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O二五屏東新埤念佛堂乙巳年新春講話—極樂世界永無分離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5/2/21  台灣屏東新埤六和念佛堂  檔名:WD32-191-0001

  新埤念佛堂堂主藍居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悟道一行來到屏東新埤念佛堂,給我們念佛堂的同修拜個晚年,以及向網路前的同修拜個晚年,祝福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今年也是例行性到台東淨宗學會,做兩天的護國息災祈福超薦繫念法會。要去台東,經過屏東,過來看看老同修,剛好也是順路。

  一年過去了,在我們世間人來講,天增歲月人增壽,我們過了年又增長一歲,這是值得我們大家來慶賀的。在我們佛法來講,人生無常。佛在《八大人覺經》講,「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有八條,第一條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八大人覺經》第一條,佛就勸我們佛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至心誦念」,就是真誠的心來誦念。誦是口誦,還有背誦,就是記在心裡;念,心裡要去觀察,觀察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沒有一樣是永恆的。我們人是一年一年的老,不管我們怎麼去保養、吃什麼營養品,它還是會老化。像我今年七十五歲了,在中國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生活到七十歲也很稀有,叫「稀壽」。六十歲叫正壽,在古禮,六十歲就有資格拿枴杖了,七十歲以上的人可以稱「老夫」了。七十是稀壽,八十是下壽,一百歲是中壽,一百二十歲是上壽,人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就是上壽了。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講經的時候引用宋朝歐陽修的「秋聲賦」,把人生分為春夏秋冬四季,說我們人出生,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一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四十一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六十一歲到八十歲是人生的冬天。八十歲以後,活一天就賺一天,因為春夏秋冬過完了,要重新再來了,就賺到了。所以他分這四季。

  十三年前我去美國,當時休士頓的同修請我去做法會,我就給悟性師講,我說我已經到人生的冬天了,她說她不喜歡聽這個話。我如果講說,我現在七十五歲了,很多同修都會安慰我,「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個是一般人都會安慰我們,怕我們擔心這個老,這是世間法。當然見到年紀大的,我們不說這些話,一般他沒有學佛,他沒有這些概念,我們就要講好話,讓他心裡歡喜,就不講衰喪話。《常禮舉要》講,遇到年老的人、遇到失意的人、做生意失敗的,不講衰喪話,你講了他更難過。這是對世間一般的人來講。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我們的觀念上跟一般人不同,因為我們有聽經,聽佛在經典上給我們開示人生無常。無常是事實,我們總是要去面對無常,無法去迴避。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念佛的人,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就是針對人生的生老病死。對這個人生的生老病死,每一個人都很無奈,也沒辦法,上自帝王,下至乞丐,沒有例外的。一般人往生,他還比較容易放得下;做皇帝、做高官,現在做總統的,他可放不下,他比我們一般人放不下。你看以前秦始皇,他要去找長生不老藥,他不想死,但是也沒辦法,雖然在這個世間上他福報大,都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無常。

  我們念佛,就是要解脫生老病死的。我們人實際上沒有生死,生死是就我們這個身體來講。我們這個身體是胎生的;在六道輪迴裡面胎、卵、濕、化,有胎生、濕生、化生、卵生,胎生是最苦,化生最好,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我們為什麼要念佛,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生老病死了,這些就沒有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蓮花中化生,所以我們念迴向偈,「九品蓮華為父母」。不是父母血氣所生的,不是胞胎生的,胞胎生的有生老病死,從小慢慢長大,然後到壯年、中年,到晚年就衰老,生老病死,它有生滅變化。極樂世界,一往生到那邊蓮花化生,身相跟阿彌陀佛都一樣。我們讀《無量壽經》,這個經文都有講到,「無衰無變」。不但這個身體沒有生老病死這些變化,所有的植物、動物、礦物,這一切都沒有變化,無衰無變,它永遠不會有變化。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叫無量壽、無量光,光就是智慧,壽命是福報。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得的就是壽,無量壽,因為極樂世界種種的美好、種種的受用如果沒有壽命,那等於是落空。如同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你很有錢、很有地位,你有多少房子、有多少車子,如果沒壽命,那一切也都是落空,講那些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第一個就是要有壽命,你才能去享受那些。極樂世界第一個就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光壽無量,智慧、福報都無量無邊,沒有窮盡的。因此佛勸我們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去那邊,我們生死就解脫了。我們只要相信、發願,真願意去,這個世界真願意放下。

  我們要常常這樣去想,這個世間是無常的,那你不放下,到最後你還是要放下,這是必然的。看破一定會放下,放不下就是還沒有看破。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知道我們這個人世間就是這樣。早上台北一個同修,以前在台北市政府法務局當副局長,她現在退休了,給我講了很多。她說疫情來這個五年,她的親戚、朋友、家屬往生了很多人,最近她先生又住院,她感到人生很無常、很苦。我每次去台東,經過屏東,就去看看過去在我們道場出家的莊善法師她媽媽,她媽媽九十七歲了。善師在五年前往生的,二OOO年,疫情開始那一年往生,六十七歲往生的。昨天我去她家,港東村,她們那個古時候的房子,以前我常常去,她父親在的時候我也常去看她。我去她房間看她,她就指著相片給我看,她說莊善師怎麼都沒有來找她?我說妳要找她,要趕快念阿彌陀佛才會找得到她。這個是很活生生的在我們眼前,她六十七歲走了,她白髮送黑髮,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天下父母心。現在這種事情在社會上多得是,國內國外都很多。所以我們常常讀《無量壽經》,要去觀察這個世間無常。

  《無量壽經》講得更詳細,就是「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我們為什麼在六道生死輪迴?就是有愛欲,有貪愛、有欲望,這樣造成六道輪迴。我們人在這種愛欲當中,是什麼樣的情況?在六道生死輪迴就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我們一個人出生在這個世間也是自己來,將來走了還是自己走,沒有人陪伴。縱然兩個人同時死,去的地方也不一樣,各人業力不一樣。受苦或者歡樂要自己承當,別人也代替不了;你生病、你肚子痛,別人也沒有辦法替你痛,自己去承受。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苦樂自當,痛苦、歡樂都要自己去承當,沒有人能代替。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所以在六道輪迴,就是很孤單。如果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孤單了,因為永遠不會死,大家都沒有愛別離苦。我們這個身體,佛在經上講生老病死苦。我們這個身體生也苦,在母親胞胎像胎獄一樣,出生之後慢慢長大,人會老化,到老,老苦就來了。如果你不受這個老苦,那就短命;要壽命長,這個老苦也是免不了。這個我現在親身體會,眼睛花了,我的牙齒統統掉光了,現在吃東西,太硬的我是沒辦法,這個就是老苦的現象。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會不斷的老化,比較會保養的人他老化、退化比較緩慢,壽命會延長,總是免不這個老。病,當然我們也是免不了的;死,那就更苦了。所以基本上身體上有這四種苦。

  心理上有求不得苦,不能滿你的願,你就很失望。我們世間人誰不想發財,但有幾個人發財?誰不想當官,有幾個人當上?當上了、發財了,又怕它失去,沒有得到的想盡辦法要得到,總是患得患失。沒有錢的人苦,有錢的人也很苦。《無量壽經》佛給我們開示,「有無同憂」,你有也憂愁,有錢怕這個錢失去了,沒有錢就一直想要怎麼樣賺到錢,都在憂愁。「無田憂田,無宅憂宅」,沒有田地的人希望有田地,沒有房子的人希望有房子;有了房子、有了田地,怎麼去經營、怎麼去保養它又很操心。你有也操心,沒有也操心,有無同憂。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都是現前的,你動個念頭,你要想什麼它就來,你不要它就沒有了,你沒有負擔、沒有壓力。你要什麼房子,它就現什麼房子;你要吃什麼東西,它就現出來,不想吃它就沒有,也不用電冰箱,也不怕東西壞掉。要出門就坐蓮花,也不要坐飛機。到十方佛國,你愛到哪裡就到哪裡,很自在。沒有求不得苦,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你要洗澡也不用去燒熱水器,洗澡你想這個水的溫度要幾度,就隨你的意念,你要涼一點,它就涼一點;你要熱一點,它就熱一點,隨你的意念來調節。你要從頭上灌下來,就從頭上灌下來;要從腳底沖上來,就從腳底沖上來,那這個就大自在。也不用發電,用馬達去抽,也不用,就是隨你的意念,它就滿我們的意,所以沒有求不得苦。也沒有愛別離苦,大家都無量壽,往生到極樂世界,大家統統不會死,永遠不分離。我們在這邊,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常常聽情歌,什麼永遠不分離,我說哪有永遠不分離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那只是希望這樣,但是事實上做不到。只有極樂世界才做得到,大家光壽無量,沒有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我們在這個世間都有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很多,有外面的、有裡面的。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香港光明講堂那一副對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說明我們一家人的結合就這四種緣,不是報恩、報怨就是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做一家人。明瞭佛法,該還的就還,心甘情願的還,這個帳了了也就好了。不明瞭佛法的人他就怨天尤人,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這些我們都要看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恩當中有怨,怨當中有恩;福當中有禍,禍當中有福。福,一個人他發達了,當總統了,或者當大官,發大財,福報現前了,但是如果不明道理,不懂得繼續修,那個福它就變成禍。所以《華嚴經》佛給我們開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你修善業,將來會得福報,但是你沒有發菩提心,你沒有智慧,福報現前你就迷惑顛倒,就造惡業,將來墮落就更苦。有勢力、有地位的人,他造很大的惡業,他現在很好,但是將來果報現前就不得了。福報比較小的,你造一點小小罪業就被抓起來,比如說,你貪幾千塊就被關了十幾年,這個業就把它消掉,。當大官的,你造了很重的罪業,現在好像都沒事,但是將來還債那就不得了,地獄一墮最少五千劫,不是五千年,還要到餓鬼、還要到畜生去還債,到人間來還有餘報,那實在很恐怖。所以你冷靜去觀察這個世間,現在報紙常報貪多少,貪的那個都是小錢,都關很久,判了二十幾年、十幾年,那個都是小錢。你一個政策不對,比那個貪污更嚴重。一個政策不對,幾兆就沒有了,那誰負責任?有沒有人出來負責任?有沒有人被抓去判刑?現在他的勢力他沒事,沒事怎麼樣?就繼續幹,繼續造惡業,將來那個果報現前就太恐怖了,他不知道因果的可怕。明瞭因果的人,真的就很謹慎。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報紙報的,再大也不過殺人放火,那些是小事,那個大的我們一般人不了解。你現在能當大官也是你過去有修,不然你怎麼當得上?別人為什麼選不上,你選上了?你有那個福報。福報從哪裡來?你過去也是做善事、做好事,你今生才有這個福報。但福報現前,你現在迷惑了,你不知道再繼續修,糊塗了。人一享福他就糊塗,糊塗就造惡業,福報愈大造的業就愈大,將來受的報就更苦。所以《無量壽經》佛給我們開示「禍福相承」,禍跟福它是互相依附的,福會變成禍;遇到災禍,你能夠轉念,禍也能變成福。所以有一句話講,危機也是轉機,看你會不會轉?像袁了凡先生,他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的命被他算得準準的,沒有孩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官做的也不大,不是很好。因為在古人講,你沒有後代是最對不起祖宗的,就是沒有德才沒有後代。後來遇到雲谷禪師開示,他才明白原來命運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命運他一生就轉過來了。所以禍也可以轉成福,福也會埋藏著禍在裡面,這個我們都要看清楚,禍福相承。

  《無量壽經》講的就是我們現實的人生,「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佛當年講六道輪迴,當時印度就有很多人不相信。印度有兩種外道,一種叫斷見,一種叫常見。斷見就是斷滅見,他的見解、他的看法就是人死如燈滅,人死了就像那個蠟燭滅了,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六道輪迴?什麼三惡道,他不相信,他不相信有來生來世,那個叫斷滅見。現在持這種見解的還不少。另外一種叫常見,人死會再來做人,狗死了再來做狗,牛死了再來做牛;狗永遠是狗,牛永遠是牛,人永遠是人。所以過去有句話說,死了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這可不一定,看你這一生好事做得多還是壞事做得多,好事做得多,來生才能再生到人天善道;如果壞事做得多,來生就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古印度有這兩種外道,兩種對宇宙人生不同的見解,這兩種都是錯誤的,所以佛糾正說錯了!實際上是六道,不是斷滅見,不是死了就沒有了;死了就沒有,問題也好解決,問題是死了就不得了,沒完沒了。有的人以為自殺了就沒事,實際上也不是,你還是要再去換個身體,你把現在這個身體弄壞了,再去換一個身體。佛在《阿含經》裡面也有一個比喻,就是說人如果自殺,就像一條牛,有一天這條牛說,我為什麼這麼辛苦?看後面,就是這部車子,我把它弄壞了就不用拉了。牠有一天就用腳把那個車子踢壞了,踢壞沒多久,牠主人又弄一部新的掛上去,又繼續拉。經上用這個比喻形容,說人如果自殺,好像那個牛把牠拉的車破壞了,以為就不用再拉了,但是沒有想到沒多久又來一部新的。事實真相是這樣,所以這個問題要明瞭佛法才能解決。

  佛講六道輪迴,當時印度就很多人不相信,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相信,我們也不覺得奇怪,古時候就很多人不相信了。所以佛開示就是先講眼前我們看到的,眼前的看到了,你該相信了?「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這個有沒有看到?這個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或父哭子」,這個就是我剛才講的白髮送黑髮的,現在很多。「或子哭父」,子女哭父母的,這是我們比較常見的,長輩離開,當然會很傷心。所以我是我父親往生四十九天出家的,看到我父親往生的時候那麼痛苦,真的是。沒有遇到佛法就沒有辦法;遇到佛法,我們就希望這一生能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這一生要解決生死問題無非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信願念佛,主要就是說你真相信,你真正願意去,這個世界你真願意放下,你這樣念佛,功夫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可以往生。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有沒有真信、發願?真信、發願就是我們這個世界要放下。要放下就要想通、想開,到最後我們什麼也得不到,要常常這樣想。我現在也是常常這樣想,我們老和尚苦口婆心一直開示,勸我們要想清楚,就是到最後你什麼都帶不走,沒有一樣你帶得走;我們這個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那更不可能帶走。現在我們能帶走的就是阿彌陀佛,就這個可以帶走。阿彌陀佛帶我們去哪裡?極樂世界。我們就要保持天天念佛,時時刻刻要想到阿彌陀佛,我們就是在通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航道。這個航道沒錯,就是念佛,就是我們通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航線,現在叫導航,導航沒有錯。如果忘記念佛,就不曉得跑到哪一道去了。貪瞋痴起來就到三惡道去了,那就更不好了。總是我們要跑這個佛道,念佛到極樂世界作佛才能度眾生,這才是我們念佛主要的目的。念佛對我們現前消業障、消災免難,這個力量也非常的巨大,所以我們要常念佛。

  我們要常常想到世間什麼都帶不走,你念佛可以帶得走,帶我們去極樂世界。這個多念,這個淨土資糧累積得愈多愈好。只要真信,不要懷疑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也不要懷疑我業障這麼重;阿彌陀佛五逆十惡都接引,那我們有業障,還沒有那麼重,所以要有信心。這個法門容易,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個大家都會念,這個易行,但是信比較難,所以我們要真信,不要懷疑。我們只要一心念佛,願生西方,真正發願要到西方去,去見阿彌陀佛,去作佛度眾生,我們臨終的時候,佛必定來接引。這個願要常常生起來,信願就是表現在念佛上面,你有真信發願,你一定會念佛。因為念佛就是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念佛就是滿我們願生西方的願望,就是透過念佛。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很多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他就是能老實念佛,其他統統放下,念個三年就往生了,往生就得到無量壽。我們現在這個念頭要轉一下,一般人聽到往生,像要叫我去死。以前老和尚在香港講經,勸大家往生淨土,那個香港的老太太用廣東話講,不要去聽淨空法師講經,他叫你去死!其實她都錯會了,聽淨空法師講才不會死。往生沒有死,沒有死苦,往生是見到佛來接引,沒有那種斷氣的苦,那個斷氣很難受。你看到佛來,佛光一注照,我們一切苦厄就沒有了。我們要靠佛來接引,因為我們凡夫沒有能力修行修到斷見思惑,你就不能出離六道;你沒有能力斷見思、塵沙、無明惑,你不能出十法界。

  靠自力修行很難!只有這個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分兩個階段,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們先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們再去斷這些煩惱那就容易,那邊不會退轉,老師都是諸佛、大菩薩,我們只有進,不會退。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進一退九,而且壽命又短。《彌陀經》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命濁就是生命很短促。我今年七十五歲,七十五年想起來,好像很快就過去了,所以人生苦短。命濁就是人生很短暫,修得有一點成績,壽命到了,壽命到了再一輪迴、一轉世又忘記了,下一次遇到重頭再來。所以修無量劫還是凡夫,問題就是進一退九,還有會中斷。極樂世界不會退,人無量壽,有的是時間,他沒有什麼輪迴。所以去到那邊,我們煩惱一品沒斷,還是凡夫,生那邊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十方諸佛的凡聖同居土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不一樣。每一尊佛都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方便有餘土是證阿羅漢果以上的,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他們住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你要破一品無明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無明破盡才能回歸常寂光土。所有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有六道就有三惡道。極樂世界它的特色是在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所以我們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分還是跟現在一樣是凡夫,但是那邊的凡夫跟這裡的凡夫不一樣,身體不一樣,身體是蓮花化生,無量壽;神通道力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跟大菩薩差不多。你說他是凡夫,也不是凡夫,凡夫怎麼會有諸佛菩薩這種神通?跟觀音菩薩一樣可以三十二應身,到處去度眾生?凡夫怎麼可能做得到?

  不要說凡夫,阿羅漢、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都沒有辦法,一真法界的大菩薩才做得到,我們凡夫怎麼一下子跟阿惟越致一樣?這個世界就非常特殊了。所以你說凡夫,也不是凡夫,凡夫就沒有這種能力;你說是聖人,他一品煩惱沒斷。所以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因為有這個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我們凡夫才有分。不然不要說斷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我們伏都伏不住。我們是靠信願念佛,以真信發願念佛,佛來接引,這個跟斷惑的大菩薩往生不一樣,斷惑往生的,那個有自己的功夫,那個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我們凡夫這一生解決這個生死輪迴,我們就有機會了。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一樁事,就是生死事大,生死是最大的一樁事情,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因緣,就是信願念佛。不要擔心說我這個佛念得不怎麼樣,只要你肯念就好,只要你不要忘記。現在不要忘記有兩種方式,一種念佛機,一種是拿念珠。忙的時候你去忙,忙完你再趕快念,這樣就好。你也不要管我有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我為什麼妄想還這麼多,不要管那些,妄想起來不要理會,你就專心去念。

  要記住,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你要真相信,不要懷疑。不要懷疑說,佛到時候來不來接?我業障這麼重,能不能去?這個不要懷疑。如果你有這個念頭起來,你就要想到《觀經》講五逆十惡佛都接引,他怎麼會捨棄我們?佛不會捨棄我們,佛隨時歡迎我們,你看那個手都是隨時放在那邊等我們去。現在問題是我們自己要不要去?想不想去?這是我們這邊的問題,佛那邊沒有問題。你什麼時候願意去,佛就會接引。你這一生願意去,就這一生來接引你;來生來世,你哪一生想要去,那個時候就來接引。所以《彌陀經》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發願,當發願,今發願」。過去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當發願是來生,來生發願,來生往生;今發願就是這一生,我們這一生不想再搞六道輪迴,這一生就想到西方去,這一生發願,我們這一生就感應佛來接引。所以我們只要常常提起念,念念我們要嚮往西方,求佛慈悲來接引,發這個願,不要懷疑,這樣就能感應佛臨終來接引。我們壽命沒到也不要急,因為急也會出問題,不要急;我們壽命到了,佛自然會來接引。有的人他急得不得了,要趕快往生,我說佛要來接引才可以去,你不能不吃飯餓死,自殺式的,這個不算。

  所以感應佛來接引就是憑信願,我們凡夫才有辦法超越。普賢菩薩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不用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修十大願王。他臨終身體壞了,他的家親眷屬離開了,他的勢力、他的地位也沒有了,他的錢財也跟他沒關係了,「諸根散壞」,這個身體壞了,他的願王就引導他到極樂世界。是他自己修的那個十大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他不用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們自己就去了。那個層次高,那個我們比較不容易做到,我們是要佛來接引,我們這個佛像就是接引像,要佛來帶路。十大願王那些法身大士,他們不用帶路,他們知道路,我們需要帶路。所以我們凡夫就是修淨土才能超越,到西方淨土就不一樣了,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了。現在在這個世界是阿公阿婆,不認識字,到那邊那些知識分子都望塵莫及。你不修淨土法門,無法跟他相比,你還在六道生死輪迴,他已經去那邊作佛度眾生了,這個是大大不一樣了。因此我們念佛,這個非常重要。大家晚上也都要放念佛機,平常拿個念珠,念珠提醒我們念佛。念珠有念珠的功德,我們多念一句佛號就有一句的功德,多念兩句有兩句的功德。生死輪迴的問題,我們要把這個事情,不要說唯一的一樁事情,唯一的這個要求太高,大家也沒辦法做到;不要說在家人,出家人都做不到。在家人有事業、有家庭要照顧,有你的工作,出家人現在事情也不會比在家人少,更忙!沒穿袈裟嫌事多,穿了袈裟事就更多。所以我們不要求唯一的,唯一就是說你只能辦這樁事情,其他統統放下,那這個現在我看出家人也做不到。我們要把它排序,安排順序,把這一樁當作第一樁大事,就是說你其他事情跟這樁有牴觸,我們以這個為優先,這是最重要的。包括出家你要弘法利生,那個也要排在後面,佛來接引要趕快去,去了你才真正能度眾生。我們在這邊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度眾生?縱然能度也有限。好像手工業,你手工能做幾個?往生到極樂世界那是機器,量產的,那度眾生不一樣,他可以分身、可以化身,那度眾生才真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可以辦得到。我們現在發了這個願,我們做不到;只有到極樂世界,真的這個願就能夠落實了,就能兌現這個願,這是我們念佛主要的一個目標。

  新春講話,我也是把印光大師勸我們念佛人的話講一講,讓大家對我們念佛法門信願能夠增長。你念得好、念得不好,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必定能往生。念得比較不好,功夫比較差,往生品位就比較低;念得功夫比較好,往生品位就比較高,就是這個差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如果沒有真信發願,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你不想去;當然佛歡迎,那你不想去,佛也不能勉強,這個一定要知道。佛發了這個願,我們也發這個願,佛願意接引,我們願意往生,那就相應了。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用母子相憶這個來比喻,母親都會想念兒子,天下父母心;如果兒子也想念母親,他就感應了、就相應了。母親一天到晚在想兒子,兒子都不想母親,母親想死了也沒用,它也不相應。它就用這個來比喻形容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都是想念眾生,希望眾生趕快成佛,不要在六道受苦,愈早成佛愈好。念念要幫助眾生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圓成佛道度眾生,念念都是這個願望,就像母親想念兒子一樣,從來沒間斷。母親想念兒女,從來沒間斷,她雖然嘴巴沒有講,但是她心裡是一直掛念。昨天我到善師她家,看到她媽媽,她說她怎麼都沒有來找我?她那個相片就放在她房間,她躺下去就看她的相片。我看了,真的《楞嚴經》講的那個我就深有體會,真的做父母的想念兒女,這種心在想念,雖然她沒有講,她心裡真有。我們想佛,就像這樣想,你就感應了。所以我就勸她,你要想阿彌陀佛像想兒女一樣,他就感應了。

  過去有個田瑤平老居士,已經往生多年了。他以前在教育部開車的,退休了。上個世紀我們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每一年都到達拉斯打佛七,組團去。有一次他參加我們的團,到達拉斯打佛七,到了達拉斯就給我們老和尚講:師父,我現在年紀大了,退休了,也兒孫滿堂了,我什麼都放下了,來參加佛七,但是還有一樁沒有放下。我們老和尚問他說哪一樁?他說我現在有個小孫女很可愛,回來都叫我爺爺、爺爺,我來這裡打佛七,心裡還是在想那個小孫女。我們老和尚就給他開示,他說你現在來打佛七,你把你想小孫女那個心情去想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你換一個對象去想。這個就跟《楞嚴經》經文講的意思一樣。所以心上真有,那這個就相應了,我們就是要用這種心來念佛。所以《楞嚴經》講「憶佛念佛」,憶就是心裡想,念佛是口念出來。心裡真有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就是很肯定的,沒有懷疑,你必定會見佛。但是你心裡要真有佛,真的是在想佛,就用想世間的兒女,這樣的心來想佛就相應。所以不管我們念得好不好,你要心裡真想佛,妄念起來不要理會,我們真發願要往生西方淨土。

  我們要常常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美好,我們願生西方的心才生得起來。要想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要常常想,你才會放得下。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沒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世界的真相想通了,我們才放得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認識清楚,我們才會真想去。原來我們這邊的問題,到極樂世界統統解決了,身體沒有生老病死,蓮花化生;心理沒有愛別離苦、沒有怨憎會苦、沒有求不得苦、沒有五陰熾盛苦,這些統統沒有了。就像《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你要修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你修不到這個程度,那些苦厄還是都要受。要修到那個層次當然有它一定的難度,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個我們凡夫一生可以做得到。修行要修到「照見五蘊皆空」的人有,不是沒有,很少,全世界七十幾億人難得一個、兩個。所以我們要慶幸我們有緣遇到淨土法門,在這個念佛堂,這裡也非常清淨,有時間大家多念佛。在家裡也要常常念佛、想佛,晚上睡覺用念佛機。只要我們老實念,這個老實念就是平平常常就好。

  我們這個念佛方法叫持名念佛。因為念佛也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那個跟禪宗參禪一樣,跟密宗修大手印、教下修摩訶止觀這些一樣,那個實相念佛要上根的人。第二個觀想念佛,那個難度也高。實相念佛是觀照,那個是離心意識;觀想用意識,在阿賴耶識去想佛,觀想極樂世界佛菩薩,極樂世界的環境依正莊嚴,很細,我們凡夫心很粗,心定不下來,觀想不容易成就。不要說觀極樂世界,就十六觀第一觀,觀「落日懸鼓」,我們看得到的太陽快下山,紅紅的,像懸在空中的鼓一樣,,那一觀要觀想得起來也很不容易。在善導大師《四帖疏》裡面講,觀「落日懸鼓」,觀到太陽下山,那個太陽還在眼前,這一觀才觀成。但是如果你有業障,它還會出現障礙,業障比較重的會出現一層黑霧把你遮起來,業障比較輕的出現一層白霧遮起來,要去懺除業障,業障懺除,那個太陽就現前了,這樣第一觀才算觀成。如果十六觀有一觀觀成就,就能往生西方。但這一觀也不容易,這個難度就比較高,心要很定,要有禪定功夫,要有三昧,那觀想才觀得成。你觀大地結冰、觀琉璃地,如果你這觀觀成了,我們看了就不是鋪石頭、不是磁磚,那個都透明的琉璃,整個大地都是琉璃。我們凡夫心粗境細,很難觀成,那要有定功,我們心很散亂。所以第一觀到第十三觀都叫定善,要有禪定。九品往生叫散善,那個定不用達到那樣的標準,這個我們比較容易做到。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但是觀像,如果沒有看到佛像就忘記了,看到佛像我們就想起來。所以現在這個佛堂是根據我們老和尚的開示,就是你周圍都有佛像,你繞佛走到哪個角度,你會看到佛。有人修觀像念佛,但是要有時間,你要天天看著佛像,有這種時間的人也很少。

  第四種是我們現在的持名念佛,那這個就方便,這個不管你再忙的人都可以念。你都沒有事情,一天念十萬聲,很忙的人一天念十句也可以,十句大概不用一分鐘,十念。你只要「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只要有真信發願,你縱然忙到沒有時間,一天只念十念,佛也來接引。所以這個持名念佛容易,怎麼容易?你只要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樣就好了。你不要去管什麼妄想,我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統統不要去想那些,你只要一心念就好了,只要每個字、每一句聽得清楚、念得清楚。我們年紀大的有時候氣不足,像我現在年紀比較大,有時候氣也沒有像年輕那時候足,我都用念佛機在助念。我每一天在房間都要助念,平常坐車也在助念,幫助提醒我們念佛,另外就是用念珠。你聽佛號也有功德。所以這句佛號,蕅益祖師給我們開示,無論你至心念、散心念、有心念、無心念,你只要念,將來就是依這句佛號的功德得成佛道。

  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方便,就是平平常常的,就是這樣念,這個叫老實念;你打妄想,那就不老實。就是平平常常,你什麼都不要管,也不管他念得好不好,你只要聽得清楚、念得清楚就好,其他統統放下不要管。就是平平常常,好像吃飯,吃飯平常就這麼吃,念佛就是這樣,這麼簡單。但是難信,我們總是愛懷疑,自己給自己造成障礙:這樣行嗎?我這個功夫可以嗎?那這個你不能怪阿彌陀佛,是自己不相信,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彌陀經》講難信。你真信,不要懷疑,就這麼念,到時候佛就來接引。我們一定要有這個信心,要發這個願來念佛,這一生我們大家都同生極樂國,到那邊我們就永遠不分離。在這個世界,我們要常常分離。我們多久才見一次?一年見個一次,等一下吃過飯,我們又要再見了。所以到極樂世界,我們才會真的不分離。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信願能夠增長。我們念佛人,這個信願能夠增長,一切都圓滿,無論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我們要常常聽老和尚的開示,這樣我們這一生必定往生淨土去作佛度眾生。好,今天講到這裡,等一下是午齋時間,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