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要當修十善業)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3/10/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62-0004

  《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天晚上接著繼續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節錄的《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頁,《淨土集》第四頁,從最後一行,第十九,「發菩提心」,從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十九、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晚上從這裡看起。我們這次的講座一共預定十五個小時來簡單向大家報告《無量壽經菁華》大意。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能做太多的講解。我們要深入的理解,我們導師淨老和尚有多次宣講,我們大家可以多聽。能夠聽完整的《無量壽經》是最好,如果沒有時間,聽個一品、二品,也都很好,也都很有受用。現在在網路上有很多同修節錄先師淨老和尚講的《大經解》、《大經科註》,還有其他經典,節錄一些重要簡短的開示,有三分鐘、五分鐘、八分鐘、十分鐘、十五分、二十分不等,這些很重要的開示,提供給沒有時間聽完整的一部經的這些同修一個方便。當年我們老和尚做《淨土集》,也是因應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當時在美國一般的人平常都要工作,要上班,所以在那個環境要講一部大經,能夠從頭到尾的人,實在不容易。所以在海外這個講座最長大概三天,有三天的假期,能講三天,這個就很難得了。三天要講一部經,不要說大經,小經也都講不完,因此就採用弘一大師《晚晴集》這樣的一個做法,將經典、祖師大德的註解、講義做個節要,編一條一條的,每一條都可以獨立,這個很方便。這個短時間的講座,你一天的,講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也可以。你要講一條、講兩條,你一天、兩天、三天,這個就很方便。前後也可以連貫,也可以獨立,所以採用這樣的一個方式,這個也是方便我們現前大家的時間。

  我們晚上接著學習的這一段,節錄出來的也都是比較重要的經文,首先『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這一句,我們同修大家常常讀誦《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從上輩、中輩、下輩,三輩往生這修行的功夫淺深不一樣,但是要往生西方淨土兩句經文都一樣的,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是三輩往生都一樣。菩提心經論上講的有很多種,蕅益祖師他把「發菩提心」根據《彌陀經》跟我們做一個簡要的解釋,說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個我們一般人就比較容易明白,真信發願,真相信有西方淨土,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願意放下我們現前這個娑婆世界,這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能蒙佛來接引往生西方,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講法,我們一般人聽得比較容易懂。經典上講菩提心,像《觀經》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個就講得比較廣、講得比較深,還有其他經論講的。我們採用比較簡要的,比較直接能夠了解的來理解。蕅益祖師講的絕對是沒有錯,你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句話我們聽起來似乎明白了,實在講我們不一定真明白。怎麼樣才叫真正明白,真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菩提是覺悟的意思),這個我們念佛的同修也要進一步深入的去理解,如果沒有深入的理解,往往我們並沒有發菩提心,以為自己發了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也不是說我們在佛前念一念就發了菩提心,要真正從自己內心覺悟,真正發心,這個才算。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一時中峰國師的開示「信行願」,他那一段開示就是跟蕅益祖師講的一樣,那一段我們真明白了,那也就是真正發菩提心,這就我們淨宗來講。在經典裡面講的,這個菩提心它還是有層次上的不同。我們根據《佛說十善業道經》,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就是都是以十善業道的基礎,而得到發菩提心這樣的成就。也就是發菩提心,無論是發小乘的,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是小乘的菩提心,無上菩提是大乘菩提心。在《十善業道經》我們看到三種菩提,都叫菩提。我們現在修的是大乘,就是無上菩提心。《大乘無量壽經》,無上菩提。所以這個菩提心在經論上有很多種講法,我們採取,我們修淨宗,採取我們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我們來學習。

  真信發願,這個我們似乎也聽得很耳熟,我們也會講,也會勸人,但是是不是有真正深入的去理解,這個是我們要進一步去思考的。這個菩提心,無論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佛門稱為三世怨,三世怨就是你這生修善業,修福,來生會生到人天善道,享受人天福報。到人間來,投生到富貴人家,享受榮華富貴,人一享福就很容易迷惑顛倒,人一享福他就迷了。人有福報的時候要修大的善業很容易,要造大的惡業也很容易。比如說做大官的,古人講公門裡面好修行,我們大家都有聽悟莊法師講《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你看袁了凡他當寶坻縣長,他一個政策利益萬民,他就超過一萬件善事了,他一個政策對了,他積功累德很大也很快。反過來講,如果一個政策不對,害了萬民,那也造了極大的罪業,削減福報、削減壽命也是很大。但是我們看看有多少人在享受榮華富貴,他不再迷惑?這個很難。我們不要說往生了再來投胎,前世修行的事情都忘記了,就我們這一生,我們都忘記了。我們以前很苦的時候,這個心還比較清醒,到後來名聞利養現前,看你有沒有迷惑顛倒。光我們這一生,我們就保持不住,那何況來生來世。所以在《淨土集》後面,我們也看到先師淨老和尚他節錄的「行策大師警語菁華」,第一條就講,念佛人如果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吃素、放生、做種種好事,那只是世間善人,往生之後「報生善處」,善處就是往生到人天善道,但是來生享受榮華富貴,這一生修行的事情就忘了。甚至不要到來生,這一生如果晚年福報現前,人往往就迷了,這個是真的,現前我們都能夠去觀察的。迷了之後就造惡業,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第三世就墮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大富大貴的人,做大官的、做總統的,這個也是很危險的,他的一個政策如果不對,造極重罪業。我們一般人要造還沒那麼容易,他權力在手,造極大的功德,或者造極大的罪業,都在一念之間。很容易造作罪業,第三世就墮到惡道,所以叫三世怨。這個就是沒有發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就是你做這些好事出不了六道,在六道裡面輪迴生到人天善道的時間短暫,墮三惡道的時間很漫長,三途一墮五千劫,所以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我們在六道輪迴,實際上就是這樣,這個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我們。

  發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蕅益祖師講生死心切,真正發心要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問題,這個心發起來就是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沒有生起出離心,我們就生不起發願往生西方的心,這個願生不起來。願意生極樂的心生不起來,願意放下娑婆世界的心也生不起來,我們總是留戀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這樣我們發的願總是口頭願,有口無心。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如果生死心不切,要解決生死這個心不懇切,說發菩提心,他說他不相信;說他發大菩提心要度眾生,他說更不相信。我們看到祖師這樣的開示,也是給我們當頭棒喝,就打醒我們了。出離心雖然是小乘,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大乘度眾生的無上菩提心,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像蕅益祖師講的,如果你自己不想求了生死、出三界,說你發菩提心要度眾生,祖師說他不相信;說發大菩提心,更不相信。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發菩提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信願,就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這個心真正發起來就是無上菩提心。但是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對現在這個世界,我們放得下嗎?身心世界,這個就是我們要好好的去思惟了。菩提心,我們簡單介紹到這裡。

  下面這一句,『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這裡講的「禁戒」,也是有廣義、狹義的。這個地方「戒」,我們就沒有時間去多做解釋,光一個五戒要詳細一點的講,就要講很長時間了。我記得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做百七,那個時候每一個星期有一個上午就跟大家學習《五戒相經箋要》一個小時,我記得錄下來也錄了四十個小時。一個五戒,我們實在講,我們都沒搞懂,何況更高層的戒。此地講,有戒律條文的這些禁戒,像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叫律儀戒。還有佛在經典上的教誡,那個也是戒;包括國家制定的法令規章,民情風俗,這些也都在戒的範圍,這是廣義的戒。禁戒是屬於禁止的,不可以去做的,叫止持。戒有作持跟止持,作持就是你一定要去做的,不做就犯戒;止持就是不可以做,做了就犯戒。這裡「持諸禁戒」,禁就是禁止的,像五戒就是禁戒,「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戒就是有戒律條文的律儀戒。沒有戒律條文的,凡是屬於善的,叫攝善法戒。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凡是善,統統歸十善;凡是惡,統統歸十惡。沒有在條文裡面的,只要是好的、善的,就含攝在十善裡面;凡是不好的,雖然條文裡面沒有,含攝在十惡裡面。比如有人說,五戒,佛只有禁不飲酒,但是沒有禁抽煙,所以可以抽煙。甚至有人說吃大麻也可以,他沒有說不吃大麻、不吃嗎啡。實際上這個是屬於攝善法戒裡面,不飲酒這一條戒,它也含攝這些對你身體有害的,對公眾有害的,這個都含攝在裡面。所以有一個攝善法戒,這個也不能違犯。第三類叫饒益有情戒,這裡講「饒益有情」就是饒益有情戒,又叫攝眾生戒。這個饒益有情也就是四攝法,菩薩的四攝法,這個屬於作持的部分,饒是豐饒,益是利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用這個四攝法攝受眾生。我們導師淨老和尚生前所做的這些都屬於饒益有情,像我們淨宗學會院每一個星期辦溫馨晚宴,還有在這裡做救濟、社會公益的這些事情、多元文化宗教的交流,這個就屬於這裡講的饒益有情戒。對眾生有利益的就要去做,那屬於四攝法。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所作善根」,做了這些,「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這個經文我們淨老和尚在生活當中也做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在圖文巴這個地區,先師淨老和尚他就是用這個饒益有情戒。但饒益有情,自己本身有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發菩提心,這樣來跟當地的這些居民互相的交流。剛時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認識我們,但是我們老和尚到海外地區弘法,早年到美國達拉斯弘法,他也先找左右鄰居,請大家來佛堂,請大家吃飯,說明我們做這個佛堂的原因,我們在這裡要做什麼,對我們地方上有什麼幫助,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道理向居民、鄰居說明;來到圖文巴也是一樣,買了這個教堂做佛堂。所以我們師父說,禮拜六來佛堂,禮拜天去教堂,佛堂是學習佛陀教育的,禮拜天你去教堂,跟你原來的信仰,你原來信什麼教,你就信什麼教,你不要改變你的信仰,歡迎大家來佛堂,來一起交流學習,互相學習。不但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做給我們看就是表演,要怎麼做,做出來給我們看。

  所以在此地,剛來的時候,大家不了解,而且這是一個很封閉的基督教地區,當初來沒有華人,大概華人就是我們師父,他首先來的。早年到達拉斯,華人也很少,後來就比較多了。所以當初要到圖文巴來,山下我們淨宗的同修,沒有一個贊成。一般法師(華人的法師)建寺廟都要到華人多的地方,你看在美國都要到大城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休士頓,都要找這些大城市。找那個沒有華人的地方,那誰來?一般台灣、大陸的法師到海外建寺廟,大部分都是挑選大城市,華僑多的地方才有信徒。我們師父上人選這個地方,當然大家我們要去也不方便,那麼遠,那邊又是基督教很保守的地方,去那裡幹什麼?但是他老人家有他的做法,就是要度當地眾生,就是要饒益有情。所以當時來,他們也是不了解。我們老和尚多次跟當地的居民,各階層的接觸,上到市長,到一般的這些民眾,跟他們接觸,把我們來這裡的目的,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講給他們聽。他們聽聽,也都很有道理,但是他們也講,你講的沒錯,但是我要看看你講的跟你做的是不是一樣?聽其言,觀其行,這個也沒有錯。所以在這裡的確對這個地方上做出很多的奉獻。後來我聽說,這裡的居民都說,淨宗學院,淨空法師是好人,不是壞人,是好人,對他們這個地方有幫助的。所以學院在這裡也得到當地政府、民眾的肯定,認同與護持。這個也就是饒益有情,我們師父上人他做出四攝法,「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他修的這些善根都布施。這個就很具體,不是說紙上談兵,講了半天怎麼做,我們也不曉得該怎麼做?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就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這個就能夠真正弘揚佛法,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目的是什麼?令眾生得到安定快樂。所謂安居樂業,就這個目的,這個放諸四海皆準。你這個做法,你到任何國家地區,大家都需要、都歡迎。不歡迎是他不了解,他有懷疑,你不曉得要來幹什麼,他有防範,不了解。如果真正了解,沒有一個不歡迎的。但是要讓這個地區的人能夠了解、能夠相信、能夠接受,當然你要具體的去做奉獻,真正在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真正這樣在生活上去落實。做這些就是建立在發菩提心這個基礎上。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持諸禁戒,這個戒就變成世間善法,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也講,「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木叉就是戒律。念處慧就是四念處,這個四念處是觀慧,要作觀的。這個不明白,你戒持得再好,都變成世間法。所以修四念處,就是發菩提心。第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觀不起來,肯定會留戀這個世間,超越不了。所以你戒持得再好就變成世間善法,不是出世間善法,關鍵就在發菩提心。

  我們再看第二十,請看經文:

  【二十、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這一條也是在第二十五品的一個節錄,節錄二十五品當中一段的經文。二十五品經文裡面講,縱然不能盡持經戒,那個我們做不到,起碼也要『作善』。「作善」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縱然你不能盡持經戒,不能做到第二福、第三福,你起碼也要做到第一福。所以說「要當作善」,那個盡持經戒做不到,起碼要修十善。這裡講就是十善業道,詳細就是一部《十善業道經》。

  最近新加坡多元文化促進會,邀請悟道跟大家學習《十善業道經》。我們採用先師淨老和尚的《講記》,我也是比照這個方式做個節錄,不過我節錄的比較長,也是一段一段的來跟大家分享學習。這一段詳細講就是一部《十善業道經》。十善業,第一是『不殺生』,這個十條都叫止持,也叫禁戒,「不」就是不可以,不可以殺生。不殺生,我們可以從吃素開始,有的人他還不能吃全素,但是也要持不殺生戒。像五戒,不殺生,他就不一定說吃全素,但是不可以殺生。所謂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三淨肉。在佛陀時代,還有吃到五淨肉,動物自己死的,還有野獸吃剩留下來的。這兩種現在人不敢吃,怕衛生有問題。其他三種,就是你要到超市去買,那現成的。但總不能你見殺、聞殺、專門為我殺,這個就犯了殺生戒。這個也是方便,最好是吃長素,這一條戒就持得比較圓滿。

  吃肉,不殺生,雖然沒有直接殺生,但是也有間接的因果關係,也有這個因果關係。不殺生這個範圍也很廣,這一條要講就很多方面。生,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動物,從人,還有鬼神、畜生,這個都不能殺的。《安士全書》講不殺生,引經據典就講得很多,大家去看《安士全書.萬善先資》,專門講戒殺吃素的這些因果,有經典的依據,還有古今這些善惡的因果,裡面講很多很離奇的公案,現在講叫故事。最近我也在網路搜尋《子不語》。過去我看《聊齋》,《聊齋誌異》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我們漢學院的同學。這個《聊齋》也是清朝時代,蒲松齡的一個文學鉅著。還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先生他編的。有一些不可思議、發生的事情,現在的話講,叫新聞報導,他專蒐集這些比較特別的事情,把它記錄下來,編輯起來。我們師父上人講到,還有一本叫《子不語》。這一本我就沒看過,我去網路搜尋《子不語》。這本書也是清朝的人蒐集的,我們師父講,這些裡面記載的都確有其事。

  《安士全書》講殺生、放生這種報應,特別是現世報的,這個舉出很多。古時候有發生過這個事情,我們再根據因果這些道理,你在現前這個社會上你去看,我就看了不少。看到現在,這個事情比古時候更多,更明顯,我們就相信古人記載都是真的。因為現在都發生在我們眼前,我自己親自碰到好幾件。所以有一次我到日本去,太和淨宗學會邀請我去講課,我就講「萬善先資」,講因果勸。上海有個居士跟我去,他很喜歡吃大閘蟹,在江蘇那邊有賣大閘蟹。剛好講到「蟹山受報」,那個地獄,他聽了之後,回去就不敢吃大閘蟹,那也收到初步的效果。所以這個還是要多講、多勸,因果勸。不然大家,我這樣做,不殺生,不吃,有什麼好處?我吃了,有什麼壞處?這個很現實的,因果就講現實的,所以這些都要講因果,屬於因果教育。如果沒有把這個因果講清楚說明白(這個《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得比較詳細),大家為什麼要這麼做,大家都殺生吃肉,我為什麼不可以?我們要看經典裡面講的,殺生有什麼果報,不殺生有什麼果報。不殺生,得健康長壽;殺生,多病短命。那你要哪一種,果報你要哪一種?大家當然我要健康長壽。那是果報,你要修因,因是什麼?不殺生。你殺生吃肉,你得的果報,就是多病短命。重病、惡病、傳染病、遇到意外災難死亡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殺生。這個《無量壽經》後面講的就更多一些了。所以佛戒第一條不殺生,我們這個世間的人最容易犯的就是殺生。這個是第一條,第一條做不到,學佛就很難。

  第二,『不偷盜』。這個不偷盜,大的、明顯的,我們沒有犯偷盜。但是細的方面也不容易,我們往往細的方面,我們也犯了。所以過去我們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過去台中李老師在奉祀官府上班,他要拿公家的信封、信紙寫信,一定要給孔德成先生說一聲,說這個信紙我是拿來私人寫信的,行不行?孔先生說可以,你拿去,他就拿來寫了。每一次拿都給他講一次,有一次孔先生就跟他講,大家不都拿去私人寫信嗎?你就不用講了。李老師就說,我跟你講一聲,你同意,我拿了,我就沒有犯偷盜戒;沒有跟你講,我就拿了,拿來私人寫信,不是公家用的,那就犯了偷盜戒。所以他不偷盜持得很細,這個戒相很細。弘一大師也講,他說他只做到出家多分優婆塞,他在《演講錄》裡面講的。五戒全部都受持,叫滿分戒;你只能受持三條、四條,叫多分戒;能受持一條、兩條,叫少分戒。他說我只是多分戒,弘一大師講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說這四條戒,他有把握,他持得清淨。但是不偷盜這一條,他說這個戒相很細,有時候我自己犯了都不知道,他這一條沒把握,所以他說他只有能持到多分戒。這個真是一個真正持戒的榜樣、模範。所以我們不是說去受了五戒就優婆塞,受了菩薩戒就菩薩,受了沙彌戒就沙彌,受了比丘戒就比丘,是一條也做不到,有名無實。所以這一條我們也是要努力學習,盡量避免。

  第三,『不淫欲』。這個地方三點水的「淫」是廣義的。如果一個女字旁,指男女的邪淫。這裡是包括邪淫以外,所有欲望太超過,叫淫。好像下雨下太多,叫淫雨。就是凡事過分,太奢侈、太浪費,都是在這一條。貪,過分了。我們生活上不能太奢侈、太浪費了,要有節制。我們用水、用紙都不能太浪費,這些都屬於這一條。

  第四,『不妄言』。「不妄言」就是不欺騙人,這一條也就是誠實,不打妄語。這個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大妄語那個罪就很重,大妄語就是還沒有證果說他證果了。或者說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說完了他又留在世間也不往生,那就是打大妄語,那是假的。

  所以過去我也碰到有一些人給我講,他是什麼佛,天天跟阿彌陀佛早上都開會,都早餐開會。還要出書,這個書還拿到香港給我們師父寫序文。我們華藏的盧居士拿給我看說,師父,這個書能不能印?我說我看看,我看了,這個不行。他說這個師父有寫序文。我說我要向師父報告,這個出去會把師父害死。我就斗膽冒著大不韙,我就跟師父講,我說師父恕弟子斗膽,我說這個書,師父在講席當中都教我們,特別是《楞嚴經》講,講什麼佛、常常跟佛在往來這些,這個講完就要走了,為什麼留在世間,這就假的。師父不是這樣勸我們嗎?我說師父幫他寫序文,等於替他背書,這個書一印出去就收不回來了,不可以的。我也是根據我們師父平常開示,還有根據他這個內容,後來我們師父就打電話給我說,好吧,那就印一些在內部流通,自己內部參考就好了。後來我也就沒印了,沒有印了。後來有一次我到馬來西亞漢學院,成德法師遇到我說,悟道法師,很感恩你,你當時勸我們師父不要印這個書,這印出去,他老人家親筆寫的那個序文,流通到外面去,肯定會出很大的問題。所以那件事情就被我擋下來了。

  所以像寫這些,他是什麼佛,有一些人他就喜歡聽這些,這些不要輕易去相信。因為經典很明白告訴我們,他如果身分曝露,他就走了,那是真的。《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佛菩薩、阿羅漢化各種身分來度我們,可能他就坐在我們旁邊,但是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他只要顯露他的身分,他一定不住世,如果他要住世,他肯定死不承認。像印光大師,有一個高中生夢到觀音菩薩跟他講,大勢至菩薩快走了,你們趕快去親近。說哪一個?就印光大師。他們去說,你是大勢至菩薩,被印光大師罵,不准再講,講以後就不准你們來,所以當時就不敢講了。一直到印光大師往生才公開,那是真的。為什麼?這個很明顯,你講說你是什麼佛、什麼菩薩、什麼羅漢,講了又不走,那你目的在哪裡?就是要人家恭敬供養,你有這個心肯定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他決定不會迷惑這些名聞利養,為了就是度眾生,這些我們也要明白。所以犯了大妄語,這個都地獄的罪業,這個地獄的罪業。其他的妄語叫小妄語,小妄語在《五戒相經》有不可悔、有中可悔、有下可悔,這是根據戒經的開遮持犯來講的。

  『五不綺語』。「綺」是綺麗的意思,很美麗的絲織品。就是花言巧語,像現在有些文學著作、歌曲、舞蹈、愛情小說,統統叫綺語,會迷惑人心的,讓人心智迷惑,講得很美麗、很美好,實際上不是真的。像我年輕的時候,也是接觸到這些電影,什麼愛情小說,他們兩個人愛得不得了,兩邊的父母都不同意,後來兩個人就偷跑了,後來好幸福、好美滿。以前看這些好像是真的,那個父母好像都很不講理,到後來學了佛之後看一看,好像不是這樣。像我母親,她說我現在都不敢給你們做主,你們自己去找,好也是你們,不好也是你們,統統你們的事情,你不要來問我。她說來問我,我如果說好,將來不好,那你要怪我,我母親都不敢。像我大哥要結婚去問我母親,她說我不敢做主,你自己決定,我現在給你說好,將來如果你不好,那你不是怪我嗎?所以這些都屬於綺語。

  『六不惡口』。「惡口」就是講話粗魯、講話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我們也容易犯。口業也是很不好修,所以我們要會講話,講話要學習。有一些人他心不壞,但是他不會講話,讓人家聽了就產生誤會,以為在罵他、在毀謗他,跟人家結怨。有惡口的習氣,要多念佛,要改過,所以講話大學問。那一天有個同學說要學外交官,外交官講話要特別會講,那是很專業的。

  第七,『不兩舌』。「不兩舌」就不挑撥離間,不去破壞人家的感情,小,破壞個人的;大,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現在有一些人就是專門在造兩舌的業,破壞人家的家庭,破壞人家的企業、團體,破壞別人的國家。分化,兩舌就是分化,製造對立,他從中取利。這個兩舌,如果個人的,罪比較輕;人多的,一個國家,整個世界,那罪業就大,就是無間地獄的罪業,會下拔舌地獄。以上是身口七支,身三,口四。

  『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這是貪瞋痴,這個我們常常聽經都知道,但是這個貪瞋痴,我們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這個也很難斷除。現在我們功課就是修這個,「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我們要修學的地方。我們要修懺悔,也就修這個。我們做三時繫念都要念懺悔偈,也是修這個,這個無始劫的貪瞋痴。「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我們念是念了,但是也沒在修。

  這些要明白,什麼是諸惡業?諸惡業,這個十善業列出來,我們看了還不夠詳細。諸惡業,我建議大家讀《太上感應篇》,這我們老和尚提倡三根之一。《太上感應篇》有「積善章」跟「諸惡章」,「諸惡章」列出一百七十條,什麼叫諸惡業。真的,我們老和尚叫我們讀《感應篇》,我們才知道什麼叫諸惡業。如果沒有讀《感應篇》,我們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什麼諸惡業,我沒有,我都很好。你《感應篇》讀熟了,才知道什麼叫諸惡業。諸惡業從哪裡來?「皆由無始貪瞋痴」,根源從無始劫來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我們要明白什麼叫諸惡業,《感應篇》是《十善業道經》的補充說明。「要當作善」,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我們再看:

  【二十一、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這一段也是第二十五品很重要的一段經文。『一心清淨』,我們學佛修行,世出世法在修什麼?修一心。《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一心繫念」,我們一心就清淨了,我們要真正去體會這個一心。真正體會了,我們這個心它本來就清淨,就是我們不認識,學佛就學這個,認識一心。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清淨了。

  下面講,也就是要怎麼修能達到一心清淨,就是要『端正身心』,這個「身心」要端正,不能邪曲,要端正。怎麼樣端正?我們也很想端正,為什麼不能端正?因為有欲望,要『絕欲去憂』,「絕」就是斷絕這些欲望的誘惑,去除內心的憂慮。我們為什麼憂慮?欲望太多了,求不得苦。知足常樂,少欲知足,我們就沒有憂慮了。『慈心精進』,這個「慈心」,慈能與樂,總是希望幫助眾生得到安樂。我們精進就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動力,推動我們的精進。我們發願要度眾生,發這個慈悲心,所以慈心是我們精進一個動力。具體的修學就是『不當瞋怒、嫉妒』,就是不可以起瞋恨心,不能發脾氣。這個也不容易,遇到境界來我們就控制不了,「瞋怒」就起來了。我們平常要用功,念佛也就是在這個地方用功,我們念佛的功夫,在佛堂念,也要用在生活當中,遇到這些境界不起瞋怒之心。這個講容易,要做到也不容易,這個我們的確要有一些金剛般若來補助,要修觀。所以這個五停心觀是「多瞋眾生慈悲觀」,要修慈悲觀,就是有憐憫心,憐憫那些惡人、不講理的人,憐憫那些頑固的人,不要跟他發脾氣。我們有做過為人父母的同修,也可以把別人當作自己兒女,自己兒女犯錯了都會原諒,先從這樣下手,這個可以幫助我們平息瞋怒之心。「嫉妒」,就是看別人有好事,嫉妒心就生起來,我們俗話講「見不得人好」,這個也是我們眾生的一個大毛病。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要學「隨喜功德」,人家有好事,我們要隨喜,隨喜就破嫉妒的。

  『不得貪餮慳惜』,「貪餮」就是貪吃,一天到晚想要吃好吃的,所謂美食主義,吃得太過分。「慳」是慳吝,不肯布施,不肯施與,不肯奉獻,自私自利,這個不可以。不能自私自利,也不能貪吃。『不得中悔』,「中悔」就是你做好事,布施,不能後悔。《太上感應篇》也講,「施與後悔」,布施之後又後悔了,那個錢我不拿去布施多好!後悔了,這個司過之神要記過的。所以「不得中悔」,不得當中又後悔了,布施就布施了,不要後悔。『不得狐疑』。狐狸疑心很重。這是形容比喻疑惑很多,懷疑,我們要相信聖言量,相信佛的話,不能懷疑。

  『要當孝順』,「順」就是孝。對父母師長,對長輩要孝順。縱然長輩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先恆順,再慢慢去勸導,也不要當面跟他頂撞。『至誠忠信』,「至誠」就是至誠心。「忠信」,《論語》孔老夫子講忠信,大家可以看《論語講要》、《論語講記》,我們漢學班同學應該都有學習孔子教的忠信。但是要真正明白,不是只有學習字面上、文字上的解釋,要能夠去體會它核心的真實義,那才會有真正的受用。所以過去李老師講,《論語》你真的懂得一句、兩句,你的眼界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你看事情、人生觀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你會一句、兩句,但現在把這個當作沒有用的東西。早年在台北華藏佛教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當時有大專學生在學校考《論語》,有一次就在討論,他說學這個《論語》也沒有用,就為了考試。我們師父聽到,沒有用?他不懂,不是沒有用,那真管用!現在世界的問題統統在這個裡面。以前春秋戰國亂世,亂了幾百年。我們師父講,現在整個世界就是我們中國古代春秋戰國那個時候一樣的,只是以前那個範圍小,現在是全球的。其實跟那個時候是完全一樣,爭來爭去、奪來奪去的,解決不了。所以《群書治要》、孔孟學說、大乘佛法,這湯恩比講是救這個世紀的。這是一點不假,這個就是至誠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要知道佛經講的道理很深,我們不要認為我明白了,我都知道了。我們知道什麼?根本就不知道。所以這些道理都很深,你要做翻譯就更不容易,你把中文的佛經翻成外文能翻得出來嗎?我們中國人讀了都不懂,你再去翻譯給外國人,那外國人就更不懂。所以有同修問我說,要怎麼做翻譯?我說自己先搞懂。昨天英國漢學院的凱蒂跟凱莉,她們在那邊現在教書,問我翻譯怎麼翻?我說這個很難,自己先搞懂。我說這個我們中國人自己就不懂,你翻給外國人,他就更不懂了。所以自己先下功夫,這個翻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當信作善得福」,這個就是相信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好!我們再看下面:

  【二十二、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音響。在《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好像肥皂泡一樣,「應作如是觀」。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觀察我們現實的人生就如同作夢一樣,我們要常常這樣觀。我們晚上作夢,大家都知道,早上起來一場夢,無論好夢、惡夢就是一場夢,痕跡也找不到。我們白天何嘗不是在作夢?作白日夢。我們晚上睡覺,我們白天這一切就跟我沒關係了,包括我們的身體睡熟了,被人家扛走了也不知道,睡了就像死了一樣。你在作夢,夢到另外一個法界去了,白天這一切,我銀行多少錢,我今天有了新的銀行卡,晚上睡覺就不是我的了。我們師父講得更具體,他老人家說,房子現在住是我的,等一下走出去就不是我的;錢放在我口袋是我的,沒有放在口袋,放在銀行不是我的。這個我們要常常做如是觀,我們常常觀白天這是作夢,晚上是作夢。我們晚上睡覺了,今天白天的事情就是夢,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明天醒來,作了一場夢。晚上睡覺了,我們白天不是又是一場夢嗎?常常這樣觀。

  【二十三、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金剛經》講的就是這個,我們時間的關係,所以不能多做講解,有機會我們再來學習《金剛經講義》,那個剖析得就比較詳細。後面一條,我們把它念完,我們就下課。

  【二十四、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這一條,『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講到「究竟明了」,無過於念佛。我們深入念佛三昧,就能通達「諸佛密藏」,「諸佛密藏」我們就究竟明了,就能『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所有的煩惱習氣也就都沒有了,所謂念佛就成佛了。要講真的,念佛即是成佛時,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有懷疑。我們真能相信,的確念佛是很直接通達成佛的一個最快速、最直截的法門。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