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草堂集(世無不可解之冤)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5/2/22 台灣台東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6-0001
《淨土集.草堂集》。尊敬的劉理事長,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二O二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在我們農曆是乙巳年正月二十五日,還在春節期間。一般我們中國傳統春節的假期,在過去農業社會,從去年年底,一直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才開始農忙的工作。現在是工商業社會的時代,一般假期就沒那麼長。但是這個傳統的節日還是一樣,因此正月還沒過,還在春節期間。我們新春過完農曆年,這是今年第一次到台東淨宗學會來做例行性的護國息災祈福超薦繫念法會,今天是第一天。我們這個時間,繼續去年我們講的,先師淨老和尚節錄的《淨土集》,《淨土集.草堂集》,這個《草堂集》就是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這個《閱微草堂筆記》是清朝編撰《四庫全書》的主持人紀曉嵐先生他蒐集的,蒐集平生他看過的、聽過的一些比較不可思議的事情,他都把它記錄下來,編輯為一本《閱微草堂筆記》。內容也相當的豐富,裡面都有提到狐狸、狐仙、鬼、妖,這一類的一些事情。在清朝三大名著,《閱微草堂筆記》,另外一部就是蒲松齡先生他的著作叫《聊齋》。《聊齋》一般大眾比較熟悉,因為有拍成電影。《聊齋》的故事也跟《閱微草堂筆記》差不多。另外一部也是清朝著的,《子不語》。這三大著作都是講這些鬼神、狐仙這一類的事情。
這類的事情古代有,現代就更多,現在更多,我們自己親自經歷的就不少,如果要把它記錄起來,內容也相當的多。我自己親自碰到過的,鬼神這一類,的確有其事。我們早年在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就碰到很多,如果把它記錄起來,也相當豐富。我們現代都碰到這麼多了,我們再看看古人寫的,我們就相信真有其事,這不是杜撰的,真有其事。因此我們看到現在發生的事情,再看看古人的這些記載,就確定佛經上講的六道輪迴是事實真相。只是著作這些書籍的這些大德,他們沒學佛,這個是很可惜的,他們如果學佛,他們了解得會更深、更廣。
我們這堂課繼續來學習去年講的《草堂集》。這個《草堂集》,先師他節錄裡面一些有教化意義的這些詞句,符合佛經經義的這些詞句,一條一條的把它節錄起來。這個《草堂集》它分有三集,第一集、第二集比較多,第三的部分就少一點。同修有沒有經本?如果沒有經本,就聽的就好。
《草堂集》第一集第一條:
【一。夙冤。世無不可解之冤。】
『夙冤』,這一條是一個公案,它這個公案就是先師淨老在這個公案節錄重要的一個重點,因為它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他隔壁有一隻豬,看到他就很凶,一直要去咬他。這個人就很生氣,他就想花錢把牠買來,把牠殺了,把牠的肉吃了。每次看到他就很凶,要去咬他。
後來這個人他有善根,忽然他有個念頭想:這個可能我過去世跟牠有結冤,不然牠看到別人都不會去咬,怎麼偏偏看到我就要來咬我?後來他就轉一個念頭,就花錢,本來是要把牠買下來殺了,吃牠的肉。因為看到他就要去咬他。後來轉了一個念頭,花錢把牠買下來,買去放在一個寺院裡面當「長生豬」,給牠放生了。後來再到那個寺院去看那隻豬,那隻豬對他就很好了,就不會對他像以前那麼凶,看到他就要去咬他、要去撞他。
因此當時紀曉嵐先生聽到這個故事(這個公案),他就講了一個結論:「宿冤」,這個都是宿世的冤業,我們一般講冤親債主,宿冤。冤都可以化解的,是可以化解的,不是不能化解。所以『世無不可解之冤』,世間沒有說不可以化解的冤仇,只要有善心、誠心去化解,再大的冤業都可以化解。所以這個故事它就節錄這九個字,這是這個故事它的重點。
印光大師也請居士節錄《閱微草堂筆記》一百條,他那個一百條叫做《紀文達公筆記摘要》。一百條,它是一百個完整的故事,完整的公案,裡面挑出來挑一百條。先師淨老跟他的模式不一樣,他是一個故事裡面挑出它裡面重要的一段。或者像這個第一條就兩句,九個字,「夙冤,世無不可解之冤」,就是這個故事的重點告訴我們冤業是可以化解的。這個也是對我們世間人啟示,如果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諺語也講「冤宜解不宜結」,冤仇應該要化解,不應該冤仇愈結愈深,應該化解。如果不化解,冤冤相報,愈報就愈慘。你去報復,不可能報復得剛剛好,都會超過。原來他欠你的,你報過頭了,那現在反而倒欠他的。如果對方心不甘情不願,我打你一拳,你給我打兩拳,他還要再報,他再給你打三拳,那他又倒欠我們了。我們再去報,愈報就愈慘、愈厲害,甚至都連累到子子孫孫,冤冤相報。
所以這一條主要告訴我們,冤要化解,不要結怨,要化解。《無量壽經》佛也勸我們,很多很大的這種冤仇都是從小事情、小摩擦這樣引起的,引起到了大的冤仇,這一世結冤仇還沒了,來生來世再繼續冤冤相報,生生世世報來報去,苦不堪言,雙方都非常痛苦,因此佛勸我們這個冤仇要化解。
所以《閱微草堂筆記》它這個公案,就是舉出這條豬,隔壁的這個人跟牠過去世有冤,如果他把牠買來殺了,吃牠的肉,那這個冤仇就更深了,來生來世碰到,他又回報,就更嚴重,報來報去。他轉了一個念頭,起了一個善心,把牠買來放生,這個冤就化解掉了。這個才是佛教我們的,這才是正確的。所以《無量壽經》講,「從小微起,成大困劇」,從很小的地方,到最後變成很嚴重。剛開始就要知道去化解,不要跟人結怨。
第二條:
【二。至人騎猛虎。馭之猶騏驥。豈伊本馴良。道力消其鷙。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
這條是講『至人騎猛虎』,駕虎好像駕麒麟、好的馬一樣。我們看到老虎就嚇死了,老虎是吃人的。「至人」就是有道行的人。過去我的得戒和尚廣欽老和尚,聽說在大陸住在山上,老虎到他打坐的山洞,對他都很馴服,都乖乖的。他有那個道力,所以能夠馴服這些凶猛的野獸。凶猛的野獸看到至人(有道之人),牠那個凶性就降伏下去了。所以『豈伊本馴良』,不是說牠那個本性就很好,那個虎狼野獸牠是很凶狠的。但是因為遇到有道之人,『道力消其鷙』,這個道力消除牠凶猛的野性,把它消除了。
『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這個「有情」在佛經講,眾生都有佛性。儒家也講,「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只有講到人,佛講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那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變到三惡道?那都是迷了。到三惡道是迷得太深、迷得太重,造的業太重,所以到三惡道去;迷得比較輕一點,業造得比較輕一點,到人天善道。
紀曉嵐先生他是讀書人,他是一個大儒,儒家的有學問之人。過去讀書人讀聖賢書,這些道理都懂。所以「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只要他是有情眾生,都可以跟他溝通的,都可以跟他契合的。過去先師淨老在澳洲淨宗學院,他住的那個精舍,澳洲的螞蟻特別多,而且特別大。那個螞蟻咬人會中毒的。有一天晚上他要洗澡,在浴室裡面都是螞蟻,他老人家就合掌給這些螞蟻菩薩講,就說我要洗澡了,請你們先到外面去,才不會傷害到你們。我等一下再進來,請你們先出去。就這樣跟牠講。過了半個小時之後再去浴室,果然都走了。這個也是有誠心跟這些小動物溝通,都能感通,都可以溝通,關鍵在我們的心態,誠心誠意的跟牠溝通,就沒有不能溝通的。不能溝通就是我們的真心誠意還不夠,這個我們要提升,要加強誠心。有至誠心,跟一切眾生都能感通,佛菩薩跟一切眾生都能感通。這一條講我們這個至心、真誠,不但跟人可以感通,可以化解冤業,跟一切動物都能夠有感應。
像印光大師他年輕的時候,住在普陀山的關房,跳蚤很多,他的侍者就拿掃把要把牠掃出去。印光大師講,他說不要掃,這是我德行不好,我要有慚愧心,要來提升自己,要懺悔、要改過。後來過了沒多久,他房間跳蚤自動搬家了。這個也是在我們近代高僧大德他的行誼讓我們做一個榜樣。先師淨老是我們現代的一個榜樣、一個例子,讓我們來學習。所以『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
第三條:
【三。真孝婦。鬼神見之猶歛避。】
這個也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很長,先師淨老在這個故事節錄這兩句。就是這個鬼神原來要去禍害人的,看到這個孝順的媳婦,『孝婦』就是孝順的媳婦,鬼神看到,他就收斂了,他就迴避了,不敢去加害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有個孝婦在。所以一個孝順的媳婦,也庇蔭到一個地方。
現在要找到這個孝婦就非常少、很稀有。古時候就比較多,因為古時候有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就是有儒釋道三教的教育,教做人,教因果。所以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因果,不敢造惡業。不孝的果報很嚴重,這個在儒家講得很多。佛家《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經文就有講到,不孝父母要墮地獄的,那這個很嚴重的。《地藏經》如果有讀過就知道,不孝的罪很重。在《無量壽經》三十三到三十七品也講到,這些大乘經典都有講到孝順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根本,德行的根本。
古時候的人有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縱然不是很孝順,也不至於太離譜。現代人都完全沒有這個教育,對孝這個概念都沒有。現代年輕人,要孝順你的父母,媳婦要孝順你的公婆,他會問你,我為什麼要孝順?因為他認為沒有必要,為什麼!如果跟他講一點道理,父母養育你,他說他們應該做的,他為什麼要回報、為什麼要孝順?他們本來就應該要養我。所以現在年輕人你跟他講這些,講不通。沒有人教他,現在家庭也沒有教這個,主要是家庭家教,家庭就沒有,學校也沒有,社會也沒有,全世界的學校統統沒有這堂課,都沒人教,他真的不知道,他真的不懂。
過去有這些聖賢人、佛菩薩,大家接受這個教育,有的人他做得很好,有的人他做得不是很到位,但是總是不敢太離譜。好像以前的皇帝,特別是漢朝的皇帝提倡孝這個字。很好的皇帝,他這個孝當然當之無愧。有一些皇帝,昏庸、昏君,但是他也是要用個孝,人家說他不孝,他也不高興。他很不孝,人家說他不孝,他很不高興,這個還有救,他知道不孝是不好的。現代的人,你跟他說不孝,他無所謂,他聽了不在乎,這個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所以不孝的人,說他不孝,他還會覺得說他不高興,你怎麼說我不孝?這樣的人還有救。現在人,你說他不孝,他沒感覺,他不在乎,那個真的就沒救了。
「孝婦」,孝順的媳婦。印祖很慈悲,看到這個世道人心每況愈下,所以就勸導這些蓮友,這些學佛、念佛的同修,要教好自己的子女。印光大師特別強調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因為世上沒有賢母就沒有好的子孫了,好的子孫都是好的母親教出來的。那個母親如果不明理,不會教小孩,那小孩就廢掉了。所以印光大師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好的兒子是從好的母親教出來的。母親比父親還重要,因為母親懷胎十個月,在肚子裡面就要開始進行胎教了。不好的東西不能看,不好的聲音不能聽,不好的事情不能去接觸,心、身要保持端正,這樣才能把肚子裡面胎兒保護好,生出來就好帶、好教了。
現代做母親的人也不懂這個道理,胎教。在古代,夏商周三代,這些聖王,這些太太,都知道胎教的重要。所以教育從懷胎就開始了,不是生出來。生出來是一歲到三歲,這個是很關鍵的,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現在不懂這些教育。所以孝順的媳婦是親家那邊教出來的。過去我母親常講,女兒自己要教,媳婦是別人教的。如果親家那邊沒有教,這個女兒嫁過來,過去蔡老師講《弟子規》:那是去破壞人家家庭,這個就造罪業。所以印光大師開示,如果把兒女教好,你就功德無量;兒女教不好,那你就罪過無量。做父母有責任,不但有養育,還有教育的責任。
「慈母多敗子」,母親,婦人之仁,自己的小孩錯了,總是掩護他,不給他糾正,那就害了她的孩子。別人講了,她不能接受,保護她的孩子,那實際上不是在保護她孩子,是在害她的孩子。現在的媳婦有幾個孝婦?這個很少、很稀有。現在不要說什麼要去照顧公公婆婆、照顧一家人,現在連一個稱呼,媳婦嫁過來,叫公公婆婆叫爸爸媽媽的,我看都很少聽到了,甚至她都不叫了。那就不是孝婦了,不孝婦當然會遭受鬼神的禍害,這個《太上感應篇》講,司過之神會記過。
這一條講「真孝婦」,真的是孝順的媳婦,真心的,鬼神看到,他就迴避了,不敢在這個地方降禍,這個地方的人也受到她的庇蔭。
第四條:
【四。陰律。不孝罪至重。】
『陰律』就是陰間的法律。所以過去我們到法院做三時繫念,我們也有跟這些法官做一些交流。我也常常講,陽間有法律,陰間也有法律。陰間的法律是什麼律?因果律。因果律的標準就是《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這是因果律。所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它是一部天律,因果律。你相信這個因果是這樣,你不相信它還是這樣,這個就是事實真相,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說你相信,它就有;不相信,它就沒有。你相信,有;不相信,還是有,一樣。
所以《感應篇》講,「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凡人就是凡是人,凡是你是人,不管你是白人、黑人、黃種人,造了惡業,果報都一樣。標準在經典,不在我們現在立法院那個法律,那個不標準,那個有一些是符合經典的,有一些是不符合經典,那個叫惡法。那個惡法的果報也是很重要的,你逃不過因果律的報應,到陰間去就不是在陽間這樣的那麼一回事了。
《安士全書》也記載了很多公案,有人當皇帝,到陰間去,一樣受刑,沒有例外的。當帝王造的業愈重,受的報更慘。你在陽間有特權,到陰間所有的人統統沒有特權,所以這個是陰律。陽間的律對這個不孝,過去是很重,過去如果不孝,殺父、殺母,那個要處以極刑,凌遲處死,那個法律定很重。現在定得很輕,不但很輕,而且還沒有罪。像我們台灣有很多殺父、殺母的,法院竟然也判沒有罪。但是陽間沒有被判罪,到陰間這個罪就更加重。所以這一條講「陰律,不孝罪至重」。如果再看《地藏經》,那是下地獄的,無間地獄的,那是很恐怖的。
第五條:
【五。業緣一日不可減。亦一日不可增。惟遲早則隨所願耳。】
這一條,『業緣一日不可減』,這個「業緣」一天也不能減少,業因果報,一天也不能減少,你要增加一天也不可以。這個業緣,我們去讀《了凡四訓》就能明瞭了。什麼時候你會遇到什麼事情,這都有個定數。像袁了凡他最明顯的就是當貢生領廩米,被孔先生算得很準確,你要第幾年才能出貢,你提早一天也不行,晚一天也不會,這個就是一個定數。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懂得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他真正如理如法去修行,命運改變了,原來孔先生給他算的就不準了。
所以被定數所束縛就是不知道要修行,不知道這個命是自己製造的。他照原來那個習氣繼續造,當然改不了。如果自己做個調整、做個轉變,斷惡修善。這個斷惡修善的幅度提升很高,那這一生你的命就轉了。就是大善大惡,做大的善事,你原來命不好,變成好的;原來命很好,造了大惡,變成不好。小善小惡,可能在這一生還不明顯的看到,要到來生來世。但是小善小惡累積多了,累積久了,也變成大善大惡了。
所以善要累積,「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以小善累積多了,時間久了,變成大善;小惡累積久了,也變成大惡。有一些重大的善事,或者惡業,一件那也抵過萬件。了凡先生減糧一節,減稅它就超過一萬件善事,那是大善。如果沒有大善大惡,過去世造的定業,大致上都不能改變。所以「業緣一日不可減」。好像人的壽命,你壽命沒有到,你要想提早一天走也不行;壽命到了,那你要增加一天也不行,這個就是受命運的束縛,沒有改造命運。
『惟遲早則隨所願耳』,要隨所願。這一條最重要就是對我們的啟發,啟示我們要知道這個業因果報怎麼來的,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要懂得去改造命運。
下面一條:
【六。善留其有餘。惜福者當如是。】
這個第六條,就是『善留其有餘』。這條重點是講惜福,要惜福。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開示,我們的壽命要延長,就是要懂得惜福。因為我們過去生修的福報有限,這一生要懂得繼續修,而且還要愛惜,就是不要浪費。如果你的福報不惜福,平常生活當中奢侈浪費,這個叫損福。損福,福報你用盡了,你人就死了。俗話講「祿盡人亡」,你福祿沒有了,雖然還有壽命,還是要死。原來活到八十歲,可能六十歲就要死了,因為福報用光了,沒有了,就得死了。如果原來可以活到八十歲,你惜福,可以活到一百歲,因為還沒用完,所以還不能走。
所以惜福是長壽之道,我們想要長壽,要懂得惜福、修福、造福。現在人不懂得惜福,不懂得修福,不懂得造福。現在年輕人、小孩子都在享福。小孩子他能享福,也是他過去生修的。他過去生沒有修,他也享不到福,他可能會生到沒有福報的地方,那些沒有得吃的地方去受災受難。他能夠享福,也是他過去有修。過去生有修是有限,你這一生不懂得繼續修,從小就一直損福,損到最後壽命就減少了,祿盡人亡。所以這個教育就非常重要。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常講,西方人兒童就開始享福,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老年的墳場。中國的教育剛好相反,兒童要教他惜福、修福;青年的時候要造福,造福社會;到晚年才享福。所以西方跟東方教育不一樣,現在中國人都學西方人,小孩子都享福了,到最後福報享光了,就沒有了。
好,今天我們先學習到第六條,明天還有一天,我想這次我們就來學習《草堂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我們下一次再接著講。因為這個《草堂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都是在《淨土集》裡面的。這個都很方便,一條一條的,都可以分開講、獨立的講,很適合我們這種短期的講座。先師節錄出來都是重點,這個很適合我們現代同修來學習。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