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勸戒殺茹素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7/12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WD20-061-0005
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這裡同學問了一些問題,我們先做簡單答覆。這裡這位林同學有三個問題:
問:第一個請問博學、慎思、明辨中的博學,和佛學中一門深入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次第上的關係?亦或是相違?要如何理解,並融會貫通?
答:這個跟一門深入沒有牴觸,這個是相關的。一門深入也要博學、慎思、明辨,你做任何學問,這個方面都是一樣的。最重要還是篤行,篤行就是你學了之後要去時習,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學了你沒有去用在生活上,所謂「學以致用」,那學了這個等於是落空了,得不到實際的受用。所以你博學、慎思、明辨,這些最後還是要篤行。博學也就是說我們學習要廣博,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也講「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多聞原來為了幫助我們一門深入的。如果沒有廣學、博學,那這個一門也很難深入。所以一部經它都含蓋一切經,這是沒有相違背。所以你看祖師大德註解經典,他引用多少經論來註解,他如果沒有博學,他怎麼去引用那些經典來深入這部經典。所以廣學原為深入,這個沒有牴觸,沒有違背。你這樣理解,就可以。
我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就講我們今天講的這個課,講到「戒殺茹素」,那就四個字。四個字,我們聽起來,我們似乎也知道了,不要殺生,要吃素。那為什麼不要殺生,為什麼要吃素?到底有什麼好處,我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那這個就很大的學問了。我們引用《安士全書.萬善先資》,我們只是揀出幾條來講,就知道這個內容非常深廣,方方面面的,是不是?就是一條,一條戒,那就很多了。你沒有廣泛的先去了解,你對戒殺吃素,你不能深入。只是一個概念,不能深入。你學習得愈博,你對這個就愈深入。所以「戒殺吃素」四個字,《安士全書》這個四卷有一卷「萬善先資」你要讀,你要學習深入,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為什麼要戒殺吃素。
問:第二個問題,佛與魔如何分辨?有人說未到一定的證境難以去判別,要如何從經典(這是修證的程度,沒有到一定修證的程度,很難去辨別佛跟魔)和善知識的言教當中去正確理解分辨。
答:佛跟魔都在自己的心,萬法唯心,主要我們自己的心魔,自己有心魔,你才會招感外魔。自己,什麼是魔?很好分辨,有那麼難嗎?我們一天到晚都是魔在干擾我們。《八大人覺經》講有四種魔:死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這個四種魔,天魔是外面的,其他三種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煩惱魔,你會不會貪心?你會不會生氣?你有沒有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惡分不清楚,搞不懂,對於聖教不能接受,聽了不生歡喜心,那就愚痴,貪瞋痴慢這個叫煩惱魔。五陰魔,色受想行識,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我們這個身心世界,這些幻相都是五陰造成的,我們自己迷了,造成這些幻相來折磨自己,自己折磨自己。死魔,人死,生離死別,痛苦,受盡折磨。那個魔是折磨的意思。天魔是外面的誘惑,很好分辨。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就是佛,還有這些東西就叫眾生。所以我們要轉魔為佛,其實佛跟魔都是自己的心,自己心轉過來,魔就變成佛了。你覺悟了,原來魔就是佛;迷了,佛就變成魔,就是這樣。
問:第三個問題,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時,這個眾生是否收得到功德?經典中說,親緣和受緣的眾生才收得到,不太理解。
答:他收得到收不到也是關鍵我們的誠心到什麼程度,如果我們真誠心,你有一分的誠敬,他就收到一分的功德,十分的誠敬就收到十分了。如果沒有誠敬心,我們自己都沒有功德,他怎麼會收到功德?你自己沒有錢,你怎麼可能拿錢給別人?肯定你自己先有功德,才能跟別人分享。所以你要知道眾生有沒有得到功德,那先問你自己,你得到了沒有?你有功德了沒有?如果你有了,那你迴向給眾生,他七分之一。所以這個也不用去問眾生,問他有沒有得到,先問你自己有沒有得到。你自己沒有功德,那你用什麼迴向給眾生?所以這個不是去問眾生,問我們自己。
問:下面的問題,大姐的孫子在母親腹中,三十一週六天在腹中沒了心跳,開刀抱出來後已死亡,目前尚在四十九日內,請問師父可做什麼功德迴向給小侄兒?
答:念佛功德是最殊勝,念佛跟他迴向。在四十九天之內誦經、念佛,念佛是最方便,隨時可以念,隨時可以迴向。誦經你要有一定的時間,要心比較專注,經如果沒有念得很熟悉,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所以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咒比經短,好念;「念咒不如念佛」,念佛比咒又更短,所以多念佛。如果你要誦經,我建議先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地藏經》就專門講老人過世、小孩夭折,這些怎麼去跟他超度。多念《地藏經》,多念佛給他迴向,在四十九日內迴向效果最好。
問:尊敬的師父你好,請問在法會上有一些紙,或是念佛七上會有一些佛字,請問師父如何將有佛字的紙回收,要怎麼處理?
答:這個回收,就是像報紙回收做再生紙這樣就好。因為現在這個東西太多,特別是報紙雜誌一印幾百萬份,我們要像古時候那樣處理也不可能。你燒個一張、兩張,實在講也是不圓滿,所以還不如回收做再生紙,只要以恭敬心來處理就好。不要亂丟,不要亂丟垃圾桶,最重要還是垃圾分類,現在都有分類,你紙張歸紙張,不要亂丟,丟在一起,這樣就好。
問:請問師父,念佛念到沒有心怎麼辦?
答:沒有心,你是指哪個心?是不是念到這個心臟就不見了?所以你問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要阿難找心,也沒有問他是真心、妄心,他說心在哪裡?找出來給我看看,它在哪個地方。
問:雖然有比較熟悉,中斷的次數變少,可是現在念佛號已經不會有感動誠心了,變成像機器一樣。就是只有我在念,可是心裡頭無感的,沒有溫度的,就像在念一、二、三、四一樣,沒有任何感覺,失去了以前對佛菩薩的真誠感動、熱誠,心變得像木一樣,像冰一樣。拜託師父為我解惑。
答:你多讀《無量壽經》,我建議你多讀《無量壽經》,這句佛號、名號的功德都在經典裡面。你念佛沒有感覺、念得沒有味道、念得枯燥無味、念得像冰一樣,我建議你多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千遍讀下來,你再念這句佛號就不一樣了,多念經,念三千遍。記住三千遍,一遍都不能少,你就會知道這句佛號它的功德在哪裡。另外,如果你能聽得懂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多聽經也可以。就是一個聽經,一個讀經,總是要明理。我為什麼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有什麼功德?總是認識不夠,所以我們念得會沒味道。我為什麼要念?為何念佛?為誰念佛?這個沒有很清楚,所以念久了,念得枯燥無味,要聽經,要多讀經。佛為什麼要講經?他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就叫我們一句佛號一直念就好了,講經就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理論方法,念佛的功德是什麼給我們說明。我們了解之後,才會發心,才會歡喜去念佛。所以聽經、讀經很重要。特別這個佛號念得冷冰冰的,就要讀經。如果真正明白道理,不疑惑了,念得法喜充滿,那經也不用聽了,也不用讀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
所以在二十幾年前,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也是辦二十四小時的念佛,剛開始好幾百人來念,到最後愈念愈少,念到最後小貓兩、三隻。後來老和尚說,不行,這還是要聽經。本來是二十四小時統統念佛,因為大家對這句佛號的功德認識還不夠,念久了,他沒有念出法喜,沒有念出味道。也就是說,他念這句佛號,他只是念,他沒有發菩提心。《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講,「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是兩樁事情,就是你念這句佛號,你發什麼心去念,發菩提心去念,還是發煩惱心去念。那你這個就發煩惱心去念,發很無奈的心去念,念得心不甘情不願,發這樣的心去念,那怎麼會有味道?關鍵,你只是念,沒有發心。要怎麼發?建議《無量壽經》讀三千遍,你就知道怎麼發心了。
問:下面這個問題,老和尚在教科文組織提倡多元宗教教育,同時強調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這兩者是否有區別?(顧頡鋒同學問這個問題)
答:多元宗教教育,佛教不是宗教,實際上了解老和尚講的就沒有區別了。佛教不是宗教,我們老和尚提倡多元宗教教育,他有把宗教這兩個字加以說明。因為現在一般人對宗教這兩個字,它的定義就是局限在你無論任何一個宗教,你自己要去立一個神,你拜一個神、拜一個上帝,我遵奉這個唯一的真神。這個神能創造萬物,我們人(一切眾生)都是神來創造的,唯一的真神。這個宗教認為這個神是真的,那個宗教認為他們的神是真的,這是一般對宗教的一個概念。所以宗教有一神教、有多神教,所謂一神教叫高級的宗教,多神教就是神很多,你們這個教神很多叫多神教,那是低級的宗教。所以宗教就是信仰一個神,或者多神,祈求、祈禱神明來保佑、來加持、來赦罪等等的,這個是一般宗教的一個概念。這個是一般對宗教的一個概念,在西方國家對宗教的定義,它的解釋是這個概念。宗教兩個字,大家的理解,就是你要有個神,你這個教你信哪一尊神?哪一尊是你們的神?就信仰一個神,神明,這是一般宗教的一個概念。
現在我們看到的宗教兩個字是中文,中文宗教兩個字,我們老和尚也做了說明。「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教」就是教育、教學、教化,在中文裡面。人透過教育來學習,人就產生變化,化惡為善、化凡為聖、化迷為悟,這個就是教學。好像你在學校上課有成績,那個化就是成績,你變化了。我們這三天的課,大家來這裡聽課,多多少少有一點變化,只是大家變化的幅度多大,各人不一樣。多少都會有一點變化,那個變化也就是一個成績,各人學習的一個成果。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宗」就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就是教育、教學、教化,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所以宗教兩個字它的定義,在中文這兩個字的定義是這樣。「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我們一般講宗旨,主要的。「教」是教育、教學、教化。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經典,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是提倡各個宗教都要學習自己宗教的經典,不能只有舉行一個宗教儀式,經典你都沒有深入去學習、去探討,那就把原來宗教都是教育都變成宗教。變成宗教,現代社會大眾認為那是迷信,沒有科學依據。美國太空人飛上月球就宣布上帝死亡,沒有看到上帝,認為這些都是迷信。所以無論任何宗教,儒、釋、道三教,如果你不提倡教學,那很容易會被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只是舉行個儀式,你也不說明,大家不了解,可能他就產生很多偏差的見解。
所以信仰宗教,一般人說那個迷信,沒有科學根據,這個是我們常聽到的,現在很普遍,也不能怪他們,因為各宗教都沒有提倡經典的學習、經典的教學。特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各宗教要互相學習、互相了解,你才發現原來世界宗教是一家,都是一個根源。佛法講眾生跟自己都一體,那宗教怎麼會不是一體?你不了解,就互相有矛盾,互相去對立。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用樹,樹不是最下面有根、有本嗎?有樹幹,長出來的樹枝、樹葉花果,長出來的很多,不一樣,那麼多不一樣都是從一個根生出來的,同一個根源。如果你不知道是同一個根源生出來的,很多宗教都是同一個根源出來的,你只是在那個枝枝葉葉,然後你跟我不一樣,我跟你不一樣,兩個就在打架,就造成很多宗教互相歧視、互相衝突的因緣,這個都是沒有學習宗教經典之過。這個都不是各宗教教主他教人的,他教人就是要博愛,神愛世人。所以這些,傳教士就很關鍵,你怎麼傳?好像佛教的法師,你經典拿了,你怎麼講?講得對不對?這個就很關鍵。所以佛教它不是宗教,但是現在大部分變成宗教,因為大家都不講經教學,只是做法會,那就變成宗教。大家認為就是一種宗教,把佛就看作神明,這就是誤會。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才提倡,不但佛教要提倡教育,各宗教都要提倡教育,世界宗教是一家,彼此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先團結宗教,才能影響這個世界和諧,達到和平。好,以上簡單回答。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教師父兩個問題,弟子總是會對眾人錯誤的行為、言語看不慣,生氣起煩惱,而將這些情緒影響到家人身上,造成大家的不愉快。自己也很苦惱,知道自己錯,尤其學習佛法,心裡很矛盾。請師父開示。
答:這個問題,知道自己有不對,這個也很難得,知道自己有錯。知道,但是還是煩惱,這個原因就是習氣。這個方面,我建議在佛前多拜佛、多懺悔,求佛力加持,多念佛消業障,或者念經也可以。我們業障消了,煩惱就會降溫,所謂「煩惱輕,智慧長」,煩惱慢慢減輕,智慧就慢慢增長。
問:第二個問題,專修淨土法門,獨自在家修行,每日看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視頻,讀《無量壽經》兩部,念《弟子規》一部,聽蔡禮旭老師《弟子規》,念佛。但弟子始終抓不到學習重心,很亂,很雜,心定不下來,請問如何打根基?請幫弟子定課。
答:你自己定這個課就不錯了,我再定多一點,可能你就更煩惱。關鍵,就是你聽了這些,你有沒有用在生活上?《論語》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學了一條,有沒有在生活上去實驗、去實習?你學了《弟子規》,只是聽一聽,有去做嗎?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晨昏定省」有沒有去做?還是聽完就算了。只有聽一聽,聽完就算了,那這樣永遠不會進步。聽了,你要去做。「力行近乎仁」,你要去力行,要努力去實行,這樣才會進步,你才會有法喜,才會有心得。只是聽,聽完了好像跟自己生活上都沒關係,這樣不會進步。記住,《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你要在生活當中去實習,實習出現問題,我們再把問題找出來,再去解決問題,這樣你才會進步,才會有法喜,才有心得。
問:下面這個問題,弟子目前在福智團體上《廣論》,弟子曾經在FB看到悟道法師跟日常老和尚學戒,也在老和尚的身教裡有看到當初淨空老和尚請悟道法師這批法師們。
答:沒有一批,只有我一個。因為當初悟字輩的,都是在圖書館剃度的,我是在基金會剃度的,那時候只有我一個,沒有一批,沒那麼多。
問:跟日常法師學戒,但書上有說,愈學愈分別,所以使末學學《廣論》的心有點退失,很怕跟法師們愈學愈分別。所以對此非常疑惑,可否請法師解惑?
答:你這個問題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因為佛法的修學,第一個,見,重要!見解的見,八正道第一個就正見。正見它層次也很多,從凡夫到佛,這個當中見也很多種,很多種見。我們修學有開圓頓見跟漸次見的,這個學習效果就不一樣。開圓頓見的學人學一天,等於漸次見的學人修一劫。同樣這樣修,日劫相倍,那不一樣。關鍵在那個見,你的見解。這個見,各人就不一樣。像《菩提道次第廣論》,次第就是漸修,漸教。因為佛的教學,有頓、漸、祕密、不定。佛有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有講,一念就成佛了,像六祖那樣,那也是佛講的。講一念成佛,那叫圓頓教。像禪宗、密宗、華嚴、天台、淨土,理一心不亂,那就一念成佛,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佛講經說法有個階段,就是從阿含,到方等,到般若,到法華、涅槃,開權顯實。剛開始講《華嚴》大家聽不懂,所以先開小學、幼稚園班,這樣按部就班。所以當時我在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每一天早上聽日常法師講一個小時。有一次我們老和尚去那邊吃早餐,吃完,問我說,你們在學什麼?我說,《菩提道次第廣論》。他老人家拿來看,他說《廣論》,次第就是漸修的,一句阿彌陀佛是圓頓教。當時也產生一些矛盾,後來我看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有引用《華嚴經》的經文,《華嚴》是一乘圓教,講一生成佛的。所以你開了圓頓見的人,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開了圓頓見的人,他來講《弟子規》,那《弟子規》就變《華嚴經》。如果漸次見的修行人,你講《華嚴經》也是漸修的。本來一念可以成佛,也可以三大阿僧祇劫再成佛。所以佛講經對象不一樣,根機不一樣。有的人就是說,像我們台北一O一大樓,黃念老也常常用這個比喻,我覺得這個比喻現代人比較能夠體會。比如說我們要上到一O一大樓,好像我們從底下一層,從凡夫要到成佛,最高的,我們怎麼上去?有兩種方式,一個爬樓梯,一個坐高速電梯,這兩種都可以到的。你說我慢慢爬能不能到?當然可以,時間要長,比較辛苦,爬了一層,如果心臟不好可能要喘個半天才能再繼續爬,可能要在那邊休息一下,不曉得爬到哪一天?時間就很長,但是爬久了,還是會爬得到。如果坐快速電梯,幾分鐘就上去了。用爬樓梯,恐怕爬了好幾天。爬了好幾天,就好像三大阿僧祇劫;你坐快速電梯,就一念成佛,那叫圓頓,頓就是快速,圓滿快速。佛不勉強人,給你講圓頓教,你能接受,那很好,你很快成佛;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你不能理解,給你講漸次教,幫助你一步一步提升。佛沒有說你一定要接受這個,非接受這個不可,沒有。你能接受圓頓教,給你講圓頓教;你能接受漸次教,就給你講漸次教。
所以你學《菩提道次第廣論》,關鍵在這個見。當然希望你以圓頓見來看《菩提道次第廣論》,它就是圓頓教。不要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弟子規》,你用《華嚴》的教義來看,《弟子規》也是《華嚴經》,《感應篇》也是《華嚴經》。所以剛才有個同學講,以前都只要念阿彌陀佛,現在才知道城隍爺是在講因果教育的。只認阿彌陀佛,其他都不是,實際上什麼?所有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普門品》不是講嗎?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說法。城隍爺不就是阿彌陀佛嗎?他的化身。所以過去日本中村康隆法師(他一百多歲往生),有一次我跟我們老和尚去拜訪他,他就講說全世界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他的弟子,我們拜訪完要離開了,送我們到門口就講,師父從來沒有講過這句話,今天你來我們師父才講這句話。他講這句話,經典有依據,不是亂講,《觀音世菩薩普門品》。所以我們老和尚講,每一尊佛菩薩都跟觀音菩薩一樣,觀音菩薩是一個代表,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就現耶穌基督而為說法,應以穆罕默德身得度就現穆罕默德身而為說法,應以城隍身得度就現城隍身而為說法。眾生需要的每個人不一樣,佛菩薩沒有心,他沒有說我要現一個什麼身給你,你要聽我的,沒有。佛菩薩無心,應眾生的心,你現在需要什麼,就是根據你的需要來現身。所以佛菩薩他大自在,他沒有得失,他大自在要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如果有心,我現這個身,你就要信這個,你不信這個,我就生氣,就不自在,就生煩惱,變成凡夫了。所以這個我們也要知道,佛菩薩法身遍一切處。所以我們深入大乘經典,我們對這個就不會有矛盾,也不會有懷疑了。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示師父,佛教與神道廟在持香拜佛儀式姿勢有何不同?問訊方式,或者跟點頭大拜拜。
答:道教,他是抱拳作揖;佛教合掌,手勢上不同。一般中國傳統三跪九叩,三跪九叩就是跪在地上三次,然後跪一次磕三下頭,跪三遍就磕九個頭,叫三跪九叩。一般道教或者儒家他們就作揖,作揖就是佛門講的問訊,但是他是抱拳作揖。過去人家在選舉,拜託拜託,不是都這樣嗎?但是現在看到佛教徒,他會阿彌陀佛,師父,投我一票。有這個不同,在這個地方。佛教有頂禮、有問訊,神道廟三跪九叩,佛教頂禮三拜,這個不同。
問:師父的大願力與願景方向目標,可以開示分享嗎?
答:我們發願的願景,我們修淨土就是學習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願者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你是問我的願景,那就是!我們要念《無量壽經》,這個就是我們每一個念佛的人,不止是我,大家都一樣,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來做為自己的本願,向阿彌陀佛學習,那我們這一生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了。
好,以上問題簡單解答到這裡。下面我們再分享「戒殺茹素」。我們再跟大家分享幾個公案。戒殺,我們上午也跟大家分享了幾個公案。下面周安士舉出:
【勸持齋】
『持齋』就是茹素,我們這邊講「戒殺茹素」。「勸持齋」,這裡的「齋」,它就指吃素。我們吃素有什麼功德?這裡給我們說明,這一篇我們要先了解,「勸持齋」。
【刀兵之難。在於人道。約數十年一見。或數年一見。】
這一段,『刀兵』就是戰爭。戰爭這個災難在我們人間,大概數十年我們會見到一次。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已經過了幾十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當中也有一些年,或數十年會見到一次。『或數年』,就幾年見到一次。現在地球上刀兵劫還是不斷,雖然不是全面世界大戰,但是局部性的、區域性的戰爭還是不斷,不是全面的,這是講人間戰爭。我們人間數十年看到一次戰爭,或者幾年看到一次戰爭,都已經覺得很慘烈了,這是講人間。
【至於畜生道。則無日不見者。】
『畜生道』,那天天都是刀兵劫。我們每一天市場,全世界一天要殺多少眾生?你光一個,現在講吃雞肉、吃牛排、豬排等等的,雞、鴨、魚、肉,一天我們這個地球上眾生要殺多少?堆起來恐怕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
【普天之下。一遇雞鳴。即有無量狠心屠戶。手執利刀。將一切群獸。奮然就縛。爾時群類。自知難到。大聲跳躑。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裂腹刺心。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之間。閻浮世界。幾萬萬生靈。頭足異處。骨肉星羅。積其屍。可以過高山之頂。收其血。可以赤江水之流。覽其狀。慘於城郭之新屠。聽其聲。迅於雷霆之震烈。如是所造無量惡業。其端皆為吾等食肉所致。則食肉之罪。招報亦不輕矣。】
這一段就是講天一亮,就有很多狠心的屠戶去殺豬宰羊,殺雞殺魚等等。『將一切群獸』,這些眾生綁起來,這些眾生也知道災難到了。『大聲跳躑』,驚天動地,也沒有人救他們。把人比喻『人面羅剎』,長得是人的樣子,但是心是羅剎的心,就是沒有慈悲心,把動物剖腹『刺心,抽腸拔肺』。殺完了,『哀聲未斷』,又馬上投入沸湯,煮滾的水,把牠丟下去,讓這些眾生,『受大苦惱』。『片刻之間』,整個『閻浮世界,幾萬萬生靈,頭足異處,骨肉星羅』。所以累積動物的屍體,可以高過高山之頂;收動物流的血,可以染紅江水。那個狀況『慘於城郭之新屠』,古時候屠城人被殺很慘,看到這些眾生比那個更慘。『聽其聲,迅於雷霆之震烈』,聽到動物被宰殺的慘叫聲,好像迅雷一樣的震動、激烈。『如是所造無量惡業』,每一天造這麼多的惡業,殺這麼多的眾生,為什麼?『其端皆為吾等食肉所致』,都是因為人類要吃肉,所以這些屠戶就去殺來賣給人去吃。『則食肉之罪,招報亦不輕矣』,所以吃肉的罪招感的果報不輕。這個我自己很有感受,我是從小體弱多病,愛吃肉,殺生吃肉,現在罪有應得。好在出家了,吃了三十幾年的素,不然我早就死了。死了去哪裡?到地獄去,去還債,這是真的。
【世人動云。吾未嘗作惡。何必持齋。】
我也沒有做壞事,我為什麼要吃素?我也沒有去殺人放火,我沒有犯法,我為什麼要持齋?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觀念。甚至笑話持齋的人,吃素的人,就好像羊在吃草,一般人他都這樣一個看法。
【嗚呼。豈知君輩偃息在床之時。即有素不相識之人。先為君輩造過惡業乎。】
周安士居士就是勸我們,我們也沒有做壞事,為什麼要持齋?他說『嗚呼』,這是感嘆的話,一個語詞,『豈知君輩偃息在床之時』,我們在休息的時候(還沒有起床),就有很多不認識的人(就是指那些屠戶)在屠宰場開始在殺生,殺生就是提供給我們吃的,就是為我們殺的。『先為君輩造過惡業乎』,有沒有想到這些人在替我們造惡業。
【又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以異類血肉。供其滋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不可以說這些眾生跟我們人不一樣,牠的血肉,我們就可以去傷害牠。同樣一條命,同樣有知覺,人怕死,動物也怕死。人貪生怕死,動物也貪心怕死,一隻螞蟻也愛惜生命,我們要有慈悲心,所以不可以說眾生肉就是給我們人吃的,『供其滋養』。
【曾見醫書云。孕婦食蟹。多遭橫產。】
在醫書上有講,懷孕的婦女如果吃螃蟹、大閘蟹,都會難產。
【又云。男子食雄犬。勢可以壯陽。夫蟹性橫行。食其味者。即得橫行之性。所以橫產。犬性最淫。食其味者。即得淫欲之性。故能壯陽。蟹與犬如是。則一切鳥獸魚鱉亦必如是。今人自少至老。所食水陸之味。不可勝數。積而久之。則周身之血肉骨髓。大可寒心。】
你吃什麼動物,你就會被那個動物的屬性所影響。
【故知持齋一事。誠為清淨高風。】
吃素食(植物)會比較好,最好。
【未持殺戒者。不敢即以此相強。既持殺戒者。安得不以此相勉哉。】
就是還沒有持不殺生這條戒的人,也不敢用這個來勉強。但是如果已經持不殺生戒的,就要勉勵要吃素,不要再吃肉了。
下面我們講一、兩個公案:
【崑山張邇求。冰庵先生兄也。篤信三寶。力行善事。嘗於崇禎戊寅冬。請三峰大樹證和尚。於清涼庵起禪期。偶食鮮魚雞子。是夕夢至庵門。見龍神八部。青髮獠牙者。五十餘神。出門欲去。倉皇問之。曰。吾輩護道場神也。爾為期主。回家食葷。故欲去耳。邇求於夢中。苦陳懺悔。眾神復進。由是終三月期。堅持齋戒。】
這是『崑山張邇求,冰庵先生』,他信奉三寶,也力行善事。在崇禎戊寅冬天,『請三峰大樹證和尚』,在清涼庵打禪期。『起禪期』,就是打禪七。偶然去吃到鮮魚、雞子,吃到肉了,吃到魚,吃到雞。『是夕夢至庵門』,夢到清涼庵的門前,看到龍神八部(天龍八部),『青髮獠牙者』,五十餘個神要出門,要出去。『倉皇問之』,天龍八部都要走了,張邇求就問,你們為什麼要走?你們是誰?他們回答說,『吾輩護道場神也』,我們就是來護持道場的神,護法神。『爾為期主』,他說你是功德主,但是你回家又吃葷(吃肉),『故欲去耳』,我們就不來護法了,我們要走了,護法神要走了。『邇求於夢中,苦陳懺悔』,在夢中一直懺悔,他要改過,以後不再吃葷了。『眾神復進』,眾神也接受他的懺悔,再進來道場繼續護持。『由是終三月期』,這個禪七打三個月,三個月他都『堅持齋戒』,不敢再吃葷了。
下面一個公案:
【破齋酬業】
也是發生在崑山。
【崑山魏應之。子韶族子也。崇禎庚午春。與子韶同寢。忽夢中狂哭念佛。子韶驚問。乃曰。夢至陰府。見曹官抱生死薄至。吾命在縊死薄。下註云。三年後某日。當自縊書寮。余問何罪。曰定業難逃。問何法可免。曰莫如長齋念佛。精進修行。庶或可免。遂語子韶曰。侄從此一意修行矣。遂持長齋。曉夕念佛。精進者八月。後文社友皆咻曰。此夢耳。堂堂丈夫。何為所惑。由是漸開齋戒。癸酉春。無故扃書房門縊死。屈指舊夢。適滿三年。】
這條公案也是發生在江蘇,『崑山魏應之,子韶族子也』,就是他的侄子,魏應之是子韶的族子,他的侄子。在崇禎庚午年春天,『與子韶同寢』,就魏應之跟子韶一起在一個房間睡覺。忽然在夢中狂哭念佛,在夢中狂哭,就哭得很大聲,一直念佛。『子韶驚問』,子韶很驚訝就問他,你為什麼睡覺睡一睡突然在狂哭念佛?他說他『夢至陰府』,夢到陰間地府,見到『曹官抱生死簿至』,見到陰曹官員(冥官)抱著生死簿到了,就翻開生死簿,他的名字『在縊死簿』,就是上吊,他要上吊而死。下面,『註云』,哪一天,就『三年後某日』。這個時間也都有註明了,就三年後某一天,『當自縊書寮』,就是魏應之會自己上吊在書房。『余問何罪』,魏應之就問冥官他是什麼罪,為什麼三年後他會上吊在書房?冥官回答,『定業難逃』,過去世你造的業,沒有辦法改變。『問何法可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這個冥官就告訴他,『莫如長齋念佛』,你從今開始發願終生吃素念佛,『精進修行,庶或可免』,或許你這個定業可以改變。他就醒過來了,所以魏應之就給子韶說,『侄』,子韶是他的長輩,他是侄子。『侄從此一意修行矣』,他說侄子從今天開始要一心一意來修行,要吃齋念佛。『遂持長齋』,所以從那一天開始,就開始吃長素了。『曉夕念佛』,早晚都念佛,這樣精進維持八個月。八個月後,文社的朋友都笑話他說,這個是作夢,你吃什麼素?堂堂的大丈夫被一個夢境所迷惑,勸他不要吃素了,還是跟他們一樣去吃肉吧!他就把那個夢給忘了,聽這些朋友(這些朋友也不是好朋友,冤親債主),就跟著他們又開始吃肉,『漸開齋戒』。到了『癸酉春,無故』,不曉得什麼緣故,自己關起房門,就自己上吊死了。所以這個子韶屈指一算,跟他夢當中講的時間剛好滿三年,可見他的夢境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我們再講一個公案:
【賣齋立攝】
【麻城王某。長齋三載。忽染惡瘡。心生退悔。】
『麻城』這個地方,有個姓王的人,吃長齋吃了三年,吃素吃了三年了。吃了三年,『忽染惡瘡』,「惡瘡」我們現在講,就是生了一個瘤,生了一個腫瘤,惡瘡是腫瘤。『心生退悔』,他心裡就生起要退轉,後悔了,好像吃齋,佛菩薩沒保佑。
【友人慰曰。】
剛好有朋友來安慰他。
【公持齋人。】
說你是一個持長齋的人。
【佛天當默佑。】
這個朋友也是好心,給他安慰,說你現在雖然長惡瘡,佛菩薩還是會保佑。
【王曰。持齋三載。招此惡報。有何益乎。】
這個王某他就給他的朋友講,他朋友安慰他,你持齋應該佛菩薩會保佑你。他就講了,他說我持齋三年了,還去染上這個惡瘡(好像長了一個腫瘤),吃這個齋有什麼用?還遭這個惡報。『有何益乎』,有什麼利益?持齋也沒有什麼利益。
【友曰。】
這個朋友就說:
【汝不欲此齋。可賣與吾否。】
他說那你不要這個齋,是不是可以賣給我?王某就問這個朋友如何賣,這個齋怎麼賣?
【友曰。一分一日。】
就是你吃一天齋,算一分錢。累積:
【三年當銀十兩八錢。】
就是你吃了三年,可以賣銀子十兩八錢。這個王某就很歡喜,這個齋也沒有好處,長了一個惡瘡,現在有朋友要買,賣給他,得到這個錢也是很好。
【王喜。】
王某就很歡喜。
【遂書券得價。】
他就寫個買賣的契約書,得到銀子十兩八錢,三年的齋就賣給他朋友。
【明日將破齋。】
『明日』就開始要開葷了,不再吃素了。那天晚上睡覺:
【夜夢二鬼罵曰。】
這個王某就夢到兩個鬼來罵他,他說:
【十個月前。汝祿已盡。】
他說十個月前,你的命就該死了,你的祿已經盡了,祿盡人亡。十個月前你命就盡了,因為你持齋的緣故:
【延至今日。】
因為你吃了三年齋,所以你延壽延到今天。
【今命算反透矣。】
他說現在算一算,你現在齋賣掉了,那已經不夠了,馬上要把你抓到陰間去了。
【立欲攝去。】
這個王某就很後悔了,請這兩個鬼就給他一個晚上,他說:
【當退銀。】
我銀子要退還,我繼續要再長齋。
【明日呼其友索券。】
他第二天找他的朋友說,昨天賣你那個我不賣了,錢還給你,你那一張還給我。
【友曰。昨持歸。即於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
他朋友說,昨天我拿回來,就在佛前焚化,迴向了。這個王某一聽到,『悔恨』,馬上就死了。這個就是「賣齋立攝」的公案,這個公案也很奇特。所以吃齋總是有功德,你不要生了一些病,這重業輕報,不要以為說沒有好處。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明天還有兩節課,後面我們明天兩節課可以圓滿。好,我們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