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7/12/10  新加坡Big Box, Level 3 Megabox Event Hall  檔名:WD20-028-0002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是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舉辦二O一七丁酉年冬季祭祖超薦護國息災法會第二天。

  今天第一堂課還是由悟道來跟大家學習三皈五戒。今天有同修發心皈依,也有發心受五戒的。上一次有同修發心受五戒,我就勸他們要先聽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講的《五戒相經箋要》,最少聽個三遍,今天聽說有五個受五戒,已經聽了七遍,非常難得。來新加坡那一天我們先到馬來西亞漢學院,我聽到宋老師跟我講,現在到漢學院上課是平常在家裡已經都在學習了,到了漢學院是做心得報告,就是把傳統文化《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怎麼在生活上落實,遇到什麼情況。所以並不是都沒有在家裡學習就到漢學院去聽課,這個做法是正確的。這一次受五戒大家也聽了光碟,相信在生活當中大概也有個概念,知道怎麼來受持五戒,不至於完全不明瞭,就報個名受五戒。受完了,如果自己沒有再去學習,對這個戒在生活當中怎麼去落實、怎麼去做到,完全不知道,這樣的受戒,有受戒跟沒有受戒是一樣的,只是多了一張五戒證書,但是那一張也不管用。所以,我們受五戒不是為了拿一張五戒證明書,那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實質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重實質,不重形式。但是現在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重形式,不重實質,因此學佛學了一輩子,也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因此,我們想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我們必定要務實的來學習,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能夠把佛的教導理解一分,在生活上去做到一分,就得到一分的利益;能理解十分,在生活上做到十分,就得到十分的利益,這個不能不知道。

  今天要受五戒的,我昨天也跟我們主辦單位講,要受三皈五戒的,第一堂課必須來聽。現在要受三皈五戒的都到了嗎?一個都沒有,我聽說一百多人,怎麼才三個人?受三皈依的舉手,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不是說有一百多人嗎?怎麼只有四個人?受五戒的呢?受五戒的有沒有?一個。實在講,要受這樣的三皈五戒,大家找一些結緣式的地方去受就可以了,實在講,也不必找我來授。你看,要受個三皈依、受個五戒,法師都來了,他們還沒到,基本上你對三寶就不恭敬,受了你會得到利益嗎?所以,以後就不要叫我再來授三皈五戒了。

  印光大師在《文鈔》講,有人給他寫信要受三皈依。不是,要請他們來聽課,不然這樣受就沒有用。不是溝通的問題,我說這個一定要上課,因為我跟老和尚學習就是教育,你不來上課,好像你不去學校上課,不聽課,然後畢業證書給你,舉行個畢業典禮,對不對?現在受戒都是這樣的,不學戒,然後舉行個儀式,戒牒給你,你什麼都不懂,這樣我就不負責任。如果這樣授三皈五戒,我是很不負責任的。就依你們的,我們現在就不要講三皈五戒。九點半來只是舉行儀式而已,但沒有時間再講了,九點半你看分兩批,三皈依,再授五戒。我知道是一起進來,主要是沒時間跟他們說明,不能講得太多、太詳細。這個我知道,我十五分鐘也可以解決。這個修行要改過,下不為例。

  我都講過了,昨天就跟大家講過了,要三皈五戒的要請他們來聽,沒有受的人他可以晚一點來,你要受的人沒來,沒受的人都到了。這個如果遇到印光大師,他就不會給他皈依,不會了,因為你給他皈依對他也沒有幫助,它只是一個形式。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講,有一個居士說要皈依,寫一封信給他,他的落款寫一個合十。印光祖師就給他回信開示,他說我們在世間我們有事要去拜託人家,世間法,世間事,你都要登門造訪,要去當面向人家請教,這個在《常禮舉要》講的。他說世間我們要辦個事都必須要這樣,你現在受三皈依是要了生死的,那個是世出世間最大的事情,就寫個信,就寫個合十,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那怎麼能得到利益?

  所以,下一次新加坡再請我做法會,不要給我安排八點半就來,你看八點半來,師父來了,大家都還沒到,大家拿了票也不來,這樣對三寶是很不恭敬的。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給我們開示,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印祖這一篇有機會要印出來大家要看、要讀,大家來參加法會,也是要接受佛陀教育的,不是只有參加法會,如果只有參加法會,很多地方都有法會,不一定來這裡參加。這是給你們講負責任的說法。如果不負責,當然我們大家高興就好,我們現在大家都去喝咖啡我也可以,我們現在去喝咖啡,大家來聊聊天,大家來玩一玩,但是大家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上課。大家不是都要到學校去念書嗎?為什麼到學校念書?為什麼要上課?就是要學到一些學問,對不對?有沒有學校你都不學習的,就發一個畢業證書給你。那個也有,現在很多,你不學他就發一個畢業證書給你,就像我們受戒一樣。

  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每一天要做三時繫念,早上我利用九點到十點一個小時,跟大家學習《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還有《五戒相經箋要》,一個星期講一次,因為時間長,固定一個地方,可以講圓滿。在金山寺那個時候有很多出家眾,早上一個小時的課很多人都不能來,他們總是有理由,有很多事情、很忙,一堂他也不聽。但是寺院說要報名去受戒,大家搶著去拿報名表,三壇大戒。我說你們那麼喜歡戒嗎?大家一聽到受戒,都去搶著拿報名表。我說大家既然那麼喜歡受戒,為什麼我們這邊在講《沙彌律儀》,這是三壇大戒的第一壇,為什麼大家都不來聽?可見得要去受戒,他並不是真正想要學戒、想要得到戒,並不是真正想要得戒。不是這個心,去受戒幹什麼?為了拿那張戒牒。三壇大戒受了,對戒,不要說比丘戒、菩薩戒,《沙彌律儀》也不要談,就三皈五戒都不懂,那怎麼持戒,怎麼在生活上去做,都不知道。

  所以,新加坡以後就不要再叫我來傳授三皈五戒了。我是跟大家講真話,因為我也很沒有時間,我跟大家說真的,我沒有時間跟大家在這邊浪費。大家能接受,我們大家來結結緣,來共同學習;大家不能接受,可以另請高明,現在高明的人很多。所以,我們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聽真話,聽假話你得不到。但是現在人能聽真話的人不多,因為真話,忠言逆耳,聽了不好聽,大家都喜歡聽好聽的,但是對大家沒有幫助。

  這個我們沒有皈依的也可以聽一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個人要怎麼修是個人的事情,有的人得利益,有的人不得利益,關鍵都在個人的心態不一樣。我們已經受過皈依的,我們在座的,包括網路前的同修,我們再來聽一聽印光祖師給我們講解的三皈,這個在《淨土集》也有節錄出來。

  【三歸者。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趨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祖師給我們解釋皈依這兩個字的意義。『歸者歸投,依者依托』,或者講依靠也可以。這裡比喻,『如人墮海』,就好像人掉到海裡面去了,我們不小心墮入海裡面去,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就想要趕快要求生,這個時候忽然看到一條船來,『即便趨向』,趕快游過去,或者向那個船招呼,請他們來援救,這是形容比喻,看到船來了,求救,趨向求救,就像那樣的心態,『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趨向那個船,就坐上船了,坐在船上安坐了,得到依靠了,是這個意思。

  舉出這樣的一個例子,祖師給我們說明,『生死為海,三寶為船』。在佛經上佛也常常形容比喻,生死就像大海一樣,這個生死苦海,六道眾生在生死的苦海無量劫來頭出頭沒,「沒」就是比喻墮三惡道,偶爾出來吸吸空氣,短暫的時間頭露出海面。這比喻在六道生到人天善道的時間很少,機率很低、很少,墮到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所以,古大德有一個比喻,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我們到人天善道來好像作客一樣,很短暫的,沒有多久又回到家鄉,家鄉在哪裡?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所以,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這是形容,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好像我們掉到大海裡面,生死是苦海。我們看到世間人,在我們眼前,大家每一個人,一切眾生,凡是在六道裡面,沒有出生死,都必須受生死輪迴的大苦。很多人他不覺得生死是苦,不覺得生死是苦主要是沒有覺悟,還不覺悟。

  所以,人在六道生死苦海裡面,如果知道這是很苦的,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知道苦他就會想怎麼去解脫這個生死的大苦。這是我們在「生死苦海,三寶為船」,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無量劫來都出不去,現在看到一條船來了,三寶是比喻在生死苦海裡面的慈航,就是一條船。我們要脫離這個生死的苦海,必定要依三寶,皈依三寶,沒有皈依三寶,我們六道生死輪迴,跟大家說真話,永遠解脫不了。

  在古代印度,印度是宗教王國,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有九十五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的話,是心外求法,用現在的話來講,九十五種宗教。每一個宗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說法、修學的方法都不一樣,都是想要解決生死的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沒有答案,沒有結果。因此,佛大慈大悲,降生在印度,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大家才明瞭為什麼有生死,怎麼來的,要怎麼修學才能解脫生死。所以三寶就像船一樣,我們在生死苦海遇到三寶,我們就有解脫生死輪迴的希望,如果沒有遇到,那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我們如果明瞭這個道理,你對這樁事情,你是真為生死,現在來皈依三寶,你對這個事情就非常重視,不會輕慢,不會輕視、怠慢。

  所以,為什麼要皈依,請大家來聽課?我跟新加坡的緣,也是跟著我們淨老和尚來的,最少二十五年以上。我們淨老和尚教導大家都是講真話,不講假話去騙人。但是講真話,如果不能接受,也得罪人,這也是真話。現在人聽騙不聽勸,講假話騙他,他很高興,去接受;跟他講真話,他不能接受,他不來了。因此,我們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想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還是這一生結結緣就好,不想要個結果。如果這一生想要有個結果,我們必定要聽真話,雖然聽了難過,還是要聽,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下面這段講,『眾生歸依,即登彼岸』。我們眾生遇到三寶這艘慈航,這艘船,眾生如果肯回歸,依靠三寶來修學,我們就能登彼岸,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

  【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這個是皈依佛,『以佛為師』。我們在此地要不斷強調說明的,就是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個法師,這個不能搞錯。法師他是給你傳授三皈依的,他把三皈依的意義向皈依的人來講解、來說明,傳授給皈依的人。所以,這個皈依證我們淨老和尚印上三皈五戒證明阿闍黎,或者只有受三皈依的,三皈證明阿闍黎,他給你證明、給你傳授、給你講解、給你說明,不是皈依他,是皈依三寶。

  三寶第一個是佛,我們皈依佛,「以佛為師」,我們就以佛為老師。佛現前在我們這個地球,這個時期,三千年前出現在古印度,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了,佛號稱為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佛為師,除了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還有很多很多,佛在經典上給我們介紹的,東方有藥師佛,西方有彌陀佛,還有《千佛名經》,有三千零五十三尊佛,《萬佛名經》,有一萬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就無量無邊,說不盡的,佛是無量無邊。皈依一尊佛就等於皈依一切諸佛,一尊佛所說的就代表一切諸佛所說的,所謂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講的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有兩尊佛講的不一樣。成佛了說的完全都相同,只有沒有成佛跟已經成佛的人,沒有成佛的跟已經成佛的講的會不一樣,看法會不一樣,成佛都一定一樣,佛佛道同。所以一尊佛講的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講的,比如釋迦牟尼佛講《十善業道經》,勸大家修十善,斷十惡,不可能另外一尊佛他勸人家不要修十善,也不要斷十惡,那不可能,一定都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肯定一個還沒成佛。

  所以,我在山東有一次皈依,有一次山東大學幾個教授,退休的教授,要來皈依,我就看到,已經是教授,都退休了,要來佛門皈依,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們要皈依形式的還是實質的?他們聽了也不明白我的意思,怎麼皈依還有形式的、還有實質的。我就給他們說明,我說如果形式上的皈依,那就跟著我念一念,皈依的誓詞念一念,拜一拜,然後皈依證給你,三皈的意義你也不了解,也不明白,這樣叫做形式上的皈依。那實質的呢?我說實質的就是你要真正皈依佛,我就舉出一個例子,我說你要皈依真實的,皈依佛,要以佛為師,以佛講的為標準。但是他們還是不明白,所以我再舉一個例子,我說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佛說殺生有罪,殺生有因果報應的,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殺生會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這是佛說的,佛在經上說的。我說你們是不是都相信科學?他說是,我們都相信科學。如果一個科學家講,說殺生沒有罪,盡量殺,也沒有什麼六道輪迴,也沒有什麼因果報應,什麼都沒有,你要依佛講的,還是依科學家講的?他們就在考慮了,到底要依科學家,還是依佛。我說你們考慮好了再來皈依。你真正要皈依,就要依佛的,不能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依佛為標準。

  【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

  這個『典籍』就是經典。『法』即佛經,以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就是經典,我們現在說是書,書籍、典籍,經書、典籍。佛不在世了,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有問題可以去請問釋迦牟尼佛,佛就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問題,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佛現在不在世了,我們遇到問題怎麼辦?沒得問,佛不在世要依法。所以,佛在涅槃之前,阿難尊者就請問釋迦牟尼佛,說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佛弟子有問題來請問佛,佛為我們解答,佛不在世,我們遇到問題要依什麼為標準?佛就講了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古梵文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大藏經,每一部經典都是法。所以,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不管什麼人講的,要有經典的依據,就是佛講的。不管在家、出家,名氣多大,如果他講的在經典上找不到依據,我們可以不聽他的。這個不能感情用事,他關係跟我不錯,他講的沒有經典的依據你也聽他的,這樣就錯了。第二「依義不依語」,言語、文字不一樣,講的或長或短,用詞不一樣,意思一樣,相應就可以了,就可以依靠。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講的經,大乘、小乘、人天乘,有一乘,比如說,小乘跟大乘,都是佛講的,有衝突抵觸的時候,要依大乘,因為大乘了義,小乘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不能感情用事。所以,要「以法為師」。

  我們在很早,可能到現在都還有人存在一個問題,什麼問題?過去我在中國、外國,都有聽到一些同修問一個問題,最多的就是問《地藏經》,《地藏經》有人說晚上不能誦,晚上誦《地藏經》鬼會特別多,在自己家裡也不能誦《地藏經》,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問他,你皈依了沒有?他說皈依了,皈依好多年了。我說你皈依就是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在世我們有問題去問佛,佛不在世,佛就交代我們以法為師,以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我說你現在問的這個問題,你指的是《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我說《地藏經》你有沒有常常讀?他說讀了很多,讀了很多遍,讀得很熟了。我說讀了很熟,那你想一想,《地藏經》經文裡面佛有沒有規定在自己家裡不能讀,晚上不能讀《地藏經》?我說《地藏經》佛有沒有這個規定?他想一想,沒有。我說沒有,佛既然沒有規定什麼時間不能讀、什麼地方不能讀,那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都可以,為什麼在你家裡不能讀?在晚上的時間就不能讀誦?佛沒有這個規定。佛在《地藏經》也沒有講,晚上讀鬼會很多,你們千萬不要在晚上讀;有說,那就不可以。他說沒有。他沒有說,那就都可以。他說我聽某某人說的。我說你是皈依三寶還是皈依那個人?他說皈依三寶。為什麼要請大家來聽,就是這個道理,皈依了半天,好像我們老和尚講三皈傳授,皈依自性三寶,大家聽了都點頭,好像都懂了;其實不懂,他懂了怎麼遇到這個問題他還有懷疑?所以,現在我跟人家講三皈依就講得很淺。講皈依自性三寶,大家聽了好像都懂了,那個自性三寶,《六祖壇經》,六祖給人家皈依就是講皈依自性三寶。我們聽了好像都懂了,就好像我們看《六祖壇經》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懂了,其實我們懂不懂?根本就不懂。如果懂了,你就沒問題了;你問題還一大堆,就表示我們沒懂。所以,這個法。

  另外還有人,這個也是很早年,有一個老菩薩腳不好,不能打坐,就有人跟她講,妳這樣念佛不能往生,妳不能打坐,念佛不能往生。這個老菩薩念了幾十年,心就慌了,現在年紀大了,女眾骨頭就比較不好,特別是年紀大的,不能打坐,就有人就跟她講不能往生。去問我們老和尚,老和尚說淨土三經有沒有讀過?有,常常讀。那淨土三經佛有沒有規定,不能打坐就不能往生?她說沒有。沒有,都可以。她說聽某某人講的。那你是皈依三寶還是皈依那個人?統統沒有皈依三寶,在佛前念得很大聲,皈依三寶,遇到事情,既沒有皈,也沒有依,這樣的皈依能得到三寶的功德利益嗎?肯定得不到的。所以為什麼我勸大家,發心皈依要了解,沒有發心皈依也可以聽一聽,將來你要皈依起碼有一個概念什麼叫皈依三寶。這麼淺顯的三皈依我們都不懂,那深的我們怎麼可能會懂?所以,皈依法你就不要依外道典籍,外道就是教我們心外求法,要依佛經為標準。

  所以,山東這些教授,我說皈依法,講了第一條,科學家講的跟佛不一樣,你要依佛還是科學家。皈依法第二個,我說你們從小是不是都念唯物論?我說你們現在如果發心皈依,那你要依佛的唯識論,差一個字,佛講的是叫唯識論,不是唯物論,你要依唯識論還是唯物論?他們又在考慮了。我說你回家考慮好再來,不然你這個皈依有什麼意義?你既沒有皈也沒有依,你皈依個什麼?我說做到教授了,不能跟一般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糊裡糊塗皈依,那情有可原;做到教授,也是糊裡糊塗皈依,那個就不可以。所以,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真的要實質上的皈依,唯物論要放下,從現在開始依佛講的唯識論。所以,他們又在考慮。我說考慮好了再來。

  僧就是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來修學,這樣的一個團體。僧就是僧眾。在佛門裡面不管在家、出家,四個人以上就構成一個眾,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團體,基本的成員四個人,就是一眾,一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就稱為一個僧團。這個僧有出家僧團、有在家僧團,這個道理大家要懂,僧是團體的意思。所以,出家僧、在家僧。所以,李炳南老居士他有一個外號叫雪僧,下雪的雪。新加坡沒有雪,要到很寒冷的地方去才能看到雪。所以這個僧,有出家僧團、在家僧團,只要四個人以上共同在修學,就構成一個僧團。這個團體如果如理如法,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修的一個道場,一個團體,我們就可以去參加它的共修,我們可以去親近,跟它一起來學習。如果這個團體不如理、不如法,沒有依佛法、依法在修學,那我們就不可以去參加,他學錯了,他心外求法,我們去跟他學,我們也跟著錯了。所以標準,以佛、以法,僧也要依佛、依法來修學,如理如法來修學,這樣的一個團體,不管在家、出家,我們都可以依靠,可以去親近,跟他們一起共修。

  所以,我們皈依了,不能皈依外道典籍,這個非常重要。這個地方也要補充說明,其他宗教的經典講的跟佛經講的相應的,我們都可以皈依,這個就是四依法裡面第二個「依義不依語」,意思相同,言語文字不一樣,這個就可以。比如說,我們這個十善業,其他宗教也講十善,凡是跟善相應的,這個我們都可以依靠,這個也是佛法,講得跟佛一樣,我們就不可以說,那是其他宗教講的,我們就不接受,這個也不對。講得跟佛一樣,什麼人講的都要接受,像經典上也給我們講,羅剎,羅剎他是很兇,會吃人的,但是他講的佛法是講對了,菩薩都願意為了半首偈捨身。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因此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個不是佛經,很多佛弟子就質疑,他就不接受,他不願意學習。過去印光祖師在世的時候提倡三本書,第一部《了凡四訓》,第二部《太上感應篇》,第三部《安士全書》。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台灣講《了凡四訓》,當時在台灣的佛教界就有法師起來質疑,他說你是出家人,怎麼講不是佛經的東西?我記得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在中國佛教會講的,講《了凡四訓》,有法師來質疑,來問難。我們老和尚就回答,他說佛教育的一個宗旨就是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事,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的,佛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事,自淨其意,是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導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個內容,是不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拿這個內容跟佛門的五戒十善、《十善業道經》對照對照,是不是?的確沒有錯。所以這個法師也就沒話說了。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明究理,那個四依法根本沒搞懂,四依法明明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根本就連一個三皈依都沒有,不要說皈依自性三寶,最淺顯的皈依三寶都不知道,那皈依個什麼?都出家幾十年了,連一個皈依三寶也沒有,沒有皈依三寶,那個五戒都落空了,那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就更不用談了。所以佛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給我們講,凡是所有的善法都歸十善,凡是所有的惡法都歸納為十惡。凡是不好的就歸納為十惡業,對我們身心有害的、有損害的,都歸納在十惡;凡是好的,都歸納在十善。所以,過去有人,受五戒,說佛只有規定不能喝酒,抽煙可以吧!吃毒品可以吧!佛沒規定。大家想一想,可以嗎?那個對身心有害的都歸納在裡面,它是歸納性的。我們再看看《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個內容是不是跟十善相應?我們淨宗大家都知道,《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弟子規》跟《感應篇》,包括《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是不是跟第一福的內容相應?大家仔細看一看,沒錯,第一福講的就是這些。意思對了,不是佛經我們也可以依靠,包括其他宗教的經典,它講的跟佛十善業相應的,我們都可以依靠,跟佛講的一樣。科學家講的跟佛一樣,我們也可以依靠,是不是?如果不一樣,當然,我們皈依三寶,我們不能依他,我們要依佛為標準。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歸依法,從今日起,以法為師,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

  【既歸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歸依外道徒眾。】

  以上我們把印光祖師三皈依,跟我們淨老和尚講的,都是一樣的,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