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的意義—根不能忘記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3/4/9 台灣宜蘭羅東鎮南豪社區活動中心 檔名:WD21-143-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清明節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宜蘭羅東妙音淨宗念佛會,每一年例行性的清明祭祖三時繫念法會,今天我們這裡的同修請悟道來主持今天的法會。前幾天在大陸東北的同修啟請悟道今天這個時間能夠跟大家講一講清明祭祖的意義,大陸同修都是透過我們網路來參加一起共修,這個講題也符合我們現前法會的性質。
清明祭祖,是我們中國傳統優良的文化習俗。為什麼要祭祖?祖先有很多我們都沒見過,不認識,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父母,對於父母那是最近的,這個當然都見過。再遠一點就是祖父母,這個也都會見到過。再遠一點就是曾祖父母,可能我們有人見到過自己的曾祖父母,有的人就沒見過了。再往上推,久遠的祖先我們當然沒有見過。但是我們現前的父母,我們見到了。我們這個身體生自於父母,我們的身體從父母這裡來的,當然父母再往上還有父母,我們的父母也是有父母來生育的、來照顧、來生長的,所以一直往上推,當然就有歷代的祖先,每一代都有父母、兒女。在《論語》上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論語》上大家很熟悉的兩句話。現在這兩句話大家都聽過,但是很少人進一步去理解這兩句話它深廣的意義,就很少人自己去了解;也很少人在講解說明這兩句話的意義,這個我們只能在古書,還有近代的賢達他們有一些註解,我們自己發心去看,才會知道一點道理。如果自己沒有去看、沒有去聽講,對於這兩句話,雖然聽過了,對它真正的意義也不甚清楚、不太了解,只是聽說。
大家在這個季節都要放假,都要拜祖先,反正大家都要拜,我們也跟著拜,不了解它的意義,這個是現前我們社會上大多數的現象。因此東北的同修啟請,這個也是非常有需要。而且這個講解,也不是講一次、二次我們就能夠記住,每一年都要講一次。就像拜祖先,不是拜一年就好了明年就不用拜了,今年拜,明年還要拜,後年還要繼續拜。為什麼定每一年要拜一次?其實清明是一次,還有冬至也是祭祖,在古代有春秋二季,如果再加上中元,那就三次了。一般我們現在在台灣社會,大概清明這個是比較為主的,這一天大家都放假。最近清明連假日,清明放假就是要給大家去掃墓、去祭祖、去拜祖先的,所以定為國定假日,這個是國家定這個節日它的意義在這裡。海外的華僑也有祭拜祖先,特別像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印尼,特別是馬來西亞這些華人,對自己的祖先、傳統文化,他們雖然移民到外國,國籍不一樣,但是對這個歷史文化他們都保持得非常完整,這個也是海外非常難得看到的現象,甚至比我們國內要做得更好。
為什麼祖先那麼久了,要拜祖先?祭祖就是教育,現代人,西方人、西洋人他不懂中國祭祖的意義,他們認為那是迷信,祖先都不在了,你拜那個牌位、拜那個木頭幹什麼?迷信。為什麼還要供飯、供菜?他也不會來吃,你供那個幹什麼?那個是迷信。中國人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也覺得這個迷信,拜這個幹什麼?大家都去信基督教就好了,什麼都不要拜,不是更簡單、省得麻煩嗎?所以我們傳統這個習俗,祭祖的意義不能不常常講。就像你每一年要拜祖先、要祭祖,每一年要拜,為什麼?如果十年再來拜一次,恐怕就忘記了,就不會再拜了。一年拜一次,也就是年年提醒,這個時間隔得不是很長,還不容易忘記。現在有定國定假日,那就更不會忘記了,大家也知道清明節到了要掃墓、要拜祖先,它的意義、它的用意也就在此地了。
講到教孝,是治國的根本,這個講到政治,現在講政治。中國的政治哲學是從自己開始,四書裡面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辦政治先治好自己。這個治,現在叫管理。國父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叫做政治,以這個話的定義來講,管理眾人之事,不一定當官的;當官的管理眾人之事,你開一家公司,你開個小商店,有三個人、五個人,你要不要管理?你一個家,你要不要管?你管不好,一個家就亂七八糟了;你一個企業、一個事業,你也做不成功。所以你要把一個家齊,齊就是整齊,就是管理得好,你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從修身。修身從哪裡做起?從孝順父母做起,這是大根大本,對父母都不孝了,那你修什麼?你對父母能盡孝道,才會友愛兄弟,「入則孝,出則悌」。悌就是對兄弟姐妹大家友愛,就是兄弟姐妹像手足一樣,好像手跟腳是一體。友愛兄弟,你到外面交朋友才會有信,才會互相幫助。在君臣,就是領導、被領導的,你才能盡忠,有忠信。所以中國的政治哲學是管理自己,自己要做好,修正自己,你的家人才會向你看齊。
我們淨老和尚生前提倡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就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根大本,所以稱為三個根,儒、釋、道三個根。這個也是我們淨老和尚在世勸導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來學習,不但勸中國人,勸外國人都要學,外國人也有父母,你也有祖先。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把祭祖推廣到國際、推廣到其他的族群。我們首先在台灣,二OO八年三月三十一日,我們老和尚第一次叫我在善果林,淨宗來辦祭祖活動。後來大規模的在香港,二O一二年。後來推廣到英國,威爾士大學校長他來香港參加祭祖法會非常感動,他也邀請我們老和尚到英國去辦祭祖。當時我們老和尚就問我,他說他請我們去祭祖,我們現在辦的祭祖主要是對我們的祖先,中國的祖先;那英國人,我們總不能叫英國人來拜中國的祖先?這不對。怎麼辦?當時我就給我們師父建議,我說師父你在威爾士大學辦漢學院,漢學院是中國的,但是他們本身學校是英國的,我們現在祭祖就用一個「世界各民族萬姓祖先」,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族群統統有了,這樣就可以,他們也可以拜,我們也可以拜。只是這個儀式,採用我們民國初年定的祭祖,孔廟祭祖的儀規。但是我們那個牌位,全世界的國家、國籍都列上去,就一個涵蓋性的。因為這個祭祖就不分什麼國家、民族了,你都有父母,你應該都要紀念你個人自己的祖先。所以這樣我們在英國倫敦、在威爾士都辦祭祖,而且也辦三時繫念法會,休斯校長他們學校這些主要的主管,大家都來上香,來參加三時繫念。後來又推廣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總部辦祭祖。這三年因為疫情就停下來了,也剛好去年我們淨老和尚圓寂了。
所以祭祀祖先,也得到無論哪個族群,大家都很歡喜,樂意的接受,因為各人都有各人的祖先,你要拜你自己的祖先,這是應該的;不是你的祖先,當然你不能去拜,你要拜你們族群的,你們的祖先。所以這樣祭祖也就圓滿了,世界各民族萬姓祖先,統統圓滿了。在國際上的場合,我們就是用這樣的名義來祭祖。那也是用中國祭祀的禮儀,因為他們外國沒有這一套,先用我們這一套。以後看看有沒有去制定一個全球通用的祭祖的禮儀。在我們中國地區,就是用我們中國傳統的,這樣來祭祀。所以祭祖主要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兩句如果做到,這個世界也不用軍隊,也不用警察。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兩句真正能做到,就天下太平,真的世界和平了。世界和平是全球人類所共同嚮往的,但是只是個理想,不能實現,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找到根本,根本就是要教孝。他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甚至殺父殺母,你說還有什麼人他不能殺的?所以「百善孝為先」,要從教孝開始。所有的善都從這個孝發展出來的,孝敬,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這個中華,也涵蓋所有的族群,全球的人類。中華不是只有一個族群,你看在中國,我們小時候讀書,漢、滿、蒙、回、藏,不是只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這五大族,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合起來叫做中華民族。如果擴展到全球,就全球的人類各族群。所以這個不是單一的族群,只是說每一個族群都有它人數比較多的、比較少的這樣的區別,這些我們都要明瞭。
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對眼前的父母要謹慎的照顧,終就是臨終、命終,父母臨終,要謹慎來照顧,這個時候最需要兒女來照顧,兒女盡孝也是在這個時候,臨終要慎重。在我們佛門,淨土宗念佛法門有臨終助念,這個慎終是可以說最圓滿的。八小時不能動,要幫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勸父母要放下萬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西方去作佛,這個孝可以說世出世間的孝都盡到最圓滿、最究竟的。幫助父母去作佛,這個不是世間的孝能夠相比的,世間的孝、出世間的孝都達到究竟圓滿了。作佛就能回來娑婆世界再度眾生,這個是我們淨宗最殊勝、最圓滿的地方。慎終,謹慎處理父母臨終、命終的事情,不能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現代人不懂,沒有接受這個教育,父母一死,在醫院一斷氣,馬上送冰櫃,馬上下寒冰地獄,死了父母就像死一條狗一樣,甚至連一條狗都還不如。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兒女不懂事的,就是這麼處理,有時候你要幫都幫不上忙,就連我自己的親戚,有時候都使不上力。兒女他不懂,我們去幫他,他已經送進去了,都不等我們一下,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什麼叫慎終?對眼前的父母要謹慎的照顧。現在這些年比較好,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知道這個了,所以知道要助念。馬上就穿衣服、哭,這個是對父母往生西方產生障礙,本來是要孝順,變成不孝了。
《論語》裡面講,孟懿子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生,你要照顧他的生活,養生、養心、養父母的性,讓父母得到歡欣,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需要照顧。「生事之以禮」,依照這個禮,禮有一定的標準,怎麼照顧父母。像《常禮舉要》講的,兒女怎麼來侍奉父母,它有個規則。「死葬之以禮」,這個喪禮根據父母在世身分、地位,它的規格不一樣,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太過,超過他的身分,這個不合禮;不及也不合禮,要剛好合乎他的身分來辦他的喪禮。
像孔子的弟子,他最得意的門生就是顏回,顏回很窮,也沒有身分、地位,貧窮、貧賤。顏回死了,他又早死,他的同學說要給他辦得風風光光的,辦得很殊勝的。孔子就不同意,說不可以這樣,這個就不合禮,因為他也沒有社會上身分、地位,你給他辦像當官的那個身分、地位的禮,是不對的,不可以。雖然他是聖人,但是做事都要合乎禮節,禮要有節度、節制,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所以「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祭祀,每一年清明、春秋二季都要拜。為什麼拜?怕子孫忘記,所以拜那個牌位,還有我們中國的祠堂。前幾天,我弟弟帶我去我母親娘家這邊在汐止鄭氏的祖厝。以前我們姓鄭在當地也是大族,這個祠堂年久失修,老一輩的也都往生了,我弟弟發心把它重新蓋。召集這些族人回來拜祖先,每一年拜祖先。有族譜,我們祖先從明朝什麼時候、從大陸什麼地方過來的,都一代一代列得出來。過去我們有一個族親在台北縣政府上班的,他發心來整理這個族譜,整理好一冊一冊的。另外他畫一個大表解,就像我們黑板那樣,比那個還長。就像我們佛經做科判,那樣的模式,一代一代列出來。包括我弟弟,他們都列在裡面,我弟弟他的太太是什麼名字,兒子叫什麼、女兒叫什麼,現在又有孫子了,又叫什麼,都寫上去。我的名字也列在裡面,旁邊括弧出家,出家沒有太太。就是看那個表一目了然,我們祖先從哪裡來。
祠堂就是我們中國人他的根,祠堂是我們家族凝聚的一個聚會的場所。大家要知道,我們中文這個「親」,親人這個親,旁邊有個見,看見的見,見是什麼意思?你親人,你自己的家人,如果很久都沒有見面,你在路上碰到你會認識嗎?不相識了,不認識了,好像陌生人一樣,是不是?因為沒見面,所以你要見面才親。但是平常大家各忙各的,士農工商,有的在各地不同的地方去工作做事業,也不能常常碰面。就是清明祭祖或者冬至祭祖,或者過年團圓這個節日大家放假,像清明祭祖現在連假,大家回去祖先的祠堂,這些親人大家回去拜祖先,拜祖先大家就會碰面了。平常沒有時間碰面,這個時候大家就聚會,就碰面了。碰面,一定會談,你現在在做什麼、從事什麼事業、做得怎麼樣,一定是這樣交流,這樣就親了。就是常凝聚,這個也不用講團結,本來就是一家人,這樣就是一個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家和萬事興。
中國古代這個家族現在沒有了,抗戰以後就沒有了,抗戰前還有,我們老和尚常講,家是我們每個人他的一個歸宿。以前的家族都有個大家長在管,所以家庭有家訓、家規,這個也是穩定國家社會的一股主要的力量,主流的力量。因為你家不能不管好,不管好,這個家就亂了。管好,你一定要有規矩,要有家訓。你一個家族,少的幾百個人,大的幾千人,這個家族管理好,有很多很多的家族,形成就是國家了。家族好了、安定了,國家自然是長治久安,所以這個家族給國家治安很重要的一股力量。現在家族沒有了,社會就很亂,家庭也很亂。小家庭,他不懂得倫理道德,要照顧父母,兒女現在不喜歡跟父母住在一起,沒有天倫之樂,沒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那個天倫之樂就不見了、沒有了,這個是現前的情況。人與人之間,不要說一般人,就是自己的親人都不親了。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才很極力的呼籲要恢復中華傳統文化,這個是很重要的,要教育。一昧都是學西方的,西方現在都要到東方來找東西,不然現在世界這麼亂,那個不是科技可以解決的。人的問題,科技解決不了。人的問題,還是要人來解決,人怎麼解決?你沒有教育好,人的素質沒有提升,只是會愈來愈亂。這些災難都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製造出來又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還怨天尤人,罪業就更重了,不但問題不能解決,問題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麻煩。必定要回歸到佛菩薩、聖賢的教育,這個世界才會有救。這個話也是一九七O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他提出來的,說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的社會秩序要恢復正常,必定要提倡中國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他跟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對話講的,這有記錄下來,也有翻譯成中文,在我們台灣有賣,《展望二十一世紀》。這本書在台灣有賣,英文翻成日文,日文翻成中文。所以我們老和尚在世,這個書也買很多送給大家。所以這個話不是中國人講的,是外國人講的。中國人自己要反省,自己的祖宗不要,還要外國人來提倡;提倡了,我們還不相信,那真是大不孝,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祭祖,就是教育後代子孫,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我從哪裡來的,這個根不能忘記。所以祠堂是我們的根,如果祠堂沒有了,根也就沒有了,大家真的不認識了。
十幾年前我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我去那邊講經,那個副會長,原來我是第一任會長,後來我也沒有時間,就找一個我們台灣移民過去的趙居士當會長,他去找了一個副會長,也是台灣移民過去的。有一天請我到他們家的別墅,他們家的別墅很大,也請我到他們家去吃飯,副會長跟他的太太出來招待。那個時候我剛好把我弟弟拿了一本我母親那邊他們族譜,帶在書包。吃飯就問起貴姓,她說姓鄭,我說妳從台灣哪裡來?她說從汐止。我說我母親是汐止的人。她就說,我們汐止鄭氏家族,以前每一年都有聚餐,她都有去參加過。後來我聽到她這麼一講,我把我弟弟拿給我那個族譜拿給她看。她說,她的名字在裡面。沒有這樣講,我也不認識她,以為她是什麼人,原來是自己的族親。
所以祠堂是根,現在祠堂沒有了,根就沒有了。比如說我們這邊,我們羅東陳議員去出國旅行,他女兒來代表,這很孝順,代表父親來參加我們清明祭祖繫念法會,很難得,我們都很讚歎,這個就是根。像傳師,有一年我去漳浦做法會,傳師跟我去妙空法師那個法泉寺,傳師說我們祖先好像是漳浦的。結果真的去找到他們的祖厝,姓吳的。所以這個都是一個祭祖,這個叫尋根。所以我們現在不要受政治的影響,不要政治立場不一樣,然後去否定自己的祖先、不認同自己的祖先,那是大不孝,怎麼可以這樣?選舉是選舉的事情,選得上、選不上都有命運,不可以為了自己政治主張來否定自己的祖先、否定自己的歷史,這是大不孝,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一定要懂,不要受這些影響。
祖宗這些才是久遠的,所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像我們老和尚提倡的,現在這個《小兒語》、《聖賢根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這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聖賢經典,不能不教子孫讀。子孫不讀這些聖賢書,他就沒智慧;沒有智慧,他就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所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祖先離我們很遠,祭祀不能不至誠恭敬。「子孫雖愚」,子孫雖然他的天分不是很高,你也一定要讓他讀經,「經書不可不讀」,聖賢的經書一定要讀。天分差,人家讀一遍,你讀十遍,總是會懂,完全不讀就愚痴了。現在的人大學、碩士、博士都沒智慧,他頭腦很好,但是沒智慧。什麼叫愚痴?不是說你的學歷很低,學歷高是他的專業領域,跟這個不一樣;做人處事,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搞不懂。為什麼搞不懂?因為他不讀經之過,不接受祖先的教導,那你就沒智慧了。這個很重要的!所以,祭祀是我們中國傳統優良的文化,我們老和尚把它推廣到國際。要從這個根教起,世界才會和平,不然大家都自私自利,都是幹損人利己的事情,都是在競爭、鬥爭、戰爭。你說你幹的是這個事情,又希望得到世界和平,你說怎麼可能?因果不相應。你造的是不和平的因,痴痴的想要得到和平的果,怎麼得到?佛法講因果,你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你那個因不對,你怎麼得到好的果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從根救起,這是普世教育。
祭祀是我們中國本土儒、道,像我們宜蘭這邊宮廟很多,古代都是擔任社會教育的。儒、道是中國本土的,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印度佛教傳到中國來,湯恩比教授他在《展望二十一世紀》裡面講到,他說中國儒、道有那個心量接受印度這個外來的佛教文化;接受了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所以現在變成儒、釋、道三教。像我昨天去拱北殿,汐止拱北殿仙公廟,當中供呂仙祖,這邊供釋迦牟尼佛,這邊供孔子。友宮有個慈惠堂,去那邊交流、參拜,我也跟大家講,我說我們這個供的是呂洞賓,他最早提倡多元文化的學習,儒釋道,全真派的。這是湯恩比教授講,事實是這樣,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所以現在佛教變成中國本土的,它已經融入中國的儒跟道。為什麼它能融入?其他的宗教傳過來它無法融入我們中國本土的,為什麼佛教可以?佛教也是外面傳來的。佛教,就根據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的,佛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還有戒律有一條叫隨方毘尼,隨各地方、各地區,隨順他們當地的風俗民情,尊重他們當地的文化,然後去那邊把佛法介紹給他們,那當地人就樂意接受。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裡面講,中國的本土祭祀,跟印度傳來的,為什麼中國人能夠樂意接受?因為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弘揚佛法,蓋的寺廟是中國的宮殿式的建築,他不是蓋印度廟。那個印度廟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去新加坡看有印度廟。中國人最仰慕的就是皇帝,以前交通不方便,如果有人一生能夠到京城看看皇宮,這個就見過世面了,所以當時印度的法師傳佛教到中國來,中國的皇帝他也尊重我們的文化,到處蓋宮殿式的。每個地方有佛教寺院,就跟皇帝住的是一樣。沒有機會到京城去,這個地方,我們到寺院去看也是一樣。所以就很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大家都樂意接受。另外一個就是拜祖先。你看我們佛教現在超度寫牌位,在印度他們也沒有寫牌位,但是來了,寫牌位,尊重我們,中國人當然就樂意接受了,跟我們的生活也沒有牴觸,而且佛法豐富了我們中國儒、道的內容。學了中國傳統文化,才真正認識佛法;學了佛法,也才真正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相得益彰。
特別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是稱佛門的《孝經》;孔子也做一部《孝經》,那是世間的孝,講到祭祀、超度。超度,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才有超度。我們現在做法會、做三時繫念,做種種法會,超度祖先,這個更圓滿;做三時繫念,勸導我們歷代祖先,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去作佛,這最圓滿了。我們陽上的子孫,也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佛事是冥陽兩利。超度,標準的經典就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不但超度這一生的父母,超度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地藏經》講超度是最圓滿,稱為佛門的《孝經》;在儒家也有一部《孝經》,這樣世間的孝、出世間的孝,融合起來就圓滿了。所以我們祭祀祖先,也超度祖先,我們做三時繫念,主要勸導我們歷代祖先,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祭祀才達到真正的究竟圓滿。這個是非常殊勝的一個佛事,所以叫冥陽兩利,兩方面都得利益。陽上的子孫,能夠在清明節掃墓、祭祖,來拜祖先、來超度,這個必定得到佛力加持,祖宗庇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事業順利,身體健康,闔家平安。
現在我們佛門,還有牌位來祭祀;現在年輕人漸漸的不知道要拜祖先,現在都是火葬的,也不用掃墓了,老一輩的還在掃。火化放在靈骨塔,還有個靈骨塔可以拜;現在政府又提倡花葬、樹葬、海葬,那連個靈骨塔也沒有了。現在唯一的牌位,這個牌位再沒有,那統統忘光了!所以我們現在三時繫念,我都是鼓勵你們帶子孫來拜,不然以後他們不懂得要拜。這個要教育,要教下一代,以後才會有人給我們拜。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清楚明白它的重要的意義。
好,今天清明節是第五天了,清明是一個節氣,我們中國一年十二個月,分二十四個節氣,一個節氣十五天,清明節今天是第五天。在清明節,我們這裡舉行每一年例行性的祭祖繫念法會,這個非常有意義。也感恩我們網路前所有的同修,大家來參與共修,大家功德無量。好,今天我們同修啟請悟道講祭祖的意義,就簡單跟大家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