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O二四年台北國際書展華藏現場解說員培訓講話—常禮在生活中的應用及變通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4/1/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161-000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我們繼續來跟大家談談話。請放掌。今天我們下午有兩堂課,有關我們二月份辦的書展,一些禮儀課,禮節這些講解,還有辦展的這些相關的思想,由盧居士跟吳老師來擔任。上午請悟道來講講話,只有講開示,這個是漫談,漫談就是沒有什麼主題,想到哪裡講到哪裡。

  李老師編《常禮舉要》的緣起,這個文大家可能都看過,但是我們再複習。《常禮舉要》,李炳南教授編述緣起,「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絕不能少的。就是極野蠻的民族,亦有他們的一套禮節。人與人交通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禮節這件事情,在我們人群當中不能缺少;就是很野蠻的民族,他們也有他們的一套禮,跟我們不一樣的,他有一套。我們人與人要交通感情,也要由禮節來交流、來溝通。事與事維持秩序也要禮,沒有禮就不會有秩序。國與國要保持常態,那也要禮,這個禮就是講外交,外交也要禮,沒有禮你怎麼外交?都是禮節從當中周旋的力量,就是缺少不了禮。「自從一般人不察實際,好奇務怪,起來反對禮教,硬說禮教是吃人的猛獸,主張把它打倒以後,大家就對禮節存了輕視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導子弟。這個問題並不簡單,絕不是中國人單獨的問題。行得通、行不通,卻也不敢斷定!但是現在還是行不通。」雪廬老人這段話,是針對五四運動。李老師在《論語講記》講,五四運動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愛國運動,後來變質了,變成去打倒孔家店。所以江老師給我講,孔子很倒霉,他家也沒開店,打倒他家的店。他是教書的,他不是商人,商人才會開店。現在是有學店,開補習班收費的,孔子那個時候沒有開店,你打倒什麼店?那也是很荒謬的。所以五四運動開始了,很多人反對禮教,禮教吃人,那這個就很冤枉。什麼叫禮教,自己也沒有真正搞清楚,說禮教就是吃人的猛獸,主張把它打倒,大家當然對禮節就很輕視的,不重視。自己不願意去學習、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導子弟。禮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決定不是中國人單獨的問題,不是中國人才要講禮,外國人就不講禮了嗎?行得通行不通?李老師講的,卻也不敢斷定。你能行得通嗎?你把它打倒,你行得通嗎?後面這一句就是結論,現在還是行不通。到現在為止,反對的人一直反對,但是還是要有禮,沒禮還是行不通。

  下面這一段講,「請看今天客來了,明天訪客去,這裡來餽贈,那裡請聚餐,東街慶弔,西街開會,仔細一考查,還是把那些禮節一套跟著一套的排演。有人說這些事沒有學過,誰能曉得?」這就是舉出我們現前社會上,這些客人來,明天去當訪客贈送禮物,還有請聚餐(聚餐就是請吃飯,像現在歲末聚餐),還有婚喪喜慶的(慶弔),西街開會等等的。這些還是把以前的禮節,那一套搬出來,不然會怎麼開?婚喪喜慶怎麼辦?贈禮你要怎麼贈?請吃飯,吃飯是大學問,不是我們嘴巴張開就吃,聚餐也是大學問。所以《常禮舉要》雪廬老人講,有兩個部分很主要,一個是處世、一個聚餐。因為我們現在人聚餐,這個禮也不能沒有,但是這個禮不懂。聚餐,現在你說不要禮,排的那個座位,你要坐在哪裡,那就很重要,根據你的身分、你的地位不同,那也要排,不然一個長官來隨便坐,愛坐哪裡坐哪裡,你看行不行?好像也不行。像市長來了,你要請他上座,還是坐到邊邊?你到邊邊去,我們這裡不講禮的,到時候他都要講。總統來了,你坐旁邊去,給他擺到旁邊,看看行不行?沒有學過,沒學過怎麼到時候好像都會了?這叫人情。所以你看,我們生活當中婚喪喜慶這些都要禮。「哪怕你不曉得,你只管不去做,過後請去聽吧,七言八語,訕笑譏誚,絲毫不客氣的,都發表出來了。什麼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極可笑,遠著他,少來往,一連串的這些名詞,就都給你加在頭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響。」的確一個不懂禮的人,他的前途會受到影響,你會提拔他嗎?現在的學生,我看吊兒郎當的,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提拔他?他對你吊兒郎當的,沒有把你看在眼裡,你會提拔他嗎?那他的前途是不是受到影響?的確受到影響,這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再看那些反對禮教的人,見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脫帽鞠躬,見了外國人也是去拉手;不經通報,你直跑進他的房裡去,他也是不高興;他送你東西,你不說謝謝,他也是不痛快。這真矛盾,為什麼他嘴裡反對禮教,他還去拘泥這些形跡呢?可見他們是空倡怪論,自己也不能實行,專去欺騙他人,尤其是欺騙天真爛漫的青年人。深刻一點說,簡直是損害青年人的社會事業發展。」的確這個很嚴重,自己反對,你自己也是做不到。看到長官來了,我們很自然對他會很尊敬,這很自然的,也沒人教。見到外國人,也會去拉手。現在西洋人都是用抱的,因為他們抱,不會有感情,中國人可不能抱,抱個兩次有感情就麻煩了,是吧?那這是他們的禮節,他們的禮節就是抱,所以我們到外國去,去跟他抱一抱也沒關係,反正他就是這樣,你也要見怪不怪。因為你要去隨順他們的禮,要入境隨俗,他才會歡迎。你不經通報跑到他房間,他也是不高興。這個就是沒有禮貌,跑到人家裡,特別你跑到他房間,沒有經過他同意翻箱倒櫃,抽屜把它拉開,我看他馬上給你轟出去,他會氣死。那你反對禮的人,沒有禮貌沒關係,你來我房間無所謂,沒關係,我想他也做不到。送他東西,沒有說謝謝,這個人怎麼這樣?一句謝謝不會講!這個也是很自然的。這個也是很矛盾,一天到晚在反對,問題為什麼還要去拘泥這些形跡?可見他們是空倡怪論,自己也不能做得到,專門去騙人,這個是說真的騙人。自己做不到,又去反對。那要不要禮?行政院長來,你對他無禮,看他會不會很高興,說很好很好?特別是欺騙爛漫天真的年輕人,這是最要不得的。年輕人無知,他的思想不成熟,好騙。還有鄉下的農工好騙,比較容易煽動。所以這些人簡直是損害年輕人的事業發展,他們的前途有限,他們害人。

  最後一段,「我是在社會裡碰過壁的人,也是吃過無限虧的人。知道沒有禮節,萬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禮節,也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特意檢出通常用的幾條來貢獻給大家,做個參考。要知禮節是不妨礙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種光榮的徽章,是必要通達的。」後面這個結論,雪廬老人也是講到他自己個人的經驗,在社會上碰過壁,也吃過虧,也知道沒有禮節,很多事情都行不通。所以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就寸步難行;懂禮的人就行得通,不懂禮的就行不通。這個都是事實,所以我們要學禮,學《常禮舉要》。

  我們學佛也要學禮,所以《阿難問世佛吉凶經》講「弘崇禮律」,弘揚推崇世間的禮。禮是世間善法;律是戒律,是出世間的善法。你要出離六道,戒律幫助我們,因戒生定。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出世間的戒律、威儀,還有世間的常禮都要學習。所以《吉凶經》講「弘崇禮律」,世出世法都要堅固,這才是我們一個學佛人,這個學習不會偏在一邊。過去我剛出家,我們師父上人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在佛陀教會基金會。日常法師的戒律非常嚴格,我們學的出家眾的戒律比較偏重小乘戒,自律的、約束自己的,身口七支,約束自己的。有一次我們師父就私下給我講,他說來這裡跟日常法師學戒律,但是世間的常禮要通達。世間常禮你不通達,你自己修行可以,但是弘法利生會有障礙。所以出世的戒律怎麼跟世間的常禮能夠圓融去應用,這也是當時我學的一個課題。我在日常法師那邊學了一年五個多月,當兵要出軍操,出了家出佛操,那個佛操我覺得比部隊的軍操還嚴格。好像你要入伍去當軍人,就叫訓練中心,去訓練;那這個出家,我們師父也是把我送到那裡,叫訓練中心,然後再下部隊。跟日常法師學的就是出世間的戒,那個就沒有講世間的這些常禮,一般講,就是佛法講不可做人情。約束自己是對的,但是你要弘法利生,也不能沒有人情世故,你要跟寺廟的這些方丈、住持也要有一個禮,也不能說沒有禮。住持坐在哪裡,當家坐在哪裡,他有他的身分、地位,還有他出家的年資,叫僧臘,受戒的年資叫戒臘;結夏安居,你結幾個夏,叫夏臘。他當然也有問這些,這些是禮,排班怎麼坐,你要按這個來,不然不知道該怎麼坐,我要坐在哪裡。佛門裡面也有長老的,比如說出家十年叫下座,出家二十年叫中座,出家三十年叫上座;我今年出家四十年了,這算長老。這些都是佛門也有它的戒律威儀,就是禮,出世的禮,那跟世間的禮要怎麼來進行?這個禮,學問很大的,不是你這樣看一看就懂了,你要去舉一反三、以此類推,這個當中你要知道怎麼去變通,你要掌握住禮的核心,那你就能夠應萬變了。

  所以我們光一個聚餐、吃飯,要怎麼排怎麼排。實在講,我們每次辦活動,邀請一些貴賓來,我壓力都很大,恐怕失禮,所以我都戰戰兢兢的。不懂,向人家請教,像我們在國際會議中心,有一些長官來,我都請教劉議員,因為他們在政壇待過的,在立法院待過的,他知道這些怎麼應對、怎麼接待。以前在國際會議中心,我們做法會,劉議員給我請很多官員來,我說你請來,你要幫我安排,我不懂,不曉得該排在哪裡,排錯了對人家就不好意思,對人失禮了。所以有的請他怎麼排,那個要怎麼樣,私下問他,我也不知道官場這一套。那這個是世間法,他們要來跟佛法結緣,我們佛門也不能拒絕。你要普度眾生,你要接受,那世間法這一套你也不能免,雖然是應酬,應酬之禮也不可諱。所以在佛門,有一個佛門的應用文(就是日常用的文件),以前圓瑛老法師在世的時候編的,裡面有講到應酬這部分,你跟什麼人應酬,用什麼方式去跟他應酬,這個都有。應酬之禮也不可諱,你跟善人要應酬,跟惡人也要應酬,惡人來你也不能不理他。所以惡人要怎麼跟他應酬,善人怎麼應酬,這些都要禮來處理。

  禮,就是要節制。禮節禮節,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太超過顯得諂媚巴結,不及顯得貢高我慢,這個都不正確,都是要剛好,所以叫節,禮節禮節。《論語》講「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恭,你很恭敬人,但是沒有禮來節制,你就很疲勞。看到法師頂禮三拜,法師說一拜,一定要三拜,法師就只好站在那裡頂禮三拜,彼此都會比較疲勞。說一拜,依教奉行,阿彌陀佛,一拜就好,剛好。有的人看到他就不理你,那是不及,看到人好像沒看到一樣,那個也不對,這叫不及,有的是太過。所以要節制,剛好、適中,這是禮的標準,剛好,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因此我們學習這個禮,要懂得它核心的精神,核心的內容,不是只有在形式上彎腰鞠躬,一個儀式,這是禮的外表。但是重要的核心就是「自卑而尊人」,真正對人有恭敬心,你把人當人看,這個叫對人有恭敬心;對人沒有恭敬心,你不把人當人看,看到什麼人都有懷疑,都是小偷,那你沒有把人當人看的,那就沒有禮的這種內涵跟精神。所以這些禮,活到老學到老。

  我也不懂,我也是像李老師講的,碰過很多釘子,慢慢現在才稍微懂一點點。以前跟我們老和尚學習,我也常常碰釘子,常常挨罵。自己不懂,真的是不懂,沒人教,不懂。小時候跟我母親,她也都是講人情世故這些很重要,但是學的還是不夠,還是要有一個經本上的來學會比較完整,特別是人情世故這方面的。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實在講也不懂,自己以為我這樣做是沒錯。《常禮舉要》有一條說:「長者賜,不敢辭」,這個以前我就幹過,我俗家的三舅有一年(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包一個紅包給我,那個時候我在聽經,我心裡想舅舅是長輩,我應該包紅包給他,怎麼可以拿他的紅包?他要包給我,硬把它推回去,我以為是對的,結果到圖書館聽我們老和尚講經,一講到這一條,發現原來自己錯了不知道,還以為是對的。長輩要給你東西,好不好你都歡喜收下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就收下來,再去回禮;當時他要給你,你就收下。台灣閩南語有一句話,年輕人沒有聽過,年紀比較大的聽過,意思就是說,人家好意要送給你,那你拒絕,人家心裡會比較難過。特別是長輩,我們平輩是可以推,晚輩可以推,推了三次,如果他硬要送,也要直接收下來。如果長輩給我們禮物,那我們尊重,好不好、我們喜歡不喜歡、用得上用不上,就收下來,收下來你再去處理,這樣讓長輩高興。這個叫人情,我不懂,我還自己覺得我很對,我聽經,跟一般人不一樣,其實你沒有學過,那就錯了。

  不懂禮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壞人,他只是沒有學過,他不懂,不代表他就是壞人。李老師講,反過來有些人很懂得禮貌,他很壞。他舉出歷史上的王莽,表面上溫良恭儉讓,很有禮貌,對人可謙虛了,但是心很壞,心裡不是那麼一回事。這個就是說,他有禮的外表,沒有禮的內涵,表面上對你很恭敬,內心瞧不起你,沒有把你看在眼裡,但是他外表做得很好。這個叫外表恭敬,內心傲慢,那就失去禮的精神,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實質是自卑而尊人,那才是禮的實質,這個很重要。

  我們談到這些禮,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那到外國去也要禮,因為這個《常禮舉要》都有講,比如說「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入國問禁,就是你到他那個國家去,有哪一些禁忌,我們要知道,不能去觸犯他們的禁忌,尊重他們這個國家的風俗民情。入門問諱,諱就是避諱,人家家裡有什麼避諱、不讓人家講的,這些我們要知道。個人的方面,有一些他比較在乎的,那些我們也知道,他比較在乎哪一些,我們就避免,不要讓他心裡不高興。好像說很多女眾怕人家問她幾歲,你就不要問了。我是很歡迎人家問我幾歲,我說老好,老就當老和尚。有很多人,他生病了不讓人家知道。我那年,二O一七年去長庚醫院住了五天,醫生說你這個病歷不要讓人家知道,我說沒關係。我那個病歷我還影印出來,二O一二年就影印出來,到美國、加拿大去,他們請我去講經弘法,我剛好檢查出來,去美國之前先檢查,我就全部發了各淨宗道場,我說我現在就這麼病了,你們請我來,萬一我到你們那裡,在那裡往生,你要幫我處理後事。大家心理壓力很大,那我是讓他們知道我現在身體的狀況,當然他們會有壓力,但是也不能不讓他們知道,讓他有一個心理準備。所以這些,像我就比較不在乎,我就怕人家不知道我生病,不是怕人家知道我生病,我是怕你不知道,那你知道了之後,我去到你那邊,你就知道怎麼來照顧。所以到洛杉磯,那個陳會長一下飛機就把我拉到診所去。到聖荷西楊會長那,我說我生病了,他也特別照顧。所以那個時候我睡覺,房門都不敢鎖,我是怕門鎖起來,萬一我死了,人家不知道,所以不敢反鎖。所以各人的忌諱不一樣,有的人忌諱,你就不要去談。還有一些老人就是說,這《常禮舉要》後面也有講到,就是老人如果他今年九十七歲,你去給他祝壽,你可不能說你長命百歲,你不能說。你說長命百歲有什麼不好?你要看年紀講,如果他才六、七十歲,長命百歲,我還來日方長;他九十七歲了,百歲算一算就剩三年,他聽了心裡就不是滋味,來日不多了。所以九十七歲,你不要說長命百歲,你說活一百二,那這個還可以,還有二十三年,還可以;百歲,那不就剩三年了嗎?所以這個禮,跟大家分享分享。

  比如說我們對一般人,他沒有學佛的,不是念佛的人,《常禮舉要》有講,「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話;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遇到老人,你不要講那個垂頭喪氣的話,現在老了,不行了,他聽了就更難過。那你如果講:哎呀快死啦,他就更害怕。他就最怕死,怎麼會給我說死?那麼對失意人,他生意做失敗了,你還說我在哪裡賺多少錢,聽了不是更難過嗎?對失意的人,你不要說得意的話;對老年人,你就不要說衰喪話,衰老了怎麼樣,無常。這是講一般人,對我們淨宗同修就不一樣了,常年聽經的,學佛的、念佛的人,講這個大家就比較不會忌諱,因為我們學佛,知道世間無常,我們學佛的人可以接受,不會忌諱。那個沒有學佛的人,或者他學佛,我們對他認識還不是很深,也不是很了解,也不要提。所以我們勸人家念佛往生,我也都是一直在看他到底怕不怕,有時候也要看狀況。以前我也是比較不知道這些,所以說生病了,念佛往生,怕什麼!但是我不了解那個老人、病人快臨終那種心情。以前我們華藏圖書館,法律顧問蕭律師的太太,她的公公快往生了,在台大,問我怎麼辦?我說拜託阿彌陀佛,念佛機助念,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結果第二天來給我講,她說悟道法師,我公公看到阿彌陀佛就恐怖,很害怕,他說念了就死了,他還不想死。那怎麼辦?我說換,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那他心就安了。這個要看對象,如果我們聽經明理的人,知道我們念佛就要去往生了,他就不會害怕。她公公也沒有信佛,臨終才勸他,臨終勸也要看他的情況,他接不接受。我那次的實驗,他看了會害怕,那就要換一下。

  還有這個助念也要知道,根據弘一大師講的這個比較合理,他說助念,我們不要助念的人應該什麼音、什麼調給那個病人,應該問病人喜歡聽哪一種音、哪一種調,速度是快的還是中的、還是比較慢的,這個問病人,以他為主。不是以我們助念的人為主,我念什麼你就跟什麼,他都病得快死了,還能跟你嗎?我們要去根據他的情況。這個也是常禮,包含在禮裡面,通達人情世故。因此我們在這些禮節方面,應對進退,這個真的都要學習,在我們生活當中。「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有禮我們心就安;沒有禮,心就不安,危就是不安。像我們聚餐,位子怎麼坐?我們常常看到,要坐在哪裡?屁股坐下去,坐得不對,被人家請起來又不好意思,對不對?那壓力滿大的。所以每一次聚餐我都是戰戰兢兢的,特別請一些身分比較不同的人,我們也唯恐對人失禮。我們同修就好一點,雖然有一些比較不合乎禮節,但是也都是老同修,大家不見怪。所以這個禮我們要學,我們現在不懂,只要學。像《論語》講鄉黨,雪廬老人在講記裡面也有講,鄉黨就是說住在你這個地方的鄰里,比如說我們住在信義路,這條路的就是我們的鄉黨;你住在仁愛路,仁愛路那一條的是你的鄉黨。那麼住在仁愛路的同修來我們道場,跟住在信義路的同修來我們道場,道場要先道給住在仁愛路的,比較遠的,後面再道給信義路的。如果高雄來的同修,要先道給高雄的,再道給台北的,再道給三重的。

  介紹人,先生後熟,先尊後卑,先長後幼,就是你要先介紹熟悉的給那個生疏的,是尊重那個比較陌生的。比如說我們跟盧居士很熟,來一個生疏的,這個就是我們盧居士,我們道場的護法義工,介紹給一個比較生的同修,然後再介紹這個同修給盧居士,先生後熟。先長後幼,先介紹幼的給長輩,再介紹長輩給年紀比較小的,這個就是論年紀。有的年紀很輕,他就當大官;年紀很老,但是他沒有官階地位,那這個就論尊卑,不是論年紀的,論尊卑,比較沒有地位的先介紹給地位高的,再介紹地位高的給下面這個沒有地位的。先長後幼,先尊後卑,先生後熟,這是人跟人面對面的介紹。現在吃飯就是齋主,跟外國他們禮節、他們的吃法也不一樣,西餐有他一套禮節,中餐有中餐的禮節,現在人也不懂這些。一般我們說齋主,齋主比如說他請客,今天他買單的,他是齋主,請我去吃飯,我坐在這裡是上位,我對面那裡叫下位,主人坐下位。像我到江老師家吃飯,他都坐在下位,江師母她煮出來給我們吃,他請我坐上位,因為他是主人,我是客人。客人有主客跟陪客,陪客坐左邊、坐右邊也有講求。我們現在不懂這些了,亂坐,反正人家請我吃飯,我去就是坐第一個。

  我們沒有學過禮,但是這個主客大家知道,陪客大家就比較沒有那麼清楚。現在很多齋主都坐在我旁邊,要給我夾菜,我是很害怕的,夾的都是我不喜歡吃的。以前我們給老和尚夾菜,我們就被罵。師父就給我們講,以前寶靜法師,人家給他夾菜,他都掉眼淚。給他夾菜,怎麼掉眼淚?他說夾的都是他不喜歡吃的。所以這個夾菜也是學問,夾菜就表示我們先人後己,但是你不要一直夾,一直給他搬過去,我最怕那個。有一次我到西班牙巴塞隆納,一個女眾開了個中餐廳。我那時候年輕,很能吃,只要一盤吃完她又一盤。那時候要惜福,吃得很飽,吃到最後我不得已跟她講,我已經吃到這裡了。我跟她講,我是不浪費食物,要把它吃完,不是吃不夠。她以為我吃不夠,一盤一盤的過來。如果金山活佛就可以,因為我不是金山活佛,吃太多了。後來我學乖了,我說我吃飽了,不要再加了;如果都不吭聲,他以為你吃不夠。還有到人家家裡去吃飯,不能給人家「光盤運動」。以前永和有個居士請我們去吃飯,我們跟老和尚去吃,那我是講惜福,光盤運動,倒得乾乾淨淨,連飯都清空。我們師父說,你不能這樣給人家吃光光,我說這光盤運動,惜福。到人家家裡不可以這樣,你自己在道場要清盤是可以的;到人家家裡,人家以為他請你吃飯,給你吃不飽、吃不夠,主人心裡會難過。那我才明白,不然我也是理直氣壯,惜福!不是平常都教我們要惜福?有什麼不對?但是你要看場合,你在自己家裡,還是自己道場,你可以清;到人家家裡做客,你千萬不要每一盤都倒光光,特別是不熟悉的,如果很熟悉的那可以,這個你都要變通。比如說我們很熟悉,都很了解,我知道你是在惜福,那可以;如果認識不深的,你可不能這樣,他會覺得說,我今天準備的都不夠你們吃,是不是這樣?後來我才想通了。

  還有一次,有一個居士跟我說:悟道法師,你要印經一定要通知我,我來隨喜。那一天我們師父說印什麼經,我趕快打電話去通知那個居士,我說我們圖書館現在印什麼經,你可以來發心。我們師父剛好在旁邊聽到,他聽我講完電話就問我,你向人家討債嗎?我說師父,怎麼叫討債!我說他叫我要通知他的,我們要印經要跟他講,怎麼是討債?我就搞不懂了,怎麼就變成討債?後來我們師父就給我說明了,他說他當時跟你說,說你要印經通知他,當時可能他有這個預算,他可以發心來助印;隔了這段時間,你知道他那個錢還在嗎?有沒有用到其他地方?報告師父,這個我都不知道。他那個錢還在不在,我們也不能去問,但如果他剛好資金周轉到其他地方,你現在打電話去叫他來印經,他不是要去向人家借錢嗎?你不是向人家討債是什麼?我才明白,後來我就不敢再去通知了,除非很熟悉的。這個是我們對他還不是很深入了解的、一般的同修,對他家庭情況、經濟狀況不是很了解的同修來講,如果你對他的經濟狀況很了解,那就沒關係。所以這個要變通,不是一成不變,你要看對象、看狀況,一個禮它有千變萬化的,你要能夠應變,你要掌握它的核心。所以這個也就是因人、因地、因時而有所不同。

  還有也是屬於常禮,在《內典研學要領》裡面講,我們學習講經,如果講到聽眾大家都東張西望,看手錶或者打瞌睡,你要趕快提前結束,你不要再講了,沒完沒了,他已經沒有心情再聽了。或者不能講超過時間,超過時間可能他還要跟人家預約,你不能講下面這段還很重要,你一定要聽完再走。他可能在跟人家預約,講到九點,跟人家約九點半,來不及,他哪有心情在那邊聽,現在跑又不好意思。所以這個也是常禮。還有來聽經的,坐計程車來的、坐公車來的,有的匆匆忙忙來的,這些我們要讓他心情先穩定下來,這些也都是要留意。我們現在辦一個活動都離不開這些常禮,我們在辦這個書展,也是這個原則,我們怎麼跟人家介紹書,這也是我們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印的大部分是佛經、世間聖賢的書,如果我們辦書展,對象是不是針對學佛的人?還是說社會大眾?我們的規畫、設計這些,包括標題,也都有它的一個構思,構思就不一樣。像這些,我們老和尚也都教過我們。《了凡四訓》,那這個大家一般社會要聽訓的,沒興趣看,所以我們老和尚那個《了凡四訓講記》叫「心想事成」,這個大家都需要,這個標題就會吸引他來看一下;如果那個標題,他看這個我做不到,他就不會來看一下。所以我們這個書展要是弄一個什麼標題,什麼幸福美滿、心想事成,這些它要站在心理的需求,這樣他才願意來接觸接觸。時藝公司也是這次辦文物展,陳筱君女士請他設計的,後續他還是給我們很多建議,做媒體廣告。那來訪談了幾次,我也是講得滔滔不絕,講到有一句他聽得很有感受,我說學佛就是沒有嘗到法味,嘗到法味他就鍥而不捨。他就聽到「嘗到法味」這四個字,現在就變成他廣告的標題,「嘗到法味」,那個「味」就特別大字。所以他們搞媒體的,他就是懂得現前社會上人的一個觀感、一個心理。這些都是屬於常禮,這個常禮講要講很多堂課的,我們有時間可以多交流。

  「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就是《周易》裡面教我們趨吉避凶的。大的叫禍福,小的叫吉凶,我們每一天不是吉就是凶,《易經》就教「易為君子謀」,教我們怎麼趨向吉祥,避開那個凶災,就是要靠禮。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一部二十五史就講這個。歷史不能不讀,所以現在你教那些年輕的子弟不讀歷史,他就變得文盲。二十五史,讀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現在不論是中國、外國統統要學,這個不分國界、不分族群的。這是真理,你按照這樣去做,那你天下就治理得好;不按照這個,你就愈治愈亂,無解,解決不了。這個不是什麼科技能夠解決的,不是用你那個物理科學來解決人文的問題,人的問題可以用物理來解決嗎?唯物論你解決給我看,兩個人在打架,你用唯物論發明一個機器放在兩個人的身上,那兩個人就不打了,做得到嗎?做不到,對不對?科學家那麼厲害,你就發明一個讓人家不要起貪瞋痴的、不要發脾氣的,我們統統不用修行了,拿一部機器來就一切OK了。答案是做不到,因為這些科技也是人心發明出來的,科學這些機器不是人發明的嗎?還是它自己跑出來?所以這個人文都是要教育、教化,讓你明理,知道該怎麼做,問題就解決了。那你不明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你就愈來愈錯、愈亂,那就愈苦、災難就愈多,就是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共同需要的,不是中國人才需要,外國人就不需要,不是這樣。佛講的就更圓滿了,一切眾生都需要,沒有一個不需要的,不需要就不行。

  這次的活動,我們也希望弘法方面有一個新的進展。因為龍年代表變化,變化在六道裡面不是善就是惡,你變成善的還是變成惡的?變善的就往好的方向發展,變惡的就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就這樣。所以《十善業道經》,佛在龍宮講的,為什麼在龍宮講?因為龍是表法的,龍代表千變萬化。那這個龍就是代表我們人心,你的心千變萬化。那誰的心?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一天到晚,早上的情緒跟下午的情緒不一樣,下午的情緒跟晚上又不一樣,這個妄心是千變萬化的;在千變萬化當中,我們怎麼去掌握一個不變的原則?像雙龍那個珠,掌握那一個。你怎麼變?我有一個不變的來應萬變,這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好,我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