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五年國際書展華藏培訓課程開示—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5/1/4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32-175-0006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這堂課的講題是文字弘法。我們上一堂課也提到,如果沒有文字弘法,沒有經典、經書的流傳、流通,我們聞不到佛法,也不知道有佛。所以這個經典,我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經典就是我們修學的理論依據,這個非常重要,文字非常重要,我們學習的依據就是這個。所以在《金剛經講義》講,文字是一個工具,文以載道,文字是一個工具。特別是我國的文言文,在台灣、在大陸不能講中國,要講我國;在新加坡、在美國、在澳洲才講中國,因為那是別人的國家,所以你要講中國。在我們自己國家要講我國,因為我們不是在外國,在外國才講中國。我們老祖宗留下來這些文言文,這個文字應該是可以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特別是正體字文言文。所以先師淨老在英國辦漢學院就是培養二十個學生能讀得懂古文的,能看得懂文言文。所以它有文言文跟文字學,要學這個文字的,這一般中文系的都會寫,但是他那邊有特別請了一些專業的老師在教,教文字學。以前是請高雄的周虎林教授(已經往生了),他教文字學,他在成大也當過教授。
文以載道。《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講,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文字它是工具,經文就是文字,它是個工具。我們需不需要這個工具?需要。文字般若像指路牌,好像門牌號碼。像我們現在走路,你到三重新莊它都有個路牌,那個叫指路牌,往這個地方去就到哪裡。但是不是那個地方就是了,你要往它那個方向去,就會到達你的目的。有個門牌號碼,你才知道在哪裡,它是一個工具、一個引導。所以文字就很重要了,到我們新莊念佛堂,門牌號碼幾號,它有一個標示,我們才找得到。如果沒有個標示,在哪裡?我們也不知道從哪裡去找,所以它要有個標示。所以這些經文就是指示我們要明心見性。所以禪宗有一部書叫《指月錄》,手指著天上的月亮,它是給你指一個目標,你不要以為這個是月亮,是往這個地方看上去那個才是月亮,所以叫《指月錄》。還有叫《傳燈錄》,《景德傳燈錄》,什麼叫傳燈?我們大家點一點,你傳給我,我傳給你,叫傳燈,我們大家都在傳,傳了半天,什麼意思?不知道。傳燈,代代相傳。燈代表光明,什麼是光明?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你光明從哪裡來?都是無明在做主,煩惱習氣在做主,你哪有光明?前途一片黑暗。傳燈是什麼?你這盞燈點亮了,傳給下面,下面那個也點亮,他再往下傳,那個叫傳燈。如果你這盞都不亮,你傳後面還是暗的,那傳什麼燈?傳黑暗,那不是傳燈。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學了佛也搞不懂這些,但是那個儀式都有,做得很熱鬧,就不懂得什麼意思。你有自性般若智慧光明,那才是燈,你才有眼睛,你才看得到路,才不會走錯路。因此我們依文字般若,要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文字它是個工具,不能沒有。所以經典不能沒有,這是依據;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依據。
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會來問我們。我們現在大家來聽課,都要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問題,不然人家說你迷信,你也不能否認。極樂世界你看到嗎?你怎麼答?阿彌陀佛你看到嗎?有,我們有看到佛像。你怎麼答?所以在三十幾年前,我在三重佛學社,一個陳居士的屋頂上加蓋小佛堂,大概坐十二個人就客滿了,聽眾十二個人就法緣殊勝,客滿。有一天晚上我講台語的《無量壽經》,講完有一個高中男生,十七、八歲,我說好難得,怎麼有年青人來聽經?都是老菩薩,都是六、七十,七老八十的老菩薩來聽,怎麼突然跑一個高中男生?稀有。結果他聽完,原來他是給我考試的,聽完經他就問我問題,悟道法師,你介紹《無量壽經》,說那麼好,那你看到了嗎?我說沒看到。沒看到你怎麼相信有極樂世界?你憑什麼相信?就問這個問題。我說我憑經典,就是我們講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是憑這個經典。我說我們現在要見到極樂世界,就是依照經典佛給我們講的理論方法,我們這樣來修,我們就可以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經典告訴我們什麼?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叫信願持名,信願念佛。打佛七念到一心不亂,那就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說我就憑這個。我說你是不是想見極樂世界,要見阿彌陀佛?如果想見的話,我們兩個人來打佛七,我們來念佛,我們念到一心不亂就看到了。他聽到打佛七就趕快跑了。
是!你念到一心就見佛了。佛他有理論方法給你去實驗,他不是講一個你無法去證實的,那個就靠不住,他有理論方法給你實驗,這很科學。什麼叫科學?一個理論、一個方法、一個實驗,然後再去證實是不是這樣。《華嚴經》講信解行證,那不是很科學嗎?你相信之後去求解,解就在經典裡面。你理解了要去行,行就是實行、實習、實驗。現在講實習大家聽不懂,講實行聽不懂,講實驗,科學都要實驗。對,要實驗,你透過實驗再去證實你這個理論方法對不對,你的結果。證果,就是證實這個結果是不是這樣。像《了凡四訓》,改造命運這個結果他證實了,所以他寫書出來就是經典、就是真理。證果,他證果,證了這個改造命運的果。
所以我們大家都要依法不依人,人家問我們,我的依據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你憑什麼?我就憑這個來讀。他如果說我們讀了這個能相信嗎?過去很多人都見到了,佛陀講《無量壽經》,現場是兩萬人看到極樂世界,出家大比丘僧一萬二千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比丘尼也五百人,兩萬人在現場見到了。所以在地球上佛講這個經,禮佛現光,阿難、大眾都看到;還有《觀經》,韋提希夫人、五百個宮女都見到。我們歷朝歷代,我們中國高僧,修淨土,到現代,根據我們老和尚講,海賢老和尚他都多次見佛,他不講。我們現代還有,只是我們沒見到,很多人見到了,我們還修不到那個功夫。
所以不能說你自己沒有看到,你就去否定它,這個是不對。因為我們一般人,你沒有見到的事情,一講大家都相信,但是你也沒有見過。像秦始皇誰見過,秦始皇有人跟他喝過咖啡嗎?你也沒有看到。提出來,有沒有這個人?有。法國的拿破崙你見過嗎?你有去法國跟他喝過咖啡嗎?也沒有。但是提到這個人你都相信,你不是說沒看到就不相信嗎?這些人你沒看到,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相信?你憑什麼相信?憑那些歷史記錄,憑那個書。對,我們經典也是歷史記錄,當年佛那個時候兩萬人看到,記錄下來的。這些我們要搞清楚,這些都是以後會常常碰到的,很多人他會重複問你這個問題的,重複、重複。這個問題,三千年前佛弟子統統問過了,只是你沒有看經典,你不知道。人家早就問了,只是你沒有看這個經,你不知道,所以你還是有這個疑問。所以疑,我們要去解疑,要解除這個疑惑。
我們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斷除了,你信心才生起來,目的在這裡。所以我們這個文字,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個文字弘法,經文還有包括祖師大德這些註解、講記,這個都是屬於文字般若。但是我們要依這個文字般若去起觀照般若,才會有作用。你不起觀照般若,那文字是文字,跟我們沒關係,好像你看到那個指路牌,你不依照那個指路牌去走,往那個方向走,那你永遠達不到目的,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文字弘法,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這個文字不能沒有,經文、經典不能沒有,特別講記,方便現代人的一個了解,這個工具也不能缺少。所以我們傳承,現在就是靠文字,文字有經典、經本、書籍、典籍,然後講的人、承傳的人依照這個來講、來解說,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來證實這個結果,所以經本不能沒有,它是個工具。
這節課,我剛才看到《淨語》,夏蓮老他的《自警錄》,這個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自警錄》就是夏老他自己警惕自己,就是會集《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他自己修行。夏老居士,他的境界是證得理一心不亂,但是他不講,後來透露這個信息他就走了。他是證得理一心不亂,他如果沒有證得這個境界,《無量壽經》不可能會集那麼好、那麼圓滿,這一點我們要認識。他這個《自警錄》,黃老也有給它摘錄出來講解,我們現在跟大家分享分享,這個也很實用,對我們念佛、做事很實用。
「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我們念佛跟我們生活是打成一片,不能切割的。我們現在有很多人他都會去切割,我念佛就不能做事,我做事就不能念佛,就把它分成兩截,佛法跟世法分成兩截。其實佛法、世法它是一不是二,我們不能離開這些世間法、這些人事物,不能離開這個五濁惡世。所以佛經都用蓮花做比喻,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要出污泥而不染,不是離開污泥不染,要搞清楚。我們都會講,但是你有沒有搞清楚?是出污泥,不是離開那個污泥,它那個根是在污泥。不但出污泥,污泥上面還一層水,還要出那個水。那個污泥就表示六道,那一層水叫四聖法界,都還沒有明心見性。要出污泥,再出那個水,再上來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沒有離開那個污泥,是出污泥,又出那個水,冒出那個水面上來,蓮花,不是把它拔起來。大家有沒有搞懂?大家會講,真正的意思也沒有搞清楚。這個形容比喻什麼?為什麼用蓮花來形容比喻?我們現在污泥,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不是污泥嗎?但是不是離開這個,是出,從這個污泥生長出來,生長出來還有一層水,還要出這個水面,那就看到蓮花了。就表示超越六道、四聖法界,就是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所以我們念佛跟處事不能分成兩截,有很多人都把它分成兩截,其實你分不了。像海賢老和尚他也表法給我們看,他一天做事做到晚,但是佛號他片刻不離。就說明我們做事、念佛不相妨礙,這個我們要學習的。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即所謂第一念也。」念佛的時候你不要管我念得好、念不好,我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我為什麼現在妄念還這麼多,你統統不要管這個,這個叫莫管。但是我們有一個通病,就是要管,所以我們念佛總是不是第一念在念佛。所以一切莫管,一切放下,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就是第一念。我們這樣念就是第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念得分明,這樣就好。所以我們念佛,無論你念什麼調,原則就是字句要分明,不能念得不清楚,聽不清楚、念不清楚,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念得清楚、念得分明。也不要念一些怪音怪調的,我們要平常,平平常常,老實念去。我們這個念佛一般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四字四音也好,四字五音或者是四字一音的,原則都是字句分明。現在念佛也有加音樂的,加音樂的我們當作欣賞是可以,共修就比較不適合,共修打佛七比較不適合。以前善果林有一個法師,他就用那個四字四音在帶共修,他都一直去錄,四字四音有那個鳥叫聲的,啾啾啾啾那個鳥叫聲。四字四音的大家應該有聽過,有配音樂,聽起來滿好聽的,像聽歌聽音樂一樣。但是當時,我知道他正在興趣,我也不去跟他講,他正有興趣。拿那個一直到錄音室去,怎麼錄怎麼錄,錄得最好的來帶大家共修。但是那個你聽短時間的可以,但你長時間共修就不適合。後來果然不出我所料,念了沒有多久,可能半年還多久也就沒有繼續了。所以那個聽歌的,我們比如說坐車,或者沒有事,好像欣賞音樂、欣賞佛歌,這個是適合,但是共修就不適合。共修還是我們一般的,一般那個調不是很好聽,但是你可以念長久。原則還是字句分明,平平常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平平常常,老實念去,這樣就可以了,這樣就是第一念。這個很簡單,但是我們就是不老實,我們就是要管。
怎麼叫第二念?「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什麼叫第二念?第二念就是矜躁卜度,矜就是矜持,躁就是急躁,有的人念佛很急,念得很快。我有一次,高雄(什麼寺院我忘記了)一個慧見法師(一個女眾),是煮雲老和尚的弟子,跟慧律法師他們是師兄弟。他們那邊的念佛很快,兩組人兩副地鐘敲,一開始他就很快,快馬加鞭,很快很快。大概念了一、二分鐘,那副地鐘他就接過去,再快馬加鞭,念到最後我只有聽到陀陀陀……,其他的字都聽不清楚。念到最後陀陀陀……,那個真的太快了,那個六百里加急。那不止六百里加急,我看八百里加急,太快了。這個叫做躁,就急躁,有的人念急躁,心裡很急躁,要念多少,要趕,很急。這個就是第二念。矜就是我們一般講做作,他要表現得很有威儀,表現得怎麼樣,很刻意的去做作,那個叫矜,矜持,他要表現得很有修行的樣子,那就不自然。那就是第二念,矜躁;卜度,卜度就是一面念一面在想,我現在大概念到什麼功夫?
我下星期又要去美國,還沒有到美國,紐約華藏淨宗學會同修就問了七個問題,已經傳過來了。這些問題也是很平常的問題,有一個同修他說他母親念佛,他說應該念念,有沒有見到佛?一直問他母親,他母親說不用見到那些境界。他的懷疑就是說,沒有見到佛,怎麼知道我們念佛功夫怎麼樣?就這個問題。所以去到紐約那邊,我看我這一段要拿出來講一講,統統這個問題。你要見佛,或者一定不要見佛,那個都不對,你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見。印光大師講,你還沒有一心之前,斷斷不能有見佛的念頭,你會著魔。
所以這些念佛的理論方法,如果沒有跟大家講清楚說明白,很多人他會誤入歧途,愈用功就愈麻煩,不用功他還好,因為走錯路,愈走愈遠,你走得愈快距離就愈遠,將來要折回來時間就更長了。
「希冀玄妙」,就是看到什麼境界,見到什麼佛。印光祖師在《文鈔》也給我們開示,見如不見。縱然看到佛了,你見如不見,不要生歡喜心,生歡喜心魔就來了。你要保持你心的平靜,心的定;你生歡喜心,定就沒有了,魔就能夠趁虛而入。你看得很清楚,心保持如如不動,《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不但佛境界現前有利益,印光大師講,魔境界現前也有利益。魔,那個青面獠牙現前,你能見如不見,如如不動,那你功夫就提升了,見佛、見魔統統幫助我們提升功夫。但是如果你動了,見魔是壞事,見佛也變成魔了。所以希冀玄妙,有什麼玄妙的境界,要怎麼樣看到瑞相,都不要去求那個。
「或計功求速」,計功求速就是我在什麼時間之內要達到一心不亂,在計較那個功夫,要求快,速就是快,要趕快有成就,趕快念到一心。有求快、求速,計功就是計較自己的功夫,這個都是流入第二念。「或背境向心」,背境向心不是好事嗎?背外面的境,向我們內心。這個層次比較高,你背境向心也是不對的,這些統統放下,你只要記住這個,「念佛時一切莫管」,你就不要管它,「字句分明」。所以在《淨語》裡面講,「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妄想很多,你都不要去管它,這個叫一切莫管。一聲佛號要分明,我只要把這句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能夠分明,這樣就好了。就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就是第一念。你這個時候的念佛,當下你的心就是阿彌陀佛。中峰國師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這樣念,當下你就是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這個第一念。這個也不難,但是我們就是不肯,就不甘願平平常常,老實念去,不甘心。其實真正的玄妙就在平常,禪宗講的「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中。道在哪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平常這個當中,你離開這個去找,沒有!所以這個就是第一念。所以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念佛是第二念,這個就是不會念佛。
念佛也要會念,會念是第一念,不會念就流入第二念。所以過去有很多同修,先師淨老和尚提倡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不要睡覺念佛的,他們也很用功,但是用功用到最後,有人就是出了問題,這個就是不懂得第一念。而且用功,你念了功夫很得力,念了三天三夜精神很好,他那個煩惱習氣同步增長,甚至超過自己的念佛功夫。念佛有了功夫,他就傲慢心起來了,他就會瞧不起別人,你們都沒有這個功夫,我有。那什麼心態?貢高我慢的心就起來了。你功夫愈高,你的煩惱就愈增長,超過你的功夫。不但同步增長,超過,超過你的功夫。這好像我們人的身體,正常細胞跟癌細胞,你的營養一直吃下去,癌細胞長得比正常細胞還快,最後死蹺蹺,就像這個道理一樣的。所以這個不能不知道,不然盲修瞎練,瞎練一通。就是平常,所以我們就是守住一個平常就好,能夠持久平常這樣念,你就不要去計較,想那麼多,你想那麼多都是叫打妄想。
「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隨識即染,依智則淨。」第一念是智慧,就是依智不依識。第二念是識,認識的識。你能保持第一念,你就是智慧在做主;你流入第二念,就是識在做主。「隨識即染,依智則淨」,你隨識(妄識)就被污染;你依智,你就清淨。依智則淨,隨識即染,你就被污染。念佛也被污染?是,你用第二念就被污染。所以你用功,用什麼功,搞不清楚不行的。搞不清楚,自己念到最後還是心不清淨,因為都是流入第二念。
所以這個我們看過很多,我們要念,我們要用功,但是也要知道不要流入第二念。修行是修自己,也不要去跟人家比賽,覺得好像自己比別人強,那你這個就是第二念。總覺得要凸顯我自己,我比別人強,我比你高一點,你不如我。有很多人說,這個就是我的個性。什麼個性?煩惱。什麼個性?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點,這個就是我相,我相從身見來。你有這個我,照顧這個身體,我要得到名譽、得到地位、得到權力、得到財富,大家都要聽我的,我不聽你的,這個我相具足,我相就開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講,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破四相是阿羅漢,破四見是菩薩,菩薩四相、四見都破了,阿羅漢破四相,沒有破四見。破四見就更深入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這個地方去學,要認識清楚,我們念佛就是很平常的老實念,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高,那統統是第二念。也不要覺得自己不如人,大家都一樣,平等。心就是保持一個平常,老實,就是這麼念。海賢老和尚他做一個很好的榜樣、示範,他是我們學習的對象。這個是講念佛,念佛這樣念,這個我們要常常記住,我們要怎麼念佛?就這麼念,就這麼簡單。但是如果我們還問很多問題,就是表示我們不老實,都是流入第二念才有那麼多問題。但是話說回來,有一些人他自己覺得沒有問題,他也是流入第二念,所以這個有時候你要去分辨清楚。有時候自己不老實,他以為自己是老實,以為我就這麼念,我就是老實,但是他不知道自己不老實。看到別人這樣念,我們也去念,別人他能老實念,我們就是不老實,為什麼不老實?因為流入第二念。如果你不流入第二念,你就能保持老實念佛,功夫用熟了自然就成就;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自然就成就了,不要刻意的。就自自然然、平平常常,這樣堅持下去,就是第一念。這是講念佛要用第一念。處事時也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
「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坦坦蕩蕩鑑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闇,循理則明。」這個是講到處事,我們處事,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因為我們念佛不可能離開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這個就是第二念。第一念就是「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個就是心大公無私,事情來我們就隨順去因應,無論什麼事情。這個很實用,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都要用得上,就是「廓然而大公」。這個是儒家講的,像《論語》孔子講的,就是沒有私心、沒有偏心,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人事物,無論什麼事來了,我們要順著去因應。這個也是我們磨練的一個地方,我們要去因應,我們也不能去逃避,要去面對。現在講你要面對,要去因應,要去面對。
舉一個例子,先師淨老往生,他身後有一些事情,我們也要處理善後。有一些事情,有一些人他沒有去處理,落到我的身上,我也義不容辭去面對、去因應、去處理,要順應。這次到香港、到大陸都有同修要向我要我們老和尚的舍利子,我說沒有舍利子,只有舍利花。我知道,台南他們也知道這個問題很棘手,所以後來都是推給我,我要去順應,我也不逃避。要舍利子,大家來拜,你有誠意,就會感應掉舍利子下來。像這個事情就是我們要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我們也沒有私心,就秉公處理。這個就是處事、順應,順應就沒有矛盾、牴觸、計較、分別種種的。我們要去順應,要去遷就環境,要去因應、順應這個環境。
所以我剛出家,日常法師就給我們講,我們出家人,走到哪裡,你要去遷就環境,不能叫環境來遷就你。我們要順應這個環境,要秉公來處理事情,這個就是第一念。我們跟萬物是一體,我們人也都是要透過這些磨練才會成長,我們也不逃避這些問題,這樣才能像松柏一樣,千年能夠立得住,能夠擋得住寒冬冰雪,要挺得住。這次去大陸滿冷的,寒冬,如果你是溫室的花朵到那邊就凍死了。我們去還要做法會,我在香港就病倒了,還是起來做。莊嚴師她也病倒了,她倒得比我多天,我們下個禮拜去紐約又更冷。我也不是去攀緣,這個答應人家的事情,所以順應。不然我也知道很累,我去那邊沒休息,第一天去到那邊就晚上了,第二天紐約華藏淨宗學會就要問問題了,功課已經排好了。所以十二年前到休斯頓做三時繫念,還沒有調時差調好,念白文我念到打瞌睡。所以這個也是都要經過考驗,不然你就是溫室的花朵,禁不起嚴寒的這種冷、凍;你要經過考驗,才能像松柏一樣挺得住。
下面講,「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事情還沒有到,就不要先在那邊牽腸掛肚,事情過了之後也不要在那裡思量重重、在那裡留戀。這個事也包括一切內容,就是事來我們就因應,事過我們就放下。就是事還沒有到,也不要一直去要怎麼樣怎麼樣。當然不是說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規畫,你該規畫的你要去規畫、該計畫的要計畫,計畫好了,我們依這個行程來走,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再來調整。不是說不規畫,就是說不要在那邊患得患失,要怎麼做,怎麼做比較好。規畫、謀畫我們都需要,但是你謀畫、規畫好了,就不要一直在那裡牽掛著。事還沒到,你牽掛那麼多也是多餘的,到底會怎麼樣,你現在就一直在想會怎麼樣怎麼樣,到時候也未必是我們想的這樣。所以有句話講,「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一通電話」,這個我們在大陸上聽的,大陸同修說後面還有一句,「剛說不變又來文件」,所以我們都是要時時刻刻應變。我們跟老和尚學習,我們真的都是在順應,就是在應變。有時候有些事情都不是有足夠時間讓我們準備的,都很臨時的,這個我們也去順應,不要去牽腸掛肚,計較得失。
二OO四年,我們老和尚臨時叫我去日本京都光明寺辦畫展,臨時把這個丟給我,原來是澳洲淨宗學院,丟給我。道師,就一通電話,你去。接到了之後,我們就去執行。當然這個當中遇到很多艱難、困難,也都去克服。反正你碰到了,你就要去處理、去面對,要去克服。二O一六年,我們老和尚說去英國辦祭祖。你說到英國去辦祭祖、三時繫念,人生地不熟,不像在我們台灣、在大陸、在香港。老和尚叫我們去辦,我們也是去了,去到那邊,我們還是把這個完成。如果當時我就在考慮這個、考慮那個,沒有了,那個統統不要做,所以就不考慮,就去了。我是憑著一個信念,不然我們接了這些沒有人會接的,你沒有充分的時間,它還要有財務的規畫種種的,我們只是盡心盡力去做。只問事情該不該做,就不問我能力到底有多少,能做到多少;這個事情該做,我們就盡心盡力去把它完成。所以事未至勿將迎。
「事已過勿留滯」,就是事情做過了也不要去留戀,就放下,做過就放下。「坦坦蕩蕩鑑空衡平」。這個也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人總是在那裡發愁,老是揪心、吊膽。《無量壽經》說的「有無同憂」,就在那邊憂愁。有人說我現在沒房子,給個房子我就不憂愁了。沒有那個事情,有了房子還少一部車,還是愁;有了車子,這個不是進口的,這個不高檔,還是愁。所以《無量壽經》講有無同憂,人心不足,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說你沒有愁,有了你還是愁,有了你還要更多。所以「坦坦蕩蕩鑑空衡平」,蕩就是空的意思,坦就是平的意思,衡平就是平衡,好像度量衡一樣。這個就是第一念,我們應事就是以第一念。
第二念就是「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二念就是計較人我,計較人我就是人我是非,跟我們有關係的,人與人之間就在那裡有計較。這個就會出黨派,這些人是我這個圈子,那些人不是我這個圈子,就計較人我了,這個就變成第二念了。所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瞻顧得失就是患得患失。應該是大公無私,私總是用人唯親,有私心。但是也有一句話講「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總是你要秉公去處理事情。我們的親人,我們如果推薦我們自己的親人,難免人家會講一些閒話,但是我的親人如果他真能夠做這個事情,他有這個能力,我們也不避諱人家怎麼說,因為他的確能勝任這個工作。外舉不避仇,是我的仇家,這個人以前找我麻煩,跟我過不去,但是他有某一方面的能力,我們也推舉他,特別是為國家推舉人才。古人就有這個例子,他跟他有仇恨,但是遇到國家需要,他還是推舉,所以他就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真正他有這個能力都要推薦,不要因為私人的恩怨,總是一切大公,為國家、為人民、為眾生做為考量。現在如果大家都是這樣,世界不會這麼亂。所以不要有得失,怕我能不能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都是在人我是非,瞻顧得失,在算計這些,都是流入第二念,我們處理事情就流入第二念。
什麼叫「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這個就是感情用事。我們講感情用事,我們現代人很多都是感情用事,他不理性,感情用事。或激於意氣,就是意氣用事。一個是感情用事,一個是意氣用事,這個很常見,我們自己也常常動了感情,或者意氣用事。這個要提醒我們自己,碰到事情不要感情用事,我們還是要理智的來處理事情,也不要意氣用事,憑一時的意氣。古人講「鬥智不鬥力」,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意氣用事、感情用事的很多,各行各業,這個都很普遍。感情用事、意氣用事,這個都很普遍,不能憑你匹夫之勇,我怎麼樣怎麼樣。這個現在我們台灣,有的人拍胸脯,跟大陸打一下,那個叫意氣用事。我們看烏克蘭跟俄羅斯在打,那時候還沒有打,我看那個新聞都是意氣用事、感情用事。那時候烏克蘭全民皆兵,意氣用事、感情用事,所以搞到今天這個樣子。那個也是他們人民的共業,前面那個總統你就給他罷免,選這個、選一個戰爭總統,給他的國家帶來了重大災難。那要怪誰?怪自己沒智慧,人民沒有智慧,感情用事、意氣用事,憑一時的意氣。戰爭不是說你看電影,那跟你看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要搞錯。現在年輕人無知,戰爭是很殘酷的。台灣也有人去烏克蘭參軍被打死了,那是什麼?那叫感情用事、意氣用事。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都是,都是感情用事、意氣用事,所以世界搞得這麼亂,沒有一個國家是很理性的。這個都是很好的一個教導,我們學習要避開這個。如果流入意氣用事,就是客氣奪我們的主氣,儒家講客氣,這個客就喧賓奪主,這個要避免。
「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第一念是理,就是儒家講的天理,儒家講天理人欲,你天理勝過人欲就是第一念。第二念就是人欲,就有人我、有得失,有感情用事、有意氣用事,為這個意氣所激動,這個是欲。這也是儒家講的人天之分,人欲跟天理區分的地方。我們很容易落入第二念,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落入第二念。「徇欲即闇,循理則明。」講世間法,從欲出發就愚暗,你的心智會被蒙蔽,因為這個欲,人欲、欲望蒙蔽我們的心。所以《四十二章經》佛也跟我們講「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就是讓一個人愚痴,他的心智被蒙蔽,什麼原因?因為他有貪愛、有欲望,愛跟欲。「使人愚蔽者」,愚痴、蔽塞,就是因為有愛欲。《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愛欲榮華保不住,你怎麼保?我們這個身體也保不住,無論你怎麼保養、怎麼吃,它還是老、還是生病、還是會死,你怎麼保得住?所以佛講「不可常保」,不能長久保持。到極樂世界蓮花化身,那個就是不會變的,那個才是真的,我們要求,求那個。人間這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榮華富貴,過眼雲煙,沒有多久,過去就沒有了。
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不要去追求這些,能過得去就好。但是該我們做的事情,事情來我們就去順應,也不要去逃避,因為逃避又落入第二念了。事情沒有來,你也不要去攀緣,不要沒事去找事,攀緣也不對,所以這個就是隨緣。就是說沒事你去找事是攀緣,但是有事來,該你做的你逃避不做,你也不隨緣,你也是攀緣,也是不隨緣。所以要事來而順應,不要逃避,該我們做就要去做,不該我們做的,你就不要去攀緣。所以「徇欲即闇,循理則明」,如果你循著這個理,你這個心就明了,就明白了,最究竟就明心見性。我們現在心不明白,就是被這個欲遮蔽,所以要放下這些愛欲榮華。
所以我們文字弘法,「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書籍也很重要,更重要的就是這個書籍要有人去介紹、去弘揚、去講解、去說明、去落實,這個書它就起作用了。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不能沒有文字。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文字弘法還是不能缺少,雖然現在有這些科技的發達,但是也離不開這些文字,像現在紙本的書,還有電子書,這個同時都要有。因為電子的書,沒有電它就不能看,電腦故障也不能看,紙本的書就不會受到有沒有電的問題。只是如果沒有電燈,晚上看不到,要點蠟燭。點蠟燭,你還是可以看得到,這個就不受那個電的限制。所以這個紙本的書,我們還是需要保留。只是說現在我們印的經書就不用太多,因為太多,一般人他就是要典藏也要有地方,也要有書櫃。如果家裡地方不大,他也沒辦法。因此我們現在印經,都比較偏向精簡,精華的、保存的,這方面來印。其他資料,現在電子書就很方便,要查隨時都可以查得到。但紙本的書,我們還是要保存。這個傳統的,還是要保存。
另外,這個文字弘法,也就是現代人講寫論文,如果像袁了凡、俞淨意這麼好的文章、文筆,你可以寫一篇文章去弘揚佛法,弘揚傳統文化。特別針對時事發生的問題,你可以寫一篇文章登在報紙、雜誌這些刊物讓人家看到,能夠分享對社會大眾有幫助的、有意義的這些法語,有啟發性的,這些也要多多弘揚。因為現在的主要媒體,弘揚都是負面的,講的都是負面的,因此社會大眾接收都是片面的、負面的、一面之詞,那這個無形當中被洗腦,那是愈洗就愈髒。我們要用《無量壽經》來給我們洗腦,你才會愈洗愈清淨。如果你被這些社會大眾、這些媒體亂講,那個叫愈洗你就頭腦愈糊塗,心愈不清淨,受污染愈來愈嚴重,五濁惡世。
所以我們現在弘揚也是弘揚這個,佛在《無量壽經》講的「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現在的話叫做洗腦。洗濯垢污,洗就是把你那個污垢,衣服髒了把你洗乾淨,你身體髒了把你洗乾淨,洗濯垢污,那你的清白才會顯現出來,你的自性般若智慧才會顯現。所以要洗濯垢污,才能顯明清白,《無量壽經》就是洗我們這個垢污的。所以現在無論什麼人講,我們就是把《無量壽經》請出來,「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誰都不能否認,你怎麼辯,事實就是這樣。「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你也沒有辦法去辯,不是這樣嗎?你生自己來,誰陪你來;死也是自己走。現在我看到網路上還有這個男女死了把他們放在棺材裡面,放在那邊也沒有用,還是各走各的。《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你把兩個人的屍體放在一起,他就永遠在一起,作夢,亂搞。《無量壽經》把它請出來,這些妖言惑眾也就消失了。
「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講這個真的!生很痛苦,老也很痛苦,我現在就是老苦。你不受老苦,那你就要短命;你要長壽,你就要受老苦。老了就生病,病苦;病久了就死了,死苦;死苦後面惡臭不淨,不乾淨。人死要趕快埋起來,不然發臭,那不是惡臭不淨嗎?無可樂者,有什麼快樂?樂什麼?我們世間人迷惑顛倒。所以現代人不管他怎麼辯、怎麼講,我們把《無量壽經》講出來,你就不能不承認這是事實。所以我們要給《無量壽經》洗腦,不要被那個什麼媒體亂講,你聽那個,聽到最後你頭腦會壞掉,沒有騙你。
好,我們這節課時間到了。下星期去美國,年底才回來,我們大概過農曆年,正月我們大家再來碰面,我們再來一起學習佛法。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吉祥、福慧增長、身心安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光壽無量。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