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信佛!真信必真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四集)  2022/3/1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64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或拜佛念經」,我們前面六個公案學習到第五個公案,今天晚上我們接著學習第六個公案,請看經文:

  【盲者得視】

  這個公案出自於《北史》,在《史記》裡面《北史》。請看這個文:

  【後周時張元。字孝始。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晝夜禮佛。以祈福佑。一日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語。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讀《藥師經》。且拜且泣曰。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元代暗。使祖目明。如是殷勤。經於七日。其夜夢一老翁。以金鎞刮其祖目。謂元曰。勿憂。三日後。乃即明耳。元夢中喜踴而寤。遍告家人。越三日。祖目果明。】

  第六個公案是『盲者得視』,「盲」是眼睛瞎了看不見了,又恢復可以看見了。這個公案是發生在後周時代,後周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朝代,這個朝代時間不長,前後只有九年,九年三個皇帝,最後一個皇帝只有一年,就進入北宋趙匡胤的朝代。西元九五一年到九六O年,前後只有九年,這個朝代很短。這是後周,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朝代。後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張元』的,姓張,一元、兩元的元,張元。『字孝始』,他的字孝始,孝順,開始的始。古人有名有字,張元是他的名,名是他的本名。古代的人,依照古禮每一個人都有名、有字,我們現在講名字,名都是父母取的,男子二十歲就是成年了,成年有行一個冠禮,同輩當中會送個字給他。以後朋友,包括自己家族,除了父母之外,也不稱他的名了,稱他的字,因為他長大成人了。就連在朝做官,皇帝也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如果皇帝稱他的名,他就大禍臨頭了,大概要殺頭了。所以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他是成年人了。

  他年紀很輕,十六歲的時候,『其祖喪明』,他的祖父眼睛失明了,眼睛失明已經有三年了,眼睛看不到了。張元非常孝順,很孝順他的祖父。『晝夜禮佛』,「晝夜禮佛」就是為他的祖父祈求佛力加持,希望他祖父的眼睛能夠恢復光明,能夠復原。我們一般知道,眼睛瞎了要復原也不太容易,不容易,特別在古代醫學不發達。像現在醫學比較發達,有一些眼疾透過眼科手術可以恢復,一般像白內障,現在聽說開刀也很快、很方便,他能夠復明;但是現在眼科對青光眼就沒辦法,青光眼就很難治了。在古代,醫學沒有這麼發達,眼睛失明要再恢復光明,當然不容易。但是張元非常孝順,他『晝夜禮佛』,就是白天晚上他都在佛前拜佛,禮拜佛。『以祈福佑』,祈求佛力加持,能夠降福,庇佑他的祖父,希望他祖父眼睛能恢復光明。可見得這個張元很有善根,十六歲他就信佛,信得這麼虔誠。也應該是他們家裡父母輩的,長輩也都有信佛,所以他非常有善根。看到這個記載,就知道這個人很孝順,很有善根,年紀這麼輕他就信佛。

  信佛,不容易。我們打佛七、做三時繫念都會念《彌陀經》,《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之法,淨土法門是難信中的難信,當然這個是對已經學佛的人來講;但是對不學佛的人來講,所有的佛法經典都很難信。我們可以去調查一下,全世界七十幾億人口,有多少人信佛、接觸佛教?根據有人統計,大概五億多人信佛,包括大乘小乘、南傳北傳,加起來大概五億多。七十幾億,五億多也不算很多。這麼多人,五億多人信佛,有一些人他是結結緣的,真正信的還不是很多,到廟裡燒燒香、拜拜佛,這個佔多數。信佛,一般來講都難,對一般社會大眾很難信。實在講,沒有信佛的人,他是根本就不相信。這個難信之法,實在講還是對已經學佛的人來講,而且學佛還學到一定的程度了。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他年輕學佛的這些經歷,他學佛是台大哲學教授方教授介紹他學佛,他才開始接觸佛教。接觸佛教之後過了半年,有人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後來又到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他三十三歲出家,出家之後兩年去受戒,受完戒回去看老師,李老師遠遠看到他,就指著他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他聽了就莫名其妙,怎麼老師今天看到我,一直大聲指著我叫我要信佛?莫名其妙,我不信佛?我還沒有出家就開始學講經了,一出家就到台北教佛學院,那個時候三藏學院。佛學院教了兩年,又去受戒了,你說不信佛,會學講經嗎?會出家嗎?會去受戒嗎?當然他聽到老師突然這麼跟他講,他真的是墮在五里霧中,感覺很莫名其妙,為什麼老師今天對他講這些話?李老師看到他不明白,後來再請他進去屋子裡面,在客廳裡面坐,再慢慢給他講。他說信佛不容易,有出家人出家幾十年了,他都還不信佛。怎麼樣才叫信佛?能夠依照佛經,佛的教導去真正做到,那才叫信佛。我們淨老和尚聽到老師這樣講,就明白了。如果沒有依教奉行,落實佛在經典上的教誨,這個不算真信佛,所以信佛的標準在這個地方。信難,所以《彌陀經》才講「難信之法」,特別是淨土法門,行不難,行就是念佛,我們大家都會念,這個不難;但信心,要真信,這個難。為什麼信心難?因為有疑惑,有懷疑,我們一般講半信半疑,信當中有夾雜懷疑,我們就不信了,有疑,我們有懷疑。

  我們讀到這一段,張元他去禮佛,祈求佛力加持,保佑他的祖父眼睛復明,他真信,他不懷疑。這個跟我們念佛法門,修任何法門都同樣一個道理,就是念佛法門的要訣,有三大要訣,第一個不懷疑。不懷疑就是真信,《彌陀經》講信願行,真信、切願、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具足這三個條件決定往生。你對教理不懂,你真信,不懷疑,真發願,願生西方,你這樣念佛,什麼道理都不懂,也一樣往生。甚至有功夫念得好的,現前就開悟了,都有。我們看看淨老和尚推薦介紹的海賢老和尚,再早鍋漏匠,不認識字,他的師父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真的就老實念佛了,他不打折扣,真的不懷疑,老老實實就是這樣一直念,鍋漏匠念了三年,就站著往生了。再來就是海賢老和尚,他的師父給他剃度,他二十歲出家的,也沒有教他經教、講經說法,也沒有教他參禪,也沒有教他念咒,什麼都沒有,也是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老老實實的念。念明白了,那就不要說了。念明白就是什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開悟了。開悟了不要亂講,因為那個時候大陸念佛都不許念的,你再講一些道理,那你肯定受災殃了,所以明白了,不能講,環境不允許,自己知道就好。他真的遵守師長的囑咐,真的念到開悟,明心見性,他不講,很平實。這個光碟是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指出來,如果叫我們自己去看,我們也看不出門道。我們老和尚給我們講,我們再去看,才發現果然是這樣沒錯。他真信佛,真信佛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老老實實念,他就成就了。這樣的人也是很稀有,雖然沒有讀書,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他可貴之處就是老實、忠厚,尊重師父的教導,所以他一句佛號就成功了,他是真信,不假,不懷疑。大多數人都是半信半疑,都有懷疑,沒有辦法達到真心,這樣的人佔大多數。像我自己也是屬於這一類的,這是大多數。

  因此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今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日,示現涅槃的紀念日,也是我們淨宗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的壽辰,今年已經高壽九十六了。佛當年在世,成道之後,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天天講。為什麼天天講?我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大家打個佛七、打個禪七,這個在經上沒看到。看到都是講經說法,教大家這些理論方法,還有境界。為什麼天天講,講了四十九年這麼長的時間?三十歲成道,講了四十九年,因為有懷疑的人佔絕大多數。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為什麼我們信心生不起來?我們又不是那個老實的人,老實人一聽他就不懷疑,那我們疑問很多,疑問很多,勉強相信,就變成半信半疑,這樣學佛就很難成就了,因此要有經教的輔助。經教就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理論方法,證得的境界。經教徹底搞明白,信心就生起來了,就不懷疑了。所以在《淨語》裡面講,「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道理真的透徹了、搞明白了,信心就深入了;信心深入,願就切了;願切,行就專;行專,業就消了;業障消除,真性就顯露了。

  所以講經說法,目的是在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成道。今天是涅槃日,他講經說法到一個階段圓滿了,他就示現涅槃。涅槃,他又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示現成佛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多少要有一些經教的輔助。因為老實很可貴,這個也不容易。有時候我們很想學老實,學不來,這個也沒辦法。過去我們道場莊傳法師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在家的時候,他在宜蘭他的家鄉員山,他自己有個房子,他到新加坡請我們老和尚給他寫個墨寶,叫「老實念佛堂」,因為常常聽老和尚講鍋漏匠的故事,老實念佛。很多人也要效法鍋漏匠,要老實念佛,念個三年就成就了。以前他那個念佛堂我也去過,他也請我去過,他在家的時候。可見得老實念佛也不容易,一般人教理不明,這個就不容易做到。

  信,要解行並進,我們信心才會增長,一般講信解行證,《華嚴經》講信解行證,《彌陀經》講信願行,解跟行要並進。有解無行,叫說食數寶,講了都沒錯,講得很好,但是自己沒有去行,沒有去這樣修、這樣做,好像說吃飯,你沒有自己去吃,只是一直在說要吃飯吃飯,但是沒有去吃,肚子還是不會飽。說食,你不吃,不會飽;數寶,替人家數鈔票,銀行算鈔票的行員,天天摸很多錢,但是跟自己沒有關係,替別人算錢,不是自己的。所以有解無行就是說食數寶。有行無解,叫盲修瞎練,亂修一通,修到最後出問題了,著魔發狂,這個大有人在,他教理沒有搞清楚,盲修瞎練,也很危險。所以應該解行並進,解深一分,幫助信增長一分;行一分又幫助解深入一分,所以這個相輔相成的,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行不斷的提升,信心就不斷的增長,最後去證實經典講的這個效果,那就真信了,那就不會懷疑。所以我常常跟同修分享這個「信」。這個信,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就信,叫迷信;透過聽經聞法,對教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時候的信叫正信;正信還不行,你有解無行,那只是正信了,要透過行,行一分幫助我們信解又深入一分,所以到行他就生信了;不斷的生信,不斷的行,行到最後證果,證實這個結果,那個時候的信就是真信。所以從迷信、正信、生信、真信,這個信難!所以講經說法是一個輔助,如果我們有真實的信心,真老實不懷疑,經沒有聽沒關係,你就一句佛號,或者這裡講你拜一尊佛,你就可以得到成就。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張元他是信佛,而且很虔誠,晝夜禮佛,他這個信佛是真信。「以祈福佑」,他真相信佛一定可以幫助他祖父眼睛復明,如果他沒有真相信,他不會這麼做,他是真信。但是信要有行動,就是晝夜禮佛,他有具體的行動,不是說只有信沒有行,他信了,透過這個行證實這個結果,他的信就是真信,絕對不會動搖了。就像我們念佛法門,同樣一個道理,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講,行就是證所信、滿所願。信願行,這個行就是念佛,我們透過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們怎麼去證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要透過行,這個念佛,你念到相應了,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阿彌陀佛就現前。

  中午我們在吃中飯,我們老和尚的佛學問答講,好像你調那個電視的頻道,你調調調、轉轉轉,轉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境界就現前了,就是你要去行,要去調。那個調就是修行,修正,不斷的去調整。好像號碼鎖,調調調,調對了,它一打就開了。所以以前我們師父上人就給我講,我們修念佛法門就像開保險箱,保險箱那個號碼鎖如果一點點偏差,你就打不開;你要對得很準,一打就開了。所以我們修,一直念佛就是一直在調,哪一天我們念念念,念到相應了,就調對了,極樂世界就現前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中峰國師也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你信了,但是你沒有透過行,你這個信也不能成立。前面中峰國師講,「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信我「有往生之分」,這個是信。後來下面又講,「然」,雖然我們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離我們的自性,信這個,信了這個道理之後,你要透過行,這個念佛去證實我們信的。你沒有透過行,你只是信,這個不算真信,只能說是正信,甚至連深信都談不上,必定要透過行。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信了,你沒有透過行,你這個信,你信心也不能成立。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

  這位張元,他晝夜禮佛就是行,他信佛,他行,祈求佛力加持,降福庇佑他的祖父眼睛復明。『一日讀《藥師經》』,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如來,我們做法會上午供,我們都會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根據《藥師經》,是「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我過去曾經看過《藥師經》,《藥師經》講到淨琉璃世界,也跟西方極樂世界差不多,但是我們要往生藥師佛的琉璃世界,條件比西方極樂世界要高,起碼要斷見思惑,這個最起碼的,一般人恐怕很難達到。所以在《藥師經》裡面也講,如果有人要去藥師佛的世界,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念藥師佛了,他也念到相應了。念到相應,比如說你念到功夫成片就相應了,跟藥師佛就相應了。但是這個人臨終,藥師佛會派八大菩薩,其中就有觀世音、大勢至,還有文殊、普賢,有派八大菩薩,送這位念藥師佛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念藥師佛,臨終,藥師佛派八大菩薩送他先去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佛佛道同。所以阿彌陀佛他有一願,十方諸佛都讚歎他,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願兌現了,這個叫佛佛道同。

  所以古來誦《藥師經》、念藥師佛的,《藥師經》、藥師佛它比較契機的時代是在像法,我們看《藥師經》,像法。像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今天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根據我們中國的算法,三千多年了;外國人的算法,兩千五百多年。所以《藥師經》經文有講到像法時期,像法就是一千年。我們看這個朝代,這個是像法的末期,所以這部經在像法時期,契合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機。末法,的確就是阿彌陀佛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所以《大集經》講,「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一億個人修行,難得有一個人真的得道證果了,不要說證高的果位,證得初果須陀洹都辦不到;唯有修西方淨土,信願念佛,帶業往生,這個法門才能得度,其他法門難,不容易。我們看後周這個時代,也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多年了,這是佛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二千年,剛好是像法期的末期。所以那個時候讀《藥師經》的人應該是比較多,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他一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語』,這《藥師經》是藥,就是藥師如來專門治眾生的病。我到台中聯和中醫,李醫師他給我講,他供藥師佛。他說看病,藥師佛會給他加持。我說是沒錯,你當醫生,是需要拜藥師佛,藥師佛是當醫生的本尊,的確會得到藥師佛的加持。你有這個慈悲心,為病人解除苦難,佛力是會加持。

  張元看到「盲者得視」,這個經文有講到,就是眼睛瞎了可以再復明。他就按照《藥師經》裡面講的這個方法,『遂請七僧』,七個出家人。『然七燈』,點那個燈,燈代表光明,所以還要點燈。『七日七夜轉讀《藥師經》』,七天七夜,日夜都在讀在《藥師經》。可見得這個精進,就像我們打精進佛七一樣,日夜不休息,七天七夜。這個要年輕,體力很好,年紀大的人就不行了。轉讀,這個在《地藏經》我們也讀到「轉讀」,經典有講讀誦,還有轉讀。這個轉,加這個「轉」,它的意思我們要知道,轉就是轉變,轉變我們的觀念,我們一般講「轉煩惱為菩提」,依照經教佛的教導,我們自己心裡做個轉變,你心真的轉過來了,這樣叫轉讀。轉讀當然就相應了,根據經典轉變我們的心態,依照佛的教導轉變我們的心態。你讀到這個經,心就跟著轉。這個字是關鍵字眼。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要求我做三時繫念,叫我要隨文入觀,入觀。那個聽了,我說我聽都聽不清楚了,還怎麼觀?字不要念錯就不錯了。隨文入觀,就是說你經文念到哪一句,你的心就隨著這個經文入進去,起觀照,入進去;但是不是打妄想,不是在那邊胡思亂想,起觀,這個觀。實在講,讀經它的要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要至誠恭敬讀,你就會有感應了。就過去淨老和尚常常教我們同修讀經,讀經的時候,跟聽經、跟你去看註解,那個作用不一樣,讀經是什麼?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同步完成。讀經的時候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同時完成的。所以讀經的時候,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經的意思,這一句什麼意思、這一句什麼講法,你這樣就打妄想了,完全無法去解如來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一面念經、一面去想它的意思,肯定是不解如來真實義,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可能還會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讀經,你就是身心把它寧靜下來,靜下來,沉澱下來,然後身口意三業恭恭敬敬的,一個字一個字讀得清楚,讀得明白,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恭恭敬敬讀,這樣就好。跟念佛一樣,妄念起來,你不要去理會那個妄念。

  讀經,也是一種降伏妄念的方法,跟念佛、念咒是同樣的,只是方法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說代替那些妄念,把那些妄念念掉。妄念,我們無始劫以來都很習慣,它自己會跑出來,跑出來你就不要理會他,你就是你專注,注意力專注在經文上,不要念錯。就好像佛在我面前給我講經,不敢稍稍懈怠,不敢放鬆,恭恭敬敬,這樣一字一字讀下去,全神貫注這樣讀。這樣讀,根性利的人,他就能悟二空理,人空、法空,他都能悟;根性比較差的,也能消業障,長智慧,因為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讀經的時候,你不會去做壞事,你這個身你不會去造殺盜淫,你不會去造這個惡業,你在那邊恭恭敬敬的讀,那個身業恭敬,身善。讀經的時候,你也不會去打妄語,去罵人,講一些是非人我,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那也不會,這個時候不會去打妄語,也不會去罵人,修口業。讀經的時候心要專注,意要專注,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專注在經文上,意根也收攝了。身口意收攝就是十善,戒就在當中了,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不會去造十惡業了。經文是佛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那是至善,那是純善,所以戒律有了。

  你經讀熟了,妄念減少了,慢慢妄念沒有了,定就在其中,有定就智慧現前。當我們讀經,每一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讀得明白,不去刻意打妄想,讀得清楚、讀得明白,那個就叫慧。如果你再去打一個妄想,開智慧是什麼樣子,那又不對了。你就不要去想那個,你知道就是不要管那些了,跟念佛的原理完全一樣,就是字句清楚,你不要去管什麼時候念到一心不亂,我怎麼念這麼久還沒有一心不亂?你愈想就愈亂,完全不要去理會,你只要抓住這一句,老老實實念。念經有這個功效。但是念經要念到有相應,當然這個根器還是要相當好。總是念經沒有念咒方便,所以古大德有一個比較,「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你讀一部經,真正要達到經典講的那個殊勝的效果,你一部經從頭到尾讀下來不起一個妄念,這部經就真靈了,真靈一點不假,大家可以試看看。不要說《藥師經》,我們讀一部《彌陀經》,十五分鐘,打幾個妄念?妄念你不叫它起來,它自己就跑出來了。但是念經這個功夫就是在這個地方念,就是要念到他妄念沉澱了,妄念伏住了,就靈了。

  《了凡四訓》講,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念準提咒,他說「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書符就是畫符,道士畫符,符籙。這個符,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在路邊看一個李善人,他教人家很多符,他是個道士,都是好的符,都幫助人的,什麼化骨符、止血符、安胎符,很多好的符。所以這個符咒它靈,為什麼會靈?雲谷禪師就給袁了凡先生講,他說它的祕訣就是在不動念,你只要不動妄念,它就靈了;你動了一個妄念,那就不靈了。所以「執筆書符」,「一塵不起」,就是符籙家畫這個符,第一筆點下去叫「混沌開基」,第一筆點下去,一直到這一道符畫完成,這個過程不起一個妄念,不夾雜一個妄念,那這一道符就靈了。如果你畫這個符過程當中起一個妄念,那就不靈了,你要重來,重新畫。念咒也是一樣,他教念準提咒,念到「無記無數」,就是你一直念,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念頭不動,就「靈驗矣」,就靈驗了,就相應了。念咒是這樣,念佛也是一樣,一樣的道理。所以過去台中李老師教蓮友念佛,念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實在講,這個一百零八顆,我們現在都掛著好看的,這個是古大德念一百零八句佛號,就是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你念一百零八句,你一天做一堂功課就是念一百零八句佛號。念的條件,要求就是你念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這個過程不能起一個妄念。如果你念到一百零七句,忽然起一個妄念,前面念的不算,重來。你一定要念到一百零八句都沒有起一個妄念,那這個功課做完了。大家可以試看看,我試過,不行,一百零八句,我都起好幾個妄念了。

  我現在學印光大師那個十句的,十句的我還可以。大家如果看到我講經前、講開示前,沒有很快講,我心裡在默念十句佛號,念十句還可以,時間比較短,再長一點就不行了。這十句,就是你每一句,你念到第幾句要很清楚,不能不清楚,不清楚就不算。但是也不是叫你說,「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你只要念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自己知道念到第幾句了,是這樣的。所以過去有人看到印光大師說念十句,他就念「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那完全搞錯了,那個又夾雜了。所以你念十句,心裡念到第幾句很清楚。如果十句記不住,印光大師講,三三四,念一到三、四到六、七到十,十句分三段,這樣就比較容易了。一般你可以念十句,這個十句也是可以的。我是從這個十句練習,看看以後能不能一百零八句,時間加長。但是我們累積這個十句,你常常累積、常常累積,也會有成效出現。這個提供給同修大家參考。

  「轉讀《藥師經》」,就是隨文入觀、隨文作觀。佛的修行,就是在那個「轉」。那要怎麼轉?你要去觀才能轉。轉什麼?轉你的觀念。所以這就「依文字般若」,經文是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你要依照文字般若,提起你的觀照般若,然後去證這個實相般若,這樣才有用;不然你只是讀,不叫轉讀,你心沒有跟著經在轉。所以我們看《六祖壇經》法達禪師,他讀了三千部的《法華經》沒開悟,遇到六祖,向六祖頂禮,頭不著地。六祖說,你有傲慢在,你有什麼東西要值得你驕傲?現代人說,我值得驕傲。他就講了,我讀了三千部《法華經》。六祖說,《法華經》講什麼?你講給我聽聽。講不出來,他就請教六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你念給我聽。他就念了一段,六祖說好,可以了,就給他講解《法華經》在講什麼。他聽了非常佩服,當下傲慢心放下,頂禮就著地了,他開悟了。開悟之後他說,「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他說,還沒有開悟讀《法華經》,跟著《法華經》在轉,但是開悟了,就轉《法華經》了。轉什麼?轉迷為悟,以前是迷,被經轉;現在悟了,是轉經了,那不一樣。所以轉讀這兩個字,它是個關鍵字。

  可見得這個張元不容易,你看他能轉讀《藥師經》,他的慧根也相當的利。『且拜且泣曰:天人師乎』,那就很誠懇了,心很至誠。「天人師」是如來十號之一,在六道當中,佛是天人的老師,天人師。『元為孫不孝』,他說我張元做人家的孫子很不孝,『使祖喪明』,才會使我祖父眼睛失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法界」,界是界線,分界不同,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做三時繫念,讀疏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遍法界。這裡他發這個願,要「普施法界」,普是普遍。雖然這裡只有點七盞燈,他發了這個願,就變成無量盞的燈了。這個事只有七盞,但是他的願是無量的普施,普施法界,希望法界一切眾生都能見到光明。如果沒有光明,那就前途就一片黑暗,見到光明,這個光代表智慧光,般若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就黑暗,黑暗就是什麼?無明,無明煩惱就是黑暗。要有般若智慧光,照破無明的黑暗,這個是「燈光」它表法的意思。所以燈代表光明,代表智慧光,。我們不學佛,不學經教,沒有智慧,不讀聖賢書,沒有智慧,那就等於沒光。我們這個心光,心也沒光,心裡沒有燈光,沒有燈光來照明,我們的心是黑暗的,愚痴蒙蔽,常常做錯事情。所以愚痴就很麻煩了,需要燈光來照明。

  『願元代暗』,他發願說他想代替他祖父眼睛失明,就是不要讓他祖父眼睛看不到;他看不到沒關係,只要使他的祖父眼睛恢復光明,他自己的眼睛瞎掉沒關係。這種孝心,的確也是感動佛菩薩的一個大願力。『如是殷勤,經於七日』,就是殷勤誠懇在那邊祈福、禮佛、誦經,經過七天。『其夜夢一老翁』,到第七天,真有感應了。他大概念了七天,累了,精疲力盡,睡著了,就作夢,夢到一個老翁,一個老先生『以金鎞刮其祖目』,「金鎞」就是古代治眼病的一種工具,就好像我們現在動眼科手術的工具。刮他祖父的眼睛,『謂元曰,勿憂,三日後,乃即明耳』。就給張元講,你不要憂慮,你的祖父三天後,他的眼睛就復明了,他的眼睛就恢復光明了,你不要擔憂了。『元夢中喜踴而寤』,「踴」就是跳躍,就跳起來了,「寤」就是醒過來,在睡夢當中歡喜得跳起來了,就醒過來了,原來一場夢。做了這個夢,他就很高興,知道有感應了,他祖父眼睛可以復明了。『遍告家人』,然後把這個夢境告訴他們全家人。『越三日』,這樣經過三天,『祖目果明』,他的祖父果然眼睛復明了。這個是張元他至誠感通,禮佛、誦經,至誠感通的一個公案。

  我們再看下面「按」,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再給我們發明這些事理。

  按【善醫病者。莫如對症發藥。失明之故。多由宿生謗佛謗法。故欲救生盲。須是點金剛正眼。《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或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業緣。今得盲報。又《付法藏經》云。障人出家。必墮惡道。惡道罪畢。得生人中。生盲無目。張孝始可謂對症發藥者矣。】

  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做個發明。『善醫病者』,「善醫」就是好的醫生,善於治病,很會治病的。『莫如對症發藥』,他什麼症狀,對症下藥,藥到病就除了。但是現在善醫的醫生也不多,也不容易找。醫生還是要有慈悲心,如果只是為了賺錢,沒有醫德,這個病人也就會遭受很大的損害。這個講「對症發藥」,一個好的醫生,他必定對症發藥。『失明之故』,為什麼會失明?這講出因果。『多由宿生謗佛、謗法』,「宿生」,過去生。過去生無知,遇到佛法,不知道生起恭敬心去學習,反過來去毀謗,造這個重業,造這個業都是阿鼻地獄的業。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法藏比丘發願,第十八願,「乃至十念」,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毀謗正法比忤逆更嚴重,毀謗,他就不信,當然他就不能往生了,所以毀謗佛法這個罪業,甚至比忤逆罪還要嚴重。

  『故欲救生盲』,這講出因果,為什麼這一生會眼睛失明,所以要救治生下來就眼睛看不到的,「生盲」就是生下來他就眼睛看不到的,『須是點金剛正眼』,就是要給他「點金剛正眼」。金剛就是比喻它的性很堅利,不會被其他所有的東西來破壞,金剛能夠損壞他物,其他的一些物品金剛都可以去損壞,但其他的物品沒有辦法去損壞金剛。所以佛經常常用金剛來比喻它的堅利,它的堅固,它的鋒利,能壞一切,不會被一切所壞,所以稱為金剛。金剛是比喻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意思就是指示人要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正知正見的光明,這個叫金剛。「正眼」,正眼就是正知正見,正法眼藏。正法是人天眼目,眼睛一樣,正法如果沒有,人就像瞎了一樣,學的都是邪法,邪知邪見。

  所以『《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或毀於法』,「毀」就是破壞,破壞佛法。『或謗聖人』,或者去毀謗聖人。「謗」就是無中生有,言詞中傷,無根謗,沒有根據的去毀謗,毀謗聖人、毀謗聖賢佛菩薩、毀謗善知識。特別現在有人毀謗善知識講經說法,他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去毀謗,就造極重的罪業。『於說法者,或作障礙』,講經說法的,去給人家障礙。如果那個人是講邪法,你去障礙,那是幫助人不要被邪知邪見所害,那個是有功德的;如果這個法師他講正法,你去障礙他,你是去障礙人家聽聞正法,就損害人的法身慧命,這個罪過就很重。所以這個「說法者」,我們要知道他說的是正法,經典有根據的,這樣無論他是在家出家,都不能障礙,應該要隨喜讚歎。講正法的人愈多愈好,眾生他才會開智慧。講邪法,當然不行,講邪法,邪知邪見。那個過去專制時代,帝王有管制,現在民主自由,沒有人管制,邪知邪見充滿整個社會,誰也管不了,害人的法身慧命。害人的法身慧命,比害人的生命還嚴重。這個是障礙說法者。

  『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這個「洗脫」就是清除,或者遺漏,意思就是指有意或者無意的把它遺漏掉,這個也都要背因果。這個「洗脫」,就像現在我們打字打漏掉了,經文打漏掉,或者打錯了。所以重新排版打字的經文、經典,都要校對。校對也不容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校七次還會有錯。古時候的經文它用刻的,跟打字一樣,有時候也會刻錯,也會刻漏掉。像我們印經,也常常碰到這種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淨老和尚教我們,如果新版的,我們重新打的,當然有原版可以對照,錯的我們可以改過來,如果新版,是可以改過來。舊版,古代木刻版的有錯,旁邊加註解,這個字可能是哪一個字,你不要去改動原來那個字,你改那個字,改的人如果程度不到,改錯了,原來是對的你改錯了,的確這個也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在印《龍藏》也是面對這個問題,過去印刷廠有一些他不是學佛的,他給你改,改得不對了,所以我們現在要重新再校對。原來對的他給人家改錯了,也有原來錯的改對了。所以還是要遵守我們老和尚、李老師教的,古大德教的,古版的經,像《龍藏》是古版的,它有錯,你旁邊加註解,這個很明顯是錯字,然後也不要改,旁邊加一個正確的字,註明一下應該是這個字。這樣就預防人家對的我們改錯了,這個是很謹慎的,就用這樣。所以校對經典不容易,但是這個都是有因果,所以要謹慎。

  『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業緣,今得盲報。』以上講的這些,都是為什麼這一生眼睛會看不見,過去世有這個業緣。『又《付法藏經》云,障人出家,必墮惡道,惡道罪畢,得生人中,生盲無目。』障礙人家出家。出家實在講也不容易。但是這個出家,根據《維摩經.弟子品》,「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父母不允許,你不可以出家,父母同意才可以。維摩詰又說,「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你發這個心,發無上菩提心,你就是出家了。所以出家,有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身心俱出家、身心都不出家,這個「四料簡」。所以真正要出家,你不能去障礙,他要出三界家、出煩惱家,你不能去障礙。這個意義也很深,不是說我們現在剃個光頭、換個衣服就是出家,不是這個意思,出這個家,你也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真正出家,出三界家、出煩惱家,那才是真正的出家。如果你障礙人家修行,當然就會墮惡道,「惡道罪畢」,生到人間就變成「生盲無目」。『張孝始可謂對症發藥者矣』,張孝始治他祖父的病,用《藥師經》來治,點燈、讀《藥師經》、禮佛,可以說是對症發藥,藥到病除。

  好,「或拜佛念經」,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句是「報答四恩」,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是我們淨老和尚的壽辰,我們晚上說聽功德,還是迴向祝福我們淨老和尚光壽無量,長久住世,普度眾生。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