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無量壽經菁華選講(少欲知足)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4/25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20-052-0001
《淨土集.無量壽經菁華選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這個月(四月)宜蘭念佛堂例行性的三時繫念共修法會。在今天這個法會活動第一堂課,原來我們這邊宜蘭的同修,都是在一起恭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佛堂也成立快二十年了,到今年下半年九月以後就進入二十年。這個二十年,在堂主陳居士帶動我們宜蘭同修,依照淨老和尚提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指導原則,長年恭誦《無量壽經》、《彌陀經》、念佛,也非常難得。大家讀誦《無量壽經》讀了二十年,對《無量壽經》的經文印象都比較深刻。
最近悟道到我們宜蘭念佛堂也常常提起,我們修學前面的階段是信解,信解是在修行的前面,首先要相信,相信之後我們要求解,就是解義,「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要了解經典佛給我們講的、佛給我們開示的這些義理。我們讀誦,讀得很熟悉,也都是有固定的功課在共修。我們讀誦多年,這個當中我們佛堂也有播放淨老和尚講解的《大經科註》,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淨老和尚多次宣講,也長年在播放,聽經是為了求解義。解義,就是明瞭經典佛給我們講的義理之後,接著我們要去修行。所以信解行證,證就是證實。我們信解之後,要透過修行,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去修,就能夠證實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的這些功德利益。最殊勝的功德利益,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念佛、見佛、見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證實了。證實,你要透過前面的去證,證實這個結果,前面要有信解行。解,不能解錯,解是指導行的。信解好像是導航,大家現在都知道導航,開車都用導航,開飛機也要導航,開船也要導航,導航方向不能錯,錯了你就達不到目的。所以導航它是引導行的,你怎麼去行動,具體行動。行就是去落實、去做,解行要相應。
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有解無行,說食數寶」,你一天到晚替人家算鈔票,跟自己不相干,不是自己的;「有行無解,盲修瞎練」,對經義不了解,去修行,修錯了。佛在經上講,佛不贊成無益的苦行。無益,就是你修苦行但是沒有結果,沒有利益的,你修那個沒有意義,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體力,那個叫盲修瞎練。所以「有解無行,說食數寶;有行無解,盲修瞎練」,亂修一通,到最後沒有結果,因此解行要相應。讀誦是屬於解門。依照經典佛給我們開示指導的,我們明瞭、理解之後,我們落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講簡單一點,就是過日子,依照佛指導的這個開示,這些原理原則來生活,來過日子,來工作,來待人處事接物,這個就是行。所以讀誦是為了受持,受持就是行。你接受,就是保持不讓它失去,依教奉行的意思。經大家讀了多年,所以我們應該要提升進入行的階段,不能只有停留在讀誦、在聽講的階段。讀誦、聽講當然是需要,還是要不斷保持,但是我們現在要去落實,要知道這個經佛給我們的開示,我們在生活當中,我應該怎麼存心、怎麼接物、怎麼待人、怎麼工作、怎麼生活,這個就是行,要落實,要依教奉行,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上個月跟大家分享《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分享了三條。這個月,我也想到《淨土集》第一部分就是「無量壽經菁華」。《淨土集》,淨老和尚早年在美國節錄的,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彌陀經要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行策大師法語菁華」、「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編成一本《淨土集》,非常寶貴。因為這個一條一條,很適合現代人,特別在國外。現在我們在國內也一樣,大家工作都很忙碌,現在有時間來從頭到尾聽一部大經的人不多了。有個假期,一天、兩天,最多三天,這就很難得了。因此在二十幾年前,淨老和尚就看到現代這個時代的情況,過去那種講大經的以後會愈來愈少,大家都很忙。所以他就想到,他的這個靈感也是他講了弘一大師《晚晴集》。弘一大師《晚晴集》它就是節錄一百條,把經典,包括古聖先賢的這些很好的格言、經文把它節錄下來,稱為《晚晴集》。所以淨老和尚早年在美國達拉斯講《晚晴集》,講完他就靈感來了,他覺得很多經典可以用節錄的,一條一條,把它編出數字。每一條都可以獨立,也可以連貫,也可以單獨來講,這個就很適合現代人。特別我們一次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你可以挑一條來講,這條它是一個精華,很方便現代人這種生活型態。你要連貫也可以,要獨立也可以,總之我們是根據這個總題目,叫《淨土集》。今天跟大家分享「無量壽經菁華」,精華它也是好幾十條,我們一個半小時也講不完,所以我挑了第十六條來跟大家學習分享。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品「積功累德第八」,從「植眾德本」這句看起。我把《淨土集.無量壽經菁華》第十六這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一對地方:
【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這段「無量壽經菁華」,長期參加讀誦的同修,對這段經文應該都不陌生。我們先講『植眾德本』這一句。「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這品品題是「積功累德」,怎麼樣積功累德?我們一般講功德,累積功德,怎麼樣才是功德?功德要怎麼樣累積?「植眾德本」這句就是積功累德,本是根本,能生萬德,這個本是根本。凡事都有個本,在儒家也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有個根本。你看樹,那棵樹長得很高很高,很大的樹,它也有根,也有本。它那麼高從哪裡出來的?從那個根、從那個本生長出來的。所以本它是能生的意思,它能生,取這個意思來形容能夠生出萬德萬能這個根本,所以能生的才是根本。我們淨土宗的德本,能夠生無量功德的根本,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這句佛號。這句佛號能生萬德,這句是根本。專修淨土,二六時中執持名號,就是用這句名號幫助我們真正做到內不動心,內心不起煩惱,心裡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用這句佛號把它降伏住。內不生煩惱,外不著相,不執著外面這些境界相,不管什麼相,精神的、物質的、非精神物質的,所有的相都不執著,《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是假的。知道假的,你才不會著相;不知道是假的,把它當真的,你肯定會著相的。所以就是用一句佛號,念這句佛號,有十方諸佛的護念跟加持,我們一般講佛力加持,幫助我們消業障,增福慧。所以我們念這句佛號有佛力加持,我們誦經也有佛力加持,念咒也有佛力加持。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它真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果德,就在這句名號,什麼都包括了。《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空劫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不曉得什麼時候,也就是講一切時空,事事物物,萬事萬物,世出世間法,都不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六字,這六個字概括一切萬法,一樣都不漏。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只要執持名號,就會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護念加持。
「植眾德本」這句是總說,怎麼積功累德?淨宗法門最根本就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有很多人過去也常常有這些問題,去問我們淨老和尚,他說念佛人,我們就是念佛就好了,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嗎?所以過去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念佛人應該怎麼生活?意思就是說念佛人我們怎麼過日子?日子怎麼過?要跟一般人一樣嗎?還是不一樣?種種的這些問題。比如說你現在有家庭,我們一個念佛人怎麼跟家人相處?怎麼去面對?這個事情當然就很多。這句佛號是總,下面就是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他們怎麼成佛的,他怎麼修的,這個修就是他因地修行,積功累德。因地修行,積功累德,後來成佛了,成立極樂世界,也是因地這樣累積修,修成就的。我們現在學佛了,也要跟佛學習,他在因地怎麼修,我們現在也要跟著這樣修,我們這樣念佛才跟佛相應。如果我們的心行、我們的存心、我們的行為跟佛都不一樣、不相應,這樣念佛就不相應。我們看法藏比丘,阿彌陀佛他因地怎麼修的?阿彌陀佛因地這麼修,所有一切諸佛都是一樣這樣修,所謂佛佛道同,只要是成佛都一樣的。成了佛一樣,他因地修行肯定也是一樣,因果一定是相應的。
我們現在要成佛,我們修也是一樣的。所以法藏比丘他因地怎麼修,怎麼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每一尊佛都一樣。第一個『不計眾苦』,「不計眾苦」是一切苦難不計較,逆來順受。苦難從哪裡來的?都是過去今生所造不善業的感召。《太上感應篇》第一句講,「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福報沒有門路,都是自己造作善惡業感召來的。我們了解這個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才會逆來順受,心甘情願的,不管順境、逆境。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會去怪別人,不會去怨天尤人,知道這是自己造作不善業感召來的,所以就不會去怪人。我們遇到些順境、如意的事情、好事,是我們過去今生造善業得來的。所以我們如何面對現實?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要計較,都放下,專心念佛就好。我們一般講隨緣,善緣來,我們隨緣;惡緣,也隨緣,這個隨緣也就是說我們去面對,我們要去面對這個善緣惡緣,因為這些都是自己造的,自己要去面對。面對當中我們就是念佛,遇到順境念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念阿彌陀佛,都好,順境逆境就平等了,就歸到一句佛號,都平等了,我們要這樣來修。
『少欲知足』,這一條非常重要,特別對現代人,現代人的欲望愈來愈多。上個月跟大家分享「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條,你看「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則競爭隨之。又不遂,則攻奪戰伐隨之」,戰爭的結果就是流離死亡。天災人禍,瘟疫(傳染病)、水災、火災、旱災、地震、風災等等,饑饉、蝗蟲過境、糧食缺乏,什麼災難都來,就是眾生貪心,追求物質享受而激烈的增長。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要學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少欲知足」。就是我們凡夫在這個六道裡面,不可能沒有欲望,所以勸我們少欲,少就是減少,欲望很少,要求不多,能夠知足,就會減輕煩惱。我們諺語也常講「知足常樂」,一個人他能知足,他就很快樂。佛在《遺教經》講,勸出家人就是要少欲知足。少欲者,睡地上草蓆,他也很快樂;如果多欲,不知足的人,他在天堂,他也不快樂,他總是不夠,他還要再多,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這個欲望無有止境的,貪到了,你還要再更多,覺得還不夠,還不滿足,這個就無止境,這種貪心無止境。所以欲望很少,能夠知足,就減輕煩惱。每一天三餐飯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能遮蔽風雨,足矣!我們老和尚講席當中常講,這樣就可以了。知足常樂,你能夠知足,你的需求就少,求的愈少,愈自在、愈快樂,你所求愈少,你的負擔就愈少,你的壓力就愈少。真正能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比神仙還快樂,心才能夠得定,才能夠達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所以我們看佛的戒律,都是讓人家少欲知足的,不要貪,衣食住行都要簡單,簡單是長壽之道。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現在很多奇奇怪怪的病,這些病都是從不衛生的飲食而來的,或者大吃大喝。你看過去大陸上,早年在我們台灣,鄉下農村的人,粗茶淡飯,健康長壽,他吃得簡單,生活很簡單,但是他們沒什麼病。現在的人吃的好像很講求,但講求這個吃的就為了身體要健康,結果吃出一身病,愈吃愈不健康。不如那些鄉下的農人,粗茶淡飯,你看他們沒有講求什麼營養,健康長壽。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證明,愈是單純的飲食,愈是健康長壽之道。特別你要吃當地的蔬菜水果,適合我們的體質。在一年四季,你要吃當季的,春天有春天的蔬菜,夏天有夏天的蔬菜,秋天有秋天的蔬菜,冬天有冬天的蔬菜。你吃季節菜,看哪個季節哪個菜產量最多,那個就多吃,對身體就一定有幫助,符合我們這種自然的生理條件。所以少欲知足,這個很重要。
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知足,我們出家人也更要知足。你看佛他在世示現給我們佛弟子看的,不但給出家弟子,也是給在家弟子看的,佛當年生活他沒有道場。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不蓋道場?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當時印度十六國的大國王都是他的護法,你說他要蓋一個莊嚴的道場很簡單,國王他有國家的資源,他要蓋個道場供養釋迦牟尼佛,那還有什麼問題!就像我們中國梁武帝蓋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安頓二、三十萬的出家人,國王做護法,他蓋個莊嚴的大寺廟供養,那沒有問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要?晚上還是住在樹下,而且樹下還不能住兩天,只能住一天。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三件衣、一個缽,其他什麼都沒有。我們一般人,那個生活怎麼過!但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最快樂的,他什麼負擔都沒有,晚上睡覺也很安穩,什麼都沒有,小偷、強盜能搶的也是那三件衣、一個缽而已,其他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就很自在、很快樂,心就很定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不蓋道場?這也是示現給我們後世的弟子看的。你看那個寺院蓋得愈大、愈莊嚴,信眾愈多,供養愈多,錢愈多,大家就沒有心修行了。大家去那邊幹什麼?爭,爭權奪利,他還有心去修行嗎?沒有了。一句佛號也念不下去,一天到晚勾心鬥角,爭名奪利,還能修行嗎?如果說是修行,那也是沒有錯,修三惡道的行,修到最後都地獄、餓鬼、畜生,不是成佛。所以這個我們要很冷靜,要搞清楚,佛大慈大悲示現給我們看。不然他蓋個宮殿,他自己本身就是貴族出身的,是王子出家的,蓋個宮殿的道場那有什麼問題!不要說一個,幾十個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當時佛這麼做,大概跟隨他的弟子,可能心就不在道了,會爭道場。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台灣很多大寺廟,有的蓋了,那些徒眾,在家出家都在爭,擺不平,都在那邊貪瞋痴慢,擺不平。一天到晚他的心都是在那個上面,你說他要修什麼?你說他這樣念佛能往生嗎?他這裡放不下,他怎麼去極樂世界?貪戀這個世界,貪戀這個道場,他放不下這裡,他怎麼會生起求生西方的願?肯定生不起來,爭到最後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有一句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我們是要警惕。所以建了大道場,一定要知道道場要有真正修道的人,那個才是道場,這個道場才是佛的道場,念佛成佛,佛的道場。如果這個場地蓋得很莊嚴、很漂亮,住在裡面的人都在生煩惱,貪瞋痴慢,勾心鬥角,爭名奪利,那也是道場,是三惡道的道場,是非人我,都是在搞這些,沒有心在道上,他不想求了生死。
所以道場,我們現在需要的,自己修行弘法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也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他說我們有需要,佛菩薩會安排,護法神會加持,會安排。我們真正在一起共修需要一個場地,這個佛菩薩會供養我們,護法善神會護持我們,我們也不要擔心,你只要真正在修,會有感應的。如果不是真正在修,有感應大道場來不是好事,等於是大家在那邊造罪業。真正在修,我們需要多大的道場,我們老和尚常講,你需要多大的道場,佛菩薩會送,就是剛好你夠用,剛好你夠用的道場給你。為什麼?佛菩薩大慈大悲,你需要五十坪的道場,他給你一百坪,就增加你的累贅,因為你人力沒那麼多,財力沒那麼多,增加你的負擔。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就是剛好你需要的,你能夠承受的,佛菩薩就送這個,這個是佛感應的。我們不需要那麼大,好像很多因緣,我們弄了一個很大、很漂亮的道場,那就完了,爭的人就多了,就來了,你心就不能安心辦道。
所以我們要看看現前這個時代,真正的道場就是佛菩薩給我們安排的,我們接受佛菩薩安排。我這一生,我也是秉持我們老和尚他這個態度。我們老和尚他這個態度是章嘉大師教他的,他說你只要不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法、為弘法利生,那你的前途、你的一切,佛菩薩會給你安排,不管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安排,這樣我們就能安心辦道,就能隨緣。所以我們宜蘭念佛堂也是佛菩薩感應的,真的,我們沒有求。我們大家這裡的同修,當時只是陳居士他家幾個同修在讀《無量壽經》,在共修,家庭式的。後來人就比較多了,大家就是發心要來讀經的,來念佛的。後來就去宜蘭火車站旁邊租了一個,那個房子我們也沒有錢去租太好的,就租了一間破破爛爛的,那個人家看了都不要的。他那個房子要出租,沒有人租,因為真的破破爛爛的。陳居士他們去,我說把它租下來,那個地點還可以,交通方便,老菩薩來念佛,方便就好了。所以當時我就跟他提議租下來,我們自己整理整理,能夠念佛就好了,破破爛爛,整理整理,可以用就好。
那個屋主本來他就是說,你們要租多久都租給你們,所以當時也沒有打合約,沒有。不然現在租房子都一年一年的打,或者一次打兩年,或者五年,或者最多十年。當時沒有,我們就相信人家一句話,他說你要租多久就租多久。那我們就安心了,反正我們可以長期的給宜蘭同修有個共修的地方。我們租的租金也不是算太貴,交通還可以,也就租下來。結果當時大概我們把它整理得還算像個樣子,我們去共修,給它整修整修,外觀原來破破爛爛,人家看了連租都不想租的,後來那個屋主說兩年他就收回去。本來說我們要租多久就租多久,現在兩年要收回去了。收回去,我們實在被逼得沒辦法,所以我就找,我說不如我們去買一個地方。因為大家的確需要用這個場地,長期共修,沒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地方,可能大家共修就不方便。因為大家都有這個心,大家只是來共修念佛而已,很單純的。所以看,看到這邊來。後來我們這個佛堂,這邊說要賣,我說地點不錯,在學校旁邊,也滿安靜的。所以那個時候就跟陳居士,我們華藏支援一些,就買下來。
買下來,當時我也跟陳居士講,我說你們現在有同修發心一些錢,這個你說你要買誰的名字,到最後也都是很麻煩的。像我們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當時都是買館長的名字,館長往生,她沒有交代清楚,她兒子統統收回去,我們統統要走路了。所以我說就用華藏淨宗學會名義買,反正都是大家在用,用到不用就歸公,再去處理。那我們學會如果到最後不行了,政府要處理,都歸公了,大家就比較安心,就不用為這個事情去擔心,反正這是佛菩薩送來的,佛菩薩加持的。佛菩薩為什麼加持?因為大家是真心來這裡要修行的,都是好心,沒有什麼目的的,就很單純的,就是這樣。這個地方是補習班,補習班他們不租了,所以屋主找我們說要租給我們,陳居士跟我講,我說好,在這邊一樓,老菩薩不用爬樓梯,更方便。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聽佛菩薩安排,佛菩薩他會看,我們真正需要多大,他會給我們多大,不會造成我們的負擔,不會造成我們的壓力。我們在這個地方修行,我們也不貪,我現在也是秉持這個心態,反正我們現在這樣大家來共修可以,我也不要去貪大,跟人家那個大道場在比賽,我們不是蓋廟在比賽的,我們不需要跟人家比賽,我們是講實用。我們需要,實際用多少,就給我多少就好了,我們不貪。如果需要,再擴大,佛菩薩也會加持,我們也不用擔心,只要我們真心在修行、在辦道、在弘法,不要怕。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引用雪廬老人的話,不要怕沒有廟,怕沒有道。你只要有道,廟不用愁了。你有道,那個廟才有意義;如果有廟無道,那也不能興教。寺廟那麼多,佛法能興旺?邪知邪見還是一大堆,充斥在整個社會,就對弘揚佛法沒有幫助,廟再大,對弘法也沒有幫助,關鍵要有道。自己修道,要去弘揚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們出家人,在家人當然也是一樣,也不能貪戀道場。所以早年我們老和尚在四十年前講《地藏經》,他講到高雄有一個廟,一個主持老和尚往生了,死了沒有多久,他們廟有一條狗,每一天都來參加早晚課,都站在那住持那個位置。早晚課,住持都要先下去。早晚課還沒有結束,那條狗牠就先走了。後來大家看了很奇怪,牠怎麼站那個位置?而且派頭好像是住持一樣的,早晚課牠都先離開的。後來有人就跟他們講,他說這狗應該就是你們前任住持死了來投胎做狗,又回到這個寺院來,牠還戀眷那個住持的位置,所以牠還站在那裡,牠捨不得離開牠那個廟。後來人家就跟牠講,你現在身分不一樣了,你是狗,不是住持,你要參加早晚課,要參加全部圓滿你才能走,你不能先走。所以老和尚講到這個公案就提醒大家,那個時候好像剛剛買華藏圖書館沒多久,在景美那裡,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四十年前講《地藏經》。後來他到香港去,香港很多大廟,佛像下面都有老鼠、蟑螂很多,都跑來跑去。我們老和尚就講,這個可能都是以前在這裡的出家人,死了之後又到這裡來投胎,寺院人也沒有結婚,就投到畜生道去,捨不得離開那個地方。還有香港六和園,有一個何居士他的女兒送給我們老和尚,那是英國式的,房子不大。我們老和尚講,有一隻貓,每一次都坐在主人的位置。後來我們老和尚仔細觀察,那隻貓可能是前幾次的主人。因為千年房屋八百主,一千年的房子可能換八百個主人。所以前幾任的屋主死了,他捨不得離開那裡,但是要來投胎,投到畜生道當貓。所以他貪那個地方。
所以我們要少欲知足,不要貪。所以佛示現給我們看,樹為什麼住一個晚上?你看那棵樹,都不准出家人住第二天,怕你去找一棵比較蔭涼的、比較大的,然後比較舒適的,你就捨不得走了。你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肯定往生不了,你放不下這裡。你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娑婆世界統統要放下,你才去得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你看這一品「積功累德」,法藏比丘他因地怎麼修?對「國城、妻子、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你看修布施,捨,不要,放下。少欲知足,這個我們當前很重要的功課,我們讀了經要知道怎麼修。讀了經,好像讀藥方;你照這樣修,好像吃藥。你讀了藥方,沒吃藥,那病也不會好,只是讀,你沒有照這樣做,你沒有照這樣存心,你沒有照這樣的說法、做法,心裡的想法,沒有依照經典去做,你雖然讀了很多,還是得不到經典講的功德利益。法藏比丘他只有讀誦,他能成就極樂世界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解行相應。
『專求白法』,白法,古代印度黑是代表惡,白是代表善,中國人是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所以它講黑白,黑代表惡法,白代表善法。「專求白法」,善惡它層次很多,從人天、從地獄,十法界到佛法界,每個層次都有十善十惡。從人天超越六道,阿羅漢有阿羅漢的十善十惡,聲聞、緣覺有十善十惡,一直到菩薩、到佛。十善十惡,從凡夫到佛,實在講就是修十善十惡,修到圓滿就成佛。所以十善,它層次很多的,條目是一樣,層次不一樣。人有人的十善的標準,天有天的十善標準,阿羅漢有阿羅漢的十善標準,緣覺有緣覺的十善標準,菩薩有菩薩十善的標準,佛有佛的十善標準,十法界的佛跟一真法界的佛又不一樣。所以十善它的層次,從凡夫到成佛都是十善十惡,蕅益祖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序文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白法,就我們現前的境界來講,就是善惡,十善十惡,我們現在的層次來修的,專求善法。
『惠利群生』,「惠」就是布施恩惠,利益眾生,捨己為人。像我們這邊一個流通處,我們主要做法布施,把佛法、經教正法供養大眾,這個就是「惠利群生」。有緣接觸到這部《無量壽經》,聽到我們淨老和尚的《大經科註》,他聽明白了,依教奉行,就能幫助他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對眾生最究竟圓滿的利益。
下面講『志願無倦』,「志願無倦」就是專求善法,捨己為人,他不疲不厭,他不會感到疲倦,做這些事情愈做精神愈好,身體愈好,佛力加持。所以我們要志願無倦,為佛法、為眾生。我們淨老和尚他的一個態度,也是教我們大家,我們的身體如果健康長壽,我們就為眾生多做一些事情,那是大家有福;我如果夭折了,眾生沒福,我想為大家做,沒有辦法。所以身體與自己不相干,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身體是用來利益眾生的工具而已,這樣就得大自在。我們就是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大家的,為大家活的,不是為我自己活的。我們早一天死、晚一天死,對我們來講都是不相關的,因為我是為大家,不是為我自己。多活一天,為大家多做一天;少活一天,就少做一天。多活一天,就是說明大家還有福報,我們可以為大家來服務;少活一天,眾生沒福,我們就不在這個世間了,這樣的存心就很自在。所以一樁好事做圓滿了,自己沒有功;做失敗了,也沒有過,沒有功過,因為不是為自己,為大家。所以前幾天有收到一個同修很好心,發來跟我講,說我四月二十五日會有車禍。很關心,有人傳給他這樣的信息,他也好意告訴我。我也感謝他,注意安全當然是需要的。所以剛好是今天,四月二十五日,今天在這裡做法會,也沒辦法出去。所以這個我們都是隨緣。很感謝大家的關心。這個也傳到很多地方,很多同修一大早就來給我關懷。我說歡迎大家來參加三時繫念,網路有直播,大家歡迎來共修。求佛力加持,這樣就好。所以這個利益是屬於大眾的,我們秉持這樣的一個態度,我們這樣做,志願就無倦。
下面講,『忍力成就』,成就菩薩六度的忍辱波羅蜜。做什麼事情也要忍,所以難忍能忍。當然忍當中還得要有真實的智慧,有真實智慧才知道怎麼去利益眾生。雖然是一樁善事,也有它的機緣、程序、先後次第,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金剛經》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菩薩的六度中,忍辱度是成敗的關鍵。你一樁事情要做,這個當中也是不會那麼順利的,波折會很多的,這個也是考驗我們的忍耐,有沒有耐心去面對、去處理這些事情。所以忍辱度是修學,包括世間做任何事情一個成敗的關鍵。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諸有情」就是指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的眾生、造作惡業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總是以一種悲憫心態去對待他們。這是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要以慈悲心、容忍心去待人,因為眾生他迷惑顛倒,所以只能去包容,這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去面對的。
『和顏愛語』,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前面講存心,這是講我們表現在外面的言語行為,言語行為態度溫和。「愛語」,不是說好聽話、他喜歡聽的話叫愛語,不是專指這個,愛語真正的意思是真正愛護他的話。真正愛護他的話,有時候是講得比較好聽的,有時候聽得是不好聽,但是對他有幫助。雖然講的話很重,不好聽,不舒服,但是是真正愛護他。好像父母看到兒女做錯事,去責備他,那你說父母是恨他嗎?不是,是愛護他,是保護他,要幫助他。所以這個是愛語。所以不是諂媚巴結、花言巧語那個叫愛語,那個是綺語,不是愛語。愛語,真正愛護人的話,講真話,不是講好聽話,聽了很歡喜,但是對你沒有利益,還有損害。所以真正利益他,罵他、教訓他都是愛語。你不是真正去愛護他,你何必去罵他,你會去講他嗎?別人的孩子犯錯了,你為什麼不去罵他?因為那個不是自己的孩子。
下面講『勸諭策進』,「勸」就是勸勉,「諭」是曉諭、開導,「策」是勉勵,就是以善巧方便來勸勉大眾,幫助他求進步。下面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此地所說的三寶是指住持三寶,形像的三寶,看到佛像、看到經本、看到出家人。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所以外面形像的住持三寶,它的作用是啟發我們自性三寶,覺、正、淨。沒有外面的住持三寶,我們自己的自性三寶,自己不知道。所以外面的三寶,它來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但是我們對外面的住持三寶要恭敬,自己要做給社會大眾看,自己做一個榜樣,好的佛弟子一個形象給社會大眾看。社會大眾看到你對三寶這麼恭敬,這個佛門大概有什麼東西值得來學習的,就可以幫助佛接引人來學佛,所以恭敬三寶是這個作用。
『奉事師長』,就是尊師重道。就是老師教導,你要尊重,孝親尊師,你的道業、學業、事業才能成就。所以尊師重道非常重要。老師的指導,我們不能違背,這個就是尊師重道,表現在這個上面。所以老和尚叫我們不要亂聽、不要亂看,別人我不知道,我是遵守五十二年了。老和尚沒有要求我,他只是把他去親近李老師,老師跟他的約法三章常常講。常常講,我們就要會聽,他常常講是很重要的。雖然沒有要求我們,我們自己要自動的來遵守。所以我們老和尚指定的一些法師大德、一些典籍,我才敢看,他推薦的一些法師大德,像黃念老、夏蓮居老居士、倓虛老法師、江味農老居士這些,章嘉大師是他的老師,這個我們才敢接觸。其他他沒有提到,我們不認識,自己就不敢冒然去接觸,總是在這個範圍之內,不出這個範圍。像現在他指導的《群書治要》、《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我都遵照這個指導,也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也沒有出這個範圍。所以「奉事師長」,我們要表現在這上面,老師的話你聽進去,你會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所以現在外面一些網路上,一些在家出家法師講的一些,真的是亂講,我們不能亂聽,最好不要接觸、不要聽,聽了你受影響、受污染,有的講得是太離譜了。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個不僅對三寶,對老師、對大眾我們都要用真誠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這個習慣。『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莊嚴」就是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我們以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待人接物,這個心就莊嚴了。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為自己的本願,這樣就對了。『軌範具足』,「軌範」就是模範,「具足」就是沒有欠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是做大眾的榜樣,我們在什麼身分、什麼地位,從事什麼行業,就是這個行業的榜樣。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因為我還有一點事情,等一下給它處理一下。桃園那邊那個講堂還有一點事情,跟他們溝通一下。住在那個住宅區,誦經、念佛人家抗議,所以我勸他們再另外去找個地方,那邊就用講堂就好。當初我就設定那個講堂,我知道,因為我們常常被人家抗議,所以也不出我所料,存證信函都寄來了,還貼大字報,貼在你的門口,我們不能讓眾生生煩惱,所以講課的就好。所以我就勸他們,在桃園另外再找個地方去誦經、念佛,那邊講課這樣就好。早上接到這個信息,我提前十分鐘下課,為大家處理這個事情,為桃園的同修。好,非常感謝大家。我們中午還是十點半上午供,我們現在提早一下下課。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