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文昌帝君陰騭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0/6/10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WD19-020-0002
《文昌帝君陰騭文》。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學習到《文昌帝君陰騭文》這篇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在《安士全書》第一篇,周安士居士註解得非常的豐富。佛門裡面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特別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他老人家在世印得最多,其他大乘經典印得不多,這三本善書印得最多。這三本不是佛經,為什麼祖師印這麼多?我們仔細學習才知道,祖師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缺乏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特別提倡。如果沒有這三本書的基礎,我們要學習大乘佛法就有困難、有障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有障礙,所以祖師極力的提倡。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大家都知道的,現在文昌帝君的廟也還不少,在大陸、在東南亞、在台灣還是很多。可是很少人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只是知道去拜拜,不知道學習帝君對我們的教訓。
上一集我們學習到帝君對我們的教訓,講出歷史上四個公案,就是說做好事的善報。第一個告訴我們「昔于公治獄」,昔,過去漢朝時代,漢朝這個時代于公治理獄政治理得很好,沒有冤枉好人;被冤枉的人都替他們平反、替他們伸冤,所以以後他的子孫很發達。五代,竇氏濟人,竇燕山,他是燕山的人,所以後人叫他竇燕山。他的名字叫禹鈞,三十幾歲無子,有一天夢見他的祖父給他託夢說:你不但無子,而且壽命不長,勸他努力積德修善,可以挽回天意。竇燕山他就真正力行善事,後來連續生了五個兒子都很聰明,後來都做大官。他的壽命延壽,延三紀,三十六年,到了八十二歲才往生,死的時候無病談笑而逝,沒有生病,跟家裡的人說笑,講講就往生了。他是延壽三十六年,本來他的壽命只有四十六歲,壽命不長,延壽三紀,延壽三十六年,活到八十二歲。這是舉出竇燕山他改造命運的歷史公案。下面又跟我們說一個公案:
【救蟻中狀元之選。】
「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學。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後春試畢,僧見大宋賀曰:似曾活數百萬生命者?郊笑曰:貧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動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蟻穴為暴雨所浸,吾編竹橋渡之,豈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當大魁,公終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狀元。章獻太后,謂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謬。」蟻就是螞蟻。這是宋朝時代宋郊、宋祁兩兄弟,兄弟一起在太學。古時候太學是國家辦的,現在說大學,古時候要入皇帝辦的太學,那是很不簡單。這兩兄弟讀書、道德學問都很高,遇到一個出家人幫他們看相,宋郊、宋祁兄弟,「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就是說哥哥也考得上,但是弟弟是第一名,大魁天下,中狀元,就是進士第一名。後來到春天考試完畢,這個出家人又看到大宋(就是宋郊)就慶賀他,說你好像救活過數百萬的生命,你有救過數百萬的生命。宋郊就笑笑的說:貧儒何力及此?貧儒就是窮書生,古代的讀書人,還沒有做官,是窮秀才。貧儒,讀儒家的書。他說我怎麼有能力去救數百萬的生命?他笑著回答這位出家人。
「僧曰」,這個出家人又告訴他,「蠕動之物皆命也」。他說數百萬的生命,你不要以為大的才是一條生命,蚊蟲、一隻螞蟻牠也是一條生命。他才想到,「郊曰:有蟻穴為暴雨所浸」,宋郊才想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螞蟻窩。螞蟻窩我小時候也曾經看過,一顆黑黑的在樹上,那真的不知道有幾萬隻,數百萬,螞蟻窩。下雨整個螞蟻窩被雨水浸泡,當然螞蟻會被水淹死,會被雨水淹死。「吾編竹橋渡之」,他就編了一個竹橋,渡是幫助牠,幫助這些螞蟻不要被雨水淹死。「豈此是耶」,他說是不是這件事情?「僧曰:是矣!」這個出家人跟他說這件事,宋郊說是不是這件事情?出家人回答他,是的!就是這件事情。「小宋今當大魁,公終不出其下」。這位出家人又告訴他,他說你弟弟考試應該是考第一名,大魁就是第一名,但是你也不在他之下,你不會比他後面、比他低。「及唱第」,放榜,唱第,「祁果狀元」,他的弟弟宋祁果然中狀元第一名。但是宋郊他不是第一名,這位出家人怎麼說他不會在他弟弟之下?被「章獻太后」,皇帝的母親,「謂弟不可先兄」,照倫理來說,弟弟不能在哥哥之前。「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就把他換過來,你是弟弟要排在後面,不能排在哥哥前面,弟弟考第一名,宋郊是考第十名,章獻太后把他們換過來,換宋郊第一名,他弟弟換到第十名,哥哥要第一名,弟弟要在後面。「始信僧言不謬」,那時候他才相信這個出家人所說的沒錯。這是救蟻中狀元之選,本來是他的弟弟中狀元,他救了數百萬的螞蟻,才換過來,他弟弟的狀元讓給哥哥,這是第三個公案。第四個公案:
【埋蛇享宰相之榮。】
「楚孫叔敖,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及歸,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兒見之,恐棄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後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必獲善報,汝必興於楚。後果為令尹,執楚政。」這是楚人,楚國時代有一個孫叔敖,有一天出遊,出去玩,看到一條蛇兩個頭,看到一條兩頭蛇,他就把牠殺死埋起來。「及歸」就是回到家,「憂而不食」,非常憂慮,吃不下飯。「母問其故」,他的母親就覺得很奇怪,什麼緣故?怎麼今天回來悶悶不樂,飯也吃不下。「泣對曰」,泣就是哭泣,哭著回答他的母親,「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他說我曾經聽說過,凡是看到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今兒見之」,今天我剛好看到一條蛇兩個頭,他說我一定會死,恐怕放棄母親而死。「母曰」,母親就問他,那條兩頭蛇現在在哪裡?他就告訴母親,「恐後人又見」,我怕有人又看到,害後面看到的人也會死,「已殺而埋之矣」,我已經殺死把牠埋起來了。他的母親聽到這樣說「無憂」,不要煩惱,她說有陰德的人,必定會獲善報。為什麼?你殺那條蛇不是惡意,你是善心,你怕以後的人又看到兩頭蛇,兩頭蛇會害到以後的人,你殺死牠,你有這個好心,一定會有好報。她說你不會死,你不用煩惱,而且後來還會有好的報應。果然以後,「為令尹,執楚政」,執楚國的政事。這是孫叔敖的公案。這個公案我們不能誤會,殺蛇將牠埋葬有功德,就一天到晚去殺蛇,這就造殺業。他這是存心,那點存心,不是教我們去殺蛇。以上帝君為我們舉出四個公案,這四個公案就是給我們做證明,歷史上做善事得善報。下面跟我們說: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句就是跟我們說要種「福田」。福田在哪裡?在我們的心。在我們這點存心,我們是存什麼心?我們的心是善念,還是惡念,如果善念,這就是福;如果是惡念就是禍。在《太上感應篇》後面指微章裡面告訴我們,「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彙編》裡面給我們說出這個公案,說出元自實的公案。元自實有一天要去殺死一個人,怨恨一個姓繆的人,這個人對不起他,忘恩負義,對不起他。他拿了一把刀,有一天早上要去殺他,到了他家想到,對不起他的只有姓繆這個人,我如果殺死他,他家裡還有八十幾歲的母親,還有他的妻兒誰要照顧?我殺了他一個人,等於殺了他全家。他經過一間廟,軒轅廟,供奉黃帝的廟,這個軒轅翁(廟主)早上起來要誦經,看到這個人經過他的廟門口,後面跟著凶神惡煞好幾百個;沒有多久,又看到他走回來,後面跟著善神天將好幾百個。覺得很奇怪,把他叫過來問,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這個元自實跟軒轅翁說:那個姓繆的忘恩負義,對不起我,我剛才拿了一把刀準備去他家把他殺死,這樣我的怨恨才能消。但是走到他家,又想到他家裡母親那麼老了,還有妻子,如果殺死一個人,等於殺死他一家人,想到這裡,放棄殺死姓繆的念頭,所以又回來。軒轅翁才跟他說剛才看到的情形,他說你剛才怒氣沖沖怨恨這個姓繆的,心裡怨恨那個人,一定要把他殺死,你的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雖然你還沒殺死那個人,但是你的惡念起來,凶神已經跟著你了,我有看到。你這個念頭轉變又回來了,這是善念起來惡念沒了,雖然還沒有做善事,起這個善念,好幾百個善神已經跟隨著你了。所以這個公案也能夠對照文昌帝君這句,「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就是我們的存心是善還是惡。如果我們存心是善,不管是善人惡人我們都得福報,我們是善心、善意對待一切人,我們得福;別人他造善、造惡,那他有他的因果。所以須憑心地,主要是我們的心最重要。福田在哪裡?就是我們的心,看我們存什麼心,善心還是惡心?善心就是福田。
『行時時之方便』。我們要增廣福田,要憑著心地,看我們心裡想什麼念頭,我們如果是善心就會「行時時之方便」,方便就是給人方便、讓人方便。『作種種之陰功』。「陰功」就是我們做好事,沒有人表揚,也沒有人登報,也沒有人在電視上宣傳,也沒有人知道。陰功比陽功更好,果報更殊勝,所以佛菩薩聖賢勸我們積陰功。陰功沒有人知道,我們的功德全都保住了。陽功就是人家知道的,明顯,人家知道,人家讚歎你,人家褒獎你,人家發獎狀給你,你做一些好事馬上就報應光了。所以醜事、壞事情,盡量去給人家宣揚,人家一直罵我們,一直替我們消業,這樣消得快。醜事不要怕別人知道,知道的人這個罵一句、那個再罵一句,替我們消業障,這樣消業消得很快。所以醜事不要怕人家知道,業障消得快。好事,最好不要被人家知道,知道了這邊讚歎、那邊讚歎,誇獎你一下,發個獎狀給你,好事一下就報完了。所以《了凡四訓》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醜事盡量讓人知道沒關係,這樣業消得快。如果醜事不讓人家知道,惡愈累積愈深重;好事不要讓人家知道,愈累積福報就愈大。所以惡事不要掩蓋,要掩蓋好事,掩蓋好事就是陰功。
『利物利人』。「利物」是有利益於物,物包括範圍很廣,有動物、植物、礦物,這都是物,物的範圍很廣。「利人」就是利益人,對人有利益,對物有利益。『修善修福』,善跟福我們都要去修。『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正直」是要靠教化、教育。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正直的人,為什麼?我們現代的人沒有接受聖賢佛菩薩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我們現代的人沒有接受這個。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從小在學校讀書沒有教這個,社會也不提倡,家庭也不教這個,自己做錯事情也不知道,怎麼會正直?當然不會正直。不正直要怎麼代天行化?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代天行化,必須要學習聖賢佛菩薩的教育,這才有辦法來代天行化。「代」就是代理、代表;「天」就是指天道;「行」是實行;「化」是教化,教化這些還不知道的人。
「慈祥為國救民」。慈祥就是慈悲心,佛門說慈悲心;為國救民,在過去古時候確實做官的人,他確實有這個存心,因為都有接受聖賢的教育。古時候讀書都要讀儒家的書,學習《弟子規》、四書五經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縱然有貪官污吏也不會很過分,不像現在的人根本都沒有一個標準。貪官污吏他做錯事情,他自己心裡還有標準在,知道自己不對。現在的人他沒有讀這個、沒有學習這個,他做錯了他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自己錯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聖賢教育的標準在。每一個人都想,我自己想的都是對的,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大家都對,所以這就沒有辦法為國救民。雖然口號都是為國救民,實際上做不到,實際上還是自私自利,為自己著想,不為大眾著想,不為大眾設想。所以慈祥為國救民,現在為國救民要怎麼救?要提倡聖賢道德倫理、因果教育,這是現代救民。如果你不學習,人不覺悟,這社會風氣也沒有辦法改變,家庭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書讀得愈高愈糟糕。所以古人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果你沒有學習這些倫理道德教育,書讀愈多知見愈邪,邪知邪見。沒讀那麼多,邪知邪見比較少,比較單純;讀愈多,增長邪見,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下面說: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忠主』,這是指君臣,君就是領導人,對領導人忠心,以前臣子對皇帝,皇帝是君。君臣是普遍在社會各個階層,舉個代表,譬如國家的元首,這是君,下面做官的是臣,以下的都是臣,對國主要忠。『孝親』,「孝」是孝順雙親,父母親。要忠主,必須有孝親的心,才能夠忠主。古時候說找忠臣以孝子之家,這個人是不是能夠盡忠,就看他是不是在家的時候孝養父母、孝順雙親。如果這個人是個孝子,他必定能夠忠主;如果對父母都不孝,他怎麼能夠忠主?所以古時候做官舉孝廉,這個人是不是孝子?廉是不貪,古時候舉出這樣的人出仕做官,為人民來服務。『敬兄信友』,這是兄弟互相尊敬愛護,「敬兄」這是尊敬,要有尊敬心,對我們的兄長、長輩要尊敬。對朋友要有信用,對朋友不能失信,要有信用,這是說做人基本的道理。現在人不講這個,現在人都是教人不孝,教人不孝就不忠,對父母不孝,對國家怎麼會盡忠?當然他也不會尊敬兄長,對朋友他也沒有信用,會去欺騙,對朋友沒有信用。所以帝君教我們這樣修學,我們要從這裡學習,這樣做才是為國救民,慈祥為國救民。
像現在淨空老和尚提倡《弟子規》,勸全世界的人來學習,很多人接觸到都會同意,都會接受。但是這個學習也不是說短時間我們就能完全做得到,特別年紀大的人煩惱習氣都很重,要改不好改。知道不對,不對就是改不過來,譬如說脾氣很差,常聽經也知道,知道這個不好。有聽經的人知道,沒有聽經的人當然他不知道,知道是知道,但是控制不住。這個我們要原諒他,我們要以原諒自己的心去原諒別人;如果我們自己有這個過失,也是希望別人能夠原諒我們。所以我們還是要用這樣的心去原諒別人。年紀大了,習氣有這麼好改嗎?以前李老師說的,四十歲以上他就不教。四十歲以下的人跟他學經,有時候會打、會罵;四十歲以上,他就不教了。為什麼不教?他習氣已經固定了,他改不過來,你怎麼忍心再去要求他、勉強他?他已經很可憐,你還要求,他就不教了。所以四十歲以上的人跟他學習,他都很客氣,對他們很客氣。如果真正會接受的人,他才會罵他、講他、教他。不能接受的人,過去淨老和尚常常跟我們說,他在李老師會下,怎麼有的學生稍微有一點過失就被罵?有的學生犯再大的過失,對他都是笑咪咪的,對他很客氣。怎麼會這樣?老師才找他到房間告訴他,那個人我講了他也不會接受,講了也沒用,反而愈講他愈故意,這樣就要對他客氣一點,隨便他了。所以真正會聽話的人,老師就會教他;不聽話,不接受,老師講他,一直有理由跟老師辯,這老師就笑笑,對他很客氣,不會講他。
所以我在家師淨空老和尚這裡,也了解這個道理,現在我也收徒弟了,徒弟也有要聽的,也有不聽的。現在我自己心裡很清楚,你要害一個人,叫他去收徒弟,他就氣死了。沒結婚,沒生子,沒被小孩忤逆,徒弟會忤逆你。忤逆怎麼辦?幸好我在老和尚那裡聽了一些道理,現在徒弟不聽話,就學李老師,對他很客氣,不要見怪,反過來用慈悲憐憫的心去同情他,不然你怎麼辦?一定是要這樣。如果你要是罵他、講他,跟他結冤仇;結冤仇,彼此都沒有好處,對他也沒有幫助。如果你罵他,對他有幫助,當然還是有價值,畢竟對他有幫助。不但沒有幫助,還有損害,那何必呢?所以現在父母教小孩也是如此。
昨天,我弟弟才告訴我:他的二女兒讀到大學,跑去澳洲;她母親把她的護照藏起來,被她找到,她說她二十歲了,她自己有權利。我說:放下,放下!女兒長大成人是別人的,放下。你培養她到大學,她不聽你的,你要氣會氣死,氣死了驗不出傷。所以要看開一點,放下,各有因緣。所以「忠主孝親,敬兄信友」,現在沒有受這個教育,讀到大學、讀到博士,他還是不懂,你能怪他嗎?也不能怪他,因為他沒有接受這個教育。我們想到這點,反過來用一個心態去對待他,憐憫的心態。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是這樣,我們是有比較好的因緣,有聽一些經,懂得這些道理,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他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問題發生在哪裡。下面說: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或拜佛念經』,你看文昌帝君是道教的,他也勸人拜佛,他也有學佛。『奉真朝斗』,這是道教的,道教拜斗,現在拱北殿有拜斗。「真」就是道教講天仙的意思;「斗」是列宿之名,二十八星宿,這是斗。奉真,奉真就是敬奉天仙,道家修到天仙。我們看《太上感應篇》說,「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道家有人修天仙,修成就的。斗就是斗宿、星宿的名稱,道教的書都有記載。我這裡買了一套《道藏》,新文豐出版社,我買了一套《道藏》,所以我的辦公室裡面有《乾隆大藏經》佛教的、道教的藏經。拜斗,斗就是記人的善惡,註人的生死,他主管的,主管人的生死。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主命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就是這個管理的。這是記人的善惡,註人的生死,我們要尊敬,所以奉真朝斗,敬奉天仙。如果這樣排起來,天仙在前面,斗宿在後面。在劫初,在劫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眾星,梵王帝釋因為驢唇大仙之請,後來才安置二十八宿在四個門上。斗是西門第五宿,斗宿。斗宿要用粳米花,米或者是蜜去祭祀他。
仙宮廟拜斗,米斗是用米來祭拜。一般說道教是拜斗,佛教是放燄口,燄口是超度,拜斗是求消災。所以以前我母親常常在拜斗,以前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拜斗,大人拜就跟著拜。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受我母親的影響,我母親在我們小時候就帶著我們到處拜。拜斗,消災,常常在拜,也曾經來這裡拜,很小的時候也曾經來這裡拜,我的印象很深。一般人不明瞭這個道理,只是這樣拜,如果是有誠心還是有感應。我母親以前常說:有燒香就有保佑,有吃藥就有行氣,反正你有燒香就有保佑。所以我現在上來仙宮廟,我每天上來都要去燒香,受到我母親的影響,她說有燒香就有保佑,我現在趕緊去燒個香就有保佑了。所以我們大家上來,仙宮廟的香不用錢,七爐香,你去燒香就有保佑。要想得到更殊勝的利益,我們要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你才知道拜斗是什麼意思,怎麼拜才會得到消災免難,福慧增長。
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我們下一集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六時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