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學院座談會—活到老,學到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3/4/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10
同學:第一百二十四個問題。頂禮上悟下道法師。弟子當地有位居士學傳統文化十多年,經常給人觀往生因果等,說某某人往生極樂世界,或往生邊地,請問這樣可信?對傳統文化、佛法有沒有後患?請法師慈悲開示。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我們要回歸到三皈依。我們入佛門必須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現在不在世了,我們有問題只能去經典找。佛在世,有問題可以去請教佛陀;佛不在世,我們要依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記錄下來的,流傳到現在的,這個《大藏經》,每一部經都是法。所以我們無論講什麼,總是要有經典做依據,不能自己隨便亂講,自己還沒有開悟,還沒有證果,那不能隨便講,這個不能隨便講。所以這個學傳統文化十多年,學習的情況,如果真正懂得傳統文化,那肯定不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因為經常給人家觀往生因果等,說某某人往生極樂世界,或往生到邊地,這個是靠不住。因為如果他能夠知道誰往生、誰沒往生,往生到哪裡,他肯定是再來人,肯定是極樂世界再回來的佛菩薩。佛菩薩不輕易講這些,佛菩薩如果暴露身分他一定要走的,他不會繼續留下來,那個是真的了。如果講這些,講了他還在,也沒走,那這個就靠不住,聽聽就好,不要採信。
所以我們一定要依照經典,經典有沒有這個講法。比如說講往生極樂世界的這樁事情,基本的經典就是三部經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佛有沒有開示這些,跟經典講的一樣不一樣?就是用經典來對照,就皈依法,我們依法,以經典為依據。如果經典找不到依據,那這個就不要採信了,那各人他要怎麼講,這現代也管不了,所以這個不要去相信這些,一定要相信佛在經典的聖言量為標準。所以過去在台灣也有一個同修,他說他天天早上都跟阿彌陀佛開會,還要硬要我去相信他的話,我是以經典,他也說他見到什麼夏蓮居老居士,那什麼佛菩薩、印光大師,他統統看到。那這個人現在還在,這個就著魔了,那個魔王來加持,他就喜歡這些,跟這個魔感應。所以這個不要相信,還是依照經典。反正我們記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法不依人,經典沒有這些說法,那這個不要輕易相信,這樣就好,以免被誤導,以訛傳訛被誤導。當然學傳統文化、學佛,如果是這樣的,那當然它會帶來負面的能量,副作用,當然也會有影響,但是我們自己不要跟著他走就好。如果遇到有緣的人也可以勸他,像這一類的不要相信,這樣就好。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二十五個問題。弟子最近用繪製圖片的方式,繪製出《群書治要36O》第一冊戒貪前幾條的經典內容,把經典的內涵製作成一張張的圖片,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來接觸了解中華文化。這種做法是否如理如法?
悟道法師:這個做法方便大家來讀誦《群書治要》,那這個方法是很好,這個是方便大家來讀誦,所以這個也是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只要不輕易去改變它的內容,照原來的經典講的,你做不同的形式,方便大家來讀誦,這個是可以的,這個沒有問題。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二十六個問題。尊敬的院長您好,阿彌陀佛!學生的母親身體非常不好,學佛多年吃素,也在學院做了皈依。每次母親病重時,學生心裡非常慌亂,怕母親病重離開我。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這種情境,請求院長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你也是有這個孝心,擔心母親的身體,這個也是有孝心,這個很難得。怕母親病重離開,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你有這個孝心,所以難免心裡會慌亂。這個事情,我是建議你可以多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讀這個經,因為《地藏經》是《孝經》。母親有病,總是離不開業障,這個業障就是要懺除,《地藏經》裡面有有關這方面的理論、方法,講得比較詳細。你要怎麼替母親來修福,幫助母親消業障,這個《地藏經》裡面都有理論方法。如果自己讀誦,再聽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新加坡講的《地藏經》的講記,這個視頻上現在也都能夠找得到,多讀、多聽,你就知道怎麼為母親。你看《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都是為了她母親,而且她這兩位菩薩的母親都墮到地獄去了,不相信佛法,毀謗三寶,然後發大願,把她們的母親從地獄超度出來,超度到忉利天。所以我建議你去讀這個經,可以幫助你怎麼修學迴向給你母親,幫助你母親消業障,幫助她修福,福能除障。我是建議你多讀這個經,這個是你現前需要的。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二十七個問題。尊敬的院長您好,阿彌陀佛!學生學佛吃素多年,有一個女兒,今年七歲,是胎裡素。從胎教開始到現在,教她背誦《聖學根之根》,也經常放生、印經做布施。現在教她讀誦《無量壽經》,讓她自己皈依迴向。即將開學,學校污染重,學生害怕教錯了影響她一生。請求院長慈悲開示,學生應該怎樣做?
悟道法師:這個學校的確現在,不但是現在污染重,早在民國初年就污染了。大家如果去看印光祖師的《文鈔》,印祖當時就講了,現在改成學習西方的這種學校教學,印光祖師講,現在這個學堂是害人坑,害人的。因為不教倫理道德這些教育,不教這個,所以很容易就學壞了。因為人本來就是學好比較難,學壞就比較容易,你加上這個環境的不好,當然容易學壞了。但是現在這個環境也沒辦法,所以這個只有家長做父母的,放學回家給他補習這些聖賢經典的教育。因為現在也不可能到學校去推這個,學校也不會接受。所以只有回家自己做父母的辛苦一點,來教育自己的兒女。所以你看孟子他的母親,就是為了孟子,孟母三遷。所以特別是做母親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這個家教還是很重要的,重視家庭教育。所以現在也只能這樣做了,因為到學校學不到這些了,只能在家裡自己教,教多少算多少。所以求佛力加持。一方面自己教兒女要學習這些傳統文化,《聖學根之根》、《小兒語》多讀誦,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要讓他明白,這個是很重要。所以建議你在家裡做補習,補習這些功課。像我現在在台北,我也是申請一個實驗學校,現在收了六個學生(小學生),這六個學生就是有六個家長,他聽老和尚的經,他知道也是跟你一樣,意識到這個危機,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受限於教育單位,他規定的功課你都要上。那這個規定的功課我們都上了,那另外就是說我們抽出其他的時間來補習這個讀經的教育,教這個做人處世的倫理道德教育。所以這個提供你參考,那在家裡,父母自己來教,那是也只能這樣做。因為現在學校很難。以上提供你參考。阿彌陀佛!下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二十八個問題。學生每月打款,參加當地或外地團體放生活動,外地是每月一次不定時,地點比較固定的放生,本人無法親臨現場。本地是每月初一的定時放生,地點有些變動,本人有時親自參加,放生物命在當地市場請購。請問師父這樣放生如法?
悟道法師:這個放生,我們也要學習一些放生的常識。就是放生,我們總是說這些物命我們買來放了牠,生命能夠延續下去,那這樣才達到我們放生的一個目的。我們放生就是讓牠生命得到延續下去,如果放生放得不對,那放生一放那就死了,那就達不到我們的目的了。所以生物放生也是要講求一些知識,就是生態環境的知識,這個也要了解。有一些比如說水族類的,鹹水的、淡水的,那鹹水的你要放到海裡面,那淡水你要放在這個淡水河,所以這個也是有不同的。所以海裡面的這個水族類眾生你不能去放在淡水,淡水你也不能去放到海裡,牠都活不了,這些常識也要明白。所以你買這些生物,牠適合在哪個地點放,這個也是需要了解。所以這些團體,大家發心放生這個是很好,但是我們為了達到放生的目的,這些放生的常識不能不學習,這些知識不能不知道。現在這個網路查詢這些資訊都很方便,你買哪些生物,什麼樣的生物,適合放在什麼樣的地方,這個網路查一查,這些資料應該都不難查得到。所以這個提供你參考。地點變更是沒有關係,主要說你放的這個生物適合這裡的生態,不會去破壞這裡這個自然生態這樣就好。所以你放生也不能,你買了其他地方的物命,放在一個不同的生態環境,那去破壞那個生態環境。就像印光祖師在《文鈔》開示,這個早在民國初年,都有這些放生的這些問題了。有人要做放生池那種種的,印祖有很多開示,大家也可以查一查,在網路上可以查一查。印光祖師就舉出一個例子,他說比如這個放生池,那你總不能是買一條大鯊魚把牠放進去,那條大鯊魚放進去,那些小魚都統統被這個大鯊魚吃光光了。那印光祖師就開示了,他說那你這樣的放生,不是好像你去找一個強盜,把他帶到一個善良的村莊,那些村莊的人統統被搶光光,被殺光光。所以這個就是破壞它那個自然的生態了。所以你買大鯊魚,你要放到大海裡面去,你不能放在這個河,放在放生池,那其他的小魚就慘了。所以舉出一個例子,大家以此類推。所以放生有放生的手冊,這些大家也要學習。
過去我們也是累積經驗,早年我們放生也不知道,買一些人家養的,大家發心買了一大堆,然後一放就死掉了。那後來才發現不對,不是這樣放的,後來才慢慢去改進。所以在當地市場請購這個是可以,這是如法,就是說不要先去訂。過去我們也不懂,就是先去訂,我下個月要放生,老闆你把我抓一些來,我來放,他就拼命去抓,他要賣給我們。那如果我們沒有給他買,他可能不會去抓那麼多,那這個就不如法。所以這個我們就不預先去通知,你去市場看,看到這個生命力可以活下去的,然後隨緣買來放,這個是最如法。不定時、不定點,那這樣來放生就如法了。所以在市場請購是可以,自己參加放生可以,請人家放生也可以,這個都沒問題。主要是我們自己放生,或者別人放生,我們都建議,這個放生這些常識,這些大家要多了解一些,那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如理如法的來放生,這樣大家就功德無量。好,這個提供你參考。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二十九個問題。有經典上說可以供養三寶飲食、衣物、醫藥、玩具等,請教如何供養衣物、醫藥、玩具?
悟道法師:這個經典上,特別《地藏經》有講到這些。這些供養,對佛菩薩叫供養,對於一般眾生叫布施,主要是捨慳貪。你這個飲食衣物,這個你可以先在佛前,就是供養佛菩薩;供養完了之後,你可以去布施給需要的人,比如說沒得吃的人你供給他吃的,或者跟大眾分享,這個有供養過三寶的,吃得佛力加持。那衣服也是一樣,你先供養,佛力加持。還有醫藥,也是一樣。那玩具,這個玩具就是你喜歡的東西叫玩具,所以你不一定去買那個小朋友玩的那個玩具。這個玩具就是你喜歡的,比如說有人喜歡古董,他那個古董喜歡得不得了,那他好好的收藏,那個就是他的玩具了。那每個人他喜歡、他興趣的不一樣,他喜歡的對象不一樣,那個是統統他的玩具。那現在就是要放下,要捨,供養就是要捨這個慳貪。你拿出來,比如說你有什麼金銀珠寶,然後拿出來佛前供養,然後給佛菩薩講,那我這個要來布施做好事,供養需要的人,那這個是修布施。對佛菩薩叫供養,對三寶叫供養,供養是比較恭敬的。那其實供養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是捨慳貪,主要是這個。所以經典上你可以,比如說你這些供養,你先在佛前先供,先給佛菩薩講,我這些要拿出來布施,先在佛前供養三寶,求佛力加持,供養完了你再收起來,然後再布施給需要的人,布施給自己的親友,布施給需要的人,或者什麼孤兒院,這個需要的人。所以經典上這個你可以,比如說飲食、衣服,就要整理乾淨要洗乾淨,然後折整齊,在佛前擺上去,就好像我們供品一樣,供飯、供菜一樣,那供完了再收下來,收下來大家分享。這個是修行的,不是說供養那個給佛菩薩吃的,那是修行的,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地藏經》也講得很多,主要要我們捨慳貪,捨這些財物來修福,主要是這個意義。好,那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三十個問題。學生習慣用十念法念佛,最近發現總是丹田之氣提不上來,出聲念就不會感覺氣短,默念就會氣短。《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說,一口氣十念只能用於朝暮課誦,如果平時總是這樣念就會傷氣,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
悟道法師:這個十念法有兩種,印光祖師講的是一種,就是盡一口氣,一口氣就是你佛號不拘多少,就是你各人的氣長短,你氣比較長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可以念很多句,念到一口氣盡了,然後再換下一口氣。這個叫一念,一共念十口氣叫十念,那這個十念就不拘佛號多少了,根據各人的中氣長短。一口氣能念三句,或者念五句,或者念十句,那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這個是一種十念法。另外一種就是念十句這個十念。那這個都可以,那看你習慣用哪一種覺得比較攝心,那你就採用哪一種。一般講是出聲比較會傷氣,那你說默念會傷氣,默念應該是不會傷氣,因為你默念就是說只有心裡在念,嘴巴也沒動,應該這個默念不至於傷氣。除非你自己憋氣憋住了,這個不是叫氣短,可能你用功不對,憋氣憋住。其實默念是不傷氣的,出聲才會傷氣,默念應該是不會傷氣。默念是心裡念,連嘴唇都沒動,應該就不會傷氣。所以你感覺默念就會氣短,應該是憋住了,你應該調整你的呼吸,讓它均勻,讓它正常。不然你默念,氣去憋住了。所以要調整呼吸,正常呼吸,心裡默念這樣就好,這樣就不會氣短了。因為出聲,那才會傷氣。出聲念就不會感覺氣短,因為根據你這個問題,應該你是憋住了,你出聲你就沒有憋住,你就覺得不會氣短。默念感覺會氣短,那如果你覺得默念會氣短,那你就出聲念,念累了再用默念,這樣交替。所以念十口氣,晨朝或者是早上一次,那這樣就還可以,就是次數不能太多,頂多早晚兩次,次數不能太多,這樣就不會傷氣了。以上提供你參考。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三十一個問題。弟子今年三十五歲,沒學佛時造作了邪淫墮胎二次的重罪。學佛至今八、九年間,修學的功德除了迴向求生淨土和法界眾生,也會單獨迴向曾經墮胎的嬰兒,無數次向佛菩薩和他們懺悔。後來兩次向佛菩薩求子,孕期念佛、念觀音,但是卻流產了。後來無論怎樣用功拜佛誦經,每次到準備要孩子時就會遇到種種逆緣障礙。請師父指點:一、弟子要如何正確理解這種種遭遇,從而對佛菩薩的加持再次提起正信?二、怎樣能求個孩子讓父母老人安心,自己也能深入經教提起真信切願?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妳也知道過去做錯了,也知道要懺悔了,那這個是很難得。因為一個人知道錯了,知道懺悔,那就能改造命運了。現在妳還不能夠改變過來,當然這個業障還是有。所以這個墮胎的嬰兒,這是必須要超度的,這個超度妳可以到附近寺院道場,或者打佛七,人家做超薦法會,那幫他寫牌位,那妳自己參加,可以迴向給這個墮胎的嬰兒,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這個是要比較長時間來做,所以這個超度也不是一次、兩次,因為這個需要長時間。這個問題妳已經自己就明白了,這個遭遇就是自己過去無知,造了這個墮胎的業,過去不知道,造了這個業,現在學了佛了,才知道過去做的都錯了,所以妳要長時間來修懺悔法。那特別再加強補助的,也要勸人家不要墮胎了,那個認識的人、有緣的人。那過去這個一些國內辦傳統文化論壇的,現在很多墮胎,因為墮胎合法化,幾乎好像很難找到沒有造這個業的,那這個業造了,那真的是相當嚴重,因為不知道。再加上環境,也沒有人提醒,這個政策又是墮胎合法的,那這個就問題更嚴重了。所以現代人就很難避免去犯這個錯誤。所以佛菩薩加持,必須自己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縱然妳現在還沒有感應到很明顯的改變命運,對佛菩薩還是要有信心,佛菩薩總是慈悲加持,只是自己的業障還沒有消除,當然是自己的業障障礙住,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加持,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提起正信。怎樣能夠求個孩子,讓父母安心?這個要積德修福,如果造惡業當然就求不到。所以經典上求子得子,特別可以去求送子觀音,但是總是要修福,積德修福多做好事,這個就能得到佛力的加持。自己對經教,這個真信切願總是要從明理開始,要明白道理。「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道理明白了,那信心才會深入;我們信心還不深入,總是對這個道理明瞭得不夠,不透徹,因此很多疑惑,半信半疑。所以這些明理,多聽經還是很重要。像我們淨老和尚講的經教很多,那這個大家多聽,這樣妳深入經教,那就能真正提起真信切願。所以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在《淨語》裡面都講到這個順序。所以建議多聽經、多聞法,道理要深入的明瞭,透徹的明瞭,就不懷疑了。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三十二個問題。學生結婚十年不孕,中、西醫、試管都無果,多年求醫身心俱疲,還一度得焦慮症。幸遇佛法之後,學習了因緣果報的道理,開解了很多。請問法師,「無後」是學生前世造了很重的業導致的?該如何徹底放下不平和擔憂,坦然面對求不得苦?感恩法師,頂禮。
悟道法師:結婚不孕,也不要太過於罣礙,這個問題在《印光大師文鈔》,以前都有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去請教祖師。我們看《安士全書》,這個就是說,這個沒有後代有兩種,也就是說惡業造很多,所以沒有後代了;一種他也是修善,是好人,但是為什麼也沒有後代?那這個同樣沒有後代,那好人跟壞人福報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好人沒有後代,他享清福,清福沒有兒女的累贅;那壞人沒有後代,當然是他造惡業,就沒有後代子孫了。如果好人沒有後代,也不要難過,如果自己有做錯事,我們就懺悔,求佛力加持,業障懺除了,那就會有感應。如果自己沒有做什麼不好的,那為什麼沒有後代,不能生孩子,這個也沒關係。特別現在這個時代,說實在話,生了孩子如果你沒有把他教育好,就像《小兒語》裡面講的,你這個兒女養了一個仇人,你辛辛苦苦去撫養他,到長大他不孝父母,甚至殺父、殺母。這《小兒語》講的沒錯,你養了不教,不教育他,不以倫理道德因果來教育他,將來可能就養一個仇人了,不但不懂得報恩、孝順父母,反而要找父母的麻煩,甚至殺害父母,這現在社會就很多。所以《無量壽經》講,如果生到這樣的兒女,那有不如無,有這個不是更麻煩,那不如沒有更好,沒有你就享清福。所以這個也不要太罣礙,只要自己反省、檢討自己,自己哪個地方做得不對,自己多懺悔、多拜佛、多念佛、多做好事,你有兒女的緣,自然佛菩薩會送來。如果你是需要享清福,沒有也沒有關係。特別現在這個時代,你看有幾個家庭他的兒女很孝順的?你辛辛苦苦養了兒女,到長大就是給你找麻煩,讓你操心操一輩子,那有不如無,所以也不要罣礙。有兒女,要好好教育;沒有,你就放下,不要罣礙。好,我們聽印光祖師的就不會錯了,聽佛菩薩在《無量壽經》講的就不會錯了。所以有,很好;沒有,更好,不要罣礙。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三十三個問題。學生經過一年多課程的學習,努力落實淨空老法師教導佛弟子,要在根基上下功夫,學生很努力落實,可從效果來看,學生成為別人攀比的對象,沒有成為榜樣,是否學生在心地落實時不如法?請院長開示。
悟道法師:在根基上下功夫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倫理道德,教做人處世,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學習了,我們必定要去深入。成為榜樣就是讓人家來效法,讓人家來效法來學習,那當然不是讓人家去攀比。攀比就是你在比較,攀比這個心態是不對的,如果別人有這樣錯誤的一個心態,我們可以勸他這個心要調整,這個不對。所以過去蔡老師講《弟子規》、《群書治要》也講到,有很多人攀比,考試要考第一名。那考第一名,那如果下一次考第二名他就受不了了,恐怕都活不了了。所以那個就叫攀比,跟人家比賽,比賽就是患得患失。你第一名了,那你就擔心那下一次會不會變第二名,變第二名就受不了,患得患失。所以蔡老師講,我們不要第一名,我們這個一般、當中也就可以了。像過去我們老和尚講,考試及格就好了,不要留級就好,不要去爭什麼第幾名、第幾名,那個叫攀比,那就很痛苦!所以有很多人,讀書讀到去自殺的,那為什麼?壓力太大了,那個是錯的,那個不對。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學這個是要學聖學賢,那聖賢沒有教我們去跟人家比賽,教我們要讓。所以這個攀比的心是不對,效法學習是對的。關鍵你用什麼心,用攀比的心去學就不對,用效法學習的心就對了。所以關鍵在那個心態,人家好的地方當然我們要學習、要效法,但不是準備要跟他比賽一下,將來我修得比你好,在你前面,那這個就有比賽的心理了,那這就不對了,那就變成阿修羅的心態了,這個就不對了。所以我們世出世間的聖賢、佛菩薩都是教我們要禮讓,要謙讓,不跟人家爭。所以,成為別人攀比的對象,那當然回頭我們自己反省自己,我們為什麼會讓他變成一種攀比,我哪個地方做得不對,自己反省。我建議多聽蔡老師(現在是成德法師),過去他還沒有出家講的這些,都可以聽聽,對你這個問題的處理有很大的幫助。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三十四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師您好。學生讀誦《無量壽經》近一萬遍沒有悟處,恭聽第四回《科註》一遍,每日念一萬聲佛號,煩惱、習氣時常做主。學生只是簡單學過《弟子規》,沒有深入。請教法師,學生今年五十二歲,是不是應該補上三個根,學生這種劣根性適合參加弘法班?懇請尊敬的法師慈悲開示。
悟道法師:我們人人都有佛性,我們要事先要先肯定下來。就連《三字經》也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個不要氣餒了。我們凡夫總有煩惱習氣,如果沒有煩惱習氣,我們就不叫凡夫,就是佛菩薩了。所以讀誦《無量壽經》一萬遍沒有悟處,這個還是我們業障還沒有懺除。讀經原則就是恭恭敬敬的讀,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經的意思。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教大家讀誦這個原則,不要去想,去想就是打妄想,讀經它是修戒定慧的。讀的當中有妄念,不要去理會妄念,我們把心專注在經文上,不要念錯,不要念漏掉,清清楚楚,以至誠恭敬的心來念,這樣就消業障,這個是讀經的一個方法。另外讀的這個經,讀誦是為了受持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受持就是說在生活當中,依照經典佛的教誨,我們去落實把它做到。佛教我們怎麼待人處事接物,也就是要修觀,把我們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依照經典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你有修行、改過,就是懺悔了,這樣業障就慢慢的、漸漸的消了。你業障消了,煩惱輕,智慧就長了。所以要修,在生活當中要去修。剛開始修也是很勉強,特別年紀愈大愈難,所以也是要勉為其難,我們盡量來修。一方面多念佛拜佛,求佛菩薩加持。《弟子規》可以深入,我建議聽過去蔡老師講的,多聽。多聽你就會深入了,多聽幾遍你就深入了。
五十二歲,是不是補上三個根?當然你五十二歲是還可以,雖然已經過半百了,但是這三個根還是盡量來學習。另外多念佛,求佛力加持。所以也不要自己覺得自己好像不夠資格來參加弘法班,還是鼓勵你參加,因為你這樣才會有一個動力給你推動。如果你不參加,可能你會更容易退轉。你參加還有一個動力在推動,自己勉為其難這樣來修,這樣你才會有進步。所以這是我的建議。所以這三個根當然能修是最好。但是有了年紀當然不如年輕了,根據我們年紀,你的時間、你的精神、你的體力,能夠學多少就算多少,盡量來學習,這樣就好,也不要退縮。因為大家都有業障,哪一個人沒業障?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有業障。在末法時期,業障大家都很重,只是各人不同的類型業障而已。所以建議不要退轉,除非你沒時間,事務很多,那這個就再另外調整。那如果還可以,我們就盡量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孔老夫子在《論語》給弟子講,有一天經過墳墓,孔子就指著墳墓給弟子說,人到那邊才不用學,只要你一口氣在,就是要學習。《論語》一開頭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從生到死,都是不斷的在學習。所以建議不要退轉。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回答到這裡。下面還有十六個問題,我們下一次再來繼續回答。好,祝大家清明吉祥,一切平安順利。我們下次再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