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3/3/12 台灣台東淨宗學會 檔名:WD20-048-0008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台東淨宗學會二O二三(癸卯)年春季護國息災祈福超薦法會第二天,這個時間我們跟同修分享學習《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去年我們學習到《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十三條,「念佛法門,根本妙諦,在淨土三經」。我們今天再把去年學習的,我們再簡單溫習一遍。我們把這一條念一遍:
【十三、念佛法門,根本妙諦,在淨土三經。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今天剛好是普賢菩薩的聖誕,這一段講到『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是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是以十大願王引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歸向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我們大家念得很熟悉,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到靈位前迴向,都要念一遍十大願王。所以這個十大願王,大家常常參加三時繫念法會,都念得很熟悉了。「普賢行願品」清朝彭際清居士把這一品列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後來到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淨土四經後面,就是附在《普賢行願品》後面,成為淨土五經。原來淨土是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根本的淨土三經。後來祖師大德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在後面,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淨土五經。
在普賢菩薩這一品經裡面講,修這個十大願,以這個願王引導我們歸向極樂世界,這個是很高的境界。十大願王,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第四、懺悔業障,這個我們常常念,到後面「普皆迴向」,這個我們每一次做法會都念。修十大願是很高的層次,《華嚴經》普賢菩薩帶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的,所以這個境界相當高,《華嚴》的境界。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我們人到最後命終身體諸根都壞了,在世間的這一切威勢也都失去,自己的財產,自己的妻子兒女、家親眷屬,自己的珍寶,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無復相隨,都不會跟我們走。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凡夫隨著業力去輪迴。修十大願王的人,是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是修十大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層次很高,這個不用佛來接引,這個願王就引導他歸到極樂世界。
在淨土三經裡面,你念佛念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你動一個念頭要到極樂世界那就去了。這指念到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斷見思惑,理一心破無明,就跟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導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那也不用阿彌陀佛來接了,你自己想去就去了。我們如果還沒有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念到功夫成片,甚至功夫成片都還沒達到,這要靠自力跟他力。特別偏重在阿彌陀佛的他力,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因為念到事一心,在這個娑婆世界就等於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也往生到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在四聖法界,不在六道法界。念到理一心,就往生到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這是自己修行念佛功夫達到這個標準。當然這個難度比較高,難度相當高。念佛法門它一個特色就是自他二力,自己的力量就是信願行,他力就是阿彌陀佛在我們臨命終時來慈悲接引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惑,在現前娑婆世界我們只要做到伏惑就有把握往生,不用念到事一心、理一心。能念到功夫成片,具足信願,臨終必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還沒有斷見思惑,破無明惑,我們是凡夫,凡夫的身分。
凡夫你沒有斷見思惑,就不能超越六道。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要超越六道,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要斷得乾乾淨淨,這個六道輪迴才出得去。有一絲毫沒斷乾淨,還在六道。像初果須陀洹,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八十八品見惑。斷見惑,還沒有出六道。但是只要斷見惑,就證得位不退。雖然沒有出六道,在六道裡面,決定不墮三惡道,不會退到三惡道。而且只要斷見惑,出六道就有時間表,就可以預期。《四十二章經》佛講,證得初果須陀洹(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證功夫是一樣),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根性比較利的,不用七次,可能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也就是斷見惑在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證得位不退。雖然地位很低,但是已經入聖流,那就不是凡夫了。我們無論修哪個法門,這個是最起碼的一個標準,位不退。我們修行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沒有達到斷八十八品見惑,那都是在六道。無論你修得再好,你的定功再深,得到四禪八定,沒有破見惑,還是在六道。定功深,像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定功之深,它的時間是八萬大劫,那不是八萬年,算劫的,時間太長了,經典上講叫長壽天。這個長壽天時間太長,但是時間長,總是還是會到,八萬大劫一到,定功退失,又繼續六道輪迴。所以沒有斷見惑,你定功再深,還是不能出離六道,可見得出離六道不是那麼容易。
淨土法門它的殊勝、它的特色,實在講,不在上三土,是在凡聖同居土。上三土,比如說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自己念佛的功夫,自己就有能力超越六道。你念到理一心,破無明,超越十法界。淨土法門它的殊勝、它的特色,就是說我們凡夫很難達到斷見惑,不要說斷思惑,見惑第一關,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突破。如果有一生我們修行斷了八十八品見惑,大概我們現在最少也證阿羅漢,不會在六道。我們還在六道生死輪迴,就是說明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達到斷見惑的標準,所以還在六道輪迴。所以出離六道不容易。淨土法門它容易就是容易在你不要斷見思惑,就是一品都沒斷,只要具足信願行,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極樂世界的四土,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諸佛世界,你要生到方便有餘土,要斷見思惑;生到實報莊嚴土,要破無明惑;要回歸常寂光,無明四十一品要斷盡,十方諸佛國土都是一樣。所不同的就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十方世界諸佛的凡聖同居土,像我們現在住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住在一起,叫凡聖同居土。聖人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一個阿羅漢、菩薩坐在我們旁邊,我們也不知道,但是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所以我們這個世界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的國土,稱為凡聖同居土。
十方諸佛所有的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有三善道、有三惡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它沒有六道,它只有人天兩道。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讀誦一遍《彌陀經》,《彌陀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無三惡道,沒有三惡道。所以我們沒有斷見思惑的凡夫,具足信願行,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因為我們沒有斷見思惑,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它殊勝的地方就是凡聖同居土。為什麼說西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比十方諸佛凡聖同居土殊勝,殊勝在哪裡?就是沒有三惡道。而且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人人都無量壽,跟佛一樣。無量壽就是不死,不死就是了生死。而且還更奇妙的,就是你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可以通到方便有餘土,你可以通到實報莊嚴土,你可以回到常寂光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它四土是沒有障礙的。十方諸佛世界上面通下面,當然沒有障礙,但下面就不能通到上面,他有障礙,他的惑還沒有斷到那個程度,他就有障礙。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凡聖同居土,我們就見不到阿羅漢的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的佛菩薩(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也見不到一真法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他也去不了,他也見不到。上面通下面沒有問題,下面肯定不能通到上面,這是十方諸佛世界都一樣。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當然上面的通到下面都沒有問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一品煩惱沒斷,你只要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同時你也可以進入方便有餘土,你可以到實報莊嚴土,到常寂光淨土,到諸佛世界,你想到哪一尊佛的世界,心動個念頭就到了,沒有障礙,這個是最奇妙的。
所以蕅益祖師講,這個世界真奇妙,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凡夫,你說他是聖人,他一品煩惱沒斷。一品煩惱沒斷,你就不可能去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就不可能到十方諸佛世界去供佛、聞法。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特別,你說他是凡夫,他的神通道力跟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跟阿惟越致的大菩薩沒有兩樣。你說他是聖人,他一品煩惱沒斷,說他聖人也不是,說他凡夫也不是,所以這個世界真奇妙,它不可思議就是在這個地方。這一樁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你才能明白,等覺菩薩都還不能徹底明白。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我們念《彌陀經》,佛講了兩次,這個是難信之法。不學佛的人,他不相信,我們不會覺得很奇怪。學了佛,甚至大法師,很有名的法師,他還不相信。還有對經教研究很深入的,愈研究他就愈不相信,沒這個道理,你沒有斷惑,你怎麼能超越?他是用通途法門來看這個特別法門,所以他無法理解,因此也很難生起信心,總是懷疑。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不相信淨土法門,不想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彌陀經》念多了,我們就不會覺得很奇怪了。為什麼?佛不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嗎?這是難信之法。如果那麼容易相信,那佛就不會說這是難信之法,應該叫易信之法,很容易相信。這個法門它的妙就是妙在難信易行,你要真正相信很難,但修行不難,修行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念「阿彌陀佛」,誰不會念?三歲小孩、八十老翁都會念。我們到外國去,教外國人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也很快就學會了,這個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信。
所以過去有一個長老(老法師),也在我們佛界很有名的,佛學院都以他為導師。那個時候我剛出家,他寫了一本書,這本書說淨土法門是難行道。有同修這本書給我看,我看了之後,跟《彌陀經》講的不一樣,《彌陀經》是講難信之法,不是難行之法。如果他這個書講,淨土法門是難信道,那跟《彌陀經》就相應,就符合了。但是我們讀《彌陀經》,讀這麼多了,佛是講了兩次難信之法,佛沒有說這是難行之法。行是修行,行不難,難在信,不信就有懷疑。我們現在雖然信了,比那個完全不信的,當然要好,但是我們現在也是還有懷疑,所謂半信半疑。一般人他是完全不信,他是完全懷疑的,甚至否定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他不相信,還去否定,我們也不覺得奇怪,佛不是很早就給我們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難信之法。難信能信,《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他為什麼能信?這是過去世已經在無量諸佛種植深厚的善根,遇到了你才會相信,所以這個不容易。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給我們講,『根本妙諦』,這個「妙」,我們要注意這個字。「諦」是真實的道理,都在淨土三經裡面。但是沒有祖師大德給我們點出來,我們自己看、念了也不懂。像蓮池大師註解的《疏鈔》,《彌陀經》不是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善根有、福德有、因緣有,因緣就是我們有機會遇到,遇到淨土法門、淨土經典,甚至聽善知識講經說法,這個因緣我們遇到了。但是各人遇到的緣,還是不一樣。善導大師講,為什麼有九品的差別?各人遇緣不同。有的人遇到的緣比較殊勝,有的人遇到的緣比較差一點,遇到緣比較差一點,他往生的品位就比較低;遇到緣殊勝,往生品位就高。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可以說緣是在這個時代,甚至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殊勝。你看《無量壽經》夏老的會集本,過去一、二千年沒有這個善本,現在才出現,一千多年在中國佛教,《無量壽經》很少人去讀誦、去受持,只有《佛說阿彌陀經》,現在出現了。又遇到淨老和尚、黃念老給我們做這麼精闢的講解,黃念老做《大經解》,我們老和尚再給它加以說明。我們現在流通播經機,網路、網站我們隨時都可以聽到這個大經的講解,這個緣非常殊勝。緣,我們淨宗來講,這個很殊勝,多因緣,我們現在可以說多因緣。但是善根、福德還不多,還是少。雖然相信,還是有懷疑,半信半疑。福德就是依教奉行,有去修,但修得還不夠。所以必須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如果我們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那怎麼辦?《彌陀經》下面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在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現在都讀這一本,這個比較好讀。玄奘法師他也翻譯《阿彌陀經》,他的經名不叫《阿彌陀經》,《稱讚淨土攝受經》,就是《阿彌陀經》的翻譯。玄奘法師他是直譯,直接梵文把它翻成中文。鳩摩羅什法師是義譯,翻它的意思,沒有照它原文這樣一句一句翻。原文一句一句翻,當然內容就比較多一點。所以在玄奘法師翻譯的,他不是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們就會想到事一心、理一心,斷見思、破無明。實際上這個一心不亂,除了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成片也叫一心不亂。沒有斷見思惑也叫一心不亂,比較淺的一心不亂,但是現在我們都是以為這個一心不亂太高了,要斷見思惑、破無明惑,我們很難做到。實際上,這個一心不亂有深有淺。淺的一心不亂就是伏煩惱,沒有斷惑,我們一般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它也分淺深不一樣。事一心,從斷見惑到斷思惑,這個當中都叫事一心,每個層次都叫事一心。你破無明,四十一品無明,每一個品位,四十一個位次都叫理一心,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事一心、理一心,他功夫淺深還是有不同。同樣的,功夫成片的功夫淺深,那也不同。所以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都有三輩九品。所以蕅益祖師講,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不懷疑,真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不再留戀這個世界,這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往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淺深,具足信願,功夫淺一點,也可以往生,就是品位比較低。但是只要能往生,縱然下下品,也超越六道、十法界了,這一點我們要明白。
在《彌陀經》,蓮池大師的《疏鈔》給我們指出來,他說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下面接著就是執持名號,執著名號就是增長我們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在玄奘法師翻譯的《彌陀經》,他就有翻譯到這一句,他說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善根福德因緣少,用念佛來補足,來補。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用念佛來增長我們的信願之心,信願之心推動我們去念佛。所以這個一而三,三而一,缺一不可,它都有連帶關係的,而且不能給它分割的。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我們有信有願,信當中包括解,信解來推動這個行,念佛。這個行,我們功夫深入一分,又幫助我們信願更增長一分。所以信願行,這個三資糧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所以你不能只念佛都沒有信願,這個就不能往生了,除非你自己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如果念到功夫成片,還是不能往生,但是會生到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必定要有信要有願,因為我們自己功夫沒有達到事一心、理一心,都要佛來接引。佛來接引憑的就是願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我們眾生也發願願意往生西方,佛願意接,我們願意去,這樣才能感應。佛的手一天到晚都是放在那裡,隨時等我們去,我們還不想去,這個就沒有感應了。
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如母憶子」,母子互相憶念,那就相應了。如果母親想念孩子,孩子不想念母親,那母親想死了也沒用。母親想孩子,兒子也想母親,他就感應了。佛就像母親一樣,我們眾生就像兒子一樣,母親一天到晚念念沒有忘記子女,子女如果有孝心能想到父母,那就感應了,就相應了。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他就見面,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多念佛也要有信願,信願我們現在雖然不足,我們總是相信。但是還有疑,疑就是要用念佛來斷疑,還有聽經聞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這個信,你沒有透過念佛這個行,你這個信就不堅固。行,我們不用念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只要念到功夫成片,跟佛就有感應了。跟佛感應了,我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信心就堅定,不會再懷疑了。所以這個懷疑,很不容易斷。
在夏蓮居老居士《淨語》裡面給我們講,「誤人第一是多疑」,耽誤我們念佛人第一個因素,就是多疑,有懷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就像捕魚的魚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的心裡,我們不容易知道。自己有懷疑,自己以為沒有懷疑了,這個叫「疑網纏心不易知」,那個懷疑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纏縛在我們內心,我們不容易知道。「疑能生苦苦生疑」,懷疑能生苦,我念佛念這麼久,為什麼還這樣,還沒見到佛?我要念多久才會見到?自己有懷疑。在二十幾年前,三重一個老菩薩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問大家,我都念這麼久,怎麼佛還沒來?你看他一面念,一面懷疑。疑能生苦,苦又生疑。我們受苦的時候疑就更增加了,有的人到最後他就不相信念佛法門了,所以疑是相當大的障礙。疑怎麼辦?「咬定牙關念阿彌」,咬緊牙根,阿彌陀佛一直念、一直念。念到怎麼樣?「念得疑根連蒂斷」。你念到功夫成熟了,念到成片了,不用到一心不亂,一向專念就可以。在玄奘法師翻譯的不叫一心不亂,叫一心繫念(就是我們三時繫念那個繫念),你要一心繫念就可以了。一心繫念,這個繫念,我們用一般的話講,叫掛念。我們現在心裡是繫念阿彌陀佛,還是繫念世間的事情?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股票,我的車子,我的家親眷屬(子子孫孫),我們大部分在繫念這個,心裡沒有放下這個,沒有繫念阿彌陀佛。現在不是叫我們放下這些事,這些事沒有妨礙,你處理這些事物、照顧家人,這個沒有妨礙,妨礙是心裡的牽掛,心裡要放下。心裡要真正繫念阿彌陀佛,放下這個世間萬緣,這樣念佛功夫才會得力。
所以信要透過行這個功夫,我們才知道我們的信心具不具足,我們的願切不切(願就是願放下娑婆世界,願生極樂世界)。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要做,這個不能誤會,事都沒有妨礙。你看海賢老和尚一天做到晚,他有休息嗎?我們沒有看到他在念佛堂念佛,都在外面種菜、修橋鋪路,幹一些粗活。但是他心中繫念阿彌陀佛,他說「片刻不丟失」。片刻不丟失,我們要注意聽這句話。很短的時間,他都沒有忘記,沒有丟掉。我們是常常忘記,人家都不忘記,所以他有這麼大的成就。所以你只要做到一心繫念就可以,具足信願行,臨終佛慈悲加佑,佛光注照,我們雖然功夫差一點,佛來接引,佛光注照,我們心就不顛倒,就跟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淨土法門它的一個特色,它殊勝的地方。我們修淨土是自力、他力,自己具足信願行,求佛來接引往生,帶業往生,這個我們人人都能做得到。也是我們凡夫,特別在末法時期,這一生想要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唯一的一個法門,其他法門都很難。
所以這個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的確是這樣,你要上成佛道,要度眾生,你不用淨土法門,你度的眾生很有限,很少。你要成佛道,那時間太長了。所以這個法門成佛最快,度眾生最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為什麼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這個淨土法門它殊勝之處。因此佛在講其他大乘經,都會附帶提出西方淨土這個法門,希望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好,以上我們把念佛法門這一條,我們重複複習了一遍,因為今天剛好是普賢菩薩的聖誕,我們就以念佛法門再跟大家學習。接下來我們看第十四:
【十四、茹素,即可培養其慈悲心,而免殺機。】
吃素是培養慈悲心的,因為吃素就是培養慈悲心的一個下手處。如果不吃素,吃肉,那肯定要殺生。為什麼市場賣肉,商人都要賣?因為有人吃,所以他要去抓、他要去殺、他要去養,就是為了賺錢,賣給人家去吃。所以吃肉,雖然不是自己親自殺生,也是間接的殺生,這個就失去慈悲心。所以培養慈悲心,從吃素開始。如果還不能做到吃長素,先吃花素,初一、十五,六齋、十齋,或者佛菩薩聖誕,雖然沒有辦法完全吃素,但也要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樣才有慈悲心。
第十五條:
【十五、修淨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是密宗講的。密宗三密相應,現在這個身就成佛了,也就是說即身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修淨土法門,你沒有斷見思惑,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即身成佛,這個連密宗的貢嘎上師都這麼說過,說彌陀淨土這個法門,也是即身成佛。
第十六條:
【十六、人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自能國家得護,而災禍不起矣。】
這個是必定的,心要『存好心』,話要『說好話』,要『做好事』,自然國家得到保護,護國息災,災禍就不會生起來。但是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也要學習聖賢的經教,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好心,話要怎麼講,什麼是好話,什麼是好事。像《了凡四訓》我們起碼要學習,你看「積善之方」,善他講了八對,善有真有假、有偏有正、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陰有陽、有端有曲,講了八對。我們讀了《了凡四訓》,才知道不學習聖賢的經典,自己往往把不好的事情認為是好事,把好事認為是不好的事,顛倒。所以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要學習。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推廣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還有《群書治要》、《常禮舉要》,過去蔡老師講的,現在成德法師講的,這些要多聽,這個叫傳統文化,我們要多學習,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好心,話要怎麼講是好話,什麼事、哪些事是好事。現在真正的好事,就是勸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才能救這個世界。這是過去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講的。我們多聽,多學習。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第十六條,十七,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今天普賢菩薩聖誕,祝大家一切吉祥如意。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