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文昌帝君陰騭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0/6/11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WD19-020-0006
《文昌帝君陰騭文》。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跟大家學習到《陰騭文》:「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我們學習到這一段。爭訟就是相互控告,不可以唆使人到法院相互控告,最好勸他們私下和解。相互控告確實愈告愈激烈,告到後來,實際上兩方面都沒有好處。相互控告到最後只是賭一口氣,控告到最後是那口氣吞不下去,不甘願,賭一口氣,但是雙方面都很痛苦,花錢、花時間、花精神。所以如果不是很不得已,不可以唆使,唆使就更不應該,不應該唆使人去爭訟,等於說鼓勵人去相互控告,這是不應該這樣做。
「勿壞人之名利」。世間人活在這個世間所爭取的,無非是名利這兩方面。名是立身之具,利是衣食之源,利就是我們衣食的來源,所以一個求名、一個求利。名利,世間人大家在爭取,畢竟可以爭取到名利的人還是比較少數,爭取不到的人畢竟還是比較多。所以名利是福報,要求得,不容易。所以別人他有得到名利,我們不可以故意去給他破壞,破壞人家的名聲,損壞人家的利益,這個我們不可以這麼做。
「勿破人之婚姻」。婚姻是維持家庭社會安定的一個基本因素。現在社會動亂,基本的因素就是出在家庭裡面的婚姻。現在全世界的離婚率很高,離婚這個情形愈來愈多。人家的婚姻,我們是希望人家能夠和合,最好能夠白頭偕老,不可以去破壞人家。但是我們現在在佛門道場裡面,可以說遇到很多人都離過婚,這說明現在的離婚率很高。大概在五十年前,離婚率還沒這麼高,五十年後離婚率非常的高,而且有愈來愈多的現象,甚至有人結婚都還沒一年就離婚。婚姻不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而已,如果兩個人的事情就好解決。我們五倫是從夫妻開端的,有夫婦才有父子、才有兄弟、才有朋友、才有君臣,五倫是從夫妻開始。夫妻如果不和合,當然就影響到其他的方面,父子也影響,兄弟、朋友,外面的君臣,領導與被領導的人,影響整個社會、整個的國家、整個世界。所以婚姻這件事情,古時候的人說是婚姻大事!大事是什麼?就是維持家庭、社會、國家、世界和平安定的基本因素。如果離婚很少,這個地區就安定。離婚率高的地方必定影響到子女,子女的成長、思想、言行都會偏差,都會做出擾亂社會的事情,所以社會不安、動亂的根源是從這裡來的。所以「勿破人之婚姻」,現在有很多律師事務所,專門替人辦離婚,這在道德方面來說是很沒道德的事情,這是造惡業。下面說: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勿因私仇』,「私仇」就是個人的冤仇、個人的恩怨,就是自己跟別人兩個人之間私下的冤仇。兩個人私下的冤仇,不要去連累到別人的兄弟不和。過去在南部有一個道場,曾經發生這種事情,因為兩個人,個人有過節,致使一方面害兄弟不和。這我們也曾經見過,自古以來就都有這種事情。最好,個人的私仇,個人去了結就好,不要再牽連到別人的兄弟,使別人兄弟不能和好、和合。下面說: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這兩句就是說不要因為小的利益,貪圖小利益,使別人父子不和睦,父子反目成仇,這是有罪過。父子是天性,所謂父慈子孝,這是天性。如果為了一點小利益,搞到別人父子不和睦,這是很大的罪過,這個罪過不輕。我們應當要使人父子能夠和睦,所謂父慈子孝,父親有仁慈的心照顧子女,做子女的人要孝順父親,孝順父母。父慈子孝,這個家庭才會和睦。『父子不睦』就滅了天倫。再看下面這句: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倚』是倚靠,我們一般說仗勢。有權利、有勢力的時候去侮辱善良的人,依靠權力、勢力侮辱善良的人,這是造惡業。你當權的時候,很有勢力的時候,我們一般說很囂張,都會去侮辱善良的人。當權的時候,有勢力的時候,很多人會去扶持他;到有一天你如果勢力權力失去了,譬如說做官的人下台了,那就很淒涼了。在位的時候有權力、有勢力,大家都會靠過去,因為他有權力、勢力。一旦下台,權力、勢力要沒有了,一些人就跑光了,沒有人要去理會他,那時候就很可憐、很淒涼。這是不可以靠權力勢力,在高的地位有權力、有勢力,任意來侮辱善良的人。
【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恃』也是仗勢的意思,自己家裡面有財富、有錢就來欺負貧窮困苦的人,欺負窮人,有錢人去欺負窮人。財富,富豪跟貧窮各有因緣,這都有因果在。所以有這個情形都是由於宿世自己造業的緣故,這是各人過去生造的業因不同。有財富的人,『富豪』就是他很有錢,錢很多,「豪」就是豪勢,是過去生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得這個果報。貧窮困苦的人,他過去生沒修財布施,這一生困苦。所以苦樂天淵,富有的人在物質生活,他過得很快樂;貧窮的人物質生活很缺乏,生活就很艱苦、很艱難。有錢人應該常存忠厚之心,畏懼之想,有錢就要想到如果沒錢的時候,對貧窮的人要有忠厚之心,不可以去欺負人家。自己現在有錢就要有警覺心,要憐憫貧窮的人,同情貧窮的人,幫助困苦的人,這樣才會增加自己的福報,就是繼續修福。如果要是任意去欺負窮人,果報就不好。財富是過去生修的福報,這一生如果不知道再修福,還在造惡業,福報要享盡,惡報就現前。所以這裡勸我們「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陰騭文》到了這段,就是跟我們說出哪些事情我們應該去做,哪些事情我們不應該做,一條一條給我們說明出來。《陰騭文》能夠補充《感應篇》,這合起來就很完整。我們再看下面,下面就是等於這篇文章的一個結論,等於一個總結。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善人我們要親近,我們要親近善人,為什麼?親近善人幫助我們德行來提升,對我們身心德行的提升有幫助。『惡人則遠避之』,作惡的人,我們就敬而遠之,不要去親近他。你要是親近惡人,他一天到晚在造惡業,你去親近他,不知不覺自己去學習他造惡,造惡就有災殃。如果避開惡人,惡人我們閃避,不要跟他在一起,不要去跟他學習,這樣才會『杜災殃於眉睫』。「杜」就是杜絕,杜絕災殃;「眉睫」就是比喻很快。你如果去跟惡人在一起,很快就有災殃來了。人要學好的比較慢,學壞的比較快。要造惡業,惡習氣本來就很重了。在《唯識論》裡面跟我們分析,我們善惡兩個心所,善的心所十一個,惡的心所二十六個,而且惡心所力量很強。惡心所比較多,力量又強;善心所比較少,力量又弱。我們本身善心所跟惡心所就有這個差別,所以人要學好的比較慢,學壞的比較快。譬如說起貪瞋痴,這比較快,這都不用學,本來就很嚴重。現在很嚴重,又跟惡人在一起,更加嚴重,更加增長。跟善人在一起,他會幫助我們,雖然有這個惡業,不會一直增長,會比較減少。所以我們要常常跟善的人在一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如果跟紅的在一起,你就會去染到紅的;你跟黑的在一起,你就會去染到黑的,你自然就會受影響。這是教我們一個做人的原則,所以要親近善人。
現在淨公老和尚都勸我們學習《弟子規》,有的時候善人我們也不一定遇得到,尤其善人在這個世間上也不是很多,惡人比較多,造惡業的人比較多。但是現在有一個方式,透過科學工具的方便,現在有光碟,譬如說《弟子規》,蔡老師、周老師他們如果在講經,我們來聽講,這就是親近;或者聽我們淨公老和尚講經,這就是親近善人。老和尚給我們指導的,這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弟子規》的老師,學得比較有成就的這些老師,他們所講的,他指導我們去聽,這對我們都有幫助,對我們有好處,這就是親近善人。說那些有的沒有的,說一些沒營養的,特別現在政治人物所講的最好不要聽,那都是不正確的比較多。如果政治人物他來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弟子規》、《感應篇》,如理如法來講,當然我們可以聽,講這些是和聖賢相符合。他們如果講自私自利,聽了你就受影響,所以你去聽那些,會增長貪瞋痴慢。所以淨公老和尚勸我們最好不要聽、不要去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那些不好的,我們不要去接觸,這樣我們的心才會清淨。如果你一天到晚去看第四台,看政治人物在講那些言論,那都不正確的,你要是去親近那些,自己身心會受污染,因為我們還沒有那個智慧、定力。所以現在這個遠避,我們要知道怎樣遠避,現在不但是人,連這些媒體都包括在內。媒體要是善的,我們去看,譬如說老和尚講經,我們這看愈多愈好、聽愈多愈好。聽經都沒時間了,哪還有時間去聽那些有的沒的,聽那些沒營養的,聽那些對我們身心有損害的言論?這句我們學習以後要知道怎麼做,對我們的修學才有幫助。下面說:
【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前面這句就是說『隱惡揚善』,人家有不好的事情,不要去把人家挖出來。但是現在媒體就是沒有這種道德觀念,人家善的部分都不說,揚善的部分說得很少、很有限,惡的就很多。因為媒體,電視新聞、報紙、雜誌,要是造惡業的,報紙就刊登得一大篇,相片還特別大張,標題還特別明顯,字印得特別大。什麼槍擊案,那就很大的字,大家都有看到;做好事的,一點點,在第三十版,人家要是比較沒注意,就根本沒看到。壞事情在第一版,最大的字,你說這個社會風氣怎麼會好?當然就愈來愈壞。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媒體應該要怎麼做?「隱惡揚善」,惡的不要一直去宣揚,輕描淡寫說一下就可以;人家善的部分,你要特別宣揚,這樣我們人心才會改變。那個人他做不好的事情,你一直說他,他想說,反正被人家說成這樣了,乾脆做一個更壞的。如果他作惡,人家都不去說,做一點善就給他讚歎,他自己久了也會不好意思。做一點好事,人家就這樣讚歎,我做那麼多壞事情,人家都沒說,自己也會不好意思,會改過。這是改善社會風氣的做法。所以揚善隱惡對這個社會安定才有幫助。現在反過來是隱善揚惡,所以社會愈來愈亂。
『不可口是心非』,這就是說嘴說的跟心想的不相應,「口是心非」就是不相應,心口不相應,這是口是心非,這是不對的。『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這也是做善事。「礙道」,比如說這條路有樹藤,或是樹、雜草,讓人走路很不方便,會妨礙,妨礙人的道路,你去把它剪一剪,把它整理整理。「除當途之瓦石」,除就是去除,在道路上如果有一塊石頭,或是瓦,妨礙人走路,我們看到把它移走。特別現在有騎機車或是開車,路上如果有石頭,我們方便,我們把它移到路邊,不要讓人家撞到,這也是善事。這個善事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大,但是也是善事,我們也要去做。看到別人這麼做,我們也要讚歎他,肯定他這是善事。所以路上有石頭,我們把它搬到旁邊去,這是善事。除非在高速公路,那就不能下去,高速公路有一塊石頭,你下去搬,一下被車撞到,生命就沒了。這是講一般普通的道路,沒有交通危險,我們可以這樣做。高速公路要去除這個,它有專門清理道路的車,還要有交通標誌,那才能下去。你不要看到這句,開車開到高速公路看到一塊石頭,車子趕快停下來去搬那塊石頭,可能會發生車禍,這我們要知道。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數百年」就是說,一條路給人走是好幾百年的,開一條路給人走。「崎嶇」就是彎來彎去,高高低低,彎彎曲曲,這是崎嶇之路。這條路就時常要有人去修,「修」就是修整,去修理。特別是過去的時代,道路不是像現在有柏油路,或是鋪水泥的比較堅固,都是土的。土的要是像今天我們這邊雨下這麼大,往往水一直沖,路就沖壞了,路壞了,需要有人去修整、整理。這種工作一般是政府在做,但是比較偏僻的地方,政府管顧比較不到的,由民間大家發心來做,這也是好事,做這個也是好事,這個也要去做。這是說修理路,修理一條路給人走,這也是很好的好事。『造千萬人來往之橋』,這是造橋。過去我有看到報紙,好像在中南部,好像嘉義,中南部,有一個老人他造一條橋給人走,那件事報紙有登出來,造橋。古時候人說鋪橋造路,方便這些行人。一條橋造好是千萬人來往在走的,造橋就是提供人交通方便。
前面我們學習到,「造河船以濟人渡」,造船。那裡如果沒有橋,需要船,要造船幫助人過渡。如果能造橋,我們就造橋。現在跨海大橋,大陸造那條好像聽說是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我去大陸,福建的同修在平潭島,福清跟平潭這個島,他們在造一條跨海大橋。聽說計畫平潭島再接過來,接到我們台灣的新竹,這裡也要造一條橋。造那一條橋,得兩邊的政府去談判,那是政治人物的事情。當然我們人民,橋造得愈多愈好,比較方便。所以大陸的同修說:那條橋如果造好,我們開車就可以到你們那裡。我說:我來也不用坐飛機,我也可以開車來。大陸地方大,我們台灣所有的人放到那邊,也沒看到人。我說:台灣,你們要來得控制,要控制人數,這裡太小,你們如果統統都來,大家就擠到海裡去了。你們大陸大,我們整個搬來也沒看到人,所以你們這裡不用限制,你們這裡我們整個都來也不要緊,不用限制人數。但是你要來台灣要限制,因為台灣太小了。這是鋪橋造路,這是好事。
【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
『垂訓』就是像文昌帝君他這個就是垂訓。「訓」就是對人有幫助、有好處的這些,我們佛門裡面說法語,或是祖師大德的語錄,或是我們有好的勸世言語、文章,都能夠來勸導世間人。『格人非』,「格」就是給他一個規格,將他錯誤的思想觀念,把它格除,這是對人有幫助。『捐貲以成人美』。「貲」是財物;「捐」是捐獻。如果人要做好事、做善事,我們捐錢來幫助完成人家的美事。「美」就是好事,美好的事情。我們一般說捐獻,捐錢幫助讓人家成就美好的事情,這是好事。
【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
做事情要有天理,我們一般說天理良心,做事情不能沒天理。『出言要順人心』,這句話也很要緊。「出言」就是我們說出來的話,要讓人家聽了能順心,不要讓人聽了很難過、很痛苦,這就是出言要順人心。《安士全書》有一個公案,「隨宜說法」,這是出在《高僧傳》。「宋高僧求那跋摩,族姓剎利,罽賓國王兄也」,罽賓國王的大哥。「元嘉八年正月,來至建業。文帝引見」,宋文帝就接引、召見他。「勞問殷勤,且曰:寡人常欲持齋戒殺,而勢有未能,奈何?師曰:帝王所修,與士庶異。士庶身賤名劣,號令不行,若不約己節物,何以修身?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神人以和;用賢使能,輕徭薄賦,則雨暘時若,桑麻遍野。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戒殺,戒何如之?豈必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而後為宏濟耶?帝乃撫几歎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如師所言,真是開悟明達,可與言天人之際矣。因敕住京祇洹寺。師臨歿,頭頂間有物,如龍蛇狀,上衝於天,見者數千人」。
這是宋朝《高僧傳》一個公案,《高僧傳》裡面講到這件事情。宋文帝召見罽賓國求那跋摩法師,他說寡人也有學佛,想要持齋戒殺,想要吃素戒殺,但是有困難,「而勢有未能,奈何?」他說這要怎麼辦才好?這個法師就告訴他,他說帝王所修的跟我們一般人民不同,你要是說一句善言,你一個政策要是好,對全國的人民就都有幫助,你要是出一個好的政策,這個功德不可限量。一般人民他身分地位不一樣,所以要修就要比較節省,要吃素,不要吃得太過分,這是一般人,他就是要這樣修。你身分地位不同,你要是講一句好話,那不知道要救了多少人,這就是持齋,這就是戒殺,何必去減半餐不吃肉、少殺一隻雞的齋戒?這個皇帝聽了龍心大悅,聽了很高興。他說之前都是聽到讀書人以及世俗的人,理都不通,說得他心裡都很掛礙、很難過。所以皇帝對他很讚歎,這個法師確實是一個開悟的人,以後請他在京城住在祇洹寺。這個法師往生的時候有很好的瑞相,這是出自宋朝的《高僧傳》。
這一句也是教我們,我們要勸人吃素,要看身分地位,還得要看時機。他要是還不能吃素,我們要先順他的心,這樣慢慢的他會回轉過來。所以我們要勸人吃素,也不要給他說,你現在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以後死了入地獄。他聽了會很難過,可能得到的是反效果。這個法師的講法,這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淨公老和尚,他母親,那時一九九七年的時候,大陸剛開放,來香港。來香港,他就問他母親要吃什麼?母子分開五十年,他說要吃什麼?她說要吃魚。他就叫人去買魚給她吃。這件事情,他也曾經說過。以後吃沒兩天,他母親說不吃了,要吃素。後來北京胡小林,他去學《弟子規》,他家也很有錢,他父母在大陸,官也做很大,統統是吃肉的。他《弟子規》學了以後吃素,過年回去說:這地球就要被吃倒了,你們還在吃,還在吃!回去把他的父母教訓一頓。後來聽到老和尚說起這個公案,才說學得不對,不能自己學了以後,回去,家裡面的人,尤其是父母,他還不了解,就勉強他來吃素。所以這都是屬於這一句,「出言要順人心」,要有善巧方便。
【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這一段是跟我們說,我們時時刻刻要『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先哲」就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古聖先賢、佛菩薩,像孔子常常夢見周公,都會作夢夢見周公,他對周公最欽佩。我們學佛的人要觀想念佛菩薩,這就是見先哲於羹牆,就好像在牆上你都能看到,我們佛門說觀想,你心裡就觀想聖賢、佛菩薩。「慎獨知」,就是謹慎,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要謹慎,才不會做錯事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我們如果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遠沒惡的事情加在我們的身上,而且常常有吉神來給我們擁護,我們佛門說護法神來給我們保護,使我們不會去遇到災難。『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近報」就是說,在我們自己,這是近報;「遠」就是說還可以庇蔭到子孫,對子孫後代會庇蔭到。好的果報,近的是自己,遠的是子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這是說所有的福報,所有吉祥的事情都集合過來,好像雲集合過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豈」就是說都是從陰騭中得來的,這些好的事情、好的果報都是要修陰騭得來的。不是用奸巧,用不法的手段去得到福報,這個因果就不相應。要得福報,一定要斷惡修善。
好,這次我們汐止拱北殿成立一百一十週年的佛學講座,我們到這裡就圓滿了。我們這個講座講《弟子規》、《佛說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講完,我們再加上《文昌帝君陰騭文》更加圓滿。雖然時間不長,講得很簡單,但是這對我們現在社會的修學有幫助,對社會大眾,對我們家庭,對我們個人修行,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希望藉著這個簡單的講座,大家共同努力來學習儒釋道這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好,我們講座到這裡就圓滿了,下一次我們繼續再來學習佛菩薩、聖賢的教誨,謝謝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六時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