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草堂集(不問成敗利鈍,只問該不該做)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5/2/23  台灣台東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6-0002

  《淨土集.草堂集》分享學習。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台東淨宗學會二O二五年乙巳護國息災祈福超薦繫念法會第二天。這個時間我們繼續昨天學習先師淨老和尚節錄的《草堂集》第一集。我們昨天學習到《草堂集》第一集第六條:

  【六。善留其有餘。惜福者當如是。】

  這一條是給我們講要惜福,重點就是要惜福。過去先師淨老也常開示,惜福也是長壽之道,我們一般人都有求長壽的願望,壽命是福報,屬於福報。我們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佛法講福報,我們一般世間人講福祿,有一個定數,就是一生你能賺多少錢,你能吃多少、用多少,都是命中有個定數。一般世間看相算命的,他只能算我們命運的定數,有的算得很準,但是這個定數,一般看相算命他也不懂得改造命運,他只是會算,算得很準確。就像《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碰到孔先生,年輕的時候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很準確。哪一年要做什麼事情,會發生什麼事情,很小的事情都給他算得很準,所以他就相信命運了,每一天生活過得都非常的消極,很消極,被命運所束縛。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才明白原來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過去世造的善惡業,這一生感得的果報。自己造,當然自己可以改。因此他也聽明白雲谷禪師的開示,真聽懂了,真正依教奉行,改過遷善,所以他的命運就改了。原來壽命五十三歲,後來活到七十四,延壽延了二十一年。原來沒有兒子,後來生了兩個兒子,都當了大官。原來只能做四川一個很偏僻地方的小官,後來做到寶坻知縣的縣長。這個都是他這一生修持,改造命運。

  改造命運要修福,要懂得修福。而且還要惜福,要知道惜福。過去世我們修有福報,這一生如果驕奢,驕慢奢侈浪費,揮霍,那這個福報很快就用完了。這個福報用完了,俗話講「祿盡人亡」,一個人他的福祿沒有了,縱然還有壽命,那也得要死,因為沒有福報了,祿盡人亡。原來可以活到八十歲,現在把它提前花光了,六十歲就死了,甚至還更早。現在我們看到,小孩子就開始享福了,現在的教育沒有教孩子要修福、要造福、要惜福,沒有教這個。孩子他能享這個福報,也是他過去生修的,他投胎到經濟比較好的家庭,他也不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但是他花錢很容易。如果沒有這種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孩子肯定他也不懂得要去修福,更不懂得要惜福,他反正都是現成的,所以這個教育就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看看全世界,統統沒有這個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到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統統沒有。現在都是接受西方的思想,西方的思想跟中國老祖宗的教學剛好是相反,西方的教學,兒童就教競爭。兒童是最享福的,西方世界是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到了年輕就要到社會去競爭、去鬥爭;老年的墳場,老年住到養老院,就坐吃等死,這是西方的教育。中國老祖宗的教育,年輕要懂得修福、惜福;年長,青年到了壯年,要懂得造福,造福社會,造福家庭,晚年才享福。這是中國老祖宗的教育,跟西方那種思想完全就不一樣。實際上老年有福報,才是真正的福報。如果這個福報小孩、年輕的時候都用光了,老來就沒福報。老了沒有福報,那就非常苦,非常淒慘。年輕吃一點苦,撐得過去,無所謂。老年人,那個苦真的很難撐。所以東西方的教育,明顯不同。

  我們接著看第七條:

  【七。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武侯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此聖賢立命之學。】

  這個「立命之學」,我們在《了凡四訓》看第一篇就叫「立命之學」,「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這一條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知道這個事情不可能做得順利,但是還是去做,知道有很多的艱難。這舉出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諸葛武侯』,就是孔明。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就是劉備三顧茅廬,他請諸葛亮出來幫忙,當他的軍師,他才有三分之一的天下。如果他沒有請到諸葛亮出來幫忙,他也沒有三分之一的天下,他什麼都沒有。但是要恢復漢室,諸葛亮也知道,漢朝氣數已盡了,不可能;不可能,劉備請他出來,他還是出來。因為劉備太誠意,三顧茅廬。這個也都是教學。他隱居起來,他自己可以過一個很自在、清閒的生活,耕田、種地、讀書,那很逍遙、很自在,為什麼要出來那麼辛苦?就是劉備真的誠心誠意。三顧茅廬的故事很有名,他去請孔明,第一次去沒見到,第二次還是沒見到,第三次再去。諸葛亮也知道他要來,故意不見他,這個也是要測試他到底有沒有誠意。他三顧茅廬去請,我們現在講去拜託,很有誠意。他的結拜兄弟,關公、張飛都不耐煩,哪有那麼難請的?就勸他放棄。但是劉備還是很真誠的去禮請。被他感動,所以他才出來。他也知道這個事情很難,既然答應劉備出來,那他就要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不可而為之』,知道漢朝氣數已盡,但是受劉備這種真誠禮請的感動,替他賣命。

  從這個當中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古時候帝王他能成就一番事業?他能建立一個國家?歷史上這些記載,都是我們後人要去效法學習。你在世間要成就一番事業,也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夠去成就的,要很多人來幫忙,很多人來協助。而且關鍵的人,那更是我們成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要請人,要懂得禮,這個叫禮請,要懂得禮節。你要拜託人,我們要去請。不是說打個電話,請你來吧!自己(要請的人)統統不去,這不合禮。這不合禮,當然懂禮的人他不會來,因為你沒有恭敬心,去了,實在講也沒用,幫不上忙,也不會聽他的,他就幫不上忙,使不上力。

  從這些歷史故事,我們也要學到待人處事接物的一些禮節。這些禮節,我們現在人都不懂。為什麼不懂?沒有人教,沒有人講。從小家庭父母沒有教,父母自己也不懂。父母自己都不懂,他怎麼會去教兒女?現在連學校老師也不懂,他怎麼可能會教學生?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大家統統都不懂。所以《無量壽經》,佛給我們開示,在三千年前就講到我們現前末法時期的情況,現在是什麼情況?現在的人,佛早就講清楚了,「無義無禮」,義就是道德仁義,現在的人沒有,只有講利害,沒有講道義,沒有道德仁義,現在人沒有。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利害,利害關係,沒有道義,不懂。連父子都這樣,現在的兒子告父親的,為什麼告父親?財產分給他,他覺得不滿意,現在法院這種案件多得是,連父子這種親情,這種道義都沒有了,那跟別人會有什麼道義?所以無義無禮,不懂得禮貌,不懂得禮節,這個現在人也不懂了。因為沒有學過,沒有人教,沒有人講,不懂。這個禮節,不懂禮,不代表他人不好,他心很好,也很熱心,但是不懂這個禮,在家裡、在社會上處處碰到一些障礙,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莫名其妙。這個也是不知道禮,不懂。所以要學禮。所以《論語》上講,「不知禮,無以立」。一個人不懂常禮,你在社會上很難立足。

  禮,主要講的內容就是世故人情。全世界,包括中國的二十五史,這些歷史的記載,國家的興衰成敗,就是世故人情,這些不懂,你怎麼去處世?人與人之間相處,常常起衝突,不曉得為什麼。現在人沒有學,也沒辦法,無義無禮,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無義無禮。人無義無禮,會什麼情況?就《無量壽經》講「魯扈抵突」,魯就是粗魯,講話也好,動作也好,很粗魯,很魯莽。扈就是很跋扈,不講理。抵就是跟人家牴觸。突就是常常跟人起衝突。「無義無禮,不識人情,魯扈抵突,不可諫曉」,勸他,他也不聽,他也不能接受。曉是明白這個道理。你要勸他,跟他講道理,他也不能接受,他認為你講這一套已經過時了,現在什麼時代,還在講這個!現在人就這樣,也很難跟他講。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有編個小冊子,叫《常禮舉要》,因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沒有制禮作樂。在中國歷朝歷代,再短的朝代,一得到政權,五年之內,它的禮樂就制定出來,讓人民有規矩可循,大家一致,這樣社會才不亂。中華民國建國,過去先師淨老講,沒有制禮作樂。現在一百一十四年了,現在亂成這樣,這個就是不聽老祖宗的,一昧總是向西方學習,自己就吃大虧了。

  因此這些常禮,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去請人家幫忙,拜託,自己要有誠意,要懂得禮。那些沒有接觸我們淨宗學會,沒有在我們先師淨老和尚這個學會來學習的同修,我們當然也沒有因緣去跟他們交流這方面的。在淨宗學會,全球淨宗學會,多少有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的經,我們多少都懂得一點道理。因此這些話,也只能對我們淨宗同修,有聽過先師淨老講經的,這些各淨宗學會的這些會長、執事人員、同修大德,大家一起來交流學習,互相勉勵。不是我們這個淨宗學會的同修,我們就看因緣,看對象。如果有緣,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接受,我們當然有義務要給他提供。如果不能接受,那就像六祖講的,「合掌令歡喜」,不要勉強。

  在去年,馬來西亞吉隆坡他們淨宗學會要辦祭祖(今年又要祭祖,又要祭孔),他們也是不懂這些禮節,淨宗學會跟我們老和尚這麼多年了,他來找我,所以我也給他們提起《常禮舉要》。《常禮舉要》裡面有講到,凡是你要拜託人的事情,要登門就教,我們要去拜託人,好像要向人家借錢,你要到人家家裡去,不能叫人家到你家來。是你求人家,不是人家來求你。我給那邊的負責人會長講,我說那你們應該要來台灣,來請童校長去教,教祭祖、教祭孔。我說你不能只寫一個公文,那我們人統統要過去,這不合禮。我就把《常禮舉要》印給他,把李老師開示的印給他。我說這是你要求人家的,你要到台灣來啟請,不能寫個公文,發個email給我,然後我們一大堆人都要過去,這不合禮。馬來西亞到台灣,坐四個多小時的飛機,好辛苦。你坐過來很辛苦,那你請人家過去,這麼一大堆人出錢出力,還要抽出時間,這些人過去就不辛苦了嗎?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歷史上這些典故,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諸葛武侯他憑什麼出來替你拼命?劉備什麼都沒有,憑什麼?就是憑他一點誠心,他那個誠心誠意。而且還不是請一次,請三次,那是真有誠心。所以,諸葛武侯出來,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他做到死了,這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像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辦的蓮社、慈光圖書館,教學,在當時的情況,那個形勢也是很不可為,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後來才能培養出有一、二個真正的人才。現在南投弘明中學,也是雪廬老人學生創辦的,實驗中學,有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這個要向政府申請非常艱難,框框架架,政府也不補助你。後來先師淨老在世,在台南也成立一個鴻仁實驗學校。現在台北,我也申請一個華藏實驗學校,政府框框架架非常多,設定的很多框架,他也不補助你,都要我們民間自己花錢。他只是給你設立框架,他不補助你。這個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道很艱難,但是不能不做。你統統不做,可能這個就斷掉了,中華傳統文化就斷掉了,要做,非常艱難。阻力、障礙,各方面的非常大,真的非常艱辛。

  先師淨老在國際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事情也做出來給我們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道做的這個非常困難,但是不能不做。就不計較它『成敗利鈍』,只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要不要去做?不問它的「成敗利鈍」。成敗利鈍,過去先師淨老也常講,眾生的福報,辦得成,眾生有福報;辦不成,眾生沒有福報。但是我們有一點因緣,我們總是盡心盡力要去做。這個就是『聖賢立命之學』。所以這每一條都有很深廣的學問、道理在裡面。

  我們接著學第八條:

  【八。果一生無利己損人心。鬼神皆加禮敬。】

  『利己』就是我們一般講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他都沒有替別人想過,只想自己,自己的利益,總是希望損人利己,去損害別人的利益,讓自己得到利益,現在很多這種情況。如果人一生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利己損人」的心,去損害別人讓自己得到利益,沒有這樣的心,『鬼神皆加禮敬』,鬼神看到,對你都很有禮貌,對你很恭敬,很尊敬。

  我們要明瞭,鬼神真有,這個不是迷信,佛經上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有六道,鬼神是屬於鬼道。鬼神種類也很多,天神那是天,鬼神是在鬼道的神明。鬼道在佛經上講,有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餓鬼。多財鬼,當然福報大,有神廟,蓋得富麗堂皇,那是多財鬼,屬於鬼道但是有大福報的鬼。所以在《地藏經》講有鬼王,那大福報。「鬼神皆加禮敬」,《太上感應篇》這個都有講到。

  第九條:

  【九。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雖賢者一念之私。亦不免於責備。】

  這是講『人心』,我們人心起心動念,『微』就是很細微,『曖』就是曖昧,有一念,人心有一些偏差。『鬼神皆得而窺』,「窺」就是看見,我們起心動念,鬼神都知道。這個鬼神,如果你不起心動念,他見不到你,他也找不到你。你只要一起心動念,他就能找得到你。

  所以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一個公案,有個道士,這個道士有定功,他搭一個茅蓬在河邊。有一天他在那裡打坐,旁邊兩個水鬼在講話,他聽到了。其中有個水鬼跟另外一個水鬼講,明天有一個人要過這個河,會被水溺死,會被淹死,他就可以找得到替身了。另外一個鬼就給他恭喜說,恭喜你找到替身了,你可以再去投胎,不用在這裡當水鬼了。這個話被道士聽到了,第二天那個道士看到果然有一個人要過那個河,道士就知道了,這個人過去肯定會被淹死。他要過河的時候,還沒有看到河水暴漲,他準備要走過去,那個道士就勸他不要過去,你在這邊住一個晚上,等一下可能會山洪暴發,這個水沖下來危險,勸他不要過。這個人果然就聽道士的勸告,他就沒有過河。果然沒有多久山上洪水暴發,沖下來,那個人也很慶幸,還好聽道士的勸,不然他走到當中,這個水沖下來,他跑也跑不掉,肯定被淹死了。但是那個要找替身的水鬼,這個機會又沒有了。第二天晚上那個道士又在打坐,又聽到這兩個水鬼在講話。那個水鬼就說,明明就有一個人要過河會被淹死,我就找到替身了,但是被這個道士破壞,那個道士勸他不要過去。另外一個鬼說,這個道士破壞你的好事,為什麼不去找他麻煩?另外這個水鬼就講,找不到,不知道他在哪裡?那其實道士就在他們旁邊,在那邊打坐、入定,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鬼就找不到他。

  在佛門也有一個公案,金碧峰禪師,他的壽命到了,閻羅王派兩個小鬼要來抓他,怎麼找也找不到。其實金碧峰禪師就在那邊打坐、入定,身體在那裡,怎麼會找不到?因為他入定,沒有起心動念,身體在那裡,鬼怎麼找也找不到。後來這個鬼,好幾次要來抓金碧峰禪師,回去就不能交差。後來一直去打聽,聽有人說,金碧峰禪師他最喜歡的,他最放不下就那個缽,去玩那個缽,他就出定了。這兩個小鬼聽了就很高興,終於可以找到金碧峰禪師了,就去玩他的缽。結果金碧峰禪師:怎麼有人在玩我的缽?他就出定了。這個小鬼:這下可被我們抓到了!金碧峰禪師說,好,我跟你們去,但那個缽要還給我。那小鬼把這個缽就還給金碧峰禪師。金碧峰禪師拿來,這個東西還讓我起心動念,就把它摔破了。他一坐,又入定了,金碧峰禪師說,你要拿那個鏈子來鎖我,現在鏈子像鎖虛空一樣,你鎖不到我了。一坐又入定去了,小鬼又找不到了。

  所以鬼神,只要我們有一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起一個善念,善的念頭,還沒有去做好事、做善事,吉神就跟著你了,你就感應吉神來了;你心裡起一個壞念頭,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凶神就來了。所以鬼神都是根據人起心動念,『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你一點點微細的念頭,鬼神都可以看得到,他可以知道。『雖賢者一念之私,亦不免於責備』。雖然這個人很賢能,但是偶爾有一念的私心,也不能避免鬼神的責備。所以讀《太上感應篇》,就是屬於因果教育,怕鬼神來責備,有敬畏之心,不敢起壞念頭,不敢造惡業,這是因果教育。印光大師非常重視因果教育,特別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些都屬於因果教育。

  所以鬼神的事情真有,不是說你相信有,不相信它就沒有。你相信有,不相信,它還是有。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深信,佛經上講的都是事實真相。因此對於我們起心動念,就是要我們自己時時刻刻提起警覺心。我們起一個善念,得善的果報;起一個惡念,得惡的果報。我們修淨土,就是要提起淨念,念這句阿彌陀佛,心裡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叫淨念。「淨念相繼」,這個果報不在六道,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善念起來,換成淨念;惡念起來,也換成淨念,阿彌陀佛,這是最殊勝的,這個淨念才是純淨純善,因為超越六道。

  第十條:

  【十。削髮辭家淨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仁民愛物無窮事。原有周公孔聖人。】

  這一條就是講,出世間法跟世間法。『削髮辭家淨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這個就是自度,出家人剃髮,清淨六塵,自己要求得解脫,解脫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出世間法,出家了。「削髮辭家淨六塵」,削髮辭家,是不是六塵就真正清淨了?這個也未必。削髮辭家,出家了,住在寺廟裡面,煩惱比在家人還多,怎麼淨六塵?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能只看一個形像上,它的重點就在我們心地,心要清淨了。所以這個出家,蓮池大師有四料簡,在家在家,在家人,就是他也沒有出家;第二個出家在家,身出了家,心裡跟在家人也沒有什麼差別,還是被五欲六塵所污染,放不下;在家出家,這是在家人,但是他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統統放下了,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第四個是出家出家,身也出家,心也出家了,這是我們一般講高僧大德。所以不是頭髮剃掉,離開自己俗家,六塵就清淨了,不是這樣,要修,你不修還是不清淨。所以你要『自家且了自家身』,還要修行。

  下面一句是世間法,『仁民愛物無窮事,原有周公孔聖人』。周公、孔子都是世間的聖人,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世間的善法,世間法。世間法、出世間法,要能夠圓融。在世間法覺悟了,世間法就是出世法,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世間法你覺悟了,沒有一樣不是佛法;你迷了,那你在住寺院,經典也不是佛法。

  下面第十一條:

  【十一。聲色之娛。電光石火。皆幻化也。懸崖撒手。轉瞬成空。朱顏不駐。白髮已侵。】

  『聲色之娛,電光石火』,都是幻化。《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是幻化的,不是真的。「聲色之娛」,我們現在看到「電光石火」,現在電腦,這些聲光科技,都是幻化,我們不要把它當真。『懸崖撒手,轉瞬成空』,這些聲色的娛樂,我們看電腦、看電視,這些娛樂、聲光、電光都是幻化的,轉眼就成空了,到最後一場空。『朱顏不駐,白髮已侵』。「朱顏」,年輕的時候很美麗,但是人命無常,世間無常,轉眼頭髮白了,臉皮皺了,這是講世間一切都是假的,沒有一樣真的。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特別要提高警覺,生命是很短暫的,剎那在生滅,的確我們人生數十寒暑,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要珍惜現在,我們念佛人要珍惜現在,多念佛,其他都是假的,不要放在心上。只有念這句佛號,這個我們可以帶得走,其他我們統統帶不走。帶得走的,多累積淨土資糧,多念佛,多累積。這個世間事過得去就好,帶不走就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十一條,後面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