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5/11/13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10-0012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我們還是從:

  【於諸福田歡喜敬養。】

  這裡看起,上一節福田沒有講完。福田心種,「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都在我們一念的存心,我們的存心善這是福田,所以一定要懂得從我們心地去種。在外面這些事相非常多,種類也多,但是不管福田再多,都不離開我們的心地,最重要我們的存心。我們上一節講到供僧,跟大家報告,現在一般齋僧供養出家人吃飯,這是修福,所以農曆七月在台灣各地都舉辦齋僧的活動。另外就是在戒場,在傳授三壇大戒這個戒場也常常有人去打齋,有人打千僧齋、萬僧齋,就是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吃一餐飯,供養一萬個出家人吃一餐飯。在《了凡四訓》講供萬僧齋,這都是修福。我們學院每個禮拜六晚上有辦溫馨晚宴,這也是供齋,這是供齋的一種。它這個跟供僧裡面的意義有些不同,這裡特別指聖賢僧。再來就是供父母、師僧,父母在家裡一定要供養,照顧父母親的生活讓他能夠安心。尤其勸父母學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福報是最殊勝,功德不可思議。供養老師,僧就是出家人,一般的僧人也需要供養,因為出家人雖然還沒有修行證果,也需要我們來供養。雖然沒有修行證果,但是這個形相是代表佛的形相,如果沒有這個形相,我們很容易把佛法忘記,提不起來。所以出家人的形相是提醒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有佛法,有這個作用在,所以三世諸佛示現成佛一定現出家相。

  如果講到成佛,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身成佛,不是這個形相。你的心徹底覺悟,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是佛,哪一個人沒有心?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大家都有。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現實社會,在家出家、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都有佛,都是佛。你只要覺悟了你就是佛,所以成佛是心覺悟,你就成佛了,不在於形相。佛為什麼要示現出家的形相?這個形相是啟發的作用,啟發還沒有覺悟的人,讓他覺悟。他的形相有這個作用在,所以三世諸佛示現成佛他一定現出家相,因為他現出家相,一般人才會去注意到,才會提起他覺悟這樁事情。不然為什麼要現出家相?大家統統在家,大徹大悟都成佛了,大家都是在家人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出家為什麼一定要剃光頭?剃了光頭就成佛了嗎?沒剃光頭就不能成佛?不是的,你只要覺悟統統成佛,主要是在心,不在形相。

  但是出家這個形相有啟發的作用,這根據我個人小時候,大概七、八歲,那個時候我母親每一次過農曆年正月初一,都要帶我們去附近廟裡拜拜,蔡老師講初一跟父母去廟裡拜拜,我們小時候都這樣。跟父親、跟母親就是土地公廟,反正有廟都拜,寺院也拜。我們家鄉有個小寺院一個老比丘尼,我長大我也聽老和尚講經,也常常去她那邊,我知道她對佛法根本就是一竅不通的。小時候我母親就常帶到那個寺院,去吃佛麵,就是她都煮麵,初一去吃保平安,所以就常常去吃。我小時候就常常在想,因為小時候看到鄉下,人死了就抬著棺材,後面跟著一堆人哭哭啼啼的這樣,大概七、八歲的時候就常在想,人為什麼要死?人可以不死嗎?死得這麼痛苦,這麼多人那麼傷心在哭,在鄉下看一堆人都在送、哭,非常傷心,我就常常想這個問題。小時候的心裡一直想要去解答這個疑問,我七、八歲就常常想人為什麼會死的問題?後來我母親帶到寺院去看那個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我以後長大,才知道她對佛法一竅不通,她還拿一個拂塵擺這個樣子。我看這個人穿的衣服跟我們不一樣,我想生死的問題,這樣的人一定知道,我小時候就有這種想法,這個人一定知道這個事情。不然她穿的衣服為什麼跟我們不一樣?她一定比較特殊,她一定知道。

  後來讀小學的時候又喜歡看小說,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還有道家的吃長生不老藥,對那個小說就特別喜歡看,特別沉迷這個小說。而且以前我那個時代有漫畫,畫得非常生動,真的有時候看了廢寢忘食。但是總是希望知道,了解生死到底是一回怎麼事情。到了十六歲,我大哥去接觸到一個工程師,拿了一本《佛學概論》,那個時候回來就跟我們大吹大擂介紹佛法。那個時候他帶回來給我們看,我翻來翻去看也看不懂,道安法師編的《佛學概論》。那個時候就一直去找這些資料,去聽電台,根據這些資料去寫信去問。所以我十六歲的時候就訂「覺世旬刊」佛光山的,那個時候還沒有佛光山,是高雄一個壽山寺,宜蘭一個雷音寺,星雲法師辦的,他那時候寄覺世旬刊給我。我到十九歲,訂了三年的覺世旬刊,它十天出一次,我知道老和尚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就是看到覺世旬刊的廣告,那時候是這個因緣去認識老和尚聽經,十九歲,今年五十五歲了,三十六年前。

  所以出家人的形相,就是說一般社會的人讓他種善根。我們出家人剃光頭這個形相,身的形相,尤其我們穿的袈裟,實在講我們現在穿這個衣服不是袈裟,像這件就是袈裟。袈娑有它的作用,袈裟就是代表僧,所以袈裟不能穿紅色的。以前都穿紅色的,這是沒有合乎佛的制度,這叫壞色衣。《八大人覺經》跟我們講,「常念三衣,瓦缽法器」,這些外在的形相,都是啟發我們從內心去覺悟的,是啟發性的作用,所以才要有這樣的一個相。有出家人這就是說明佛的法還在,佛雖然不在了,但是還有佛法在世間;如果出家人都沒有了,那佛法也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看到雖然是凡夫身,我們還是對他恭敬供養。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好的出家人,還是不好的出家人?

  以前也常有同修來問我,悟道法師,我今天菜市場又看到個出家人拿缽,穿著袈裟在那邊要人家捐錢給他,那要不要給?我說你就給一點,給個五十塊、一百塊請他吃一餐飯,你天天請他吃飯沒關係。縱然他沒有什麼修行,你就供養他吃飯,也是齋僧,你不要拿一億萬給他就好了。所以你供養他,跟他結結緣,那個沒有關係,那個種福。如果你沒有把握,不知道他,就不要送太多錢給他,這樣就沒有過失了。如果你要拿很多錢給他,那要看他要做什麼事情,你是要幫助他成就道業,弘法利生,不是要幫助他造罪業,你幫助他造罪業就錯了。這個要有智慧,這個你沒有聽經聞法,你就很難去辨別。但是吃飯這個沒問,你送衣服、送飯,或者送醫藥、臥具,平常需要的供養他都無所謂。反正他敢穿這件衣服,我們也敢請他吃飯,這個無所謂,這都是修福。我們辦溫馨晚宴也是供齋,這也算供齋,請一般人吃飯還是算供齋,我們請一些窮人來也是供齋。這是講到我們供僧大家可以做。

  台北蓮池閣,蓮池閣素菜餐廳對我們道場也是很護持。我記得九二一那一年,我們租了兩年的念佛堂給大家念佛。這個蓮池閣中餐跟晚餐送兩餐,連續送了兩年,要給錢他都不收。這個老闆非常發心,他這就是供齋,就吃的連續供了兩年。應該再給他供養個一年,因為那個時候被人家告,所以就提早收場。如果再給它供個一年就三年,好像《了凡四訓》講的,有個老太太施粉糰,有道人每天都去給她要一個粉糰來吃,她三年統統給他吃,她對他都很恭敬,沒有生討厭心:你怎麼天天來要飯。她沒有,她天天供養他粉糰,道教的仙,那個道人是仙變的,她來供養三年的粉糰。台北蓮池閣供養我們念佛堂兩年也難得,兩年天天供養,而且還兩餐,那個道人一天只要一個粉糰,兩年還那麼多人,不容易。所以很多素菜餐廳做的生意不好,它們的生意就特別好。我說你修因證果,你修這個福,所以你生意好。我們也看得很高興,有同修要請我吃飯,我也常常帶去那邊給他捧捧場。

  我們出家人吃飯他都有打折,有時候都是他請客。有一次我吃到一餐是人家供僧的,是農曆七月,我覺得他這個方式也不錯,他就放一些錢在素菜餐廳,他就跟老闆講,他說這個月,或者是這個錢還夠到下個月,他說有出家人來吃飯,就用我這個錢,我供養他們。我去吃過一次是這樣的,吃了之後問老闆多少錢?他說已經人家付了。他說人家供僧,他有放一些錢,凡是出家人,顯宗密教,有名的法師、沒有名的法師,凡是出家人來,有的是居士請出家人去吃飯,有的是出家人自己去吃,出家人的部分都用這個錢付掉。我覺得這樣供僧也不錯,這樣也很方便,這個方法值得提倡,這個方法不錯。這個老闆跟我很熟,他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人家供養的,有人放錢在那裡,這個方式不錯也可以參考。

  這講到供養佛法僧,父母師僧這是屬於敬田。父母師僧,孝養父母,佛法僧是恭敬三寶,在三寶裡面種福這個非常非常殊勝。尤其在《地藏經》講「福能除障」,我們如果業障很重,障難很多,你的福要加強。尤其人臨命終,《地藏經》特別強調,這個人他在生沒有做什麼好事,惡業做很多會墮惡道,這個時候家親眷屬,要為他在三寶裡面種福,才能消除他的業障,所以福能除障。我們佛門講福慧雙修,修福還在前面,再來要修慧。所以修福跟修慧它也是有連帶關係,一般俗話講福至心靈,福報來了這個人的頭腦突然有智慧,靈光了。如果業障很重的時候,頭腦昏昏、鈍鈍的,明明這個事情很簡單,就想不通,這業障深重的現象。所以業障深重的時候,我們特別要加強修福。像一部《了凡四訓》就是教我們積福,教我們修福、積福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一定要靠修才有,你沒修就沒有。

  在佛法裡面的三寶,恭敬三寶,比如說你請法師講經說法,這也是修福。而且內行的人要請法師講佛經,那個福報殊勝,那屬於三寶。比如說我們今天講《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這是經,雖然一段也是經,這個福就殊勝。如果你請我講一個專題演講,就不如講這個。所以悟月法師以及我們師兄弟請我來講,她電話跟我聯絡,她是沒有指定我要講什麼,因為要給師兄弟大家多種一點福,所以我就選經這是內行的。尤其你要為家親眷屬,臨命終消業障,要請法師講經,尤其要講大乘經那個效果更好。這在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講人天法的善法,比如說這個功過記得不是很清楚,我要找那本書再來看,比如說你講人天善法是可以記一功,請個法師或者老師,來講人天的善法是記一功。你請法師講小乘的經典《阿含經》,像阿含部的小乘經是兩功。請法師講大乘經典,像《十善業道經》,大乘經典就是三功。這個不同,所以記功過格也是不同。

  但是,這是指還沒有明心見性的,如果像老和尚他現在講《弟子規》,他也是跟《華嚴經》一樣,那是無量功德,那不在此限。是指像我這個凡夫僧,這有差別了。像老和尚那不一樣,他明心見性,所以他講《弟子規》都無量功德。但是你請我講《弟子規》跟講《十善業道經》,那個功德不一樣。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懂了!所以我們請凡夫僧講還是講大乘經,功德比較大一點。所以我選這個經也是老和尚節錄的,大家廣種福田,這也是種福田,所以請法師講經也是種福田。但是現在的人不懂得怎麼去請,他不懂得啟請,所以有很多機會他都錯失了,錯過了。另外就是說,我們在道場裡面,在弘揚正法的道場做義工,這也是種福。大家來這個道場你擦個桌子、掃個地、煮個飯,這個統統是在種福、在修福,功不唐捐。現在種菜種種的這些都是修福,所以這個方面要講就很多了,大家知道這個就可以。

  我們再看下面貧窮,救濟窮困,這是我們世間一般講慈善救濟。救濟貧窮福報的大小,還是在個人的存心,個人的心地。如果像《地藏經》講的,救濟生產的婦女,像下面講疾病的,照顧疾病的病人,這都是可以修大福報,就看你什麼心?你用慈悲心、平等心去布施供養、去照顧,迴向無上菩提都可以成佛的。這在《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這一品講得很清楚。但是如果你沒有讀《地藏經》,你不懂得怎麼用心,修的福就比較有限。像我們一般世間人修的慈善事業,他福有限。但是他的存心不一樣,他的心態不一樣,一樣做那個事情,但是,得的果報不一樣。比如說一樣大家出一塊錢,果報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他的心態不一樣。在《安士全書》,它是舉出《法苑珠林》的公案,兩個人同樣是很憂愁,但是得到果報不一樣。

  一個很有錢,一個很窮的,這個很有錢的人,看到乞丐要來向他要錢,他捨不得錢給他,他很憂愁。那個貧窮的人看到乞丐來要錢,他也很憂愁,他在煩惱我沒有錢供養他。這兩個人都沒有給乞丐錢,一個是有錢不給他,一個是想給他沒有錢,那乞丐還是要不到錢。但是這兩個人的果報不一樣,有錢的人死了以後墮餓鬼道,慳貪,有錢不肯施捨,慳貪;這個沒有錢的人,往生之後生天,得大福報。所以「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六祖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就是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的心態,心態不一樣,得到的福報就不一樣。所以照顧貧窮,你要存心是慈悲心、憐憫心,憫念眾生他的痛苦來照顧他。尤其疾病,還有像臨終助念,這個福報也非常不可思議。

  我今年九月份到東天目山,台灣有個姓劉的女眾,劉麗珠居士,她去東天目山做義工做了幾年,但是她也得了乳癌好幾年。今年我們上東天目山看她,她也是發作得相當嚴重,她不再去看醫生。齊居士就請三個大陸的同修日夜照顧她,幫她助念,我們看了非常感動。她在東天目山齊居士就跟她講,你不要回去了,你回去也沒有家了,跟她先生離婚,孩子歸她先生,也沒有人照顧她。齊居士照顧她,請三個同修日夜陪她念佛,幫她換洗,給她弄東西吃,八個多月,我們看了實在是非常非常難得,我去看了她一下。在東天目山,我們也誦了一部《地藏經》給她迴向。後來聽說在上個月,我們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往生了,一直照顧到她往生。

  像一個人尤其得重病要臨終,這個時候最需要人的安慰跟開導、助念。如果你能夠這樣為他做,這就是在佛法講叫修無畏布施。給他開導佛法,幫助他的物質生活,實在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有,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臨終助念,這也是可以修很大很大的福報,尤其你能夠送一個人真正往生西方,那這個福報是不可限量,不可思議。縱然他沒有往生西方,你幫他助念也不會墮三惡道。我們根據《地藏經》講,臨終的人聞到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論有罪無罪悉得解脫。不管怎麼樣,你為他念佛,對他就是有利益。所以這個也是很大的一個福田,我們要懂。所以貧窮疾病,尤其一些災難。所以下面講,這是悲田,你有慈悲心,「給事病人,救濟貧窮,設無遮會」。無遮就是沒有什麼條件,無條件來幫助別人。

  後面一條講到畜生,我們二十一號要去放生,這就屬於悲田。放生,如果照蓮池大師的《自知錄》也可以記功過,比如說放多少生命可以記多少功。但是它有一個註解,不可以說我們放小魚,買十塊錢那個功就很多,那個大的福報,這樣不可以。放生還是要平等,不然那個大的就沒得放,大家專門去放小的,所以這個還是在存心。我們大家放生,這次我出二百塊澳幣,不曉得可以記幾功,不知道,要查一查這個《自知錄》。我們大家可以都來記,大家來記這個也滿有意思的,可以知道我們善修多少,惡造多少,自己跟自己算帳,天天算。這是講畜生,你也可以救濟牠,第一個是放生,第二個就是你可以做護生的工作。比如說澳洲政府,有設專門在保護野生動物的機構。所以我去年到山下,布里斯本澳洲淨宗學會,他們也是有從放生款沒有用完的,一部分撥給政府這個單位,讓他們去做保護野生動物這個工作,也算是救濟畜生這項的福田,這個也可以做。

  放生這也是要很多常識的,放生這些道理要懂,不然我們做了有時候反而有很多過失。比如說澳洲政府它現在規定,很多地方不可以放,不可以放就是說我們一定要了解,這是不是你放了這個會破壞自然生態。比如過去我看《印光大師文鈔》,祖師的《文鈔》有人請問他放生的問題。大概就是說有人去買會吃小魚的,會吃其他魚的,買那個來放。印祖就回答,如果你買會吃其他魚類的魚放,你要看地方去放,就像澳洲政府講的,你不可以破壞自然生態。比如說你放一條這麼大的魚專門吃小魚,那放下去這邊的小魚就遭殃,全被吃光了。你放一條然後那些統統被吃光了。印光祖師就舉出一個比喻,好比去抓一個強盜在好人的這個地方,好人統統被殺光了,你放一個強盜在這個地方,這樣就不如法。澳洲政府規定這個也不無道理,所以我們還是要考慮。上一次我們到山下去放生,我就問他們這個放下去牠的存活率,牠能不能適應這個環境?會不會影響其他的水族類?如果不會也可以存活,那我們就放,這些常識也要懂。

  還有放生你不可以固定到一家去訂,去訂了他拼命去抓,這個也不對。過去我剛出家那一年,佛陀教育基金會放生,一個月放一次,買台灣話叫拉仔,國語叫蜆,一布袋,還有鳥買了很多,然後送到十一樓去迴向,迴向完再搬到一樓,我看那個鳥籠裡面踩死一半,已經一半往生。後來師父看到說不要這樣太耽誤時間,大家看看也不對,後來就直接送到放生的地方去放。有一次老和尚回去,總幹事簡豐文居士就跟老和尚報告,我們這次要放生又放多少,很多人發心,我們到哪一家鳥店去訂,老闆貨都不缺的。師父說這樣不可以的,你去訂他就拼命去抓,他為了你的訂單,他要想辦法去抓那些鳥來給你,你沒訂他可能不要抓那麼多。所以後來老和尚就規定,不定時、不定點這樣去買、去放,這樣就可以杜絕這個流弊。所以我們這裡辦放生這一點要明白,不定時、不定點,你不要只有找一家,也不要固定時間去放,就不一定的時間,反正就是不一定。你不要跟他約定下個月十五,我們再放一次,你再多抓一些來,我跟你買,他也很高興,他抓到就有訂單。所以這要知道怎麼做才如法,不定時、不定點,或者你隨緣看到可以存活的,買這個都是可以,重要的還是在存心。這講救濟畜生就是放生、護生。

  現在老和尚又講到一條,現在禽流感都在殺生,老和尚說那個雞感冒了,你應該給牠治療,他說人感冒就是把他殺掉嗎?現在全世界殺幾百萬隻雞,這個不得了。所以現在全世界在預防禽流感,預防也沒有什麼太大效果,因為你種了這個因下去,這個殺生得到的果報是短命、多病、傳染病,有這些天災人禍是殺生來的,嚴重造成戰爭。所以古大德講,「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為什麼世間有戰爭?殺業,殺業重到一個飽和點就爆發戰爭,那些畜生死了牠也會投胎去做人。所以老和尚說要給牠治療,要給牠吃藥,要照顧牠,不是把牠殺掉,這個也是救濟畜生的一種。但是現在的人都迷信西方的說法,他不相信佛在經上講的,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這是悲田,這個有給事病人,照顧病人,看病是福田第一,福報最大的;再就是救濟貧窮設無遮會。

  下面是講「方便,廣置義田、建造橋梁、平治險路」。這方便講舉出三種,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大概舉出三種。廣置義田,就是給沒有田的人去種田,讓他生活有個著落,這是過去農業時代,沒有工作,自己又沒有田地可以耕種,真的生活就成了問題,所以過去時代廣置義田。這句話如果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工商業的時代,就是說你可以多培養一些職業訓練所,培養些技術人員,教他一技之長,他到社會上可以去謀生,就是屬於這一類的,義務的來幫助他。像我們現在一般義務的辦一個職業訓練所,讓他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可以去謀生。建造橋梁這是修橋鋪路,修橋鋪路也是給行人方便,讓人家通暢無阻,這個也是很大的福報。所以過去的人,有人他自己捐地還捐錢,特別修橋鋪路給人家這個路好走。但是現代人都不懂修這個福,不懂修福。所以在台灣我看有很多地方政府要開路,經過他家的地,他就是不願意讓出來。政府徵收公定地價比較低,他就不願意。他私人去買,價錢賣得比較好,所以往往我們看到很多地方在抗議,不讓過。

  如果他懂得這一條,就是政府沒有錢給他,他也很樂意提供出來。修橋、建造橋梁,修橋鋪路這是好事,有這個機會到了不懂得做好事,把這個修福的機會當面錯過,這個非常可惜。為什麼現代人他不懂得做?因為他沒有聽到佛法,他不懂得因果報應,所以他不願意做。如果懂得的人,就像這裡經文講的歡喜敬養,他會很歡喜、很恭敬,來供養這個土地讓人家修橋鋪路,知道這個修大福報,你這條路這樣捐出來,多少人、多少車輛在這邊經過,利益多少人,你想想看,將來福報也不可限量。但他不懂,就是要障礙,平白把這修福的機會錯過,非常非常可惜。平治險路,險路就是說危險的道路,比如說這個路有坑坑洞洞危險的,發心把路修好,讓大家行人、車輛走得安心,走得平安,這是平治險路。這方面在澳洲政府也做得相當不錯,在西方國家道路做得都相當不錯,這個道路做得相當好,這個都是給大家方便。

  方便修福這是舉出三個例子,其他我們可以以此類推,你可以聯想到很多,凡是給人方便的統統是修福。我們給人家方便,譬如說我們供了一些茶水,像以前我小時候,這在《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有供養茶水,供養茶水你以後不會得到沒水喝的果報。我小時候,我們的家剛好在大馬路旁邊,我常常看到我母親就用大茶壺,放一些茶葉,然後就叫我父親去釘一個牌子,放在路邊寫個「奉茶」,路過的行人去那邊,放個杯子,然後他們去喝茶,每天都燒一壼放在裡。中午再看看,如果沒有了再燒一壼出來。以前沒有現在這麼方便,車輛也少,也沒有什麼便利商店,也沒有現在的礦泉水,都沒有。所以以前日據時代在台灣,我聽我母親講,他說有一個南部的人,從高雄走路走到台北,你看要走幾天?那一天走到北部這裡,都靠兩隻腳走路。然後他走到那裡,他說他經過好幾個小時沒有水喝,以前房子少,尤其那個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房子少。我走了好幾個小時,走了半天多,到你們家門口才有看到一杯茶可以喝。你就可以想像,他喝到那一杯茶那種感覺,是怎麼樣的感覺。當然現在你放一壼茶,可能沒有人會去喝,大家可能怕不衛生,大家要去買礦泉水了。

  這就舉出方便,喝那個水,佛經上講,你供養人家一缽水,那個功德也是很大的。就是有個貧女供養阿羅漢一缽水,她就生天了。如果你供到聖賢僧,你一缽飯、一杯水,那福報都不可思議的,很大。在經上講有個樵夫砍柴的,供養一尊辟支佛,供了一個便當,那個辟支佛是兩個禮拜吃一餐,兩個禮拜托一次缽。那時候剛好那個地區鬧饑荒,所以去托缽都托不到,一般人家都沒得吃的。那個樵夫他到山上砍柴,自己帶個便當,看到辟支佛來了,走過來問他,有沒有托到?他說沒有,他就把那個便當非常恭敬的供養他,這樣九十一劫生生世世不受貧窮的果報,人家供養個便當福報就很大。所以我們多修方便,可能你碰到阿羅漢、辟支佛來,那你就不得了,你供養他一缽飯,一點東西,一杯茶,這個福報都非常非常不可思議。這是講方便,方便有多門,方便很多。

  《了凡四訓》在「積善之方」講,給我們列了十條,那些統統是屬於方便,方便可以種福。像我們一般現在你來做義工,我們現在辦溫馨晚宴也算是一種方便,修福,我們供一些蔬菜水果、果汁,供養這些澳洲當地的居民,這個福報也很大,供養他們。這像辦無遮大會,無遮大會就是沒有什麼條件,反正你來吃都可以供養你。像過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自從老和尚去,他們就辦無遮大會,就是供養供齋。供齋不管你是信佛的,還是沒信佛的,信基督教的,信回教的,或者罵佛教的,你只要願意去吃,都供養你。謗佛的也供養你,這個叫沒有條件。好,這個福田要講非常多,所以這個地方還是舉出幾個例子而已,舉出幾個重點。如果詳細的講那就更多了,這邊舉出幾個例子。但是我們從這些例子當中舉一反三,知道凡是有利於人的,我們有利益社會大眾,利益別人的這些事情,統統是福田都可以做,都要歡喜恭敬供養這樣來做。你歡喜恭敬供養來做,你有果報。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你就得到果報,你供養別人,別人也會供養你,這因果報應。你不供養別人,那別人也不會供養你,這也是因果報應,所以要歡喜恭敬供養。對於諸福田,我們以上大概舉出這幾個大類的福田,我們知道之後非常歡喜來供養,也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這是現世報,我們現在這一生得到是花報,來世果報又更殊勝,你這一生可以先感受到花報。但是對這個福田要認識,對這個道理要明白,你做得才會生歡喜心。你在家裡可以種福田,在道場可以種福田,在社會上可以種福田,時時刻刻都可以種福田,福田太多了,你要懂得去種。種的根本全憑心地,我們這個心,你有心要種福田,那福田太多了。我們道場在這個地方,也是提供給大家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弘揚佛法的道場,也是提倡給社會大眾來修福、來種福。我們在台北辦道場,也是給大家在三寶裡面種福的機會,在三寶裡面種福,大家有這個機會來種福。

  這段因果,我們再做一個小的總結。首先我們聽到佛的開示諸相莊嚴,相好光明,都是修善積福得來的。所以我們應當如理如法來修學,也要令一切眾生明瞭通達因果報應的事實。我們自己明瞭,也要讓一切眾生都明瞭,自行化他。對於這一切的福田,我們明瞭因果,才知道什麼是福田。如果對於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我們不明瞭、不通達,福田,什麼是福田我們也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很難去修學。所以首先我們第一個功課,要先了達因果,了達因果除了本經之外,我們一定也要參考其他的經書,經典、善書來註解這部經,這部經等於是個綱領,我們才能夠徹底的明瞭因果的道理。尤其印祖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是很好的一個補充教材,我們對這三部書也不能疏忽掉。對於大乘經,比如說《地藏經》這也是相當好,也是講因果報應的。其他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小乘經,也是講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的經典非常多,我們要看實在講也是非常多。《安士全書》它有個好處,還有《太上感應篇彙編》它是蒐集很多佛經,道教的經典,儒家的經典,可以說引經據典,它們這些註解引用很多佛經,所以我們看這個書就可以省掉很多時間。我們有必要再根據這個資料,再去查書來看;如果沒有時間,這些資料也可以足夠我們來參考。所以你要了達因果,對於其他相關的經論、善書要合參,你要合起來參,你才能夠徹底通達明瞭。但是這個很多種,我們也要抓住一個重點,修學你要抓住重點,這樣我們修起來、學習起來才不會有困難。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段我們就報告到此地。下面還有一個大段,下面這個大段的經文,也是本經非常重要的修學方法,非常重要的,我們明天晚上來繼續跟大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