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勸斷屠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二集) 2021/9/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72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忠君之行》,第一百四十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這個題目看起:
【勸斷屠殺】
這個也是勸導君主、領導斷除殺生。我們看下面的文:
【唐沙門明贍,素博學懷抱經濟。太宗聞其名,詔入殿內問之。贍廣陳政要,因敘釋門以慈救為宗。太宗大悅,下敕年三善月,月六齋日,普斷屠殺,行陣之所皆置寺焉。】
這條公案也是出自於唐朝,唐太宗這個時代。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位君主,創造了中外聞名的貞觀之治。他在位的時候,政治辦得最好,政治清明。在這個時候,唐太宗也是信佛的,他也是信佛的。這裡就是講到唐朝太宗這個時代,在「終南山智炬寺」,終南山是屬於陝西省。「智炬寺僧明贍大師」,終南山智慧炬寺僧,就是這個寺院的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的德號是明贍法師。「一向博學多聞」,『素博學』,素是向來,他學問很淵博。「懷經世濟民之才」,『懷抱經濟』,就是他的抱負,他的學問德行都很好,所以他的志向也是懷抱著經世濟民,要救世、要救濟人民,這樣的一個遠大的抱負。他有這樣的一個才能。
『太宗聞其名』,「唐太宗聽到了他的名氣」,『詔入殿內問之』,就是「下詔書迎請他入皇宮內」,來向他請教問題。這樣的一個名義,就好像我們現在講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這一類的。皇帝,國家有重大的政策,向有道德、有學問的出家法師,來向他們請教。這個也是在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有道德學問的出家人,他非常重視。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一個明君他都是禮賢下士,都是禮請賢能的人來為國家出謀劃策,聽聽他們的建議。這個是古代君主,一個明君,他們做法都是這樣,很重視賢能的人。不但在家有賢能的人才,君主、領導他重視;就是出家眾,三教當中有學問、有道德的這樣的人才,他們也都很重視。從這個公案,就可以看出來唐太宗他為什麼能夠創造貞觀之治?在歷史上記載,當然他重用他的大臣魏徵,這是唐太宗一個得力的助手;其他,太宗皇帝他也很重視。你看在家、出家,只要他有道德學問,都向他請教。所以他能創造貞觀之治不是偶然的,真的禮賢下士。
唐太宗聽到了明贍法師他的名氣。古人這個名氣,這個地方我們要補充說明一下,不是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打知名度、做廣告、辦一些活動然後來宣傳,讓自己的知名度提升,這樣得到名氣,那是虛名。因為沒有真才實德,那是一個虛名,不是真的。我們常常聽人家講「浪得虛名」,不是真實的。古大德他出名,不是他自己要出名,他的道德學問夠了,就躲在深山,人家也知道他。所以鼓在內,聲在外,那個鼓是在裡面,但是你一敲,它聲音就傳出去了,鼓自己沒有跑出去。「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有麝香的地方它自然就香了,不必刻意的跑到風頭去吹風、去出風頭,但是你自己要有真才實學,真正的德行學問才可以。所以這些法師,皇帝能夠去重視他、去禮請他,向他請教問題,當然他不是一般人。這個是皇帝主動去禮請,請教他問題。
『贍廣陳政要』,明贍法師「廣泛的陳述為政的要領」,可見得他世出世間法都通達。弘法利生的法師,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你只通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那不能弘法利生。所以他是出家人,但是對這個政治他很清楚該怎麼施政,這些道理給太宗皇帝講得很清楚,要怎麼施政,政治才辦得好。可見得他不外行,內行的人。所以太宗聽到,當然就很符合他的需要,他就是在辦政治。所以「廣陳政要」,廣就是廣泛的給他陳述怎麼辦政治,這些重要的地方。世間法先跟他講了,這個是他現在最需要的,然後接著再跟他講佛法,這也是一個善巧方便。『因敘釋門以慈救為宗』,接著就講,我們佛門就是以慈悲救濟為宗旨,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把這個宗旨向太宗皇帝說明了。太宗聽了之後『大悅』,世出世間法都跟他講了,都跟他分析得很清楚,太宗聽明白了,很歡喜,歡喜就接受了,接受就依教奉行。
所以『下敕年三善月,月六齋日,普斷屠殺』,「下敕」就是下達法令,每一年三個善月,就是三個長齋月,就是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整個月都禁屠,禁止屠宰。這三個月禁屠,我們就知道了,這三個月大家都吃素,不能殺生,大家統統要吃素了。每個月有六齋日,這個我們前面也講過了,受菩薩戒,六齋日。《地藏經》是十齋日,這個地方是講六齋。六齋是根據受菩薩戒,受菩薩戒要持六齋,一個月要持六天的齋。在這三個長齋月,每個月的六齋日,這個時候,這個時間一律禁止屠宰、屠殺。『行陣之所皆置寺焉』,「行陣」就是「自己出巡行幸所在地」,行幸就是我們現在講,是指君主、領導人到各地方去視察,那個叫行幸。他是巡迴去視察地方,他去巡察過的地方也都建立寺院。
建立寺院幹什麼?弘法利生。建寺院不是給人家做法會、拜拜,不是搞迷信的,是教學的。古代寺院就是學校,有寺院在一個地方,出家眾在那裡弘法利生,自利利他,教化一方,寺院的功能是這樣的,自行化他。不像現在的寺院只是做法會、辦活動,沒有講經教學,也沒有在修行,這個就不是真正寺院的本質。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把現在這個時代佛教的形態分析得很清楚,我們看了《認識佛教》這本書,就知道我們應該選擇學習哪一種形態的佛教,就是要學習教育的佛教,這個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迦出世的本懷。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