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5/5/10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2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繼續來學習大意簡介,請看第十四頁,「菩薩教化品大意」。「乙、自利行相(自利利他)」,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五忍不離般若—欲救眾生苦難與以大樂須行教化心斷惡因自離苦果」,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這一段。欲救眾生苦難給予大樂須行教化,重點在必須實行教化,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心斷惡因,自離苦果,我們惡因從心所生,惡因造惡業招感惡果,這是因緣果報,根源就是心生起惡因。所以要斷苦果,必須先斷惡因。

  斷惡因首先必須要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別我們的心起惡念,往往自己不知道我們有惡念。什麼是惡念?經典上講的,身口意貪瞋痴。在三時繫念,懺悔偈每一時都要念,很多佛事也都有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我們做法會常常念。懺悔偈文字不多,很簡單,但是它的義理很深廣。我們所造的一切惡業,從哪裡生起?就是從無始劫的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貪瞋痴是從意裡面生出來的,就是意念,我們意識心裡面的惡心所,貪瞋痴,我們意念裡面善心所是不貪、不瞋、不痴。這個講得簡單,但是我們只是知道一個大概。對於我們起心動念,我們也知道我們有貪瞋痴,這個學佛的老同修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有貪瞋痴這些煩惱,這個概念大家都有。但是我們往往在二六時中不知不覺起了貪瞋痴,我們自己往往很難察覺。這個問題主要是無始劫時間太長了,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所以很自然,這個煩惱習氣很容易它就起現行,它就生起來。生起來,如果我們沒有很快發覺,把它降伏下去,或者給它轉變,一直發展就會愈來愈嚴重。嚴重就付諸身口行為,身殺盜、邪淫,口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就表現在身口這兩方面,就造惡業,根源都是內心的貪瞋痴。我們心裡有惡念,指揮身口來造作惡業,所以斷惡因要從意念的貪瞋痴斷。懺悔就是改過,要把它斷除。但是斷除也不是很容易,要有觀察的功夫,要有功夫。

  前兩天我們老和尚剛回到這裡,前天我去看牙齒,就沒有時間在這裡跟大家學習,我就想放老和尚第一天講的重播,重複的播給大家。我們師父上人說不要播他的,叫我們這裡義工播《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連續劇。這個連續劇是我在二OO六年一月到北京我請陳曉旭居士幫我找演員,還有幫我在大陸申請,因為她們有公司,申請拍這個電視劇。我請我們台灣王導,以前在台灣中國電視公司的王導演,他退休了,他看到網路在二OO四年的時候,好像二OO四年、二OO五年他去參加蔡老師的傳統文化,我侄子(我大哥的第二個兒子)在那裡也參加那個活動,他給我介紹認識的,所以我就請他去大陸拍這個。他原來,他跟我講,他發願要拍地藏菩薩。我說地藏菩薩那個很長。我自己心裡想了很久,要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說你就先拍這個。拍這個,也請人寫劇本,寫得都不理想。後來他自己寫,寫了之後,我也拿給我們老和尚看,老和尚說可以。可以我就去找陳曉旭居士幫忙拍這個,請她幫我找演員,我請台灣一個導演過去,演員都妳幫我找,找了行不行跟導演去研究,然後租浙江橫店拍電影的地方去拍這部片。拍完之後,我們就開始流通了,我們以最低的成本去流通這部片子。最近廣東揭陽謝總他開道德講堂,他晚上都有放這部,放《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所以那天我們老和尚說要放這個片子,我才想起來師父怎麼想到要放這個片子。俞淨意公遇到灶神,俞淨意他本身就是跟很多同學辦一個文昌社,文昌社就像我們現在的社團,社會的公益團體,做好事的,也是根據《文昌帝君陰騭文》來做好事,惜字、放生做種種的善事。但是他的命運非常坎坷,生了九個兒女,死了七個兒子,一個失蹤,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夫人哭兒女哭到眼睛都瞎了。每次考試都沒考中,舉人、進士都沒考中,所以他滿心的不平,怨天尤人。他有拜灶神。灶神過去民間,特別在南方,北方我不太清楚,南方都要拜灶神。每年除夕那天,因為灶神都二十四號之後要上去玉皇大帝那報告這家人這一年當中的善惡。在中國民間,現在還有,都會煮一些甜的湯圓,糊在灶神的嘴巴,意思就是他吃這個甜甜的,上天要說好話,不要給我們說壞話,不然上天處罰下來我們就有苦受了。俞淨意公他就每年燒一份疏文在灶神那邊講,他說他做了這麼多好事,他怎麼命運這麼不好,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都是惡報?而且報得非常悽慘。

  這樣連續燒了幾年,到了五十歲那一年,第三年,四十七歲開始到五十歲,除夕那天晚上,果然感應灶神來了,灶神化身到他家給他指點。給他指點,指出他意惡太重,意念(就是內心的意念)俞淨意公一條一條灶神都給他舉出來,他才知道平常認為自己都是在做好事,原來都在造惡業,特別外面做好事是應付的,內心的貪瞋痴很嚴重,貪瞋忌妒很嚴重。意惡,意惡就是貪瞋痴,一條一條列出來。他一條一條列出來,列了很多條,都是貪瞋痴。如果我們沒有看那個,好像我們知道有個貪瞋痴的概念,但是不知道自己起心動念是貪瞋痴,往往把貪瞋痴看作是好心。所以看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讓我們更清楚貪瞋痴意念的現象,讓我們可以去觀察到我們起心動念,我這個念頭是不貪、不瞋、不痴,還是貪瞋痴?所以這篇文章,印祖講可以補充說明《了凡四訓》。這句心斷惡因,我也建議大家看俞淨意公,你就知道心怎麼去斷惡因。所以俞淨意遇灶神,經過灶神指點,他真的就從那天開始認真改過,三年命運改了。

  下面講,「當知教化乃護國救世救度一切眾生根本大法。」當知就是應當要知道,教化就是佛陀教育化導眾生,乃是護國救世救度一切眾生根本的大法。特別五忍不離般若,般若是最重要的。這是講自利行相,自利利他,乙這部分,我們先簡單學習到此地。

  我們接著看:「丙、利他行相(利他自利)」。前面是自利利他,這裡是利他自利。看下面第一段,「菩薩以十地具修十度,於生死涅槃二無所著,本業清淨教化眾生」。十度就是六度再加上四度,這在《華嚴經》裡面的。菩薩是十地菩薩,生死跟涅槃他兩方面都沒有執著。本業清淨教化眾生,這些大菩薩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像小乘住涅槃(住偏真涅槃),凡夫住生死。大菩薩生死、涅槃兩方面他都不住,所以他本業清淨,他能教化眾生。

  第二段講,「一至十地是因地,佛行處是果地,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我們在經上看到,「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不起作用,沒有接觸,那什麼都空了,都沒有;眾生有疑問請問,他無所不知。我們現在凡夫都是有知,但是有所不知,有所不知叫所知障。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他說他上講台講很多,講完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人家問他的問題,似乎還沒有問倒過,這也是般若它起作用的一個情況,一個現象。我們學就學這個。所以早上他還跟我講,不是靠你的記憶、靠你學的,般若就是要空,你這個空明,你這個心就靈了。當然你沒有接觸一些事物,它就空空洞洞,一接觸它就萬法圓彰,無所不知。好像鏡子一樣,鏡子沒有東西來,它乾乾淨淨的,什麼都沒有;但有物來的時候,它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般若智照。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真見,無所不見。般若無見,真見就是無見,無所不見,我們學就是學這個,學習這個,這個就是智慧。

  知識,知道很多,有所不知。科學家、哲學家知識很豐富,知道很多,但是有很多很多他不知道的。所以特別現在大家偏重在知識的學習,學了這個,不知道那個,這個是知識他知道的是很有限的。我們這方面,佛法跟世間法就在這個地方做一個區分的,我們認識清楚,才知道學佛在學什麼。如果不知道這個關鍵,往往把佛法、佛經當作世間的這種學術來研究,就變成學術的佛教。像大學裡面的佛學系、哲學系,佛教大學、佛學院,這個學重考據、寫論文,知道很多常識,知識很豐富,但是那個叫知識,不是般若智慧,他是學知識,不是學智慧。這個關鍵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往往到佛學院,到佛教大學,我們日本佛教大學也有,學的都是知識,他不是學智慧。所以知道很有限那還好,有的人他理解錯誤、偏差了,誤入歧途那就很可惜。我們看看生活當中,我們真的好像知識很多、很豐富,特別現在要有科學的知識,但是我們知道一方面的知識,但是其他方面我們就不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我們舉出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們人為什麼會長這個樣子?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他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我眼睛怎麼能看、耳朵怎麼能聽?大家想一想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一般宗教他講上帝造的,是上帝造的。在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大概一、二十歲,那個時候已經開始聽老和尚講經了。有一天晚上我在台北市,台北工專附近,吃過晚餐去散步,在街道(人行道)散步。遇到兩個基督教的牧師,穿了個背心(就像我們現在穿義工服這樣,穿背心),他們是新生南路一個教會的,就把我攔下來,勸我去教堂聽牧師講道。他說我們美國回來一個牧師,講道講得非常好,你一定要去聽。我說我沒時間。他說沒關係,我們請出租車(計程車),我們給你出車錢,你一定要去聽,你沒有去聽是非常可惜的。後來兩個有一個人就把我架上出租車了,他陪我去。他把我推上車上,我就只好坐上去就跟他走了。另外一個又去抓一個人要去聽道。結果到了教堂,人還不少,都客滿。那次大家聽都一直鼓掌、一直鼓掌,後來我聽到一句,那個牧師講,他說上帝多厲害你們知道嗎?你看我們人這個鼻子(鼻孔),他給我們造向下的,他說如果上帝把我們鼻孔造朝上的,下雨就積水了。大家覺得講得很好,一直鼓掌。所以其他宗教說,我們都是上帝造的,上帝給我們造這樣,他說上帝太厲害了,鼻子鼻孔是朝下的,沒有給我們做朝上的,朝上你看下雨多麻煩,都積水,變水池了。這是一般宗教的講法。

  我們看看有很多是不可思議的,你無法解釋徹底的。譬如說你看到鳥,牠兩隻翅膀,牠也不用加汽油,牠就會飛了,對不對?我們現在坐飛機,那可麻煩了,裡面的機器、零件、馬達、引擎,還要駕駛員,還要加汽油,沒汽油你就飛不了,還要有機場,要跑道。我坐飛機常常看那個鳥,像鳥多方便,這個統統不用。你想一想,鳥能飛,我們人怎麼不能飛?如果我們問宗教,他說上帝造的,上帝造人你就是不能飛的,就是要走的,鳥是要飛的。我們佛法的解釋,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十一品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阿難問佛,天人有地居天、有空居天,空居天的天人他不在地上的,地居天是跟我們人間一樣,在地上的。他依什麼而住,為什麼他可以在空居,為什麼我們在地居?佛給我們講清楚了,但是我們還是不明白。佛回答,「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就這幾個字。我讀到這句我明白了,就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如果你要問,什麼叫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不是給你講清楚嗎?不可思、不可議!你要去參,你才明白。你落入思議,你就迷了。所以現在科學家、哲學家用知識研究來研究去,為什麼他不明白、找不到根源?關鍵就是他用思、用議,所以他見不到事實真相。你不要用思議,你就見到了。但是我們凡夫,思想、議論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修就是修這個,這個就是般若。

  我們再看下面,「廣明本業—初明歡喜地,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天王,修百法明門,二諦平等,教化眾生」。這個初地,住在一百個佛國度,一尊佛如果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來計算,就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作閻浮天王,修百法明門,百法明門就是唯識,唯識把宇宙萬法精神物質,有為法、無為法歸納為一百法,一百條。九十四條是有為法,精神跟物質的,包括不相應行法,像時間、空間是不相應行法,這統統列入有為法。六條無為法,無為法只有真如無為那是真正的無為,其他五個無為是相似的無為。相似的無為,譬如說虛空無為,我們看到虛空它沒有生滅(有生滅就叫有為法,沒有生滅就叫無為法),三千年前那個虛空這樣,三千年後虛空還是這樣,虛空雖然沒有生滅,但是它不是真的無為,它是相似無為。所以六個無為法,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是真正的無為法,前面五個還是相似無為,其他九十四個都是有為法。二諦,真俗二諦,平等教化眾生。這是初地菩薩他教化的範圍,一百個佛國度。下面講,「二至十地菩薩位學化眾,倍倍增廣,教化有情,清淨無染」。倍倍增廣就是初地一百個,二地就一千個,就一倍一倍的增廣。教化眾生的範圍就是一地一地的增廣,清淨無染。這是廣明本業,利他行相。

  再看下面這一段:「一切如來亦修清淨本業得一切智,為三界導師教化無量眾生」。如來就是果地,果地也是修清淨本業,得一切智,為三界眾生做導師,來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我們再看下面:「此下明大眾慶蒙法利供養偈歎」,這在經文裡面「有重頌五十九行」。後面一段,「後說生法境凡聖智空廣釋不可思議述益勸學」。後面就勸大家要學習。丙、利他行相,利他自利,我們大概介紹到此地。

  我們再接著看:「丁、所化眾生相」。「略說—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佛用應化身度眾生。幻化就是化身,化身無中生有,眾生教化完了,他也不知道去哪裡了,這就叫幻化,無中生有。應身,他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他也來投胎,他也有父母,也有家庭,有他的出生地,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在王宮出生,他有降生出生,出生地,有他的身分、地位,有國籍,跟我們一般的人一樣,他是佛菩薩來的,叫應身。應身他示現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化身它就不一定了,化身有因緣,佛菩薩他就示現,因緣沒有了,他就不見了。我們淨老和尚常引用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周楊慧卿,在南京自己家裡三進的大宅院,見到一個出家人跟她化緣五斤香油,門沒有開,不知道那個出家人從哪裡進來,當時也沒有給他。後來這個出家人離開了,她才發現,三進的門都沒有開,這個出家人他從哪裡來的;離開,門也沒有打開,他就不見了。所以他這屬於化身。幻化也是菩薩真行化眾生,從真身應化出來的,眾生有這個需要,他就化一個身。像虛雲老和尚他朝五台,兩次病倒在路上,文殊菩薩化一個乞丐來幫助他。給他幫助,他病好了,他生病照顧到他病好了,他就不見了。這一類就是屬於化身的。所以佛菩薩應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千百億化身,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

  我們再看下面,「所化如幻—心依八識,見分色依八識相分」,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我們心是依八識的見分,這都是唯識學的術語名詞,唯識。我們學佛的人,唯識學的常識如果你要了解一下,也是有需要。我們不是學法相宗,但是一般唯識的概念也需要有,像百法明門。過去我們老和尚在台灣辦大專講座,早年都有開唯識學的課程,《唯識易簡》民國初年唐大圓居士寫的。現在法相唯識比較有專修的大德,就是徐醒民老居士,徐醒民老居士在台中蓮社他算是唯識的專家,學唯識可以聽他的課。見分就是屬於精神部分,我們心是依八識的見分;色,色就是物質,依八識的相分,「而有故一念識為幻化眾生之根本」。這我們老和尚常講,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念頭當中有幾個識?我們常常聽《大經科註》,以前講《華嚴經》他也講了很多。我們大概知道見分是講精神,相分是講物質,但是見相同源,精神跟物質都是阿賴耶出現的,它是同一個根源。所以現在量子力學家也知道,物質從哪裡來?從念頭來的。從念頭來的,現在找到、發現了,這個跟佛在大乘經講的就相應。佛在唯識上講見相同源,同一個根源出現的,精神物質都是從阿賴耶出現的,所以叫見相同源。見分、相分是同一個根源出來的,所以物質是心變現的,因此心能轉物,境隨心轉,它的原理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下面講,「世諦三假,故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名義」。世諦,前面三假我們也講過。無名字無名義,這些名都是假名,不是真的,道家的老子也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假名。所以我們聽經,馬鳴菩薩教我們,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我們就可以悟入真實。這是講所化如幻。

  「能化如幻—佛慈示現為說三界六道無量名字,但為覺悟眾生不得執有」。佛慈悲示現為我們說三界六道,名字是無量無邊的。但為覺悟眾生,就是要幫助我們覺悟的,是一個方便,你不可以執著真有,那是方便的原因。

  下面講,「相續法假,相待法假,生因假果亦假,五眼如幻諦,而見如是教化眾生。」能化也是如幻的。在唯識學的名相是比較多的,過去我們老和尚講,學唯識就像入海算沙一樣,有一類眾生他就很執著,佛就慈悲為他分析種種的名字,每樁事情它都有個名相。那就太多了,萬事萬物給它立個名,名相,這個是非常非常的多的。所以佛法分性宗、相宗,法相宗它名相上就比較多,比較要花點時間,如果比較年輕,頭腦比較好,學唯識。以前我聽師父講,學唯識都要用腦過度,頭髮都白了。就是它的名相很多、很繁瑣,你要去學習這個的確是要花很多時間;而且還得有善知識的指導,不然裡面好像入海算沙,在名字相你進去鑽都鑽不出來。所以我在四十年前,老和尚講百法明門,講唯識,他第一句就先跟學生講,他說你們學百法明門要注意明那個字,不要學了百法之後,變學到百法黑門,愈學愈糊塗。所以這個是關鍵的。學了百法,要你明白,不要愈學愈不明白。法相宗,法相有些大概的常識我們知道就好。性宗,它就比較直截了當,它不跟你囉嗦,像《金剛經》很多都是直接給你切入的,不跟你講那麼多。像這裡講所化如幻,能化如幻,《金剛經》那首偈子不全說明白了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這樣去觀就對了,不要囉嗦,不要講那麼多。所以相宗跟性宗它教學法不同,性相兩宗。

  如果你去參禪,你問問題,大概香板就下來了,不允許你起心動念的,不允許你去思、去議的。所以打香板就是要參不可思議,你怎麼又在思議?所以禪師一下就打下去。明心見性的禪師他教學人都有他的手段,《景德傳燈錄》一千七百則公案,好像看故事也很有趣,有參禪的人要去參禪,禪師問他你從哪裡來?他剛要開口說從哪裡來,禪師一巴掌就把他的嘴捂住,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了。他怎麼悟的,大家知道了吧?不知道。不可思議他就悟了!我們現在又要思、又要議,又要想、又要講那麼多,我們就不悟。但是教下是可以允許你從思議進入不思議,禪宗它就直接教你不思議,單刀直入,不跟你拐彎抹角。所以這些名相我們看了明白很好,不明白也沒關係,有時間查查這些《佛學辭典》,了解一下它的意思。但是一定要知道,這些都是佛方便引導我們入真實的,不要執著在這個上面,這樣我們才能學的真的是百法明門。

  下面,「戊、結益—在會大眾根性不等,得益亦有淺深不同」。佛當時講這部經,在大會的大眾,每個人根性不一樣,得到的利益也有淺深不同。現在聽我們老和尚講經,也是每個人根性不等,得益也有淺深不同。我等一下跟你們一起聽,我得的利益跟你們得的利益也不一樣;可能你們得的利益會比我大,各人體會淺深不一樣。甚至也有人他聽了不得利益的,那個也有;也有人聽了是業障現前的也有,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每一場聽經的法會,佛當時是這樣,我們現在還是這樣。這是結益,就是在會得的利益,但是總是都有利益,縱然他現在沒有得到明顯的利益,但是這個善根種子也給他種下去,這個利益肯定有。

  「無量天人得伏忍,三賢位得空無生忍十地位」。無量天人得到伏忍,三賢位得到空無生法忍十地位,天人得到的利益層次也不一樣,從伏忍到無生忍,前面講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這個利益不一樣,是各人他的誠敬心不同,這個也是主要的關係。所以印光祖師他在《文鈔》裡面給大家開示,他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心誠,誠就是一念不生,敬就是一切恭敬,恭敬心是平等的。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叫「禮敬諸佛」,禮不平等,敬是平等的。禮是表現在外面的,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弟子規》講「長者先,幼者後」,那就不平等。現在是幼者先,長者後,它是顛倒。所以禮表現在外面不平等。男女有別,這個也不平等。所以在外面的形象上有不平等,無法平等,但是內心的恭敬心是一律平等。恭敬是平等的,但是表現在外面的禮它是不平等的,禮是互相對待,行這個禮它有不同的。譬如說見到父母師長我們要頂禮,見到佛頂禮,見到平輩可能你用問訊的,見到晚輩,晚輩要給我們頂禮。我們看到晚輩,我們給他頂禮,就怪怪的;看到一條狗,你也給牠頂禮三拜,人家說這個神經病。肯定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沒有辦法平等。你說我要平等,見到人也頂禮三拜,見到狗也頂禮三拜,人家看了就很奇怪。這個禮不平等。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那個時候學佛了,二十幾歲,遇到一個出家眾,男眾,年輕的男眾,聽說他是修常不輕菩薩,《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見人就頂禮。那一次我在寺院吃飯,就在我旁邊一直給我拜,我是在家人,我是差一點就翻下來,我說我怎麼可以給你拜?嚇得我飯都吃不下去。我說法師,應該我給你拜,不是你給我拜。他說我修常不輕菩薩,你還是坐著給我拜。我說不行,而且在吃飯是不能頂禮的,照《沙彌律儀》講是不能頂禮的,吃飯、剃頭、睡覺都不可以頂禮,門關起來,你也不能在外面頂禮的,《沙彌律儀》規定的。所以禮有不平等,恭敬心是平等的。

  如果你對一切都恭敬,你得的利益就殊勝。所以在《經律異相》裡面也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出家人,他人很老實,就像笨笨的,但是人很老實。就請問他們寺院一個比較年輕的出家人,就去請問他,他說你能不能教我證阿羅漢果?年輕的出家眾看到這個老修行笨笨的,好欺騙,他說可以,我教你馬上證阿羅漢果。他說你要供養我,你把你的供養統統給我。他就真的把他的錢什麼都供養他了。他說好,來來來,我教你證四果羅漢,這個房子有四個角,讓他蹲在這個角,拿一個香板在他的頭打一下,他說你證初果了;這邊再蹲一下,再打一下,你證二果了;在那邊蹲一下,再打一下,說三果了;在第四個角再蹲,再打一下說,你現在已經證四果羅漢了,你現在是阿羅漢了。那個笨笨的出家人,他真的就證阿羅漢。證阿羅漢就具足六種神通,他馬上飛到虛空,他說謝謝,我真的證阿羅漢了。把那個年輕的出家人嚇壞了,他說怎麼會這樣?我在騙他的。他在騙他的,但是他的心裡不認為他是在騙他的,他是當真的。所以他的恭敬心百分之百,蹲四個角打四下,他就證阿羅漢,我們修好幾劫都修不到一個初果。所以印光祖師講,佛法有個祕訣,從恭敬中求,一切恭敬。你不能說看到這個法師恭敬,那個法師你就差一點,這個就不行。所以禮敬諸佛,敬是平等的,禮不平等,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佛陀教育,化民成俗,德行廣大,功用無邊,不可思議。」這是總結佛講這部經的功德利益。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後面還有二諦品、護國品、散華品、受持品、囑累品,還有五品。好,我們這次大概簡單的跟大家介紹,應該能夠介紹圓滿。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我們今天是第三堂課,我們念個迴向偈,大家合掌,我念一句大家跟我念一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好,我們明天見。

#