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觀世音菩薩.如何如理如法誦持大悲咒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4/12/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065-0007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第七段,「觀世音菩薩說欲誦持者應發如是願」,這是我們第七段。第七段的經文在經本第十五頁第五行,從「若有比丘、比丘尼」這裡看起。網路的同修大家注意聽就好,如果有經本就請翻開第十五頁第五行,沒有經本的同修大家注意聽。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要誦持大悲咒要先發願。誦持大悲咒,這裡舉出幾個不同身分的持誦的人,這個『者』就是人,『欲誦持者』,「者」就是要誦持大悲咒的人,有在家、有出家,我們一般講四眾弟子。『比丘』是出家男眾,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男眾,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比丘尼』是出家受了三百四十八條的比丘尼戒。此地這個是指出家眾,「比丘」,男眾受了比丘戒;「比丘尼」就是女眾,出家女眾受了比丘尼戒,那就稱為比丘、比丘尼。此地的經文比較省略了。因為出家眾受比丘戒就算是大戒了。一般出家先受沙彌戒,受了沙彌戒就稱為沙彌,出家的男眾受了沙彌戒他稱沙彌。沙彌戒學會了,能受持沙彌戒了,年滿二十歲才能去受比丘戒。如果還沒有滿二十歲,只能受沙彌戒,不能受比丘戒。所以這個地方也包括沙彌。比丘尼也包括沙彌尼,就是出家的女眾,受沙彌尼戒的出家女眾,稱為沙彌尼。沙彌尼戒她學會了,在女眾方面還有當中,沙彌尼受了沙彌尼戒,到十八歲的時候還要去學習式叉摩那尼戒,等於是比丘尼戒前面的預習,兩年,也是要年滿二十歲才能受比丘尼戒。所以沙彌尼跟比丘尼當中還有一個式叉摩那尼,這是女眾有多出這個式叉摩那,還沒有受比丘尼戒之前要先學兩年的式叉摩那尼戒,這個是比男眾多了一個。這是指出家眾。

  下面講在家眾,『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個都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只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優婆塞」是在家學佛的男眾,稱為近事男,近就是親近,事是奉事,親近奉事三寶的在家男眾,我們一般講已經皈依了。皈依之後,有的又進一步他受了五戒,有的再提升受菩薩戒。菩薩戒,一般在家優婆塞受的都是《瓔珞經》六重二十八輕戒這個菩薩戒,出家的二眾都是受《梵網經》的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實在講在家、出家都能通誦、都通用。只是在中國佛教在這個習慣上,出家眾受三壇大戒,第一壇沙彌戒,第二壇比丘戒,第三壇就是菩薩戒,菩薩戒就是依《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依這個經來受的,在家受菩薩戒是依《瓔珞經》六重二十八輕這個經來受的。菩薩戒是通四眾。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是專指出家眾受持的戒律。在家眾,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優婆塞翻譯中文意思是近事男。「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女眾,翻成中文意思是近事女,也是有受三皈、五戒,或者受菩薩戒,或者只有受三皈依,就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們一般在中國稱居士。這個就是我們佛門講的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在家有男眾、女眾,出家也有男眾、女眾,簡單講就是四眾弟子,這個四眾就包括沙彌、沙彌尼。

  下面講『童男、童女』。「童男、童女」,這個童,我們一般講還沒成年的男女稱為童男、童女,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也有在家,他雖然沒有出家,但是終身不結婚的,這個也稱童男、童女,他就不結婚的。這裡經文比較簡要,把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包含在裡面,經文舉出這幾個代表,我們要知道這個涵蓋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個意思我們要從這裡去理解,這樣才是圓滿。

  「欲誦持者」,那不管你是在家出家、男眾女眾、老的小的,「欲」就是你希望,要來誦持大悲心陀羅尼咒。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信佛的人誦這個咒,誦這個咒大部分是看到這個感應故事,真正聽這部經的人不多,但是誦這個咒的人是相當多,自古以來相當的多。為什麼要誦這個咒?就是聽人家講誦大悲咒的功德利益,感應的事蹟。一般在感應錄,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感應錄》,古今中外,自古以來感應的事蹟非常之多。在一般寺院也常常有人印大悲咒的小冊子,一本小小的,可以放在口袋的,後面簡單記載幾個感應的故事。有一些人到寺廟去上香,看到那些結緣的書,拿來看看,看到大悲咒這個感應的事蹟,他就發心要來誦持大悲咒。因此誦持的人也相當的多。

  下面講誦持大悲咒的心願,要生什麼心、發什麼願。『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個慈悲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儒家講的,惻隱之心就是憐憫心、同情心,這個每一個人都有。在外國他們講愛心。所以所有的宗教,我們淨老和尚講,基本的心態都相同,都是一個愛。所以在外國,我們淨老和尚就寫一個「愛」字,外國人,外國宗教看了,就是他們宗教的神、上帝,神愛世人,這個是所有宗教的一個共同點。在佛經裡面,其實我們看到慈悲心,就是世間一般宗教講的愛心,在儒家講惻隱之心。佛經為什麼不用愛心用慈悲心?這個也是翻譯經典的法師他考慮到,怕我們讀了這個經分不清楚。如果翻譯成「於諸眾生起愛心」,那在經典上講這個愛,有仁愛,也有貪愛,如果是貪愛,那就不是仁愛了,那就不一樣了,那心就不一樣了。怕我們把貪愛的心以為那個就是慈悲心,那就錯了,怕造成誤會。

  就像「般若」一樣,般若翻成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聰明智慧。翻譯經典的法師為什麼不直接就把它翻譯成智慧,還是音譯(照古代梵文那個音,那個文字的音,用我們中國的發音跟它接近的來翻譯,這稱為音譯)?也是怕人家起誤會。因為佛經上講的智慧跟我們世間人認為的智慧,世間人講的智慧,那個性質上是不一樣。世間人講的聰明智慧在經典上講叫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聰明智慧辯才。那世間的聰明智慧辯才有什麼問題?它障道,障礙自性的般若智慧,障礙我們不能明心見性。所以佛把這個世智辯聰列在八難之一,經上講八種難,就是遭遇到困難了,有八種,這是其中的一種,我們要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產生障難。因此翻譯經典的法師也非常慎重,怕我們誤會,如果翻成智慧,往往把世智辯聰,世間聰明智慧很高的、辯才很好的,認為那個就是經典上講的智慧,那就錯了,那就不對了。因此沒有翻成中文,用音譯,沒有意譯,沒有翻它的意思,就翻音,到講經註解再把它說明,這樣避免誤會。

  這個慈悲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翻成愛心,翻慈悲心,也是怕我們造成誤會。這個慈悲心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我們佛門講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用我們世間一般的話來講,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慈悲如果沒有理智就變成世間的那種貪愛之心,或者我們一般講溺愛,對子女溺愛。那些都錯了,以為那個是對他很慈悲、對他很有愛心,其實是害了他。為什麼?因為沒有理智在裡面、沒有智慧在裡面,都是感情用事。感情的慈悲心就是貪愛心,理智的慈悲心就是智慧心,真正的慈悲心。因此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如果沒有智慧,不理性,這樣的慈悲,在佛門也有一句話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那反而害了眾生,那方便反而出下流了,反而做錯事了。慈悲、方便,佛門講,佛教宗旨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有慈悲,沒有方便,不能利益眾生;有方便,沒有慈悲,那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往往就做錯了,反而害了眾生了。所以要有慈悲,也要有方便,所謂善巧方便,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個諸眾生,就是除了人之外,也包含其他。《弟子規》講「凡是人,皆須愛」,這儒家,它是講到人,以人為本。「凡是人」,不管是黑人、白人,什麼黃種人,赤色的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他是人,我們對他必須有愛心,也就是說必須有慈悲心來對待,雖然不同的族群,也要以慈悲心來對待。這「凡是人,皆須愛」,儒家講的。那佛門講得廣大了,眾生,這個眾生就包含動物、植物、礦物,全包括在裡面了。以動物來講,那人是動物,有情眾生;植物、礦物是無情眾生,器世間。我們就是有情世間,有情世間指動物。動物那就很多了,十法界都是眾生,如果扣掉佛,九法界,佛以下,菩薩,都叫眾生;如果以圓教來講,那十法界的佛也是眾生。所以眾生包含就是全部的。所以佛教的愛心、慈悲心它是圓滿的,因為對一切眾生,不但動物,連植物、礦物都要對它慈悲心,不可以去傷害、去破壞,這是慈悲心。

  那我們現在發心要來誦大悲咒了,我們有沒有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如果提到這個問題,恐怕我們自己也不太清楚,想一想,我對人也不錯,我對人也都滿慈悲的。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對人會慈悲;當你發脾氣的時候,那個慈悲心就不見了。起慈悲心,慈悲心大家都有。但是我們現在凡夫有時候對人,我們學佛的人對眾生也會起慈悲心,有時候就忘記了,有時候發脾氣那對眾生就會很不慈悲了。這個怎麼修?怎麼讓我們這個心生起慈悲心?還是要依戒定,起碼也要依《十善業道》、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比較能達到、能做到,在現前我們凡夫的境界從這個地方下手。如果我們常常瞋恨心很重,這個慈悲心也很難生起來,因為我們有貪瞋痴,我們剛才講了不理智、不理性。不理智、不理性的慈悲,做利益眾生的事又沒有善巧方便,往往以好心做錯事了,因為他沒有方便。有的人他不是真正有慈悲心,做了好事,有時候做對了,有時候未必做得對。

  這個話怎麼說?我舉出一個例子,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比如說我們佛門提倡放生,那放生這樁事情好事,是我們對諸眾生起慈悲心的一個具體表現。不然你說慈悲,你嘴巴講慈悲,那你對眾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你具體對眾生給他什麼樣的安樂,拔除他什麼痛苦,就比較不具體。那我們舉出放生這個例子,大家常常在放,這個大家就比較容易體會。放生,你也要去觀想,那個慈悲心才生得起來。如果沒有,我們就是跟人家湊湊熱鬧,像俞淨意公一樣,人家放了,跟著去放,放完了,這個慈悲之心未動於中,心中沒有生起慈悲心的念頭,只是跟著人家去做,自己沒有真正生起對眾生的慈悲心。所以要去觀想,觀想這個眾生牠被宰殺的痛苦。

  有一次我在馬來西亞,在古晉報恩念佛堂,我聽悟忍師跟我講,她說有一個居士,馬來西亞的,好像是捕魚的、抓魚的。那抓魚,我們都知道殺生。有一天,他自己的手被那個魚刺刺到痛得受不了,當時他就忽然覺悟到了,他說我這個手被這麼小小的魚刺刺到就痛到痛入心髓,那個魚我們一刀一刀給牠割,牠有多痛!這個時候大概是佛力加持,他的智慧開了,他就發願,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不再去捕魚,也戒殺吃素了,的確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因為他感同身受了,他自己被刺到,他會想到那眾生牠被殺牠也會痛,那想到這個他的慈悲心就真正生起來,生起來就得佛力加持。

  所以放生要真正生起慈悲心,用慈悲心去放生,你這個事情才做得好。所以放生,我們不是說貪功德這樣心去放,那就沒有慈悲心,是貪那個功德,那個福報也是有,但是不大,跟佛的心不相應。那貪功德的心,我只要放就好,我就有功德,他就不會用心去放,不會考慮到多方面。在我們台灣有很多道場放生,有大規模的、小規模的放。放到最後,被政府禁止了。我們停了很久沒放生就是政府禁止,不可以隨便放的。我們在澳洲布里斯本,布里斯本市市政府,他們澳洲有規定,我們在澳洲有放過生,幾年前我在澳洲放生,我們都要去市政府申請,你要放什麼?水族類的,還是走獸、還是飛禽,空中飛的,地上跑的、爬的,還是水裡游的?如果我們買水族類的,他要問你,你是鹹水的、淡水的,還是半鹹半淡的?你要先跟他報。報了之後,根據你要放的物種他就指定哪個地區你去放,其他地區你不可以亂放。亂放,一方面,如果這個物種不適合那個環境,放了牠不能生存,放了牠也活不了;另外就是外來種牠會去破壞原生種,原來在這裡生存的,然後放下去,可能會把那些原來的消滅掉。

  像印光大師在《文鈔》也回答一個居士有關放生的這些問題。過去在大陸內地有很多人發心做放生池,這個是寺廟大的放生池,那很多水族類的放在那裡面,魚,大大小小的。印祖講說如果你去買一隻大鯊魚來放進去,那你前面放的小魚統統被牠吃光了。印祖用個比喻,他說你這樣的放生,那比如你放一個土匪到一個善良的村莊裡面,把他放在裡面,然後那個土匪把全村的人都搶光光、殺光光,那你是好事還是不好?這個就要智慧,不能說慈悲那我就盲目的去放,反正我有放就有功德。有時候你放了還未必幫助眾生,反而傷害眾生。所以現在政府這個規定也是合理的,所以我都很支持這個政策,因為我們在澳洲就是這樣。我們在雙溪一條溪河,我有請莊行法師去請問區公所。他們說那邊的什麼泥鰍、什麼當地的,如果那邊抓的,放在那邊就沒有問題。如果外面其他地方的眾生要放在這個地方,第一個就是這個環境牠能不能適應?第二個會不會破壞這裡的自然生態?這些都要考慮的,不是買來隨便放那就有功德。

  所以放生,我出家,三十年前,基金會就開始放了。當初大家沒經驗,買了十幾布袋那個什麼,那個國語我不會講,那個台語叫「剌」(蜆),田螺,買了十幾袋,從一樓弄到十二樓佛堂去迴向,還買一些鳥。我們迴向完了,那個儀式舉行完了,我看那個鳥死了一半,然後那一布袋、一布袋拿去放,統統是死的,在佛堂就已經往生了,這樣放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後來一直改善,一直調整、一直改善,這個也是放生。在我們有做這個好事,不管是什麼心,有慈悲心、沒慈悲心,但這個事情就是要幫助眾生的。總是做了之後我們發現有錯誤我們就要改過來,不知道那就沒辦法,我們不是故意的。但是你沒有去做,那我們也不會知道這些問題,去做了才知道有這些問題。所以在這個當中也吸取很多經驗。

  明年我準備再來做一次比較大規模放生,現在我請盧居士去打聽、去接洽,我們怎麼放、怎麼買,這些都是技術性問題。另外就是如果你買淡水的、在本地的,比如說雙溪,你到菜市場,人家溪河那邊抓的,那你隨緣買隨緣去放,那個就比較沒有問題。如果你大批去買的,最好還是,我說申請這個也是如法的,他給我們指定說哪個地方可以放什麼、放什麼,那我們要去放,我們就去買那一種物種適合那個地區的來放。所以不管你有沒有申請,但是這個常識都需要的。但是現在政府規定,如果你沒有申請去放,被抓到要被處罰的。佛弟子我們也要遵守這個法令,因為這個是正確的一個法令,所以最好還是去申請。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慈悲,你沒有善巧方便也幫助不了眾生。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另外,我們可以讀《感應篇》,《弟子規》、《感應篇》,特別《感應篇》講得也很貼切。《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從這個地方來修,也慢慢讓我們這個自性的慈悲心不斷的顯露出來。這個善,在《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一個公案,一個元自實的人,元自實先生,古時候有這麼一個人,一元、二元的元,自己的自,實在的實。他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這個姓繆的對不起他,他恨死他了。有一天一大早帶了刀要去殺他,路中經過一個軒轅廟。軒轅廟在台灣有,其他,在宜蘭我看到有一間,宜蘭礁溪,這是供黃帝的、拜黃帝的。那個廟祝一大早起來要誦經,軒轅廟也誦經,誦《黃帝經》。他看到元自實從廟門口走過去,一大早天還沒亮,看他氣沖沖的。但是看到他後面跟了好幾百個凶神惡煞青面獠牙,跟著他走過去。沒有多久,看他又折返回來,這次回來,看到好幾百個好像天上的天神、天使,個個面容非常的和善。

  他看到很奇怪,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把他找來問了,就問元自實說你剛才是去哪裡?是去做什麼事情?元自實就講,他說那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我恨死他了,我剛才準備去殺他的。但是走到他家門口,他突然起一個念頭,他想到這個姓繆的,他上還有老母,下還有子女,母親年紀大了,那子女還年紀小,我把他殺了,他老母、他的妻女,妻子、兒女,誰來照顧、誰來撫養?那對不起我的人只有姓繆的一個人,其他他們家人是無辜的,那我殺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嗎?他就這樣想。所以這個人他還是很有善心,他想到這樣就算了,就不報復了,就放下了,放下這個報復的念頭,又回來了。這個廟祝,這個廟公,聽到他這麼說,他說那我明白了,他說你知道嗎?你剛才怒氣沖沖要去殺那個姓繆的,我看到你後面跟了好幾百個都是凶神惡煞,跟著你。你回到這邊,你回心轉意,你放下這個報復的念頭,一念慈悲心為他們家人想,你回來的時候,我看到你後面跟著很多都是天神、天使。他說你從現在開始努力斷惡修善,將來你的前途非常光明,前途無量。元自實聽到這樣滿身大汗,聽到這個廟祝跟他這麼一講,他真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努力的斷惡修善,存好心,做好事了,不敢再起惡念頭了。因為起一個惡念頭,馬上,這個壞事還沒幹,凶神就已經跟著;起一個善念,善事還沒做,那個吉神已經跟著。這個公案來解釋《感應篇》這個,你心起於善,你吉神隨之;心起於惡,凶神馬上就跟著。他怒氣沖沖,起瞋恨心,瞋恨心起來,那慈悲心就被障礙住了。

  那瞋恨心很重,佛在小乘經典講,「多瞋眾生慈悲觀」,那個瞋恨心比較重的眾生多修慈悲觀,對治瞋恨心。「多貪眾生不淨觀」,「多散眾生」,就散亂比較多的,「數息觀」,障礙比較多的念佛觀。那個觀想,每一個人的煩惱毛病,比較偏重的習氣不一樣,看哪一個比較重,先對治哪一個。那我們如果脾氣很不好,可以修慈悲觀。那慈悲觀要怎麼觀?就是從憐憫眾生這方面去觀。儒家也講,恕道終身可行。這個人五逆十惡,要想到他的本性也是善的,那他造了這麼重的罪業非常可憐,佛經上講「可憐憫者」,無知造了這個重罪,我們用憐憫心去看,慈悲心去看待,希望他能改過向善。不要起瞋恨,起瞋恨就結冤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修慈悲心,我們具體的做法就是放生不殺生,戒殺、吃素,這是具體的做法,戒殺、吃素就是啟發我們慈悲心的一個具體做法。所以我們放生,每一次放生我們總是不斷要提起自己的慈悲心。那有的人他的確慈悲心還沒有生起來,但是他有個念頭要跟人家去放生,我們也鼓勵,去玩,去玩也好。因為他來這裡玩,他現在看了是沒感覺,但是看久了他也會有感覺,為什麼要放生?他在內心深處也會啟發他的慈悲心。所以帶小孩來也是,老的、小的統統可以帶來,我辦這個大型放生主要的用意是這樣的。有的人聽說又可以去玩,那他就來了。只有去放生,不玩,他可能還考慮,不會來。所以我們有放生一日遊,放完就去玩。明年,我是打算去,因為在內地要放的要選擇性的買,大規模可能沒有辦法買那麼多,那參加人多,我們可能要買大海的,漁船的。莊行師跟我講,他說那個漁船捕魚,晚上出去,早上回來,一船回來,要整船跟他買下來,就開出去,再去放。這樣也是方便、也是可以。現在盧居士他有講了很多放生的技術性問題,因為盧居士他自己常常去小放生,買個水桶,買幾個去放,他也放得很有經驗。那莊行師他也放得很有經驗,以前他們都租海釣船去放。

  所以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我們從戒殺放生,發脾氣多多觀想眾生的可憐、他的無知,這樣我們慈悲心就能生起來了。那慈悲心生起來跟觀音菩薩的心才會一樣,一樣才會相應。因為觀音大慈大悲,我們不慈不悲,那就心態不一樣,他就沒有感應。如果你的慈悲心愈大,感應就愈大,這個是成正比例的。像我們淨老和尚以前常講,周邦道夫人,周師母,特別有慈悲心,對學生比對子女還照顧,真的是菩薩心腸。有一次,他們逃難到貴州,一個學生病重不能呼吸了,死了。她就覺得非常的難過,覺得很對不起他的父母,跟著我們跑,沒有給他照顧好,照顧到死了。所以周師母她就到那個關帝廟去發願,發什麼願?她說她寧願把她自己的壽命減掉,讓那個學生能夠回過來。她是真心去發願,那真的那個學生就醒過來了。醒過來就問他,你剛才都沒有呼吸了,那你去哪裡?他說到一個很暗的地方、很遠的地方,前面都看不到,往前一直跑。那神識離開身體了。但是他忽然聽到有一個聲音,就像師母在叫他的聲音,他就折回來了,那就醒過來了。這是感應,周師母的慈悲心加持他,求關聖帝君幫忙,把那個學生壽命延長。

  在小乘經典修慈悲觀,這個我們一般凡夫也可以參考。要修到觀音菩薩這個大慈大悲,那不是我們這個境界可以達到,你必定要修《金剛經》,破四相、破四見,那你才能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跟觀音菩薩就一樣了,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對眾生那就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個要破四相、破四見才辦得到。我們四相、四見還沒破,先從愛緣慈提升到眾生緣慈,我們先這樣修,現在眾生,去放生就是眾生緣慈。眾生緣慈提升到法緣慈,法緣慈再提升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這個發心非常關鍵,所以我們要多講一點,讓大家知道怎麼來修。

  我們從這個地方,《感應篇彙編》元自實這個公案,我們可以依照這個公案,常常以這個例子來提醒自己怎麼生慈悲心,像元自實他就是一念慈悲心。這個人對不起他,他恨到要去殺他,那你就知道他是有多麼對不起他,他才會恨得那個樣子。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大概他不會去要他的命。他要他的命,那這個人不曉得做什麼,對他傷害有多大,他才會這樣。但是他改造命運就是那一念心他轉過來了,他那一念心怎麼轉過來?他為他們家人想,替他家人想,那一念心就是慈悲心了。我們遇到有很多事情,我現在也是遇到有很多逆境、逆緣,從這樣去觀想,慢慢這個心就平淡了,就原諒別人了。儒家也講,恕道終身可行,你饒恕別人,這是終身都能做的,就原諒別人,把原諒自己的心去原諒別人,先從這裡這樣修,我們慈悲心慢慢就能夠生出來。

  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下面講的是發願,發願在佛門是一個重點修行。我們修淨土,大家都知道三資糧,信願行,願是一個中心,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願在世間法來講叫立志,我們一般講叫志願,這個志願。以前,我記得讀小學讀一年級,好像讀二年級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講,還是三年級,我們老師就給我們講,你們有沒有什麼志願,將來要做什麼?有的說要做醫生、有的說要做科學家,那我們有一個同學說要做總統。我們下課之後,我們就在開玩笑,有的人說他要去當挑糞的,那小時候開玩笑,童言無忌,大家有的講真格的、有的隨便講。現在的大學在考試,也有填第一志願、第二志願,你的意願要做什麼、要學什麼?這個就是我們世間法講的立志,人立志,他就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人在世間沒有立志,那一生就一事無成,他什麼都做不成。有一個目標、方向,從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他在這方面就會有成就。學佛,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一樣,一個道理。下面,觀音菩薩教我們跟著他發願,我們先看第一句: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這個『南無』是皈依、恭敬的意思,『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那什麼叫「速知一切法」?「願」就是我發願,我很快速的能夠知道一切法。最近我們淨老和尚一直勸我們同修看海賢老和尚光碟。那海賢老和尚他在光碟裡面講,我什麼都知道。這個就是這裡講的知一切法,什麼都知道,知一切法就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這句話也不能隨便講。什麼都知道,什麼樣的人他才能什麼都知道?現代科學家他也不敢說他什麼都知道,科學家不敢講。所有的人都不敢講這句話,他什麼都知道。但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人,他真的是什麼都知道,是一點不假。所以海賢老和尚講,他什麼都知道。我們淨老和尚講,他明心見性他才可以講這句話。他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講這句話就是大妄語。可見得他講出來就是他明心見性,但是他不說。知道,他不說,因為這他師父交代的,你明白了、知道了,都不能講,不可以講、不可以指手畫腳,比手畫腳,不可以的。為什麼不可以講?講人家不相信,他給你毀謗。我們發願要速知一切法,就是要趕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目標,不管修哪個法門最終目標都是這樣。下面第二個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眼』,眼睛,這個『智慧』,我們現在人有眼睛,但是沒智慧。我們在《了凡四訓》也看到,《了凡四訓》裡面講,護持正法,就是護持人天眼目,在六道裡面人天的眼睛。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睛,他就看不到路了,不知道方向,走路如果沒有人帶那就很危險。但是我們現在有眼睛,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智慧眼,那比那個眼睛瞎掉更嚴重,沒智慧,沒有理智去分辨、判斷事情。現在是愈來愈嚴重,因為現在的人接受的教育,它不是真正的教育,學了一些知識,沒有智慧,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都分不清楚,是非顛倒,我們講不理智。所以我們要求觀音菩薩加持,『願我早得智慧眼』。如果沒有智慧,就像沒眼睛一樣,是非善惡你無法去分辨,往往把對的看作錯的、錯的看作對的,顛倒了。下面一句: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這個求大悲觀音菩薩加持,『願我速度一切眾』,「願」,這是我們發願,「速」,就是很快的度一切眾。我們發了願就要學習,不學習,發了願變成空願,在觀音菩薩面前念一念,念完也就沒事了。發願,我們要知道信願行,那個願後面要有行,要有行動,跟念佛法門是同樣道理,你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那這裡發願,你後面要有行跟上來,要有行動跟上來,不是願發一發就沒有了。支票開一開,然後後面就領不到錢,不能兌現,這個就錯了。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心願,要速度一切眾。有這個心,我們就會盡心盡力去做度眾生的事情。我現在我沒能力,我又還沒有得智慧,又還沒有開悟,我們怎麼度?那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一個方法,勸人家看光碟、看網路也是度眾生,或者你去貼廣告,貼那個南無阿彌陀佛,那個都是度眾生。以前我在家,師父說,登個報紙、貼一句佛號,都度很多人,還有在電影院。以前我們汐止那個老式的電影院都廣告,一個月好像三十塊。我就去買,然後每一次放映,他就會打一個「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請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他打一打,然後我們一個月三十塊給他,他就給我們打一個月,這個也度眾生。所以老和尚教我們,我就去做了。印那個貼紙。

  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勸大家效法廣東潮州謝總看光碟,幫助很多人改過向善。所以明天我就試帶,我就帶個頭,抛磚引玉,明天在三重別院看謝總到馬來西亞華嚴講堂報告的心得,他帶的心得。我在澳洲帶大家看了一集就回來了,明天就可以把它看完,有時間的同修歡迎大家可以隨喜。大家願意來看就是度了,我度大家,你們再去度跟你有緣的人。那你要有具體行動,不是觀音菩薩面前願發一發,然後後面什麼都不做,那這就有口無心了。所以「願我速度一切眾」,現在用光碟這個是很方便的,因為現在沒有老師,用這個來代替。這個方法我很早就想過,只是沒時間帶,這個要有人帶,不然光碟大家都有,你在家裡也不看;網路也有,你未必會看。為什麼要找大家去集合在一起?依眾靠眾,不然你在家,這個時間你未必會看。如果你在家裡能看,當然也是可以。但是你在家可能有其他事情,或者你提不起來,不想看。在那邊再不想看,像謝總第一批找的,前面找的人去,去到那邊大家都心不甘、情不願的,但去了也沒辦法,只好坐下來,看到最後得到法喜了,欲罷不能了。因為他還沒有嘗到法味,當然他沒有法喜;他嘗到法味,他就有法喜了。我們速度一切眾就用這個方式,非常好。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善巧方便,我們才能幫助眾生。這個『善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幫助眾生必須有善巧方便。如果只有慈悲沒有善巧方便,你有這個心,但是幫不了眾生。有方便沒有慈悲,那可能那個就是爛慈悲了。所以這個方便也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善巧方便。像廣東潮州謝總他也是一種善巧方便,他請那些,他都度流氓、度貪官污吏,度這些不好的人。這些人怎麼願意去聽光碟,那麼乖?他說用騙的,他騙來的。他那個是善意的謊言,這個在佛門叫善巧方便,你不這樣他不來。但來了,是真正給他得好處,不是傷害他的,是幫助他,這個叫「善方便」。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都要學習。我們有這個心我們還是學不會,我們就求觀音菩薩來加持,觀音菩薩會幫助我們開智慧,懂得這些善巧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這個『速』就是很快的,『乘』就是我們乘車、乘船,『般若』形容為船。我們三時繫念也念「阿彌陀佛,無上醫王」,第一大願,把佛法比喻作慈航,好像一艘船。這艘船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這個般若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就是《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要「速乘般若船」,也要修,不能念一念就沒事了。那怎麼修?你要學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去照。那怎麼照?離心意識,跟禪宗一樣,離心意識參,那個就是照。不會!不會,求觀音菩薩加持,來幫助你。因為佛法它有漸次教、有圓頓教,佛法教學,他沒有定法,看根器、看時機,你能接受圓頓教那就能速乘般若船了。這些觀照功夫我們不會用,那就念佛、念觀音也可以,如果會用那當然事半功倍。

  所以你要速乘般若船,我建議你去讀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讀會一段、一句了,你很快就會了,知道怎麼去乘這個船。《金剛經》,你真的懂得一句、二句,那就全部都能貫通了。六祖示現給我們看了,他經也沒有聽完,他也不認識字,也不會念,但是他開悟了,真開悟了,聽到無住生心,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就後面不用講了。這個般若要講,我們要速乘般若船,我們就要講《般若經》。《般若經》的代表是《金剛經》,《金剛經》權威的註解就是江味農老居士集歷朝歷代《金剛經》註解的大成,把它會集起來,我們看了他的註子才懂得什麼意思、怎麼修。要快就要讀這個。昨天晚上睡覺前我也看了一下。所以發了這個願你要去學,不是發了願就睡大覺了,沒事了,不是這樣的。那學了不通再求觀音菩薩,這樣才會有感應。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我們為什麼在六道生死輪迴(經典比喻作苦海,頭出頭沒)?因為就是沒般若。如果你有般若,那怎麼會在苦海裡面受這些冤枉苦?不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就是沒有般若,沒有般若是什麼?都是煩惱。這個苦海是果報,煩惱是因,我們貪瞋痴,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這些造成六道輪迴的苦海。我們發願『早得越』,就超越。超越必定要斷見思煩惱,最起碼,那最少、最少也要斷見惑,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個真的有難度,我們一生很難達到,不要說見思都斷,斷個見惑我們都辦不到。現在我們遇到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越苦海真的有希望了,那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其他的法門叫豎超三界,這個法門是橫超三界。見思惑一品沒斷,只要能伏惑就能帶業往生,就有把握。這個對我們來講,大家都可以達到,而且時間還不用太長,如果根據《彌陀經》講,最長七天。你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來念佛,真的早得越苦海,現在除了淨土,其他法門我們很難超越,因為要斷煩惱,這個難度太高。有了淨土法門,那早得越苦海就不是空話,是實在話了。連那個五逆十惡都能夠超越,那何況我們?但是你要信願行,就可以很快超越這個六道的苦海。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這句是講『速』,快速,『戒定』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樞紐,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要開智慧,一般的通途法門,就是要得到戒、得到定那才能開智慧。智慧開了才能斷煩惱,斷煩惱才能超越苦海。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學的總原則,就是修戒定慧。包括我們淨土也是修戒定慧,念佛念到一心就是得定。定要戒來幫助,戒是方便,目的要得定。得定,定還是方便,目標是開智慧。那你很快得到『戒定道』,那智慧很快就開了,開智慧那問題就解決了。我們求大悲觀世音來加持,讓我們很快速得到戒定,得到「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涅槃』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是不生不滅,我們自性本不生,無生,這是涅槃的意思。不是說人死了叫涅槃,不是那個意思。翻成中文是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什麼寂滅?無明煩惱沒有了,叫圓寂。不是人死了叫圓寂。如果人死了叫圓寂、叫涅槃,那每一個人統統是涅槃,都圓寂,反正人死了就叫圓寂、叫涅槃,這個意思不能誤會。你還沒有死你就可以證得涅槃了。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這個是大乘經當然指的是大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願我早登涅槃山』,這個「山」比喻高,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這個都是講自性,自性清淨『無為』,「無為」就是無生無滅,無為法,真如無為是真正的無為。在《百法明門論》把所有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條,九十四種都是有為法,六種無為法。六種無為法,真正的無為就是真如無為,其他是相似的無為。比如說舉出虛空無為,我們看到虛空,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它還是這樣,那無為,它沒有生滅、它沒有變化。這個是無為,但不是真正的無為,是相似的無為,只有真如無為才是真正的無為。這是《百法》裡面列出來的。『願我速會無為舍』,就是能很快速的去體會到無為法身。所以下面講: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早同法性身』,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願我很快的證入「法性身」。這個法性身簡單講叫法身,在印度梵文講毘盧遮那。說毘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報身,盧舍那佛;法身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是遍一切處。所以『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這個是發願我們回歸到法身,在淨土講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法性,回歸到常寂光,這是成佛了,圓滿了、成佛了。

  好,上面這個發願,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那下面還有一段,還有三首偈頌、一段長行,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因為明天我們三重淨宗別院我要帶大家看光碟,看到晚上八點半。後天,接著又是一場繫念法會。法會完了,五號,接待日本中西法師到台中,到雙溪參觀、到台中看江老師。六號,我就下高雄,七號,岡山做法會。接著回來,又十號要到大陸去。我們下一次是在明年一月份,一月份回來,確定時間再跟大家通知,明年一月份,我們回來,那有時間我們就來繼續接著講。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