還挖到天黑。弟子勸他,師父天都黑了,要休息了。他說好了、好了,快做完了,這些做完就不做了。這個聽起來大家覺得很平常,做完了就休息,不做了。哪裡知道第二天凌晨他就走了,所以他示現給我們看。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勸我們,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最少看一千遍,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一天看三遍,看一年,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保證往生,向海賢老和尚學習。海賢老和尚的一生,我們的遭遇、我們的經歷沒有他那麼大的災難,他那麼大的災難都能念佛,我們當然更可以念。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新的一年,在淨業上都能長足的進步,在信願方面都能夠增長,在家庭事業方面也都能夠得到吉祥如意,事事圓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